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中医养生康复学笔记.docx

    • 资源ID:11796961       资源大小:254.50KB        全文页数:7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医养生康复学笔记.docx

    1、中医养生康复学笔记前言中医养生康复学健康长寿的理论与实践从医学模式转变、中医治未病来认识中医养康复学什么是医学模式?人们在医学实践过程中观察、分析和处理医学问题时的观点和方法(健康观、疾病观、治疗观等)医学模式转变指由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模式的转变有何重要意义?重新认识理解重要的医学观念医学研究的重点开始发生转变治防防治结合,防重于治以病为中心以病人为中心坐堂等医上门送医医学的社会作用更加广阔保健、预防、治疗、康复相结合的复合型的或者说是整体型的医疗形式,这是医学发展的必然,也是会发展的必然医学模式的转变突显了中医学的优势素问举痛论: “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

    2、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素问疏五过论: “圣人之治病也.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其理”从容人事:人的社会关系突显了中医养生康复学的重要学术价值中医养生康复学是从几千年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以健康长寿为目的的综合学术体系,其内容包括保健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社会医学、天文气象医学、地理医学、心理医学、行为医学等多学科知识当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重点推广的“中医治未病”正是中医养生康复丰富内涵的另一种表述大健康时代中医适宜技术中医“治未病”与中医养生康复无病重防防患于未然保健医学、预防医学养素问上古天真论:虚贼邪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欲

    3、病早治保健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养、治、康素问刺热论:肝热病者,左颊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已病防变保健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养、治、康伤寒论杂病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中医治未病体系就是一个整体的复合的医疗体系,其中包括着中医养生康复所有的思想理论与方法【一些问题】什么是健康?中医学如何认识健康?什么是养生?传统医学在养生方面有什么优势?中医养生的基本观念是什么?中医养生的方法有哪些?什么是康复?上篇 中医养生学概要第一章 概论与养生相关的概念健康健体壮曰健;康心怡曰康随社会发展而变化的健康观1948年前无病即是健康1948WHO成立宣言健康不仅是无病和虚弱,而是生

    4、理上、心理上、社会上的和谐统一我国古人体壮曰健,心怡曰康20世纪90年代健康是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四者的和谐统一21世纪大健康:健、康、智、乐、美、德中医如何认识健康平衡协调从人体自身状态精气神角度精充、气充、神旺从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养生之道“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这些养生之道根据什么而提出的?健康的观念养生与中医养生学养生(摄生、卫生、道生)养护养、保养、调养;生生命、生存、生长;养生保养生命概念根据人类生命发展的规律,在整个生命过程中,综合协调多种能够保养身体、防御疾病的手段或方法,以达

    5、到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目的的一种自觉的保健活动因人养生(辨证思想)终身养生(持之以恒)(长期锻炼和修习)全面养生(整体思想)养生核心提高生命活力不断激发生命潜能,在提高生命质量的基础上,延长生命的长度健康长寿抗病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自我康复的能力中医养生学研究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制以及养生原则和养生方法的一门实用性学科研究内容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制养生原则、方法研究对象健康人体学科范畴第一医学范畴学习中医养生学的现实意义为什么要系统学习中医养生的理论与方法增强人们的健康意识什么是健康意识对健康价值的态度及能否健康的信心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内经)纠正人们的养生误区以科学的态度和精神,传播科学的养

    6、生防病知识,反对、抵制不科学和伪科学信息误区一:认为有病才要养生疾病不是一天之内形成的误区二:认为人老了才要养生养生养老误区三:认为养生有秘诀,长寿有秘方伪养生盛行误区四:过度养生养生是一种态度,养生学是一门学问中医养生学的特点中医养生有优势吗有独特的理论指导强调养生应和谐适度素问生气通天论: “因而和之,是谓圣度。”素问经脉别论:“生病,起于过用。”强调因人养生,全面养生因人养生中医养生讲究个体化辨证养生全面养生养生要遵循整体观念大整体和小整体大整体天人合一“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小整体“人身亦一小天地”人的脏腑、气血、经络、四肢百骸、五官九窍都是相互关联的,相互影响的,而不是各自

