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太空一日》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docx

    • 资源ID:11886835       资源大小:26.22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太空一日》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docx

    1、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太空一日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太空一日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太空一日课文原文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9时整,火箭尾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数百吨高能燃料开始燃烧,八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炽热的火焰,高温高速的气体,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气。火箭起飞了。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开始时飞船缓慢地升起,非常平稳,甚至比电梯还平稳。我感到压力远不像训练时想象的那么大,心里稍觉释然,全身绷紧的肌肉也渐渐放松下来。“逃逸塔分离”“助推器分离”。火箭逐步地加速,我感到压力在渐渐增强。因为这种负荷我们训练时承受过

    2、,变化幅度甚至比训练时还小些,所以我的身体感受还挺好,觉得没啥问题。但就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人体对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非常敏感,它会让人的内脏产生共振。而这时不单单是低频振动的问题,是这个新的振动叠加在大约6G的一个负荷上。这种叠加太可怕了,我们从来没有进行过这种训练。意外出现了。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难以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当时,我的脑子非常清醒,以为飞船起飞时就是这样的。其实,起飞阶段发生的共振并非正常现象。共振持续26秒后,慢慢减轻。我从极度难受的状态解脱出来,一切

    3、不适都不见了,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如释千斤重负,如同一次重生,我甚至觉得这个过程很耐人寻味。但在痛苦的极点,就在刚才短短一刹那,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飞行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种难受的过程。经过分析研究,工作人员认为,飞船的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随后他们改进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在“神舟六号”飞行时,情况有了很大改善;在后来的航天飞行中再没有出现过。聂海胜说:“我们乘坐的火箭、飞船都非常舒适,几乎感觉不到振动。”在空中度过那难以承受的26秒时,不仅我感觉特别漫长,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了空前的紧张中。因为通过大屏幕,飞船传回来的画面是定格的,我整个人一动不动,眼镜也不眨。大家都担

    4、心我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故。后来,整流罩打开,外面的光线透过舷窗一下子照射进来,阳光很刺眼,我的眼睛忍不住眨了一下。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这时我第一次向地面报告飞行状态:“神舟五号报告,整流罩打开正常!”当我返回地球观看这段录像时,我激动得说不出任何话来。我看到了什么从载人飞船上看到的地球,并非呈现球状,而只是一段弧。因为地球的半径有6000多公里,而飞船飞行的轨道离距离地面的高度是343公里左右。我们平常在地理书上看到的球形地球照片,是由飞行轨道更高的同步卫星拍摄而来。在太空中,我可以准确判断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因为飞船有预

    5、定的飞行轨道,可以实时标示飞船走到哪个位置,投影到地球上是哪一点,有图可依,一目了然。即使不借助仪器和地图,以我们航天课程中学到的知识,从山脉的轮廓,海岸线的走向以及河流的形状,我也基本可以判断出飞船正经过哪个洲的上空,正在经过哪个国家。经过亚洲,特别是到中国上空时,我就仔细辨别大概到哪个省了,正从哪个地区的上空飞过。飞船飞行的速度比较快,经过某省、某地乃至中国上空的时间都很短,每一次飞过后,我的内心都期待着下一次。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色,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飞船绕地飞行14圈,前13圈飞的是不同的轨迹,是不重复的,只有第14圈又

    6、回到第一圈的位置上,准备返回。在距离地面300多公里的高度上,俯瞰时有着很广阔的视野,祖国的各个省份我大都看到了。但是,我没有看到长城。曾经有个流传甚广的说法,航天员在太空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我和大家的心情一样,很想验证这个说法,我几次努力寻找长城,但没有结果。“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行时,我曾嘱咐航天员们仔细看看,但他们也没看到长城。在太空,实际上看不到任何单体的人工建筑,我询问过国际上的很多航天员,没有谁能拿出确凿的证据说看到了什么。即使是巨大的城市,在夜晚看到时也只是淡淡的红色。在太空中,我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盖,听不到什么声音,也感觉不到这些

