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上海中考篇目诗词曲鉴赏讲义.docx

    • 资源ID:12538556       资源大小:67.68KB        全文页数:8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上海中考篇目诗词曲鉴赏讲义.docx

    1、上海中考篇目诗词曲鉴赏讲义中考篇目复习第一部分:诗词曲鉴赏篇一、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一、文学常识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二、词语注释1临:登上,来到2何:多么3澹澹:水波摇动的样子4竦峙:高高耸立5竦:通“耸”,高6萧瑟: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7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8星汉:银河9幸:庆幸10咏:歌吟11咏志:即表达心志三、主旨本诗以“观”字总领全篇,借写大海的雄伟壮阔之景,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四、填空题1总领全篇内容

    2、的诗句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2诗人借大海雄伟壮丽的景象,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得胜归来的壮志豪情)。3表达诗人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五、选择题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从动静结合的角度描写大海及周边景物的壮观景象。B“秋风萧瑟”点明了诗人登山观海的时间,也暗示了他对未来前程的担忧。C“日月”和“星汉”两句运用想象和夸张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远大理想。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诗歌套语,但从中也能读出诗人所抒发的豪情壮志。2本篇作者曾出现在以下哪篇课文中?( B )A武松打虎 B煮酒论英雄 C明湖居听书 D劳山道士3

    3、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了诗人特意去碣石山观海。B“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显现大海宁静,山岛耸立的景象。C“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萧瑟的秋风呼啸,波涛滚滚。D“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表现了眼前大海吞吐日月的情景。4下列与本诗中所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B )A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B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C乱花渐入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D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5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B“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C“水何澹澹”是描写无

    4、风时海面水波动荡的样子。D“洪波涌起”是描写有风时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气势。6以下对这首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B )A首句写诗人登临碣石山,登高观海。B二三四句写出秋风萧瑟、万物凋敝的景象。C五六句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D全诗体现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7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东临碣石”两句交代观海地点,也营造出全诗开阔雄浑的意境。B“水何澹澹”六句所写的秋景由盛转衰,诗人的内心也由喜转哀。C“日月之行”四句体现了诗人吞吐宇宙、包孕群星的博大胸怀。D“幸甚至哉”两句虽为套语,但在此诗中也能借以表达诗人豪情。8与“东临碣石”的“临”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D )A有

    5、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C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D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9下列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A诗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孕群星的壮观景象,气象恢宏博大。B“若”字表明作者写的是虚景,即诗句表达的是诗人的主观感受。C诗人运用了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等手法使意境瑰丽开阔。D诗句较之“树木百草”“秋风洪波”的描绘,更能体现作者博大胸怀。10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点明了观沧海地点居高临海。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写出了沧海壮阔宁静的景象。C“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写出了岛上春天盎

    6、然的生机。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两句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豪情。11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A全诗借大海雄伟壮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积极进取精神。B“东临碣石”两句,以“观”字总领全篇,点名了观沧海的地点。C“水何澹澹”两句,动静相衬,写出了大海的全景。D“日月之行”四句,具体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星汉的真实景象。12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A“东临”两句既点明“观”的位置,又有“君临天下”的气势。B“水何”两句既有大海的动静相称,又勾勒了大海的辽阔壮观。C“树木”四句虚写山岛与海水的景象,表现其不息的生命活力。D“日月”四句想象大海吞吐星辰的景象,表现诗人旷达

    7、的胸襟。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A前四句写大海全景以及碣石山与海岛相对峙的样子。B“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不符合秋天的景物特征。C“日月之行”四句体现了诗人吞吐宇宙的博大胸襟。D“幸甚至哉”感叹北征乌桓能得胜而归是很幸运的。六、判断题1诗中的“观”即“看”,有两层意思:一是作者北征乌桓胜利班师心情乐观;二是所写大海雄伟壮丽的景象令人叹为观止。 ( )二、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文学常识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唐代诗人。他被后世称为“诗圣”,他的诗被后世称为“诗史”二、词语注

    8、释1岱宗:对泰山的尊称。泰山是“五岳之首”2夫如何:怎么样3未了:不尽4造化:大自然5钟:聚集6决:裂开7眦:眼眶8决眦:极力张大眼睛9入:收入眼底,即看到10会当:应当,定要11凌:登上三、主旨这首诗以“望”为线索,通过描绘泰山高大而磅礴的气象,以及自己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也表现了诗人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显现出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四、填空题1“决眦”一词夸张地表现了诗人为泰山神奇缥缈的景象着迷。2“齐鲁青未了”描绘了泰山山色绵延数千里的壮丽景象。3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勇于攀登、傲视天下的思想感情。4这是首五言古诗,表现泰山高大险峻

