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农业生态学》判断题问答题.docx

    • 资源ID:12057015       资源大小:41.97KB        全文页数:2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农业生态学》判断题问答题.docx

    1、农业生态学判断题问答题判 断 题1.农业生产是农业生态学产生的源动力。2.农业生态本身是推动农业生态学形成的源泉。3.1866年德国学者海克尔提出生态学一词,标志着近代生态学的诞生。4.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斯坦列首次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把有机体与生存的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或潜在的相互作用视为一个动态的整体,亦即把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及环境诸因子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作为一个系统加以研究,揭开了系统生态学的序幕。5.1952年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的生态学基础问世,系统的总结了系统生态学的研究成果,使生态系统生态学得以确立。正是系统生态学的迅速发展为农业生态学提供了理论基础。6.了解生态系

    2、统的概念并运用这种认识去发展生态学上正确的管理措施,就是农业生态学的主要目的。7.系统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8.系统不管大小都有一定的边界。系统的边界即系统存在所涉及的时间和空间界限。它可能是自然形成的,也可能是人为划定的。9.一般而言,处于平衡态的封闭系统的边界,往往是明确的,即以有序状态存在。10.系统的层次现象的存在,是由于系统与其上层系统和下层系统之间,以及同一层次各组成要素之间既存在相互独立、又存在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所至。11.系统要求各组成成分之间保持一定的量比关系。12.构成系统的多个组分在空间上有一定的位置排列关系。13.由于系统的各组分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所以系统内任一组

    3、分的变化,最终都将影响到系统其他组分,使系统的整体结构产生相应的变化。14.我们经常说的“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就是对系统整体功能大于各组分功能之和的形象说明。15.系统功能的整合性是以系统结构的有序性为基础。16.若系统结构不合理,则可能导致系统功能甚至小于各组分功能之总和。我们将这种系统整体功能小于各组分之总和的现象,称为系统功能离散性。17.“一个和尚挑水喝,二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便是对系统功能的离散性的形象说明。18.系统功能的离散性导致系统结构由有序变成无序。19.系统整体功能虽然由系统整体结构所决定,但其功能状态对系统整体结构的维持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20.系统思想要

    4、求:全面地而不是局部的看问题;连贯地而不是孤立地看问题;灵活地而不是呆板的看问题。如孙子兵法从道、天、地、将、法5个方面来分析战争全局。21.生产者主要包括绿色植物和一些化能合成细菌。生产者又称为初级生产者。初级生产是生态系统中,无机物质和太阳辐射能进入其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过程的关键。22.消费者是除微生物以外的异养生物,主要是各种动物。草食消费者、肉食消费者、杂食消费者、腐食消费者(鹭)、寄生消费者(跳蚤)。23.分解者是指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异养微生物,也包括一些原生动物和微小的腐食动物,如甲虫、白蚁、蚯蚓等。24.生态系统中的无机物质是生态系统最终的主要物质源泉。25.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

    5、是生态系统作为一个统一整体的基本骨架,它不仅影响着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形成,而且对系统内的能量转化方式、物质循环利用和信息传递途径都会产生导向作用。26.食物链作为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基本单元,是系统内物质循环利用、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的主要渠道。27.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大功能,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信息传递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起调节作用,能量和信息依附于一定的物质形态,推动或调节物质运动,三者不可分割。28.能量是生命活动的动力。生态系统的能量来自太阳辐射,能量沿着生产者到消费者再到分解者单向流动,是驱动一切生命的齿轮。29.物质是生命活动的基础。生态系

    6、统中的物质,主要是指生物为维持生命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它们沿着食物链在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传递,最终归还环境,并可被多次重复吸收利用,构成物质循环。30.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产生的物理信息(声、光、色、电等)、化学信息(酶、维生素、生长素、抗生素等)、营养信息(食物和养分)和行为信息(生物的动作、行为)在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传递,把生态系统的各组分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具有调节系统稳定性的功能。31.生物是生态系统的核心成分。不同的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构成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不存在没有生物的生态系统。32.粮食作物主要包括麦类、稻谷、蜀黍类、豆类、薯类。33.我国从北到南地跨温带、暖温带、亚

    7、热带、热带约50个纬度,从东到西经湿润、半湿润、半干旱直至干旱地区约61个经度。34.以农作物为主体,杂草、昆虫、病原物、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等所有这些组成了一个复杂的农田生物系统。35.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都在变化着。36.农业生态系统的存在和发展,受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的双重支配。37.密度是种群内部自动调节的基础。38.种群的数量变化取决于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对比关系。39.种群数量的季节变化:种群数量变化主要由生物适应性变化和环境因子的季节性变化所调节,如昆虫群表现出周期性的波动,什么时候开桃花、什么季节苍蝇蚊子滋生等。40.种群数量的年度变化:一类主要受物理环境

