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docx

    • 资源ID:12640402       资源大小:293.08K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docx

    1、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湖北省黄冈市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本试题卷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周中晚期的青铜器一改晚商早周时期厚重典雅的风格转为简洁朴素;饕餮纹逐渐减少,代之而起的是写实性较强的风鸟纹和简练的重环纹。这反映出A. 周代青铜制造技术的进步B. 周代审美标准的变化C. 周人质朴尚文和注重人事D. 青铜器注重实用功能【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指出西周中晚期青铜器饕餮纹减少,写实性较强的凤鸟纹和简练的重环纹增多,反映了周人在思想文化

    2、领域神秘主义思想趋弱,质朴尚文和注重人事的理性主义思想的新发展,选项C正确;材料中未体现出青铜器制造技艺的变化,排除A;通过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周人审美标准变化,排除B;青铜器主要功能是礼器,排除D。【点睛】解题关键是理解青铜器风格的变化受制于当时社会政治理念。2.西汉时期,今辽宁、甘肃、四川等省份以及更远的一些地方都有铲、锄、镰、铧等铁质农具,而且铁犁铧数量很多,但宽窄大小都不一。这一现象表明A. 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犁耕技术B. 政府政策推动了手工业发展C. 中原文明向偏远地区扩展D. 各地经济技术缺乏互动交流【答案】A【解析】【详解】西汉出土的铁犁犁铧宽窄大小不一,是根据实际生产需要,因地制宜的

    3、发展铁犁技术的结果,选项A正确;材料中未提及政府政策在手工业发展中的作用,排除B;材料主旨是技术在交流基础之上的差异发展,而非文明的扩展,所以排除C;材料反映出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技术交流,排除D。【点睛】解题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准确提取,首先要看到技术的传播,其次要看到不同区域之间发展的差异。3.东晋元帝重用刘隗、刁协加强皇权,引起王敦叛乱,得到士族支持。王敦欲取代司马氏而独揽大权,又因士族共同反对而告失败。这实质上反映了A. 皇权与士族斗争异常激烈B. 皇权与士族共治是可行的政治模式C. 国家统一受到严重的威胁D. 东晋皇权与世家大族实现权力制衡【答案】B【解析】【详解】皇帝与士族都无法单方面的

    4、改变东晋的政治局势,表明的实质问题是皇权与士族的共治是东晋政治现实的选择,选项B正确;根据材料“敦欲取代司马氏而独揽大权,又因士族共同反对而告失败”可知,士族一定程度上支持皇族,维护了统一,排除A、C;世家大族和皇权之间的关系不属于权力制衡,排除D。4.唐开元三年的1份诏令说:县令、州刺史有业绩者可调任京官,且“京官不曾任州县官者,不得拟为台省官”。此诏令出台的背景是A. 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B. 科举日益成为高级官员重要来源C. 地方治理的现实困境D. 传统世家大族集团日益走向没落【答案】B【解析】【详解】唐朝科举制度发展,大量人员经科举考试进入官场,缺乏实际政治管理经验,所以在官员选择方面注

    5、重官员的基层治理经验,选项B正确;材料主旨是官员任职资格的考量,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材料重在强调京官选任资格中强调实际理政能力,而非地方治理,排除C;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5.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中肌理粗糙的山石,若隐若现的山泉、瀑布、寺庙骡匹和行人等细节都极其精微;而南宋马远的晓雪山行,占画面大部分的山坡、石块及树木都是逸笔筒洁,呈现出与前者截然不同的灵气。这种变化体现出A. 商品经济发展后市民阶层文化需求B. 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C. “心性为主,外物为从”的精神取向D. 时代变迁背景下画风的世俗化倾向【答案】C【解析】【详解】南宋在政治上的积贫积弱和在文化上的繁盛共存的

    6、社会背景使宋代文人的理想往往难以实现,宋代文人因此向内心深处寻找心理的平衡,因而宋代画家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开始把目光投向了田园或荒寒郊野,从而在心理上形成了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宁静、淡泊、超脱的心境。这显示出宋代理学“心性为主,外物为从”理学精神的影响,选项C正确;材料中的绘画不符合市民阶层的审美要求,排除A;选项B与题无关,排除;南宋马远的画作并未体现出世俗化倾向,排除D。6.元代行省辖区包括今天的两到三个省的范围远超过了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划。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异曲同工之效。元代这种情况A. 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

