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第8讲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docx

    • 资源ID:12375370       资源大小:273.36KB        全文页数:2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8讲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docx

    1、第8讲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第8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考点一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外交成就1.民主政治的构建与破坏(1)新中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2)民主政治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初步建立;1954年9月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基本形成;是我国的根本政

    2、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颁布,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3)民主政治的挫折:“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遭到破坏,社会秩序混乱。2.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外交成就(1)新中国成立初期背景: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立和激烈斗争。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成就: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与苏联等17国正式建立外交

    3、关系;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向成熟;1954年,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并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2)20世纪70年代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正式建交。中日关系正常化: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1972年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1.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讨论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后政治协商会

    4、议的任务,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该会议()A.标志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B.说明统一战线组织进入了一个新阶段C.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D.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解析1954年全国人大的召开,标志着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故A项错误;1954年,政协会议讨论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后政治协商会议的任务,表明政协统一战线组织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故B项正确;讨论确立新型国家的架构是1949年的政协会议,故C项错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1956年提出的,故D项错误。答案B2.1969年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有44个,到1972年底达到88个。这主要是因为,中国()A.对外交政策进行了

    5、调整 B.同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C.综合国力实现快速增长 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解析根据材料“1972年底达到88个”可知,原因是中国积极改善同美日等西方国家的外交关系,故选A项;根据所学,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排除B项;1972年中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排除C项;根据所学,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D项。答案A考点二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社会生活的变化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从新中国成立开始,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2)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了社会

    6、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工业化建设:19531957年,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三大改造:从1953年起,国家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3)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正确探索: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提出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探索失误:1958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大跃进”片面追求高速度,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人民生产的积

    7、极性,导致1959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纠正失误:1960年冬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重点调整工农业、轻重工业的比例和经济发展的速度;1962年起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1965年得到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劫难:“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2.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特点: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生活水平:物资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2)交通事业的进步铁路: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公路: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3)电视事业的发展:19

    8、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1.1962年,中共中央将原来并入国营商业的合作社商业和小商小贩逐步退出来,重新组成合作商店、合作小组。同时,恢复社员自留地,鼓励社员经营多种家庭副业,开放农村集市贸易。这些措施表明()A.政府妥善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对立B.原有体制弊端得到初步解决C.国民经济调整注意发挥市场调节D.政府重视经济建设均衡发展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60年为了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提出了调整经济的“八字”方针,又据材料信息“将原来并入国营商业的合作社商业和小商小贩逐步退出来,重新组成合作商店、合作小组。同时,恢复社员自留地,鼓励社员经营多种家庭副业,开放农

    9、村集市贸易”可知,国民经济调整注意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故C正确。答案C2.回顾中国农村改革历程中写道:“(农民)刚分到的土地屁股还没坐热呢,又被收走了不仅把土改时分来的土地收公了,把我们自己原有的土地也充公了,牲畜和农具也都统统归公了。”由此可知()A.农村出现了严重经济困难 B.八大的路线未能坚持C.新中国经济建设经验不足 D.政治动荡影响经济建设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这是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期农民的心态,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期农村没有出现严重经济困难,故A项错误;农业合作化是从1953年开始的,到1956年达到高潮,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故B项错误;农业合作化是从1953年开始的,到1956年达到高

    10、潮,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由于新中国经济建设经验不足,当时进行农业合作化的时机并不成熟,农民并不是很欢迎农业合作化运动,故C项正确;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期,中国的政局稳定,故D项错误。答案C考点三改革开放前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1.毛泽东思想(1)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2)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了理论准备。2.科技:“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极大提高了国防实力;1973年,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成功。3.文艺: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了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发

    11、展,“文化大革命”时期,“双百”方针遭到破坏。4.教育(1)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了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人民教育方针。(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3)“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事业遭到破坏。(4)“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7年冬,高考制度恢复。1.鉴于斯大林时期由苏联最高领导人裁决科学与艺术争论,并在文化学术领域扶持一派打击另一派的恶劣做法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双百”方针。这表明“双百”方针()A.体现了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B.意在纠正“左”倾错误C.反映了对苏联文化的反思 D.消除了苏联文艺的影响解析依据材料“鉴于斯大

    12、林时期由苏联最高领导人裁决科学与艺术争论,并在文化学术领域扶持一派打击另一派的恶劣做法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双百方针”分析可知,“双百”方针反映了对苏联文化的反思,故C正确。答案C2.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通过接管、整顿、改造等措施掌握了绝大多数新闻媒体的资产、设备、人员等控制权以后,充分利用这些“喉舌”、“工具”或“武器”,对重大政治事件,统一由中央引导,从而形成全国范围的社会舆论。由此可知,新中国()A.建立了广泛的人民民主政权B.开展了文化普及教育工作C.重视对思想意识形态的管理D.实行新闻自由的方针政策解析根据材料“党和政府通过接管、整顿、改