    7、为政以适应广泛为模式,强调终身养生说明养生的适应范围广泛健康人群,未病先防亚健康人群及时调养常见病慢性病患者:已病防变人的一生总在健康、亚健康、疾病这三种状态下生活独特的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低碳环保综合的立体化养生防病系统中医养生(康复)方法治未病方法精神调摄起居有常饮食调养运动适宜经络养生(针、灸、按摩等)药物调治主观能动养生观WHO健康长寿四素父母遗传15%社会自然环境17%个人生活方式60%医疗条件8%第二章 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基础理解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生命含义生草木生长,引申为一切事物的产生命特定、指使、规律,亦即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生命具有生长发育活力,并按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过程

    8、特点相对固定的生存极限一定的生长规律特定的生存条件人类生命的形成“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内经人是最高等的动物,但也不过是“物之一种”,是从万物群生中分化出来的成熟的精细胞、卵细胞受精卵胚胎诞生人类生命的一般规律任何个体都经历生长壮老已其时间大致为30岁以前是人体的生长发期3050岁为成熟期5090岁为衰退期90岁以上为长寿期在整个生命过程中,男性与女性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女性生长发育期比男性短女性在形态方面(3542)的衰老比男性(4048)出现得早女性衰老过程中气血亏虚比男性明显,男性衰老过程中肾气的虚衰比女性明显生命与精气神中医学的生命观生命精、气形成生命的物质基础素问宝命全记论说:“

    9、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生气通天“精者,生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生命运动的动力气生命活动是自然界最根本的物质“气”的聚、散、离、合运动的结果元气、气化、气机生命活动的主宰神人之所以有生命,在于构成人体的“气”具有生命力元气气化气机气、血、精、津液神“失神者死,得神者生”养生的目的是保养精气神,以使精充、气裕、神旺而达到健康增寿寿限定义是指从出生经过发育、成长、成熟、老化以至死亡前机体生存的时间,通常以年龄作为衡量寿命长短的尺度生物学年龄时间年龄生理年龄解剖年龄心理年龄(社会心理年龄)中医古代对人类寿限的认识人类的寿限天年周礼:“百二十岁为上寿,中寿百岁,下寿八十。”庄子:“人,上寿百岁,中

    10、寿八十,下寿六十。”内经:“人之寿百岁而死”、“百岁乃得终”“人生七十古来稀”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新的年龄分段44岁以下为青年人45岁至59岁为中年人60岁至74岁为年轻老年人75岁至89岁为老年人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根据细胞分裂次数胚胎细胞体外培养50代30岁细胞体外培养40代50岁细胞体外培养30代细胞分裂一代相当于2.4年(海氏系数)人的寿命:120岁影响人类寿限的因素禀赋禀赋系指父母授予子女的天资与体质禀赋高低取决于父母元气、精血的充盛程度禀赋高低通过面部、形态及气质反映出来寿征面部寿征(主要反映在使道、基墙及三部三里)“使道隧以长,基墙高以方,通调营卫,三部三里起,骨高肉满,百岁乃

    11、得终。”“使道不长,空外以张,喘息暴疾,又卑基墙,薄脉少血,其肉不实,数中风寒,血气虚,脉不通,真邪相攻,乱而相引,故中寿而尽也。”形体寿征“盖形以寓气,气以充形,有是形当有是气,有是气当有是形,故表里相称者寿,一强一弱而不相胜者夭。”张景岳气质寿征主要指人的自我意识以及性格特征(心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生活方式)起重要作用环境因素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对人类寿限的影响有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考虑有利的一面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科技发展等不利的一面社会动荡,经济萧条,生活贫困由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如污染等非生物环境因素非生物环境是指环境之中天然的或人为的物理因素及化学因素,例如气候环境、气象因素、地理因素以及各

    12、种环境污染“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后天调摄养生保健指一种以增进健康、延年益寿为目的,以自我调摄为主的自觉的保健活动即养生活动晋代著名养生学家葛洪:“我命在我不在天”“禀建其全而养能合道,必将更寿;禀失其全而复违和,能无更天。”衰老含义衰老是指机体各器官功能随时间推移而逐渐降低的过程“在成熟后已高度分化的系统走向组织紊乱及趋异分化的过程”“在大小、形状、功能已到成熟后的恶化变质过程”特点衰老过程的渐进性不受年龄的限制,只不过在进入老年这个阶段的前后,衰老的一些变化更“表面化”而己衰老现象的普遍性同一个体内,衰老波及所有器官组织,无一幸免同一物种中,衰老

