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整理范晔之死及其文化象征意义.docx

    • 资源ID:11772288       资源大小:34.20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整理范晔之死及其文化象征意义.docx

    1、整理范晔之死及其文化象征意义范晔之死及其文化象征意义一、范晔出身经历与文史之学范晔(398445),字蔚宗,南阳顺阳(今河南淅川)人,刘宋史学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世代冠缨的儒学士族家庭,家庭条件相当优越。范晔的曾祖父范汪,官至东晋安北将军、徐兖二州刺史,可惜得罪了权臣桓温,丢了官职,退居吴郡讲学,留下了医学著作范汪方。祖父范宁,官至豫章太守,从事儒学教育和研究,著有春秋榖梁传集解。父亲范泰,是东晋末年的重臣;因为支持刘裕,在刘宋初期官运亨通,官至侍中、左光禄大夫、国子祭酒,领江夏王师、特进。范泰的儿子们也在刘宋陆续担任官职。范晔虽然家学渊源,生于名门士族。但由于是小妾生的庶子。母亲把他偷偷

    2、地生在厕所里,碰伤了他的前额,故范晔小字称“砖”。明白身世和地位的范晔少年发奋好学,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为嫡母所生哥哥范晏所嫉妒,父亲范泰亦不喜欢范晔,早早地将他过继给从伯范弘之。这使范晔一生敏感,怕人歧视,喜自我标榜,傲岸不羁,不肯迎合他人。范晔善弹琵琶,能创新曲。宋文帝暗示其演奏,范晔假装胡涂,不肯为皇帝弹奏。一次宴会,宋文帝对范晔说:“我想唱一首歌,卿可为我伴奏否?”范晔只得奉旨弹奏。待宋元帝一唱完,即停止演奏,不肯多弹一曲。范晔不信鬼神,反对天命论,抨击佛教虚妄。由思想其侄孙范缜继承、完善。范晔长期辅佐彭城王刘义康,先后担任冠军参军、右军参军、荆州别驾从事史、司徒从事中

    3、郎。任尚书吏部郎时,刘义康的母亲去世,范晔身为旧部,也来参与丧事。深更半夜,范晔和弟弟打开窗户,听挽歌下酒,被人发现,激怒了刘义康,被宋文帝刘义隆贬到宣城当太守,因为不得志,开始撰写后汉书。直到刘义康倒台,范晔才终于回到京城,开始了新的仕途。公元444年,范晔升任太子詹事。第二年卷入刘义康的谋反大案,被刘义隆灭族。虽然范晔的后汉书没有写完,但是思想深邃、体例严谨、语言精练,在后世的影响越来越大,逐步取代了东观汉记、谢承后汉书等东汉历史书,成为公认的“正史”。在文学方面,范晔也是当时重要的一家,被锺嵘诗品评价。诗品宋詹事范晔条说:“蔚宗诗,乃不称其才。亦为鲜举矣。”“不称其才”,指范晔的诗歌,不

    4、能与其才学相称。史称范晔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又颇以才气自负。狱中与诸甥侄书自谓:“详观古今著述及评论,殆少可意者。班氏最有高名,既任情无例,唯志可推耳。”“吾杂传论皆有精意深旨,至于循吏以下及六夷诸序论、笔势纵放,实天下之奇作。其中合者,往往不减过秦篇。赏共比方班氏所作,非但不愧之而已。”“赞,自是吾文杰思,殆无一字空设,奇变不穷,同合异体,乃自不知所以称之。此书行,故应有赏音者。纪传例为举其大略耳,诸细意甚多。自古体大而思精,未有此也。”陈延杰注说:“今观其乐游苑应诏诗:山梁协孔性,黄屋非尧心。用事深切,亦自秀逸,但不如其文之美赡可翫耳。抑所谓不称其才也。”许文雨讲疏说:“长

