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平凉市崆峒山宝塔概述.docx

    • 资源ID:12110839       资源大小:19.41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平凉市崆峒山宝塔概述.docx

    1、平凉市崆峒山宝塔概述平凉市崆峒山宝塔概述 摘要平凉市崆峒山宝塔为明代八角七级筒体楼阁式砖石塔。本文对宝塔的建筑形式、建筑构造、价值及建造年代进行了概述。 关键词崆峒山宝塔;中国佛塔;宗教建筑 中图分类号K87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1-0014-03 一、塔的起源及发展 塔起源于印度,梵文称作Stupa,意为“高显处”或“高坟”,巴利文称作Thnpo。过去曾译作?堵波、踏婆、兜婆、偷婆、浮屠、佛图等等。它的造型简单一致:覆钵形,上立长柱形标志“刹”。印度最初建塔,是作为埋葬佛(释迦牟尼)舍利之用的。后来,随着宗教的发展,成了一种宗教纪念性建筑。在不同的国家

    2、、地区,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又有新的发展。塔的结构与形式更是与当地传统建筑相结合,创造出许多的建筑艺术。中国塔就是极其典型的实例。 汉地佛教建筑始于东汉,塔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之而入,早期的塔以木、砖石结构为主,平面多呈方形。建筑造型以密檐式和楼阁式为主。隋唐五代的砖石佛塔,在以往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其中多层佛塔除了密檐式和楼阁式的造型特点都各自更为突出外,还出现了融汇两种式样的做法。至中唐以后,塔身平面逐渐变为以方形为主的做法,开始较多采用八边形,并出现圆形、六边形平面。宋、元、明时期是塔蓬勃发展的时期,塔的类型极其繁多,具有代表性的高大之塔,均出自这三朝。此时期的塔身平面多以八边形为主,开

    3、始出现花塔、喇嘛塔、复合式塔和覆钵式塔等。明代,佛塔的发展进入了又一个高峰时期。明代汉地佛教及佛教寺院的发展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造塔材料(砖)及造塔技术的发展,也为明代佛塔的再兴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清代佛塔多种多样,形式众多。在造型上,塔的斗拱和塔檐很纤细,环绕塔身如同环带,轮廓线也与以前不同。佛塔的意义实际上早已超出了宗教的规定,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审美对象。因此,民间也开始造一些风水塔(文峰塔)、灯塔。在造型、风格、意匠、技艺等方面都受到了佛塔的影响。 塔自传入我国之后,在其发展过程中,其建筑形式、结构、艺术和使用功能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因此也就产生了适应这些目的的结构与

    4、形式。塔按所用材料可分为木塔、砖塔、石塔、陶塔、瓷塔和琉璃塔等,按结构和造型大致可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式塔、金刚宝座式塔、花塔、过街塔和塔门等,按功能可分为墓塔、风水塔、灯塔、登高揽胜或军事防卫等。正因为如此,塔幢成为历史时期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发展的历史见证,它们包含了各种历史信息,从中可以看到人们对宗教的虔诚、对艺术的追求、对技术的探索等等。塔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 二、崆峒山宝塔的建筑形式 平凉市崆峒山宝塔位于平凉市崆峒区崆峒山中台塔院内,由山而得名。崆峒山宝塔又名凌空塔,是一座筒体结构楼阁式砖石塔。 宝塔为明代八角七级筒体楼阁式砖石塔。其平面为八边形,共七级,总高为29米。塔座由砂岩

    5、砌筑而成,高88厘米。其上收进2厘米,均用34017065厘米青砖,采用“淌白拉面”砌筑。塔体内有活动楼梯,可供人上下,塔心室内每层有三根木梁,上铺木板,为休息平台。塔各层皆设有砖砌平板枋、斗拱、垂花柱和雀替。每层塔身的各面皆逐层内收,塔身收分和缓,给人以庄重稳定之感。塔身通风道交错布置,佛龛形式多样,富于变化。 塔身第一层每边长为405厘米。地面之上用三层砂岩砌筑,高88厘米,第一层正(南)面辟券门,可进入塔心室。券门高196厘米,深324.7厘米,宽90厘米。券门做半圆券糙砌,三券三伏,起拱高度较小,为2厘米。券门内有一石槛,高29厘米,宽26厘米。券门上有石作匾额(8055厘米)镶入塔内

