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陕西省西安市远东教育集团第二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docx

    • 资源ID:12681849       资源大小:192.67K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陕西省西安市远东教育集团第二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docx

    1、陕西省西安市远东教育集团第二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陕西省西安市远东教育集团第二中学2018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丑琴操邓跃东祖父会拉琴,好事者命令他带上两个会拉胡琴的侄儿一起演出。在邻村第一次巡演时,我大伯父刚拉开过门,台下就扔来一只鞋子,砸在他头上。他们指责大伯父的胡琴有问题,硬是逼着他锯掉了琴杆上的龙头这件事我是听一个叔父说的,几个伯叔不愿回忆这些旧事,唯有我堂二叔反应异常,他大口大口地吸着烟说:“琴头是我砍的!”我知道二叔一直钟情于胡琴,没想到他竟是这件事的亲历者。透过浓浓烟雾,我看到了二叔眼里流露出的几丝幽怨。

    2、那晚他们受到了批评,被要求将琴头处理掉,否则后果难以想象。祖父答应一定处理好,但不是当场锯掉的。这把琴是大伯父在县城读中学时带回的,却成了二叔的至爱。那时祖父被贬职从学校回乡,思虑最多的是要保住侄子们的性命,要不就对不起大哥。祖父就给二叔做工作,二叔十五六岁,很不配合。祖父发了怒,责问他:“是人头重要还是琴头重要?”二叔噙着泪、含着怨气,在祖父的逼迫下锯下了琴头。祖父说:“这个琴头雕刻得精致,你先收着,日后可能会用上。”二叔不吭气,捡起琴头一把甩进了灶膛。丑琴无头,祖父他们也无脸面,操琴的模样十分滑稽,总不被人正眼看。当然,心里最憋屈的是二叔。他很年轻,无端被人嘲笑,其实他拉琴是很有水准的,但

    3、是心里不平,音色起伏大。丑琴让二叔的脾性也丑了起来,他变得十分倔强,不太理会祖父以前他们经常一起谈琴论艺,慢慢地不怎么说话了。没过多久,伯叔姑姑们不能读书了,因为村里不准。二叔二次被生产队长从中学赶回,他聪颖好学,无奈初三未读完,就再也未进过学堂的门了。二叔积下一肚子的愤懑和怨恨,别人拈轻怕重,在生产队混工分,他年纪轻轻就去学泥水匠的手艺,每天用砖刀砍砍剁剁,其实是在发泄不满,他要砍平种种崎岖。但是,这种方式并不能让他感到轻松,他的虎口被震烂,血流不止,也不能释放心中的怨气。他又想起了无头琴,每天劳作回来,把自己关在房里,只有丑琴懂他,眼里的泪、虎口的血,遗落在琴上,他浑然不知。二叔独自拉琴,

    4、长夜不息。祖父知道他心里苦闷,就开导他说:“拉琴可以消解磨难,但不能宣泄情绪,你指上的怨气太重了。”二叔说:“你不是说琴音传递的是心声吗?”祖父反问:“你心里向往的是什么?”二叔不吭声了。听琴知音,得失寸心。二叔对祖父的视听修养极为钦佩,他为自己更名为“清明”,自此静心练琴,研习音律。清明通透,方有流音。二叔反复体悟,寻求彻悟人跟丑琴一样,没有脸面,可琴还是琴,心里有音,仍可自然地发声。他的心慢慢地融入了丑琴,琴声开始从心里流泻出来,没有了早时的发泄,音色一片柔美。二叔认真地看着我说:“琴已无头,人得有名。”二叔那时带着这把丑琴,一次次地参加上级安排的演出。他用丑琴发出的优美琴声征服了众多同行

    5、,感染无数心田。有一次,上级首长要来观看,领导提出给他换把琴,说这琴太丑了,影响县里的形象。二叔说,人能换但琴不能换。在本村的一场集会上,全家人都被责令到场陪斗,批斗的对象是二叔的母亲。大冬天里她被拉到学校操场上,被风车对着猛吹,她不服软,直挺挺地站了一夜。有人起哄要我家的人拉琴造势,祖父跟他们交涉能不能换人,他们说不行,故意要我二叔拉。祖父尴尬不已,二叔却轻松地拉开了弓子。凝望着受难的母亲,他如入空谷,心若止水,怀中丑琴一如惜日,不动声色。后来我得知,二叔拉的是刘天华先生的光明行,他心里存有光亮!(选自读者2015年第9期,有删改)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6、A. 文章以倒叙开篇,叙述大伯父演出时的遭遇,奠定了文章压抑悲怆的感情基调,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二叔性格的变化做了铺垫。B. “琴已无头,人得有名”的生活体悟既是二叔多年后人生积淀的总结,也是当年促使二叔琴音转变的原因,此句话在文章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C. 祖父不仅是家庭的守护神,更是侄儿们的精神导师。为了保证侄儿们的安全,忍气吞声答应锯掉琴头;担心二叔怨气太重,开导他要心存希望。D. 文章花大量笔墨写“我”家遭遇的种种不幸意在反映生活磨难容易钳制人的精神,从而点明本文人性因生活的不公而异化的主题。E. 文章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来讲述“我”家所发生的“旧事”,虽然“我”仅是故事的讲述者