    7、东西的任何撞击。不知道那是些什么,我认为那些也许是灰尘,高空可能不那么纯净,会有一些杂质,也可能是太空垃圾。那些物体悬浮在飞船外面,我无法捕捉回来,我至今还没弄清那到底是什么。神秘的敲击声作为首飞的航天员,出了一些小难题,其他突发的、原因不明的、没有预案的情况还有许多。比如,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八 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这种错觉很难受,明明是朝上坐的,却感觉脑袋冲下。如果不消除这种倒悬的错觉,就会觉得自己一直在倒着飞,很难受,严重时还可能诱发空间运动病,影响任务的完成。在地面没人提到过这种情况,即使有人知道,训练也无法模拟。估计在我之前遨游太空的国外

    8、航天员会有类似体会,但他们从未对我说起过。在这个情况下,没别的办法,只有完全靠意志力克服这种错觉。想像自己在地面训练的情景,眼睛闭着猛想,不停地想,给身体一个适应过程。几十分钟后,我终于调整过来了。“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升空后,航天员都产生了这种错觉,但他们已有心理准备,因为我跟他们仔细讲过。而且,飞船舱体也经过改进,内壁上下刷着不同的颜色,天花板是白色的,地板是褐色的,这样便于帮助航天员迅速调整感觉。我在太空还遇到另外一个至今仍然原因不明的情况,那就是时不时出现的敲击声。这个声音是突然出现的,并不一直响,而是一阵一阵的,不管白天还是黑夜,毫无规律,说不准什么时候就响几声。既不是外面传进来

    9、的声音,也不是飞船里面的声音,仿佛谁在外面敲飞船的船体。很难准确描述它,不是叮叮的,也不是当当的,而更像是用一把木头锤子敲铁桶,咚咚咚咚鉴于飞船的运行一直很正常,我并没有向地面报告这一情况。但自己还是很紧张,因为第一次飞行,生怕哪里出了问题。每当响声传来的时候,我就趴在舷窗那里,边听边看,试图找出响声所在,却没能发现什么。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做过许多猜测。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所以就让我反复听,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确认,那个神秘的声音也

    10、没有在我耳边准确地再现过。在“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行时,这个声音又出现了,但我告诉航天员:“出现这个声音别害怕,是正常现象。”归途如此惊心动魄5时35分,北京航天指挥中心向飞船发出“返回”指令。飞船开始在343公里高的轨道上制动,就像刹车一样。飞船先是在轨道上进行180度调姿返回时要让推进舱在前,这就需要180度的“调头”。“制动发动机关机!”5时58分,飞船的速度减到一定数值,开始脱离原来的轨道,进入无动力飞行状态。6时4分,飞船飞行至距地100公里,逐步进入稠密的大气层。这时飞船的飞行速度仍然很快,遇到空气阻力后,它急剧减速,产生了近4G的过载。我的前胸和后背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我们

    11、平时已经训练过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因此身体上能够应付自如,心理上也没有为之紧张。让我紧张以致惊慌的另有原因。首先是快速行进的飞船与大气摩擦,产生的高温把舷窗外面烧得一片通红;接着在映红的舷窗外,有红的白的碎片不停划过。飞船的外表面有防烧蚀层,它是耐高温的,随着温度升高,开始剥落,并在剥落的过程中会带走一部分热量。我学习过这方面的知识,看到这种情形,知道是怎么回事。但随后发生的情况让我非常紧张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窗外烧得跟炼钢炉一样,玻璃窗开始出现裂纹,那种纹路就跟强化玻璃被打碎之后那种小碎纹一样,这种细细的碎纹,眼看着越来越多的人说不恐惧那是假话,你想啊,外边可是16001800的超高温度。

    12、我的汗水出来了。这时候舱内的温度也在升高,但并没到让我瞬间出汗的程度,其实主要还是因为紧张。我现在还能回想起当时的情形:飞船急速下降,跟空气摩擦产生的激波,不仅有极高的温度,还伴随着尖利的呼啸声;飞船带着不小的过载,还不停振动,里面咯咯吱吱乱响。外面高温,不怕!有碎片划过,不怕!过载也能承受!但是看到舷窗玻璃开始出现裂缝,我紧张了,心想:完了,这个舷窗不行了。当时突然想到,美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不就是这样出事的吗?一个防热板先出现一条裂缝,然后高热就使航天器解体了。现在,这么大一个舷窗坏了,那还得了!先是右边舷窗出现裂纹,当到它裂到一半的时候,我转着头一看左边的舷窗,它也开始出现裂纹。这

