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届中考科学专题练习卷二氧化碳及其性质.docx

    • 资源ID:11771816       资源大小:580.41K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届中考科学专题练习卷二氧化碳及其性质.docx

    1、届中考科学专题练习卷二氧化碳及其性质二氧化碳及其性质1. 选择下列适当的物质填空(选填序号):A.干冰 B.火碱 C.酒精 D.乙烯 E.稀硫酸 F.熟石灰 G.活性炭(1)一种比冰更好的致冷剂,广泛用于舞台、剧场、影视、婚庆是_; (2)可用于金属除锈的是_; (3)既可作燃料又可用于消毒的是_。 2. 已知盐酸是HCl气体溶于水所形成的溶液。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并检验其性质的实验中,如果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并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往往看不到溶液变浑浊的现象。现有一同学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却看到了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 回答下列问题:(1)A 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 (2

    2、)B装置的作用是_。实验后向B中滴入石蕊溶液可看到的现象是_,写出B中所有溶质的化学式_ 3. 某学校的科学探究小组为了制取二氧化碳气体,选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有关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如果要验证制得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应把 A 装置与_装置连接。 (2)如果要收集一瓶纯净、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请从上述各装置中选择适当的装置进行连接,连接顺序是_。 4. 在学习碱的性质时,为了验证溶液中的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老师做了下面两个实验。实验一:如图甲,将一支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扣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观察试管中的液面变化情况。实验二:如图乙,向两个装满二氧化碳的同样规格的瓶中分别注

    3、入等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蒸馏水,振荡后放在水平的桌面上,观察 U 形管(装有红墨水)两端液面的变化情况,请问: (1)实验二中若观察到 U 形管左端液面_(填“升高”或“降低”),则证明溶液中的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 (2)与实验一相比,同学们认为实验二更合理,因为它排除_对实验的干扰。 5. 人类发现二氧化碳经历了多个世纪,下列是其过程中的部分资料。资料一:1630年,海尔蒙特发现在一些洞穴处,有一种能使燃着的蜡烛熄灭的气体,后来被证实是CO2。资料二:1754年,布莱克将石灰石锻烧首次制得CO2 , 并完成了如下所示的物质转化研究。资料三:1766年,卡文迪许通过实验测得,室温下1体积水

    4、大约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气体。 (1)根据海尔蒙特的发现,可推测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_。 (2)写出布莱克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 (3)如图,在室温下将容积为200毫升的广口瓶注满蒸馏水,通过导管缓慢通入300毫升CO2。如果卡文迪许的结论是正确的,则在量筒中收集到的水约为_毫升。6. 某科学兴趣小组做了一个实验:将一个鸡蛋放入稀盐酸中。鸡蛋先沉到底部,同时在蛋壳表面看到气泡,随着气泡的增多,鸡蛋慢慢上浮。问:(1)蛋壳表面看到气泡是由于产生了_气体; (2)写出产生气泡的有关化学方程式_;(3)检验这种气体应使用的试剂是_。 7. 大量排放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已得到公

    5、认。控制大气中CO2含量刻不容缓。 (1)在自然界碳循环中,大气中CO2被消耗转化为有机物的主要途径是_。大气中部分CO2会溶解于水,导致海水酸化,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 (2)科学家提出用某些溶液来吸收CO2 , 从而将CO2从工业尾气中“捕捉”出来。适合“捕捉”CO2的溶液有_。(写出一种) 8. “对比实验”是科学学习中行之有效的思维方法。某科学学习小组在实验室做了如图所示的对比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通过实验A,可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 (2)实验B能证明NaOH与CO2发生反应的证据是_。 9. 如图,在浮于石灰水上的木块上有一高一矮两支蜡烛,点燃后罩上烧杯,过一会儿,两支蜡

    6、烛在没有燃烧完的情况下先后熄灭。则先熄灭的是高(填“高”或“矮”)的蜡烛,此实验还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相关的化学方程式为_。10. 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用来探究二氧化碳能否与碱溶液反应,请你参与探究活动。(1)分别振荡三个软质塑料瓶,观察到塑料瓶变瘪的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2)对比A瓶与_瓶的实验现象,可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11. 某混合气体由 CO、CO2、SO2 三种气体组成,某兴趣小组对此进行了相关实验:【查阅资料】SO2 能使品红溶液褪色;SO2 易与高锰酸钾溶液反应而被吸收,并能使其褪色;SO2 能使氢氧化钡溶液和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O 和 CO2 均不能使

