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自然地理学教案设计8.docx

    • 资源ID:1270034       资源大小:37.46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自然地理学教案设计8.docx

    1、自然地理学教案设计8授课题目第三章 自然地理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第一节 自然地理系统的组成授课类型理论课首次授课时间2009年09月05日学时2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使学生:了解自然地理系统的物质组成;掌握自然地理系统的物质组成体系和基本要素;掌握各圈层对自然地理系统的意义。重点与难点1自然地理系统的物质组成和基本要素;2各圈层对自然地理系统的意义。教学手段与方法多媒体教学过程:(包括授课思路、过程设计、讲解要点及各部分具体内容、时间分配等)第三章 自然地理系统的组成与结构复习与引言(10分钟)上二次课给大家详细介绍了系统科学与自然地理系统方面的知识,我们回顾一下,系统是由处于相互联系中并与环境发

    2、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的基本性质有哪些,整体性,稳定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和自组织性等六大特性。同时我们也介绍了耗散结构理论,并认为自然地理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具有耗散结构的有序系统。系统的整体性是指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系统中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它要素变化,乃至整个系统发生变化的性质。系统的整体性具有如下含义:首先,系统中的每一个要素都具有一定的作用,都是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次,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是系统整体性形成的唯一原因。系统各要素之间通过能量、物质和信息流联系在一起,形成复杂的统一整体。与世界上

    3、的许多系统一样,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性是其最基本的性质。所谓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性是指该系统内部的各组成部分和各组成要素之间,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的特性。具体地说,整体性首先体现在其组成要素的整体性上,其次则体现在其要素间的组织结构性质上。此外,整体性还体现在系统的外在与内在联系及其所具有的功能上。本章从自然地理系统的组成与结构两方面加以阐明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性。第一节 自然地理系统的组成一、最基本的物质组成(10分钟)自然地理系统是由各种物质、物质体系和能量组成的。关于物质组成可以从几个层次来说明,最基本的层次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有关大

    4、气、水、岩石和生物的化学元素组成都已做过详细的研究。例如,大气中主要元素的体积百分含量分别为氮占78.09%、氧占20.95%、氩占0.93%,此外二氧化碳占0.03%,其它元素极微少。又如水体中的氢和氧即占96.5%,其余常量及微量元素仅占3.5%。岩石的组成中,氧的重量百分比为46.60%,硅为27.72%,铝、铁、钙、钠、钾、镁六种元素共占24.00%,其余所有元素不足2.00%。二、基本物质体系(20分钟)以前我们学过,地球表层所在物质组成上有一个特征,就是固态、液态和气态三态物质(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三相物质)共存,因此我们基于地球表层(也就是我们说的自然地理系统)的物质形态体系将自

    5、然地理系统划分为四大圈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自然地理系统的基本物质体系,即是由气体组成的大气圈、以水体为主组成的水圈、以岩石为主的岩石圈和以生物有机体组成的生物圈等。通常情况下所谓的自然地理系统的组成部分即指上述这些圈层而言。(一) 大气圈 这部分内容我们在地球科学基础里面学过。这里复习一下。大气圈中的大气是多种物质的混合体,由干洁空气、水汽、悬浮尘粒或杂质组成。干洁空气则由氧(21%)、氮(78%)、氩(0.93%),二氧化碳(0.03%),臭氧等组成。世界气象组织(WMO)根据气温从地面到高空垂直方向的分布,将整个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以及高空的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五个圈层。这些都是我们

    6、以前学过的内容,至于每个圈层的大循环如大气循环、水分循环、地质循环以及生物循环将在第五章给大家详细介绍。这里不做多讲。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大气圈对我们整个自然地理系统有什么意义呢?(1)大气圈最下部的对流层集中了其全部质量的80%,平均厚1012km。其特征是物质对流作用强盛,温度随海拔增高而降低。对流层与水圈、岩石圈表层以及生物圈处于经常的相互作用中,也是太阳辐射能主要的转换贮存空间。(2)对流层以上的平流层其中、下部为厚约20km的含臭氧层,又称“臭氧遮光板”,它能阻碍波长小于0.29m的紫外光通过,对地表生物尤其是微生物有重要的保护作用。平流层还保护地球少受大部分陨石的袭击。(3)平流层向上

