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语文A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

    • 资源ID:11357527       资源大小:125.35KB        全文页数:15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语文A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

    1、语文A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19-2020年语文A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会认2个生字,会写5个字,自主积累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课文的美和大自然的美。过程与方法:、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识字。、通过有感情、带有想象的朗读,品味诗歌的形式美和课文内容的美。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情趣,在对自然的观察、体会与思考中,感悟自然。、激发学生说、写的兴趣,续写诗歌。教学重点、难点:、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回答课后问题。、体会诗歌的意境,感悟诗歌语言与形式的美。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文稿。、学生预习课文。教学课时:课时教学过程第

    2、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欣赏歌曲:同学们,让我们先一起欣赏一首歌(教师播放好大一颗树。提问:听了歌曲,你知道了什么?2、学生自由发言。3、揭示课题:下面,我们再欣赏一首写树的诗想当一颗树。(板书课题)4、生说说自己读了题目后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二、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树的特点:1、指名读课文,提问:读了诗歌知道了什么。(由二、三名学生接读课文,教师注意指导学生正确认读生字的读音。)2、组织学生讨论,谈谈对课文的初步了解。(1)课文共有几个小节?每个小节分别写了树的什么特点?(2)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吗?炙热:像火烤一样的热,形容极热。姿态:词语有两层意思,一是姿势、体态,二是态度。课

    3、文既描述了大树的样子、体态,也暗示着”大树“那种为人处世的态度。雅量:宽宏的度量。诗中指大树为了他人不计较自己的得失。3、指导学生用一段话概括出树的特点。4、给学生思考两分钟,然后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三、联系生活,理解课文,感悟诗情:1、师:诗歌的特点之一就是通过优美概括的语言,激起人们的思考、遐想与激情。下面大家再仔仔细细地品味诗句,看你能想到什么。(提示学生抓住“沉默”“姿态”“雅量”“幽默”这几个关键词去产生联想)2、生:读诗句,谈谈自己想到的事情,想到的人。3、课下的思考题:这首小诗是写树还是写人?什么叫借物喻人?课外找一找写树的诗文。四、课堂练习: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尽量用上诗中的

    4、词语。(见演示文稿)大树常常是()寡言、不吵不闹,它()挺拔,不怕()的太阳,有甘于奉献的()。有时候,大树也很顽皮(),悄悄和你开个小玩笑。2、朗读课文。3、抄写生字新词。五、作业设计。、把课文读熟,背给家长听。、抄写新词,一个写4遍,生字扩词,并听写。第二课时一、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导入新课:1、检查学生朗读、背诵课文的情况。2、师: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刻起,人类就始终没有离开过绿色,离开过树木。古老的诗歌中有树(咏柳),现代的诗文中更是有树(鸟的天堂等)。二、比较阅读:1、出示鸟的天堂课文,读一读其中写大榕树的部分,与课文想当一颗树比较,有什么不同。2、学生说说自己的见解。即说出它们之间的异

    5、同。3、出示好大一颗树的歌词,说说此文与想当一颗树的异同。(如好大一颗树与课文想当一颗树相比,也挖掘了树的特点,但好大一颗树赞美的是树的高大、坚韧、奉献、胸怀宽广的品质。)4、引导感悟想当一颗树等诗文带给我们的启发。(小诗表面写树,实际是写人。)三、读诗文、听音乐、想画面:1、配乐范读课文。2、学生说说自己听读诗文后,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带给你怎样的启示。3、指导朗读背诵。四、结束课堂,布置作业。1、请同学们续写想当一颗树。2、背诵课文。板书设计: 1 想当一棵树学会 沉默 学会 姿态 一个人只有心中有理 学会 雅量 想,有榜样,才能不断进步学会 幽默2、美丽的“三潭印月”教学目标知识与

    6、技能: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自主积累词句。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设问、反问句的作用。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独立识字。2、以读为主,注意扶放结合,引导自学、感悟。3、注重朗读,通过读体会景物的美、意境的美。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自然和文化景观,愿意了解景观中的文化故事,丰富自己的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设问、反问句的作用。教学难点调动学生关于其他风景名胜的阅历积累,让学生愿意了解景观中的文化故事,教学准备1、搜集有关杭州西湖的图片、资料。2、制作教师演示文稿。3、学生预习课文。教学课时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谈