    5、瑜流放,曜璠、蔚宗坐诛,当时以罪人目之。罪人而不称其才,时论限之也。”“鲜举”,疑误。古直笺谓“鲜举当为轩举,形近而讹也。”甚是,但无版本根据。现“鲜”,作“鲜明”解。“举”,作“高拔”解。鲜举,谓鲜明挺拔。如作“轩举”,则高拔飞举,谓蔚宗诗虽未能称其才,仍高出时流一截。其临终诗说:“祸福本无兆,性命归有极。必至定前期,谁能延一息?在生已可知,来缘无识。好丑共一丘,何足异枉直。岂论东陵上,宁辨首山侧。虽无嵇生琴,庶同夏侯色。寄言生存子,此路行复即。”亦直言其志,寄托高远。由于范晔后汉书创造性地专设置“文学列传”,让文学进入历史,最后蜕变成文学史,影响巨大。此后任昉的文章缘起、刘勰文心雕龙、萧子

    6、显南齐书文学传论都受到影响。刘勰文心雕龙在论述各个时代、各体文学时,大量引用范晔后汉书文苑列传中人物和文学故事,范晔历史中的文学,成了刘勰文心雕龙的评论资源和思想资源。二、范晔死因的争论范晔是一个手无寸铁的文人,遭此厄运,于是引来了许多议论。首先范晔临死前就留下了自相矛盾的自我评价。他在遗诗里面说“虽无嵇生琴,庶同夏侯色”,表示自己如同嵇康和夏侯玄,是受人牵连而被冤枉的。他在遗书狱中与诸甥侄书中说“吾狂衅覆灭,岂复可言?汝等皆当以罪人弃之”,又承认自己闯下滔天大祸,是个罪人。沈约宋书、李延寿南史、司马光资治通鉴基本上都认为“范晔谋反”是事实,对范晔多有贬斥。宋书基本上站在刘宋皇室立场上,宋书范

    7、晔传不厌其烦地记录了范晔“谋反”的全过程,里面充满了主观臆断,如“晔默然不答,其意乃定”、“晔既有逆谋,欲探时旨”、“其谬乱如此”等等。沈约评论范晔:“古之人云:利令智昏。甚矣,利害之相倾!”沈约认为范晔被利益冲昏了头脑,最后爬得越高,摔得越惨。李延寿南史范晔传简化了范晔“谋反”的记录,增添了两个细节:范晔参加武帐冈祖道,因为胆怯而不敢发动叛乱;范晔在狱中给刘义隆的白团扇题写了宋玉的诗句“去白日之昭昭,袭长夜之悠悠”。李延寿评价范晔:“蔚宗艺用有过人之美,迹其行事,何利害之相倾?”李延寿承认范晔才华出众,但也表示看不懂范晔为什么要去参加政治赌博。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四引用梁朝裴子野的议论:

    8、“夫有逸群之才,必思冲天之据;盖俗之量,则愤常均之下。其能守之以道,将之以礼,殆为鲜乎!刘弘仁、范蔚宗皆忸志而贪权,矜才以徇逆,累叶风素,一朝而陨。向之所谓智能,翻为亡身之具矣!”裴子野也是士族文人,他认为刘湛、范晔都因为贪恋权力,炫耀才华,追随叛逆(刘义康)而招来灭族大祸。到了清朝,有一些学者开始为范晔“翻案”,如王鸣盛、陈澧、傅维森等人。他们认为范晔不可能谋反,是横遭诬陷而死的。而沈约等人对范晔不怀好意,让范晔留下了恶名。1这些学者普遍盛赞后汉书,不相信其作者是一个“乱臣贼子”。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六十一评论范晔:“今读其书,贵德义,抑势力,进处士,黜奸雄,论儒学则深美康成,褒党锢则推崇李

    9、、杜,宰相无多述,而特表逸民,公卿不见采,而惟尊独行。”王鸣盛认为宋书的记录“全据当时锻炼之词书之”。这些学者看出了宋书中的一组内部矛盾:孔熙先以皇家不和范家联姻为由激怒范晔;事实上范晔已经和吴兴昭公主结为亲家。民国学者张述祖作范蔚宗年谱,一方面认为王鸣盛等人的翻案总体上合情合理,一方面认为沈约不会污蔑范晔。至于“范晔谋反”的真相,张述祖希望读者根据史实,自己作出判断。21988年,汪涌豪作范蔚宗谋反一事辨证,认为范晔参加谋反是必有的事情,史书并没有污蔑范晔,清朝学者的翻案文章缺乏直接证据,不能成立。32006年瞿林东、李珍作范晔评传,认为范晔不是谋反集团的主谋,但也和孔熙先、谢综等谋反分子有