    8、的年度差异(外因)的控制,表现不规律的波动;另一种受种群本身(内因)的原因控制,表现为规律性的波动。41.具有规律性或周期性波动的生物都可能出现种群的暴发。42.种群的进化与适应是生态系统重要的稳态机制。43.种类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首要特征。44.任何一个群落只能分布在特定的地段或特定的生境中,不同群落的生境和分布范围不同。45.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决定群落的稳定性及生产力。46.农业生物群落合理的空间与时间结构是高产高效农业生态系统的基础。47.农业生物间的互补作用是合理群落结构的基础。48.调节农业生物群落时间结构的主要方式是复种、套种、轮作和轮养、套养。49.环境梯度一般包括海拔、温度

    9、、湿度、土壤、风与光等因素。50.演替是群落长期变化累积的结果,主要标志着群落在种类组成上发生质的变化,即优势种或全部种类的变化。51.群落演替系列最都达到稳定阶段,称为顶级,演替最终形成的稳定群落,叫做顶级群落。一般来说,当一个群落或一个演替系列,演替到同环境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在这个平衡点上,群落最稳定,只要不受外界干扰,它将永远保持原状。52.所谓自然环境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和生物圈在不同地区相互结合所构成的环境,又称原生环境。53.一个地区的积温条件决定着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力和种植制度。54.各类环境因子中,任何一个因子,只要超过或接近有机体忍受程度的极限时,

    10、就可能成为限制因子。55.生存因子之间只能起补偿作用,而不能相互取代。56.一个生态系统物质多样,被占据的生态位越多,对资源利用越充分。57.森林是生物圈内影响最大的初级生产者。58.目前世界上国家普遍认为,一个国家的森林覆盖率是衡量这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状况的一个重要标志。59.农田生物是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主要来源,又是土壤肥力的主要调节者。60.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养分大量输入和输出的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封闭性远低于自然生态系统。61.目前对农田环境的主要污染源是城镇污水和农药化肥。62.渔业生产上所讲的培养水质或肥水,实质上就是繁殖浮游生物。浮游植物生产力的大小,预示着池塘鱼类产量的高

    11、低。63.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实质上主要是指被农业植物固定的太阳辐射能在系统中的流动。6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可逆的。65.一切自发过程总是向熵值增加的方向进行。66.碳元素是构成有机物的基本成分,碳的来源是二氧化碳。67.磷循环属于典型的沉积型循环。68.由于磷在生物圈中只有较小的 部分进行生物地质化学循环,大部分是单方向流动过程,以致成为一种不可更新的资源。69.一般而言,在相对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中,系统整体及各分库的养分种类和数量大多处于动态平衡状态。70.具有一定内部结构的转换系统所表现出来的收益递减律现象,是各种限制因子连续作用的结果。71.每个信息过程都有三

    12、个基本环节:信源的信息产生、信道的信息传输、信宿的信息接收72.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取决于引起产量波动的干扰强度和持续时间。73.生态系统各组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其数量上的基本稳定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保证。74.多样性意味着稳定性,即群落结构愈复杂愈稳定。75.农业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包括生产与生态,是生产与生态对立统一的矛盾体。一般说良好的生态平衡能获得较好的收成,但未必都对生产有利。自然生态系统比较稳定和平衡,但生产力都较低,不符合人类经济需要。76.农业生态系统人工调控的好坏取决于系统人工信息反馈的灵敏度和决策部门的决策水平。问答题1.为什么说农业生产是农业生态学产生的源

    13、动力?自有农业以来,人类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所采用的各种种植技术、饲养技术,以及利用、开发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多种技术,无一不受到自然规律的严格考验。人类在漫长的农业生态实践过程中,不断了解自然规律,认识自然规律,逐渐掌握自然规律,从而积累了丰富而朴素的农业生态知识。农业发展的历史表明,凡经过时间考验的各种耕作制度、种养技术,均有一定的生态合理性,包含着一定生态学原理。以致有的生态学家认为“农业从其最实际的意义来看是一门应用生态学”。很显然,农业生态本身是推动农业生态学形成的源泉。但是,作为科学体系的农业生态学的形成,则远在从实践中了解和懂得生态知识之后,这期间的确经历了漫长的历程。2.生态学发

