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语文《过秦论》教学设计范文.docx

    • 资源ID:12696470       资源大小:29.98K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语文《过秦论》教学设计范文.docx

    1、语文过秦论教学设计范文语文过秦论教学设计范文语文过秦论设计例文 在两千多年前,秦朝那样的强大,但是却淹没于一场农民战争,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今天一起来和豆花问答网小编学习这篇语文过秦论教学设计例文。 语文过秦论教学设计例文1 【教学目的】 1、学习运用历史资料提炼观点的方法。 2、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排偶句的运用。 3、认识贾谊对秦代_的批判“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史论,而大半篇幅用于叙述秦王朝兴亡的历史过程,实际上是以史实作论据,论证秦的迅速灭亡是由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因

    2、此,教学重点应是最后一段。 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它是高度概括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主观色彩;本文又是用骈体写的,这种色彩就表现得更为明显,要讲清这一点就很难。此外,还要考虑到本文的背诵量较大,要使学生既能背得顺畅,又不增加他们的负担。 2、教学方法: 课文练习只要求背诵最后三段,也是出于不增加学生负担的考虑,但从教学的需要来看,背诵全文是大有好处的。为此,拟采用诵读教法。 背诵应有严格要求,但个别地方可以放宽。如第2段列出九国的顺序是“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而第5段则是,“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据此可以看出,作者的基本排列方法是以山东六大国置前,三小国置后

    3、,至于六大国中孰前孰后并无一定的准则。背诵时就不一定非照原文顺序不可。其次,第2段还列出20个人名,是举例性的,不过是作此随手拈出(例如乐毅是“制兵”的人,而被列入“通意”一类),背诵时不一定一一背出,也不必照原文的顺序。总之,要从总体着眼,只要不违背作者本意,就可以不计较个别字眼,当然,关键的字眼决不容许出现错误,这是背诵长文(千字以上)的原则。 3、课时安排: 本文拟用3课时诵读。 第一课时:简介作者及过秦论写作意图,分析全文布局,诵读、2两段。 第二课时:诵读第3、4段。 第三课时:诵读第5段。 【预习安排】 1、朗读课文23遍,要求字音准确: 补充注音如下: 因利乘便(chng)殽函(

    4、xio)合从(zng)翟景(zhi)将数百之众(jing)镞(z)笞(ch)膏腴(y)万乘势之(shng)召滑(sho) 2、思考下列问题: 本文是一篇史论,为什么大半篇幅是叙事?作者这样叙事有什么目的? 文章将秦统一全国的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为什么这样划分?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作者和过秦论写作意图 贾谊的过秦论共有上、中、下三篇。我们学的是上篇,文中概括叙述了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了秦始皇的_,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它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这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了中篇,作者对这个观点作了分析,并进一步指出秦二世不顾“天下之嗷嗷”,继续实行_,“重之以无道”,然后从正面

    5、提出治理天下的原则:“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这是作者为文的本意所在。下篇主要指责秦王朝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君主子婴的过失。 过秦论鲜明地表现了贾谊的政治立场。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洛阳人。18岁时以能读诗书、善属文,为郡人所称誉,廷尉吴公荐于汉文帝,被任为博士。不久,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为梁怀王太傅。32岁时郁郁而死。 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500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批评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论“古”是为了说“今”,这是读本文时首先应该注

    6、意的一个问题。 二、粗略分析全文布局 1、先按表达方式将全文分为两部分: 记叙部分: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前四段)。 议论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最后一段)。 2、再分析记叙部分的层次,可分两大层。 兴起的过程(前三段)。 灭亡的过程(第四段)。 诵读第1段 在诵读练习中以提问方式明确本段的内容要点: 1、秦的地理优势; 2、秦孝公的政治雄心统一天下; 3、基本国策(耕战、连衡)及成果。 史实补充: 1、“外连衡而斗诸侯”这是跟上文“内立法度修守战之具”相对应而言,其实这是后来的政策。有些“教参”上甚至把它跟连衡政策的创立人张仪联在一起,这是不正确的,张仪相秦是在秦孝公死后十年,即秦惠文

