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历史的回顾1977.docx

    • 资源ID:11789539       资源大小:27.68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历史的回顾1977.docx

    1、历史的回顾1977历史的回顾1977 历史的回顾1977-1985 国家文物局阶段 陶宗震文革后(1977)去国家文物局的几个前因1.1949年初梁思成先生的几个要点2.1951年午门古建筑展览爱国主义传统教育:3个要点:1.大西北;2.最早的木结构在日本;3.“民族形式”高潮。3.1953.周总理与陈正人、汪季琦的谈话:关于“民族形式”问题和“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问题,穆欣对此作了说明(和尤金哲学词典基本一致)4.1954-56在建工出版社准备重印全套营造学社资料图片始末及后记(另详)5.1954.55批判复古主义时根据苏联查宾科译稿中列宁对传统继承与发展的讲话,转变了批梁的方向6.1955

    2、中国建筑学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时起草反对拆除北京城墙的意见书(陈植、任震英等代表率先签名,华揽洪是唯一不签名的代表)其后在解决崇文门交通堵塞问题时对统一古与今矛盾的反思(要统一矛盾,不能偏废)包括保留崇文门东南角楼城墙及火车站开辟南门问题。7.1961年在建筑设计院负责建筑理论研究工作时的几点原则在总结自己实践的基础上广泛汲取国外的有益经验知识,“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结合人大会堂等国庆工程的总结。(三个实例:民族宫、美术馆、天安门广场)8.1962年国家科委、建工部组织建筑工程十年规划时参加历史理论组工作对中而新的研究课题向梁思成先生及领导小组提出必须从基础研究做起,规划决议中明确:基础资

    3、料和基础研究由国家文物局负责9.1972年后,首都涉外工程等渐多。面临大建设的新契机,但在北京饭店东楼设计及其后的西华门工程中遇到的战略与战术上的诸多矛盾,深感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0.1958年国庆工程征稿时周恩来总理古今中外一切精华皆为我用的指示,梁先生提出的“中而新”亦必需从基础做起。知己方能知彼,所以首先需要继承和发展营造学社及梁思成先生等诸多先人的未竞之功11.其它文革造成的诸多非本质因素,并非离开北京市的原因,而且到国家文物局后,各项工作都是从北京开始然后再推及全国国家文物局阶段的重要工作纪要(1977-1985)1. 国家级保护单位北大红楼抗震加固设计纪要及后记(另详)2

    4、. 1978年4月给王冶秋局长的信。有感于梁思成先生营造法式注释序手稿中对研究传统所受到的打击从而产生的对谬误观念的屈从和“自我批判”,所以尽自己亲历亲知的认识全面说明研究传统对实现我国现代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文物古建在古为今用方面的广阔途径(此信被罗哲文扣押了五年,可能王冶秋生前并未见到)附梁先生手稿原件()及给王冶秋信,及说明。3. 根据文革我国面临的现实条件及文物古建本身的价值阐述文物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必然性,绝非概念游戏和抽象的诡辩和空谈更不是意气之争附已发表文章(圆明园调查报告:北京“文革”后古建筑被破坏情况的调查报告;东陵(西陵、十三陵)普陀山)4. 文革后文物古

    5、建损坏严重急需清查,因而组织北京市规划局、园林局、文管会(北京市文物局前身)、国旅北京分社(北京市旅游局前身)建工部建研院、中国建筑学会等六个单位对北京地区的重要古建园林经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由北京市规划局打印20份传阅附原件(给王任重谷牧信、赵学勤、规划局党史办材料)5. 古北口明长城被拆毁三千米,城砖用于修营房和猪圈,还在人民日报上宣传拆用长城砖是废物利用,因而北京文管会文物处长赵学勤找我去现场调查后,因此前长城并未定为任何一级文物保护单位(仅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被定为第一批国家级保护单位),所以无法可依,因而陈滋德处长建议以人民来信方式紧急向李先念同志反映情况提出建议,经先念同志批示