    10、直接联系。宋书的多次强调范晔是主谋,不符合事实。范晔评传认为刘宋君臣矛盾尖锐、卑鄙小人引诱利用是“范晔谋反”的客观条件,而范晔的性格缺点是主观条件。二者结合造成了范晔的悲剧。4笔者考察历史文本,综合前贤的高见,认为范晔之死并不是一个孤立事件,而是多重矛盾激化之后的结果,需要分析来龙去脉,才能接近真相。三、范晔之死的真相440年,长期执政的刘义康被刘义隆突然打倒,随后被严密软禁在江州。虽然刘义隆表面上给予刘义康丰厚的物质待遇,但仍然掩饰不住内心勃勃的杀机。当时龙骧参军巴东扶令育给刘义隆上表,恳请皇帝“速召义康,返于京甸,兄弟协和,君臣缉穆,息宇内之讥,绝多言之路”,立刻遭到了刘义隆的杀戮。刘义隆

    11、和刘义康的姐姐会稽长公主刘兴弟也在家庭宴会上为刘义康请命,刘义隆被迫指着父亲刘裕的陵墓发了誓。444年,刘兴弟去世了。刘义康失去了姐姐的庇护,形势岌岌可危。5刘义隆在策划进一步打击刘义康。而刘义康的余党孔熙先、谢综等人在谋划怎么让刘义康卷土重来。这一场不可调和的斗争就是范晔“谋反”的基本背景。虽然宋书范晔传提供了范晔“谋反”的不少证据,但真正能落实的只有一条。宋书提到“(范晔)门胄虽华,而国家不与姻娶”,而范晔已经和吴兴昭公主结为亲家,连孙子都有了。宋书这两处记录自相矛盾。范晔得知了孔熙先、谢综等人的阴谋,给刘义隆上密奏,引经据典劝皇帝处决刘义康。宋书认为这是范晔“既有逆谋,欲探时旨”。这种论

    12、断也说不过去。如果刘义隆听从范晔的建议,把刘义康处决了,那么孔熙先、谢综等人自然失去了拥戴的对象,丧失了谋反的基础。所以范晔的真正企图大概是想保全自己的外甥谢综等人。如此事关重大的密信递上去,刘义隆竟然没有回应,范晔只能认为自己失宠了。要是刘义隆翻脸不认人,定范晔一个“离间骨肉”的死罪,也是很简单的事情。而在猜忌成性的刘宋皇帝手下,失宠是极其危险的信号。沈约在宋书卷四十四谢晦传里面也承认:“免书裁至,吊客固望其门矣。”刘宋皇帝往往一方面纵容大臣奢侈享乐,一方面对失宠的大臣果于杀戮。而范晔参与谋反的唯一确证,就是宋书全文收录的范晔代替刘义康写作的与徐湛之书。南史范晔传却认为与徐湛之书出自孔休先之

    13、手。宋书范晔传和南史范晔传都记载孔熙先让弟弟孔休先预先写好了“檄文”。宋书照录了“檄文”全本,里面假设刘义隆被禁卫军将领赵伯符杀害了,宰相也都被叛军杀害了,于是徐湛之、范晔、萧思话、臧质、孔熙先、孔休先率军平乱,一举诛杀叛徒,迎立刘义康。这封“檄文”可以称得上是一篇浪漫主义的梦话。而与徐湛之书低沉徘徊,与孔休先慷慨激昂的“檄文”大相径庭,确实应该出自范晔笔下,类似于一篇自杀之前的遗书。文章虽然是以刘义康的名义写的,基本上是范晔自己的心声,而且是范晔的催命符。与徐湛之书首先反省了自己的一些缺点:任性动情,有错不改,做事不专心,喜怒变化快。刘义康和范晔都曾经长期得到刘义隆的重用,所以随后就对刘义隆

    14、表忠心,接着讲述了自己的悲惨遭遇被奸臣污蔑,其实也就是失去了皇帝的信任,生命危在旦夕。最后是范晔理想中的造反计划挟天子以令诸侯,最后由刘义康取而代之。这恐怕也是他多年研究东汉历史的一个心得。曹操就是靠挟持汉献帝,才逐渐夺取政权的。宋书和南史都说孔熙先是这封书信的主使,不合常理。因为无论在现实官场中,还是在叛党人事安排里,范晔的地位都高于孔熙先。假如是受孔熙先指使,这封信断然不会是如此“凄凄惨惨戚戚”的文字。所以主使者只能是地位尊贵的收信人徐湛之。徐湛之是刘兴弟的儿子,也是刘义隆和刘义康的外甥,此时俨然成了谋反集团的领袖,掌握了大量机密文件。445年农历十一月,徐湛之突然给刘义隆递上奏章,把范晔