    7、王十年(前328年)。由此可见,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重在“会意”。 2、“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史记魏世家:“三十一年(即秦孝公22年,公元前340年),秦将商君诈我将军公子而袭夺其军,破之。秦用商君,东地至河。”“东至河”。即秦得河西之地。这是秦以“诈力”夺取诸侯土地的一个突出的例子。按:这是秦取河西地的开始,秦惠文王八年(前330年),魏又献河西地少梁(今陕西韩城南)。 三、诵读第2段 提问:本段叙述了哪几位秦国国君时期的事?(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庄襄王死于前247年,其间长达90年,作者是怎样叙述这90年间的

    8、历史的? 讨论后,归纳如下: 1、将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间的事情集中到一点上来写:秦的领土日益扩大引起诸侯恐惧,以诸侯反衬秦。孝文、庄襄二朝则一笔带过。这是从总体上看。 2、写秦扩大领土,按南、西、东、北四个方位说,显出其军事力量无比强大;写诸侯,按“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从散约解”的顺序说,并极力渲染其声势,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这是从局部来说的。 3、统观此段叙史,近乎艺术概括方式,本质是真实的,但客观的历史过程并非如此。 史实补充:“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苏秦说六国从亲,约在前334前332年之间,其时苏秦任从约长,并佩六国相印。“秦兵不敢

    9、窥函谷关十五年”。这是第一次合从。前318年,苏秦再次约从六国共攻秦,楚怀王为从长。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年表中作“五国”)。这是第二次合从。此外,前298年,魏、齐、韩三国曾联合攻齐。还有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这已不在上述87年之内了。从上述史实可以看出,所谓“九国之师”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这也说明史论叙史跟史传的不同。 背诵要求: 1、可以从“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直接过渡到“尝以十倍之地”; 2、“于是六国之士制其兵”这一段可略读。 四、留作业 背诵第1、2段;准备诵读第3、4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背诵第1、2段。 用提问过渡

    10、:本文题目是“过秦”,这两段说到秦的过错没有?(没有,虽然也表现了秦的“诈力”政策,但在斗争中使用“诈力”是每一方都会有的,只是看谁用得更好。)既然如此,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为下文作铺垫,以统一过程中的强大跟后来的迅速灭亡做对比。)所以,下段就先说秦的过错。 二、诵读第3段 1、先默读一遍,说说秦始皇的过错是什么。 2、找出写过错的那一层(“于是废先王之道陈利兵而谁何”)试用几个字来概括秦始皇的对内政策。(愚民、弱民、以民为敌。) 3、划分全段层次并答问: 首句写秦始皇统一全国,只有一个意思,却连用四句来表达,为什么? 这是中国空前的统一,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加以铺排;极言秦王朝的无比强大。

    11、次写扩大版图,有什么作用? 仍是极言秦王朝的强大。要求注意“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一句,是用来烘托秦始皇的威势,可算是虚写。如要实解就会出现矛盾,前218年,张良曾雇力士刺始皇于博浪沙,误中副车。 语文过秦论教学设计例文2 【教学目标与要求】 1、学习本文用事实作根据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 2、了解议论文中议论和记叙的关系。 3、了解文言句子中省略成分和词类活用现象。 4、了解贾谊的政治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布置预习】 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和背景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的文学家。年少时有才,被孝文帝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参与政事,深受器重。后遭权贵嫉妒排挤

    12、,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转为梁怀王太傅。终因怀才不遇,年仅33岁就抑郁而死,司马迁写屈原贾生列传。 背景: 1、战国末期与社会历史概况: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先后进行改革。魏,李悝的变法;楚,吴起的变法;韩,申不害的变法;秦,商鞅变法。 秦过逐渐强大,于前221年灭齐,统一天下。施用严刑苛法,横征暴敛,大兴土木,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2、西汉初期的社会状况: 西汉初年,经历春秋战国楚汉战争500多年的战争,社会经济受到极大的破坏。贾谊的过秦论正是针对这种社会现实而主张实行“仁政”的,给百姓以休养的机会,以求经济大发展,社会的稳定。 二、破题 “过秦”即言秦之过,是指责秦的过失的一篇

    13、政论文。 三、分析课文的一、二段 第一段:写秦孝公统一天下的雄心和基本国策及秦开始强盛。 对内:商鞅变法,发展生产,扩充军备。 对外:实行“连横”,各个击破。 第二段:写秦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的功业。 第一层:写三代秦君的功业。 第二层:写列国合力对付秦国。 第三层:九国兵败,臣服于秦。运用对比,反寸秦国的强大。 第四层:一笔带过孝文王和庄襄王,过度到下文。 小结。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3、4、5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分析课文 1、请同学朗读第三段: 第三段:写秦始皇的功业,即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各种措施。 第一层:写秦始皇的“攻势”。 详细铺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至高无上

