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完整word版中国地理期末考试知识复习本科.docx

    • 资源ID:12509265       资源大小:627.17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完整word版中国地理期末考试知识复习本科.docx

    1、完整word版中国地理期末考试知识复习本科第一章 区位和疆界1、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大国。中国的人口比重居世界第一位。2、中国陆地面积约为960万k,次于俄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3、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南部,东临太平洋,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气候温和,区位优越。四至点:西至点,新疆乌恰县西侧的帕米尔高原东缘7322E; 东至点,黑龙江省抚远县以东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的交汇处,13503E; 北至点,黑龙江省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5331N; 南至点,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351N 4、位置:地球最大大陆欧亚大陆东部,最大海洋太平洋西岸(介于地球上最大大陆欧亚大陆与最

    2、大海洋太平洋之间/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热力对比强烈,东部东亚季风显著;加上青藏高原季风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造就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气候。 国土辽阔,西部深入内陆,且高山盘踞,受海洋影响微弱,降水由东南至西北递减,由湿润、半湿润向半干旱、干旱气候更替,自然景观呈现明显的海陆分布地带性差异。5、新疆:与毗邻国家的陆地边界线最长和毗邻国家最多6、山系:7、国土:狭义的国土指主权国家管理下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政治地域概念;广义的国土还包括国家所拥有的一切资源。8、简述中国地形大势的特点及三级阶梯的分界线。答:特点:中国地势西高东底,呈三级阶梯;山地多,平原少;以山地为骨架,形成了网格状的地

    3、形格局。 分界线: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岷山邛崃山横断山脉等。 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 第二章 自然结构1、从地理位置和地形的角度阐述我国气候环境的特征。答:我国气候的基本气候特征为季风气候明显、大陆性气候强、气候类型多样和水热同期。 下面分别从地理位置和地形的角度来阐述:(1)地理位置角度1).经纬度:中纬度为主体,南北所跨纬度大,以中纬度气候为主体。2).海陆格局: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热力对比强烈,形成了全球最典型的季风气候-东亚季风。3).国土辽阔,西部深入内陆,且高山盘踞,受海洋影响微弱,降水由东南至西本递减,由湿润、半

    4、湿润向半干旱、干旱气候更替,自然景观呈现明显的海陆分布地带性差异。深居内陆的中西部地区则大陆性气候强。(2)地形角度:我国山地众多且高大,走向复杂,对气团具有抬升、阻隔、分流等多种作用,致使气候分异复杂。1).青藏高原的影响: 阻挡高原两侧冷暖气流的交换, 扩大西风带的影响范围;高原季风的出现,使我国季风性气候尤为突显。2).下垫面因素:中国地理空间下垫面环境复杂多样,且存在着许多性质较为均一的大地貌单元,形成了许多特征典型的地方性气候。2、试析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此特征的主要因素。答:特点:季风气候明显;大陆性气候强;气候类型多样;水热同期因素:(1)地理因素1).经纬度:中纬度为主体

    5、,南北所跨纬度大,以中纬度气候为主体。2).海陆格局: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热力对比强烈,形成了全球最典型的季风气候-东亚季风。3).地形因素:中国山地众多且高大,走向复杂,对气团具有抬升、阻隔、分流等多种作用,致使气候分异复杂。4).下垫面因素:中国地理空间下垫面环境复杂多样,且存在着许多性质较为均一的大地貌单元,形成了许多特征典型的地方性气候。5).洋流因素:中国近海以黑潮暖流为主体,对过境气团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加强了夏季风的势力。6).青藏高原的影响: 阻挡高原两侧冷暖气流的交换, 扩大西风带的影响范围;高原季风的出现,使我国季风性气候尤为突显(2)辐射因素:中国年总辐射最大值

    6、在青藏高原,最小值在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居中,使得各区域的大气运动存在差异,形成类型多样的气候。 (3)环流因素 :我国低层大气的环流方式主要是季风环流,支配季风环流的天气系统在一年各季中的表现是不同的。冬季,频领强大的蒙古高压和宽广的西北干旱区使中国气候的大陆性极强;夏季,东南海面上的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我国西南方向的印度低压,形成了东高西低的气压形势,所以我国多数地区的夏季风为东南风;此外,夏季还有从我国西南孟加拉湾吹来的暖湿气流。同时,我国气候还深刻地受到北半球西风带的影响。3、寒潮:在我国冬半年,由聚集在高纬地区的强大的冷空气迅速向南移动并侵入中国时引起大范围强烈降温、大风天气, 常伴