    15、、孔熙先等“同党”全部出卖了。刘义隆下令镇压,谋反集团立刻全军覆没。徐湛之控告范晔“比年以来,意态转见,倾动险忌,富贵情深,自谓任遇未高,遂生怨望。非唯攻伐朝士,讥谤圣时,乃上议朝廷,下及籓辅,驱扇同异,恣口肆心,如此之事,已具上简。”原来徐湛之就是皇帝的卧底,早就报告了范晔的一举一动。范晔被捕后试图抵赖,可是面对白纸黑字的与徐湛之书,只好认罪。刘义隆和徐湛之诱杀范晔,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徐湛之的事后说明。445年,范晔等人在狱中把徐湛之的许多“丑事”都抖出来了。徐湛之受到强烈的舆论压力,被迫去“投案自首”。刘义隆安慰他,命令他回封地守孝,避开流言蜚语。据宋书徐湛之传记载,徐湛之于是给刘义隆上表,

    16、表面上是检讨书,其实是感谢信,甚至还有点邀功请赏的味道。这封奏章,可以说是整个阴谋的自供状。徐湛之在皇帝的秘密授意下,打入谋反集团,用各种“诱引之辞”,让他们留下确切证据。据宋书范晔传记载,徐湛之是这样诱导范晔的:“臧质见与异常,岁内当还,已报质,悉携门生义故,其亦当解人此旨,故应得健儿数百。质与萧思话款密,当仗要之,二人并受大将军(刘义康)眷遇,必无异同。思话三州义故众力,亦不减质。郡中文武,及合诸处侦逻,亦当不减千人。不忧兵力不足,但当勿失机耳。”臧质、萧思话都是刘宋皇室的外戚,深受刘义隆倚重,此时都手握重兵,在北部边疆防备北魏。“郡中文武”指丹阳尹徐湛之自己的亲信部下。在这些花言巧语的诱

    17、骗下,范晔终于写下了致命的与徐湛之书。徐湛之看见叛乱分子一步步落入圈套,心里十分惊喜,“既美其信怀可履,复骇其动止必启”,掌握了整个叛乱集团的核心机密。时机成熟,徐湛之就告发了叛乱阴谋,为刘义隆彻底打倒刘义康立下了大功。447年,徐湛之守孝完毕,回京城担任中书令兼太子詹事等一系列要职,权倾朝野。453年,徐湛之和刘义隆一起被太子刘劭砍死在皇宫里。当时刘义隆和徐湛之正在秘密商议废掉太子,结果被刘劭听到风声,先下手为强了。能够和刘义隆深夜讨论废立大事,可见徐湛之是刘义隆晚年最信任的大臣。范晔骨子里是瞧不起徐湛之的,他曾经在和香方里面讽刺徐湛之“浅俗”。但是徐湛之很早就成了孤儿,从小就得到刘裕的关爱

    18、。他在官场混迹多年,早已经磨练成了一只老狐狸。范晔虽然学富五车,但是玩政治阴谋方面,远远不如刘义隆和徐湛之,所以轻易就落入了陷阱。平时不信鬼神的范晔临死前一反常态,发誓要和徐湛之“相讼地下”,当然不是“其谬乱如此”。因为徐湛之是把范晔引入陷阱的直接凶手。刘义隆知道范晔性格粗疏,偏偏让他参与机密;刘义隆知道范晔性格高傲,偏偏让他经常坐冷板凳;刘义隆知道范晔得罪了众多朝臣,偏不放他出去做官;刘义隆知道范晔举报刘义康事关重大,偏偏装聋作哑;刘义隆知道范晔满怀怨恨和恐惧,故意让徐湛之去劝诱范晔。范晔入狱之后,无论如何仇恨徐湛之,想在招供里面咬死徐湛之,也都是白费心机。因为徐湛之和刘义隆是乘一辆马车的猎