    6、后全面保护历代长城才有据可依6. 恢复与重建圆明园的调查报告,并以侨委副主任林修德的名义向中央提出建议。新华社记者周建英在内部通讯(部级内参)上写了报导,新华社长曾涛也与我见面,因而圆明园这一荒废已久的废墟得到中央及社会人士的关注。在圆明园介绍情况的会议上认识时任全国文联秘书长的金紫光同志,不久他即调任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因而当时还不是任何一级保护单位的圆明园在国家文物局受到关注。(略)在众多“神仙会”七嘴八舌畅想欲言的结果,真可谓“木匠多了盖塌房”,圆明园被毫无根据的定位为“遗址园”(此前我查阅了若干日本遗址园的实例,后来我又考察了欧洲庞贝、厄科兰诺、奥斯提亚、迈西尼、德尔非(世界人类文化遗产

    7、)科诺索斯和非斯塔斯(欧洲最古老的5000年前遗址)等著名遗址以及与圆明园相当的古罗马皇帝哈德良的别墅和狄华丽园等,反观圆明园根本不够格也不宜于成为“遗址园”,因而本来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结合当时中央大力开展旅游事实的需要大有发展前景的五千余亩废墟被遗址园的“头衔”和升级为国家级保护单位(?!)的虚名。作茧自缚的不能有所作为,根本实现不了以园养园、以园建园的设想反而成为收支不能相抵、填不满的无底洞,但是化腐朽为神奇的理念却在浙江普陀山得到实现,但其后的发展又产生“过犹不及”的负面影响(另详)7. 清东陵是一个成功的以文物养文物和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的保护与管理的实例。在调研蹲点还在裕妃陵发现容妃

    8、(即香妃)墓,经过考察新疆喀什传说中的香妃墓,实为香妃家族墓。香妃本人葬于东陵。骷髅上维吾尔族发辫也可证明是香妃本人的骸骨、兼说明十三陵、清西陵的保护管理问题8. 浙江普陀山是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为观音菩萨的道场。文革时万余尊佛像一扫而光。岛上有三大寺、六大庵、72茅蓬。除三大寺尚完整外,皆残破不堪。如按照常规修复、难以想象,更严重的是文革破四旧的遗毒远未拨乱反正、文物与四旧混淆不清。所以首先应明确区别历史文化与封建迷信的不同本质,历史地说明三大宗教传入我国后并非全为迷信,也带来了文化、艺术和哲理,特别是佛教传入后与传统的儒家、道家融为一体,丰富了传统文化,而作为传统文化当然有不少糟粕,所以区别

    9、其精华与糟粕,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完全必要的,不能混为一谈,但是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需完整的保存其原貌、原状才能进行具体分析。古建筑、庙宇等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物质的保存了其精神内涵的原貌,使后人得以进行分析研究,这就是保存文物的重要意义和目的。当时陪同我一起考察的有一个舟山地区组成的包括普陀山当地的徐书记在内的五人小组一路边看、边谈、边议,最后除一位(大约是木材公司经理)坚持反对恢复外,其余4人皆同意恢复,当然还有更重要的现实利益问题。借改革开放的东风,以普陀山在佛教世界的声誉开展旅游事业是非常有益的。在此前提下,我提出按照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因陋就简、修旧利废(略),边修复、边开放、边受益的

    10、原则滚动发展投入少、收益快、尽早起步、尽快脱贫(我自78-88多次去江浙一带,鱼米之乡的浙江当时却饥民遍地)。按此实施的结果,第二年再去时即有收益,第三年去时已大见实效,但已出现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破坏文物及环境的苗头,以后我未再去,但我认为很值得从全过程解剖一个麻雀认真总结一下,和圆明园也是个鲜明对比!这是又一个以其本身固有的价值,实现凤凰涅磐、浴火重生的成功例证,但要避免片面性,和“过犹不及”的走向反面,我认为所谓可持续发展只有进入良性循环才能达到。附建筑学报关于普陀山规划一文。9. 保存德胜门箭楼始末:当时二环规划要拆除德胜门箭楼,为了保证二环路国庆通车,拆除德胜门箭楼的施工队已进点,北京

    11、市的赵学勤紧急来找我。我到现场后根据崇文门交通问题的经验教训不能单纯的力保德胜门箭楼不拆,而不顾解决现实的交通问题,所以我首先到市政设计院看了德胜门立交方案并在原方案的基础上将立交桥一分为二在箭楼两侧绕过。这样就可以既保存了箭楼又不影响二环通东。*所以我认为规划工作的实质是以艺术的手段统一矛盾,而不是片面地按照一方面的意见(长官或专家)强行贯彻片面的主观意图,如果矛盾得不到统一,不仅不是完善的方案,而且会产生后遗症,甚至恶性循环。10. 古观象台塌毁后,因斜对外交官公寓所以外国通讯社率先报导。刚上任的局长齐光要我马上去现场勘察原因。我首先组织人将台上的天文仪器抢救下来置于安全地带(有照片),实