    14、的皇权,并正面铺叙中现出_的“魔影”,为下文的“仁义不施”埋下伏笔。 第二层:写秦始皇的“守势”。 实行愚民政策,采取严密的防范措施。运用排比和夸张手法,展秦盛极一时的气势,以反寸下段秦的迅速灭亡。 第四段:写陈胜起义的情况和秦的结果。 极力详述陈涉出身低微,起义仓促,士卒弱小,兵器劣钝-平凡之极。 “然”字一转,突出了“小”但不可忽视,正因为人们恨秦,故仁义不施而使整个天下都是秦的敌人,终使秦王朝的守势狼狈不堪,为主题的昭彰作了铺垫。 第五段:分析秦灭亡的原因,得出结论。 第一层:指出秦的天下并没有缩小(呼应开头)。 第二层:将陈涉的实力和九国对比,呼应3、4段,设问导出结论,这正表明了作者

    15、的政治主张,即:提倡仁政,反对_。 第三层:将陈涉与秦国实力对比,得出结论“仁义之不施”。 三、归纳 1、对比手法的运用: 秦国与九国实力的对比; 秦国与秦朝的实力的对比; 陈涉与九国的实力的对比; 陈涉与秦朝的实力的对比。 2、本文是史论,叙多于议,形象议论法。 3、语言生动形象: 华丽的词藻; 铺排的气势; 排比的运用。 四、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课课练。 语文过秦论教学设计例文3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主张“施仁义”的进步意义局限性。(难点) 2、了解先进行论证,然后得出结论以及运用对偶、排比的写作方法。 3、掌握一些常用的多义词,疏通文意。(重点) 【教学课时】 三

    16、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作者的生平概况和他写作本文的目的; 2、了解秦国日益强盛的情况;译析一、二段。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解题(板书课题及作者)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年青时就有才名,经人荐举,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一年后,升至太中大夫。他学识渊博,很有抱负,曾针对时弊提出了一套改革政治、法律的主张,但遭到了守旧的贵族和大臣们的打击和诬陷,被迁为长沙王太傅深为忧伤愤懑,四年后改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自伤未尽大夫之责,经常哭泣,以至郁郁而死,年仅33岁。 后人辑他的文章为贾长沙集,另新书十卷。 贾谊是汉代杰出的政论家。他在政治上强调要削弱地方

    17、割据势力,巩固中央政权,全力抗击匈奴的侵扰,主张重视农耕以充裕民食。 二、生朗读一、二段,正音 三、译析一、二段,理解文意 1、始强: 条件: 地利据、拥。 人和君臣固守。 政策: 内政务、修。 外交外、斗。 2、日强: 文治蒙故业,因遗策。 武功四方攻伐。 六国合纵缔交、九国不进。 结果纵散约败、割地赂秦。 第二、三课时 教学要点 译析三至五段;课文;完成练习;背诵三至五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过秦论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2、“秦有余力而制其弊”一句中“制”字后省略了什么?(之以) 3、注音: 崤逡笞隳镝牖 二、讲析三、四、五段(方法:读、讲、背) 1、始强。 2、日强。 3、极盛:

    18、 外交执、御,百越俯首、北却匈奴。 内政执、鞭,隳城杀杰、废道焚书。 4、灭亡: 陈涉: 人力疲弊数百。 出身贫苦农民。 才能不及中人。 物力斩木为兵。 结果天下响应并起亡秦。 5、亡因: 秦: 国力非弱。 余威震于殊俗。 地利自若。 昔序八州。 今七庙隳。 陈涉(与六国比较): 地位非尊(不可同年而语)。 武器非銛。 实力非抗。 战术非及。 结论: 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三、总结多义词 1、制: 制其兵:控制,统率 制其弊:_ 制六合:控制) 增其旧制:规模 制礼作乐:制定 周制:制度 2、金: 金人十二:铜 金城千里:牢固 闻金声而止:锣 3、势: 万乘之势:权力,势力 攻守之势:形势