    7、景B. 总结吸收了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教训C. 行省扮演代表地方利益的角色D. 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中央集权的困扰【答案】A【解析】【详解】元朝基于现实治理的需要,地方权力有所增加,但是地方大员多以蒙古贵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充任,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选项A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元朝在加强中央集权的特异性,而非强调其对前朝制度的改弦更张,排除B;选项C不符合史实,元朝行省代表中央管理地方,排除;选项D表述绝对,排除。7.传统女真族处理人参多以水浸为主,16世纪后期,女真族改进了人参的制作技术,采取煮熟晾干的办法。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女真族人参加工技术的进步B. 产品区域化生产发展的结果C.

    8、受内地产品加工技术的影响D. 女真部与内地经济联系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人参加工技术由水浸道煮熟晾干是为了便于保存,根据材料时间16世纪后期,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女真人与内地经济联系加强,关内外商品经济发展,由此人参加工技术出现了变化,选项D正确;选项A不是主要原因,未凸显在16世纪文化交流在人参加工技术方面的影响,排除;人参产地集中于东北地区,因此不存在产品区域化生产发展,排除B;材料未体现出这种加工工艺的变化受内地技术的影响,排除C。【点睛】解题关键是人参加工技术的变化和经济文化交流之间的关联。8.雍正帝将密折奏事的范围扩大到各省督抚以下的布政使、按察使,而且特许某些道员、知府以

    9、及总兵以下的副将奏事。这一变化A. 解决了地方行政效率低下的痼疾B. 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C. 推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僵化D. 拓宽了中央决策的信息来源【答案】D【解析】【详解】密折奏事范围的扩大一方面加强了中夹集权,另一方面也使得中央对地方信息的掌握更为全面,有利于中央的决策,选项D正确;密折制度的实施和地方行政效率提高两者之间无必然联系,排除A;选项B表述绝对,排除;选项C脱离材料主旨,排除。【点睛】解题关键是理解密折奏事范围扩大有助于信息来源范围的扩大。9.洋务运动中,官办企业汉阳铁厂是清廷督抚的“政绩工程”,政府每年虽然投入大量资金,经营仍十分困难。甲午战后,面临无力继续投资的窘境

    10、,洋务企业大多如此。这种现象表明A. 新式生产方式行不通B. 近代化道路的新探索势在必行C. 缺乏兴办洋务的环境D. 资金缺乏阻碍洋务企业的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洋务运动之下官办企业无法实现正常持续发展,是洋务企业发展无法避免的痼疾,商办才是可取之途。洋务企业不是现代化的正确模式,商办模式才是正途,选项B正确;洋务企业的生产方式是近代化方式,这是历史发展潮流,排除A;洋务企业得到政府的支持,说明当时并不缺乏兴办洋务的环境,排除C;选项D明显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点睛】解题关键在于从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源探究其发展模式,即旧式的管理模式不利于洋务企业的成长。10.下表是18731903年中

    11、国出口货物分类统计表。18731903年中国出口货物分类统计表表说明近代中国A. 出口贸易呈现下滑趋势B. 经济近代性因素缓慢发展C. 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优势D. 传统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机器生产的生产品在出口货物中逐渐增加,表明中国经济在逐步近代化。出口产品中半制品、制成品增多,说明近代生产有所发展,选项B正确;选项材料并不能反映出出口贸易升降趋势,排除A;选项C与题无关,排除;传统自然经济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特征之一,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出口贸易,选项D排除。【点睛】解题关键是对材料中出口产品中半制品、制成品增多、机器生产的生产品在出口货物中逐渐增加现象的解读。11.时人指出

    12、“科举初停学堂未广,各省举贡人数不下数万人,中年以上不能再入学堂保送优拔人数定额无多,不免穷途之叹”。由此可知科举制度废除A. 导致原有社会凝聚机制瓦解B. 传统文化传承的中断C. 直接导致了清朝统治的崩溃D. 导致普遄的失业现象【答案】A【解析】【详解】科举制度废除,传统读书人读书一考试做官的出路堵塞,发展成为新的离心力,破坏了科举制作为实现社会阶层流动,凝聚王朝统治的作用,选项A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废除科举之后,读书人的出路问题,而非文化传承,排除B;选项C不符合史实,排除;选项D“普遍”表述绝对,排除。12.1918年11月11日国立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发表了题为劳工神圣的演讲他说:“此次世