    7、话导入新课:1、暑假期间,你都去过哪些风景名胜?2、学生举手发言,谈自己去过的风景名胜。3、今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欣赏一处风景名胜。那就是杭州西湖美景之一“三潭印月”。(板书“西湖”和课题)4、有去过西湖的同学没有?请游览过西湖或对西湖有兴趣的同学谈谈自己所了解的西湖美景“三潭印月”。二、自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1、阅读要求:注意读准字音,思考课文围绕“三潭印月”这一景点1都告诉了我们些什么。2、学生自读课文,尝试概括课文的主要意思。(1)西湖中央有一个人间仙境般的小岛。(2)相传是苏轼带领百姓挖湖堆泥筑成的,并在湖中立了三个石塔。(3)石塔的别致造型,成了西湖的标志。(4)“三潭印月”的来历

    8、。)3、文中提到哪些景物和相关故事,画一幅图表示出景物的位置,简单介绍这些景物。(教师相机板书)4、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画出西湖景物,初步把握课文内容,介绍相关景物。三、尝试运用设问、反问介绍景物:1、师:大家初步了解了西湖美景,知道了“三潭印月”是怎么回事,还了解了有关“三潭印月”的传说。作者充分挖掘与景物有关的历史、传说,把写景与叙事相结合,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下面谁能把你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或者把你喜欢的地方介绍给大家?注意找出描绘景物样子的词语,突出景物特点。2、学生朗读课文,讲述自己喜欢的景物或故事。(要求:尽量运用合适的修饰词语,如“月色融融”“波光闪闪”“欢歌笑语”“绿树依依”“繁

    9、花似锦”等,介绍自己喜欢的景物或者故事。)3、比较问句的不同和各自的作用。湖心怎么会有这样一个小岛呢?相传为什么叫“三潭印月”呢?因为这不就是人间天堂吗?4、尝试运用设问、反问的表达方式再次介绍景物。四、课堂练习:1、记写生字。注意“繁”字是上下结构,下面的“系”字少一撇。“浇灌”的“灌”是左右结构,不是上下结构,部首是三点水旁。2、自由朗读背诵课文。五、课后作业:1、从下面的几个身份中选择一个或两个,认真研读课文和课外搜集的有关资料,做好跟大家汇报交流的准备:(1)“三潭印月”景点的播音员(尝试配乐朗读);(2)“三潭印月”景点导游(注意口语,尝试使用“设问句”的表达方式);(3)假设自己是

    10、一名曾经到过西湖、领略过“三潭印月”美景的游客(用自己的口吻介绍“三潭印月”的经典);(4)自己就是当年的苏轼(初到杭州为官,来到西湖,看到了什么,有了怎样的想法,西湖疏浚以后,又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想);(5)自己是三个石塔的设计与建造者(介绍自己设计的三塔河这样设计的好处,最好自己画一张石塔的示意图或制作一个简单的石塔模型)。2、熟读课文。3、抄写生字新词,并听写。 第二课时一、交代任务,明确目标:1、上一节课,我们随作者一起浏览了美丽的“三潭印月”,这节课让我们换换角色,走进西湖,走进风景,走进文化,享受美景,享受生活。2、下面,请同学从给出的身份中选择一个或两个,做好准备跟大家汇报,汇

    11、报时注意尝试使用课文中生动地词汇,如“月色溶溶”“波光闪闪”“亭台楼阁”“欢歌笑语”等。(1)“三潭印月”景点的播音员;(2)“三潭印月”景点导游;(3)一名曾经到过西湖、领略过“三潭印月”美景的游客;(4)自己就是当年的苏轼;(5)自己是三个石塔的设计与建造者。3、学生在课上再进行选择,小组交流。二、汇报交流:1、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进行全班交流(尽量选不同身份的扮演者)。2、引导大家客观欣赏评议,以促进学生在汇报交流中共同提高。3、活动提示: (1)配乐朗诵时应注意语调舒缓。 (2)以导游的身份介绍时,要注意口语化,注意使用自问自答的设问句,注意调动游客的兴趣。 (3)以设计者的身份介绍时

    12、,注意交代以下几点:第一,交代出石塔的位置、建造的意义;第二,说明石塔的样子。 (4)以游客的身份介绍时,要说出身临其境的感觉。 (5)无论以哪种方式介绍西湖的“三潭印月”,都要以课本为依托,注意参考课文的内容,表达方式,积累文章中的优美词句。三、布置作业。、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完成课后练习。、预习第三课。 板书设计2 美丽的“三潭印月” 小岛 人间仙境?挖湖筑岛西湖?造型别致?人间天堂历史景物人物选读一 “天涯”踏浪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有关词语,并积累词汇。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

