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及教案.docx

    • 资源ID:11566188       资源大小:28.36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及教案.docx

    1、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及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寡人之于国也是苏教版语文第四册的重点篇目,该文集中了反映著名思想家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缜密的思维,高超的论辩能力。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要了解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和句式。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及本文的特点,我拟确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和重难点:1、学习孟子“仁政”的思想;2、掌握“熟、发、直、兵、胜”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了解“或或”“是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几个句式的特点,辨析它们和现

    2、代汉语的不同特点;3、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及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内涵,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本文系诸子散文,时间跨度大,学生较少接触论辩式议论文,因此,重点“3”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学生在初中和高一阶段的学习中,已基本掌握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把疏通文意的任务交给学生,课文思路的探讨也可交给学生,而课文的思想内容则需要师生共同探讨,可以结合对文章细节的分析。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诵读教学法 包括朗读和背诵。让学生多读多练,读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力求生动活泼,或个别

    3、朗读、集体朗读,或轮流朗读、分角色朗读,读后有评,以评促读、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课前资料交流和亮点探究 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语句看似浅显,内涵却艰深,为此,我在课前精心设计了资料交流和亮点探究课题的环节。之所以布置预习的课题,是因为作业提纲是我日常教学中经常使用的,它的好处在于为学生提供解读课文的思路,明确课文学习的重点、难点,学生带着作业预习常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求学生能够

    4、根据课题去收集、筛选有关的资料,能够结合背景资料、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深入地分析。 在课堂上进行开放式课堂讨论 文言文教学要注重学以致用,古今互动,既让学生充分感受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又应注入新的生命,“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即古今对读,合理延伸。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 主体的指导思想,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既让大部分学生充分体验说的乐趣和说的畅快,又培养了学生探讨学问的好习惯,体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 说学法: 教法是为学法服务的,因为教法只有在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才是有效的,教师要研究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

    5、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背诵时还要指导学生运用意义记诵法,因为高中学生正处于由机械记忆向意义记忆转变的时期,记诵要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 三、说教学过程: (一)介绍孟子,导入课文: 让学生课前讲话,介绍孟子 (给学生主动权,让他们学会收集资料,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二)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1、第一遍,教师范读,学生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2、第二遍,请一组学生齐读,其他组的学生注意找他们读错的字词和断句错误的地方。 3、第三遍,全体学生齐读,带着两个问题去朗读课文,两个问题是:第一,这篇课文记载了谁和谁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话题展开

    6、讨论的?第二,课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有哪些? 通过以上三个小步骤,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使文言文语感的训练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落到实处。另外,使学生整体上对文章有所了解,明确课文是孟子和梁惠王围绕“民不加多”展开的一次讨论,通过文中谈及“民不加多”的三个语句将全文分为三个部分,为下文的进一步亮点探讨铺好道路。 (三)齐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难句举释(面上展开) 将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负责12节,第二组负责3节,第三组负责45节。结合注释分组翻译,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名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如此,教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手

    7、脑并用。 2、掌握重要实词(点上突破)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填然鼓之 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数罟 树之以桑 衣帛 养生丧死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无罪岁 这一步可分组展开竞赛,提高课堂效率。 这一个环节的设置,主要的任务是让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四)深入分析,亮点探究 1、通过一系列点拨式提问,让学生理清思路,可以设置如下这些问题: 第1小节中,梁惠王提出了什么疑问? (明确:“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但“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他认为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有哪些具体做法?(明确:移民移粟)

    8、 第24节中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想“王道之成”还需采取哪些措施? (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这一小步的

    9、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可以进一步理清思路,掌握文的 大概内容。 2、设置探究课题: 探究学习一: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 扩展思维:如何看待今天的人口国策? 这个题目的设置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在课前的预习中,我估计很多学生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梁惠王为什么会提出这些问题来?假如以现代的人口观念来看,世界人口爆满,各国粮食都发生问题,普遍在推行家庭计划,哪里怕人家的人口不少,而自己的人口不多呢?再说,为什么人民可以移来移去,毫无户籍限制呢? 这就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先了解战国的时代文化背景。战国的诸侯各国,虽然不同于西方的封建制度,但人民、领土、政权,都是诸侯们的私有财产,自然领土

    10、越广,人民越多,实力、权势越大,在国际间的地位就愈高,就能称雄称霸。由于那时还没有国籍制度,也没有移民限制,更没有护照的办法,老百姓可以比较自由迁徙,哪一个国家富强,可以过更好的生活,就可以搬到哪一个国家,作他的国民。而在战国当时,天下全中国的人民,只不过几千万人而已,真正是地广人稀,再加上当时列国战争和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减少、兵员和劳动力匮乏。这一分析之下,就知道当时梁惠王对孟子提出这个问题来,是有他的道理的。 即使在今天,人口仍是决定综合国力的要素之一。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是当前我国的基本国策,是从国情出发做出的为