    19、 兵势强盛:势头,力量 四、析讲 1、三段,秦始皇是怎样统一天下的?统一天下后实行了什么样的政策? 外交上,执长策而御宇内。用武力统一中国以后,国力空前强盛。开头用五句话写出了“威震四海”的局面。接着又以“百越俯首”“北却匈奴”的事例,写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又扩展了版图,巩固了边疆,国力强大之极。 第二层,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废道焚书”、“隳城杀杰”,迅速把它的统治置于同人民敌对的地位。更有甚者,他穷兵黩武,想凭借险要的地势(“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仗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和依靠“良将劲弩”、“信臣精卒”来实现自己的统治,自以为这样就奠定了“子孙万世之业”。 2、课文前三段写了什么内容

    20、?为什么要这样写? 前三段是本文的第一部分,叙述了秦国从开始强大一步步发展到统一中国以后赫赫威势。作者这样写,都是为下文写秦国的迅速灭亡做衬托文章。 4、强大的秦国是怎样灭亡的? 这一段的第一句,对秦国的势力的强大再扬一笔,做足文章;接着,用“然而”一词,调转笔头,把整个文章转到反面。先写陈涉出身,次写才能,再写人力,后写物力,接着,写由陈涉起义引起的巨大反响,“天下响应并起亡秦”。这一段是本文的第二部分,写秦国在陈涉发动的起义面前迅速灭亡的史实。 5、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这一段在上述大量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对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进行总结。(见板书)拿秦与陈涉进行比较,照应第13段与4段,

    21、最后用“何也”引出全文结论。 6、辩证分析:怎样看待秦亡的原因?作者的看法是否正确? 从结论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主张“施仁义”来统治的。这种思想属于儒家的政治思想的范畴,是对孟子“施仁政”这一思想的发挥。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秦国的逐步强大以至迅速灭亡,有着经济的、政治的多方面原因,不能以“仁义不施”作为的原因。但是,应该看到,秦朝的统治者奉行愚民政策,激化了矛盾,的确是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作者“施行仁义”的主张是针对汉初的政治而提出来的,在客观上对人民是有利的,所以有它一定的进步意义。 7、归纳主题: 本文论述了秦朝由盛到衰的变化中所犯的过失,分析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原因,申述了作者

    22、关于治国应施仁义的主张。作者的目的是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以免蹈秦朝的复辙。 8、分析写作特点: 列举大量事实进行论证:(举例论证) 13段皆写秦强,作者列举大量史实,先写始强,次写日强,最后写秦终于统一天下,建立了巩固的统治。写来气势充畅,有如江河行地一泻千里。4段用“然而”一转,写出了秦国的迅速灭亡。5段对以上事实进行比较分析,最后用“何也”问句导出全文结论。 这种列举大量事实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的方法,收到了水到渠成之功,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对比论证: 13段与4段对比;5段内比;2段内比。 对偶、排比,广泛运用。 9、本篇为何从秦孝公写起?能否舍去一、二段? (培养辐射

    23、思维能力、扩散思维能力。) 五、完成课后练习 过秦论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运用历史资料提炼观点的方法。 2、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排偶句的运用。 3、认识贾谊对秦代暴政的批判“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史论,而大半篇幅用于叙述秦王朝兴亡的历史过程,实际上是以史实作论据,论证秦的迅速灭亡是由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因此,教学重点应是最后一段。 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它是高度概括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主观色彩;本文又是用骈体写的,这种色彩就表现得更为明显,要讲清这一点就很难。此外,还要考虑到本文的背诵量较大,要使学生既能背得顺畅

    24、,又不增加他们的负担。 2、教学方法: 课文练习只要求背诵最后三段,也是出于不增加学生负担的考虑,但从教学的需要来看,背诵全文是大有好处的。为此,拟采用诵读教法。 背诵应有严格要求,但个别地方可以放宽。如第2段列出九国的顺序是“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而第5段则是,“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据此可以 看出,作者的基本排列方法是以山东六大国置前,三小国置后,至于六大国中孰前孰后并无一定的准则。背诵时就不一定非照原文顺序不可。其次,第2段还列出20个人名,是举例性的,不过是作此随手拈出(例如乐毅是“制兵”的人,而被列入“通意”一类),背诵时不一定一一背出,也不必照原

