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最新健康管理师教材第三章健康相关医学基础知识1.docx

    • 资源ID:11953010       资源大小:80.94KB        全文页数:4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最新健康管理师教材第三章健康相关医学基础知识1.docx

    1、最新健康管理师教材第三章健康相关医学基础知识1第三章 健康相关医学基础知识第一节 临床医学基础知识一、疾病身体系统的失衡对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而言,一个健康的人从低危状态发展到高危状态;再到疾病早期,发生早期病变,出现临床症状;到疾病诊断,产生并发症,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特别是在疾病被确诊之前,这个过程大多会是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而这期间诸多的健康变化是不容易被察觉的,并且各个阶段没有明确的划分指标,所以我们极易忽视,结果导致疾病的产生。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疾病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积累(图3-1)。图3-1 疾病危险因素随年龄变化(一)疾病的本质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的损害性作用下

    2、,因自身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在生命的连续过程中,疾病是处于完全健康和绝对死亡之间的一种生命状态。当身体系统出现部分失衡时,局部可以发生早期病理改变,如宫颈癌的癌前病变。这时,身体组织的形态结构已出现异常,但失衡与平衡的调整还在进行之中,因此可以没有疾病表现;若恢复平衡,则早期病理改变可以消除。若失衡状态无法调整,系统的部分失衡就扩展到全身系统失衡,这时疾病就发生了。从身体系统失衡的疾病观来看,疾病不仅是人体的一种病理过程,而且是身体内外环境不协调、不适应的客观过程。这个不协调不适应的客观过程在其早期是可以发现而调整的,其表现不仅是在躯体上,也会反映在精神和心理上。可以说,整个疾病

    3、过程是身心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此时抓住自我保健的时机,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疾病特别是大病发生后,要想完全恢复平衡是很难的。正如黄帝内经所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二)疾病的基本特征1疾病由多种因素构成。疾病的原因简称病因,包括致病因子和条件。疾病的发生必须有一定的原因,但往往不单纯是致病因子直接作用的结果,与机体的反应特征和诱发疾病的条件也有密切关系。因此研究疾病的发生,应从致病因子、条件、机体反应性3个方面来考虑。2疾病是有发展规律的。疾病发展过程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变化

    4、,这些变化之间往往有一定的因果联系。掌握了疾病发展变化的规律,不仅可以了解当时所发生的变化,而且可以预计它可能的发展和转归,及早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3疾病是有体征症状的。疾病可导致人体内发生一系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并由此而产生各种症状和体征。症状是指病人主观上的异常感觉,如头痛、恶心、畏寒、不适等。体征是疾病的客观表现,能用临床检查的方法查出,如肝脾肿大、心脏杂音、肺部啰音、神经反射异常等。值得注意的是,某些疾病的早期,可以没有症状和体征,如果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或特殊检查,可能发现异常,有助于作出早期诊断。4疾病是完整机体的反应,但不同的疾病又在一定部位(器官或系统)有其特

    5、殊的变化局部的变化往往受到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影响,同时又通过神经和体液因素而影响到全身,引起全身功能和代谢变化。所以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应从整体观念出发,辩证地处理好疾病过程中局部和全身的相互关系。5疾病使机体内各器官系统之间的平衡关系和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受到破坏,机体对环境适应能力降低,劳动力减弱或丧失。治疗的着眼点应放在重新建立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关系、恢复活动和劳动能力上。(三)疾病的转归1完全恢复健康即痊愈,是指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完全消退,各系统器官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完全恢复正常,机体的自稳调节以及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工作劳动能力也完全恢复正常。有的传染病痊愈后,机体还可获得

    6、免疫力。2不完全恢复健康,是指疾病的主要症状已经消失,但机体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变化并未完全恢复正常,而是通过代偿反应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可遗留下某些病理状态或后遗症。例如,心肌梗死恢复后所形成瘢痕,风湿性心瓣膜炎治愈后留下心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等。截肢或器官切除后的状态也属于不完全恢复健康。3死亡是指机体生命活动的终止。死亡可分为生理性死亡和病理性死亡两种。前者较为少见,它是由于机体各器官自然老化所致,又称老死或自然死亡。病理性死亡是由于各种严重疾病或损伤所造成的死亡。而死亡的标志,以往沿用心跳和呼吸停止、反射消失的标准;近年提出死亡是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发生了永久性停止,实际上指包括大