    7、依次为中间层和电离层,后者对无线电波的反射作用是人类现代化通讯信息传播的保证。电离层以上的逸散层是地球物质向宇宙空间散失的最外层。除对流层以外的其余各大气层都不属于自然地理系统,但它们对自然地理系统和人类的生活都有重要意义。(二)水圈这部分内容我们在水文学课程里面学过,这里复习一下。地球上具有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除空气外,最重要的是水。水是地球上分布最广泛的物质之一。地球表面积约为5.1108 km2,其中为水覆盖的面积约为3.61108 km2,约占全球面积的71%,因此地球有“水球”之称。地球上的水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形式存在于空中、地表和地下,成为海洋水、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

    8、、地下水、冰川水、大气水以及存在动植物有机体中的生物水。这些水体,通过水循环组成一个统一的相互联系的包围地球的水圈。那么,水圈对自然地理系统有什么意义呢?(1)水是地表分布最广和生物赖以生存的重要的物质,是参与自然地理环境物质、能量转化的重要成分。(2)水分循环调节气候,净化大气。水分和热量的不同组合使地球上形成不同的自然地带。(3)水溶解岩石中的固体物质,为生物提供各种养分创造了前提条件。水圈的厚度很有限,约为地球平均半径的1/1630,是地球表面很薄的一个圈,但却是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圈层。(三)岩石圈这部分内容我们在地质学这门课程里面学过,这里复习一下。又称地壳。是分布于地球上地幔层之

    9、上,主要由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组成的固体圈层。平均厚度3035km,但只有其46km的表层属于自然地理系统。岩石圈接受地球内能经常处于运动状态。其快速运动表现为地震;其长期缓慢的、非匀速的具有不同幅度和规模的地壳运动称为构造运动,表现为垂直的升降运动和水平运动,此外还有火山活动等。那么,岩石圈对自然地理系统有什么意义呢?(1)岩石圈的这些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运动造成相应的不同等级的地貌形态,使地表变得起伏不平,为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外力作用创造前提。(2)岩石圈的低洼处是海洋、湖泊等水体聚集的场所。岩石圈的高处陆地部分是人类及各种陆生生物的栖居生活场所。(3)岩石的风化壳物质为成土作用提供基础,

    10、最终形成土壤层,并以其丰富的矿物质养分满足植物的需要。(4)岩石圈蕴藏的多种矿藏为人类的生产活动与社会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四)生物圈什么是生物圈呢?地球表层有生物存在且生物生命活动影响所及的空间为生物圈。也就是说,用系统论的观点来说,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活着的有机体连同与这些有机体相互作用着的环境构成的生物圈。生物圈不是独立于地球其它圈层之外的,单纯由某一形态物质所组成的圈层,它是由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的交集。生物圈的范围广义地说,地表以上可达23km的高空,海面以下可达12km深处。而绝大部分的生物集中分布在地表上下约100m的范围内。研究生物圈可以更好地了解我们周围的环境,从而更好地地改

    11、造我们周围的环境,为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从系统论的角度说,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因此,我们可以说生物圈是由许许多多、大小不一的生态系统组成。从大一点的尺度考虑,生物圈是由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组成。海洋生态系统又由深海生态系统、浅海生态系统、河口与近岸生态系统等组成。而陆地生态系统则由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沼泽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冻原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组成。从更小的尺度考虑,这些生态系统又由若干个更小的生态系统组成。如森林生态系统又可划分为热带雨林森林生态系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温带落叶阔叶林