    11、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明智抉择。 通过这道探究题,希望学生更好的了解当时的背景,学会在具体的时代背景下分析历史事件。 探究学习二:孟子比喻的特点是什么?“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何在? (明确:孟子散文善用众多的比喻和寓言,以自己丰富的经验和学识,用人们习见的事物、形象和锋利简洁的语言,用直观感觉多方面因势利导,相反相成,化抽象为形象,化概念为具体,从而生动、有趣、有力地陈说事理,辩论是非,富有雄辩性、鼓动性和逻辑性。 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以梁惠王“好战”为喻,启迪对方思考。梁惠王自认为对于国家比邻国国君尽心,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应该主动投奔归顺他,但他的目的并没有

    12、达到,邻国的国民并没有减少,自己的国民也没有增多。这是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员,强化战备,老百姓看穿了他的小恩小惠、好大喜功、穷兵黩武。 “五十步笑百步”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其实与邻国之政相差无几,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要从根本上使国民增加,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设置这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孟子的论辩特色,也加深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探究学习三:孟子的“仁政”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的?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明确: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使国民“加多”,称雄诸侯,必须施行仁政。只有行仁政,才能顺民意,得民心,进而得天下。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关注民生,休养生息,因地制宜地发

    13、展生产,不征调百姓服役而耽误生产时节,不狂捕滥捞,不忽视时令伐木,牲畜不误繁殖,不误粮食播收,种桑养蚕织布,“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解除后顾之忧,百姓衣食安则心安,从而稳定人心,巩固政权。然后再兴办教育,使人人知廉耻,人人讲礼义,引人向善,倾心归附。至此,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王道可成”。此外,国君要常自省,革除虐政、苛政、酷政。孟子始终围绕仁民、富民、养民、教民、利民、保民,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 这个探究题设置目的是希望对课文内容进行延伸,联系具体的实际,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解和

    14、掌握有关实词的意义,归纳多义词义项,了解某些句式。 教学重点难点 1、孟子和孔子思想的传承 2、辨析多义词:数、兵、直,掌握文言句式 3、孟子语言的雄辩风格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孟子和孟子简介,文中生字读音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知道“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成语吧,有谁知道这句话的出处? 今天我们就从这个成语出发,学习孟子中的一篇文章寡人之于国也 二、孟子简介: 1、孟子(前373前289),名轲,战国时邹人,是孔子之孙(子思,名彶)的再传弟子。但在孟轲本人的心目中,他直接继承了孔子的师传,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侧重于个人道德的“仁”,推演为政治方面的仁政学说。后世常

    15、以“孔孟”并称,均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元文宗时封他为“亚圣”,意思是孟子是仅次于孔子的圣人。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他生于“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的战国年代,可他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其主张不被诸侯采纳,于是他“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表述他的见解和主张。 2、孟子思想:孟子的思想学说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尤其对宋明理学影响更巨,宋代以后常把孟子思想与孟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a、性学说:这是孟子全部思想的基础。孟子确认,人具有一种先验的善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了;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b、

    16、“仁政”思想:孟子从其性善论出发,提出了他的“仁政”、“王道”政治学说。他指出,“仁政”源于先王的“不妒忌闪之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c、理想人格:孟子学说中还有不少关于理想人格的思想,如“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宝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二、孟子简介: 孟子一书记载了他的言行,是儒家经典著作,也是“四书”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

    17、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其中的文章向以雄辩著称,正如孟子所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他的文章也气势浩然磅礴,印证了“文如其人”的道理。他的文章风格,对后世的影响极大。他善于运用“苏格拉底式”的诱对方就范的论辩方法,并且词锋尖利,文辞铺张,喜用排偶,显得咄咄逼人。 三、本文写作背景: 据史记魏世家记载,梁惠王三十五年,惠王“卑礼厚币以招贤者”,于是孟子不远千里来到魏都大梁。二人一见面,梁惠王就想得到“以利吾国”的良策,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为对,指出专言求利的危害和躬行仁义的意义。后二人相会于禽兽

    18、嬉戏的池沼边。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 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为对,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着不同的结果: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那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该篇为孟子中名篇,一篇不足五百字的文章却以慑人的气势和雄辩的说理阐明了治国之道,也就是以仁政治国的思想。 四、朗读课文,纠正字音及停顿。 粟,音s 曳,音y 罟,音g 洿w 彘zh 莩pi?o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课文内容结构,词句