    7、品红溶液褪色,也不与高锰酸钾溶液反应。【实验研究】为验证这三种气体,同学们设计并进行如下实验:【事实与结论】通过实验验证了以上三种气体都存在 (1)装置 A 的作用是_; (2)能证明气体中含有 CO2 的现象是_; (3)【反思与评价】有同学提出上述装置中省略 D 装置也能达到实验目的,你认为该同学的提议有无道理并说明理由_。 12.小科从标签得知雪碧成分中有水、二氧化碳、柠檬酸、柠株酸钠等。在查阅资料知道1体积雪碧中含有约3体积二氧化碳,柠檬酸的含量约为2.8g/1000mL。柠檬酸与碳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6H8O7+3Na2CO3=2C6H5O7Na3+3CO2+3H2O。他用一

    8、瓶500mL的雪碧做了如下实验:实验步骤步骤一步骤二步骤三步骤四操作过程倒出三分之二雪碧,测其pH在剩余雪碧中加入约6gNa2CO3立即盖上瓶盖、摇匀测溶液pH现象或结果pH约为3产生大量气泡气泡消失,瓶子略瘪pH约为9【发现问题】CO2去哪儿了?【提出猜想】CO2被溶解了;CO2与H2O发生了反应;CO2与Na2CO3溶液发生了反应。小思否定了猜想和,其理由是原CO2在溶液中已经饱和。【设计实验】对猜想进行实验探究。编号实验一实验二实验三实验四实验装置操作过程Na2CO3溶液中滴加CaCl2溶液Na2CO3溶液中通入过量CO2滴加CaCl2溶液收集一瓶CO2 , 加入30ml饱和Na2CO3

    9、溶液中,盖上瓶盖摇匀加入将实验三的溶液低温蒸发、干燥,得到的白色粉末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实验现象实验产生白色沉淀无明显变化瓶变瘪,瓶底有晶体析出A试管口有水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根据实验探究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设计实验一的作用是_。 (2)实验四中A试管口略乡下倾斜,其目的是_。 (3)根据实验探究得出:CO2与Na2CO3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 13. 我们知道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那么二氧化硫与水是否也能反应生成一种酸呢?某实验小组对此进行探究,设计的探究过程如下,请你回答其中的有关问题: (1)做出假设:_; (2)设计方案:先验证水能否使蓝色石蕊试纸变色,再验证二氧化硫

    10、气体能否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变色,最后验证二氧化硫气体能否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实验装置和药品如图:.查阅资料:该实验小组需要掌握的资料内容中包括:二氧化硫易溶于水,酸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SO2 不与浓硫酸反应,二氧化硫有毒,能与氢氧化钠溶 液反应。.实验:实验过程中装置 C 内石蕊试纸的颜色始终没有变化,这说明_。装置 D 中胶头滴管中的蒸馏水在二氧化硫气体生成之前滴到蓝色石蕊试纸上,未见试纸颜色发生变化,此现象说明_,当有二氧化硫气体通过时发现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此现象说明_。.结论:原假设_(填“成立”或“不成立” )。 14. 学习了 CO2的相关知识之后,小明对 CO

    11、2 的性质进行三个实验。 图一:探究 CO2 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试剂瓶加满_(填“蒸馏水”或“干净雨水”),恰好 200 mL,塞紧橡皮塞; 用针筒抽取 200 mLCO2;连接装置,缓慢推动活塞,将 CO2 注入瓶内;当注入 CO2 气体体积达到 120 mL 时,红色油柱开始向上移动。则表明在该条件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_体积 CO2。图二:验证 CO2 的密度比空气大,应选_装置易成功。图三:验证 CO2 能否与 NaOH、Ca(OH)2 反应。关闭 K1 , 打开 K2 , 缓缓通入 600 mL CO2 , 丙、丁容器中均无明显现象;打开 K1 , 打开 K2 , 继续通入 CO2 ,

    12、 丁容器中出现浑浊。根据上述现象,可推断 CO2_。A一定能与 NaOH 反应 B可能与 NaOH 反应C一定能与 Ca(OH)2 反应 D可能与 Ca(OH)2 反应15. 在科学拓展课中,甲同学向两个充满CO2气体的塑料瓶中分别加入NaOH溶液和Ca(OH)2溶液,迅速盖紧瓶盖后充分振荡,结果发现两个塑料瓶都变瘪。他认为据此实验现象,可以判定NaOH和Ca(OH)2均能与CO2发生反应。(1)乙同学认为上述判定方法还存在不严密之处,他的理由是_。 (2)丙同学根据B瓶中出现的浑浊现象,判定Ca(OH)2与CO2发生了反应,提出了可以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的角度去判断。那么,若要判定NaOH和C