    12、森林生态系统、北方针叶林森林生态系统等,这些系统还可以进一步的细分。至于生物圈的组成、结构和生态系统等等知识我们在生态学和生物地理学等课程中已学过,在这里就不多讲。那么,生物圈对自然地理系统有什么意义呢?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依存联系。首先,生物圈必须依赖水的存在,水是维系生命的基础物质,又是生物体进行物质与能量循环的介质。第二,生命活动与生物进化要有稳定的太阳能源,而太阳能又必须经过一定的大气层的传递与“过滤”才能为生物所安全利用。第三,具有一定合适气压的大气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氧气与二氧化碳。第四,比较合适的其它环境因素和岩石圈与水圈能提供的营养物质,才能维持生命的

    13、发展和生物圈的演化。可见生物圈的形成是建立在地球表层适宜的一定的范围之内,在大气、水和其它物质的共同支持下生物得以生存,并且通过生物体进行的能量与物质的转换与流通,生物得以进化与发展,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组成一个互相之间密切不可分的有机的完整的自然地理系统。三、组成要素(20分钟)上述各圈层包括三种无机成分和一种有机成分,实际上各为一种物质体系。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动物界及土壤,即自然地理系统的组成要素,简称自然地理要素。这些要素既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现象,但都必然是动态的,即运动着、变化着的。构成自然地理系统的各组成要素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

    14、用着的,他们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性质意义有所不同。其中,地貌、气候和水文是决定自然地理系统差异的基础要素、本质要素;土壤与生物则是以前三者为基础的派生要素,是使自然地理环境差异表现更丰富、更为复杂的要素。(1)地貌是经过转化的太阳能以外营力形式与地球内营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构成自然地理系统的空间基础。因此,地貌的差异直接决定自然地理环境基础的差异,必然引起各种自然地理过程的差异。(2)气候是多年内大气的平均状态和极端状态的综合的表现。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和大气环流是决定气候特征的重要因子。气候作为最活跃的自然地理要素,影响着地表热量平衡、海陆水分循环、陆地水文网和生物的分布、风化壳和土壤的形成,

    15、以及自然地带的分异。所以它也是构成自然地理系统的基础要素之一。(3)水文是指地表环境中各类水体的性质、形态、动态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的综合表现。不论陆地或海洋的水文现象、水文过程,以及水与大气的能量和物质交换,均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因此说水文因素是自然地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4)生物是地球环境中的后生成分,自生物出现以后,自然地理系统才日趋完整,生物在其中的重要性日益加强。如从促进太阳能的转化,到改变大气和水的组成,参与风化作用形成新的土壤圈,改造地貌,建造生物岩石等,生物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种类繁多的植物,在不同的地貌、气候和水文条件下形成多种多样的自然景观、为自然地理系统的地域分异现象

    16、提供直观的分析依据。(5)土壤是自然地理系统中各要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派生要素。它的存在成为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联系的纽带,它不仅为陆生植被提供了生存基础,并且为生物界由低等生物发展为高等生物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由上述分析可知,组成自然地理系统的各要素虽然都有其本身的发展规律,但它们在环境中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并力图相互适应的,没有一个要素可以不受其它要素的影响。正是这种以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为特征的相互作用,使各要素构成了自然地理系统这一有机的整体。应当着重指出的是,由人类群体或人类社会构成的人文地理环境不属于自然地理环境。在地球发展史上,人类的出现仅仅只有约三百多万年的历史,与自然地理环境相比

    17、较,人文地理环境仅是一个历史极短的新生环境。它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是:人文地理环境必须依赖自然地理环境而存在;自然地理环境是人文地理环境发展的基本空间(至少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这种关系不会改变)。由于人类具有高度智能,自人类社会从无史阶段进入有史阶段的数千年来,人文和自然两种地理环境的依赖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文地理环境的发展正在对自然地理环境施加愈益加重的影响。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是密切不可分割的,是人与自然或者“人地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人文地理环境是“人地矛盾”的主要矛盾方面。人类社会要想得到持续优化的发展,就必须要保护和维持有一个良好的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四、