    6、,匾额无字。由于历史上的维修,现只有正南面保留有塔檐,其他七面则做戗檐。塔檐做菱角檐,其下有三攒砖作平身科斗拱和一半角科斗拱,斗拱为五踩品字科斗拱,上带蚂蚱头。角科下有砖作垂花柱,柱头为圆形上下覆莲式,正南面垂花柱旁有砖作卷草纹雀替。塔内底部每边长136厘米。 塔身第二层每边长393.5厘米。四周塔檐做菱角檐,八面有券门,门高150厘米,宽64厘米。其中东、南、西、北四面为通风洞,另外四面为佛龛。通风洞内171厘米处的两壁上各有一小佛龛。券门做半圆券糙砌,一券一伏,?L砖外表再用方砖裱砌,无起拱。塔体四周有砖做寻杖栏杆。券门两旁各有一小佛龛,位于栏杆上方,佛龛高37厘米,宽27厘米,做平口券,

    7、券砖用红砂岩替代。栏杆的立柱上有石狮子,共24只,形态各异,每只狮子高约30.5厘米。每面有三攒砖作平身科斗拱,各角有角科一攒,斗拱为五踩品字科斗拱,上带蚂蚱头。各角有石作角梁。角科下有砖作垂花柱,柱两旁有砖作卷草纹雀替,柱头形制为八棱锤。西面通风洞上有一小匾额,无字。塔内底部每边长132厘米,底部有木梁三根,楼板佚失,塔内壁上遗留有板槽。塔身内壁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面各有一佛龛。 塔身第三层与第二层基本相同,每边长371厘米。四周塔檐做菱角檐,八面有券门,门高133厘米,宽68厘米。其中,东、南、西、北四面为佛龛,另外四面为通风洞,与二层相错45。通风洞内的两壁上各有一小佛龛。券门做半圆

    8、券糙砌,一券一伏,?L砖外表再用方砖裱砌,起拱高度约为5.9。塔身四周有砖做寻杖栏杆。券门两旁各有一小佛龛,位于栏杆上方,高37.5厘米,宽29厘米,上方有砖作龛檐。龛檐为歇山顶式,长72厘米。塔身转角处栏杆的立柱上各有一尊力士,共计8尊,形态各异,每尊力士高约71厘米。每面有三攒砖作平身科斗拱,各角有角科一攒,斗拱为五踩品字科斗拱,上带蚂蚱头。各角有石作角梁。角科下有砖作垂花柱,柱两旁有砖作卷草纹雀替,柱头为圆形上下覆莲式。塔内有木梁三根,楼板佚失,塔内壁上有板槽。塔内底部每边长126.5厘米,四面无佛龛。 第四层塔身每边长368厘米。四周有塔檐,东、南、西、北四面为券门,门高117.5厘米

    9、,宽63厘米。其中,东、西两面为通风洞,通风洞内的两壁上无佛龛。南、北两面为佛龛,另外四面为砖作四抹隔扇券门,门高92.5厘米,宽63厘米。券门做半圆券糙砌,一券一伏,?L砖外表再用方砖裱砌,起拱高度约为5.9。券门上出檐,檐长184厘米,檐下有三攒砖作平身科斗拱,斗口为4.5厘米,斗拱为五踩品字科斗拱,上带蚂蚱头。塔身四周有砖做寻杖栏杆。券门两旁无小佛龛。转角处栏杆的立柱上各有一覆莲。塔身每面有三攒砖作平身科斗拱,各角有角科一攒,斗拱为五踩品字科斗拱,上带蚂蚱头。各角有石作角梁。角科下有砖作垂花柱,柱两旁有有砖作卷草纹雀替,柱头形制为砖做圆形上下覆莲式。塔内底部有木梁三根,楼板佚失,塔壁上无