    13、造等措施掌握了绝大多数新闻媒体的资产、设备、人员等控制权”、“对重大政治事件,统一由中央引导,从而形成全国范围的社会舆论”可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舆论宣传,重视对意识形态的管理,故选C项。答案C考向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和外交(1)以刘少奇在中共八大的政治报告为切入点,考查中国的法制建设。(2)以地图为切入点,从时空观念角度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以宪法为切入点,考查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4)从国情出发,考查新中国政治制度的特色。(5)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和成就。(6)以漫画大旗招展全球为切入点,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考题例证1 (2019江苏单科,11)1949年10月3日,解放

    14、日报发表张乐平的新闻漫画大旗招展全球(见下图),对这幅漫画所含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A.新中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B.国民党政权统治已被推翻C.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 D.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新中国关联主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寻找题眼新中国刚刚成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敌对态度,没有承认新中国错点诊断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前就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新中国成立,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答案D挖掘认知深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特点(1)本质: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做主,真正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这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2

    15、)特点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和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主要形式。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团结在一起。根据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建立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平等关系,并建立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正确关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少数民族当家做主。感悟核心素养家国情怀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颁布了1954年宪法,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共产

    16、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中逐渐形成的。链接新教材新中国成立的意义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考向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从矿产资源勘探的漫画入手,考查“一五”计划的实施及影响。(2)从漫画拖拉机入手,考查新中国成立初农村生产方式的改变。(3)从矿业政策角度考查“一五”计划的特点。(4)从职工人数猛增角度考查“大跃进”的盲目性。(5)以工

    17、业化建设为切入点,考查“一五”计划的成就。考题例证2 (2019江苏单科,12)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同时开展了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从而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此“变化”表述正确的是()A.初步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B.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C.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迅速恢复D.实现了农轻重各部门协调发展关联主干“一五”计划寻找题眼“一五”计划,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工业化奠定基础错点诊断“一五”计划是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没有初步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我国的工业化按照规划要到2020年才会完成;我国国民经济迅速恢复是在“一五”计划前;“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

    18、工业,无法实现农轻重各部门协调发展答案B挖掘认知深度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道路的策略、特点(1)策略: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借鉴苏联的经验,走不同于西方的工业化道路。(2)特点实行五年计划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步进行。立足于中国国情。转换思维视角高考重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社会主义改造方面命题命题一般从三个角度切入:一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及其影响;二是社会主义改造的措施及“一五”计划实施的背景、特点及影响;三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过程。感悟核心素养家国情怀中

    19、国共产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民族独立,摆脱了被列强奴役剥削的命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施了“一五”计划,迅速壮大了中国的工业化力量,为中国的工业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考向三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成就(1)以人民日报的社论为出发点,考查“大跃进”时期文学艺术的时代特征。(2)从家国情怀角度,考查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及意义。(3)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政治环境对教育的影响。考题例证3 (2017全国卷,31)下图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 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关联主干新中国成立初期教

    20、育的发展寻找题眼理解绘画所蕴含人民群众学习文化知识的真实情景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采取扫盲教育运动的关系错点诊断传统文人画多是写意画;二战后西方流行现代主义绘画;现实主义绘画注重用写实的手法表现主题,非夸张和想象答案C拓展教材宽度“两弹一星”的历史影响(1)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2)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3)加强了中国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和平的环境。(4)带动了中国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5)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挖掘认知深度20世纪50年代中国

    21、高校院系调整的意义(1)建立起了全新的高等教育制度,使大学和学院适应了国家建设的需要。(2)奠定了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基本格局。(3)对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进行统一配置,使全国有限的办学条件得以充分利用,因此院系调整提高了办学效益。(4)有效地改善了高等院校集中在沿海和大城市并由此而导致的地区分布不均的局面,促进了内地的教育发展和经济文化建设。(5)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经济建设所急需的专门人才,对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感悟核心素养家国情怀恢复高考制度是重建社会公平与公正的壮举从现代化建设的角度来看,恢复高考制度是教育战线尤其是高等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它对在全社会重新树立尊重

    22、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对重建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对推进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对推进中国教育制度的重建与创新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题型8目的类设问典例 (2019云南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开篇句直接阐述了发展农村教育的目的:“振兴经济”“人才”“整顿农村普通教育”联共十七大(1934年1月)规定从1937/38学年起把农村地区四年制小学毕业生全部招入五年级学习。19291937年农村新建学校26 351所,占新建学校的82%,接纳学生6 116 000名。到第三个五年计划末期,农村就学人数达到2 700多万名。革命前平均每千所学校中有4所七年制学校和1所中学,而1955/56