    7、有雨、雪的大规模冷空气活动, 使气温在24小时内迅速下降达8以上的天气过程。4、台风:在台湾岛附近出现的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风暴称为台风或来自台湾的风有相联系的。过去我国习惯称海温高于26的热带洋面上发展的热带气旋为台风,热带气旋在形成发展和加强过程中要经历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热带气旋四个阶段。5、梅雨:我国江淮地区到日本东南部,在每年67月常发生的一种连续降水的连阴雨天气的过程自然气候现象。由于梅雨发生的时段正值江南梅子成熟期,故称梅雨,梅雨季节里,空气湿度大、气温高,衣物等容易发霉,所以也有人把梅雨称为 “霉雨”。6、简述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答:1 、土地辽阔,类型多样。2、

    8、 山地多,平地少是中国土地构成的显著特点。3 、农业用地绝对数量多,人均占有量少。4 、宜林地较多,宜农地较少,后备的土地资源不足。5 、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地区间差异显著。6、人口不断增长,土地资源日益短缺。7、土地:是地球陆地表层,是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以及人类历史创造物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8、简述中国主要的水资源问题。答: 1.水资源贫乏,供需矛盾突出 2.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3.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匀 4.水污染日趋严重5.水土流失严重,河湖库泥沙淤积问题突出 6.河道功能退化,湖泊面积缩小7.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8.中国重大的水问题事件9、我国矿

    9、产资源的主要特征:答:1.种类多,资源总量丰富; 2.成矿时空跨度大; 3.矿床类型多样,矿石类型齐全;4.富矿少,贫矿多,共生矿床多,选矿难度大; 5.矿床资源分布不均,地域组合多样。10、我国矿业开发中的主要问题有哪些?答:可供利用的矿产资源数量严重不足导致产、供、销矛盾破坏与浪费严重形成经济与资源的矛盾,开发利用粗放、资源利用率低以煤为主要的能源结构对环境的危害问题严重,矿区环境保护有待加强能源与矿产的生产与消费布局不匹配,加剧了能源、矿产运输的紧张局面矿产资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待提高;第三章 海岸及海域1、简述中国大陆架发育宽广的原因。答:有丰富的物质来源,中国沿海大陆架主要由输沙量高

    10、的黄河、长江、珠江等大河冲刷的泥沙堆积而成,还有从岛屿上冲刷与生物成因的物质堆积;大范围稳定地台区的长期发育,为大陆架的形成提供了一个较稳定的环境;水下隆脊所围限的盆地地形,盆地内陆源的沉积物不断充填、覆盖,把盆地填平,形成宽广的大陆架;华夏第三沉降带在此广泛发育。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 1、简述中国交通业发展的现状特点。答:交通业发展速度快,交通线路的数量、距离、种类和站点水平已居世界前列;我国交通运输业初步形成了由铁路、公路、海运与内河航运、航空和管道5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综合运输网;以铁路运输为主体的运输结构已转化为多种运输方式的多元结构,公路运输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客运已上升至第一位;高速

    11、公路建设飞速发展,高速公路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 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总量水平很低,管理水平也相对较低,运输能力与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成为了交通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2、TYIs战略:以东部沿海地带和东西横贯的长江沿岸相结合的T形结构为主轴线,以联结重点资源开发区的主要铁路沿线为二级轴线,构成我国国土开发和建设布局的基本框架。在T结构基础上增加陇海兰新北疆铁路和兰青青藏铁路形成的Y形。TY结构外,实际上还存在许多直接出海的I形结构,如东北各地经大连出海,内蒙古和晋北经秦皇岛出海,山东经青岛出海等。所有这些直接出海的I形结构,与TY两个主要结构相结合,就成为我国生产力布局的TYIs战略。第六

    12、章 灾害与环境1、致灾因子:指可能引起人民生命伤亡及财产损失和资源破坏的各种自然与人文因素。2、中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自然致灾因子种类多,发生频繁 灾情严重 自然灾害地域差异大3、中国减灾建设基本方针: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4、中国可持续发展中的减灾对策:“减灾成本”与经济发展:减灾增产增收以稳定生产和社会,具有经济和社会效益“减灾投入”与区域发展:将减灾作为政府的一项公益事业,确保区域的持续发展自然资源开发、减灾与持续发展:认真评估区域资源开发所可能面临的风险,建立资源开发-减灾一体规划的区域发展模式。5、简述中国环境问题形成的背景及原因。答:背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活动引起两类环境问题,

    13、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又处在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之中。在这种背景下容易形成环境问题,并且在两类环境问题相互作用时,使得中国的环境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危害更加严重。原因:中国是处于工业化时期的发展中大国,工业比较集中的城市,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工业生产形成的废水废渣废液废气等都会促使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的出现;中国还是个农业大国,以农业为主的广大农村,则主要是生态破坏问题。比如说森林的破坏减少使木材和林副产品资源短缺,珍稀野生动植物濒危灭绝,加剧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加重水土流失,加速全球性气候变暖等,使陆地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6、生物多样性: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多种多样活有机