    10、板槽。塔内底部每边长116厘米,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面各有一佛龛。 第五层塔身每边长350厘米。四周有塔檐,八面有券门,门高126厘米,宽60厘米。其中,南、北两面为通风洞,另外六面为佛龛,通风洞内的两壁上无佛龛。券门做锅底券糙砌,一券一伏,?L砖外表再用方砖裱砌,起拱高度约为10。塔体四周有砖做寻杖栏杆。券门两旁各有一小佛龛,小佛龛位于栏杆上方,佛龛高47厘米,宽39厘米。转角处栏杆的立柱上各有一砖做的等腰梯形饰物,高14.5厘米。每面有砖作平身科斗拱三攒,斗口为6.5厘米,转角处有角科,斗拱为五踩品字科斗拱,上带蚂蚱头。各角有石作角梁。角科下有砖作垂花柱,柱两旁有砖作卷草纹雀替,柱头形

    11、制为素面圆形。塔内底部有木梁三根,楼板大部分佚失,塔内壁上有板槽。底部每边长116厘米,东、西、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六面各有一佛龛。 第六层塔身每边长327.5厘米。四周有塔檐,八面有券门,门高128厘米,宽58.5厘米。其中,东、西两面为通风洞,另外六面为佛龛,通风洞内的两壁上无佛龛。券门做锅底券糙砌,一券一伏,?L砖外表再用方砖裱砌,起拱高度约为7。塔体四周有砖做寻杖栏杆。券门两旁各有一小佛龛,小佛龛位于栏杆上方,佛龛高38.5厘米,宽24厘米,佛龛上方有砖作龛檐,长70厘米。转角处无任何装饰物。每面有砖作平身科斗拱三攒,斗口为6.5厘米,转角处有角科,斗拱为五踩品字科斗拱,上带蚂蚱头。

    12、各角有石作角梁。角科下有砖做垂花柱,柱两旁有砖作卷草纹雀替,柱头形制为素面圆形。塔内底部有木梁三根,用材较小,楼板大部分佚失,塔壁上有板槽,内留一残损的木梯。塔内底部每边长116厘米,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六面各有一佛龛。 第七层塔身每边长305.5厘米。四周有塔檐,八面有券门,门高129.5厘米,宽56.5厘米。其中,南、北两面为通风洞,另外六面为佛龛,通风洞内的两壁上无小佛龛。券门的砌法与下六层不同,券门做半圆券糙砌,一券一伏,表面没用方砖裱砌,无起拱。塔身四周有砖做寻杖栏杆。券门两旁各有一小佛龛,小佛龛位于栏杆上方,佛龛高43.5厘米,宽27厘米。转角处无任何装饰物。塔身每面有砖

    13、作三攒平身科斗拱,斗口为7.5厘米,各角有角科一攒,斗拱为五踩品字科斗拱,上带蚂蚱头。各角有石作角梁。角科下有砖作垂花柱,柱两旁各有一雀替,柱头形制为素面圆形。塔内底部有木梁三根,用材较小,楼板大部分佚失,塔壁上有板槽,内留一残损的木梯。塔内底部每边长116厘米,八面均有一佛龛。 塔刹部分在第七层塔檐之上,八边均匀逐渐向内收,每边向内叠涩24层后到宝瓶底部。塔内部在第七层顶部有三根梁,用料粗大,楼板佚失,塔壁上有板槽。结构随外部逐渐叠涩收缩,直至合拢。八面有佛龛。佛龛之上,按文王八卦的顺序,每面用砖砌出挑做成八卦图形之一,合成完整的一组八卦图。塔刹顶部有宝瓶,宝瓶为铁铸,共三层。中部有“大明国

