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针灸科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docx

    • 资源ID:1232095       资源大小:29.35K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针灸科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docx

    1、针灸科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针灸科中医特色服务项目操作规范及流程1、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2、三棱针技术操作规程3、敷药技术操作规程4、熏洗疗法技术操作规程5、艾炷灸技术操作规程6、艾条灸技术操作规程7、拔火罐技术操作规程8、推拿技术操作规程9、刮痧技术操作规程10、耳穴埋籽技术操作规程11、红外线治疗仪技术操作规程12、超短波治疗技术操作规程13、颈椎牵引治疗技术操作规程14、火针刺法操作规范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头痛、腰痛、眩晕等各种急、慢性疾病。【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

    2、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操作方法】 1. 进针法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

    3、穴,如腹部的穴位。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2. 进针角度和深度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

    4、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3. 行针基本手法 3.1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3.2 捻转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激量也就愈大。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时,术者手下也会有沉、紧、涩的

    5、感觉,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4. 补泻手法4.1 补法:进针慢而浅,提插轻,捻转幅度小,留针后不捻转,出针后多揉按针孔。多用于虚证。4.2 泻法:进针快而深,提插重,捻转幅度大,留针时间长,并反复捻转,出针后不按针孔。多用于实证。4.3 平补平泻法:进针深浅适中,刺激强度适宜,提插和捻转的幅度中等,进针和出针用力均匀。适用于一般患者。【操作程序】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 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3. 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4. 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

    6、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5. 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6. 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得气后调节针感,一般留针1020分钟。7. 在针刺及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滯针等情况。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8. 起针: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针孔周围皮肤处,右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9. 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铺。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 1. 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

    7、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2. 妇女怀孕3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若怀孕3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刺。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亦应予禁刺。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3. 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4. 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5.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6. 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如刺胸、背、腋、胁、缺盆等部位的腧穴,若直刺过深,都有伤及肺脏的可能,使空气进入胸腔

    8、,导致创伤性气胸,轻者出现胸痛、胸闷、心慌、呼吸不畅;甚则呼吸困难,唇甲发绀、出汗、血压下降等症。因此,医者在进行针刺过程中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令患者选择适当的体位,严格掌握进针的深度、角度,以防止事故的发生。7. 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8. 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二、三棱针技术操作规程【目的】 三棱针古称锋针,三棱针刺法具有开窍泄热,活血祛瘀,疏经通络,治疗顽固性痹证的作用,既适用于

    9、实证和热证,也可用于寒实证。常用于某些急症和慢性病,如昏厥、高热、中暑、中风闭证、急性咽喉肿痛,目赤红肿,顽癣、疖痈初起、扭挫伤、疳疾、痔疮、久痹、头痛、丹毒、指(趾)麻木等。【用物准备】 治疗盘、三棱针、0.5碘伏、棉签、弯盘等。【操作方法】 常用刺法有以下几种: 1. 腧穴点刺先在腧穴部位上下推按,使血聚集穴部,常规消毒皮肤、针尖后,右手持针对准穴位迅速刺入0.3 cm,立即出针,轻轻按压针孔周围,使出血数滴,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止血,2. 刺络用三棱针缓慢地刺入已消毒的较细的浅静脉,使少量出血,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止血。3. 散刺又叫豹纹刺,按不同疾病有两种不同刺法: 3.1 顽癣、

    10、疖肿初起(未化脓),严密消毒后可在四周刺出血。3.2 扭伤、挫伤后局部瘀肿,在瘀肿局部消毒后如豹纹般散刺出血。4. 挑刺左手按压施术部位的两侧,或夹起皮肤,使皮肤固定,右手持针,将经过严密消毒过的腧穴或反应点的表皮调破,使出血或流出粘液;也可再刺入0.5 cm左右深,将针身倾斜并使针尖轻轻提高,挑断皮下部分纤维组织,然后局部消毒,覆盖敷料。【操作程序】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2. 患者取合理体位,协助松开衣着,暴露施针部位,进行皮肤消毒。3. 右手拇、食两指持住针柄,中指扶住针尖部,露出针尖12分许,以控制针刺深浅度,针刺时左手捏住指(趾)部,或夹持、舒张皮肤,右手

    11、持三棱针针刺,根据病情,选择相应刺法。4. 在施针过程中,应观察患者面色、神情,询问有无不适反应,预防晕针。5. 操作完毕后,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6.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 1. 三棱针刺激颇强,治疗时须注意患者体位舒适,并须与医生配合,还须注意预防晕针。2. 由于三棱针针刺后针孔较大,必须严密消毒,防止感染。3. 点刺、散刺必须做到浅而快,切勿刺伤动脉、出血不宜过多,一般以数滴为宜。4. 身体虚弱,气血两亏,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易止住的患者,不宜使用。5. 每日或隔日针治1次,35次为一疗程。急症也可每日治两次。如治疗需出血较多者,每周治疗12次为宜