    14、体,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的总称。7、自然保护区: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生物种群的天然生境地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第七章 景观和区划1、简述我国东部经济景观地带的范围和主要优势。答:范围:在地域上包括直接滨海的桂、琼、粤、闽、浙、沪、苏、鲁、冀、京、津、辽、台等省市区。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3.74。人口占全国的41.13。 主要优势:科技文教发达,精英荟萃;地理区位优越,交通方便,特别是海运独具优势,极有利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积极参与现代国际分工;海洋资源得

    15、天独厚,开发潜力大; 基础雄厚,效益较高,资金相对充裕;城市规模和城市密度较大,城镇化水平较高。 第八章 国土整治(具体阅读课本P374385)1、国土整治:指为全国或国内某个具有经济联系的广大区域拟定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规划,提出实施此规划的措施和步骤,制定相应的政策,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国土管理的工作,其任务是结合广大区域的经济建设进行组织管理。2、国土整治区划原则: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结构的相对一致性,即相似性。社会经济条件的相似性与联系的密切性,可是一个经济功能区,也可是一个枢纽吸引区,或是两者同时兼有。开发、利用、治理和改造途径的相似性。地域完整性。3、区域规划:根据区域的自然结构设计

    16、生产力布局,进而确定相应的经营管理体制。第一十章 华北区1、首都经济圈:指以北京为中心,京津唐地区为核心区、冀鲁豫晋为腹地的特定经济区域,不仅有体现首都功能的核心区,也有广大的外围地带。2、环渤海地区:包括辽宁、河北、山东、北京和天津3省2市,具有地域上的关联性和整体性,居中国北方地区通向海洋的门户,是东北、华北经济核心区之所在,是首都经济圈之所在,是正在形成的东北亚经济圈的前沿阵地。3、试析构建首都经济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答:必要性:(1)国家现代经济重心北移和黄河中下游地区发展的需要;(2)是以京津唐为核心的环勃海城市群发展的需要;(3)是华北人口高密度区市场发展

    17、的需要;(4)世界各国均有首都经济圈,为在环太平洋地区取得发展优势和适应世界城市化发展趋势的需要。可行性:(1)能源优势:煤炭资源丰富,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结构合理,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2)首都优势:该地区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金融管理中心,在政策和区位上都有优势;(3)经济基础优势:经济发展较早,经济发展水平已具备了构建首都经济圈的条件;(4)已形成城市群:城市化水平高,交通发达,市场基本区域一体化。问题:人口压力大,城市超负荷运转;水资源严重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城市污染严重;内部产业结构重复建设,不细化;交通运输压力大。4、试析华北地区缺水的主要问题。答:华北地区水资源的突出问题是总量

    18、不足,人均,地均水量很低,水的供需矛盾十分尖锐,水是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也是区域发展中的稀缺资源。(1)水量性缺水:全球变暖,北方干旱化趋向,区域降水偏少,季节分配不均,区域地表径流偏少,河流断流,地下水开采过度,出现漏斗区。(2)水质性缺水:沿海地区海水倒灌,水污染严重。(3)需求性缺水:人多,城市密集,经济发达。5、能源基地:煤炭资源最多三省(由多到少):陕西 山西 内蒙古第十一章 晋陕内蒙古区1、乌金三角区:晋陕蒙接壤地区分布的中国和世界上罕见的特大煤田,被称为“乌金三角”。2、内蒙古现象:指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内蒙古依靠相关政策和自身努力,在区域内迅速形成投资、人才和

    19、技术集聚效应,经济迅猛发展,增速名列全国前茅,且形成良好发展后劲的经济现象。3、沙漠化:在具有一定沙物质基础和干旱大风的动力条件下,由于过度人为活动和资源、环境不协调下所产生的一种以风沙活动为主导标志的环境退化过程。4、农牧交错带:指生态环境最不稳定而且脆弱、人类利用也最不稳定的地带,是我国东部农耕区与西部草原牧区相连接的半干旱生态过渡带。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主体位于晋陕内蒙古区。5 、试析晋陕内蒙区划的合理性及乌金三角区资源开发所存在的主要问题。答:合理性:(1)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需要 (2)核心区域发展方向的一致性(3)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一致性,土地退化严重 (4)同处在黄土高原地区

