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docx

    • 资源ID:12582531       资源大小:40.92KB        全文页数:4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docx

    1、初中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初中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 【 之 】(一)代词: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这件事”。 例: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2、复指代词,表示前后是同一事物,可译为“这”“这样的”。 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五柳先生传)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送

    2、东阳马生序) 公输般为楚造云梯之械,将以攻宋。(公输)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二)助词:1、结构助词,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句子时省略不译。 例: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吾妻之美

    3、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例: 宋何罪之有?(公输)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4、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5、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 久之 ,目似瞑,意暇甚。(狼)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由此观之,王之弊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三)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4、。 例: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陈涉世家) 送杜少甫之任蜀州。(四)表示时间、空间的界限,不译。例: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局促一室之内。(满井游记)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满井游记)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二、 【 其 】(一)代词: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他们)、她(她们)、它(它们)”。例: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愚公移山)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陈涉世家)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桃花源记) 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

    5、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岳阳楼记) 方其远处海门,仅如银线。(观潮)2、代词,相当于“他的(它的)”或“他们的(它们的)”。例: 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口技)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隆中对)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3、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 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蹲其身,使与台齐。(童趣)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大道之行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桃花源记)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这种”“那个”“那

    6、些”之类的词。例: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以勉其学者也。(宋曾巩墨池记)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 其一犬坐于前。(狼)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二)语气词:1、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其真无马邪?(马说)2、表示推测语气,可译为:“恐怕”“大概”。 例: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五柳先生传)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十则)3、表示加强语气,可加强命令、祈使语气或加强

    7、反问语气。可译为:“可要”“一定要”“又能”等。例: 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三)助词:1、形容词词头,放在形容词前面,起强调程度的作用,可译为“地”。例: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伤仲永)2、调节音节,可不译。例: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三、 【 以 】(一)动词:认为,以为。例: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 臣之妻私臣,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二)与“为”构成“以为”、“以为”,可译成“认为”、“把当作”。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

    8、益。(孙权劝学)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出师表)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童趣)(三)副词:1、与“可”连用,表示“能够”。例: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陋室铭)2、同“已”,已经。例: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四)介词:1、表示动作所用的工具、方式、方法等,译为“把”、“拿”、“用”。例: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宫中之事,悉以咨之。/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屠惧,投以骨。(狼)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2、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凭借”、“依靠”、“按照”、“根据”。

    9、 例: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因为”。 例: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4、表示时间、空间的界限,不译。例

    10、: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出师表) 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陈涉世家)5、由,从。 例: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五)连词:1、相当于“而”,表示修饰。 例: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2、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 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河曲智叟无以应。(愚公移山) 公输般为楚造云梯之械,将以攻宋。(公输)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3、表示结果,可译为“以至于”。 例: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谏之路

    11、也。(出师表)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四、 【 于 】 (一)介词:1、用来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到”、“从”。 例: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醉翁亭记) 夫鹓鶵,发于南海而

    12、飞于北海。(庄子故事两则)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公输)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2、介词,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给”等。例: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 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唐雎不辱使命)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3、介词,可译为“和”、“与”、“跟”、“同”。 例: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隆中对)4、介词,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

    13、由于”。 例: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5、介词,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 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6、介词,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例:受制于人。(二)连词,与“至”合用组成复音虚词“至于”, 表示提起相关的另一件事。例: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三峡)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出师表) (三)连词,

    14、与“是”合用组成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1、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例: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惠子相梁)2、“于是”是两个词,介词“于”可译为“在”“从”,“是”是代词,“这”、“此”、“这时”。 例: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惠子相梁)五、 【 而 】(一)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隆中

    15、对) 是故谋闭而不兴。(大道之行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2、表示顺承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接着”等,或不译。例: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史记陈涉世家)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唐雎不辱使命)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邹忌讽齐王纳谏)3、表示转折关系,可连接词语也可连接分句,所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译作“但是”、“可是”、“然而”、“却”

    16、等。例: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隆中对) 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则)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鱼我所欲也) 4、表示递进关系,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例: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邹忌讽齐王纳谏)5、表示修饰关系,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地”、“着”,

    17、或不译。例: 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醉翁亭记)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鱼我所欲也) 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 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6、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所以”。 例: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二)助词,舒缓语气,不译。 例: 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盗窃乱贼而不作,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道之行也)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三)跟其他词构成复音虚词:1、时间

    18、副词词尾,与“已”、“既” 或“俄”合用,组成“已而”、“既而”、“俄而”,表示时间,可译为“不久”“一会儿”。 例: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醉翁亭记) 既而儿醒,大啼。(口技) 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山市)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咏雪)2、“而后”,相当于“然后”。 例: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制的语气助词,表示仅止于此,可译为“罢了”。 例: 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城市依稀而已。(山市) 湖上影子,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心亭看雪)4、“而或”,相当于“有时”。 例:而

    19、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岳阳楼记)六、 【 为 】 (一)名词,做法,行为。读作wi。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二)动词。读作wi。1、动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 例: 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此为何若人?(公输)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观潮)2、动词,做,表示动作行为,根据句义也可译为“雕刻”、“修建”、“制造”、“吟诵”等。 例: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若有作奸

    20、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 为人五,为窗八。(核舟记)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公输) 身长八尺,好为梁父吟。(隆中对)3、动词,成为,形成,变成。 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龟虽寿) 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小石潭记) 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4、动词,担任,充当(后面多为官职或职务)。例: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陈涉世家)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

    21、师表)5、动词,说,以为,认为。或者与“以”连用,可译为“认为”。 例: 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6、动词,作为,当作,或与“以”合用,相当于“把当作”。 例: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墨子公输)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童趣)(三)介词。读作wi。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例: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此人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2、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将以攻宋。(墨子

    22、公输)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墨子公输)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唐白居易观刈麦)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唐杜甫羌村三首之三)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念。(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唐李贺雁门太守行) 3、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或目的,可译作“因为”、“为了”等。例: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童趣)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鱼我所欲也)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礼记大道之行也)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

    23、郎。(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4、与“所”连用,构成“为所”结构,表被动,译作“被”。 读作wi。例: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满井游记)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观潮)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5、表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例: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故事两篇)(四)连词,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 例: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语气词,与“焉”合用,用在句尾,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读作wi。 例:夫子

    24、何命焉为?(公输)七、 【 则 】(一)副词:1、用在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加强语气的作用,意思是“就是”。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伤仲永)2、那么。例: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 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出师表)(二)连词: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便”。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则)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25、(鱼我所欲也)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满井游记)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隆中对)2、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却”、“反倒”。 例: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辩日)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送东阳马生序)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3、表示对比关系,用在两个平行并列或对比对照的分句中,可译为“就”,或不译。 例: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与朱元思书)4、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八、 【 乎 】(一)介词,介绍动作发生的处所或范围

    26、,相当于“于”,可译为“在”。例: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二)语气词。1、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 然胡不已乎?(公输)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唐雎不辱使命)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十则)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论语十则)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十则)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3、表示推测的语气,相当于“吧”。例:

    27、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岳阳楼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十则)4、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例: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5、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例: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足下事皆成,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6、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例:于是乎书。(方苞狱中杂记)(三)助词,形容词词尾或副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或者不译。 例: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 信乎其似巢也。(陆游筑书巢) 悠悠乎与灏气俱。(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九、 【 然 】(一)形容词,对的,正确,合理。 例: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二)代词,这样,如此。 例: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隆中对) 虽然,公输般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公输) 父利其然也。(伤仲永)(三)连词,表转折,可译为“但是”“然而”。 例: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出师表)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隆中对)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然臣之弟


    注意事项

    本文(初中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