    12、。三、敷药技术操作规程【目的】敷药法是将药物敷布于患处或穴位的治疗方法,古时又称贴敷。使用时将所需药物研成粉加适量赋型剂制成糊状敷贴患处。具有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适用于外科的疖、痈、疽、疔疮、流注、跌打损伤、肠痈等病。内科的哮喘、肺痈、高血压等病也适用此法。【用物准备】 治疗盘、盐水棉球、药物、油膏刀、无菌棉垫或纱布、棉纸、胶布或绷带;若需临时配制药物,备治疗碗、药物、调和剂(如麻油或饴糖、水、蜜、凡士林)等。常用药物:青敷膏、金黄膏、伤科消炎膏等。 【操作程序】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 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患处,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遮

    13、挡。3. 需临时调制药物时,将药末倒入碗内,将调和剂调制成糊状。4. 取下原敷料,以盐水棉球擦洗皮肤上的药迹,观察创面情况及敷药效果。5. 根据敷药面积,取大小合适的棉纸或薄胶纸,用油膏刀将所需药物均匀地平摊于棉纸上,厚薄适中。6. 将摊好药物的棉纸四周反折后敷于患处,以免药物受热溢出污染衣被,加盖敷料或棉垫,以胶布或绷带固定。7. 若为肿疡,敷药面积应超过肿势范围,一是防止毒邪扩散,起箍毒作用;二是通过药物作用以束毒邪,提脓拔毒。8. 敷药后,注意观察局部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应暂停使用,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9. 协助衣着,整理床单位。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

    14、项】 1. 皮肤过敏者禁用。2. 敷药的摊制厚薄要均匀,太薄药力不够,效果差;太厚则浪费药物,且受热后易溢出,污染衣被。3. 对初起有头或成脓阶段的肿疡,以中间留空隙,围敷四周为宜,不宜完全涂布,以免阻止脓毒外泄。特殊部位如乳痈敷药时,可在敷料上剪孔或剪一缺口,使乳头露出,以免乳汁溢出污染敷料。 4. 夏天以蜂蜜、饴糖作赋型剂时,宜现配现用或冷藏保存。四、熏洗疗法技术操作规程【目的】熏洗疗法是将药物煎汤,趁热在患处熏蒸或浸浴,以达到疏通腠理、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杀虫止痒作用等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疮疡、筋骨疼痛、目赤肿、阴痒带下、肛门疾病等。【用物准备】 治疗盘、药液、熏洗盆(根据熏洗部位的不同

    15、,也可备坐浴椅、有孔木盖浴盆及治疗碗等)、水温计、必要时备屏风及换药用品等。【操作程序】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 根据熏洗部位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熏洗部位,必要时屏风遮挡,冬季注意保暖。3. 眼部熏洗时,将煎好的药液趁热倒入治疗碗,眼部对准碗口进行熏蒸,并用纱布熏洗眼部,稍凉即换,每次1530分钟。4. 四肢熏洗时,将药物趁热倒入盆内,患肢架于盆上,用浴巾或布单围盖后熏蒸。待温度适宜时,将患肢浸泡于药液中泡洗。5. 坐浴时,将药液趁热倒入盆内,上置带孔木盖,协助患者脱去内裤,坐在木盖上熏蒸。待药液不烫时,拿掉木盖,坐入盆中泡洗。药液偏凉时,应更换药液,每次熏

    16、洗1520分钟。6. 熏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若感到不适,应立即停止,协助患者卧床休息。7. 熏洗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衣着,安置舒适卧位。8.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 1. 月经期、孕妇禁用坐浴。2. 熏洗药温不宜过热,一般为5070,以防烫伤。3. 在伤口部位进行熏洗时,按无菌技术进行。4. 包扎部位熏洗时,应揭去敷料。熏洗完毕后,更换消毒敷料。5. 所用物品需清洁消毒,避免交叉感染。五、艾炷灸技术操作规程【目的】艾炷灸是将纯净的艾绒用手指搓捏成圆锥状,小者如麦粒大;中者如半截枣核大;大者高约1 cm,炷底直径约0.8 cm,直接或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的一种疗法。此法利

    17、用温热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以温经通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从而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证、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用物准备】 治疗盘、艾炷、火柴、凡士林、棉签、镊子、弯盘、酌情备浴巾、屏风等。间接灸时,备姜片、蒜片或附子饼等。【操作程序】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2. 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3. 根据情况实施相应的灸法。3.1 直接灸(常用无瘢痕灸) 先在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放置艾炷后点燃,艾炷燃剩至2/5左右,患者感到灼痛时,即用镊子取走余下的艾炷,放于