    19、人,而范晔只是落入陷阱的猎物而已。刘义隆处死了范晔等人之后,终于能“名正言顺”地严惩刘义康,剥夺其官爵待遇,开除出刘宋宗室,流放到更偏远的安成郡。公元451年,刘义隆派人秘密杀害了刘义康。四、范晔之死象征皇权对相权的胜利刘义隆统治的元嘉年间,政治形势和东晋时期大不一样,突出表现就是皇权专制日益加强。皇帝采取集中军权、分化相权、任人唯亲等措施,改变了东晋以来士族分权的局面。刘裕依靠新北府军取代东晋,建立刘宋。刘裕、刘义隆父子视军权如生命,大力清除异己力量。东晋后期开创北府军的陈郡谢氏首当其冲,遭到了沉重打击。谢氏家族的代表人物谢混附和荆州军阀刘毅,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谢氏家族的另一个代表人物谢晦,

    20、试图在荆州独树一帜,在元嘉初年也被刘义隆消灭了。为了独揽军权,刘义隆甚至不惜自毁长城,以莫须有的罪名冤杀了老将檀道济。曹操、司马懿和刘裕都是借助相权夺取皇权。刘义隆的兄长宋少帝刘义符也被大权在握的宰相废黜并且杀害了。刘义隆即位以后,清洗了辅政大臣,分化相权,让一群宰相互相牵制,牢牢把大权控制在自己手里。据宋书卷六十三殷景仁传记载,殷景仁“俄迁侍中,左卫如故。时与侍中右卫将军王华、侍中骁骑将军王昙首、侍中刘湛四人,并时为侍中,俱居门下,皆以风力局干,冠冕一时,同升之美,近代莫及。”这些大臣虽然官爵高显,还能够亲近皇帝,然而实际权力却很有限。试图有所作为的大臣通常心有怨言。据宋书王华传记载,宰相王

    21、华觉得不能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华,经常感叹:“宰相顿有数人,天下何由得治?”据宋书刘湛传记载,另一个宰相刘湛也感叹权力太小:“今世宰相何难?此政可当我南阳郡汉世功曹耳!”刘裕确立了任人唯亲的用人原则,让年幼的儿子封王出镇,掌握战略重地,提拔庶族外戚,负责边疆防御。刘义隆继承了父亲的这一策略。起初他让弟弟刘义康当宰相,自己当甩手掌柜。后来刘义康和刘湛结为一体,相权越来越强势,以至于对皇权构成了威胁。440年,刘义隆采取非常手段,贬谪刘义康,杀死刘湛,分封自己的儿子为王,陆续出镇战略要地,避免了大权旁落。陈郡谢氏的文艺天才谢灵运,和“聪明爱文义”的庐陵王刘义真关系亲密。刘义真允诺得志之后,封谢灵运为宰

    22、相。不过在刘义真被废杀之后,谢灵运的宰相梦成为泡影。刘义隆继位之后,谢灵运一度表面上受到礼遇,随后不断遭到贬谪,最终被杀害。范晔既是刘义康的旧部,又是谢氏家族的姻亲。刘义隆对他不可能完全信任。刘义隆一边提拔范晔,一边就派人监视他,沈约的父亲沈璞就曾经担任这个角色。440年,始兴王刘濬被刘义隆任命为扬州刺史。刘濬的母亲潘淑妃是刘义隆的宠妃。刘义隆对刘濬也宠爱异常,于是任命沈璞担任主簿,而让范晔担任长史,一起辅佐刘濬。据宋书自序记载,刘义隆就悄悄召见沈璞,说:“神畿之政,既不易理。浚以弱年临州,万物皆属耳目,赏罚得失,特宜详慎。范晔性疏,必多不同。卿腹心所寄,当密以在意。彼虽行事,其实委卿也。”沈

    23、璞因为接受了如此重大的任务,于是早晚都很努力,有什么风吹草动,就给刘义隆打小报告。具体的行政措施,一定按照皇帝的精神执行。范晔看到皇帝明察秋毫,所以变得老实谨慎,而根本不知道皇帝和沈璞有秘密的联系。“范晔性疏”,这就是刘义隆对范晔的评价。公元442年,范晔表面上进入朝廷,参与机密。实际上皇帝仅仅视他为文艺弄臣。宋书范晔传中刘义隆明言“(范晔)但以才艺可施,故收其所长,频加荣爵,遂参清显。”范晔自视甚高,“常耻作文士”,没有多少实权,自然产生了怨言。这时候,朝廷的宰相有一群人:庾炳之、沈演之、何尚之、徐湛之等等。他们的职位时常发生变动,互相之间也斗得厉害。这里面有刘义隆很大的责任。刘义隆吸取刘义

