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边缘与自信历的史上的昭通文化现象.docx

    • 资源ID:12618240       资源大小:37.23KB        全文页数:2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边缘与自信历的史上的昭通文化现象.docx

    1、边缘与自信历的史上的昭通文化现象边缘与自信历史上的昭通文化现象第28卷第2期Vo1.28No.2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JournalofZhaotongTeachersCollege2006年4月Apr.2006边缘与自信一一历史上的昭通文化现象申江(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云南昭通657000)摘要历史上昭通文化本已具备一定底蕴,然后作为西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桥梁得风气之先,近代以来则成为云南主流文化的边缘.但朱提昭通相对于古代中原,现代云南的边缘地位.并未导致其惟中心马首是瞻的边缘定位认同感以及相应的边缘文化作为,而是在诸多人文领域张扬个性,突出自我,体现出较强的文化自信.诸如政治上的北主

    2、南宰,军事上的以土抗流,民俗上的淮橘为枳,学术上的国语强势,文学上的昭通文学等现象无不如此.考诸以上边缘地位与自信气质并存的昭通文化现象之由来,实为深厚历史文化土壤培植出大气包容,自强自信之地方精神使然.关键词昭通;文化现象;边缘;自信中图分类号K2O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310089322(2006)02001808昭通位于云南东北,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山区地貌占了全市的97,面积仅占全省的5,而人口却超过全省的1o.无论地理位置,行政,经济还是其他方面,昭通都是云南的一个边缘存在,然而文化却一直都值得昭通人骄傲.文化不是万能的,离开文化却是万万不能的.中国人,昭通人要解决面临的某些问题,不

    3、妨从文化角度着手.这里我把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昭通文化现象总结为五个字边缘与自信,就是说:历史上昭通文化本来已经具备一定底蕴,然后作为西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桥梁得风气之先,近代以来则成为云南主流文化的边缘;但这种相对于古代中原文化,现代云南文化的边缘地位,并没有导致昭通文化惟中心马首是瞻的边缘定位认同感以及相应的边缘作为,而是在诸多人文领域张扬个性,突出自我,体现出较强的文化自信.诸如政治上的北主南宰,军事上的以土抗流,民俗上的淮橘为枳,学术上的国语强势,文学上的昭通文学等现象无不如此.这种边缘地位与自信气质并存的昭通文化现象,实在是深厚的人文土壤培植出一种大气包容,自强自信的地方精神的结果.这里

    4、之所以指出昭通文化本已具备一定底蕴,是针对那种离开了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昭通本地就只会生长天麻核桃,除了鹦鹉学舌就成不了更大气候的流行观念而言的.这种观念似乎认为云南,昭通的土地只适合生长野蛮落后,黄河洞庭湖才是先进文化的摇篮.其实在云南26个民族中,不仅汉族,回族,彝族,白族,傣族,壮族等原来就有自己比较发达的文明,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交流更是家常便饭.如果说它们与汉文明中心的文化确有不同的话,可能主要不是落后与先进的差别(个别方面当然例外),而是个性比较突出,成长比较自然,没有早熟早衰而已.考古发现远古的元谋猿人,中期的昭通过山洞人,晚期的西畴人,昆明人,丽江人等,都在证明从石器时代起,我们的

    5、祖先就在云南生活得很滋润;春秋战国时代的昭通还做过蜀王的后花园(这段历史下面还要谈到);从战国开始,中央政权就对以昭通为中心的南中地区垂涎三尺,不辞艰辛打通五尺道,历经秦汉,一直前赴后继到隋唐.东汉的昭通青收稿日期:20050930作者简介:申江(1965一),男,云南昭通人,副教授,学士,主要从事易学,红学,神话与楚辞学研究.?18?申江边缘与自信历史上的昭通文化现象第Z期铜文明灿烂发达,昭通出产的朱提银从汉代一直发烧到清代,有点类似美元在当今世界的坚挺地位;三国时昭通,曲靖一带的南蛮洞主对蜀国的骚扰令足智多谋的孔明头疼,成为他北伐的隐患;直到东晋,势力强大的南中三大姓霍氏,孟氏,爨氏都还没

