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中国高等教育的文化二维思路.docx

    • 资源ID:12148183       资源大小:21.72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国高等教育的文化二维思路.docx

    1、中国高等教育的文化二维思路中国高等教育的文化二维思路 作者简介:罗丽(1968-),女,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管理学研究。 摘要:中国历史上重人文、轻理工的传统和中国高等教育的外生性特征,使科技与人文二维冲突尤为激烈,并出现从“道”“艺”之争,到“中学”“西学”的对抗,直至现阶段培养“工具人”与“精神成人”的争鸣。通过构建中国高等教育文化二维思路模型,证明科技主义与人文主义之争是贯穿中国高等教育历程的文化二维思路。高等教育中的人文与科技思路没有固定的、一劳永逸的路径,应在不断变化的时空背景下彼此不断消长,在相互磨合中找到最佳着力点。 关键词:高等教育;科技;人文;整合;二维思路 中图分类号:G

    2、40-0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254(2014)03-0080-06 A Two-Dimensional Cultural Thinking Model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LUO Li, JIN Bo (Taizhou Colleg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Taizhou 225300, Jiangsu, China) Abstract:The dispute between “Scientism” and “Humanism” of higher education has been going on

    3、 for years in the history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in both eastern and western countries. In China, priorities have been placed to Humanism rather than to Scientism, only to make an even greater conflict between science and humanity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which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conflict b

    4、etween “TAO” (Ideas) and “YI” (skills) in ancient times, the conflict between “Chinese Studies” and “Western Studies” in modern times, and todays dispute between “the cultivation of technical Man” and “the cultivation of spiritual Man.” By constructing a “Two-dimensional Cultural Thinking Model,” th

    5、is paper holds that the dispute between Scientism and Humanism has always been the two conflicting sides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There is no fixed and set easy path for science and humanity education to go in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thereafter it is utterly important for the two thinking mod

    6、els to find an appropriate integrating point between them in their respective ebb and flow and a mutual inclusion in the constantly changing world. Keywords:higher education; Scientism; Humanism; integration; a two-dimensional thinking model 人文主义和科技主义的冲突并非源自人类文明之初,直至近代自然科学诞生之后,这种矛盾才凸显出来。19世纪以来,人文主义和

    7、科技主义的冲突波及高等教育,进而涉及到高等教育的目的、功能、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这组矛盾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则体现为“道”与“艺”之间的矛盾,在清末集中表现为“中学”与“西学”的冲突,建国后体现为文科和理科的矛盾。科技与人文之争是中国高等教育历程的文化冲突主线,体现着高等教育二维文化思路的核心内涵。 一、西方二维思路的冲突与整合 早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时期,人类对自然的认知还处于原始意义上的一体化,以关心人事为主的“人的哲学”被推向极致,人文教育自然是教育的主流。中世纪时期,大学教育一直深受亚里士多德的影响,他虽然把教育分为文雅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大类,但他总是偏重心灵的培育,轻视与肉体训练

    8、有关的教育活动。这一态度对后来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的分化和对立影响深远,这种具有明显的“人文主义”特征的高等教育在大学里占据主导地位直至19世纪初期。 文艺复兴以后,随着对理性的弘扬和自然科学的发展,科技对高等教育影响重大。由于近代科技巨大的经济功能,它与工业发展和经济生活发生着愈加紧密的联系,而大学教育却因循着历史惯性,依旧对科技采取漠视和抵制的态度,导致了科技主义和人文主义之间的激烈冲突,直至19世纪中叶,科学才真正列入大学课程教育并逐渐取代了人文主义教育,逐渐占据了高等教育领域的主导地位。 19世纪70年代的实用主义哲学,是土生土长的美国哲学: 有用就是真理、成功,有效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

    9、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说,传统哲学一直是“思”的哲学而不是“行”的哲学,而人类的思维恰恰应该是为了行动而不是为了认识。科学功利主义开始无限制地膨胀,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对“工具理性”的科学崇拜,大学成为知识工业的重地,学术界与产业界结合、大学与市场结合,大学社会服务功能获得广泛响应。1951年斯坦福副校长特曼创立“斯坦福工业园区”,即现在的“硅谷”,该校一跃成为世界顶尖大学,大学从社会边缘地位逐渐走向社会中心,其他大学也纷纷效仿1。 20世纪以后,科学技术的二重性使人们逐渐意识到,科技教育并不能为科学技术提供价值规范,在某种程度上反而加重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内心的矛盾和冲突。著名科学家乔治