    23、学年,差不多每3所学校就有1所七年制学校,每10所学校中就有1所中学。1955/56学年,全苏55.6%的学校设在农村,比1914/15学年增加了161.5倍,城市只增加了5.4倍。摘编自苏联农村教育的演变及其历史成因材料二近代,中国一直处于战乱状态,政府基本上对农村教育没有投入。1951年,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及师范教育会议召开,会议提出了“力争10年内基本普及小学教育”的目标,1953年我国小学生人数已达到五千五百余万,1958年中共由数据变化可体现特点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特别强调“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在冒进的路线指导下,全国开展了缩短学制的改革。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很

    24、多学生被迫辍学,使得农村教育迅速滑落,学校规模急剧减少,小学生升学率由1952年的96%,骤减到1962年的6%。总体而言,这个时期我国处于百废待兴阶段,全国普遍教育严重缺失,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根据关键词“核心”可归纳特点摘编自建国后30年中我国农村教育政策的变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在20世纪3050年代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的目的,并概括其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特点。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苏农村教育发展的共同因素。答案(1)目的:为经济建设(工业化)提供人才;配合农业集体化运动对农村进行社会改造;改变农村教育基础

    25、薄弱和落后状态等。特点:计划性;新建学校猛增,就学人数增加;城乡学校布局趋于合理,学制更加规范;农村学校增加高于城市等。(2)发展特点:逐步扩大农村教育普及与投入;在挫折中不断发展,成果显著;将扫盲和构筑小学教育多元体系作为农村教育工作的核心。共同因素: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基本国情;国家建设的需要;党和政府的关注与投入;政治局势与方针的变化等。|解题技法| 目的类设问1.增分策略(1)根本目的:如果事件或政策、措施是统治者所为,那么其根本目的一般是为了维护或巩固其统治。(2)主要目的:指当事者除根本目的外想要达到或希望实现的各种结果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目的。一般来说,长远目的比眼前目的主要,

    26、全局目的比局部目的主要,集体目的比个体目的主要,深层次目的比表面目的主要。(3)直接目的:就是当事者想要达到的表面的、浅层次的目的。有时直接目的表现为统治者的声明、宣称等口头表示。2.清障点拨:目的类设问主要是考查历史事件的主观动机和要达到的客观效果,一般有多层目的,所以在回答目的设问时,一般要根据分值情况判定所需回答的多层目的。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

    27、中国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阐释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解答本题一是注意时间,二是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新政协核心议题就是商讨新中国的成立事宜。B、C、D在时间上与题干反映的事件不符。故正确答案选A。答案A2“一五”期间,钢铁厂、有色金属冶炼厂、化工企业,主要摆在矿产资源丰富或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机械加工企业,主要摆在原材料生产基地附近;国防工业企业,除有些造船厂外,主要摆在后方地区。由此可见,“一五”期间的企业布局()A着眼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B推动了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C有利于社会生产的迅速恢复D避免了重工业投资的

    28、盲目性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一五”期间的工业布局考虑资源条件和巩固国防需要,着眼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故选A项;根据材料“国防工业企业,除有些造船厂外,主要摆在后方地区”可知是出于军事上巩固国防需要,排除B项;1952年社会生产迅速恢复,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一五”期间的企业布局未涉及工业结构,排除D项。答案A3(2020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第一次模拟)一直到1952年,河北定县都没有一台大型农机具。1955年,定县农民开始使用拖拉机耕地,1958年又开始使用柴油机和电动机灌溉农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B国家以农业为经济建设中心C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D社会主义

    29、工业化基本实现答案C4(2020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第一次模拟)下列不同年代新中国建交国家数目统计示意图中,反映20世纪60年代末建交状况的是()答案B5毛泽东曾说:“讲学术,这种学术也可以讲,那种学术也可以讲,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你讲的如果是真理,信的人势必就会越来越多。”这表明毛泽东()A在艺术问题上坚持“百花齐放”B坚持真理,实事求是C在学术问题上坚持“百家争鸣”D坚持学术文化自由化解析由材料“讲学术,这种学术也可以讲,那种学术也可以讲”,推知主旨是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故C选项正确。答案C6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阅读材

    30、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民法,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于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未及正式施行。摘编自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材料二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1)依据材料一,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5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国内背景,并指出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2)依据材料二,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解析第(1)问,“特点”可依据“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回答;“国内背


    注意事项

    本文(第8讲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