    7、脑半球、间脑、脑干各部分在内的全脑功能发生了不可逆性的永久性停止,即所谓脑死亡。二、衰老与疾病衰老是多细胞生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的一种自发性的必然过程,一般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产生的一系列生理学和解剖学方面的变化,表现为组织改变、器官老化及其功能适应性和抵抗力的减退。(一)衰老的原因1衰老由人体细胞核里的基因停止了活动造成的随着年龄增长,基因按一定的时间程序停止活动,这样,组织细胞也就停止了生长,而进入衰退与老化过程,即细胞凋亡(多细胞有机体为保持自身组织稳定、调控自身细胞的增殖和死亡之间的平衡、由基因控制的细胞主动性死亡过程)。2自由基导致衰老。自由基是具有未配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及分子,

    8、是参与人体内氧化还原反应最重要、最广泛的反应成分和中间产物,有极强的活性。生物体内随时会出现自由基,引起一些过氧化反应,使细胞内的生物大分子联合成不易溶解的物质,妨碍细胞代谢营养的运输,造成了机体的衰老。研究证实,体内代谢或外源性因素产生的自由基均可诱导细胞凋亡。例如,电离辐射通过直接辐射水分子产生羟自由基导致细胞内大分子的氧化损伤,使蛋白质氧化、DNA链断裂、细胞膜起苞、脂质氧化等;细胞内源性和外源性一氧化氮(NO)的增加可直接损伤DNA而导致细胞凋亡。3内分泌衰退引起衰老。随着人体年龄的增长,下丘脑、垂体、胸腺、性腺、甲状腺等内分泌腺退化,引起衰老。可能存在一种促进衰老的激素,有人叫它“死

    9、亡激素”。还有以下一些关于衰老的解释:免疫功能降低是衰老的原因;DNA复制过程中发生的错误累积成灾,引起衰老;体细胞发生突变启动了衰老;体内胶原纤维、弹性纤维、酶和DNA交联造成衰老;细胞线粒体DNA损伤引起衰老;细胞代谢失调导致衰老;细胞染色体端粒缩短引起衰老;中医认为五脏虚损是衰老的重要原因。对衰老的多种解释大体上可归为2类。一类认为衰老主要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一类认为衰老主要是由环境改变导致机体损伤积累所造成的。不管怎么说,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遗传和环境都在人的衰老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环境通过氧化反应和其他一些反应不断使身体老化,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是身体长期正常运转不可避免的后果

    10、。(二)衰老与疾病衰老过程中出现了身体各种功能的下降,对外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也随之减弱。生理功能下降,组织细胞再生能力低下,免疫功能减低,适应能力减弱,身体系统平衡就容易被打破,导致疾病发生。衰老的过程总是与各种“退行性疾病”,也就是各种器官系统的慢性病伴行。近年来这些慢性病迅速增长,并呈现年轻化趋势,例如:1糖尿病:尽管糖尿病是一种具有遗传倾向的全身慢性代谢性疾病,但是,膳食结构的改变,高脂肪、高糖、高胆固醇饮食对该病的发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肥胖者、高脂血症者、进餐过饱者、喜吃荤食者皆为易发病的高危人群。近20年来因糖尿病致死者增加了3倍,是现代十大死亡原因中增长最快的疾病。而肥胖者罹患糖

    11、尿病的机会是瘦人的23倍,愈肥胖发病时间愈早。目前2035岁的年轻糖尿病人逐年增加。2心血管病:高脂肪饮食、缺乏运动、吸烟等危险行为使患病者大增,我国心肌梗死患者的年龄层趋向老龄化和年轻化两个极端。前者是老龄化社会的自然现象,后者则与生活工作的紧张程度和不健康行为密切相关。3运动系统病:人们长期坐姿工作,造成肌肉僵硬、萎缩,腰酸背痛随之而来;颈椎病、腰椎病、风湿类疾病、退行性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等也日渐增加,我国风湿类疾病患者已超过1亿。骨关节病年轻化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运动不当、过度、过激,造成关节面、软骨的损伤;多坐少动的生活方式,使关节因得不到充分锻炼而发生废用性萎缩和退化;肥胖使关节负