    10、?萨顿说:“单靠科学,即使我们的科学比现在再发展一百倍,我们也不能生活得更美好”2。过度重视科技教育的现代大学开始面临一系列的批判,人文主义的思潮开始回归,如现代通识教育在各大高校中兴起,要素主义、永恒主义和存在主义等教育理念相继出现。 二、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中的二维失衡 在悠久的中国历史上层垒起来的重人文、轻技术的传统价值观念,是高等教育人文和科技二维思路不平衡发展的文化基础。同时,中国高等教育具有鲜明的“外生性”,是借鉴西方国家高等教育而发展起来的,这又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注入了较强劲的自然科学思维比重。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4卷 第3期 罗丽,金波:中国高等教育的文化二维思路

    11、 通过模型的构建,我们还可总结:随着历史的演进,高校对科技教育的重视程度一直在不断加强,对人文教育的重视程度呈现极端重视不重视逐步重视的状态,最终科技与人文二者博弈曲线成规则的U型曲线;高等教育仍然处于重科技轻人文状态,现在及将来的发展趋势应该是不断加强人文教育。但遭遇实用主义倾向在全社会蔓延,高校人文教育阻力较大,甚至许多人文教育已经异化为挣钱的实用工具。恢复人文教育应有的地位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阶段,这也是我们应该极力倡导的。 四、高等教育文化二维思路整合的必然性 英国科学家贝尔纳曾经说过:“没有任何文化能够永久脱离当代主要的实用思想而不退化为学究式的空谈。不过,也别设想不对科技本身结构进行

    12、重大改革就可以使科技和文化融合起来。”10如果说在历史上,两种文化观念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那么,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以及高等教育自身的不断发展,二者的整合同样也是大势所趋。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和谐统一,将是人类自救的必由之路。 (一)科技思维需要文化思路提供价值判断 科学技术往往是在实证的基础之上,通过可测量的手段去研究自然界的,力求再现一切现象和过程的实质,把握它们的规律,为人类利用自然寻找各种可能的途径。它致力于揭示真相,本身是不提供价值判断的。正如它既可以制造杀人的核武器,也可以建成造福人类的核电厂, 因为核能、克隆技术和基因技术等都是客观的,科技只是尽力将它展现出来了。科技为人舒适服务,

    13、却不为人的幸福、自然的和谐负责。忽视以关怀人为主要内容的人文精神,片面强调工具理性的 “科学精神”,对人类行为的误导将难以避免,当今世界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社会矛盾激化、贪欲膨胀和人性道德的沦丧等恶果都在觊觎人类文明的硕果。幸运的是客观的科技是掌控在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手中。人是有价值判断的,而人文思维可以为科技创新提供价值观,为科技提供行为规范、发展方向与是非标准,将科技引入造福人类的轨迹。许多科学家在执着于科技的客观性时候,不忘人文使命。1955年,由世界11位著名科学家签名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警告使用氢弹的核战争将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敦促各国政府放弃以武力作为实现政治目的手段,表达了

    14、科学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人类完全有理由把高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宣道士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11-12 (二)当代科技的发展需要人文思路的启发 物理学的第一次革命以牛顿经典力学为核心内容,奠定了其此后三个世纪在科学界的地位,支撑了工业文明的繁荣,固化了近代科学精确、客观、重视因果的思维原则。极端科技思维排斥人的主观感受,将一切主观、不确定斥之为不科学,其影响甚至波及社会科学领域。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Adam Smith)就假设人为完全理性的“经济人(economic man)”,即人的思考和行为都是以完全追求物质利益为

    15、目标,在此假定中人由高级复杂的动物弱化为单一的挣钱工具,人是被标准化和程式化的生产模式所控制,沦为流水线上的工具。泰勒、法约尔、韦伯等古典管理理论创立者,在研究工作效率提高时也将工人视为机器的一部分,对于工人的情感、意愿等影响工作效率的因素忽略不计。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越来越意识到追求纯粹的“客观”“精确”是没有出路的,“我们关于一切现象的知识都是通过对有关系统(客体)与测量仪器(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获得的。仪器对观测对象的影响是无法补偿的、不可控制的。因而,对体系态的描述不能只涉及到所考虑的对象,而且要涉及到对象与观测条件之间的一种关系。具体的实现了的测量结果则是这种交互