    13、O2发生了反应,在排除了(1)中的干扰因素后,接下案的方法是_。 16. 化学小组同学在加热二氧化锰样品时,发现有气泡产生(如图一所示),于是他们对这个异常现象进行了探究。(1)对气体成分的探究:加热二氧化锰样品,用燃着的木条靠近试管口,木条熄灭。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发现石灰水变浑浊,产生的气体是_。 (2)对气体来源的探究:【假设 1】甲同学认为:该气体来自于试管中的空气,请你设计实验证明该假设不成立实验步骤及现象结论_假设不成立。【假设2】乙同学认为:二氧化锰样品中可能混有炭粉,炭粉发生反应生成了该气体。他设计了如图二所示的实验进行研究,其中 B 装置的作用是检验 A 中反应是否完全,

    14、B中的试剂是_,实验中乙同学从装置左端通入空气的目的是_,结果观察到 D 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他又用氮气代替空气(氮气不参与该实验中的任何反应),重复上述实验,发现 D 处澄清的石灰水也变浑浊。 (3)【结论】通过乙同学的实验证明,二氧化锰中混有炭粉,炭粉与_反应产生了这种气体。 17.【探究课题】 研究性学习小组中的小张同学在学习中发现:通常检验CO2用饱和石灰水,吸收CO2用浓NaOH溶液。这是为什么呢?【我的假设】 可能饱和石灰水与CO2反应有明显现象,而NaOH溶液与CO2反应没有明显现象,但是饱和石灰水的吸收效果没有浓的NaOH溶液好。【探究准备】 集气瓶2个,针筒2只,气球2个,玻

    15、璃管2根,饱和石灰水,浓的NaOH溶液若干。【探究过程】 在体积相同盛满CO2的两集气瓶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饱和石灰水和浓NaOH溶液。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收集证据】 甲装置中产生的实验现象为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通常用石灰水而不用NaOH溶液检验CO2的原因是石灰水和CO2反应_;乙装置中的实验现象是_,吸收CO2较多的装置是_(填“甲”或“乙”)。【探究结果】 饱和石灰水与CO2反应有明显现象,饱和石灰水变浑浊,而NaOH溶液与CO2反应没有明显现象,所以检验CO2用饱和石灰水。但是等体积的饱和石灰水和浓NaOH溶液在吸收CO2时,浓的NaOH溶液吸收的CO2更多,吸收效果更好,所以吸收

    16、CO2用浓NaOH溶液。【进一步思考】 另一位同学小李通过计算发现,等质量的Ca(OH)2和NaOH吸收CO2的质量,Ca(OH)2大于NaOH。因此,他认为吸收CO2应该用饱和石灰水。【思考评价】 请你对小李同学的结论进行评价:_。 18. 某科学学习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有关实验。(1)甲同学将收集CO2的试管倒插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见装置A),并轻轻振荡试管。.描述产生的现象:_;.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 (2)乙同学挤压装置B中滴管的胶头,使其中的NaOH溶液滴入烧瓶,并轻轻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_(2NaOHCO2=Na2CO3H2O),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 19. 学校

    17、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 CO2 性质,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江岚同学进行如下操作,关闭阀打开阀,紫色小花(用石蕊溶液染成)变红,根据现象得出结论:CO2具有酸性;而张林慧同学提出质疑,修改了该实验方案,在甲瓶中添加某种试剂再次试验,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你认为张林慧同学如何去做,得出怎样的科学结论,并说明理由。【查阅资料】蒸馏水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 20. 小科发现暖水瓶中有一层淡黄色的水垢。据悉,该地区的水垢中除碳酸钙外,无其它盐类。他想探究还有没有其它物质,于是他收集水垢后经低温烘干进行下列实验:(1)取 2.5g 水垢按图甲中的 A 装置高温加热充分反应(已知 CaCO3 高温Ca