    7、,本身并没有进入故事中,但故事却因此却显得真实可信。8. 文章多次提到“丑琴”,请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9. 二叔这一人物在文中的生活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你如何看待这种变化?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参考答案:7. BC 8. 丑琴是全文的线索,串联起二叔的人生经历;丑琴象征着二叔人生的起起落落;丑琴虽丑,但琴音却能一片柔和,暗示了勇于面对逆境也能完成自我救赎的主题。文章以“丑琴”为题也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9. 由琴头被砍、遭遇不公正待遇时的偏执、倔强变化为正声清音,心怀光亮;这种变化是生活智慧的体现,展示了面对逆境永不退缩的精神,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二叔遭遇不公,用极端方式发泄心中不满,沉溺于苦难

    8、现实让自己痛苦不堪;祖父教导二叔心中有追求有向往就应积极向上,心怀光亮;心有体悟的二叔能平静、勇敢面对逆境,在生活找到了积极的意义,也因此感染了很多人。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考生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从人物精神、文章主旨、写作手法和表现手法等方面仔细分享选项的表述是否正确。A项不是倒叙;B项,“磨难容易钳制人的精神”,“人性异化”不合题意;E项,“我” 不是故事情节发展的推动者。所以选CD。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标题在文中的作用的分析能力。“丑琴”在文中多次出现,贯穿全文始终,显然起着线索作用。从作者塑造人物形象和写作意图的角度思考,“丑琴”

    9、的品行与二叔的形象相似,故起着象征作用。“丑琴”的最终演变与二叔的自我救赎类似,因此点明了文章的主题。点睛:文章标题的一般性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等,然后再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标题的作用。例如本题便可结合着具体内容,从线索作用、人物形象、主题等角度分析作答。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并概括故事情节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以借助故事情节来分析。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

    10、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比如本文中,二叔的生活态度变化主要与丑琴的遭遇相关,考生可以到文中找到丑琴的内容,再结合二叔的表现进行分析。2. (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卫生科长徐开垒“这么说你的孩子病了吗?”“是的,昨晚上又发了一夜的热。”“那么你最好请谁来诊一下。”“但是请谁呢?你替我想想?”“唉,要是缪科长还活着”当太阳刚从东山升起,当人们刚刚从家里胡乱地吃过早饭,或甚至连早饭也未吃便走到街上来,在小菜场里,在低矮的街屋屋檐下,我们听见有人在这样一问一答。这是一种多么烦闷、多么无可奈何的谈话呀,他们连一个医生也请

    11、不到!一个看病的,一个够他们信任的,一个有本领使他们平平安安过活,使他们的孩子成天跳跳蹦蹦的,那个卫生科长,缪科长缪道群先生,他是怎样的人物啊?在生前,他是一个慈善的老人,一个沉默寡言,整日埋头在他的“试验室”里的人。当人们跨进门去看他,对于他们贸然闯入,他们无需致歉,在这一个“科”里,对于科长先生,没有一个人为他通报,没有一个人需要通报;人们只在试验室门前轻轻地喊一声:“缪科长,我们的孩子又拉肚子了。”于是这位老好人就从他成堆的试验管里挣出头来,眼镜架在他的鼻梁上,他的眼睛越过镜框来瞧那前面的客人,他说:“那么他的大便呢?”他的大便,那孩子的粪便,这位不速之客早已随身带去了。这时他就把它交上

    12、。那位客人走了,科长先生又恢复了他的工作。他重新坐上一张高而窄的独人凳,同时又把桌上的一架显微镜移了过来,接着他把玻璃片配上,开始检验粪便。显微镜,这老家伙,她陪伴他有二十九年,一如世间所有的白发老妇,她越来越变得执拗,她的精力已经衰微了,但是她偏不肯认输,她常常指鹿为马。然而这并不足以使缪科长气馁。一个真正能够了解人的人,对方的缺点正足以表明他的长处。显微镜,这老家伙,对于他,太熟识了,他打心里了解她。各种细菌,在他的眼光捕捉下,从未逃过。这时,他忽然微笑起来。他发觉那孩子粪便里的细菌,是他所熟悉的一种。“你这小促狭鬼!”他在心里对那细菌说:“我想不到是你。”于是一小时以后,那个孩子的父亲或