    16、规定的结果,进而使其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主客体双方的烙印”13 。 科学家们将人文思维引入科学研究,对不确定性、不可重复、不可预测的非线性复杂世界展开研究,形成了物理学上以相对论、量子力学理论为核心内容的第二次革命和以混沌学、分形理论为主要内容的第三次革命,完成了对牛顿经典理论的重大突破。他们的思想都体现了“人类的认识兼有主体性和客体性”这一原则,表明以主客体相互作用基点来考察人类认识的性质,具有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管理理论也在其研究视角加入了人文因素后获得新突破,进入行为科学理论时期和权变理论时期,认为人不仅是经济人还是社会人,开始研究人的心理、人与人的关系等因素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可见,科

    17、学技术的突破往往从人文思路中获得灵感,人文学科对科学技术的引领,使其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力量。 (三)科学研究和社会文化引领是高校的两大职能 牛津大学校长科林?卢卡斯曾说:“大学具有承担推进创新过程的发电机的核心角色,以及创造财富的巨型引擎的潜力”14。这个发电机显示出的是大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与推动作用。由于学科性质存在差异性,科学技术的发展往往领先于人文学科,常常遵循着生产实践活动从规律和技术上掌握自然界建立社会秩序和提升道德知识的程序。在推动着人类从野蛮蒙昧走向启蒙和开化,最终创造出辉煌的人类文明的路途中,我们首先看到许多大学提供的科学技术创造出的强大推动力,迅速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

    18、貌以及整个世界的图景。随后,大学常常将优秀文化传统,外来优秀文化,文化创新取舍、交融,形成的新型社会文化,引领社会进步。文艺复兴动动、宗教改革运动、美国哲学发展、中国新文化运动等,都是大学引领先进文化的典范。大学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一代代人或沿着知识积累的逻辑,或沿着大学功能优化的逻辑,或从大学引领人类精神的普适原则出发,百折不挠地丰富着大学的科学和人文精神,最后定格为大学的两大职能。 五、高等教育文化二维思路整合的方法路径 大学的人文与科技教育思维,不是飞机的两翼,而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阴阳推演成而成太极。当前,高等学校教育实践中,科学主义的教育观仍占据主导位置,人文

    19、主义为恢复知识与人精神整体性的抗争从来未曾停止,这是大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使然。 (一)构建正确的人文教育价值观,做科技的主人 价值观是一种判断对错和取舍的标准,是一种深藏于内心的准绳。例如:“诚信”价值观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原则,会让人行事通达也使人坦承面对困境;“关怀”价值观会让人关心别人,了解别人的困境,对别人有同理心。随着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不断推进,世界陷入了“深度技术化”的依赖之中,人们的生产、生活,甚至自身的肉体、精神世界和思维方式都被各种各样的工具和技术逐步地渗透和控制。高校有责任对此深刻思考,凭藉自身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防止科学技术力量的滥用及其对人类精神世界的侵蚀和

    20、物化。我们要以和谐社会和环境保护为最高目标,为科技提供发展方向、行为规范与是非标准。坚守“人性养成”人文教育的本真,把人培养成“精神成人”,使他们具有终极思考能力和全局意识,具有强烈的为社会进步而努力工作的人文情怀。这样方有可能保持人自身的主体性地位,将科技引入造福人类的范畴。 (二)增设人文基础类课程,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人文离开科技便成为空谈,科技离开人文不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理工科人才缺失人文社会科学思维方式,导致其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学生成长规划的主要方式。可通过课程设置的改革,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增设人文学科课程,增强伦理道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许多高校课程设置中,大学一、二年级为通识课教育,英语教育几乎占一半学时,再加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计算机基础及应用等课程几乎要占到大学前两年总学时的75%。再辅之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体育等课程即为全部通识课程,人文类课程明显不足。不应简单采取在文科学生课程中加一两门高等数学或自然科学概论,在理科学生课程里添设一门大学语文之类的简单做法,应该反复论证,在原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文、哲、宗教学、伦理学、社会学等类课程,并注意课程之间的有机结合,启发学生新思路,培养学生可持续的创新能力。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高等教育的文化二维思路.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