    13、界大战争,协约国竞得最后胜利,可以消灭种种黑暗的主义,发展种种光明的主义我们四万万同胞,直接加入的除了在法国的十五万华工,还有什么人!这不算怪事!”他充满激情和向往地宣告:“此后的世界,全是劳工的世界呵!”。这一现象表明A. 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B. 马克思主义成为普遍共识C. 社会运动的发展出现新趋向D. 一战结果影响了中国社会进程【答案】C【解析】【详解】对普通劳工阶层的重视,劳工阶层的崛起推动了中国革命性质的转变,选项C正确;五四运动标志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选项A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选项B表述绝对,排除;结合所学可知,一战本身并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对中国的历史进程并未产生重大影响

    14、。一战后召开的巴黎和会导致中国五四运动兴起,影响了中国社会进程,排除D。13.针对1941年1月皖南事变的发生,毛泽东认为是有同志“没有了解中国革命的实际,没有了解经过10年反共的蒋介石”。他提醒党内同志对苏联人的话,“不可不听,又不可尽听”。这反映了A. 中国共产党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准确判断B. 通过斗争换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团结C. 摆脱了苏联对中国革命的外部影响D. 国民党的独裁专制破坏了团结抗战【答案】A【解析】【详解】皖南事变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破坏抗战的行为,依据当时国内国际背景独立自主的做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选项A正确;材料主旨是结合中国革命实际来判断蒋介石行

    15、为和执行苏联的指示,选项B脱离主旨,排除;选项C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主题并不是批判国民党的专制独裁,排除D。14.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宣布美国来华投资企业“应课征之税捐与本国人民同”,“将来亦不致颁布足以阻碍获得合理利润之新税则”。国民政府的这一政策A. 抑制了美国对华商品倾销B. 影响了社会的立场倾向C. 巩固了官僚资本主导地位D. 推动中国积极融入世界【答案】B【解析】【详解】国民党为换取美国对内战的支持,与美国签订通商条约,出卖国家利权,大量社会阶层转向支持中国共产党,选项B正确;国民政府的税收政策有利于美国倾销商品,排除A;选项C不符合史实,当时是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排除;选项

    16、D与题无关,排除。15.1953年全国工业总产值为367.4亿元,其中纺织工业产值9.1亿元、食品工业产值80.9亿元。这表明当时中国A. 工业对农业依赖程度较高B.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果斐然C.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D. 经济发展完全契合现实需要【答案】A【解析】【详解】工业部门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门类在工业总产值中占相当比重,反应了当时农业对工业发展的重要性,选项A正确;1953年尚未进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阶段,排除B;材料反映出当时轻工业发展情况较好,重工业较为落后,排除C;选项D不符合史实,当时重工业落后,亟需发展,排除。【点睛】解题关键是对材料反映出的现象,即工业部门中以农产品为原

    17、料的工业门类在工业总产值中占相当比重的解读。16.李新(18902004年)在他的回忆中说,“从机耕退到人耕,确实令人感到可笑”,但是“他们不惜出力出汗,也要把地种好原来一匹大牲口不过1000元,小毛驴只卖三四百元,后来大牲口涨价到1500元以上,小毛驴更时兴涨到800元以上”。这一现象表明当时A. 生产力发展水平出现了倒退B. 价格双轨制导致价格混乱C. 农村生产组织形式出现变革D. 商品定价普遍由市场决定【答案】C【解析】【详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回潮,导致耕牛价格上升,机耕数量的减少,选项C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

    18、进步,排除;选项B不符合史实,排除;选项D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后出现的现象,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点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牲畜价格上升背后反映的是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17.西塞罗说“国家乃人民之事业。但人民不是人们某种随意聚合的集合体,而是许多人基于法的一致和利益的共同而结合起来的集合体”。西塞罗的观点A. 反映了罗马共和国的特征B. 强调了法律至上的理念C. 突出强调了人民主权原则D. 突出强调自然法的原则【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强调了国家构成的原则是基于“法的一致和利益的共同”,这体现了罗马共和制的确立,选项A正确;材料并未强调罗马法,排除B;材料强调了人民在组建国家中