    18、圈层间的相互作用(一)、大气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1、岩石风化与气候地表岩石,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的作用下,其物理、化学性质不断发生变化,并形成新的物质的过程,叫风化作用。风化作用可以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1)岩石风化的类型和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气候的影响与控制。例如:在干旱地区,由于缺水的参与,风化作用较弱;在寒冷地区,由于温度低,生物稀疏,化学风化与生物风化比较弱,但在冰缘地区由于冻融作用较强,而其物理风化较强。在温暖湿润地区,由于温度高、降水多、生物比较茂盛,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都比较强。(2)与此同时,岩石内化对气候也有反作用。例如:岩石的化学元素风化,将吸收大

    19、气中的CO2,以化学径流的形式被输入到海洋,海洋生物光合作用吸收 CO2,将之固定并沉积到海参底。当岩石内化加强,吸收的 CO2增加。当海洋中释放到大气中的 CO2,不能补偿岩石内化从大气中吸收的 CO2的数量时,大气中的 CO2含量将会减少,可能导致温室效应减弱,可能引起气候变冷。2、岩石圈的变动与气候 岩石圈在不停地运动中。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构造运动。海底在扩张,大陆在漂移,山地在隆起,海沟在加深。这些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改变了世界和区域的气候。(1)海陆分布变化对气候的影响海陆分布位置的巨大变化,必然导致世界和区域气候的变化。由于大陆和大洋的分布状况与现在完全不一样,这也决定了洋流的

    20、分布、大气活动中心的分布与现在的格局完全不同。(2)地形起伏变化对气候的影响地形起伏的变化对于气候变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当一个地区的高程发生变化,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气温随高度的变化。比如,当一个地区的地面高程升高时,这一地区的地面温度会随之降低。反之,当一个地区的地面高程降低时,这一地区的地面温度会随之升高,这是由气温垂直梯度决定的。对局部地区气候的影响。当一个山地隆起到一定高度时,就会对附近地区的气候产生影响。比如说,当山体高度超过当地的水汽凝结高度时,迎风坡的降水会增加,而背风坡的降雨会减少。并且由于梵风效应,背风坡的温度将会升高。对区域和全球气候的影响。大范围的地形起伏变

    21、化,也会对区域甚至全球气候带来深刻的影响。研究分析表明,青藏高原与美国西部高原的形成,对亚洲、北美和世界的气候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3、地貌与气候地貌是内、外动力共同塑造的岩石圈表面的形态。所谓的外动力,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大气、水的运动与生物作用产生的力。由于气候不仅控制了温度、降水,而且还影响和控制了生物的分布,所以气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外动力的特征和强度。因此,地貌与气候的相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岩石圈和大气圈的相互作用。(1) 地貌对气候的影响从高原、盆地、山地、丘陵到河谷、平原,不同的地貌单元有其独特的气候特征。(2)气候对地貌的影响地貌形成的外动力,主要受气候因素的控制。在不同的气

    22、候条件下,由于水热条件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和地貌类型组合。由于气候具有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因此,地貌也相应地具有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下表说明了气候与地貌的关系。总之,在干旱气候区,风沙地貌比较发育;在湿润地区,流水地貌比较发育;在寒冷气候区,冰川、冰缘地貌比较发育;在石灰岩出露的温暖、湿润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得比较好。气候对地貌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4、沙尘暴(1)大气与岩石相互作用与沙尘暴 近年来,经常见到有关沙尘暴的报道。所谓沙尘暴,就是大风扬起的地面尘埃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 m 的恶劣天气现象。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m,则称为黑风暴。沙尘暴是大气圈和岩石圈相互

    23、作用的产物。第一,沙尘暴的形成需要地面干燥,并且地面要有比较丰富的碎屑物质。在达到这一要求,一方面除气候必须干燥外,另一方面岩石圈表面要比较破碎或者有较多的松散沉积物。沙尘暴多形成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中亚、北美、中非、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四大沙尘暴区。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第二,沙尘暴的形成还必须具备特定的大气环流条件。在风和日丽的天气条件下不可能形成沙尘暴。只有当大气系统处于不稳定状态,尤其是当暴风或风暴来临时,才有可能形成沙尘暴。在我国西北地区,沙尘暴多发生在春季,这是因为在春季大气系统处于调整时期,大气系统不稳定,并且经过一个较长的干燥时期,地面比较干燥。上述分析表明,沙尘暴

