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重庆市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 资源ID:11756240       资源大小:142.99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重庆市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1、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重庆市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重庆市第一中学校2019届高三3月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1.孟子主张“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这表现了变革时代A. 知识分子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B. 知识分子信仰体系的混乱无序C. 国家分裂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D. 儒家思想成为人们普遍的信仰【答案】A【解析】【详解】孟子的意思是说天下有道德和正义,就用它来约束自身,天下无道德和正义,当身体力行去追求它,表明了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故A项正确;信仰体系的混乱无序与材料中“殉道”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主题词是“义道”,“士穷达”与国家分裂的信息不

    2、符,故C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只是百家中的一家,而非普遍的信仰,故D项错误。2.下图为汉代长安城平面图。据图可知,当时的长安城 A. 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B. 属于封闭性政治中心C. 是中国最早的国际大都会D. 城市经济功能的大大增强【答案】B【解析】【详解】分析题干图示信息可知,汉朝都城长安由九个城门组成,宫城的面积占都城的绝对比例,东市、西市处于极其次要的地位,可见汉朝长安城是政治职能为主的城市,仍属于封闭性政治中心,故B项正确;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与材料中图片信息不符合,A错误;材料的图片并不能说明汉代长安城是中国最早的国际大都会,C错误;汉代的长安城体现出的是政治功能,不是经济功能

    3、的增强,故项错误。【点睛】本题以汉代长安城平面图为切入点考查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考查对汉朝都城的特点的把握,考查学生识图、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图片的政治功能信息可知答案正确性。3.下表是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表。这一变化反映了朝代夏商周秦汉魏晋宋元称谓臣、人、众、野人夫、仆田客、部曲佃客、庄客、农户A. 士大夫阶层不断丧失对土地的占有权B.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强化C. 农民对地主和国家的依附关系的松弛D. 自耕农阶级在曲折中渐趋发展壮大【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夫、仆”田客、部曲“佃客、庄客、农户反映出封建小农经济下农民经营以及田庄经济中租佃形式,这一变化体现出

    4、了农民对地主和国家的依附关系逐渐松弛,故项正确;材料反映不出士大夫对土地的占有关系,故项错误;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出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变化,不是自耕农阶级壮大,故D项错误。4.唐宋时期重要官员的任免需要经过皇帝和宰相商量,而清朝中枢机构的任职多由皇帝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中常有“行走”这一具有临时差遣性质的字眼。这表明A. 专制皇权不断强化B. 文官政治日益成熟C. 行政效率不断提高D. 科举制度逐渐完备【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唐宋时期官员的任免需皇帝和宰相商量,宰相的意见会影响皇帝的定夺,而清朝中枢的任职大多数由皇帝自己遴选,说明专制皇权不断强化,故选A

    5、;材料说皇帝对官员的任职,但没有说明文官或武官,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各个中枢机构的配合,所以谈不上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C;材料和科举制无关,排除D。点睛:清代之前,中央官员有职有权,地位比较稳固,而清代中枢的任职大多数由皇帝自己遴选,比较容易控制,这样皇帝决策受干扰比较少,所以说明专制皇权不断强化。5. 1893年,驻外公使薛福成在出使日记中写道:“总理衙门大臣萃毕生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物者,殆鲜有其人。或以官高挂名,或以浅尝自喜;或骤出骤入,听其自然。一闻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两书之名,尚有色然以惊者。”这主要反映了( )A. 中外交涉事务的减少 B. 顽固派对洋务的抵制C. 立宪思想传播的困境 D

    6、. 洋务人才的匮乏【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物者,殆鲜有其人”,结合后面三句话的具体说明,即可知材料内容的核心意思,即体现出洋务运动时期对外交事务精通的专业人才匮乏的信息。A项“中外交涉”,B项“顽固派的抵制”,C项“立宪思想”无从体现,三项均属于无关项,排除。综上,故,正确答案选D。【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技术器物阶段)洋务运动洋务人才的匮乏6.辛亥革命中各省纷纷宜布独立,辛亥革命之后,中央政府是否合法有道,其判断的标准已转移到地方,即各省是否承认中央