    19、的重要性,但是古代罗马政治特征并不是人民主权,排除C;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18.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1532年)中提倡政治权术和强权政治,把“道德”完全排除于政治之外认为一个君主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即使背信弃义,也在所不惜。这种思想A. 深受中国传统法家思想的影响B. 植根于当时意大利的社会现实C. 是人文主义者政治思想的共识D. 导致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确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马基雅维利时期的意大利四分五裂,这种政治局面使得马基雅维利主张加强君主权力,为了加强君主权力而可以不择手段,选项B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当时中国的法家思想并未影响到意大利,排除;选项

    20、C错在“共识”,排除;材料强调加强君主权力,这与民主政治的特征不符,排除D。【点睛】解题关键在于掌握马基雅维利所处时代的意大利政治情况,利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解答。19.1831年英国人民之声宣布“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工人们是中间和上层阶级的支持者他们是生产过程中的神经和灵魂因而又是国家的神经和灵魂”。材料表明A. 工人阶级的觉悟提高B. 工人形成自觉的要求和理论C. 马克思主义影响扩大D. 工人阶级尝试建立新式政权【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时间1831年可知,这一时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工人阶级队伍的庞大,早期工人运动出现,工人阶级觉悟日益提高,选项

    21、A正确;材料仅仅强调了工人在社会中应当扮演的角色,并未强调无产阶级理论,选项B排除;1831年马克思主义尚未诞生,排除C;无产阶级首次尝试建立政权的时间是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20.法国19世纪中叶成立的几家银行,主要从事利息优厚的国债和证券交易。1869年,巴黎的交易所拥有307种有价证券,总数达330亿法郎。这一现象A. 表明经济结构率先走向转型B. 实现了社会资本的有效利用C. 阻碍法国工业革命深入发展D. 表明工业革命推动经济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法国工业革命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大量社会资本投资于证券行业,影响了工业资本的投入,从而阻碍了工业革

    22、命的深入发展,选项C正确;材料并未对其他国家的经济结构进行描述,无法得出比较结论,排除A;法国大量社会资本投资于证券行业,使得工业革命难以深入发展,因此并未实现资本有效利用,排除B;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21.1714年在一次会议上,白人建议印第安人把子女送到威廉斯堡接受欧洲型的教育但是遭到印第安人反对,甚至提出了相反的建议:要求英国绅士送一二百名孩子到印第安人那里接受教育并且相信印第安人会把他们教育成懂礼貌的人。材料反映了A. 殖民者的文化殖民B. 印第安人盲目文化自信C. 文化的交流与隔阂D. 松散的体制缺乏权威性【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现象表明白人与印第安人在文明相遇的背景下

    23、相互之间不认同,两者文化交流存在隔阂,选项C正确;选项A、B都属于片面解读材料,排除;材料并未体现出政治体制的松散,排除D。【点睛】解题关键是对材料中提到的现象的理解,即白人和印第安人对彼此的教育或者文化不认可。22.英国议会下议院选举从1918年开始实行选举保证金制度。按规定,议员候选人必须缴纳150英镑保证金(按今天折算大约相当于4500英镑),如果候选人在选举中所得选票不足选区全部选票的八分之一,则保证金收归国家所有。该制度A. 扩大了资产阶级的民主范围B. 推动了民主制度的完善C. 冲击了传统贵族的特权D. 违背了自由民主的精神【答案】B【解析】【详解】选举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设置一

    24、定的参选门槛是为了保证选举的秩序,选项B正确;选举资金的存在直接限制了部分人的参选权,不利于民主范围的扩大,排除A;参选门槛设置和传统贵族特权之间并无必然联系,排除C;选举本身就是民主自由的体现,选项D排除。23.下表为19801995年世界贸易情况表。19801995年世界贸易情况表表表明A. 国际贸易对主权国家的重要性更加突出B. 传统贸易优势影响强大C. 贸易竟争力取决于规模经济、技术优势D. 国际贸易发展日益受阻【答案】C【解析】【详解】农产品、原材料出口的比重不断减少,工业制成品的比重稳定上升,反应出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贸易竞争力取决于规模经济、技术优势,选项C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出主权国