    12、担过重导致关节老化等。4乳腺癌和大肠癌:在所有的癌症中,乳腺癌、大肠癌同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有密切的相关性,这两种疾病在年轻人中发病率明显提高。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年轻人饮食习惯日趋西化,另一方面,不少年轻人自恃年轻,忽视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忽略了早期症状。此外,免疫系统的老化,可以引起感冒频发,甚至罹患自身免疫性疾病、各种感染和癌症。实际上,人体从年轻时就启动了衰老的进程。一般来说,从20岁开始,每10年身体的新陈代谢率减慢2。也就是说,从这时起如果多吃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就会变成脂肪贮存在体内。从20岁起,肌肉强度和肺功能也开始下降。到70岁时,身体的所有功能将下降到20岁时的1/3。从30岁

    13、开始,肾脏功能也开始下降,30岁以后每年降低1。我们没有办法人为地停止衰老程序,但是可以减慢衰老速度。要抵抗衰老的影响、远离疾病,自我保健越早越好。青少年时的强化训练可以延缓体能衰减;仅仅每天简单地做几次深呼吸运动,就可以减缓肺活量下降的速度;而每天喝810杯水,就能保持肾脏健康运转。三、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调节免疫系统与神经、内分泌系统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一方面,免疫系统和其他系统、器官一样,受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和影响;另一方面,它又对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起调节作用,并为它们的正常发挥提供安全保障。它与神经、内分泌系统一起构成人体的“三位一体”防御系统,而它们的功能又随时受到精神心理状况的

    14、影响。良好的情绪使免疫系统的功能保持正常稳定,而恐惧、忧虑、悲伤等不良情绪,以及身体疲劳、精神紧张等,则能使之降低或发生功能紊乱。人体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共同形成一个复杂广泛的调节网络,机体内所有细胞、组织无一不受这个网络系统的调节和控制。当内外条件的变化超过了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的调节能力,该网络的自稳调节在不同层次上发生紊乱时,正常的基因就变成了致病的基因,遂使正常的细胞、组织、器官发生病变。例如,化学、病毒等各种致癌物质可使调控基因表达的机制发生紊乱,或使基因的表达逃脱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的调控,则使正常的原癌基因变成异常的致癌基因。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控下,癌变基因大部分可以被修复,

    15、只有在内外环境损害因素的反复作用下,使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在细胞水平上发生紊乱,从而使癌基因过度激活或抗癌基因失活,癌基因和抗癌基因的平衡失调,才使正常细胞变成了肿瘤细胞。正常细胞往往要经历46次突变才可能发展成肿瘤细胞。在其后的1020年中,由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控,大部分癌变细胞可以被清除。只有在内外环境的损害因素长期反复的综合作用下,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在整体水平发生紊乱,才使人罹患癌症。四、应激与疾病应激是人类和动物在经历或体验某种紧张情境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生理状态,其过程是机体在受到各种强烈因素(即应激原)刺激时所出现的、以交感神经兴奋和垂体肾上腺皮质分泌增多为主的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

    16、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各种功能和代谢的改变。任何躯体的或情绪的刺激,只要达到一定的强度,都可以成为应激原。任何应激原所引起的应激,其生理反应和变化都几乎相同。应激是一种全身性的适应性反应,它可以对人有利,也可以有害。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每一个人都会遇到某些应激原的作用。只要这种作用不是过分强烈,作用时间也不是过分地持久,那么所引起的应激将有利于动员机体的身心,以便更好地完成必须完成的任何或者更好地避开可能要发生的危险,也就是说,这种应激将使人们能有效地去应付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困难局面。这种应激显然对机体是有利的,因而有人称之为良性应激。如果应激原的作用过于强烈和过于持久,那么所引起的应激就可能导致病

    17、理生理学的变化。许多疾病或病理过程都伴有应激,这些疾病既有本身的特异性变化,又有应激所引起的一系列非特异的变化。应激在疾病中,不仅有适应、代偿和防御的作用,而且它本身也可以引起病理变化。创伤、烧伤、严重感染性疾病等的发生发展中,都有应激的参与,但这些还不能算是应激性疾病。只有以应激所引起的损害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如应激性溃疡等,才可称为应激性疾病。由于应激在上述的情况下可以引起病理变化,故有人称之为劣性应激。第二节 预防医学基础知识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贯彻预防为主的思想,应用流行病学原理、卫生统计学方法、实验技术,研究环境中物理、化学、生物、社会因素和机体的心理、