    7、的最高主权权威。这说明辛亥革命A. 推动了地方自治的进程B. 宣扬了民主政治理念C. 加速了中央集权的衰落。D. 推动了民权意识觉醒【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辛亥革命之后,中央政府是否合法有道,其判断的标准已转移到地方,即各省是否承认中央的最高主权权威”,说明地方政府权力增强,这种变化加速了中央集权的衰落。故答案为C项。辛亥革命前没有进行地方自治,排除A项;国家结构形式的变化与民主政治无关,排除B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7.1926年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特别会议,决定党在政治上的主要方针是加紧进行湖南、湖北、河南等地的群众工作,特别是发动和组织农民群众。这一方针A. 表明党的工作重

    8、心已转向农村B. 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C. 是应对国民党右派的紧急举措D. 适应了国民革命新形势【答案】D【解析】【详解】1926年7月,国共合作领导的北伐战争开始,因而题干中所提到的1926年2月的农民运动为北伐战争准备了条件,故项正确;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农村是在1927年的八七会议之后,故项错误;土地革命是1927年8月7日召开的八七会议上中国共产党制定的革命路线,与题干中所提时间相隔较远,因而没有直接联系,故B项错误;此时正值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并没有失败,所以不是应对国民党右派的紧急举措,故项错误。8.1953年至195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8%,其中内地为20.4%,沿

    9、海为16.8%,“二五”期间,我国基本建设投资主要集中在河南、四川、湖北等内陆地区。政府这发展战略意在A. 改善我国的工业布局B. 便于接受苏联技术援助C. 建立合理的工业结构D. 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时,国内生产力分布极不平衡,建国后我国实施均衡发展的区域经济政策,从平衡地区生产力的布局和国防安全出发,决定加快内陆地区的工业发展,材料中的举措有利于改善我国传统的工业布局,故A正确;一五计划的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其中原因之一是苏联对中国的经济援助,排除B;我国的基本建设投资主要集中在河南、四川、湖北等内陆地区,主要是出于均衡发展的区域经济政

    10、策,而不是建立合理的工业结构,排除C;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是年以后,排除项。【点睛】根据关键信息“二五期间,我国的基本建设投资主要集中在河南、四川、湖北等内陆地区”,联系所学建国后我国实施均衡发展的经济战略分析解答。9.古罗马法学家莫德斯丁给婚姻下的定义是:“婚姻是男女间的结合,是神法和人法的结合。”而民法大全则规定“如果没有当事人的同意,婚姻不能成立”,“任何人既不能被强迫缔结婚姻,也不能被强迫重新恢复一个业已离异的婚姻。”这表明民法大全A. 提倡婚姻中男女双方地位平等B. 只重视维护罗马贵族的婚姻自由C. 在婚姻中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D. 恪守罗马早期法学家的婚姻定义【答案】C【解析】

    11、由材料信息可以得出,民法大全在婚姻问题上更多的强调婚姻的自由,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男女地位问题,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法律条文的只适用于贵族的信息,B不正确;民法大全对婚姻的定义与传统婚姻观念的含义不同,D不正确。10.法国某作家曾对巴尔扎克说:“你既有能力而也愿意描绘人类如你所眼见的。好的!反之,我总觉得必要按照我希望于人类的,按照我相信人类所应当有的来描绘它。”材料表明这位作家所遵循的创作方法是A. 古典主义B. 浪漫主义C. 现实主义D. 现代主义【答案】B【解析】【详解】浪漫主义文学的最大的特点是运用夸张、幻想和想象的方法描述作品,材料中“按照我希望于人类的,按照

    12、我相信人类所应当有的”符合浪漫主义的想象的表现手法,故这位作者的创作方法应该是浪漫主义,正确;古典主义创作方式遵循理性主义的特点,错误;现实主义是材料中作者批判的对象,错误;现代主义是一种反传统的创作方法,运用离奇怪诞的表现手法,故项错误。11.1928年,布哈林认为: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这反映出当时苏联的工业化A. 存在违背经济规律现象B. 没有得到人民普遍支持C. 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精神D. 受到计划经济体制制约【答案】A【解析】【详解】苏联的工业化是牺牲农业基础上发展工业,而且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的畸形发展,

    13、材料中“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的信息表明当时苏联的工业化存在违背经济规律现象,故正确;苏联的工业化比较适合工人阶级,所以并不是没有得到人民普遍支持,错误;新经济政策是遵循市场规律的政策,斯大林模式显然不是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精神,错误;受到计划经济体制制约不符合材料的主旨信息,故项错误。【点睛】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曾经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推动过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确保了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的发展,为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中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也有了提高。12.二战后,西方学术中关于“国家构成了社会行动的自然的、甚至是最重