    24、是在特定的大气条件下,风暴作用于特定的岩石圈表面而形成的,是大气圈和岩石圈相互作用的产物。(2) 沙尘暴与人类沙尘暴给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如:能见度大幅降低,交通事故增加,使原本就很拥挤的城市交通雪上加霜;毁坏房屋,作物,掩埋公路、铁路、农田、池塘等;对精密仪器、精密机械等具有破坏作用;使空气质量差,影响人体健康。人类活动的影响,对于沙尘暴的发生也有一定的作用。比如,人类不合理的开垦与过度的放牧,导致一些地区,特别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沙化,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条件。目前,世界上沙漠化面积正以每年51047104km2的速度扩大。一千多年来,中国的沙漠向外扩展了100多公里,原来的

    25、楼兰、尼雅、米兰等古城已埋在沙漠之中。当然,人类已经意识到自身活动带来的环境效应,并且已经开始采取措施来防治沙漠化和沙尘暴的威胁。比如,我国三北防护林的建设,生态农业的发展,在一些地方开展封山育林,禁牧育草的措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将会在防治沙漠化和沙尘暴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思考题、讨论题、作业教学后记四大圈层方面的知识学生已经掌握,应当缩短这方面的教学,重点应突出圈层间的相互关系。授课题目第三章 自然地理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第一节 圈层间的相互作用授课类型理论课首次授课时间2009年09月05日学时2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使学生:了解自然地理系统的圈层间的相互作用;重点与难点1自然地理系统的圈层

    26、间的相互作用;教学手段与方法多媒体教学过程:(包括授课思路、过程设计、讲解要点及各部分具体内容、时间分配等)第三章 自然地理系统的组成与结构四、圈层间的相互作用(二)、水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1、岩石与水(1)岩石的形成离不开水 沉积岩的形成经过了四个阶段:风化剥蚀阶段、搬运作用阶段、沉积作用阶段、成岩作用阶段,无论哪个阶段都离不开水的作用。 火成岩主要是由于岩浆冷凝而成。岩浆冷凝过程中,挥发组分的逸出是它的重要过程与特征。如火山喷发常伴有二氧化碳、水蒸气的逸出。岩浆侵入过程中,也常伴有水汽的逸出。所以说岩浆岩的形成与水的散失等因素有关,并且火成岩一定含有水。 变质岩石由沉积岩和火成岩变质而成的

    27、。在变质过程中,也少不了水的参与。尤其是交代变质,汽水热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岩石的风化、剥蚀与水有关 无论是火成岩、沉积岩、还是变质岩,岩石的风化、剥蚀都离不开水的参与。正是由于有了水的参与,冰冻风化(冻融作用)才得以进行;正是有了水的参与,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氧化作用、碳酸化作用等作用才能够发生。正是由于水,才有了生物及生物风化作用;由于有了水的侵蚀作用,才使得新的岩石不断出露,岩石的风化作用不断进行。如果没有水的参与,风化剥蚀的效率将会大大降低。 (3)岩石的性质决定了水的下渗、流动与循环 岩石是否含水,含水多少,决定于岩石空隙率与裂隙率。岩石的结构和性质,影响并控制

    28、了水的下渗与地下水的流出,即影响了水的循环速度。 (4)水对岩石的侵蚀改变了岩石圈表面的形态岩石圈的结构和岩石圈变动(或构造),决定岩石圈表面的轮廓与构架。例如,海陆的分布,高原、山地、盆地、平原的形成等。外动力的作用则在这样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造,从而改变岩石圈表面形态。水是外动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水的作用下,形成河谷、阶地;在水的作用下形成峰林、峰丛、石笋、石柱、钟乳石;由于水的侵蚀作用,在黄土区形成了塬、梁、峁,在高原边缘、在山地与平原、山地与盆地过渡区域,形成了峡谷、悬谷和飞瀑;由于固体水(冰川)的作用,形成了冰斗、U型谷、交锋、刃脊。在水的作用下,往往使高低变矮,洼地填平。2.岩石圈的