    13、个时候我反而放心一点了:哦可能没什么问题!因为如果是故障,重复出现的概率并不高。回来之后才知道,飞船的舷窗外做了一层防烧涂层,是这个涂层烧裂了,而不是玻璃窗本身出现问题。为什么两边没有同时出现裂纹呢?因为两边用了不同的材料。以前每次进行飞船发射与返回的实验,返回的飞船舱体经过高温烧灼,舷窗黑乎乎的,工作人员看不到这些裂纹。而如果不是在飞船体内亲眼目睹,谁都不会想到有这种情况。此时,飞船正处在“黑障”区,距离地面大约80公里到40公里。当飞行到距离地面40公里时,飞船飞出“黑障”区,速度已经降下来,上面说到的异常动静也已减弱。一个关键的操作抛伞,即将开始。这时舷窗已经烧得黑乎乎的,我坐在里面,怀

    14、抱着操作盒,屏息凝神地等待着配合程序:到哪里该做什么,该发什么指令,判断和操作都必须准确无误。6时14分,飞船距地面10公里,飞船抛开降落伞盖,并迅速带出引导伞。这是一个剧烈的动作。能听到“砰”的一声,非常响,164分贝。我在里边感觉被狠狠地一拽,瞬间过载很大,对身体的冲击也非常厉害。接下来是一连串的快速动作。引导伞出来后,紧跟着把减速伞页带出来,减速伞让飞船减速下落,16秒之后再把主伞带出来。其实最折磨人的就是这段过程了。随着一声巨响,你会感到突然一减速;引导伞一开,使劲一提,这个劲很大,会把人吓一跳;减速伞一开,又往那边一拽;主伞开时又把你拉到另一边。每次力量都相当重,飞船晃荡得很厉害。让

    15、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后来问过俄罗斯的航天员,他们从不给新航天员讲这个过程,担心新手们害怕。我回来却讲了,每一个步骤都给“神六”和“神七”的战友讲了,让他们有思想准备,并告诉他们不用紧张,很正常。我们航天员是很重视这段过程的:伞开得好等于安全有保障,至少保证生命无虞。所以我被七七八八地拽了一通,平稳之后我心里却真是踏实数据出来了,速度控制在规定范围内。我知道,这伞肯定是开好了!离地面5公里的时候,飞船抛掉防热大底,露出缓冲发动机。同时主伞也有一个动作,它这时变成双吊,飞船被摆正了,在风中晃悠着落向地面。飞船离地面1。2米,缓冲发动机点火。接着飞船“嗵”的一下落地了。我感觉落地很重,飞船弹了起来

    16、。在它第二次落地时,我迅速按下了切伞开关。飞船停住了。此时是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那一刻四周寂静无声,舷窗黑乎乎的,看不到外面的任何景象。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的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面来人了!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太空一日知识点一、作者简介杨利伟,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首次进入太空,成为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著有天地九重一书。二、故事背景天地九重是“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亲笔写作出版的书,由20万字和150幅珍贵图片组成。对于进入太空的所经、所历、所见、所感,杨利伟不遗余力地在书中作

    17、了迄今为止最为全面和详尽的描述。他在书中感念国家和人民的厚戴,感恩师长、战友和亲人的关爱。杨利伟在书中告诉我们:成功之路并非一飞冲天,而是一步一步、不懈不怠的结果。三、理解词义1释然:形容疑虑、嫌隙等消释而心中平静。2俯瞰:从高处往下看。3本末倒置:比喻把主要事物和次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弄颠倒了。4严谨:严密谨慎;严密细致。5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6屏息凝神:暂时抑制呼吸聚集精神,形容高度集中注意力。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117):叙述了火箭起飞时“我”紧张的心理,及火箭产生共振时,“我”经受的痛苦。第二部分(1829):叙述了“我”在飞船上看到的地球上的景致及太空