    13、波及所有的人衰老表现的退化性和积累性分类生理性衰老病理性衰老衰老的典型表现形体的变化容貌姿态神志变化主要表现为记忆、情志的异常神志失常主要责之于心、肾、脾三脏心主神明,肾主记忆,同时又可生髓(脑髓脾主思考)中西医学对衰老原因及机理的认识中医学的认识五脏虚损说肾虚致衰脾虚致哀阳阳失衡说气血失和说现代医学的认识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减退学说自身免疫学说自身中毒学说自由基学说生物钟学说内分泌功能减退学说体细胞突变学说差错灾变学说衰老色素学说交联学说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1.平衡阴阳,动静结合平衡阴阳是中医养生(康复)的基本原则养生的根本目的是不断谋求人体阴阳的平衡补不足,泻有余平衡“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

    14、为期”顺应自然而然的状态以养生人体自身的阴阳平衡顺应生命自然规律人体与自然环境的阴阳平衡顺乎自然,物我合一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以护养调摄,健康之人维持阴阳平衡状态天人相应适应季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把握时间百病者,旦慧昼安夕加夜甚顺从地理东湿南热西燥北寒因地制宜适应社会知足常乐动静结合方可阴阳调和动阳,静阴五脏藏静(阴),六腑泻动(阳)心神宜静守神、静养,形体宜动2.协调脏腑,重在五脏五脏的主要功能藏精气六腑的主要功能“传化物”脏腑协调,藏泻得宜协调的含义强化脏腑的协同作用,增强机体新陈代谢的活力纠偏,当脏腑间偶有失和,及时予以调整,以纠正其偏差为什么重在五脏3.形神共养,养神

    15、为先形神合一是身心健康的重要体现形形体:五脏六腑、五官九窍、五体等组织器官神在此指人的精神、思维、和意识活动“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榭则神灭也。”“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养神的含义神广义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思维意识活动养神的方法修身养性清静养神移情易性心治与药治并举为何说养神为先心理疾病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4.葆养精气,要在脾肾保养精气实质指保养精气神,保养正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黄帝内经养生精充、气裕、神旺精有先天、后天之分先天之精来源肾后天之精来源脾气先天之气、后天之气先天之气实质上即指肾气后天之气主要指脾胃所化生的水谷之精微之

    16、气要在脾肾肾之精气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全部过程“人之有肾,如树木之有根”“养脾者,养气也,养气者,养生之要也。”“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5.畅通经络,周流气血经络的定义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人体气血的通路经络的作用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表里上下,通行气血阴阳,感应、传导、调节机能活动“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经络的组成(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脉交接规律流注次序是指经脉之间气血阴阳的流动和输注次序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流至足厥阴肝经,再流至手太阴肺经,如此首尾相贯,如环无端肺经大肠胃,脾心小肠合膀胱肾

    17、心包,三焦胆肝回畅通经络的意义只有经络通畅,气血才能川流不息地营运于全身只有经络通畅,才能使脏腑相通,阴阳交贯,内外相通素问调经论 “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气血,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6.审因施养,和谐适度因人而养因时而养因地而养7.综合调养,持之以恒养生必须从整体着眼,注意到生命活动的各个环节养生贯穿一生养生重在生活化第三章 精神养生Q1:精神、情志、情绪、心理这几个词的联系与区别?精神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情志是机体对外界环境刺激的不同情绪反应其中有代表性的七种正常情志活动喜、怒、忧、思、悲、惊、恐称为“七情”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

    18、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心理是指人内在符号活动梳理的过程和结果具体是指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心理的表现形式叫做心理现象联系1.都是心理状态的反应2.心理是精神的根源,决定精神表现。 精神是心理的表征,取决于心理3.情志是机体对外界环境刺激的不同情绪反应,而情志也可反作用于情绪区别心理&精神心理是我们指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应,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是共性,精神是个性。所有的精神疾病都是心理疾病,但心理疾病不一定是精神疾病精神是我们思想上的结果,精神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即人脑的产物,在哲学上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人脑产生的观念、思想上的成果情绪&情志情绪就是气,要学