    18、弯盘中,更换新炷再灸,一般连续灸57壮。3.2 间接灸(常用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和隔附子饼灸) 施灸部位涂凡士林,根据病情,放上鲜姜片或蒜片或附子饼1片(事先将鲜姜或独头蒜切成约0.6 cm厚的薄片,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附子饼是附子研末以黄酒调和而成,厚约0.60.9 cm,中心处用粗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或患者感到灼痛时,则更换新炷再灸,一般灸37壮。达到灸处皮肤红晕,不起泡为度。4. 艾炷燃烧时,应认真观察,防止艾灰脱落,以免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等。5. 施灸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元,安置舒适体位,酌情通风。6.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

    19、1. 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骶部,均不宜施灸。2. 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3.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4. 熄灭后的艾炷,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六、艾条灸技术操作规程【目的】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形柱形的艾条,点燃后在人体表面熏烤的一种疗法。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证、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用物准备】 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

    20、浴巾、屏风等。 【操作程序】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2. 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冬季注意保暖。3. 根据病情,实施相应的灸法。3.1 温和灸:点燃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穴位皮肤3 cm左右处进行熏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3.2 雀啄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部位25 cm之间,如同鸟雀啄食般,一下一上不停地移动,反复熏灸,每处5分钟左右。3.3 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施灸部位3 cm左右,左右来回旋转移动,进行反复熏灸,一般可灸2030分钟。4. 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及时调整距离,

    21、防止烧伤。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体位不适。5. 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烧伤皮肤及烧坏衣物。6. 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清洁局部皮肤后,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7.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 1.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2. 施灸过程中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3. 熄灭后的艾条,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七、拔火罐技术操作规程【目的】拔火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

    22、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瘀血现象的一种疗法。此法具有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等作用。适用于风湿痹证,如肩背痛、腰腿痛;肺部疾病,如咳嗽、哮喘;胃肠疾病,如脘腹胀痛、胃痛、呕吐及腹泻等。【用物准备】 治疗盘、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止血钳、95酒精、火柴、小口瓶、必要时备毛毯、屏风、垫枕。根据拔罐方法及局部情况备纸片、凡士林、棉签、0.5碘伏、镊子、干棉球、三棱针或梅花针、纱布、胶布等。【操作方法】 1. 点火选用下列方法之一,将火罐吸附于所选部位上。 1.1 闪火法:是用长纸条或用镊子夹95酒精棉球一个,用火将纸条或酒精棉球点燃后,伸入罐内中段绕一周(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

    23、皮肤),迅速将火退出,立即将罐按扣在所选部位或穴位上。1.2 贴棉法:是用大小适宜的95酒精棉一块,贴在罐内壁中段(不要过湿),点燃后迅速按扣在应拔的部位。1.3 投火法:是用易燃烧纸片或95酒精棉球(拧干)一个,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罐按扣在应拔的部位,此法适用于侧位横拔。2. 拔罐根据病情需要,可分为下列几种拔罐方法。 2.1 坐罐法:又名定罐法,将罐吸附在皮肤上不动,直至皮肤呈现瘀血现象为止,一般留置10分钟左右,此法适用于镇痛治疗。2.2 闪罐法:即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多用于局部肌肤麻木、疼痛等症。2.3 走罐法:又称推罐法

    24、,即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及罐口上,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油,再将罐拔住,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取下。此法宜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的酸痛、麻木、风湿痹痛等症。2.4 刺血拔罐法:在患部常规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后,再行拔罐,留置510分钟,起罐后消毒局部皮肤。多用于治疗丹毒、扭伤、乳痈等。3. 起罐右手扶住罐体,左手以拇指或食指从罐口旁边按压一下,待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操作程序】 1. 备齐物品,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 取合理体位,暴露拔

    25、罐部位,注意保暖。3. 根据部位不同,选用合适火罐,并检查罐口边缘是否光滑。4. 根据拔罐部位及所备用物,选用不同的点火方法。5. 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拔罐方法。6. 起罐后,如局部有水泡或拔出脓血,应清洁局部皮肤,作常规消毒,外涂所需药物,必要时覆盖消毒敷料。7. 操作完毕,协助病人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元。8.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 1. 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病人;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2. 拔罐时应采取适当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3. 拔罐过程中随时观察检查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4. 防止烫伤和灼

    26、伤。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如拔罐局部出现较大水泡,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外涂龙胆紫,保持干燥,必要时用无菌纱布覆盖固定。5. 凡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清洁消毒,擦干后备用。八、推拿技术操作规程【目的】推拿疗法又称按摩疗法。术者运用各种手法于病人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具有扶正祛邪、散寒止痛、健脾和胃、导滯消积、疏通经络、滑利关节、强筋壮骨等作用;更具有保健强身,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效果。适用于发热畏寒、头痛身痛、咳喘并作、脘痛纳呆、腹胀泄泻、痹证、痿证、中风后遗症、月经不调、跌打损伤、腰伤腿痛、关节不利、痈肿疮疖,以及骨折后遗症等。【用物准备】 治疗