    6、有让人小看.以龙池,千顷池,汉碑为象征的昭通古代文化,我认为可以称为水德文化,它体现了慈柔睿智的君子风范(龙池是东汉时修建的水利工程;昭通古代还有千顷池;汉碑主人比德于玉,而玉于五行属水1).什么叫水德?老子说上善若水,孔子说智者乐水,管仲说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曹操说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刘禹锡说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成语说水滴石穿;古有大禹治水,文齐引水,今有南水北调,渔洞蓄水.都是惠及苍生,能容能大的宽仁厚德.后来的昭通文明严重失血,主要与晋以后兵燹不断有关:南诏国与大唐交兵,昭通也是主战场之一;尤其到了清朝,清政府对昭通彝族几乎赶尽杀绝.虽说好汉不提当年勇,但也不应该忘本,昭通文化之所以能够

    7、成为一种历史现象,是与本地历史之长,文明之古,人文之盛分不开的.一,政治北主南宰先说政治上的北主南宰.魏晋以来不少古籍(比如扬雄的蜀王本纪,常璩的华阳国志)都提到这样一个事实:战国时代有一位名叫杜宇的神人接受上天指引,降生在朱提,随后又去娶游于江源的女人梁利做老婆,成为当时的蜀王.那时所谓江源,就是四川灌县一带,可见杜宇娶的是成都平原一带的川I妹.从常璩开始,就有人胡编什么蜀王妃是昭通人,两人还经常在大龙洞,渔洞洗澡,那是道听途说.附带说一下,古代蜀地美女大概都喜欢嫁昭通人,除了先秦的梁利嫁杜字,还有东汉的何氏女许给孟孝琚(闵其敦仁,为问蜀郡何彦珍女),只可惜孟生这小子天才短命,未娶过门就呜呼

    8、了(未娶而先陨)2.这也是昭通男性综合实力的证明.昭通人杜字沿着到成都的江山起起伏伏温柔的曲线,放马纵横于巴山蜀水间,还没有忘记生养他的昭通,把南中当作后花园(南中为园苑)3.这就是北主.民国年问从l928年到1949年底,起于滇军的昭通人龙云,卢汉成为云南王,主持滇中军政二十多年.其中龙云主持到抗战胜利,被老蒋搞调虎离山才退位.这两人不但都是彝族,还是姑表兄弟.他们利用云南相对边缘的空间优势(因为那时战乱不断,边疆反而相对平和.所以说边缘不一定都是坏事),对云南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进行整顿改革,又对东南亚实行开放,收到明显成效,云南作为人力,物资转运的大后方,为抗战提供了可靠的战略基地.

    9、今天的人们不难发现,昭通人在当时就具有了面向东南亚发展战略的眼光.龙云治下的滇军参加了包括台儿庄战役在内的抗日血战,伤亡巨大,却无一人贪生怕死.其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滇军184师虎将王秉章用刺刀挑死十多个日本鬼子,自己胸前也中弹,但他硬撑到师长张冲面前说:师长请看,子弹是不是从前面进去!原来师长战前有令:我们彝族老祖宗打仗有个规矩,伤在前面受奖,伤在后面挨刀,当逃兵者军法从事!看看,昭通人有多勇敢.当年毛泽东最得意的军事手笔之一四渡赤水,战略的核心目标,说到底只是为了避免与驻防昭通的滇军孙渡所部正面交火,为了把滇军调出云南.可见昭通的滇军了得.龙,卢二人还有指挥打通滇缅公路,和平起义等义勇作为,

    10、足以名标青史.这就是南宰.我在这里不是宣传官本位,以为昭通人官做得越大,地方就越值得自豪;不是说昭通出过两三个蜀王,云南王就值得骄傲.对于时下盛行的以官职有无,级别高低作为评价个人成功标准的做法,我是不大以为然的.真正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无论对于成都还是昆明这些蜀中,滇中地区,处于边缘地位的昭通及其民族,却能够不局限于边缘而去主宰中心,而且还不止一次,何况都是处在战国的乱世时期,较之升平之宰,自然别有一番滋味在其中.昭通人,昭通民族不甘边缘的政治心态,于兹可见一斑.二,军事以土抗流再说以土抗流.清朝雍正年间有名的改土归流,重点就是针对以昭通为中心的彝族势力坐大问题的.明代洪武年间,朱元璋亲封乌蒙