    14、要的边界”的假定和“依照国家边界所定义的单位来组织社会知识的方法”遭到广泛的质疑。这一学术趋向的背景主要是A. 结盟对抗成为冷战时代主流B. 区域性与国际性的合作加强C. 西方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变化D. 民族解放运动瓦解了殖民体系【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肯定的是国家在社会组织中的重要性,而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区域集团化是超国家的组织形式,是材料中研究对象受到质疑的原因,故B项正确;结盟对抗不符合材料中超越国家的内涵,错误;西方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变化也不符合材料中关于国家界限的定义,错误;民族解放运动瓦解了殖民体系不符合材料主旨,错误。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阅读史,是

    15、一部以“仕”为主体的阅读史,阅读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导,甚至还规范了经史子集学习的先后秩序。但是,伴随着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带来纸质书籍的“贬值”,加之科举制度的实行,阅读权力也从绝对垄断到有限控制。藏书和阅读不再是王室和官吏的专利,民间藏书数量和读书的人数逐渐增多,书籍种类和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元。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著书立说,还是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历代读书人,发奋苦读,求取功名,其目的都只是期待有朝一日,能“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学而优则仕”无疑是封建时代读书人的最佳出路。摘编自郇红梅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演进材料二 晩清的阅读革命经过了一个较长的酝酿期。新式媒体、新式出版

    16、机构及西学类书刊的增加,为阅读革命的生成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持条件,但并未使潜在的阅读革命转化为现实。甲午一役后,为了救亡,士大夫阅读的主题逐渐由四书五经转到西学,关注的焦点正由内而外、由古而今,推崇的学问家由诸子百家转为卢梭、孟德斯鸠等,士大夫津津乐道的关键词正由仁义、纲常、名教而转为民权、自由、革命等。一场外力推动型的“阅读革命”正悄然兴起。摘编自闾小波论晚清阅读革命的兴起及政治功效(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阅读革命”兴起的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晚清士大夫阅读与古代的主要不同。【答案】(1)特点:以儒

    17、家经典为主导,内容逐渐丰富;以“仕”为主体,人数逐渐增多;以仕进为主要目的,致力于求取功名。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科举制度的推行;儒家思想的影响;造纸术、印刷术的发展。(2)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新式传媒的推动;西学的传播;知识分子的觉醒。(3)不同:晚清以西学为主,古代以儒家经典为主;晚清重在救亡图存,古代重在谋求功名;晚清推动了社会变革,古代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国古代的阅读史,是一部以仕为主体的阅读史”“藏书和阅读不再是王室和官吏的专利,民间藏书数量和读书的人数逐渐增多”可归纳得出以“仕”为主体,人数逐渐增多;根据材料“阅读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导”

    18、“书籍种类和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元”可归纳得出以儒家经典为主导,内容逐渐丰富;根据材料“历代读书人,发奋苦读,求取功名,其目的都只是期待有朝一日,能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学而优则仕无疑是封建时代读书人的最佳出路”可归纳得出以取得功名为主要目的。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伴随着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带来纸质书籍的贬值,加之科举制度的实行,阅读权力也从绝对垄断到有限控制”并结合所学,可从社会经济的发展、科举制度、儒家思想和造纸术、印刷术的发展等角度作答。(2) 根据材料“新式媒体、新式出版机构及西学类书刊的增加,为阅读革命的生成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持条件”可分析得出原因为新式传媒的推动;根据材料“甲

    19、午一役后,为了救亡图存,士大夫阅读的主题逐渐由四书五经转到西学,关注的焦点正由内而外、由古而今,推崇的学问家由诸子百家转为卢梭、孟德斯鸠等,士大夫津津乐道的关健词正由仁义、纲常而转为民权、自由、革命等”可分析得出原因为民族危机的加深,西学的传播以及知识分子的觉醒。(3)根据材料一及材料二,可以分析得出晚清士大夫阅读与古代的主要不同。一是内容不同,晚清以西学为主,古代以儒家经典为主;二是目的不同,晚清重在救亡图存,古代重在谋求功名;三是作用或影响不同,晚清推动了社会变革,古代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纵向发展

    20、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活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横向发展指的是人类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世界历史的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必须有史实依据)。【答案】评分标准:一等围绕主题,观点明确;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论证;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二等基本围绕主题,观点明确;较好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论证较完整,逻辑比较严密,表述清楚。三等偏离主