    13、是母亲又回来了。他从缪科长那里得知孩子患的究竟是什么病,应该吃些什么药。同时无疑的,过几天之后,孩子又活泼泼的在街上跳着奔着玩着了。缪老先生的卫生科,对于这小城的居民,是一种心灵膜拜的殿堂。民国初年以来,县政府的人可调换过不知多少,可是卫生科长就从来不曾换过人。实在,是因为这老人太接近居民,结果在无形中,不自知的反而和上级机关脱离了。幸运的是县长,他可以不发给卫生科经费,不给卫生科长薪水,而在呈报上级机关时,仍然可以有一笔卫生费的报销。缪科长却是什么都忘了。一切全从自然的发展里通过。他只整天钻在玻璃试管里,让化验器花去他的青春和他的岁数。他把二十九年全部的日子交给这个卫生科。他为这个小城里的居

    14、民检验病菌,但他从不检验自己生活中的不幸。二十九年终于过去了,他大概有了五十五岁,或是五十六岁,人家看见他有一天傍晚,躺在实验器旁,终于不曾醒来。他生的是什么病,人家无法知道,他能够看人家的病,他自己的病却不能为人家懂得。他死了。显微镜横在一旁,这老家伙在这小城里从此再无人亲近她。一大堆的玻璃试验管,第二天也被县政府全部卖给旧货摊。新任的卫生科长是一个博士,他向小城里的人宣告,他将实施公共卫生,例如街上不准卖冰等。只在人们患病的时候,大家还忧愁地想起缪科长来。11第五段画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概括。(4分)12本文主要通过人们日常求医的场景,在动态的过程中描述主人公。请概括

    15、缪科长这一人物形象。(6分)13按照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7分)(1)文章开头部分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简要概括这段描写的内容。(2)缪科长视显微镜为“老家伙”, 称呼细菌为“小促狭鬼”,说明他怎样的工作情感和工作状态?14这篇文章在平易的描述中显示出丰富的意蕴。县长和新任的卫生科长这两个人物,对塑造主人公的形象和表现文章的思想意蕴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试作阐释。(8分)参考答案:11(4分)从侧面描述了小城居民对缪科长的怀念与信任;为下文缪科长的直接亮相做了铺垫。12(6分)缪科长是小城的一位老卫生科长。他随和,慈善,沉默而稍显迂讷,热爱并陶醉于自己的工作,兢兢业业,医术高明。13(7分)

    16、(1)语言描写(对话描写);清晨在低矮的屋檐下人们关于治病求医的对话。(2)缪科长对他长期接触的工作仪器与研究对象非常亲切,表现出自得其乐的工作状态。14(8分)(1)运用对比手法,以县长不发经费与薪水却还要吃空饷(领取一笔卫生费的报销)来反衬缪科长的任劳任怨、安贫乐道;以身为博士的新任的卫生科长忙着不准在街上卖冰,不务实事,来反衬缪科长的兢兢业业。(2)含蓄地表达了对当时社会中贪官污吏的尖锐讽刺,对弄虚作假、浮夸虚饰作风的辛辣嘲讽。略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孔子在论语中对诗的功能进行了高度概括:“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在孔子时代,所谓“诗”通常指的是“诗三百”,即汉代

    17、以后所说的诗经,而“诗”的涵义要远远大于我们今天的文体概念,与社会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息息相关。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指出,“我们要懂中国古代人对于世界、国家、社会、家庭种种方面的态度,最好的资料无过于此诗经三百首”。因此,诗经称得上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百科全书”。从总体上看,“兴”“观”“群”“怨”说充分体现了孔子诗学强调个体心理欲求与社会道德伦理相统一的特色。其中的“兴”和“怨”偏重创作者主体情感意志的抒发。“兴”是指眼前景物或者人事对主观情感的触动生发,“怨”则是不满情绪的宣泄。“观”与“群”取自不同的视角,主要关注诗的作用和意义。“观”是俯视或置身局外的观察;“群”则关涉人与