    11、(今之昭通中心地区),芒部(今之镇,彝,威)土司为土知府,实行以夷治夷.清代雍正年间云贵总督鄂尔泰上书朝廷,称乌蒙土府,钱粮不过三百余?19?第28卷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6年(总第105期)两,取于下者百倍,一年四小派,三年一大派.土司娶子妇,土民三载不敢婚;土民被杀,亲属尚出垫刀钱数十金,终身不见天Et.一副以民为本的口气,其实是在寻找借口.l727年,朝中依其奏请将现在的昭通由四川I划归云南,进行改土归流,就是撤销土官职权,改由流官任地方军政主持,引发激烈军事对抗.事实上,土流之争的要害并非民生幸福与否,而是名为朝廷命官,实为自王其上的独立王国与清廷治权的矛盾.满清对地方势力的过激反

    12、应,还跟它过去的边缘地位,当前的一统意志分不开,与嘉定三屠,扬州十日逻辑上如出一辙.几乎所有研究这段历史的专家都在异口同声地从总体上肯定改土归流获得胜利的正面意义,只差把鄂尔泰说成盟军统帅麦克阿瑟了,什么引入了先进文化,先进生产力之类.而实际上,土司换成了流官,族长变成了皇帝,来头是大了许多,然而改变的只是利益分配格局,体制未必就比原来好,甚至可能更糟,充其量半斤八两.难道没有流官统治,这里的人民就连什么技术更能多产粮食多长肉都分辨不清了吗?清政府假以解放乌蒙人民的人权名义干改土归流,却在昭通遭受到来自地方上下最激烈的抵抗,尤其鲁甸,巧家,镇雄一带,持续时间长达半年,于是清军大开杀戒,让这里一

    13、度血流成河,最终让彝族势力从此地彻底衰落.其标志性事件,就是望文生义地改彝名乌蒙为昭通,举前之乌暗者易而昭明,前之蒙蔽者易而宣通,所谓乌则昭之,蒙则通之.光是杀人如麻这一点,就是对那些为改土归流歌功颂德者最大的讽刺.这就好比Et本人讲的是东亚共荣圈,干的是南京大屠杀,哪怕从此六朝古都满街乱跑的都是先进的丰田车,也不是中国人的光荣而是耻辱.改土归流以诛杀彝民,迁入汉民并彻底取而代之告终,对昭通而言,还是慎言历史的一大进步为妙.道光年间的云贵总督阮元大人,非得把闻名天下的大观楼长联中北走蜿蜒,南翔缟素改成什么北倚盘龙,南驯宝象,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换成什么爨长蒙酋,费尽移山心力,一边向大清皇帝

    14、献媚讨好,一边将讽刺语气直指昭通乌蒙一带彝爨民族对改土归流的抵抗,落下了千古笑料.当今史家的历史观,值得多向长联原作者取点真经.孙髯翁一介士民,尚有云南人?20?的铮铮傲骨(或者说反骨),长联内容尽是对云南大好河山的赞誉,还有对那些历史上试图征服云南的滚滚英雄的冷嘲热讽,不信你读读费尽移山心力所讽刺的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哪个不是这样来势汹汹的中央王朝?正是长联一首,胜过万千飞短流长.再说清政府也太不把昭通人放眼里了,偏要派来流官,岂非乌蒙人民一大耻辱!流官者,多半因有案在身无法继续呆在中心,流放边地继续做官也,就像今天的某些腐败分子在原单位混不下去不得不屈尊移驾照样当官.太

    15、欺我昭通无人,乌蒙无名了,地方名流还抵不过紫禁城的末流(个别可能的屈原,苏轼,林则徐另当别论).昭通成为土流之争最激烈地区的事实,不仅说明这里地方民族势力及其文化坐大,还证明对于圣旨的抵抗意志之强大,刚烈个性之突出,虽然以失败告终,却值得我们换一个角度慢慢品味.从古代杜宇到现代龙,卢政治上的问鼎中心和近代昭通人军事上的抗拒中心,其实都是围绕治权问题展开,精神本质一脉相承.后者的实质,是对自己被权力中心边缘化的对抗.三,民俗淮橘为枳说起昭通古代文化的地方特色,就不能不提到彝族.前面提及的龙云,卢汉及其主要得力部将都是昭通彝族,有人甚至要生拉活扯去考证杜宇与笃慕是一名两写,后者也是彝名.无论这是否