    25、家和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排除A;材料反映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说明传统贸易优势减弱,排除B;材料主旨是贸易种类的变化,无法看出贸易发展是否受阻,排除D。24.摇滚乐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末期的美国,20世纪50年代早期开始流行并迅速风靡全球。典型的有鲍勃迪伦的反战歌曲在风中摇摆;迈克尔杰克逊呼吁拯救自然的我们同属于一个世界。这表明摇滚乐A. 广泛传播得益于新媒介的出现B. 社会责任意识的觉醒C. 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交流D. 商业化运作特点突出【答案】B【解析】【详解】鲍勃迪伦的反战歌曲在风中摇摆;迈克尔杰克逊呼吁拯救自然的我们同属于一个世界反映出摇滚乐关注社会现实的发展,社会责任意识的觉醒,

    26、选项B正确;材料未提供新媒介信息,排除A;选项C脱离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中强调的是音乐主题,未看出摇滚音乐的运作特点,排除D。二、非选择题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荚国对外贸易政策变化表摘編自【英】考特简明英囯经济史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关税税率统计表摘编自杨圣明中国关税制度改革(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对外贸易政策变化带来积极影响。(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之初关税税率特点及形成原因。(3)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影响国家对外贸易和关税政策因素。【答案】(1)影响:确立了自由贸易政策,有利于英国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充分发挥竞争优势;为工

    27、业品的输出开拓了市场,有利于原料、粮食的输入;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世界逐步进入自由贸易时代。(2)特点:关税税率总体水平较高;不同产品关税税率差异较大。原因: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保护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3)因素:国家利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特点;国际政治经济形势。【解析】【详解】(1)积极影响:根据表格信息中贸易政策一列可知,英国降低关税、废除特许公司的贸易垄断等政策,有助于确立自由贸易政策,有利于英国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充分发挥竞争优势;根据材料“1846年废除了直接损害工厂主利益的谷物法”“1849年废除航海条例,沿海贸易开

    28、放”等,这些政策为工业品的输出开拓了市场,有利于原料、粮食的输入;根据材料“1860年英法签订一项自由贸易条约减免双方重要商品的关税”,这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根据所学可知,英国是世界工厂,其贸易自由政策推动界逐步进入自由贸易时代。(2)特点:根据表格信息,新中国关税类别中,非必需品和必需品之间关税税率差距较大可知,不同产品关税税率差异较大;整体来看,新中国成立初期,其关税税率最高达到150%,除免税外,最低达到5%,关税总体水平较高; 原因:根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对部分必需品实行低关税;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发展较慢,因此需要提高关税以保护本国经济发展;

    29、结合新中国成立之初国际环境可知,当时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经济封锁,导致中国税率较高;结合所学可知,关税税率是根据本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制定的。(3)因素:根据表格一中英国废除航海条例谷物法可知,影响关税的原因之一是国家利益;根据表格一、二涉及英国、中国的贸易政策和关税税率可知,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低、发展特点影响了该国贸易政策和税率制定;结合表格二内容可知,一个国家所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影响其税率制定。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傳斯年在1928年史语所创立伊始,发表著名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说道:“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利用自然科学供给我们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

    30、。”站在科学的立场,历史学必须建立在对史料的搜集、整理、鉴别、分析和解释的基础上。在理论上、思想上树立了史料意识,现代历史学的发展也就得到了一个重要保障。正是因此,“历史学只是史料学”,成为现代学术史上一句斩钉截铁的名言。傅斯年也在其他场合反复说到这个话题,例如:史学的对象是史料,不是文词不是伦理,不是神学,并且不是社会学。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史料论略)历史这个东西,不是抽象,不是空谈历史的对象是史料。离开史料,也许可以成为很好的哲学与文学,究其实与历史无关。(考古学的新方法)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作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不是去扶持或推倒这个运动,或那个主义。(史学方法导论)摘

    31、编自罗新一切史料都是史学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简单重复材料中观点,需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示例1:评析:史料与史学:“历史学只是史料学”观点述言之有理即可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史料在历史学研究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在历史研究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史料,坚持“论从史出”。历史学是对历史认识,即在一定的历史观的指导下对人类历史的阐释。对历史的探究是以求真求实为目标,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将符合史实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而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在历史的研究过程之中,注重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在历史研究中,只有注重多元史料的掌握和利用才能尽可能的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为对过往的分析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在对历史远古历史的研究过程中,只有充分利用考古发现的成果,才能为历史研究奠定坚实基础。结论:综上所述,“历史学


    注意事项

    本文(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