    12、地观察是由于修地铁环线时没有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只有一个国家文物局与地铁签署的由地铁负责加固基础的协议而没有提出加固方案,罗哲文经办)所以在元、明城台接缝处产生滑坡据此提出大、中、小三个修复方案。(后由俞鸣谦负责实施其中的大方案)。并统筹考虑修复后的完整性,向当时负责科技工作的副总理方毅提出收回被某单位使用的紫微宫,最后由方毅报小平同志批示收回。11. 与金紫光副局长赴江西考察文物古迹及革命文物,拨款修缮宁都暴动遗址、八一南昌起义、及武昌辛亥革命首义旧址(另详)。因陶渊明墓的迁建及新建陶渊明祠以及重建滕王阁、浔阳楼等问题,江西省提出纪念以陶渊明为首的江西十大历史文化名人,可谓最初的非物质文化遗

    13、产、又因滕王阁原址已没入赣江。对是否恢复、如何恢复等问题,我提出文物古迹的价值并不限于其本身是否为原物或原构,实质问题是其反映的内涵的价值。如北大红楼其价值并不在于其本身设计或建造的优劣,而在于其作为纪念五四运动的物质载体。其后我在中国文化报上发表建筑作为艺术和历史文化的载体即举江南三大名楼的价值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其为三篇历史文献的载体,所以屡毁屡建,新建者仍应作为文物,有纪念意义的现代建筑也将作为文物。(另详建筑作为艺术和历史文化的载体)12. 1980年芜湖会议上(建筑学会、历史理论学会),我和同济大学的罗小未先生议论并提出文物建筑不应只限于传统木石结构体系,也应包括鸦片战争及洋务运动后的

    14、西方建筑体系。最早可溯源于乾隆在圆明园中建设的西洋楼及其后流行于北京的圆明园式建筑以及洋务运动后产生的新建筑类型。如诸多的制造局和外国建筑师设计的仿古建筑,如北京图书馆、燕京大学、协和医院等,也包括租界区的纯西方建筑。其后我在负责编写北京城建史迹扩大提纲时将这类建筑纳入北京近现代建筑一章中,所以哄传的所谓梁先生主张原封不动的保存明清北京城作为一个博物馆是完全讹误的。因为北京城市不断发展、演变的,所谓明清北京城如何断代?实际上任何城市都有一个始、兴、盛、衰的过程,应妥善保留和保护的是各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佳作和杰作,而不是单纯的以建筑的年代和形式、风格等界定其是否为文物或是否应保留保护。芜湖会议上

    15、还首先提出民居及民间建筑亦应选定有代表性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会议赴安徽歙县考察并提出老屋角绿绕亭等若干民居报批为保护单位,兼及山西及景德镇等处的民居(另详)13. 与伊沈(伊顿沈坚白(原长城饭店总裁)合作广东佛山中国古代文化游乐中心的选址规划与可行性研究并共同参观考察清东陵、圆明园、河南“中州旅游区”等兼谈6个w在投资决策中的重要性及当时我国各类项目审批程序中存在的问题14. 河南开封宋城整建委员会咨询顾问及河南中州旅游区规划招商引资;洛阳龙门石窟漫水桥的鉴定(另详附件)。开封宋城整建规划由于宋开封城的遗址,已深埋于地下6-9米处,地上的宋街只是仿照清明上河图的一条仿古街,所以在营造地上建筑时

    16、如何与地下遗址结合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应邀作了一个宋城整建规划方案其中:1) 关于包府坑的清挖及污水排放问题引起普遍的对城市污水排放及污染问题的注意和研究,后来证实开封的污水排放一直影响到安徽亳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水体,所以污水处理及再生问题是必需解决的,反映到北京(原市委公交城建部长佟铮同志)导致北京高碑店(建国后第一个)污水处理厂上马兼谈污水再生及城市垃圾、各种尾气处理变废为宝等几个问题(附85年给万里同志信中的有关段落和98年给朱镕基信中有关污水处理及再生的图解部分,以及64年北京和平北路规划中关于污水排放和市政摊销等问题的记述(另详)2) 关于开封犹太人的问题:罗马帝国灭亡犹太国后