    16、可信,直到土流相争开始时,彝族还是昭通的多数民族.战乱前的雍正六年,镇雄州人口造册数是13363户,人El超过50ooo,其中9O是彝族,89%是苗族,汉族还不到l.十年后的乾隆初年,从湖北,江西等地大举迁入汉人,总人口数基本未变,汉族却以9O的数量完全取代了原来的彝族.多数彝族安在?死的死,逃的逃了.我们这些汉人的祖上就是明清时候与玉米洋芋一道,从长江中下游一带移民过来的,身为局外人,眼光应该客观些.对昭通古今民俗的考察结果告诉我们:彝族及其文化才是昭通的原住民和原生态文化,昭通的若干文化现象与个性,都离不开彝族的影子.典型证据之一,就是昭通民俗的淮橘为枳现象.昭通的昭阳区有两件出土的宝贝文

    17、物,现在申江边缘与自信历史上的昭通文化现象第2期都被安置保护在城内实验中学里.一件是发现于1901年的东汉孟孝琚碑,另一件是发现于1963年的东晋霍氏壁画墓.汉碑是为纪念一个年仅15岁早天的叫孟广琮的年轻人而立,语气沉郁感人,字体道劲浑朴.精彩的是出土的原碑上部残缺1/4,好比维纳斯断了手臂,红楼梦丢了80回后原稿,让人更加浮想联翩.昭通籍学者谢饮涧先生等人对阙文进行考补,与原文浑然一体,意笔俱胜,早成佳话2.至于晋墓壁画,似乎因其笔法朴拙,艺术价值稍逊,学术界基本是从上面绘有彝人形象之类入手,考证其时彝,汉民族各自社会地位等问题.然而如果对这两件文物上面的神话巫术意味多加留意,就会发现其价值

    18、远远不止历史,书法内容.五行神话是它们共同的巫术基础,明显证据就是在各自四个方位上,都出现了龙,虎,雀,龟四灵的形象(汉碑有残缺,但主要部分犹在,可以按照五行和造形的逻辑将其补全).而一个相关问题也随之产生了:为什么在相距两百年的两件古代昭通文物上,都出现了不应有的常识错误?这就是东,西方位的灵物不再是通常的左青龙右白虎(古代的地理方位表述与今不同:左东右西,上南下北),而是左白虎右青龙.一般情况下,人们可能会猜测为古代昭通人学艺不精,导致谬种流传.然而真有如此简单吗?基本的四灵位置哪有相距两百年还搞不清爽的道理?再联系壁画上的彝人形象思考,我们才会恍然大悟:这哪是什么学艺不精,分明是古代彝族

    19、文化在昭通坐大,属于强势文化的结果.一般说来,左,右两个方位谁更尊贵尽管有点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异,流行趋势却是左贵右贱.比如将男左女右的观念置于男尊女卑的文化背景,就是左尊右卑的证明;清朝后宫之东宫,西宫相比,也是东宫高于西宫.尽管我们也可以举证一些崇右抑左的例子5,却不能否定崇左抑右的存在.具体到彝族文化,更是以左为贵,彝族崇左之风早已有人注意并指出过.彝族还崇拜虎,甚至曾经自称虎的民族,虎的子民,比如从前称彝族倮倮,并非源自民族歧视,而是来自彝语对虎的称呼,根本上就是他们自己的尊称(传说道家的始祖名李耳,其实李耳是楚人对虎的称谓,汉代方言一书早有记载).彝族一方面尊虎,一方面崇左,与原版