    18、中类似棉絮状的物体,表现了“我”作为航天员科学、严谨的态度。第三部分(3039):叙述“我”在太空中遇到的困难及神秘的敲击声。第四部分(4067):叙述“我”回航时惊心动魄的过程。五、问题归纳1.品析“几秒钟”“上千吨”的表达效果。“几秒钟”表明时间之快,“上千吨”写出了数量之多,细腻传神地刻画出了火箭起飞时的温度之高。2.“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这是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细节描写,准确细腻地写出了火箭起飞时,作为中国首飞的航天员的“我”当时的紧张状态。3.第12自然段从叙述顺序上看属于哪种顺序?有何作用?插叙。插入“我”飞回地面向工作人员描述火箭共振过程及地面工作

    19、人员改进火箭技术工艺的内容,使结构紧凑,脉络清晰。4.简要概括“我”在载人飞船上看到的情景。本题运用信息提炼法。(1)看到地球呈一段弧状。(2)看到地球各大洲和各国的方位。(3)特别仔细地分辨了中国各个省的方位。(4)俯瞰了首都北京。(5)看到了太空中类似棉絮状的物体。5.作者特别交代在飞船中特意俯瞰首都北京的细节,说明了什么?本题运用细节描写作用分析法。表明了作为中国航天员的“我”对祖国的热爱,对战友和亲人的思念之情。6.“也许”“可能”等词能否删除,为什么?不能删除,“也许”“可能”表示猜测,表明“我”把在太空中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认为是灰尘和高空不纯净的判断只是一种猜测,体现了作者作为航

    20、天员科学、严谨的态度。7.“本末倒置”的错觉指什么?这种错觉会产生什么后果?“本末倒置”的错觉指朝上坐时会感觉脑袋冲下的倒悬错觉。8.为什么作者认为自己在太空听到的“敲击声”是神秘的?因为这个敲击声没有规律,不知从何处传来,也很难描述出它准确的声音,所以作者说这个敲击声是神秘的。9.第51段一系列的心理描写有什么作用?运用心理描写,细腻地刻画了“我”在飞船返回过程中遇到各种复杂情况时的心理状况。10.作者为什么用单独的一段将飞船停住的时间详细地写出来?这个时间是有历史性纪念意义的。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一次重大成就,“神舟五号”成功的发射与返回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有能力独自将人送

    21、上太空的国家。同时表明我国航天技术已经上了一个新台阶,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对于作者来说,也是值得骄傲和纪念的时刻。六、课文主题作者通过对自己进入太空的所见、所闻、所感的描述,体现了中国航天工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抒发了自己作为中国航天员的自豪之情。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太空一日教案【教学目标】1.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各部分的小标题,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2.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3.培养学生对信息进行快速筛选、区分、提取的能力,以及对重要信息进行确认提炼及重组的能力。4.体会作者对祖国、航天事业、亲友的热爱,树立为祖国民族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教学重点】1.

    22、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2.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作者杨利伟、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资料,结合“思考探究”自学课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国古代,人们时刻想着遨游太空,也因此产生了如“嫦娥奔月”的传说故事。2003年10月15日,中国人实现了千百年来的飞天梦想,“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实现载人航天飞行,飞船环绕地球14圈后在预

    23、定地区着陆。这次载人太空飞行,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精神的高度凝聚,是中国航天事业在新世纪的一座新的里程碑。许多人都羡慕航天员成功的那一刻的荣耀,却不知道航天员背后的惊险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22课太空一日。二、出示学习目标三、展示自我,夯实基础1.读准下面重点词语的字音负荷(h) 载人(zi) 屏息凝神(bng) 无虞(y)炽热(ch) 弧度(h) 轮廓(ku) 俯瞰(kn)模拟(m) 遨游(o) 稠密(chu) 烧灼(zhu)千钧重负(jn)(f) 舷窗(xin) 赫兹(h z)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无虞:不用忧虑。屏息凝神:全神贯注地看,连呼吸都不敢呼吸一下。炽热:温度极高,极热;感情和情绪热