    18、人之间的共处、互动与交流等诸多方面,是社会、心理、伦理及情感等各种关系的多维聚合。汉代孔安国将其解释为“群居相切磋”。孔安国注意到了人的社会属性,人若在社会丛林里生存,就一定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磨合、切磋制约的关系。宋代朱熹则将“群”注为“和而不流”。朱熹关注到了“群”的另一面,即在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又不苛求自己与别人完全一致,从而保持自己独立的个性,与孔子所说的“和而不同”意义相近。孔安国和朱熹的阐释道出了“群”的内在辩证关系,那就是既要与他人和谐相处,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孔子一生都在宣扬并实践“克己复礼”。他认为,诗是必须服从于“礼”的,也就是说,人要以“礼”来约束个人的性情,所

    19、谓发乎情,止乎礼。学诗可以教人如何处理和对待各种社会关系,从而达到人与我的协调。这便是“兴于诗,立于礼”。“礼”是以象征意义的仪式或程序去规范社会各个阶层的关系。从深层次上看,“群”与“礼”二者在某些方面也有交集,二者在协调个人意志与社会秩序、个人欲望与道德规范中起到重要作用。但是,“礼”更偏重人与人之间的砥砺与相处,是一种生存的外在需要,因为无视别人的存在就无法立足于社会之中;也是个体生命精神上的内在需要,即个人在群体中的存在感。同时,我们不要忽视“群”“和而不流”的一面,即个体生命自主性、独立性的一面。人就是在自我意志与外在现实间复杂关系的交错扭结中存在的,除了以“礼”为象征的规定性和稳定

    20、性之外,还有生生不息、潺潺流动的个体生命意志。(2015年2月3日人民日报)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诗学强调个体心理欲求与社会道德伦理的统一,如“兴”“怨”偏重作者主体情感意志的抒发,“观”“群”则主要关注诗在社会道德伦理方面的作用意义。B在论语中,孔子高度概括了诗的功能。其中,“兴”是指情感的发端,“怨”是不满情绪的宣泄,“观”是观察,“群”是社会、心理等关系的多维聚合。C孔子时代所说的“诗”与今天所说的“诗”并不完全相同,前者通常指“诗三百”,即汉代以后所说的诗经,其涵义与社会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息息相关。D诗经被称为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

    21、“百科全书”,因此要了解中国古代人对于世界、国家、社会、家庭种种方面的态度,就要研读诗经。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对于孔子所说的“群”,孔安国的阐释注意到了人的社会属性,道出了“群”的内在辩证关系,即既要与他人和谐相处,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B“礼”是一种生存的外在需要,即重视周围人的存在;也是个体生命精神上的内在需要,即个人在群体中的存在感。孔子认为诗必须服从于“礼”。C孔子“兴于诗,立于礼”这句话告诉我们:学诗可教人如何处理和对待各种社会关系,从而达到人与我的协调;要以“礼”来约束个人性情。D“群”与“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深层次上看,二者在某些方面有交集,在

    22、协调个人意志与社会秩序、个人欲望与道德规范中都有重要作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既要“群居相切磋”,又要“和而不流”;不仅要有以“礼”为象征的规定性和稳定性,还要有生生不息、潺潺流动的个体生命意志。B朱熹所注的“和而不流”,其意义与孔子所说的“和而不同”相近,是指在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过程中,不苟求与别人的完全一致,从而保持自己独立的个性。C我们每个人既不要忽视“群”“群居相切磋”的一面,即个体生命的自主性、独立性;也不要忽视“和而不流”的一面,即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磨合、切磋制约。D孔子一生都在宣扬并实践“克己复礼”,“礼”是以象征意义的仪式或

    23、程序去规范社会各个阶层的关系,与“群”相比,它更偏重人与人之间的砥砺与相处。参考答案: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童华,字心朴,浙江山阴人。雍正初,为知县。时方修律例,大学士朱轼荐其才,世宗召见,命察赈直隶。乐亭、卢龙两县报饥口不实,华倍增其数。怡贤亲王与朱轼治营田水利,至永平,问滦河形势,华对甚晰,王器之。寻授平山知县,邑灾,不待报,遽出仓粟七千石贷民。擢真定知府,权按察使。以前在平山发粟事,部议免官,特诏原之。怡贤亲王奏以华理京南局水利,华度真定城外得泉十八,疏为渠,溉田六百亩,先后营田三百余顷。滏阳河发源磁州,州民欲独擅其利。自春徂秋,闭闸蓄水

    24、,下游永年、曲周滴涓不得。时改州归直隶,以便控制。华建议仿唐李泌、明汤绍恩西湖遗规,计板放水,数县争水之端永息。华又以北人不食稻,请发钱买水田穀运通仓,省漕费,民得市稷黍以为食,从之。调江苏苏州,会清查康熙五十一年以来江苏负课千二百余万,巡抚督责急,逮捕追比无虚日,华固请宽之。巡抚怒曰:“汝敢逆旨耶?”对曰:“华非逆旨,乃遵旨也,上知有积欠,不命严追而命清查,正欲晰其来历,查其委曲,或在官,或在役,或在民,或应征,或应免,了然分晓,奏请上裁,乃称诏书意。今奉行者不顾名思义,徒以十五年积欠立求完纳,是暴征,非清查也。今请宽三月限,当部居别白,分牒以报。”巡抚从其请,乃尽释狱系千余人,次第造册请奏