    9、、神奇秀丽的特点。5本诗中的“割”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泰山巍峨高耸,遮天蔽日的雄伟景象。6表达诗人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五、选择题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 B前六句写泰山之景,显其宏伟气势。C全诗表达了诗人登上山顶后的畅快。 D泰山位于今山东境内,为“五岳之首”。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全诗以“望”入题,却不着一个“望”字,情景交融,赞叹东岳,讴歌造化,希望凌顶而小天下,以抒雄心壮志。B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C“齐鲁青未了

    10、”中的“齐鲁”指的是山东地区,这首诗是杜甫在中年漫游生活中来到山东时所写,以表达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D“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描写的景物主要是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和投林还巢的鸟。透过描写的景物还能体会出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3下列与“一览众山小”在语意上互为因果的一句是( C )A齐鲁青未了 B造化钟神秀 C阴阳割昏晓 D荡胸生层云4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A“齐鲁青未了”是指齐鲁大地虽不是一片绿色,山色却是无边无际的。B“阴阳割昏晓”描写了山中黄昏时明暗交替的景色。C“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D“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登临山巅所产生的无往不胜的傲气

    11、。5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岱宗夫如何”句,写出了作者乍一望见泰山时对自然造化神奇的疑惑之情。B“造化钟神秀”句,“钟”是“聚集”的意思,“钟”字将大自然写得十分有情。C“阴阳割昏晓”句,“割”字给人泰山如刀的感觉,突出泰山险峻崎岖的形象。D“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句,写出了黄昏时山中云气层出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6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大、险峻奇崛。B“决眦入归鸟”表明薄暮时分诗人细望泰山所见之景。C前三联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极写泰山的高峻神秀景象。D尾联表达诗人意欲登上泰山之巅睥睨天下的豪情壮志。7下列对这首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12、)A泰山别名“岱”,因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B首句以设问的方式体现了诗人乍见泰山的惊叹。C末句描写诗人登上山顶后所看到的景象,极富哲理。D全诗由远望到近望、细望,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热爱。8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A首联中的“齐鲁”是对泰山的尊称。B颔联描写了泰山在阴天和晴天不同的景色。C颈联写出了黄昏时分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D尾联重在抒发诗人对泰山的赞美之情。9下列选项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第一、二句以设问统领全诗,以苍翠的青色突出泰山的绵延不尽。B第三、四句近观泰山,传神描绘泰山的神奇秀丽和高大雄伟的形象。C第五、六句以归鸟暗示时间已晚,表达诗人对泰山神往热爱之情。D最

    13、后两句表达诗人期盼登山之情,似写登山,实为表明胸中之志。1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A作者运用比较,突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B作者运用描写,写出了泰山的耸立险峻。C作者运用设问,表达了自己的好奇疑惑。D作者登临山顶,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11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首联写诗人远望泰山时惊叹它的雄壮险峻。B颔联写近望泰山赞叹其神奇秀丽巍然耸立。C颈联写久望层云归鸟而心胸激荡眼眶欲裂。D尾联写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壮志豪情。12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首联中的“青未了”写出了山色郁郁苍苍,连绵无际,浩茫混涵,难以言尽。B颔联中的“割”字既写出了山之高险

    14、,又表达了诗人志向之远大。C颈联中的“层云”与“归鸟”写了诗人登上泰山之巅远跳的景色。D尾联中的“凌绝顶”和“众山小”表现诗人勇攀高峰、壮志凌云。六、判断题1诗中的“望”即“看”,有两层意思:一是作者并未登山,而是在山脚下远望泰山;二是作者想象登山泰山之巅、雄视天下的壮观景象。( )三、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一、文学常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二、词语注释1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2方好:正显得美3空蒙:细雨迷茫的样子4西子:西施三、主旨这首诗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天气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

    15、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四、填空题1“淡妆”和“浓抹”是指西湖的晴姿和雨姿。2诗中作者对西湖景色的评价是:晴好,雨奇。五、选择题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首句描写了西湖晴天的水光。 B次句描写了雨后的山色。 C诗人将西湖比作西子,写出了西湖的神韵。 D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2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首句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潋滟”突出水波荡漾、波光粼粼的状态。 B次句描写雨天中的山色,“空蒙”勾勒出西湖周围群山朦胧的景象。 C最后两句将西湖比作西子,特别强调了西湖晴天的景色尤其优美。 D诗人在诗中借景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了对西湖的喜爱之情。3下列对