    14、展与农业生态学的形成有何关系?农业生态学作为应用生态学在农业领域的分支学科,其发展是伴随着生态学和农业本身的发展而发展的。早期的农业生态学实际上属于作物生态学和个体生态学的范畴。以研究农业生态系统为特征的现代农业生态学的迅速发展,则只是最近30年来的事。3.农业生态学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调控途径和策略的科学。农业生态学是一门介于生态学与广义农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是综合性很强的应用科学。它涉及的知识领域甚为广泛,不仅包括生态学、环境保护学、生物学、农学,还包括有生态经济、经济地理学、系统工程等。农业生

    15、态学以系统学为其核心理论基础,并广泛吸收、综合农学、经济学以及系统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农业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以研究系统的生态关系和整体功能为重点,组成自己的学科体系。生态学是一门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应用学科,解决当代农业中的生态问题,探究未来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模式,就是农业生态学的基本任务。农业生态工作者,应与基础生态学、农业科学以及与之相关的技术科学、经济科学工作者密切配合,运用农业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坚持发展农业的生态观点和系统观点,把农业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探究合理的规划、设计和管理,寻求协调系统的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的最佳途径,以保证农业生产与生态两个方面的良性循环,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

    16、和完善农业生态学。4.系统的特点。系统是指在一定边界范围内,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组分构成的、具有某种特定功能并朝着某个特定目标运动发展的有机整体。系统具有的若干属性包括:1)系统结构的有序性(系统结构的有序性表现在,外部具有一定的边界,内部具有鲜明的分层现象)、2)系统结构的整体性(系统对各组成要素的总体要求)和3)系统功能的整合性(系统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特性,又称系统的整合效应)。4)系统功能的离散性。系统的构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有两个以上的组分、组分之间有密切联系、共同完成一定的功能。系统有不同的层次,各组分可称为元素,各元素又自成系统,即子系统,而系统本身又是一个

    17、更大的子系统,且系统各组分功能之和不等于系统的整体功能或效应。5.生态系统的特点。生态系统是一般系统的特殊类型。生态系统作为一般系统的一种特殊类型,从其基本组成、结构和功能看,除了具有一般系统的共性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系统的个性。1)生物是生态系统的核心组分。它的存在使得生态系 统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并表现出活跃的生命活动。2)时空性明显。生态系统通常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联系。一方面,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上,生态系统的环境组分变化剧烈;另一方面,随着环境组分的变化,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也剧烈地变化,进而使生态系统表现出明显的时空性。3)具有复杂的动态平衡特性。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群内部不填生物种群之间

    18、、以及生物组分与环境组分间、环境内部各生态因子之间,都具有复杂的有机联系,其中任何一个因子或组分的变化,都可能引起其他一系列因子或组分的相应变化,从而使整个生态系统发生突变。因此,生态系统总是表现出复杂的动态平衡特征。4)具有代谢机能特征。代谢机能的存在,使各类生态系统都不同程度地成为开放系统,需要不断地、或多或少的从生态系统外界输入能量和物质,并5转换利用变为输出,从而维持着系统的有序状态。5)具有自动调节特征。首先体现在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调节;其次是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节,这方面主要出现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内部及其与分解者之间有营养联系的类群和需要相似生态环境的类群。此外,生物

    19、与环境之间也存在相互适应调节。6.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按环境的特性划分:陆地生态系统(森林、草原、荒漠、农田、城市、冻原极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海岸、浅海、远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湖泊、河流、水库、池塘生态系统)。按人类干预程度划分:自然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典型系统是农业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人工气候室生态系统)。7.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农业生态系统是人民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起来的,并在人为和自然共同支配下进行农副产品生产的综合体。农业生态系统由于脱胎于自然生态系统,因其生物组分、环境组分、结

    20、构和功能都与自然生态系统又很多共同之处。但是农业生态系统又是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长期改造和调节的产物,因此又明显的区别于一般自然生态系统。1)系统受人类调控。这一点与自然生态系统有着最本质的区别。2)系统自身稳定性差。构成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是自然竞争选择的结果,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强,且生物种类较多,食物链和食物网结果负责,从而使系统的自我稳定性强。而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物种是经过人工选育的,其他物种通常要予以抑制或排除,物种种类大大减少,食物链简化、层次减少,致使系统自我稳定性明显降低。3)系统净生产率较高。生物种群大多是人类按高产、优质及多抗为目标反复培育和帅选出的品种,加上各种人为的