    18、O+CO2),产生的气体依次通过 B、C 装置,实验后发现 C 装置中氢氧化钠溶液增加了 0.88g。 写出 C 装置中发生化学反应方程式_。B 装置中的浓硫酸是用来吸收反应中产生的水蒸气,这是利用了浓硫酸的_性。(2)按图乙所示的方法来实验,结果发现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原因是_。 答案1.【答案】(1)A(2)E(3)C 【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查常见的化学药品在生活中的应用。【解答】(1)上述物质中干冰能够用来制冷;故答案为:A;(2)金属锈蚀是金属单质变成金属氧化物的过程,金属氧化物能跟酸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水;故答案为:E;(3)酒精可以用作燃料使用,而75%的酒精也可以作为消毒剂使

    19、用;故答案为:C;故答案为:(1)A;(2)E;(3)C。2.【答案】(1)2HCl+CaCO3=2CaCl2+CO2+H2O(2)吸收挥发的氯化氢气体;溶液变颜色;HCl、H2CO3 【解析】【分析】(1)根据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方程式分析;(2)根据浓盐酸有挥发性,氯化氢的水溶液呈酸性,能使石蕊变红分析。【解答】(1)A装置为大理石为盐酸的反应,反应方程式为 2HCl+CaCO3=2CaCl2+CO2+H2O ;(2)因A所用浓盐酸有挥发性,会使得二氧化碳中含有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极易溶于水,所以 B装置的作用是 吸收挥发的氯化氢气体, 实验后向B中滴入石蕊溶液可看到的现象是溶液变红色,B装置

    20、中的溶质有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有氯化氢。3.【答案】(1)C(2)A、E、B、D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验证方法分析;根据二氧化碳制取与收集方法分析;根据浓硫酸的性质分析。【解答】(1)检验二氧化碳要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故选C;(2)石灰石与盐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中常含有氯化氢和水蒸气,如果要收集一瓶纯净、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要先将产生的气体通入硝酸银溶液中除去氯化氢,再通入浓硫酸除去水蒸气,然后再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装置的连接顺序为A、E、B、D。4.【答案】(1)升高(2)水 【解析】【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原理分析;(2)根据装置的特点分析。【解答

    21、】(1) 实验二中若溶液中的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则装置内压强会减小,U 形管左端液面会升高;(2)因实验一无法排除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所以实验二比实验一更合理。5.【答案】(1)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2)Ca(OH)2+CO2=CaCO3+H2O(3)100 【解析】【分析】二氧化碳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无味、不可燃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略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二氧化碳可以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解答】(1)海尔蒙特发现在这种气体能够让燃着的蜡烛熄灭,说明这种气体不可以被点燃,并且不是燃烧的助燃剂;故答案为:不燃烧也不支持燃;(2)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会生成沉淀而变浑浊;然后根据

    22、质量守恒定律配平即可;故答案为:Ca(OH)2+CO2=CaCO3+H2O;(3)卡文迪许的结论是1体积水大约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气体,而现在广口瓶中有200毫升的水,所以可以溶解200毫升的气体,但是通入的气体却有300毫升,多了100毫升不能被溶解,会把蒸馏水压出100毫升到量筒中;故答案为:100;故答案为:(1)不燃烧也不支持燃;(2)Ca(OH)2+CO2=CaCO3+H2O;(3)100。6.【答案】(1)CO2(2)CaCO3+2HCl=CaCl2+CO2+H2O(3)澄清石灰水 【解析】【分析】根据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原理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验证方法分析。【解答】(1)鸡蛋壳成分

    23、为碳酸钙,与盐酸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2)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CO2+H2O;(3)检验二氧化碳要用澄清石灰水,若变浑浊,则为二氧化碳。7.【答案】(1)光合作用;CO2H2O=H2CO3(2)NaOH溶液(合理即可)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分析。【解答】(1)在自然界碳循环中,大气中CO2被消耗转化为有机物的主要途径是光合作用,二氧化碳与水发生化合反应生成碳酸;(2)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等碱性溶液反应,所以可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8.【答案】(1)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2)塑料瓶变扁的程度比要大

    24、 【解析】【分析】对比实验,指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各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1、有可燃物;2、有助燃剂;3、温度达到着火点;【解答】(1)、观察发现图中燃烧过程的中可燃物的种类不同,一个是乒乓球碎片,一个时滤纸;因此答案为: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2)、观察两个实验装置可以发现,两个塑料瓶在反应前变形程度相同,且都有水,而且液体的额体积也相同,唯一的变量是一个水,一个NaOH溶液;如果NaOH不与CO反应,两个瓶子变形程度应该相同,如果NaOH与CO2反应则第二个瓶子变形程度会更大;因此答案为:塑料瓶变扁的程度比要大;故答案为:(1)