    20、五行文化的龙左虎右就构成了无法调和的矛盾.矛盾总是要解决的,古代昭通人解决矛盾的办法,就是把龙虎的位置颠倒过来,成为左白虎右青龙【6.当然这样一来,五行逻辑已经开始混乱,因为神话时间与神话空间是互相对应的,春天在左,秋天在右,五行神话里龙虎分别是春秋两季的主宰.但是对于古代昭通人来讲,又有什么东西比维护自己的虎威更重要呢?这还不算,彝文化对古代昭通民俗的重大影响,还体现在迄今为止没有消失的二月八现象上.农历二月二是全国民间统一祭龙的节日,而如果你生活在昭通,就到大龙洞去过二月八吧.把它放到上面所讲的彝文化背景,答案就是昭通自古以来的二月八,与其他地方的二月二是同一个日子(重日),因为它不过是彝

    21、族十月历的二月二在农历时间中的匿名存在,十月历一年十个月,一个月三十六天6.类似这样具有活化石意义的民俗时间现象当然不只昭通有,云南其他彝族聚居地方也有农历二月八这个节日,如大理各县的彝族以其为年节.然而如果追根溯源,昭通是彝族文化的大本营,因此才保留了这个日子的祭龙特征,没有像云南其他地方一样失其真传;而且这里的二月八对民间的影响已经不限于个别民族,而是不分民族,不分男女全民共同的节日.白族和彝族同源于古代氐羌,许多民俗也具有同源性,比如同时过火把节.大理三月街于农历三月十五开始,绕桑林于农历四月二十三开始,如果还原到十月历,就成了三月三和四月四,与昭通的二月八(即十月历二月二)保持着逻辑上

    22、的一致性(重日)7.大理白族这两个节日,还有那里彝族的二月八,与昭通的活化石二月八形式上有所相通,内容上却又完全失其真传,其文化意义,民俗价值自然不能与后者相提并论.应该说昭通古代文化曾经流传影响了兄弟民族大理国,但他们对氐羌文化的传习并不像昭通这样得心应手.而八月十五中秋节,一旦还原到十月历中,就是重日七月七.也就是说,中秋这个全国性的民俗里,甚至都有可能含有彝族文化的基因.回到昭通民俗现象的话题上来,从以上分析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彝族作为昭通的原住民,彝文化作为昭通的原生态文化,与处于中心的汉民族及其文化相比,好像处在边缘,而昭通从古至今的民俗文化现象中却保留.21?第28卷昭通师范高

    23、等专科学校2006年(总第105期)着彝文化的鲜明特征,甚至对大理,对全国的民俗都产生过影响.古时候晏子说由于水土不同,淮南的橘子移栽到淮北就会变成枳子.我们可以类似地说:彝族及其文化就是导致五行,重日等民俗在昭通发生变异的文化水土.没有对本地祖先文化强烈的认同感和自信心,一般地方只会被外来的强势文化同化,而昭通古今民俗凭借本地文化的力量,成功地抵制了中心文化对自己的全面入侵.四,学术国语强势第四个现象是存在于昭通学术领域的国语强势现象.历史上昭通开化较早,人文积淀相对深厚,对知识,学问,文化的追求和尊重具有民间基础.所谓国语强势是一种比喻,指昭通人在学文化,做学问方面向一流水准,国家级话题看

    24、齐的现象.因为过去有把全国通用语言叫做国语的习惯,而昭通人的知识追求,学术方向总体上具有超越本地时空的局限,向外部,全国的更大话题,更高水平努力的特征,与多数云南人有点不大一样.这就好比别人喜欢讲滇方言,我偏要推广普通话.因此我借用国语即普通话的通行性,共同性来形容昭通人学术视野,文化视域的宽泛.前面提到过的昭通汉碑上面,就曾着意突出孟生十二随官,受韩诗兼通孝经二卷,博览群书,比德于玉,还有恨不伸志,身灭名存,勉崇素意,譬诸孑L颜,德配穹皓,流惠后昆等感慨,这既有那个时代海内文人生命理想的共性,也是对古代昭通正确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说明.由于政治经济地位的日益边缘化必然导致人微言轻,历史上昭

    25、通还闪烁过哪些文化之星已经不易考察,但是近代以来,具有全国影响的昭通学者的出现就不是个别现象.比如邓子琴,昭通永善人,生于1902年,卒于1984年,先后就读于成都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南京中央大学,曾师从汤用彤,在中央大学文学院,昭通中学,楚雄中学,齐鲁大学等校任过教,其后任教于西南师范学院,任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委员会,四川省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他对中国文化史有独到的心得,着有中国风俗史,隋唐佛教史,佛家哲学基本问题,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史略等书.不过影响最大的昭通学人是国学大师姜亮夫,生于1902年,1995年?22?谢世.他曾先后在成都高师,清华大学求学,师从陈寅恪,梁启超,章太炎等人,还出