    21、管理和技术措施,使尿液生态系统优势种的可食部分或可用部分进一步发展;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利用率及利用效益得到强化和扩展。4)系统开放性更强。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有机物几乎全部留在系统内,是一个接近于“自给自足”的系统。而农业系统一方面为满足人类需求,既必须对外提供大量的食物和工业原料,使系统内大量物质和能量以农产品的形式输出系统,另一方面,人类为了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又需要向系统大量输入补充能量和物质。农业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强还体现在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较大程度上受到人类的直接干预。5)系统受双重规律支配。受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的双重支配。8.农业生物有何特点。农业生物是指参与农业生产过程的各

    22、种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的总称。农业生物是人类根据其自身的需要对自然界生物进行定向驯化、培育、筛选出来的生物种类,因而农业生物与自然界生物有相同之处,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1)基因型纯合,种群结构单一。就同一种群而言,其个体之间,基因型纯合而单一,个体之间差异甚小。从群落分布看,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生物群落也是以某一生物种类为主。农业生物整齐度、均匀性较高,但多样性差。2)净生产力高。农业生物是人类通过反复培育和帅选出来的优良品种,加上人民不断采取有利于其生长发育的措施,农业生物净生产力不仅较自然生物高,而且还随着品种的更新及其配套栽培、饲养技术和条件的改进而不断提高。3)抗逆性差。农业生物是在人工

    23、优越的环境下选育出来的,而且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人对其生长的环境不断调节和控制。由于长期脱离严峻环境胁迫,因而导致其抗逆性差。9.种群间的相互关系及应用。正相互作用可按其作用程度分为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和原始协作三类。互利共生是指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并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流的一种互相关系。豆科作物和根瘤菌共生形成的根瘤是典型的例子。偏利共生是指种间相互作用仅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影响。如地衣、蕨类、苔藓等附生在树皮上。原始协作是指两种群相互作用,双方获利,但协作是松散的,分离后双方仍能独立生存。如寄居蟹和某些肠腔动物,鸵鸟与马。负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和寄生等。化感作

    24、用是指植物体分泌的化学物质对自身或其他种群发生影响的现象,植物的这种分泌物叫化感作用物质。植物分泌物对种间组合的这种促进或抑制作用,对于作物的混间、套作和造林树种的选择、搭配、组合上都有重要的意义。在农业生产中,合理利用种群间的相互作用,不仅可以提高产量增加效益,还有利于控制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有害生物的危害,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抗逆性和稳定性。1)建立人工混交林,林粮间作,作物间套种。以充分利用光能、水肥、空间及生长季节,提高光热等资源的转化利用效率,从而获得高生产力。2)稻田养鱼、养萍,稻鱼、稻萍混作。3)蜜蜂与虫媒授粉作物的互利作用。4)生物防治病虫害及杂草。10.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顶极群落

    25、有何特征。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具有一定的外貌。具有一定的结构。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具有特定的群落边界特征。顶极群落它是一个在系统内部和外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已达到平衡的稳定系统;它的结构和物种组成已相对恒定;有机物质的年生产量与群落的消耗量和输出量之和达到平衡,没有生产量的净累积,其现存量上下波动不大;顶极群落如无外来干扰,可以自我延续的存在下去。农业生态系统群落的演替在人为干预下可能延续,改变方向以至向相反方向进行,难以达到自然生态系统的顶极阶段。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较长期地保持某种稳定的群落状态,称为人为亚顶极

    26、。草原过牧或林地的肆意采伐,使之长期只能保持稀疏植被,呈现一种荒坡秃岭景象,均是人为亚顶极的实例/。人为亚顶极的问题主要是低产而脆弱。某些群落在人工优化管理下仍可能再建一个高产的顶极系统,但对一些自然条件恶劣的生态系统来说,人为干扰引起环境的不可逆变化(如水土严重流失,土地沙化,盐碱化等)之后,恢复原来的顶极状态很不容易甚至是不可能。可见,对自然资源的利用采取轻率态度,会酿成何等后果。11.顶极群落理论在农业上的应用。1)对撂荒地植被演替的控制。根据群落的演替规律,控制群落停留在演替的某一阶段,并加以培育,使成为理想的高产优质群落类型。2)农田土壤肥力变化与作物演替的利用。建立多功能的混交群落

    27、可以弥补农田群落结构单一所带来的弊端,有可能减少辅助能的使用。3)仿群落演替的人工模拟群落。在环境恶劣的地区,应重视一些藻类和草本植物的先锋作用,待环境改善后,逐步引入树木以稳定和控制环境。4)建立仿自然演替群落结构的人工群落。自然顶极群落的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相互协调统一,具有高效的能量和物质利用效率。人类可以模仿自然顶极群落。5)农田杂草防除。了解杂草的演替规律,采用与之对应的人工的、化学的、生物的和轮作等农业技术,阻止和破坏杂草天然演替的发生,从而达到控制杂草的目的。12.结合生态位理论,阐述高斯竞争排斥原理。生态位理论:1)在同一生境中的群落或人工复合群体中,不存在两个生态位完全相

