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旅游对目的地居民社会文化影响以阳朔为例.docx

    • 资源ID:11939697       资源大小:40.99K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旅游对目的地居民社会文化影响以阳朔为例.docx

    1、旅游对目的地居民社会文化影响以阳朔为例摘要. 1参考文献. 14致谢. .16附表 表1调查地点分布图.10表2被调查样本的背景情况.10表3居民对旅游社会影响态度.11 旅游对目的地居民社会文化影响以阳朔为例重庆工商大学 旅游管理专业 2009级旅游管理三班 王雁黎指导教师:王宁中文摘要:随着旅游业在我国的蓬勃发展,旅游引发的社会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多远,对旅游的社会影响的研究也越来越得到政府和学术界的重视。旅游对目的地居民文化的影响是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基本内容。目的地居民在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确立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既是形象的受众,又是形象的载体,在更深层次的意义上还是形象的主体。他们的行为直接影响

    2、旅游者在当地的旅游体验质量和对旅游地的直观感觉,直接影响着旅游地的形象,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广西桂林阳朔县为例,通过实证调查,运用旅游地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调查访问,文献分析方法等,研究分析旅游对当地居民所造成的社会文化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旅游对社会文化影响的有效调控措施。关键词:旅游;社会文化;影响;阳朔。Abstract: With tourism in the countrys booming tourism caused by how far the social problems become more complex, the study of the s

    3、ocial impact of tourism more and more to get the attention of the government and academia. The impact of tourism on the culture of the destination residents travel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impact. Destination residents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 plays multiple roles, not on

    4、ly the image of the audience, and the image of the carrier or the image of the body, in a deeper sense. Their behavior directly affects tourists intuitive feeling of quality of experience in the travel and tourism places, directly affect the tourist imag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development o

    5、f sustainable tourism. As Guilin Yangshuo, Guangxi, for example, through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use of tourism geography, sociology, cultural anthropology, survey access, document analysis methods, Study and analysis of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impact of tourism on local residents. And on thi

    6、s basis, the travel of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impact of effective control measures.Key Words: Tourism; Social culture; Impact; Yangshuo.一、绪论1、研究意义和研究背景(1)研究背景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众旅游活动快速发展,旅游的发展不仅影响了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趋势,也使经济的产业结构得到改变。现代旅游业牵涉的社会领域非常广,各旅游地都有各自不同文化背景,这些国家地区的旅游群体间的相互接触就会给各方带来诸多的冲其中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受到的影响尤为明显,不管是

    7、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影响,大多体现在目的地居民这一层面上。从本质上而言,旅游活动是具有双重结构的社会经济现象-旅游者、旅游业和旅游地的各种行为及相互关系构成了旅游活动的表层经济外壳,而旅游活动中人与人的关系则构成了旅游活动的深层文化内涵1。因此,旅游对目的地居民社会文化的影响比之经济带来的影响要更为深刻和长远。但是受社会主流价值观左右,旅游影响研究从起步之初就并非建构在对旅游业发展高屋建瓴式的前瞻性防范研究上,而是一种由于问题的暴露而不得已进行的检讨和探因式的后补性研究,因而旅游影响研究一直滞后于旅游学研究的其他领域2。更多的关注经济影响,而忽视了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社会文化、心理和环境方面的因素。直

    8、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人们对旅游的认识不断深化,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旅游经济不是旅游的领头学科,仅仅是旅游研究的一个分支。国内的旅游社会影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2)选题意义通过分析旅游对目的地居民文化影响的过程,揭示了居民心理、态度、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等内在隐性因素的变化和居民在语言生活方式等外在显性因素的分析,探讨了国外几个重要的旅游理论(涵化理论、社会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从而丰富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理论。阳朔作为我国旅游发展较早、发展程度较高的旅游地,国内学者对其研究已有不少,但大多数研究集中在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上,对旅游影响的研究成果很少,且论述不够系统。随着旅游活动在阳朔的逐渐发