    17、,被打散的十个部落流亡到世界各地,其中一支于我国东汉时期进入中国。宋真宗时有一支犹太人流入开封,宋真宗接纳了他们并赐给他们七个汉姓,号称七姓八家(另详),要他们遵守祖制在开封定居,名为一赐乐业(以色列)教,结果这一支犹太人是流亡的犹太人中唯一被汉化了的。(其余流散到各地的犹太人越受压迫、越团结、越坚持自己的信仰和习俗,形成独立的犹太人社区)而开封犹太人由于不受压迫还要他们遵守祖制反而逐渐融入华夏文明。明代传教士利玛窦即派人寻找他们的族长要帮助他们恢复并学习希伯来文,反被拒绝。83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记者沃伦斯基(犹太裔)等多次到开封寻找这支犹太人的后裔已无影无踪。83年我陪同沈坚白(时任宋城整建

    18、委员会顾问)到开封时,沈受托寻找这批犹太人的后裔,结果通过开封有关部门找到六个人已完全汉化了,根本不懂希伯来文,也不再遵守犹太人习俗(如男子成年要行“割礼”等)对找回流失到加拿大的“开封犹太人”文物问题,开封市长方略写了一封委托信给沈坚白托他到加拿大多伦多找回或复制一套开封犹太人重要文物(七部羊皮经中有一部被带到开封)写开封犹太人的加拿大神甫(Bishap White 怀特)把这些文物包括一赐乐业教碑及匾带回到加拿大多伦多(或渥太华)博物馆。后因中国反对以色列犹太复古主义,支持阿拉伯,所以省外办压下了(方略原信仍在我处,见附件)实际上开封犹太人是世界上唯一被同化的事例有重大的历史文化意义,不仅

    19、体现华夏文明的包容性和亲和力、对内部各民族的团结共处,而且对化解当今伊斯兰与以色列的矛盾有重大的启示借鉴作用。(我国56个民族中没有犹太族,但我去开封犹太人族长家中看到(大约)53年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见少数民族代表的大照片中有开封犹太人的代表(即该族长)3) 沈坚白谈引入和利用外资及对我国当时的优惠政策的几点意见和建议(略,另详)关于龙门漫水桥的审议当时河南省委省政府为了有利于保护龙门石窟所以修了一个小平桥(漫水桥)将经过龙门石窟前的人流引入对岸北上至关林的集市以便封闭龙门石窟前的通道。本是一个有利之举,但被某个在龙门蹲点的文物局干部告到国家文物局说小平桥破坏了龙门石窟的环境,又转到国务院由副秘

    20、书长艾知生下令河南省停工并组织了12位专家到龙门现场开了五天会,批判了五天,最后决议废除小平桥。我与金紫光副局长去河南时,一位副省长岳肖侠对我说:“我们好心办了错事,希望你们去看看帮助解决一下龙门石窟的保护问题,因为龙门北面的关林(关羽墓地之一)经常有集市,南面的百姓赶集都经过龙门石窟东面的唯一通道,对保护龙门很不利,如果不建桥将人流引开,还有什么可行的有效方案(12位专家中提出的建议:如高念祖提议在龙门石窟后面开凿隧道等不但耗资巨大而且施工过程中如开山放炮等更易破坏石窟,故不可行)我到现场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龙门北端的铁路大桥震动很大,相比之下龙门南端的小平桥安静的卧在河床中是个只能走行人和人

    21、力车的漫水桥(水大时漫过桥面)我问陪同我们的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张家泰,如果说环境景观受影响首先应迁移铁路大桥,如果说震动对石窟的影响更应迁移铁路桥。(据说后来铁路桥已迁建)为什么对铁路桥视而不见,却要停建对保护龙门石窟有益无损的小平桥?由于是国务院下令停工,所以直到后来胡耀邦总书记和乔石到河南视察时由省委书记刘杰陪同视察龙门,对小平桥的存废到现场审定也认为对龙门石窟没有什么影响才下令复工。但经过神仙会评定的停工、撤点、再复工已平白无故的损失了30万元(83年时30万元不是小数,有河南省的记录资料)15. 安徽凤阳明中都遗址考察并参观包产到户样板兼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的几点