    27、巾或大浴巾。 【操作程序】 1. 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 取适宜体位,协助松开衣着,暴露治疗部位,注意保暖。3. 在治疗部位上铺治疗巾,腰、腹部进行按摩时,先嘱病人排尿。4. 按确定的手法进行操作,操作时压力、频率、摆动幅度均匀,动作灵活。常用操作方法有: 4.1 推法:用指、掌或肘部着力于一定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接摩擦。用指称指推法;用掌称掌推法;用肘称肘推法。操作时指、掌、肘要紧贴体表,用力要稳,速度缓慢而均匀,以能使肌肤深层透热而不擦伤皮肤为度。此法可在人体各部位使用。能提高肌肉的兴奋性,促使血液循环,并有舒筋活络作用。4.2 一指禅推法:用拇指指腹或指端着力于推拿部位,腕部放松

    28、,沉肩、垂肘、悬腕,以肘部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部摆动和拇指关节做屈伸活动。手法频率每分钟120160次,压力、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灵活,操作时要求达到患者有透热感。常用于头面、胸腹及四肢等处。具有舒筋活络、调和营卫、健脾和胃、祛瘀消积的功能。4.3 揉法: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拇指指腹着力,腕关节或掌指做轻柔缓和的摆动。操作时压力要轻柔,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一般速度每分钟120160次。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具有宽胸理气、消积导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4.4 摩法:用手掌掌面或手指指腹附着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节律性的环旋运动。此法操作时肘关节自然弯曲,腕部放松

    29、,指掌自然伸直,动作要缓和而协调,频率每分钟120次左右。此法刺激轻柔,常用于胸腹、胁肋部位。具有理气和中、消食导滯、调节肠胃蠕动等作用。4.5 擦法(平推法):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小鱼际附着在一定部位,进行直线来回摩擦。操作时手指自然伸开,整个指掌要贴在患者体表治疗部位,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主动带动手掌做前后或上下往返移动。动作要均匀连续,推动幅度要大,呼吸自然,不可屏气,频率每分钟100120次。此法用于胸腹、肩背、腰臀及四肢。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健脾和胃等作用。4.6 搓法:用双手掌面夹住一定部位,相对用力做快速搓揉,同时做上下往返移动。操作时双手用力要对称,搓动要快,移动

    30、要慢。手法由轻到重,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适用于腰背、胁肋及四肢部位,一般作为推拿结束时手法。具有调和气血、舒筋通络作用。4.7 抹法:用单手或双手指指腹紧贴皮肤,做上下或左右往返移动。操作时用力要轻而不浮,重而不滯。本法适用于头面及颈项部。具有开窍镇静、醒脑明目等作用。4.8 振法:用手指或手掌着力于体表,前臂和手部肌肉静止性强力地用力,产生振颤动作,操作时力量要集中在指端或手掌上,振动的频率较高,着力较重。此法多用单手操作,也可双手同时进行。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和穴位。具有祛瘀消积、和气理气作用。4.9 按法:用拇指端、指腹、单掌或双掌(双掌重叠)按压体表,并稍留片刻。操作时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

    31、,不可移动,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用暴力猛然按压。指按法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掌按法适用于腰背及腹部。具有放松肌肉、活血止痛的作用。4.10 捏法:用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将患处皮肤、肌肉、肌腱捏起,相对用力挤压。操作时要连续向前提捏推行,均匀而有节律。此法适用于头部、颈项部、肩背及四肢。具有舒筋活络、行气活血作用。4.11 拿法:捏而提起谓之拿,即用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用力,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进行节律性地提捏。操作时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突然用力,动作要和缓而有连贯性。临床常配合其他手法使用于颈项、肩部及四肢等部位。具有祛风散寒、舒筋通络等作用。4.12 弹法:用一手指指腹紧压住另一手指指甲,受压手指端用力弹出,连续弹击治疗部位。操作时弹击力要均匀,频率为每分钟120160次。此法可用于全身各部,尤以头面、颈项部最为常用。具有舒筋活络、祛风散寒的作用。4.13 掐法:用拇指指甲重刺穴位。掐法是强刺激手法之一,操作时要逐渐用力,达渗透为止,不要掐破皮肤。掐后轻揉皮肤,以缓解不适。此法多用于急救和止痛,常掐合谷、人中、足三里等穴。具有疏通血脉、宣通经络的作


    注意事项

    本文(针灸科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