    9、展和渗透,带来的负面影响会制约阳朔旅游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所以考虑到当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科学合理制定适合阳朔发展的需要和增强当地吸引力的需要,研究旅游对阳朔的社会文化影响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2、研究的国内外进程(1)国外相关研究大众旅游引起目的地旅游者数量增加的同时,对目的地产生的影响也日益显现。针对这些影响,学者们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国外学者早已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关注旅游对目的地的影响问题。在这50年里,国外学者们把这一研究不断深入不断完善。1963年,努涅斯发表论文分析一个墨西哥山村开展周末旅游后,居民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等方面发生的变化。此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旅游目的地

    10、社会文化的变迁情况3。1974 年,以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为主要议题的首次旅游人类学研讨会在墨西哥城召开,标志着对这一论题社会关注度的极大提高,一系列相关论著开始发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反对观点来自格林伍德的以镑出售的文化,文章指出,“为了满足旅游开发的需要,一个深受人们喜爱、凝聚了许多当地传统文化的节日成为面向游客的旅游吸引物而商品化了。”“文化商品化”问题由于这篇文章而备受人们关注4。还有Paul Brunt和Paul Courtney发现旅游者的大量移民冲淡了当地方言、旅游“腐蚀”了当地方言。Pizam、Reichel以及 Stein甚至认为“旅游是导致犯罪的潜在决定因素5。”但从另

    11、一角度来看,旅游的开发也可使当地的文化得以再构建、当地居民的民族认同感得以增强,同时增强了文化认同感和自尊感;旅游者对文化纪念品的需求可以导致当地工艺品的新生,复兴和加强传统文化旅游的收益可以改善当地自然环境、生活设施、交通条件等,因而也有一些学者指出了旅游的正面作用。因此科恩提出:“把注意力都集中放在旅游的负面影响上是过分强调了6”对此一些学者通过实例的研究,指出旅游是良性或有意的发展途径。这一阶段, Doxey根据在巴巴多斯和尼亚加拉湖区的案例调查, 总结得出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可根据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而划分为五个阶段: “陶醉阶段、冷漠阶段、恼怒阶段、对抗阶段、后续阶段7。”B

    12、utler 生命周期模型则指出“旅游发展与居民对旅游者的态度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即刚开始对游客持积极欢迎态度的目的地居民, 随着游客数目的增多,他们的态度会转为保守8。”在旅游地巩固阶段,当地居民的不满和反对多是由于旅游者和旅游设施的不断增加。在停滞阶段,旅游地的容纳水平与游客的增加量不相符,各种环境的、社会的和经济的问题也会随之出现。在80年代到90年,以社会调查研究成为旅游对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的主要趋势。随着研究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学者们意识到这些研究在理论方面存在的不足。旅游对目的地的文化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这是众多学者一直讨论的问题。总之,旅游对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无论是在内容还是方法上,

    13、都有较大的进展,涌现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2)国内相关研究国内旅游社会影响研究是在20世纪90年代,旅游的快速发展使其影响日益明显,逐渐受到国内专家的关注。现有居民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感知鲜有专门的研究, 多为与环境和经济影响感知同时进行的, 这些成果以学术论文居多。理论构建主要是通过国外相关理论的引见和国内学者的理论创建。肖洪根对国内外旅游文化研究进行评述, 以及国外旅游社会学研究动态进行文献综述和理论归纳,得出结论“旅游社会学的研究,旨在探讨旅游中主客交往的双向性和互动性及其与社会文化变迁的关系,以期揭示主客交往给客源地(即旅游者自身)和接待地(即当地居民)所造成的价值观念变革,文化整合,文

    14、化同化以及文化变迁的程度和意义9。”刘赵平详细引介了社会交换理论, 并将其理论化的概念模型在其对野三坡旅游研究中加以应用。“社会交换理论是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看成是一种计算得失的理性行为的社会学理论, 它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互动都是为了追求最大利益的满足 10 。” 另外,一些学者对国内外旅游影响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不同程度地涉及了居民旅游感知理论。潘秋玲通过国内外旅游开发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文献的分析, 从研究进展、内容、学科等几个方面总结了目前研究的现状特点,指出“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依然是国内学者们不断探索的领域11 。”赵玉宗较为系统地对国外居民感知研究进行归纳和评述, 且有详细的理论

