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教学案第2课时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

    • 资源ID:12349870       资源大小:32.40K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教学案第2课时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

    1、高中语文屈原列传教学案第2课时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2019-2020年高中语文屈原列传教学案第2课时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学目标:1. 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2. 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虚词,整理文中的文言知识3.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教学设想:1.利用预习提示,引导学生整理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分析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教 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借助“预习提示”,圈点重要文言知识,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和结构。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

    2、人物传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的通史,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裁。列传用以记帝王以外的人的事迹。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贾谊写的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慨,因而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秦朝以前的古书都没有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作者司马迁景仰屈原的品格,和屈原一样,他遭遇不平,满腔悲愤,因而在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夹叙夹议的独特风格。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二、简介作者司马迁司马迁,字子长,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继父任太

    3、史令,后因李陵一案致罪下狱,受宫刑。司马迁为完成史记,隐忍苟活。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通史史记,人称太史公书。 三、文题讲解史记,西汉司马迁著。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时代,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130篇: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表十篇,书八篇。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体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通史)。书中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情况及帝王、公侯、将相和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迹,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也是一部优秀的史传文学作品汇编。作者有极高的写作技巧,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重要特征,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该书被鲁迅赞誉为“

    4、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四、背景材料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其“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应对诸侯,后又任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今湖北省西北部)。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怀王宠姬郑袖和大臣靳尚等旧贵族集团的人物,包围了怀王,后怀王又受到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与齐绝交,使楚陷于孤立,两次派兵攻秦,结果损兵折将,失去汉中六百里国土。怀王晚

    5、年,不听屈原劝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顷襄王继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就在他两次被放逐的前后,写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篇。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写了哀郢、怀沙两首诗后,相传在旧历五月五日这一天,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汨罗江。从此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五、课内预习课文。要求:1.借助工具书,对照

    6、注释,疏通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课文主要记叙了屈原的哪些事迹? 圈点出概括屈原悲惨遭遇的语句。 在课文中划出概述屈原杰出才能和最能表现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格的词语。 给课文分段,总结出各部分内容。六、讨论课文结构。七、布置作业:1.给下列字词注音:惨怛( ) 商于( ) 温蠖( ) 濯淖( ) 啜其醨( )( ) 帝喾( )皭然( ) 汶汶( ) 汨罗( )屈匄( ) 随属( ) 唐眛( )2.完成相关的课后练习3.熟读课文,背诵重要语段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研读课文第一部分。教学步骤一、检查作业。二、研习课文:1.课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

    7、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明确: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左徒:楚官名。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王甚任之”的原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为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2.怀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明确: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

    8、句有两种理解。教学参考书的译文是:“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改动,屈平不赞同”。与课文注释相左。依教材对“夺”、“与”的注释,应译作:“上官大夫看见了想抢过去(看),屈原不给。”“因谗之曰: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资料认为“曰”、“以为”重复,疑有衍文,此说似不妥。如重新标点,作“平伐其功,曰:(王)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理解,文辞便可贯通。联系上下文,可补出“以为”前省略的主词。3.屈原为什么作离骚?明确: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疾,恨,痛心。四句中的“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这四个主谓短语都是“疾”的宾语。

    9、4.第3小段包括几层?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明确:两层:第一层从本段开头至“盖自怨生也、第一句记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以下几句就“忧”“怨”展开议论,分析产生忧怨的原因,寄寓作者对屈原的深切同情。第二层第一、二句“上称帝喾靡不毕见”记叙(概述)离骚的主要内容,以下几句就其文、辞、志、行进行评论,评介其艺术成就,赞扬屈原的“泥而不滓”“与日月争光”的高贵品质。三、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试着口头翻译。四、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这一部分,整理文言知识。2.预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三课时教学要点研读课文第二部分。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课文第一部分已经告诉我们,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

    10、令”,“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这样一个才能杰出、品质高尚的人,却蒙谗见疏,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课文第二部分记叙了“屈平既绌”以后楚国的命运和他的政治遭遇,具体而深刻地表现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下面我们研读这部分内容。二、自读课文第47自然段,讨论:1.讨论归纳第47自然段记叙了哪些事实?概括并板书:第四段:受骗绝齐兵败丹淅蓝田退兵第五段:复释张仪第六段:诸侯击楚第七段:赴秦身死2.作者写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明确:这些事发生在“屈平既绌”以后,说明罢黜屈平是错误的。怀王复释张仪、赴秦身死,都与未听屈原的劝谏有关。三、研读课文中第810自然段:1.在课文中划出可以概括第47自然段