    13、象、理解、表达能力。4、了解“天涯海角”的特点,想象其美景。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体会“眼花缭乱、爱不释手”等词语的妙用。2、引导学生赏析这篇游记,体会作者由所见到所思、所感的情怀。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天涯海角”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2、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教学重点欣赏“天涯海角”的美景,理解作者对“天涯海角”“南天一柱”的感怀。教学难点1、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2、理解作者对“天涯海角”“南天一柱”的感怀。教学准备1、搜集有关“天涯海角”的文章和图片。2、预习课文。3、教师演示文稿。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明确目标:师:谁不想寄情山水?谁不

    14、喜欢游览风景名胜?美丽的西湖让我们流连忘返,如诗的“三潭印月”让我们向往。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海南三亚的“天涯海角”,了解那里的美丽,体验“天涯”踏浪的乐趣。请大家读课文,一会准备向大家介绍“天涯海角”,并说说什么地方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二、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1、学生自读课文。2、提问:“天涯海角”的什么地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3、学生说说作者笔下的“天涯海角”哪些地方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三、以作者或游客的身份介绍“天涯海角”:1、教师提示:(1)抓住“天涯海角”给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也就是课文的几个要点,想好介绍的先后顺序。(2)介绍要自然大方,使用普通话,就像介绍自己的亲身经历一样,使

    15、人听起来有亲切感,不要像读书、回答问题一样。(3)尽量使用课文中的优美词语。(4)听的同学注意两点:一是看这位同学什么地方介绍得好;二是自己还有什么问题要问,还有什么建议。2、学生先分小组介绍,然后每组推荐一人在全班介绍,评出优胜小组。四、布置作业:1、参观自己喜欢的风景名胜。2、搜集整理有关长沙的风景名胜资料。3、完成一个风景名胜的小练笔。语文乐园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对本单元的词语进行归类复习与巩固,积累词语。2、学写比喻句,学会运用比喻的手法把事物描写生动。3、学习苏东坡“灵隐题联”的故事,以灵隐题联为依托,开展“趣味语文故事会”。4、自主阅读记景抒情散文落叶懂得奉献、给予可以让生命

    16、变得温馨、美丽而精彩。5、完成一篇我喜欢的一处风景的习作。过程与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读、说、写等练习方式,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词语,在写中提高文字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读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积累词语以及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乐于奉献的优秀品质。教学重点、难点1、学写比喻句。2、完成习作。教学准备1、预习语文乐园一。2、查找资料,准备“趣味语文故事会”。教学课时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同学们,新学期的第一个“语文乐园”向我们敞开了大门,快进来看看,这里都有些什么呢?二、词语超市1、课件出示词语,自由读词语,教师巡视,看看学

    17、生是否需要帮助。2、轮流读词语,纠正读错的字音。3、复习了解词义。4、不懂的词语提出来,查字典、词典或大家讨论交流,教师点拨。5、分小组用词语口头造句比赛。三、金钥匙1、课件出示句子,读一读。2、说说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3、指名回答。4、口头练习造比喻句。 5、集体评议。6、小结:造比喻句时,一定要注意这两种事物有类似之处,通常把抽象的、复杂的用具体的、简单的事物来说明,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四、布置作业。1、抄写这些词语。2、造5个比喻句。3、预习“阅读欣赏”。第二课时一、自主阅读1、课件出示阅读提示。2、学生根据提示,进行自主阅读。3、读了这篇散文,你明白

    18、了什么?4、分组朗读,评出读得最好的一组,表彰。二、语文故事1、自读短文,思考:故事讲了什么?苏东坡是什么时代的文人?有关苏东坡的其他文学故事你有没有读过?2、全班交流讨论。3、什么是趣味语文故事?4、小组讲故事:注意不要照搬照念,要求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小组内评一评、讨论:谁的故事讲得最好?5、小组派代表到班上讲故事。6、评出故事明星,谈你的收获。三、布置作业:1、以“趣味语文故事会”为题材写一篇日记。2、预习“语文生活”。第三、四课时一、语文生活1、课文借鉴在这个单元里,同学们学习了美丽的“三潭印月”、“天涯”踏浪等课文。这些课文内容虽说不同,但在表达上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作者是按一定的顺序