    26、国游过学.他在古典文献学,楚辞学,敦煌学,语言学,训诂学及工具书编纂等方面都有重要建树.他的中国声韵学是我国最早讲述传统音韵学的着作,昭通方言疏证是云南地方文化研究的光辉范例.姜亮夫最大的学术成就是以180万字的巨着楚辞通故为代表的一系列楚辞学论着,被海内外专家誉为当今楚辞研究最详尽最有影响的巨着.有趣的是他居然会用昭通方言来解释楚辞九歌?湘夫人首句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他说昭通话形容眯眼看人叫眇一眼,湘夫人的目眇眇也应该是同一个意思.他的话大意如此,言外之意,应该是指昭通话与古代楚语有亲缘关系,说不准当年庄蹁入滇,其后人就有留在昭通的亦未可知.楚人是否影响过昭通文化,还没有人做过研究,

    27、边城作者沈从文的祖父沈洪富倒是曾于咸丰末年做过昭通的镇守使8.姜老先生这种强烈的昭通文化自信令人十分钦佩.姜亮夫曾经为昭通的大龙洞题写过一副联:龙渊本天池,活水源长安众命;凤岭接圣域,氤氲万户启人文.昭通的大龙洞历史悠久,风光优美,开凿于公元l5年,随着时间推移,水利功能虽已不及古代,作为昭通悠久历史人文积淀象征的意义却El益突出.从文化精神的长期深远效应上讲,最值得昭通骄傲的应该不是军界,政界名流(尽管他们当中也有部分堪作旌表的人和事),而是以姜亮夫为代表的文化大师级人物.这样的人物对于其乡其里,好比泰阿之于东鲁,药山之于昭通.昆明出了个长联诗人孙髯翁,玉溪出了个国歌作曲家聂耳,保山出了个马

    28、列主义哲学家艾思奇,当地都又是出书又是塑像又是建纪念馆.有客居在外的昭通学者倡议本地也这样宣传姜亮夫,风光风光昭通门面,问题是肉食者对此不太感兴趣.无论姜亮夫,邓子琴,还是现在的某些昭通学人,对国内主流学术话题的兴趣都超过对雕虫小技,边缘话题的兴趣,而且不只是兴趣问题,还拥有程度不等的发言权,有的还能充当主要发言人,这也是昭通文化的一大特色.至于热衷音乐,书法,绘画,摄影的昭通人更加比比皆是,其中还有吴家林这样的把影展办到欧洲的大家.申江边缘与自信历史上的昭通文化现象第2期五,文学昭通文学接下来是近年兴起的昭通文学现象.以夏天敏及其好大一对羊为代表的昭通文学现象已经沸沸扬扬了好几年,对云南文坛

    29、,国内文坛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力.无论对此现象有多少种解释,都不应该回避对昭通文化气质的正视.要说穷地方出作家,类似昭通这样的边缘穷乡还有许多,为什么别处不能多弄出几个文学现象来?没有人文环境,文化人才,再丰富的底层生活也只泡得出德山老汉而不是夏天敏.近年云南省作协的签约作家中,昭通籍作家就占了大半.目前为止,连获国家级奖项的好大一对羊堪称云南文学呶最高成就,而且与定居昆明的昭通作者相比,无论小说还是诗歌,昭通本土作者的创作势头并不见弱.最值得欣赏的昭通文学气质既不是自吹自擂,也不是多产多销,而是其中普遍具有的一种与学术昭通相通的人文大气.这就是立足平凡,世俗的人生体验,将笔触深入到一些中国人甚至人类共同关心而不只是云南人,昭通人关心的现象和话题之中的深远视界,以及在展示这种视界时所体现的审美情趣.长期以来,在云南文坛甚至云南的整个文化界,甚至在国内的许多文化中心,盛


    注意事项

    本文(边缘与自信历的史上的昭通文化现象.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