    20、,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5)是中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问题:(1)资源浪费严重; (2)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3)计划性不够,盲目上马问题严重;(4)交通瓶颈问题突出; (5)水资源的限制性强。6、造成晋陕内蒙古区土地退化的自然和人文因子有哪些?答:自然因子:(1)地貌及其物质的不稳定性。本区正处在中国第二级地势阶梯东部,有一半以上区域为山地丘陵,地面斜坡不稳定。有大面积的第四纪松散沉积物覆盖,特别是风成沙和黄土的连续、大片覆盖,使地表物质极不稳定。此外,盐碱土分布广泛。 (2)外营力多变,降水不稳定。本区正处在东部季风区向西北干旱区过渡,由亚热带向寒温带过渡的位置。有西北部风力侵蚀、东南

    21、部水力侵蚀和北部冻融侵蚀,同时又受季风强弱的影响,表现出水力侵蚀的强度和范围的多变性,以及由此产生的水力-风力复合侵蚀、水力-冻融复合侵蚀的叠加与变化。(3)气候演变,即变干、变暖。北方降水整体呈现干旱化趋势,它是本区草原整体呈现退化趋势的主要自然原因。气候变暖,不仅加速了土壤蒸发,而且改变局地大气环流,影响降水变化的区域分布,加剧区域干旱化,进而加速草地退化和风蚀沙化。人文因子: (1)人们在农业化的进程中,改变着土地的自覆盖,使地表反照率发生变化。 (2)不合理利用土地,使第一性生产力下降,或地表抗蚀性减弱,导致土地退化加剧。(3)人们的素质是土地退化的社会原因。第十二章 长江中下游区1、

    22、江南丘陵:雪峰山以东、长江以南和南岭以北的广大低山丘陵地区,是我国丘陵最集中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一系列北东-南西向的雁行排列的山地和夹于其间的众多丘陵、盆地组成,地表形态主要表现为绝对高度低,相对起伏小。第十三章 东南区1、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面临的主要问题。答:特点:1.经济发展速度快,外向型经济发达 2.开放时间早,开放范围大,形成了各种层次的开放区 3.工业结构轻型化,第三产业比重大问题:(1)投资的资金因北上西进而大幅下降;(2)劳动力短缺,价格上涨;(3)产业结构不合理,且与东南亚重置,缺乏深层次的分工,发展协调不足;(4)腹地狭小,国内市场不足;(5)资源短缺,增大

    23、了经济发展成本,环境问题严重。(6)科技人才缺失,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品牌、核心技术,珠三角增长后劲乏力2、我国香港自然资源贫乏、经济基础脆弱,但却成为多功能经济中心,经济发展迅速,试剖析其成因。答:(1)优越的区位条件。 (2)优良的深水港湾。(3)中国政府各方面的支援。(4)香港居民的勤劳、才智、艰苦奋斗的精神。 (5)香港政府高效率的运作机制及适时的经济政策。 (6)有利的国际环境和历史机遇,为香港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第十五章 西南区1、简述我国西南区地理位置具备的重要意义。答:占据了我国三大地形阶梯的各一小部分,自然景观的垂直分异显著,农牧业生产的立体性强;所在纬度较低,使本区的热

    24、量有充分保证;离孟加拉湾和北部湾较近,使它可以得到西南和东南两个方向暖湿气流带来的丰富降水,同时又可凭借北海、防城两港发展对外贸易;紧邻中南半岛诸国,有利于开展边境贸易和文化交流。2、石漠化:亚热带湿润地区岩溶极其发育的地区的自然背景下,由于人为活动的干扰,森林植被遭受破坏,土壤消失,基岩裸露或沙砾堆积,地表呈现荒漠化的土地退化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东雪山(其西南侧的沱沱河为长江正源),流经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等十一个省市区,在崇明、长兴、横沙三岛附近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流域面积180多万平方千米。河段特

    25、征习惯上,从河源至宜昌段为上游,宜昌至湖口为中游,湖口以下为下游。在长江源地有沱沱河、楚玛尔河、尕(g)曲、布曲和当曲等几条较大的河流,它们构成通天河上游的扇状河网。其中沱沱河最长,发源于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的西南侧,由南向北穿祖尔肯乌拉山,与当曲会合后称为通天河;它流行在海拔4500米左右的青藏高原上,起伏平缓,河谷宽坦,流速缓慢,两岸草滩茫茫,是良好的高山牧场。雅砻江二滩电站 大渡河龚嘴电站 乌江乌江渡电站清江隔河岩电站 汉江丹江口电站 沅江五强溪电站葛洲坝水电站:位于长江西陵峡出、南津关以下3km处的湖北宜昌市境内,是长江干流上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电工程,是三峡工程的反调节和航运梯级。三峡水电站:分布在中国重庆市到湖北省宜昌市的长江干流上,位于三峡西陵峡内的秭归县三斗坪,并和其下游不远的葛洲坝水电站形成梯级调度电站。


    注意事项

    本文(完整word版中国地理期末考试知识复习本科.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