    11、内容的句子。明确:“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身客死于秦”。2.国家危难之际,屈原的态度和信念是什么?表现了什么精神?明确:态度:嫉之信念: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存君兴国精神: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3.这一部分作者议论的观点是什么?对表现屈原有什么作用?明确:这一部分作者以结语式的方式,指出楚国的危难在于“怀王之终不悟”,“此不知人之祸也”。通过议论,突出了屈原在楚国兴盛衰亡上举足轻重的地位。4.“顷襄王怒而迁之”说明了什么?明确:顷襄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已见糊涂,“怒而迁”屈原,更见其昏愦。四、词语提示点拔:1.“齐与楚从亲”:从:同“纵”,合纵。亲:亲善。2.“双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

    12、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又因厚币”后省略动词“赂”。“而”后省略主语(靳尚)。“于郑袖”:在郑袖面前,状语后置。3.“秦,虎狼之国”:虎狼,像虎狼一样,名词作状语。4.“奈何绝秦欢”:欢:友好。5.“亡走赵,赵不内”:亡:逃亡。走:跑,现代的“跑”古代称“走”;现代的“走”古代称“行”。内:同“纳”,接纳,收留。6.“复之秦”:之:动词,到。7.“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眷:眷恋。顾:念。眷顾:眷念。系心:挂念。反:同“返”。冀幸:侥幸希望。“一悟”的“一”:副词,一旦,一经。“一改”的“一”:副词,都,全部。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流放在外,(仍)眷念楚国

    13、,惦记着怀王,不忘要回(朝廷中)来,盼望怀王一旦醒悟,风气全都改变。8.“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他保全君王振兴国家而想把不利局面改变过来。9.“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无:无论。自为、自佐:既为自,佐自,宾语前置。五、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相关的练习。2.进一步整理文言知识。第四课时教学要点研读课文第三、四两部分。归纳课文,理解写作特点。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屈原蒙谗见疏,楚国祸患相属。怀王身死,顷襄王仍然不辨忠臣。“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怒而“迁”屈原,使屈原受到了致命的打击。屈原愤而自沉汨罗,与邪恶势力进行了最后的抗争。二、研读课文第三部分1.指名串讲课文

    14、。2.讨论:这一部分着重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明确:通过对话描写,揭示屈原“见放”是时代的悲剧,表现屈原“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宁赴长流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这段对话实际上是关于人生哲理的精辟议论,即明屈原之志,亦抒作者太史公之情。3.词语提示点拔:“被发行吟泽畔”:被:同“披”。“颜色”:脸色。“形容枯槁”:样子消瘦。形容:形体容貌,样子。枯槁:干枯,形容消瘦。“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身之察察:即察察之身。物之汶汶:即汶汶之物。都是定语后置。三、研读课文最后一段:屈原既死,赋存国亡。“屈原辞赋悬日月”,他创造的楚辞诗体后继有人,但“终莫敢直谏”。楚国日以削,

    15、为秦所灭。这一段将楚辞的后来者与屈原相对照,将楚之灭亡与屈原相联系,写出了屈原无可比拟的崇高伟大和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四、讨论整理课文结构:这篇课文共13段,可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3段),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这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段),写屈原的身份、才识。以“王甚任之”总括楚怀王对屈原的信任,以“博”“强”“明”“娴”“图议”“接遇”“应对”点明信任的原因,也点明了下文上官大夫嫉妒的原因。屈原出身于楚国贵族,楚国的国君芈姓,熊氏,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熊通的儿子,受封于屈邑,因以封邑为氏,所以说是“楚之同姓”。 第二层(第2段),写上官大夫嫉贤进谗和怀王信谗,

    16、屈原被怀王疏远。“王怒而疏屈平”总括屈原政治生活中的第一个不幸。与上文的“王甚任之”形成强烈对比,这一“任”一“疏”,见出楚王反复无常,践踏人才。上有昏君,下有佞臣,楚国政治的腐败黑暗可想而知。 第三层(第3段),写屈原创作离骚的缘由以及对离骚的高度评价。离骚是由怨愤产生的。“王听之不聪”“谗谄之蔽明”“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是其外因;“穷”和“怨”是其内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是“穷”的具体内容。“穷”则“怨”,“怨”则“歌”,于是司马迁作出推断:“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这里,把离骚与楚国黑暗腐败的政治环境和屈原的主观感受紧密地联系起来,表明写作离骚正是屈原对黑暗现实的反抗和控诉