    19、会调整你的气;情志是心,就是心情情志是中医学概念,情绪是心理学概念Q2:情志致病有何特点?情志致病有三个特点一是由耳目所闻,直接影响脏腑气机,致脏腑功能紊乱,气血不和,阴阳失调。如怒则气上,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悲则气消,思则气结,喜则气缓二是与个人性格、生活环境有关。如性格急躁者,易被怒伤;而性格孤僻者,常被忧思所伤三是不同的情志变化,所影响的内脏也不同。如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Q3:你认为精神养生有哪些可行的方法供我们选用?你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保持心态平和的?精神养生的方法清静养神淡泊宁静,恬淡虚无怡情畅神调节不良情绪,保持愉悦使气机调畅,心身健康适时调神顺应四时变化修性治神

    20、琴棋书画日常生活:睡觉 冥想 看喜剧心理养生训练法:中国气功,印度瑜伽,日本坐禅都属于东方静默法含义在中医养生学形神一体观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的指导下,通过主动的怡养心神、调节情志、调济生活等方法,保护和增强人的心理健康,以求达到形神高度统一,提高健康水平,这样一类养生方法称之为精神养生法情志致病的特点情志致病,皆为内伤情志内伤,始之于气情志内伤,各有所主伤情伤气伤脏灵枢寿夭刚柔所说:“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第四章 饮食养生民以食为天概述含义指以中医传统的食性理论(即食物的性味、归经及其作用特点)及现代营养学理论为指导,合理地调配膳食,以达到保健强身,延年益寿的目的,这样的养生方法称

    21、之为饮食养生法食物的种类谷物类主要指谷米类、豆类主要营养成分谷米主要含碳水化合物量: 70%单糖(葡萄糖、果糖)双糖(蔗糖、乳糖、麦芽糖)多糖(淀粉、糊精、糖原)其次还含有蛋白质7%12%小麦含量最高(11.9%)大米含量相对较低(7.4%)玉米(8%)但从氨基酸平衡的角度看,大米蛋白质的质量优于玉米和小麦,且生物利用率也高居民膜食中约50%70%的热能和50%55%的蛋白质由谷类食物提供谷类食物是B族维生素的重要来源;几乎不含维生素A、维生素D和维生素C谷类含有钾钙、镁、磷、铁和锌等矿物元素但由于多以植酸盐形式样在,消化吸收较差谷类属低脂肪食物,多在2%-4%2间,脂肪酸组成中主要是人体必需

    22、脂肪酸亚油酸,脂类物质集中分布子谷类胚部豆类蛋白质含量较高3540% (以大豆为例,其它豆类也在20%以上)豆类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都较好接近人体需要,而且富含米、麦中较为缺乏的一种必须氨基酸赖氨酸谷豆混合蛋白质互补脂肪量:高达1120%,且以不饱和脂肪酸居多,占85%,还含有1.64%的磷脂碳水化合物含量:不高,大多是以不溶的棉籽糖、水苏糖等寡聚糖(人类消化道不存在消化它的酶类,但能被细菌发酵产气,引起胀气)胀气因素维生素主要是B族维生素,尤其以维生素B1、B2、尼克酸含量较高无机盐豆类含有钙、磷、铁、锌等,其中尤以含钙较丰富豆类中主要的天然活性成分大豆异黄酮多酚类混合物降脂(胆固醇、低密度、

    23、极低密度、载脂蛋白)雌激素样作用(雌激素缺乏的相关疾病如更年期综合征)提高免疫抗肿瘤大豆皂武溶血抗凝预防血栓形成降脂和抗氧化抑瘤保护心肌、增加冠脉和脑的血流量免疫调节抗病毒性味谷米的性味包括豆类绝大多数为甘平,寒温明显偏胜者少,久食不会对人体产生阴阳偏性,故能作为主食主要能起到健脾和胃,补中益气作用,豆类食品还能化湿利水等代表食物如粳米、糯米、大豆、燕麦、玉米等蔬菜类主要营养成分Vc、胡罗卜素的主要来源含量与蔬菜部位、颜色有关叶茎类含维生素C、-胡萝卜素较高新鲜、深绿色VC桔黄色、红色、绿色-胡萝卜素高水:含大量的水分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种类及数量因食物的种类和品种有很大差别茎类:纤维素含量