    24、康和刘湛结盟的教训,故意造成大臣之间的内斗,以维持自己仲裁者的地位。大臣们普遍也吸取教训,一边内斗,一边享受,以讨好皇帝为己任。范晔对这种局面是严重不满的。魏晋南北朝的士族十分重视生活品质,熏香成为了重要的生活内容。范晔在和香方里面,把其他朝廷大员比作各种香料,极尽讽刺之能事:6“麝本多忌,比庾炳之”;“零藿虚燥,比何尚之”; “詹唐黏湿,比沈演之”; “枣膏昏钝,比羊玄保”; “甲煎浅俗,比徐湛之”; “甘松、苏合比慧琳道人”。范晔自比沉香,“沈实易和,盈斤无伤”。沉香,来自沉香木,是一种珍贵的热带香料,味有些辣,但是无毒,药用价值很高,作用时间很长。范晔固然是自卖自夸,也是表达自己埋没多年

    25、的怨气。这种怨气和前些年争夺相权的谢灵运、刘湛很有些类似。所以范晔不得善终,并不是偶然的。刘义隆消灭范晔,又乘机扫荡了刘义康的余党,进一步巩固了皇权对相权的优势。五、范晔之死象征皇权对士族的胜利范晔自称“狂衅覆灭”,是清醒而准确的自我总结。“狂”是范晔的性格,直接导致了刘义隆君臣的嫉恨。“衅,血祭也”7,刘义隆和刘义康手足相残,却让范晔成为血腥的祭品。吕思勉先生认为:“南北朝时,狂傲之甚者,无过谢灵运与王僧达。”8其实中间还应该添上一个范晔。范晔之死,也是士族败落的象征。东晋时期,皇帝和士族维持着权力的脆弱平衡。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郡桓氏和陈郡谢氏作为士族的代表,相继执掌朝政。士族能够长期维

    26、持权力,表现在对高级官僚的垄断、发达的大庄园经济、家族传承的文化教育以及相对独立的武装力量。陈郡谢氏作为东晋末年的头等士族,曾经在政坛上举足轻重。顺阳范氏虽然不如陈郡谢氏那样辉煌,其代表人物得志时能担任方面大员,失意依旧能诗书传家,从容自保。刘裕、刘义隆父子逐步巩固皇权,不容许士族挑战皇权,特别注意防范和拉拢谢氏家族。谢混、谢晦等人桀骜不驯,挑战刘氏父子的皇权,相继付出了生命代价9。谢澹、谢弘微等人谨小慎微,甘为皇权的附庸,终于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刘义庆世说新语以谢灵运为最后一个名士。范晔身为陈郡谢氏的姻亲,和谢灵运、王僧达一样,都是魏晋风流的遗民。在君主专制的刘宋王朝,这类文化遗民只能满腹怨气

    27、,处处碰壁,如果不加收敛,随时会有杀身之祸。可悲的是他们依旧我行我素,逐渐走上了自己的末路。根据宋书谢灵运传的记载,谢灵运是北府军统帅谢玄的嫡孙,早年袭封康乐公,才华卓异,影响很大,“每有一诗至都邑,贵贱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遍,远近钦慕,名动京师”。谢灵运引领着当时士族的风尚,“性奢豪,车服鲜丽,衣裳器物,多改旧制,世共宗之”。著名的登山鞋谢公屐就是谢灵运的发明创造。刘义隆希望谢灵运成为理想的文学侍臣,“寻迁侍中,日夕引见,赏遇甚厚。灵运诗书皆兼独绝,每文竟,手自写之,文帝称为二宝。既自以名辈、才能应参时政,初被召,便以此自许;既至,文帝唯以文义见接,每侍上宴,谈赏而已。”然而谢灵运的理