    25、文的顺序。总之,要从总体着眼,只要不违背作者本意,就可以不计较个别字眼,当然,关键的字眼决不容许出现错误,这是背诵长文(千字以上)的原则。 3、课时安排: 本文拟用3课时诵读。 第一课时:简介作者及过秦论写作意图,分析全文布局,诵读第1、2两段。 第二课时:诵读第3、4段。 第三课时:诵读第5段。 【预习安排】 1、朗读课文23遍,要求字音准确: 补充注音如下: 因利乘便(chng)殽函(xio)合从(zng)翟景(zhi)将数百之众(jing)镞(z)笞(ch)膏腴(y)万乘势之(shng)召滑(sho) 2、思考下列问题: 本文是一篇史论,为什么大半篇幅是叙事?作者这样叙事有什么目的? 文

    26、章将秦统一全国的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为什么这样划分?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作者和过秦论写作意图 贾谊的过秦论共有上、中、下三篇。我们学的是上篇,文中概括叙述了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了秦始皇的暴政,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它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这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了中篇,作者对这个观点作了分析,并进一步指出秦二世不顾“天下之嗷嗷”,继续实行暴政,“重之以无道”,然后从正面提出治理天下的原则:“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这是作者为文的本意所在。下篇主要指责秦王朝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君主子婴的过失。 过秦论鲜明地表现了贾谊的政治立场。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论家、文学

    27、家。洛阳人。18岁时以能读诗书、善属文,为郡人所称誉,廷尉吴公荐于汉文帝,被任为博士。不久,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为梁怀王太傅。32岁时郁郁而死。 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500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批评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论“古”是为了说“今”,这是读本文时首先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 二、粗略分析全文布局 1、先按表达方式将全文分为两部分: 记叙部分: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前四段)。 议论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最后一段)。 2、再分析记叙部分的层次,可分两大层。

    28、 兴起的过程(前三段)。 灭亡的过程(第四段)。 三、诵读第1段 在诵读练习中以提问方式明确本段的内容要点: 1、秦的地理优势; 2、秦孝公的政治雄心统一天下; 3、基本国策(耕战、连衡)及成果。 史实补充: 1、“外连衡而斗诸侯”这是跟上文“内立法度修守战之具”相对应而言,其实这是后来的政策。有些“教参”上甚至把它跟连衡政策的创立人张仪联在一起,这是不正确的,张仪相秦是在秦孝公死后十年,即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由此可见,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重在“会意”。 2、“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史记魏世家:“三十一年(即秦孝公22年,公元前340年),秦将商君诈我将军公子而袭夺其军,破之。秦用

    29、商君,东地至河。”“东至河”。即秦得河西之地。这是秦以“诈力”夺取诸侯土地的一个突出的例子。按:这是秦取河西地的开始,秦惠文王八年(前330年),魏又献河西地少梁(今陕西韩城南)。 三、诵读第2段 提问:本段叙述了哪几位秦国国君时期的事?(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庄襄王死于前247年,其间长达90年,作者是怎样叙述这90年间的历史的? 讨论后,归纳如下: 1、将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间的事情集中到一点上来写:秦的领土日益扩大引起诸侯恐惧,以诸侯反衬秦。孝文、庄襄二朝则一笔带过。这是从总体上看。 2、写秦扩大领土,按南、西

    30、、东、北四个方位说,显出其军事力量无比强大;写诸侯,按“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从散约解”的顺序说,并极力渲染其声势,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这是从局部来说的。 3、统观此段叙史,近乎艺术概括方式,本质是真实的,但客观的历史过程并非如此。 史实补充:“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苏秦说六国从亲,约在前334前332年之间,其时苏秦任从约长,并佩六国相印。“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这是第一次合从。前318年,苏秦再次约从六国共攻秦,楚怀王为从长。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年表中作“五国”)。这是第二次合从。此外,前298年,魏、齐、韩三国曾联合攻齐。还有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这已不在上述87年之内了。从上述史实可以看出,所谓“九国之师”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这也说明史论叙史跟史传的不同。 背诵要求: 1、可以从“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直接过渡到“尝以十倍之地”; 2、“于是六国之士制其兵”这一段可略读。 四、留作业 背诵第1、2段;准备诵读第3、4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


    注意事项

    本文(语文《过秦论》教学设计范文.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