    15、介绍, 如社会交换理论、发展阶段理论、社会承载力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12。由于国内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研究起步较晚, 大量的研究是建立在西方的理论之上并试图对其作出验证与回应, 理论创见不多。刘赵平划分了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的3个基本层次, 总结了3种理论:发展阶段理论、涵化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13。综述,学者们在对国内旅游社会文化影响进行案例研究的同时,也不断介绍国外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成果。总的说来,国内旅游对社会文化影响的文献研究多,理论创见少、方法较单一、个案研究为主的特征。3、研究方法(1)访问调查法与问卷调查法访问调查法,也称访谈法。访问调查法,就是访问者通过口头交谈等方式直

    16、接向被访问者了解社会情况或探讨社会问题的调查方法。问卷是一种研究上用来收集资料的工具,通常包括多个问题,起目的不在于测量填写者的能力,而是希望了解填答者对于问题的意见、兴趣和态度。笔者于2013年2月间在阳朔通过访谈、观察、发放问卷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到阳朔当地居民的生活中去,发放了100多份调查问卷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通过这些了解,也促使我们更多的思考阳朔的旅游发展。(2)文献分析法本文写作中参考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中文学位论文在中国知网和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搜索,外文学位论文在ProQuest 数据库搜索。以“旅游影响”和“居民感知”为关键搜索词,搜索近几年以来关于旅游对当地居民旅

    17、游影响感知的论文,对搜索出来的结果文章进行读然后筛选,选取符合要求的专业学术论文,并对这些文献进行了归纳、分析,这为本文的实证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性分析法亦称“非数量分析法”。主要依靠预测人员的丰富实践经验以及主观的判断和分析能力,推断出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方法,属于预测分析的一种基本方法。定量分析是运用大量数据和调研结果以统计数字和图表等形式加以表现,分析结果较为精确,但社会生活中很多事情形成原因复杂,用一种分析法不能做出最后结论。本文运用图表和数字统计和笔者的定性分析两种方法相结合相互依赖相互转化。4、研究内容(1)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的系

    18、统分析。在阐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背景与意义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分析社会文化影响的主要理论并作为本次研究的理论基础。(2)阐述旅游影响、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旅游目的地居民感知等概念,在阐述旅游社会交换理论等基本理论基础上,分析旅游地居民与旅游从业者心理变化的一般过程,以及旅游对目的地文化影响的作用机理;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目的地社会文化各要素,并对其分析得出影响的正负两方面的因素。(3)以阳朔旅游地及当地居民、游客和旅游从业人员为例,对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定量分析,提出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进行优化调控的对策。二、基本概念和重要理论1、基本概念 (1)旅游影响有些学者也

    19、将其称之为旅游效应,国内学者谢彦君认为:“旅游效应是指由于旅游活动(包括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产业活动)所引发的种种利害影响。”14根据他的研究可将旅游效应进一步分为旅游者主体的影响效应和对旅游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外部效应。外部效应也可分为经济影响、社会文化影响和环境影响。另外,旅游影响也有正面、负面、中性之分。(2)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旅游的影响研究可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将其划分为旅游的经济影响、旅游的物质环境影响和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三个大的类别。其中旅游社会文化影响中,又包括了旅游对目的地居民的影响、对游客的影响、游客对目的地居民的影响三方面。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其中

    20、的正面影响不仅表现在对旅游地社会文化与客源地社会文化方面的积极影响,而且表现在对整个人类社会文化的积极影响,包括文化层面的积极作用更有广泛的社会层面的积极作用;既有对物质、组织、制度文化的积极触动,更有对精神文化,特别是价值观的积极触动。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因观点对立而引发社会矛盾或因利益不同产生排外情绪还有因收入变化而出现家庭矛盾及社会的不稳定局面,这些都是旅游对目的地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3)旅游目的地居民感知Mathieson 和Wall15曾在1982 年指出: 过去对旅游正负社会影响的存在进行了大量研究, 但研究应更关注目的地居民对旅游者存在的感知和态度。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 大量