    18、行为因素对人群健康(疾病、伤害)影响的规律,制定公共卫生策略和措施,预防和控制疾病,促进健康。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临床医学是以个体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病人的症状、体征、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资料,对病人进行各种治疗和处理(包括心理治疗),并在临床实践中,贯彻预防医学思想,结合病人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考虑疾病的防治措施。而预防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群,从疾病防治角度来看,预防医学的实践早于临床。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的目标都是促进和保持健康,预防疾病。预防医学属于学科范畴,而公共卫生更强调实践。按照Winslow(1920)的定义,公共卫生是通过有组织的社区活动来预防人类疾病、延长生命、

    19、促进心理和躯体健康,并使其能发挥更大潜能的科学和艺术。其工作范围包括环境卫生,传染病控制,健康教育,组织医护人员早期诊断和治疗疾病,建社会体制,确保人人都享有并维持一定的生活水平,健康地出生、生长、长寿:我国公共卫生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地区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注重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坚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增加投入、健全体系;改革体制、整合资源;城乡统筹、重在农村。一、我国卫生保健的原则和措施(一)我国卫生工作方针关心广大群众的健康是党和政府的一贯方针。早在1933年

    20、毛泽东主席在长岗乡调查一文中就指出,“发动广大群众的卫生运动,减少疾病以至消灭疾病,是每个乡苏维埃的责任。新中国成立后,在1950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确定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方针。1952年毛泽东主席向全国发出了“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的号召,在全国开展了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普及了卫生科学知识。同年在第二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总结了我国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经验,又提出了“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原则,从而构成了我国卫生工作的四大方针。改革开放以来,在1996年底由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明确了新时

    21、期卫生工作的指导方针,就是“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这一方针的核心就是,卫生工作要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党和国家对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卫生工作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1重点加强农村卫生工作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薄弱、比较落后。只有切实做好农村卫生工作,才能使我国卫生状况整体上有一个大的改观。经过几十年来的不断努力,三级卫生保健网在广大农村有了一定基础,乡村医生队伍已有一定规模,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农村人口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但从全国情况来看,农

    22、村医疗卫生工作基础薄弱的状况仍无根本改变,一部分农民因贫困看不起病,一部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疾病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制约因素。城乡之间以及不同地区医疗卫生条件和人民健康水平差距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需要认真对待,给予重视。做好农村卫生工作、保护和增进农民健康,是各级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农村卫生工作对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应把扶贫开发和卫生工作结合起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关键是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农村合作医疗深得民心,这是长期经验的总结,符合我国的国情和农民的愿望。2以预防保健

    23、工作为主预防为主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卫生工作的一条重要经验。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就已消灭了天花,比全球消灭天花提前了十几年。20世纪90年代又消灭了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由于成功地实施了儿童计划免疫接种,我国数亿儿童的健康得到不同程度的保障。这些都是坚持预防为主方针的结果。但是过去已经消灭或控制的传染病、地方病,在一些地方又死灰复燃,甚至蔓延起来,还新出现了一些危害很大的传染病,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预防保健费用低、效果好,应坚持把预防保健摆在卫生工作的优先地位,继续加强预防为主的意识,认真落实各项预防保健措施。3中西医并重,发展中医药党和政府历来既重视现代医学,又重视我国传统医药。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

    24、秀传统文化的瑰宝。经过我国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辛勤工作,我国中医药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各级党和政府应继续加强对中医药事业的领导,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既要认真继承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又要勇于创新,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实现中医药现代化,更好地保护和促进人民的健康。4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医疗卫生是科技密集型行业。防治疾病、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都离不开医学科技的发展和医学人才的培养。应集中力量在关键性应用研究、基础性研究、高科技研究方面攻关、力求有所突破。应重视科技成果的普及,尤其在基层和农村推广适宜科技成果,以促进我国医疗、预防、保健服务水平的提高。要采取

    25、有效措施搞好医学教育,建立、完善培养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作用的机制,建设一支适应我国国情和社会需要、多层次、结构合理的卫生专业技术队伍。5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动员全社会参与。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人类对危害自身健康因素的认识逐步加深,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很多,对这些因素的控制,单靠卫生部门是不够的,要在全社会树立“大卫生”的观念,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改善城乡环境卫生、提高人民卫生知识和健康水平,继续把“创建卫生城市”、普及“九亿农民健康教育行动、农村改水、改厕等作为卫生工作的重点,积极推进。在群众中继续开展健康教育,提高群众健康和自我保健意识,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进一步提高