    25、、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2)、塑料瓶变扁的程度比要大。9.【答案】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 【解析】【分析】二氧化碳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无味、不可燃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略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二氧化碳可以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解答】蜡烛燃烧产生热的CO2 , 密度比空气小,自上而下聚集在烧杯中,使高的蜡烛先熄灭;生成的CO2会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故答案为: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10.【答案】(1)ABC (2)C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没有明显现象,所以借助装置内压

    26、强减小使塑料瓶变瘪的现象来证明反应的发生。【解答】(1)饱和氢氧化钠的浓度大,则吸收二氧化碳多,饱和石灰水中氢氧化钙微溶,浓度小,所以吸收二氧化碳少,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消耗二氧化碳更少,所以振荡三个软质塑料瓶,观察到塑料瓶变瘪的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ABC;(2)饱和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水,为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要排除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所以A瓶和C瓶两个实验现象对比,可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11.【答案】(1)检验并吸收二氧化硫,(排除对二氧化碳的验证产生干扰)(2)B 中品红没有褪色,且 C 中溶液变浑浊(3)有道理,本实验中只要 E 中黑色固体变红就能证明有 CO,CO

    27、2 气体对 CO 气体的检验不会有干扰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进行分析。在进行气体验证的时候,要注意排除其他物质的干扰,以确保结果准确。【解答】(1)由查阅资料可知,SO2 易与高锰酸钾溶液反应而被吸收,并能使其褪色,所以A装置作用是检验并吸收二氧化硫,以保证二氧化碳的验证;(2)B 中品红没有褪色,说明二氧化硫已除尽,若 C中溶液变浑浊,则证明有二氧化碳;(3)因本实验中只要 E 中黑色固体变红就能证明有 CO,CO2 气体对 CO 气体的检验不会有干扰,所以上述装置中省略 D 装置也能达到实验目的。12.【答案】(1)与实验二作对照(2)防止试管口冷凝的水倒流导致试管

    28、底部破裂(3)CO2+Na2CO3+H2O=2NaHCO3 【解析】【分析】(1)实验一与实验二不同处是是否有二氧化碳通入,从两者实验的现象不同,说明通入二氧化碳后Na2CO3的性质发生了改变。据此可确定实验一的作用;(2)对盛在试管中的固体药品加热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的水倒流导致试管底部破裂;(3)由实验四的现象,试管口出现水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白色粉末在加热时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确定白色粉末中含有的元素。据此可写出CO2与Na2CO3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解答】(1)实验一与实验二的不同点是是否有二氧化碳通入,由实验现象可以得出,通入二氧化碳后Na2

    29、CO3发生了变化,所以两者可形成对照。答案为与实验二作对照;(2)实验四中A试管口略乡下倾斜,其目的是:防止试管口冷凝的水倒流导致试管底部破裂;(3)根据实验探究发现,CO2与Na2CO3溶液发生了反应,且生成的白色晶体分解后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所以可知白色晶体中含有H元素、碳元素、氧元素。由此可写出化学方程式为:CO2+Na2CO3+H2O=2NaHCO3故答案为:(1)与实验二作对照;(2)防止试管口冷凝的水倒流导致试管底部破裂;(3)CO2+Na2CO3+H2O=2NaHCO313.【答案】(1)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一种酸(2)二氧化硫气体不能使蓝色石蕊变红;水不能使蓝色石蕊变红;水和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一种酸使蓝色石蕊变红;成立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性质探究方法探究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要设计一组对比实验加以证明。【解答】(1)该实验的假设为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一种酸;(2)实验过程中装置 C 内为干燥石蕊试纸与二氧化硫接触,颜色始终没有变化,这说明二氧化硫气体不能使蓝色石蕊变红;装置 D 中胶头滴管中的蒸馏水在二氧化硫气体生成之前滴到蓝色石蕊试纸上,未见试纸颜色发生变化,此现象说明水不能使蓝色石蕊变红;当有二氧化硫气体通过时发现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此现象说明水和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一种酸使蓝色石蕊变红;由上述现象可知原假设成立。14.【答案】蒸馏水;0.


    注意事项

    本文(届中考科学专题练习卷二氧化碳及其性质.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