    16、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A诗歌前两句生动描写了西湖雨后天晴的美丽景致。 B末句中的“淡妆浓抹”与前两句中的“晴、雨”照应,比喻奇妙而贴切。 C诗人把西湖比作西子,是因为她们都具有上天赋予的自然之美。 D诗人通过描绘西湖的美景,表达了他对西湖的热爱与赞美。4下面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A本诗为读者描绘了明显不同但同样迷人的西湖美景。B本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C本诗将西施比作西湖,形象生动地赋予西湖的生命之美。D本诗表现了作者对西湖春天时雨时晴美景的由衷赞美。5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A“潋滟”意为波涛汹涌,写出雨后水量充沛。B“空蒙”即朦胧,暗示作者饮酒后醉眼

    17、朦胧。C一、二句赞美了不同天气情况下的西湖美景。D三、四句写出淡妆浓抹的西施没有西湖美丽。四、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一、文学常识选自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二、词语注释1钱塘湖:指浙江杭州的西湖2云脚:接近地面的运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3暖树:向阳的树4乱花:纷繁的花5湖东:西湖东面6不足:不满足7阴:树阴三、主旨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早春西湖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四、填空题1诗中“渐欲、才能”两次

    18、体现了早春时节花草向荣的趋势。2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春天在西湖漫步(赏景)。3诗中“早莺”“新燕”“浅草”等事物充分体现早春的季节特征。五、选择题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A标题中的“钱塘湖”就是指浙江杭州的著名景点西湖。B本诗紧扣标题中的“行”字,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C颔联与颈联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描写了花草欣欣向荣的景象。D尾联一个“爱”字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面对无限春光喜悦的心情。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首联交代春行起点,描绘了从孤山寺远望所见的早春景致。B颔联“争”“啄”二字以禽鸟之乐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C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及诗人的感受,给人

    19、以清新之感。D尾联“不足”二字最为直接地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3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C )A首联简洁明快地勾勒出西湖的水态。 B颔联描绘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C颈联写出春草浓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尾联直接抒发诗人春行的喜悦心情。4钱塘湖春行是白居易任哪个地方的刺史时所作?( A )A杭州 B苏州 C徐州 D扬州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B )A首联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钱塘湖水面尚浅,云幕低垂的美景。B颔联抓住“争”、“啄”两个动词,生动描绘了莺歌燕舞的动态美,展示了春天的活力。C颈联巧用“乱”、“迷”、“没”等字,真实再现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盛春景色。D尾联直抒胸臆

    20、,具体描绘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表达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6下列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A首联点明了钱塘湖的方位及江南春湖水态天容的美丽景色。B颔联充满动感之美,表现诗人左右寻声、仰视禽鸟的情态。C颈联写诗人俯察所见,描绘了草木茂盛、游人如织的景象。D尾联直抒胸臆,体现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则余兴未阑。7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A“初平”写出湖水已与堤岸平行。 B“争”与“啄”写出了莺燕们争斗的样子。C“乱花”表明诗人被繁花竞相开放迷惑。D“不足”表明诗人对所见景象感到不满。8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A“水面初平”表明湖水丰盈,勾勒出暮春之景。B“乱花”写出暮

    21、春时节杂花稀少、稀疏的特点。C“没马蹄”表明杂草繁茂,把马蹄子都遮住了。D“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表明诗人流连忘返。9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A“水面初平”勾勒出潮水平湖堤的早春轮廓。B“早、新”二字描绘了莺和燕新来时的动态。C“渐欲、才能”表现出花草欣欣向荣的趋势。D“行不足”表达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深留恋。10对这首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A孤山、贾亭、白沙堤都是西湖的名胜。 B第一、二联动静变换,诗人联想丰富。C第三、四联,描写早春之景美不胜收。 D全诗语言绚丽,物象丰富,情感浓烈。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诗歌描绘了西湖早春时节的明媚风光。 B诗歌表达作者对

    22、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C诗歌以“行”为线索展现西湖的景色。 D诗歌呈现了早春时节喧闹的游湖场景。五、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文学常识选自崔颢集。崔颢。唐代诗人。二、词语注释1历历:清楚可数2汉阳:汉水的北岸3萋萋:形容草木长得很茂盛4乡关:故乡三、主旨本诗描写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思,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四、填空题1颈联具体地描绘了一幅晴空下草木茂盛的美丽画面,反衬了作者内心的惆怅与伤感。2请用一个四字成语概括首联诗的内容。人去楼空3这首作品所表达的情感,用尾联