    19、翻译。 一、内容结构: 1、提出问题:尽心焉(移其民,移其粟)而民不加多。 2、分析问题:以“五十步笑百步”设喻(梁惠王=五十步者,邻国之君=百步者),指出数量不同,实质相同,所以“民不加多”。 3、解决问题:行仁政,则斯天下之民至焉。 不违农时不可胜食?不入池养生丧死?洿?仁政之始民养生丧死无憾?时入山林不可胜用?可以衣帛树之以桑?无失其时可以食肉?仁政之成勿夺其时可以无饥不王者未之有也?不负载于道?谨庠序教?仁政之果: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二、重点文言词语的理解: 1、第一至第四段: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此处三个句末语气助词连用,以加强语气),可以泛指一切河流”河内凶,则移其民于

    20、河东(河,特指黄河。现在的“河 词义扩大)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亦:也。然:这样,如此。)河东凶亦然(请:敬辞,可翻译为“请允许我”。喻:明白。此处为说明的意请以战喻 思。) (鼓:动词,击鼓。之:助词,无意义。)填然鼓之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只是,不过。是:这。)(无:通“毋”,禁止之辞,不要。之:用于主谓之间,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翻译。于:比。) 2、第五段(依原文次序) 农时(时令,季节。)胜(尽,完。)以时(按照季节)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是:这,这样。养生:供养活人。丧死:为死人办丧事。) 3、第六段(依原文次序) 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把桑树种在那里。) 衣帛

    21、(穿上丝织品的衣服。“衣”念第四声,即去声,作动词,“穿”的意思。) 谨(原是形容词,谨慎。此处用成动词,认真从事的意思。) 负戴(负:背上背东西。戴:用头顶东西。) 然而不王者(然而:如是而。然:这样。而:表转折。王:动词,读去声,做王,使天下臣服。) 4、第七段(依原文次序) 食人食(第一个“食”为动词,吃。第二个“食”为名词,食物。) 王无罪岁(无:与上文“无”用法相同,都通“毋”,不要。罪:归罪,归咎,是动词。岁:年成。) 三、重要的和难解的句子;文章理解的难点: 1、第一段梁惠王希望人口增长的原因古代人口增长,是国家繁荣和强大的标志。因为生产力落后,一切生产都需要体力,在这种生产方式

    22、下,“人多力量大。”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武器谈不上什么“科技含量”,全靠兵员多和对兵员的组织以及战争谋划。国家的重要工程,也需要体力充沛的劳动力才能完成。因此,人多被认为是一件好事。 2、何也:为什么呢?何如:即“如何”,怎么样。 3、第五段古人也懂得保护环境的道理,不“竭泽而渔”。毛传云:“庶人不数罟,罟必四寸,然后入泽梁。”礼记说,“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孟子在文中这样说,有希望保护人民生活之意。 4、第六段根据盐铁论的说法,古代的百姓只有年老才有权穿丝绸,一般只能穿布衣,所以称老百姓为“布衣”。礼记说,“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饱,七十非帛不暖”。“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帛”是为了保暖。

    23、5、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即“未有之也”。 6、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介词结构后置)。 7、树之以桑,申之以孝悌之义,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均介词结构后置);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判断句)。 8、固定结构 a、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b、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总结“数、发、胜、兵、直”的用法,了解孟子的雄辩艺术 一、理解和掌握数、兵、直的用法 数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战国策赵策 数目、数量 Sh 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聊斋志异狼几,几个 Sh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当与秦相较六国论 命运 Sh 数罟不入洿池 孟子梁惠王上密,与“疏”相对 C

    24、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赤壁之战 计算 Sh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 兵 史记陈涉世家屡次 Shu 兵 兵刃既接 孟子梁惠王上兵器、武器 兵者,国之大事孙子兵法 军事、战争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 传军队 可汗大点兵木兰诗 士兵 直 木受绳则直 荀子劝学与“弯”相对 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 指南录后序正确的、正直的 与单于相直汉书 面对、遇到 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 价值,后写作“值”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梁惠王上 副词,仅,只是 侯生摄敝衣冠, 直上载公子上坐 信陵君窃符救赵副词,径直、一直 可以为富安天下, 而直为此仓廪也 论积贮疏副词,竟然 二、孟子在与梁惠王的对话中表现的思想

    25、与主张: 首先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他认为应该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梁惠王自认为的“用心”于民是远远不够的,这与其他国家一味向民征敛只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区别。第二孟子又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具体的说,就是让民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鸡豚狗彘之畜”。第三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的主张,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饥不寒”。最后孟子在自己论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面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孟子的雄辩艺术: 1、孟子正面阐述自己的主张,提出了“仁政”的一系

    26、列措施,它包括:不违农时,合理的发展生产;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合理发展农牧业;加强教化,“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关心老百姓疾苦,不推诿责任。文章结构非常严谨。 2、本文长于设喻,贴切的比喻使其说理充满不可辩驳的力量。 3、另外在辩驳艺术上,当对方一个错误的论题出现,孟子往往从侧面进攻,并不急于反驳,而是以退为进,水到渠成,说服对方。 三、参考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减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

    27、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人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 “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几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 “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注意事项

    本文(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及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