    21、题,观点不明确;未引用史实;论证欠缺说服力,逻辑混乱,表述不清楚。【解析】 “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活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指物质生产推动社会形态的更迭,即社会进步;“横向发展指的是人类历史由各地区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指世界联系加强促进世界成为一个整体;根据“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说明:物质生产和世界联系的加强共同促进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可联系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等史实进行论述。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隋

    22、以前地方官制重叠,滥立名目.形成了“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状况,出现了“资费日多”“租调岁减”的局面。583年,隋文帝废除郡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一些州县,裁汰一些冗官。汉、魏时,州、县两级长官权力很大,可以自行选择僚佐.隋朝确立制度,全国各地的“大小之官,悉由吏部”任命,而且县佐须用别郡人,还规定地方长官及其重要属僚每年年终到中央“上考课”(报告工作),中央还常常派使臣出巡各地,考察州县官员政绩好坏。朱绍侯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概括隋朝地方官制改革的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隋朝地方官制改革的历史作用。【答案】(1)措施;

    23、撤并地方机构,裁汰冗员:将地方属官的任命权收归中央:规定官员异地任职:要求地方长官定期到中央报告工作;加强对地方官员的考察。(2)作用:精简地方机构,减轻了财政负担,提高了行政效率;州县两级制对后世地方行政建制产生影响;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管理,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官场的腐败,加强了中央集权。【解析】【详解】(1)措施;依据材料“并且合并一些州县,裁汰一些冗官”的信息可知是撤并地方机构,裁汰冗员;依据材料“大小之官,悉由吏部任命”的信息可知是将地方属官的任命权收归中央;依据材料“县佐须用别郡人”的信息可知是规定官员异地任职;依据材料“规定地方长官及其重要属僚每年年终到中央“上考课”(报告工作)”的信息

    24、可知是要求地方长官定期到中央报告工作;依据材料“中央还常常派使臣出巡各地,考察州县官员政绩好坏”的信息可以归纳出加强对地方官员的考察。(2)作用:依据材料“并且合并一些州县,裁汰一些冗官”的信息和所学可知是精简地方机构,减轻了财政负担,提高了行政效率;依据材料“隋文帝废除郡级,改为州县两级制”的信息可知是州县两级制对后世地方行政建制产生影响;依据材料“中央还常常派使臣出巡各地,考察州县官员政绩好坏”的信息和所学可知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管理,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官场的腐败,加强了中央集权。16.【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1931年10月下旬,蔡廷锴受命率十九陆军“围剿”工农红军,他也时刻关注

    25、东北抗日消息。本计划北上抗日,后因日军在上海发动战事而未能成行。1932年1月,日军悍然进攻上海,制造了侵略中国的“一二八”事变。蔡廷锴下令反击,并同蒋光鼐和戴戟联名通电全国,表示“尺地寸草,不能放弃”。他组织和指挥所部官兵坚守抗日战场一个多月,取得辉煌战果,日军四易主帅,死伤累万。1933年春,日寇攻占热河,并猛攻华北长城各口。蔡廷锴向南京国民党政府请缨北上,南京政府不允许全军出动,亦应以一部先遣策应,于是,蔡廷锴决定抽调部分兵力北上,自己为先遣抗日军总指挥。先遣军进抵湖南耒阳时,何应钦与日寇签订了塘沽协定。蒋介石电令先遣抗日军回师福建。摘编自马若义蔡廷锴抗日活动述评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

    26、学知识,概括蔡廷锴所领导抗日活动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蔡廷锴的抗日活动。【答案】(1)背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紧侵华;南京国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国共内战。(2)评价:蔡廷偕抗日活动打击了日本的侵略气焰,维护了中华民族利益,弘扬了爱国精神,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为以后的抗日活动提供了经验教训。【解析】【详解】(1)背景:依据材料“1931年10月下旬”的时间和所学可只是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紧侵华;依据材料“蔡廷锴受命率十九陆军“围剿”工农红军”的信息可知南京国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依据材料中“他也时刻关注东北抗日消息,本计划北上抗日”的信息可知是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是国共内战时期。(2)评价:依据材料“组织和指挥所部官兵坚守抗日战场一个多月,取得辉煌战果,日军四易主帅,死伤累万”的信息可知蔡廷偕抗日活动打击了日本的侵略气焰,维护了中华民族利益;依据材料“同蒋光鼐和戴戟联名通电全国,表示“尺地寸草,不能放弃”的信息和所学可知弘扬了爱国精神,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以后的抗日活动提供了经验教训。


    注意事项

    本文(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重庆市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