    25、。时朝廷亦闻江南清查不善,下诏切责,如华言。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上意解,命往陕西以知府用。署肃州,佐经略鄂尔泰屯田事,凿通九家窑五山,引水穿渠,溉田万顷。以忤巡抚被劾罢官。乾隆元年,起福州知府,调漳州。颇好长生术,招集方士,习丹家言,复劾罢归。数年卒。(选自清史稿循吏二,有删改)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问滦河形势,华对甚晰。 形势:河流状况。B以前在平山发粟事。 以前:从前,以往。C当部居别白,分牒以报。 部居:分门别类。D次第造册请奏。 次第:依照顺序。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

    26、确的一项是(3分)A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B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C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D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童华心怀百姓,做事敢于担当。他去检察赈灾

    27、事宜,发现乐亭、卢龙两县上报饥荒人口不实,就增加了一倍的数额;在平山闹灾时,来不及等上级同意,就开仓济民。B童华尽职尽责,管理有方。他在治理水利时,把泉水疏通为渠,灌溉了六百亩田地;采用正确的办法解决民间纷争,因地制宜,节省开支,方便百姓。C童华刚直敢言,不媚上官。任职苏州,他反对巡抚附和朝廷强征拖欠赋税的做法,并极力建议缓期清查,最终巡抚采纳了他的建议。D童华不畏权贵,仕途不顺。当受到李卫谗毁时,他敢于为自己辩解,得到世宗理解;他一生官场数度起伏,晚岁终老田园。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巡抚督责急,逮捕追比无虚日,华固请宽之。(5分)(2)徒以十五年积欠立求完纳,是

    28、暴征,非清查也。(5分)参考答案:4.B(B项的“以前”的意思是“因为之前”) 5.D 6.C (“反对朝廷强征拖欠赋税的做法”这一说法于文中无据)7.(1) 巡抚督责急迫,没有一天不追查捉拿有关人员,对此童华坚持请求宽限。(关键词 “追比”、“虚日”“固”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2) 现在奉命行事的官员不认真考虑旨意要求,只是以为朝廷是要把十五年的积欠迅速全部征收上来,这是暴征,不是清查。(关键词“顾名思义”“徒”“是”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共12分,每小题3分) 于仲文,字次武,髫龀就学,耽阅不倦。及长,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起家为赵王属,寻迁安

    29、固太守。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遣将檀让收河南之地。复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迥怒其不同己,遣仪同宇文威攻之。仲文迎击,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以功授开府。迥又遣其将宇文胄渡石济,宇文威、邹绍自白马,二道俱进,复攻仲文。仲文自度不能支,弃妻子,将六十余骑,开城西门,溃围而遁。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迥于是屠其三子一女。高祖见之,引入卧内,为之下泣。进位大将军,领河南道行军总管。给以鼓吹,驰传诣洛阳发兵,以讨檀让。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檀让以余众屯城武,别将高士儒

    30、以万人屯永昌。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让谓仲文未能卒至,方槌牛享士。仲文知其怠,选精骑袭之,一日便至,遂拔城武。迥将席毗罗,众十万,屯于沛县,将攻徐州。其妻子在金乡。仲文遣人诈为毗罗使者,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将宣蜀公令,赏赐将士。”金乡人谓为信然,皆喜。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善净望见仲文军且至,以为檀让,乃出迎谒。仲文执之,遂取金乡。毗罗恃众来薄官军,仲文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两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获檀让,槛送京师,河南悉平。毗罗匿荥阳人家,执斩之,传首阙下。勒石纪

    31、功,树于泗上。史臣曰:仲文博涉书记,以英略自诩,尉迥之乱,遂立功名。 (隋书于仲文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髫龀就学,耽阅不倦 耽:沉迷 B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 次:驻扎 C让谓仲文未能卒至 卒:突然 D毗罗恃众来薄官军 薄:轻视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功授开府 以勇气闻于诸侯 B为贼所追,且战且行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 C引入卧内,为之下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D金乡人谓为信然,皆喜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1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于仲文“英略”的一组是( ) 仲文迎击,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 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 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 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 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 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 A B


    注意事项

    本文(陕西省西安市远东教育集团第二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