    24、烈。俯瞰:从高处往下看。千钧重负:比喻很沉重的负担。也比喻非常重大的责任。耐人寻味:形容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味。惊心动魄:使人神魂震惊。四、课堂活动过程活动一:学会浏览,把握主要内容同学们,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易读好懂,浏览后即可把握主要内容,本文每个小节都有小标题,提示了本节的内容,可以根据小标题的提示,抓住每一节的重点。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1.快速浏览全文,借助各部分的小标题,把握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点拨:“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第一部分:起飞时的生死考验。我看到了什么第二部分:太空中的真实所见。神秘的敲击声第三部分:飞船上的声音探究。归途如此惊心动魄第四部分:返回途中的惊险际遇。2.本文是

    25、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点拨: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叙述的。3.以“我感受到”的句式,表达阅读这篇文章后的感受。示例: 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严谨的科学态度。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坚定的意志。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献身的精神。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对祖国、对人民、对战友、对亲人的无限深情。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对我国航天事业的热爱之情。我感受到祖国的富强与伟大。我感受到太空一日的紧张和惊险。活动二:理解意外情况,感受英雄形象1.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相应地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或举动?填写下面表格。意外情况心理活动或举动第一次意外共振叠加,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非常痛苦,以为要

    26、牺牲了,顽强忍受。第二次意外产生本末倒置的错觉,倒着飞很难受,容易诱发空间运动病。靠意志克服,眼睛闭着猛想,最终得以适应。第三次意外出现神秘的敲击声。很紧张,边听边看,冷静观察。第四次意外返程时舷窗出现裂纹。紧张、担心,通过观察判断应该没事。第五次意外抛伞开伞时飞船晃动很大,折磨人。让人不知道怎么回事,感到紧张,重视这个过程。2.通过杨利伟在遇到危险时候的表现,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优秀品质?点拨:我们可以看到杨利伟沉着、稳重、坚韧,一丝不苟,心理素质好,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精神和拼搏勇气。3.杨利伟在遇到危险时的表现,对我们有什么启发?点拨:正是这种精神和勇气,印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与坚毅

    27、果敢。在杨利伟身上凸显出来的中国载人航天精神,将是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可或缺的、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有这种为国家民族的利益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勇气和决心。活动三:品析语句,体会严谨科学态度同学们,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点拨:(1)那种共振持续26秒钟后,慢慢减轻。用准确的数字记录自己感受不适的时间,体现了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2)从载人飞船上看到的地球,并非呈现球状,而只是一段弧。体现了航天员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

    28、红晕。客观的描述,是科学态度的体现。(4)我几次努力寻找长城,但没有结果。“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行时,我曾嘱咐航天员们仔细看看,但他们也没看到长城。在太空,实际上看不到任何单体的人工建筑,我询问过国际上的很多航天员,没有谁能拿出确凿的证据说看到了什么。即使是巨大的城市,在夜晚看到时也只是淡淡的红色。表现了作者客观的科学态度。(5)在太空中,我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盖,听不到什么声音,也感觉不到这些东西的任何撞击。细致的观察,详尽的描述。(6)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做过许多猜测。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

    29、又一次地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所以就让我反复听,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确认,那个神秘的声音也没有在我耳边准确地再现过。实事求是、严谨、科学的态度。(7)6时4分,飞船飞行至距地球100公里,逐步进入稠密的大气层。准确地记录时间、高度,体现了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总结: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要有严谨、科学的态度,容不得半点马虎,我们的学习也应该是这样。活动四:赏析关键语句,理解表达的情感同学们,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祖国、航天事业、亲友的热爱,请大家结合课文赏析下面语句,体会下列语句蕴含的情感。1.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

    30、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点拨:杨利伟熬过了艰难的26秒共振阶段,让人松了一口气,发射现场紧张的气氛得以缓解,因此才会有人“大声喊”,才有所有人的鼓掌欢呼。从语言描写中让人感受到指挥大厅中紧张的气氛以及对航天员杨利伟的关切之情。2.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点拨:这句话饱含深情,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爱,对亲人、战友的爱。3.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地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边来人了!点拨:平安回到地球、回到祖国,喜不自禁,悬在心上的大石头终于落地。写出作者回到地面踏实而又激动的心情。活动五:合作交流,拓展延伸1.通过学习课文,你明白杨利伟为什么被称为“航天英雄”吗?点拨:杨利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的首飞航天员,圆满完成了中国的第一次载


    注意事项

    本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太空一日》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