    24、高;如芹菜根茎:淀粉多,如番薯、土豆无机盐:蔬菜是人体无机盐的重要来源,如钙、镁、钾、钠等性味偏胜相比谷物明显,寒、热、温、凉,辛、甘、酸、苦、咸都有,但大多性寒凉(如苦瓜、芹菜、茭白、藕等),少数性温暖或甘平(如香菜、大蒜、山药等),能起到温中散寒,开渭消食或健脾益气的作用瓜果类包括鲜果类(包括蔬菜中的瓜类)和干果类主要营养成分糖:含糖的种类很多,有葡萄糖、果糖、蔗糖,因果品而异浆果类含葡萄糖较多,如葡萄、草莓、猕猴桃等仁果类以果糖为主,如苹果、梨等核果类含蔗糖丰富,如桃、杏等柑桔类以蔗糖为主维生素维生素含量非常丰富,尤以VC含量更是得天独厚,较其它类食品高出许多倍如鲜枣VC高达540mg%

    25、,居鲜果之首猴桃高达300420mg%,新开发的野生果品刺竟高达2500mg%,为百果之冠,有“VC之王”之称此外,柑桔、沙田柚子、柿子、草莓等含VC也较丰富除VC外,还有胡萝卜素、B族维生素等矿物质干果中含量丰富,如干枣和山楂含钙量多,果脯中杏干、葡萄干、柿饼含铁多,鲜枣、沙果含铁也多果酸是水果类特有的一类物质有机酸,可促进食欲,帮助消化,有些果酸还可阻止糖类转化为脂肪,有一定的减肥作用果胶为可溶性食物纤维,促进胆固醇代谢,预防心血管病性味瓜果类特别是鲜果类的性味以甘酸寒凉为多,因此养阴清热生津的效果较好五汁饮:藕、麦冬、荸荠、甘蔗、梨干果类大多甘平,少数甘温如胡桃仁、大枣、松子等,许多干果

    26、有健脾补肾作用肉类(畜禽类、水产类)优质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中医学所说的“血肉有情”之品,还有一定数时的脂肪和无机盐畜肉类(红肉)蛋白质:优质的蛋白质(1020%左右),易为人体消化吸收利用脂肪:畜类的脂肪以饱和脂肪酸为主,熔点较高胆固醇含量在不同部位含量有别瘦肉约70mg%肥肉较高,约为瘦肉的23倍内脏更高,约为瘦肉45倍脑中含量最高,约为20003000mg %无机盐:为铁和磷的良好来源,但含钙较低禽肉类蛋白质:蛋白质含量高(1523%),氨基酸种类齐全,为利用率很高的优质蛋白质食物脂肪:含量低,,211%,且以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多维生素:B族维生素含量丰富,暗红色肉高于白肉无机盐:总量为0

    27、.81.2%,是血红素铁和磷的良好来源此外,禽肉肉质细嫩,结缔组织少,食后比畜肉类更易消化吸收水产类蛋白质:属完全蛋白质食品。15%25%,吸收利用率高脂肪:含量低,一般为13%,多由不饱和脂肪酸组成(DHA,EPA)溶点低,通常呈液态,消化吸收率为95%左右胆固醇含量一般较低,在100mg左右鱼籽、虾子、蟹黄偏高,在500mg %以上;个另贝类偏高无机盐:含量比其它肉类高,约12%,钙的含量非常丰富,海产品含碘高维生素:富含B族维生素,如VB2、尼克酸等,海产鱼类肝脏含极丰富的VA,VD,是人工提取A、D有主要来源奶蛋类奶类食品主要有牛奶、羊奶、马奶所含的蛋白质为完全蛋白质,含8种必需AA,尤以植物蛋白所缺的蛋AA、赖AA含量高脂肪:饱和脂肪酸高,但胆固醇含量低,仅13mg%无机盐:钙、磷比母乳


    注意事项

    本文(中医养生康复学笔记.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