    22、体会。(明中都遗址与北京城建史有关)16. 扬州会议:第一次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大会。发表历史文化名城发展的战略问题。主旨是,历史文化名城也要发展。会上关于历史文化名城要不要现代化问题与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有一次“对话”。他首先向我发难,我反诘他,是他无话可说(略)后来他画了三根竹子并提款送我,又说他认识我祖父,就算“和解”了。但是历史文化名城如何现代化的问题既不能“抢残守阙”又不能“面目全非”这是个普遍的问题,不同的城市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这个问题至今仍在争论,我认为仍然是“以艺术的手段统一古与今的矛盾”,不应该也不可能有固定模式17. 南京大会:纪念中国建筑学会30周年。由代念慈作报告,我与

    23、第二任建筑学会理事长原建工部杨春茂副部长及兰州副市长任震英谈论了建筑学会的任务与方法等问题。我在学会中无任何头衔,因为我是参加成立大会的创始会员,所以应邀参加这次大会。会议期间同时进行改组问题,所以我对学会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简述如下:根据53年成立建筑学会的主旨,学会应成为“行政”的助手,凡是不宜由行政当局规定或决定的问题都应在学会展开充分讨论。例如,在建国初期关于建筑艺术风格和民族形式问题都不由行政当局作任何硬性规定,包括重大工程的艺术、技术问题都首先由学会组织讨论,但是历次运动都首先从学会“开刀”,因为议论多,容易抓辫子、打棍子,这是应该注意纠正的。如果没有不同意见的争论和讨论,认识如何

    24、能发展或深化,老子曰:“反者道之动”。如果都是“一边倒”、“一刀切”我们的行政决策如何能避免片面性。时至今日关于严肃的学术性问题都不再经学会的讨论而是由媒体组织形形色色非本专业的“名流”哄炒。如何能正确导向?(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大误区和误导)18. 在南京时学会的同志介绍会见南京林学院教授陈植并应邀参加中国造园史的编写工作。这个课题是由建设部园林局出资组织的。原名为中国园林史因观点不同,由汪菊渊主持。陈植主张为中国造园史因我祖父校刊明代造园古籍园冶所以约我参加。但园冶是研究江南士大夫“文人园”的,陈老先生因为我当时在国家文物局所以分给我石窟寺和帝王陵园及名人陵园(略)由于没有首先充分掌握第

    25、一手资料所以两个课题(造园史、园林史)以及亦由建设部出资的中国建筑史尚未完成。附关于史学研究中史料与史观的辩证关系、基础资料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兼谈国家文物局的资料问题(略,另详)19. 赴乌鲁木齐参加生土建筑学会会议(民居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发言稿)同时考察西北五省石窟寺、古城墙、清真寺、芷传佛教寺院、陵、墓、古长城等文化古迹大西北之行同时考察西北环境变迁及古泽枯竭等问题。根据有关碑记及文献记载,西北环境恶化、水源枯竭,不过600-1000年之间的过程,结合以后去大西南和内蒙(穿越乌兰布和、腾格里、巴丹吉林等几个沙漠)的考察,环境的恶化主要由于森林植被的破坏(在大西南主要为最近半个世纪内造成的)

    26、引起河流季节化和湖泊干枯,又引起气候变化和雨量减少等一系列恶性循环,所以治理环境、植树造林是重要手段,但“为植树而植树”常流于形式,效果甚微。必需着眼于从根本上使环境产生良性逆转,形成持续的良性循环。其规律性不难认识,关键在于有效举措,从古文献中(如言守边备塞疏汉、晁错得到的启示,扼要地说:必需有综合性的统筹举措(略、另详)附85年给万里同志信中有关“环境问题”部分;98年给朱镕基信中有关“以新观念经营林业的部分”。总之:一方面环境恶化十分迅速,以大西南为例,不过半个世纪雅砻江已成为“季节河”,但另方面也可看出使环境产生良性逆转的可能性。当然这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但必需有个正确的开始和长远的目

    27、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重之台始于累土”!20. 北京市委公交城建部城建史书编委会编委编写北京城建史迹扩大提纲、组织十个编审小组;论文燕都薊城考(附原文)北京城建史迹对北京文物古迹保护利用及历史文化名城规划都是基础性研究,世界著名城市都有翔实的历史演变的典籍,图文并茂作为赠送贵宾的主要礼品,而北京对其起源和演变中的重要里程碑事件都缺乏系统的实物证明和史料的记载史迹的扩大提纲本想达到这一目的,但在如何正确对待历史和“古”与“今”的辩证关系上,观念难以统一,所以停顿下来至今仍未能继续,这是十分遗憾的,像奥运会这样的盛举,介绍北京历史的典籍本应成为首要的礼品和宣传品以代替含混不清的宣传口号!21.