    14、承宣布政平凉府崆峒山镇宝塔盘一坐万历十四年五月吉日造”字样。 三、崆峒山宝塔的建筑构造 崆峒山宝塔第二层东、南、西、北四面为通风洞,另外四面为佛龛。第三层东、南、西、北四面为佛龛,另外四面为通风洞,与二层呈45相错。第四层东、西两面为通风洞,南、北两面为佛龛,另外四面为砖作四抹隔扇券门。第五层南、北两面为通风洞,另外六面为佛龛,与第四层通风道呈90相错。第六、七层与第四、五层做法相同。这种平面布局形式,对于塔的应力分布及整体结构的坚固性有着极好的作用。 崆峒山宝塔从明代建成后,史料上并无维修的记录,但从塔体看,有维修的痕迹。一层只有正南面有塔檐,其他七面无塔檐。同样,在第七层有维修的痕迹,且做

    15、工较粗糙。塔刹顶部的维修,用砖较杂。凌空塔整体向北倾斜7,造成西面及西南面、西北面残损较重。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塔身在北面及相邻的两面树木、杂草、苔藓较多。 四、崆峒山宝塔的价值 崆峒山宝塔始建于明代万历十三年至万历十四年(15851586),为八面七层楼阁式建筑,高29米,建筑形制与宋代东华池塔、肖金塔的建筑形制完全相同,用青砖做仿木构件,砖塔各层形制基本相同,平面八角形,是由唐塔的四方形转变为八角形,塔内各层加木梁。这一技术的改进使高层砖石塔即增强了抗震性,又扩大了登塔眺览的视野。塔四周做栏杆,栏杆中镶有各种纹式的石狮、力士、花卉等图案。这些砖石雕刻的狮子、斗拱、花卉等代表了甘肃陇东地区砖塔

    16、艺术发展的最高成就,对研究明代砖塔特征、建造技术及佛(道)教史有着重要价值。 崆峒山宝塔整体建筑保存基本完整,是目前明塔建筑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塔上游人的题记是建筑物上的主要文字资料。崆峒山宝塔是研究古代佛教寺院建筑和佛教文化传播的珍贵资料。 五、崆峒山宝塔的建筑年代 从史料记载看,崆峒山宝塔建于明代万历十三至十四年(15851586),塔顶宝瓶铭文记载:“大明国承宣布政平凉府崆峒山镇宝塔盘一坐万历十四年五月吉日造。”塔身上游人的题记,最早题于雍正二年。而从建筑形制看,与宋代东华池塔、肖金塔完全相同。 北宋仁宗天圣七年(1029),浇铸的铜钟铭文,有一方记载:“都勾当崆峒山主赐紫沙门重义,都

    17、勾当管内正译经沙门德均,同勾当塔主僧知曾,同勾当僧梦云,同勾当僧令远。”由此而知,当时已有专门管理塔的僧人。 明正德丁丑年(1517),进士桑仟留有游崆峒山咏诵古塔诗:“嶙峋塔顶出云端,舍利光摇见殿寒。宝炬夜燃星灿烂,金玲风动玉珊瑚。神鳗护后烟空锁,灵鹭归途月已残。恰忆慈恩当日事,芳名题处自如兰。” 平凉人赵时春(1505?),卒年50余岁。他的游崆峒山记写道:“寺后万壑峥嵘,幽险莫测,而一塔悬立其西北隅,塔后下数仞为丹穴,丹窦圮泐,余昔曾游焉。” 可知崆峒山塔早已存在。 今有关人士撰文:崆峒山地区从唐代至民国,佛(道)教兴盛。而作为佛教标识和经库及存放法器宝物之地,崆峒山宝塔不会延至万历年间才修建。 崆峒山宝塔初建于何时何代,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注 释 罗哲文:中国古塔,外文出版社1994年版。 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卷,第509页。 潘谷西: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四卷,第311页。 郭黛?: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三卷,第452页。


    注意事项

    本文(平凉市崆峒山宝塔概述.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