    17、。对离骚内容和形式的评价结合屈原的品德修养一起进行,从文如其人的角度,介绍屈原的志洁行廉是其“文约”“辞微”“称小旨大”“类迩义远”的思想基础。离骚特别突出“志洁”这个特点,以污泥、浊秽、尘埃、滋垢喻邪恶,以美人香草喻高洁的志趣。面对种种邪恶,屈原矢志如一,出污泥而不染,保持高洁的品德。司马迁以极大的热情赞扬屈原的这种高尚品德可“与日月争光”。 第二部分(第4至第10段),写屈原由见“黜”而见“迁”。这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4至第7段),写屈原被怀王罢黜后,怀王三次被秦所骗,最终客死于秦,突出屈原的个人遭遇与楚国命运息息相关。 第二层(第8至第10段),写顷襄王昏愦,屈原见“迁”。这

    18、一层突出屈原遭放逐后还“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又一次为屈原作不平之鸣。 第三部分(第11段),写屈原自沉汨罗的经过。这部分着重记叙了屈原与渔父的两次对话。第一次对话揭示出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清”者“醒”者必然是厄运。第二次对话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宁愿葬身鱼腹,也不同流合污苟且偷生。这部分形为记叙,实为议论,以转述人物对话代议论,既评屈原之志,也抒司马迁之情,从不同意见的争论中,突出屈原的观点。第四部分(第12段),写屈原死后的影响。一是屈原创造的楚辞一体,作者后继有人,但都不能像屈原那样直谏;一是屈原死后,楚为秦所灭。第五部分(第13段),写司马迁

    19、对屈原的赞词。综上所述,这篇课文通过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不幸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相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处处流露出作者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五、课文总结1.思想内容:课文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攸攸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绌、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2

    20、.写作特色:和从史记中选入中学课本的其它几篇人物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信陵君窃符求赵、毛遂自荐)相比,本文的特色是: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写法上,记叙和义论相结合。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介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本文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六、布置作业:1.

    21、整理课文全部文言知识(见附录)。2.完成课后相关的练习。附录:文言知识通假字1.离骚者,犹离忧也。(离,通“罹”)2.人穷则反本 (反,通“返”)3.靡不毕见 (见,通“现”)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通“旨”)5.屈平既绌 (绌,通“黜”)6.亡走赵,赵不内 (内,通“纳”)7.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合纵 )8.厚币委质事楚。 (“质”通“贽”,信物)重点实词属 屈平属草稿未定 动词,连缀,引申为写作。亡国破家相随属 动词,连接。属予作文以记之 通“嘱”,嘱托,动词。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动词,隶属,属于。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动词,掌管。有宁越之属为之谋 名词,

    22、类,这些人。吾属今为之虏也 名词,用在人称后面,表复数。吾属,我们。神情与苏、黄不属 动词,类似。若属皆且为所虏 若属,你们这些人。伐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动词,耀,自夸。其后秦欲伐齐 动词,讨伐,进攻。口诛笔伐 动词,声讨。伐薪烧炭南山中 动词,砍伐。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动词,战胜,打败。此五霸之伐也 名词,功业。疏 王怒而疏屈平 动词,疏远。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形容词,稀疏。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 动词,陈述,旧读 。论积贮疏 名词,奏章,古代大臣向君主上书言事的文体,旧读 。十三经注疏 名词,注解的一种,为“注”作注的文字,旧读 。离 “离骚”者,犹离忧也 后“离”为动词,通“罹

    23、”,遭受。又如叔向贺贫:“而离桓之罪。”约从离衡 动词,离散,分离。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动词,背离。多情自古伤离别 动词,分离,离别。本 父母者,人之本也 名词,根本。本末倒置 名词,本义:草木的根。今背本而趋末 名词,根本的、基础的东西或方面,此指农业。此之谓失其本心 形容词,本来的。本在冀州之南 副词,本来。己后典籍皆为板本 名词,稿本,版本。今存其本不忍废 名词,稿本、底本。用芽者自从本说 代词,这、此。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量词,册。臣本布衣 副词,本来 ( 是 ) ,原来 ( 是 ) 。一说,动词,出身于。抑本其成败之迹 动词,推究,考察。志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名词,志向