    28、 日本建筑史纲(已有纲目,缺乏考察实物)日本建筑文化(源于我国却保存着比我国最早建筑还早的古建筑(相当于隋唐)“礼失而求诸野”所以若按梁先生所提倡的根据实物来剖析建筑史,则必不可少的要研究日本古建筑。22. 浙江河姆渡遗址、宁波、绍兴、杭州、雁荡山、天台山、临海、新昌、桐庐及安徽黄山、九华山等文物古迹及风景名胜区的调查、“旅游网”规划的概念是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的文化事业!金紫光、韩克华等同志称之为“旅游文化”并曾组织过“文化旅游”。恢复“文革”时被毁的第一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岳坟、岳庙的几点说明(另详) 古建维修中的问题:1) 不能仅仅以“整旧如旧”概括一切,要分门别类判定“律”与“例”2)

    29、 古建防火问题,不能仅靠高压水龙,大多数有内部装修和雕塑壁画的文物不能使用高压水龙3) 梁先生对赵州大石桥“整旧如新”的批判要具体分析。如原来的构件是否可移置博物馆的问题,欧洲的诸多石质古建中的精致雕塑构件已移置于博物馆,用硅橡胶复制的构件代替原件置于建筑上(如科隆教堂等)4) 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加固方法和材质的耐久性等方面要认真投入!5) 施工过程中的各种保护举措(包括防火) 古建基础资料调查整理问题1) 基础资料调查整理、使用应有全盘考虑并纳入城镇总体规划。2) 应采用新的科技手段代替人力测绘。我参加过一次建筑学会活动(美国女建筑师代表团)其中纽约负责文物古建的女建筑师(C.Tay

    30、ler)介绍纽约一地、一次普查就是20万例。如果用原始理念和方法测绘、整理、筛选,如此巨大工作是难以想象,但应用新的仪器和电脑处理资料能较快完成3) 基础资料调研和历史理论研究工作密不可分附梁先生关于中国建筑史编写过程中几个关键性问题的讲述4) 文物工作是个既古老又新颖的工作,因为对其应用于当代的需要,范畴是十分广阔的,所以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和相关的科学方法,制定“行为规范”,最后才能有合格的人选标准、假冒伪劣分子只能败坏事业和国家的声誉!附关于罗哲文到重庆美空军司令部画军用地图的几个明显的谎言(另详)5) 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建设亦首先需要翔实的文物资料、“文物保护”包括现代文物如“国庆工程”

    31、亦必需有“科技档案”! 这张照片是一九七九年和金紫光同志去江西建立文物工作基层组织时,在井冈山黄洋界纪念碑前摄。那天大雾,山下景物很模糊,有些象征性。 在“文革”大串连时井冈山漫山遍野都是串连的学生,金小光(金紫光之子)就是在此摔坏了腿但一九七九年时,井冈山人烟稀少,几乎没有游人。我们考察了整个苏区后,众多的革命遗址是我国现代史和中共党史的载体,必将累世重光,给我感受最深的事绩很多,其中“三湾改编”就是“将支部建在连队上”的决议所在地,这个决议使中央的决策能贯彻到基层,是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在和平建设时期同样是贯彻勤俭建国的大政方针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而是否贯彻中央的方针政策和是否按科学发展观办事则是基层组织的试金石。苏共亡党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党的某些组织被腐败分子所把持,拉帮结派、排斥异己,从而不断复制出更多的腐败分子,占据各级领导岗位,排挤那些不肯同流合污的人中央的大政方针和科学发展观在我国得到认真贯彻的领域,这个领域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便欣欣向荣、旺盛而顺畅发展,如两弹一星、航天事业及高科技领域,某些原来我国最薄弱的环节,在不到半个世纪时间即跃居世界前列!而作为历史文化大国的某些领域却不断失去固有的优势,究其原因伪劣分子猖獗是祸害之本!


    注意事项

    本文(历史的回顾1977.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