    28、想是出将入相,继承和发扬祖先谢安、谢玄的光荣事业。在刘宋强势的君权统治下,谢灵运注定是一个悲剧人物。他很快发现自己不能掌权,于是称病,不愿意上朝,整天寄情山水,任意出游。皇帝逐渐不能容忍,于是让他回封地“养病”,随后找到了借口,罢了他的官。刘宋建立之后,身为前朝康乐公的谢灵运已经被降低了爵位。一朝天子一朝臣,谢灵运回到封地,也逐渐失去了以前的地位和权益。他带领着几百人游山玩水,被地方官当成了“山贼”。他试图改建大庄园,又和地方官发生了尖锐冲突。地方官控告谢灵运有“异志”。谢灵运随后又被贬为临川内史。高傲的谢灵运依旧寄情山水,不甘心当一个处处受约束的地方官。朝廷派人来逮捕他。谢灵运兴兵抵抗,最终

    29、以“叛逆”的罪名被刘义隆杀掉了。谢灵运临终前写诗:“送心自觉前,斯痛久已忍。恨我君子志,不获岩上泯”。他对刘宋皇权已经忍了很久了,刘宋皇帝对他也忍了很久了。刘义康和陈郡谢氏关系密切,也是招致刘义隆猜忌的重要原因。刘义康娶了谢晦的女儿,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谢述的儿子谢约。谢曜、谢述兄弟相继担任刘义康的长史。谢述的儿子谢综担任刘义康的司徒主簿。刘义康贬谪江州期间,谢综选择继续追随刘义康,担任记室参军。刘义康如果能东山再起,谢氏家族很可能会重新获取较大的政治权利。这是专制君主刘义隆决不允许出现的局面。范晔是谢综和谢约的亲舅舅,又是刘义康的老部下,在严酷的政治斗争中犹豫不决,缺乏警惕,最终难逃杀身之祸。

    30、范晔是谢灵运精神上的继承人,物质上也不落后,“性精微有思致,触类多善,衣裳器服,莫不增损制度,世人皆法学之”,继续引领着士族的潮流。范晔在刘义康府上听挽歌下酒,看似不近人情,却是在实践嵇康的声无哀乐论。魏晋名士里面喜欢唱挽歌、听挽歌的人还真有不少。据世说新语任诞记载,张湛好于斋前种松柏。时袁山松出游,每好令左右作挽歌。时人谓:“张屋下陈尸,袁道上行殡。”张驎酒后,挽歌甚凄苦。桓车骑曰:“卿非田横门人,何乃顿尔至致?”嵇康主张“声无哀乐”,就是要把音乐乃至文艺从礼法政教的桎梏下面解放出来,争取宽松的创作自由,反对给艺术作品乱贴政教标签。范晔当然拥护嵇康的主张,“吾于音乐,听功不及自挥,但所精非雅

    31、声,为可恨。然至于一绝处,亦复何异邪?其中体趣,言之不尽,弦外之意,虚响之音,不知所从而来。”魏晋名士对于挽歌,基本上还是自弹自唱,自我欣赏。范晔竟然拿王爷府上的挽歌助酒,当然是冒犯了刘宋皇权,立刻遭到了贬谪。刘义隆还是照顾了范泰的脸面,否则范晔此时就会有牢狱之灾。可是范晔并没有接受教训。范晔擅长弹琵琶。刘义隆早就知道范晔有这一手,几次暗示他表演。谁知道范晔坚决不弹。有一次朝廷举行宴会,君臣觥筹交错,刘义隆对范晔说:“我欲歌,卿可弹。”范晔迫不得已,勉勉强强弹了一曲。刘义隆唱完,范晔也立刻停止了弹奏。这件事情看起来不大,却可见范晔和刘义隆尖锐的文化冲突。古代倡优隶卒属于贱民阶层,可以得到君王的宠爱,但是终究地位很低。司马迁就曾经抱怨汉武帝用他当太史令,其实是“倡优蓄之”。范晔是士族,不愿意在皇帝面前降低自己的身份。皇帝暗示弹琵琶,范晔如果立刻照办,那就是把自己等同于倡优了。在皇权衰微的东晋,士族之间也流行用音乐作为精神交流的方式。遇到知音,参加盛会,士族名流一般都愿意展示自己的音乐才艺。据世说新语任诞记载,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


    注意事项

    本文(整理范晔之死及其文化象征意义.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