    26、全民健康素质。卫生事业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发挥着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作用。卫生事业是社会公益性事业,政府对卫生事业实行一定的福利政策。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应始终坚持社会效益为最高原则。(二)我国卫生保健工作的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卫生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卫生技术人员队伍已具规模,培养了一批有较高水平的医药卫生专家,全国城乡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卫生保健服务体系网络,使广大群众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卫生科技水平迅速提高,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部分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已经得到控制或基本消灭,人民健

    27、康水平显著提高。例如,婴儿死亡率由建国初期的20%下降到2004年的15,孕产妇死亡率由150010万降到2001年的5010万,人口平均期望寿命由35岁提高到2002年的70岁,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居发展中国家的前列。有一半以上的县达到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规划目标的低限标准。随着卫生知识普及,人民群众对健康问题的重视达到新的高度,保健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日益提高。全社会对增进人民健康、发展卫生事业逐步取得共识,认识到健康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维护公民基本权利、实现国富民强的重要保证。(三)新时期卫生工作

    28、的形势和任务21世纪将是全球经济和社会加快发展、生命科学取得重大进展、人类健康素质迅速提高的时代。今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民经济持续、迅速、协调发展,卫生工作将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人类对增进国民健康素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明显提高,在全国绝大多数人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后,人民群众对健康问题的重视达到新的高度,健康的价值及其意义也越来越被广大群众和全社会所认识,保健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比重日益提高。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评价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维护公民基本权利、实现国富民强的重要保证。当

    29、一个人享有健康的时候,往往不体会它的价值,而一旦失去,就感到它特别珍贵。对一个国家和民族,也同样如此。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控制、消除疾病及不健康的因素,为全社会提供个卫生、健康的生存环境,已成为各级政府和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党和政府把卫生发展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随着经济持续发展,国力进一步加强,为卫生事业提供更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城市化加快,疾病谱和死因谱发生了改变,医学模式和健康观的转变,经济体制的变革,医疗费用快速增长,疾病相关因素日趋复杂,包括环境、生物因素,社会、心理、行为因素,以及生活方式、卫生

    30、服务等因素,都影响着人们的健康,一些急、慢性传染病尚未得到完全控制,新出现和重新出现的传染病、以及多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又成为群众健康的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经受着传染病和非传染性疾病的双重负担,防病治病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另外,一些制约卫生事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多年来卫生投入不足。目前我国卫生总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仅5,且其中政府和社会支出部分的比例从1980年的36.2和42.6下降到2003年的17.0和27.2,而个人支出部分的比例却从1980年的21.2增加到2003年的55.8;城市的医疗与预防机构分裂,一、二、三级医院分工不明,在三级医院就诊的人数大大超过二级医院、在二级医院就诊的人

    31、数又超过一级医院,大量基层卫生资源处于闲置状态,造成了卫生资源分配的不合理和极大浪费,而人民的卫生服务需要却得不到满足。现有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亟需改革。二、分级预防的概念据公元前的黄帝内经记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现代医学通过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使每个人都能适应其环境,成为身心健康、对社会有所贡献的成员,或通过对患病者的治疗和康复,使其重新适应环境。狭义的预防是指预防疾病的发生。广义的预防是指分级预防,根据机体处于疾病自然史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措施。(一)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预防疾病的发生,属于病因预防。在疾病自然史的易感期,改变机体的易

    32、感性,减少或阻断易感机体的暴露。是针对致病因素采取的预防措施,包括针对环境和针对机体的措施。1针对环境的预防措施(1)防止和消除环境污染,保护大气、水源、土壤、农作物、食品等,减少因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2)在生产中,采用危害较小的原材料、改革生产工艺、改造生产设备,尽可能采用机械化、自动化、密闭化、管道化生产,加强通风排气,生产性废气、废水、废渣需经过处理,合格后才能排放。(3)开展健康教育,使广大群众了解各种不良习惯和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危害,自己起来同不卫生的习惯作斗争。(4)制定环境中有害因素的卫生标准,加强法制管理。2针对机体的预防措施机体的状态对疾病的发生有很大的影响。应注意讲究卫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1)有计划进行预防接种。提高机体对传染病的免疫水平。(2)禁止近亲结婚,做好婚前、产前咨询,由咨询医师对咨询对象的婚育计划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建议,供其选择,预防遗传疾病的发生。(3)做好孕产妇和婴幼儿保健。(4)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禁烟、限酒


    注意事项

    本文(最新健康管理师教材第三章健康相关医学基础知识1.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