    21、的研究开始集中在居民对旅游、旅游者和旅游发展的态度问题上,因为居民的态度能够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享受16。影响居民旅游感知的生成及其相互间差异的因素17: 一是旅游地社会经济特征及旅游资源特性, 二是旅游业及其相关行业在旅游地社会经济整体中所占的比重和地位; 三是旅游地的发展阶段,四是居民从旅游业中获益的客观差异,本文将旅游感知定义为旅游地居民对旅游业在当地发展所造成的影响的认识和态度。2、理论总结及理论解释(1)旅游地发展阶段理论最有影响力的如巴特勒(Butler)的提法,即将旅游地的生命周期分为探查、参与、发展、巩固、停滞、衰落和复苏几个阶段9。开发者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控制和调整,实际上就

    22、是对其相关的影响因素的作用力和作用方向进行控制和引导,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因素对扩展旅游地的生命周期所能产生的积极影响。应从宏观上树立旅游资源的战略性管理的观念,通过全面实施永续旅游战略,来延长旅游地的生命周期,推迟旅游地衰退期的到来。还应建立完善的吸引物系统通过市场营销开发和传播旅游地。Doxey根据在巴巴多斯和尼亚加拉湖区的案例调查, 总结得出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可根据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而划分为五个阶段: “陶醉阶段、冷漠阶段、恼怒阶段、对抗阶段、后续阶段8。”这一理论认为,当地居民对旅游者的态度改变来自旅游者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他们的到来给当地原有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威胁。随着旅游业

    23、的结构性转变和主人社会受旅游开发影响的范围及时间的变化,旅游对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影响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2)涵化理论当一个社会与另一个社会在经济文化上都比较强大的社会接触时, 较弱势的社会常常要被迫接受强势社会的许多文化要素, 这种由于两个社会的强弱关系而产生的广泛的文化“借鉴过程”就是涵化(acculturation)18。但“借鉴过程”并不是对等的, 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双方社会经济状况以及人口数量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是相对弱势的文化采借强势文化的先进文化元素。因此,旅游者带给旅游地社会文化的影响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长期影响,这种影响还会因为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旅游方式以及主客交往的不同而呈现不

    24、同的效果19。(3)旅游地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是在古典政治经济学、人类学和行为心理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在社会学领域的产生和推广始于本世纪六、七十年代, 八十年代末,社会交换理论才开始在旅游影响研究中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Perdue20指出, 居民通过为旅游开发者、旅游经销商及游客提供旅游资源等, 以期获得他们认为与之相当的利益。艾普(AP)21 指出原有学术研究缺乏关于居民对旅游发展影响的态度的理论解释, 而社会交换理论则为更好地解释居民感知提供了一个有用的理论框架。并提出了一个社会交换过程的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包含的基本假设之一,就是人们社会活动的动机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特别是满足当

    25、地居民在经济、社会需要。他把旅游开发中的其他动因(如陶冶旅游者情操、增进人际交往、保护当地文物等) 都看做是次要的。当交换的一方(或双方)表达出自己的需要时, 交换过程就开始了。当这一交换结束后,双方会对此结果进行主观评价,当他们认为收益比付出大时,就会促成下一次相似交换行为的保持,若觉得自身收益受损,则会减少交换行为或退出行为。 三、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机制分析1、游客相对数量对旅游地社会文化的影响游客量的多少对旅游地社会文化的影响在旅游地发展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表现。多克西(Doxey)指出在外内部条件出现变化时,旅游对目的地的的影响也会发生变化。虽然旅游能为目的地带来一定正面影响,比如

    26、增加工作机会和经济收益等,但旅游对目的地的负面影响不断增加,使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态度也发生了变化。在开发初期,旅游对目的地群众带来的是一种“兴奋感”,他们以热情和配合为旅游者提供服务,在经济落后的地区,这些国家的居民更是憧憬旅游能为当地带来好的经济利益。这一阶段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负面影响小,旅游地的社会文化对游客有吸引力。在参与阶段,真正参与到与旅游相关的活动中人只占少数,这便是多克西的提出的第二阶段冷漠。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加深。到了旅游发展的成熟阶段,游客数量与目的地居民的数量的对比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当地居民不得不为游客让道、让停车位甚至提供住宿。原有生活方式被改变抵触情绪加深,使