    28、同的物种。否则必然引起激烈竞争甚至导致某一方的死亡。2)在同一生境中,能生存的相似的物种,其相似性是有限的,它们必然要有某种空间、时间、营养或年龄生态位的分离。3)为了减少和缓和竞争,在同一小生境中同时存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物种时,应尽量选择在生态位上有差异的类型。生态位理论说明在奶奶工业生态系统设计中,种植或养殖的物种组成应尽量在分布、形态、生理、营养、年龄、时间、高度等方面,要有适当的判别并分别占领相应的生态位。高斯竞争排斥原理: 具有相同生态位的不同物种,在同一生境中不能长期共存。具有相似要求的种群之间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和空间,各方都力求抑制对方,种间竞争的结果,一是一方取得优势,而另一方

    29、受到抑制甚至被消灭;二是两个物种占据不同的空间,吃不同的食物,或其他生态习性上的分隔,这些统称生态分离,两个物种都可以存在,形成一种共存的平衡局面。两个物种的生态位越相似,竞争越激烈,生态位越分离,竞争越趋于缓和。三是种群内的个体由于其生物学特性和需要都相同,因而在种群密度大时常发生激烈的竞争。竞争排斥原理告诉我们,生态位完全相同的两个物种是不存在的;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没有任何两个种是直接的竞争者;自然界的群落是一个生态位上分化的系统,各种群在空间、时间和资源利用方面趋向于相互补充,而不是直接的竞争者。因此,具有物种多样性的群落比单一物种的群落更有效地利用资源环境,维持教高的生产力,并具有教

    30、高的稳定性。在农业生产中家畜家禽对饲料、饲草的竞争,农作物对水、肥和阳光的竞争,间作套种需求相同的作物之间的竞争,水生生物对水体中养分和溶解氧的竞争都是普遍存在的。意义:1、建立农田复合群体时,注意物种的选择与搭配(生态位差异,空闲生态位),以减少不利竞争作用,充分发挥物种间的有利互补作用2、高矮胖瘦肥瘠深浅阴阳3、马铃薯间作玉米4、通过栽培和耕作方法,促使作物种子迅速发芽并健壮生长,从而增强与杂草的竞争能力。13.最小因子定律和耐受性定律的含义、关系以及应用。最小因子定律也称李比希定律。他认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应用物质,并称之为最小因子定律。最小因子的基本思想是:每种植物需

    31、要一定种类和一定数量的营养物质,如果环境中缺乏其中的一种,植物就发育不良,甚至死亡,如果这种营养物质处于少量状态,植物的生长量就变小。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有很多符合该定律的例子,其中最典型的是:约40年前,澳大利亚开垦了数十万公顷荒地,这里水分、温度及其他自然条件都比较优越,但由于缺乏微量元素Mo,使种植的牧草不能生长。又如吃糖养鱼,当水体地肥时,浮游植物、水生植物大量繁殖,导致水体氧气不足,鱼类则因严重缺氧而死亡,于是氧气不足就称为鱼塘生产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耐受性定律,也称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它从另外一个角度揭示了因子过量时,例如温度过高、光照过强或水分过多,同样可以称为限制因子。事实上各类

    32、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素都有一个耐受的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最低点(或称最低度)和生态上最高点(或称最高度)。该定律的基本思想是: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不足或过多,即当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性限度时,就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耐受性补充原理:1)一种生物对各种生态因子的耐受性范围不同;不同生物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受性范围也不同。2)同种生物生长在不同发育阶段对多种生态因子的耐受性范围不同,通常在生殖生长期对生态条件的要求最严格,耐受性范围最窄。3)由于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当某个生态因子不是处在最适状态时,则生长对其他一些生态因子的耐受性范围会缩小。4)对主要生态因子耐受性范围广的生物种,其地理分布也广。最小因子定律只考虑了因子量的过少,耐受性定律既考虑了因子量的过少,也考虑了因子量的过多;耐受性定律不仅估计了限制因子量的变化,而且估计了生物本身的耐受性问题,生物耐受性不仅随种类不同,且同意种内,耐受性也因年龄、季节、栖息地等的不同而有差异;耐受性定律允许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如因子替代作用和因子补偿作用。根据最小因子定律和耐


    注意事项

    本文(《农业生态学》判断题问答题.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