    23、中的两个字概括便是“乡”“愁”。4诗人借“鹤楼”去和空来抒发怅然若失的感慨。(从诗中选取两字填入空格)五、选择题1下列与“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所抒情感相似的一项是( B )A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B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2下面对这首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A首联从传说落笔,在今昔变化中凸显眼前黄鹤楼的美好。B颔联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并表达了对黄鹤归来的期盼。C颈联细腻地描写了阳光下萧疏的河岸景色。D尾联借日暮时江面的眼波浩渺,流露出诗人怀归的思绪。3对诗中流露的思想情感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

    24、怅然若失之感 B岁月沧桑之慨 C忘我陶醉之情 D思乡念家之意4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A“昔人”是指多年前在黄鹤楼告别诗人的老朋友。B“晴川”、“汉阳”、“鹦鹉洲”都是地名。C诗人先仰观,再俯瞰,登楼所见之景气象阔大。D暮色中的”乡关”之景唤起了诗人内心无尽的惆怅。5下列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D )A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直接表明了此楼临江而建的特点。B颔联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C颈联写出了诗人放眼望去,江上的景色凄美动人,令人伤感。D尾联表露了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使诗意重归于开头渺茫的境界。6与尾联所表达的情感最相似的一项是( D )A爱上层楼,

    25、为赋新词强说愁。 B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C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D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7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这首诗前四句表达了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遗憾。B首联见昔人乘鹤远去之景,表达对仙去楼空的感慨。C颈联运用对偶的手法,表达了对故乡的追忆与憧憬。D这首诗后四句描写日景晚景,由此触发了思乡之情。8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C )A这首诗从楼的命名写起,借神话传说生发开去。B颔联承接传说,抒发岁月不再、世事茫茫之慨。C颈联写眼前美好的景色,传达诗人内心喜悦之情。D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乡之情。9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首联以仙人驾鹤而去的

    26、传说入笔,营造了神秘、优美而空灵的意境。B诗歌从“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多个角度描绘了黄鹤楼的景色。C颈联“萋萋”句实写眼前之景物,描绘了一个凄切、伤感的画面。D诗歌描写了登临黄鹤楼远眺的所见所思,抒发了漂泊的伤感与乡愁。10下列对本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B )A这首诗的前四句一气呵成,叙仙人乘鹤传说,发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B“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直接抒发了诗人的乡愁。C诗作以“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楼的心情,使诗意重归于渺茫不可见的境界。D诗中多处运用叠字,极富音韵美,读来琅琅上口。11下列理解

    27、有误的一项是( C )A首联借传说入笔,为抒发游子愁情作铺垫。B颔联描绘登楼远望,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C颈联描绘美景,表现诗人四海为家的豁达。D尾联表现缠绵的乡愁,同时和开头相呼应。1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诗人用仙人骑鹤而去的传说表达出怅然若失的心情。B诗人以所见草木凋零的景象烘托出清冷的怀乡之情。C诗中所取景致相互映衬,气象恢弘,颇具绘画之美。D诗人登楼远眺,抒发了其在异地的伤感和思乡情怀。1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前两联充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烘托黄鹤楼高耸的雄姿。B诗句中多处运用叠音词,使诗作富于清朗和谐的音乐美。C颈联描绘了晴日,汉水对岸的景物隐约可辨、凄美动人

    28、。D诗作以“愁”字收篇,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伤感之情。14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首联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 B颔联中有诗人对岁月、世事的感慨。C“历历”、“萋萋”采用迭词来写江上美景。 D黄鹤楼是一首七言绝句。六、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文学常识选自王右丞集。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二、词语注释1暝:日落,夜晚2浣女:洗衣服的姑娘3随意:任凭4春芳歇:春天的芳华凋谢了5歇:消散6王孙:这里借指自己7留:居三、主旨这首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心情。四、填空题1诗中的“王孙”指的是王维/诗人自己。2点明题目中“秋暝”的一句诗是天气晚来秋。3本诗颔联通过“明月、青松、泉声、泉流”描绘了一幅幽静雅致(或动静结合/声画相映)的“山间月夜图”。4诗歌表现了诗人远离官场,归隐自然的生活理想。5秋雨后山间舒朗、清新的环境特点构成了全诗的基调。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对宁静的生活(高洁的情怀)的追求。五、选择题1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


    注意事项

    本文(上海中考篇目诗词曲鉴赏讲义.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