    27、冷漠阶段就发展为愤怒。随着旅游发展停滞阶段的到来使旅游地超负荷运转这就直接导致了对游客的对抗阶段。2、游客停留时间对旅游地社会文化的影响由于旅游活动具有短暂性特点,所以游客与旅游地个主体接触深度也有限。按接触形式不同,本文把游客和旅游地主体接触方式分为营利性和生活性接触。 游客都想利用最短的旅游时间体验到目的地最具特色旅游景点和民俗文化,所以多会选择成熟独具风格的旅游项目为对象物。而提供这些项目的服务人员经过反复训练,他们与游客接触的动机多以营利为主。游客在与真正具有当地文化代表的目的地群众接触时又由于时间的有限和沟通方式的局限,并不能完全体会目的地文化。所以尽管旅游地的文化扩散是双向的,但实

    28、际上,旅游者对目的地带来的影响比接受目的地社会的影响的机会要大得多。 相反,如果游客在目的地的停留时间长,接触面就会增加,不但会与直接服务于他们的旅游从业者发生以商业目的为主的接触,也会与当地居民发生不带任何商业动机的生活性接触。旅客在逐渐了解和尊重了旅游地文化习俗的同时,也会对自身的旅游行为进行调节以适应和了解当地。这也有利于当地居民和旅游从业人员正确认识外来文化,避免盲目效仿为目的地带来的负面影响。3、游客外来文化对地方文化认同的影响在旅游发展的初期阶段,它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以积极为主,如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促进文化交流,但随着游客的剧增,在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不可避免引起社

    29、会意识的转变,引起社会道德观念,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的巨变。由此目的地群众对自己的审视会由于游客在旅游地不同的表现而产生加强和消弱地方认同感两种不同的结果。当游客以物质优越感和文化优越感高姿态出现在旅游地居民前,会使目的地居民重新审视自己原有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并加以怀疑,最终消弱地方认同感。当游客以平等姿态进入时,会使当地居民更加加深对当地文化的认识从而加强地方认同感。4、小结游客的相对数量对一个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影响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特征,阳朔的旅游发展处于成熟阶段,居民和旅游从业者对旅游的态度会影响到该地的旅游可持续发展,因此把游客的相对数量纳入社会文化分析很有必要。游客停留时间

    30、长短直接关系对旅游地社会文化影响是积极还是消极,阳朔作为散客众多的旅游目的地,因此探讨此问题也很重要。此外社会经济条件对地方的认同的影响也是本文研究的相关因素。四、实证研究以阳朔为例1、阳朔旅游发展概况阳朔县地处北纬24382504、东经1101311040之间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桂林市区东南面。隶属广西桂林市,位于漓江西岸,风景秀丽。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品种繁多,森林覆盖面积广,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全县有大小山峰数万座,其中有名山峰数十座;有大小河流17条,著名的有漓江阳朔河段(全长69公里)、遇龙河,大小岩洞30多个。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区,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9

    31、。向上回溯,阳朔新旅游可以从1978年改革开放算起,至今已走过了30年的历程。旅游发展之初,阳朔是大批外国游客的天堂。1987 年,阳朔县政府为了重塑西街的古风原貌,把西街的水泥路面全部铺成了青石板。1998年底张艺谋亲赴阳朔,确认了漓江与田家河交汇的水域为印象刘三姐剧场,中国第一个实景剧场成型。之后,阳朔的旅游经营者开始脱离桂林旅游的限制,创造其自主经营模式,阳朔旅游知名度高度扩张,成为“中国旅游名县”。阳朔旅游创造性地增加了修学旅游内涵,民居旅游兴起。1999 年底,阳朔政府举办首届渔火节。至此,阳朔实现了从单一的观光旅游向观光旅游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旅游模式的转型。如今的阳朔已经实现了从旅游中转站向旅游目的地的转变,成为世界旅游组织推荐的“休闲度假最佳旅游目的地”。形成了民俗旅游、自行车游、攀岩探险旅游、遇龙河漂流、休学旅游、


    注意事项

    本文(旅游对目的地居民社会文化影响以阳朔为例.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