    24、,心意。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名词,意愿。博闻强志 动词,通“记”。一说,名词,记忆力。其志洁,其行廉 名词,志趣。聊斋志异 动词,记述。项脊轩志 名词,表一种记事的文体。指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名词,通“旨”,意旨,旨趣。指如削葱根 名词,手指。璧有瑕,请指示王 动词,指出。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 动词,指向。哙遂入头发上指 动词,直立,竖起。指通豫南 副词,一直,直接。闻 博闻强志 名词,学识,见闻。忽闻门外虫鸣 动词,听见。初闻涕泪满衣裳 ( g ) 动词,听说。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取。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动词,懂得,明白。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名词,声望,声名

    25、。无何,宰以卓异闻 动词,闻名。留 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动词,扣留。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 动词,停留。先生可留意矣 动词,留心,关心。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 动词,保存,遗存。迁 顷襄王怒而迁之 动词,放逐,流放。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动词,调动官职,此指升迁。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动词,调动官职。左迁:贬官。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 动词,变迁,变更。战、守、迁皆不及施 动词,迁移,迁都。父 渔父见而问之曰 名词,古代对老年男子尊称。 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名词,通“甫”,音,古代男子的美称,多附缀于名字后面。 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名词, ( 叔 ) 父,父辈人。弹 新沐者必弹冠

    26、动词,用手指轻轻弹击。莫辞更坐弹一曲 动词,弹奏。而设法备贮弹药,则可也 名词,弓弹、炮弹、炸弹的总称。害 争宠而心害其能 动词,嫉妒。邪曲之害公也 动词使动用法,损害。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名词,祸害。词类活用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动词活用作名词,听觉,听力,亦指人的聪明智慧和判断力。谗谄之蔽明也 动词活用作名词,中伤别人的小人。邪曲之害公也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邪恶小人。方正之不容也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方正之人。明道德之广崇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阐明。蝉蜕于浊秽 蝉:名词作状语,像蝉那样。浊秽: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污浊环境。厚币委质事楚 名词作状语,用厚币泥而不滓 名词活用作动词,n,生活在污泥里

    27、。其后楚日以削 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亡国破家相随属 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使破败。时秦昭天与楚婚 名词活用作动词,结为婚烟。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名词作状语,在朝内,在国外。身客死于秦 名词作状语,象客那样。一说,以客的身份。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说短处,诋毁。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动词使动用法,使存,使兴。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忠诚之士,贤能之人。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名词活用作动词,效法,模仿。一说为意动用法。句式特点A 判断句 “离骚”者,犹离忧也。B 省略句 遂绝 ( 于 ) 齐 ( 省略介词 )又因厚币 ( 赂 ) 用事者臣勒尚 (

    28、 省谓语 )以 ( 之 ) 出号令 ( 省介词宾语 )C 被动句 方正不容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而自令见放为D 倒装句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 介宾短语后置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 介宾短语后置 )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 介宾短语后置 )明道德之广崇 ( 定语后置,一说,非定语后置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 定语后置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 介宾短语后置 )蝉蜕于污秽,以浮游于尘埃之外 ( 同上 )楚人即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 同上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 否定句中代词“自”做宾语,前置,“自为 ( ) ”与下文的“自佐”相对 )固

    29、定结构奈何绝秦欢 ( 表疑问,怎么。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 表反问,怎么呢 ? )成语典故 怀瑾握瑜 语出楚辞九音怀沙:“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王逸注:“在衣为怀,在乎为握;瑾、瑜,美玉也。”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 博闻强志 语出本文。见识广博,记忆力强。又作“博闻强记”“博闻强识”,礼记典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 随波逐流 语出本文。比喻无原则、无立场地与世相沉浮。 弹冠振衣 语出本文。整洁衣冠。与世推移 语出楚辞渔父。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2019-2020年高中语文屈原列传教案(1)人教版说课屈原列传虽属史传文章,但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的爱

    30、憎和褒贬的感情。我们学习这篇列传,不能采用一般的学法,要把精力用在议论部分,即把评介离骚、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与渔夫对话等三处作为研读重点,看作者是怎样通过这三处议论来揭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的;至于记叙部分,弄懂若干难句,能够疏通文意,理清行文脉络就够了。此外,这是我们中学阶段最后讲读史传文,学完以后,还要抽出一些时间来归纳、拓展一些史传文知识。教学目标基础知识目标1.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2.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3.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4.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5.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思想教育目标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政治主张,认识屈原热爱祖国和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


    注意事项

    本文(高中语文屈原列传教学案第2课时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