    29、结构与水系发育及流域性质 (1)岩石圈结构与水系发育 岩石圈的结构,决定了水系的形状。在穹隆构造发育的地方,由于裂隙呈放射状或环状,称之为放射状水系或环状水系;在褶皱岩层上,岩层走向与裂隙的走向多平行和垂直,易形成格子状水系;在水平岩层出露的地方,多发育树状水系。水沿水系运移,对岩石侵蚀、切割、刻画、塑造出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水系的形状则决定地貌景观的格局和特征。沿放射状水系侵蚀切割所形成的河谷、山峰多呈放射状分布;沿环状水系侵蚀切割所形成的河谷、山峰,多呈环状分布;沿格子状水系和树状水系侵蚀切割所形成的河谷、山峰,多呈格子状和数状分布。 (2)岩石圈结构对流域性质的影响 另外,岩石圈结构,还

    30、决定流域的大小、形状和性质。流域盆地的大小与形状,往往由岩石圈结构或构造控制。因为流域之间的界线是分水岭,分水岭往往是由岩石圈变动(构造运动)而形成的山地或高地。尽管有时也会由于溯源侵蚀改变流域的界限,但总体而言,流域的界限主要是由构造或岩石圈结构控制的。研究表明,早在第三纪中国大陆的地形是东高西低,而不是西高东低。当时的河流,包括长江、黄河是向西流入古特提斯海。流域的范围和面积也和今天大部相同。随着青藏高原的隆起,中国大陆今天的西高东低格局才逐渐形成。因此,岩石圈的结构与变动决定了流域的大小、形状与性质。流域可以分为外流和内流域。外流流域是指流域的水汇入到海洋的流域。内流流域则是指河水不流入

    31、海洋的流域。内、外流域的划分,一方面受到区域水分平衡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岩石圈结构的控制。流域的形态也受到岩石圈结构与构造的影响与控制。一些流域形态呈槽状,是因为受一组或几组平行断裂控制的结果;一些流域形态呈浅碟状,是局部或区域凹陷的结果;一些流域形态呈盆状,是在几组不同方向的断裂控制下断陷的结果等等。流域是水循环的最有效、最基本的地域单元。既然岩石圈的结构与构造影响与控制流域的大小、形状与内、外流域性质,那么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与控制水循环。反过来改变水循环,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水动力对岩石圈的改造。3 流水作用与流水地貌 地表流水包括流水、沟谷流水和河流三类。 流水具有侵蚀、搬运、堆积三种作

    32、用, 三者均受流速、流量与含沙量等因素的制约。 流水对坡面、沟谷均可发生侵蚀。坡面侵蚀源于坡面流水,因而侵蚀成片状且比较均匀。沟谷流水与河流的侵蚀呈线状,并有下切、侧蚀与溯源侵蚀三种形式。下切主要针对谷底并使谷底加深,侧蚀使谷坡后退,谷地拓宽,溯源侵蚀则是谷地向源头方向伸展。 (1).坡面流水作用与流水地貌 (2).沟谷流水作用与地貌(3).河流作用与地貌 4 海岸线与海岸带 海岸带是海洋与大陆接触并相互作用的地带,也是水圈与岩石圈相互作用的典型地带。在这里,水圈与岩石圈相互作用,决定了海岸线的轮廓、海岸的岸坡与海岸线的进退。 5、 河口地貌 河流入海、入湖或入水库,与注入水体相互作用的地段,称为河口地区,简称河口。在河口地区形成的地貌,叫做河口地貌。河口地貌是水、岩相互作用在河口这一特定条件下的表现。6、冰川作用与冰川地貌7、


    注意事项

    本文(自然地理学教案设计8.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