    19、,抓住特点来写的的。我们今天要写的习作也要按一定的顺序来写。2、思路形成本次作文要求我们写喜欢的一处风景,大家回顾一下,你最喜欢的一处风景是哪里?你看到的景物什么样?像什么?这处景物过去什么样?和哪儿的景物有联系、有相似之处?关于景物有怎样的故事或者传说?关于景物前人有哪些描述?从景物的历史、现实中你有怎样的感悟、感想?3、提纲举例(以课文为例)4、习作(1)梳理思路,完成写作提纲。(2)题目自拟。(3)修改。(4)誊写。(5)讲评。 3、古诗二首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积累古诗的兴趣,

    20、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宿石邑山中,掌握诗中的生字。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和赞美西湖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人羁旅辛苦,孤独凄清的况味。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宿石邑山中,并背诵。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宿石邑山中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1、体现石邑山风景的图片以及诗人韩翃的资料。2、生字词语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1、我们曾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谁来背背?大家想想,我们以前是怎样来学习古诗。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古诗。二、学习宿石邑山中(一

    21、)初读感知1、出示古诗,指导学生读题,注意“邑”字的读音。宿石邑山中唐韩翃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2、简介作者。诗人韩翃(hng):字君平,唐代诗人。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一直在军队里做文书工作,擅长写送别题材的诗歌,时称“大历十才子”。3、初读诗歌,学习生字。指名读,齐读,读准生字“邑、韩、霭、锡”。4、解题。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二)细读理解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这首诗里都写了些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这首诗描绘了石邑山变幻多姿的迷人景色。前两句写傍晚投宿所见山之景,后两句写晓行山中所见天之色。2、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意。“浮云不共此山齐”,写仰望所见

    22、,诗句运用“烘云托月”的手法,描写了这种直插云天的气势:那高空飘忽浮动的白云也飞升不到山的顶端,敢去与它比个高低。“山霭苍苍望转迷”,则是写远眺情景:摩天的山峦连绵不断,飘荡的晚霞忽淡忽浓,忽明忽暗,给重峦叠嶂的山增添了迷人的色彩。三四句“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是这首七绝精妙传神之笔。重点指导学生体会“暂”“飞”的妙用。 3、体会诗情。表面看,这首诗似乎单纯写景,实际上景中寓情。一二句初入山之景,流露作者对石邑山雄伟高峻的惊愕与赞叹;三四句晓行幽静清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羁旅辛苦,孤独凄清的况味。 4、配乐朗诵,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展开想象,随诗人一同走进夜色中幽深神秘的石邑山。 5、

    2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三、总结古诗学习方法初读古诗了解诗人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古诗四、作业1、默写古诗。2、搜集整理韩翃的其他诗篇,自学欣赏。五、板书设计:宿石邑山中唐韩翃(hng)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古诗学习方法初读古诗了解诗人理解诗意体会诗情熟读成诵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望洞庭,理解诗意,感悟诗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望洞庭。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望洞庭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古诗学习的基本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背诵宿石邑山中。2、学生总结古诗

    24、学习方法。初读古诗了解诗人理解诗意体会诗情熟读成诵二、学习望洞庭1、学生根据古诗学习方法自学古诗。2、小组交流体会。3、集体交流,不够具体的地方互相进行补充。 作者,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白居易尊称他为“诗豪”。 全诗大意: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湖上没有一点风,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过的铜镜,远远望去,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三、感悟诗境。1、出示三、四句古诗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2、思考:诗中是怎样描绘这幅画面的?3、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4、反馈:这两行诗句中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5、教师追问:诗中还把洞

    25、庭湖比作什么?6、教师小结,齐读古诗。三、课堂练习。1、师范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高低起伏。2、生采用多种形式诵读直至熟读成诵。3、练习说话:结合插图,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4、写字指导,强调“螺”的结构。四、作业。1、背诵两首古诗。2、课后搜集整理描写山水景色的古诗进行阅读,开展古诗阅读交流会。板书设计: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3白银盘:形容洞庭湖。4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这里指湖中的君山。4、中秋节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本课生字新词,搜集

    26、并积累描写月亮的词语和诗句。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秋节的习俗、由来以及与中秋节有关的神话传说。,体会“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文中蕴涵的情感。3、培养热爱祖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情感,懂得圆月象征着团圆,象征着美好,寄托着人们的祝福和相思。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了解中秋节的由来,热爱祖国悠久的民族文化教学难点: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文中蕴涵的情感,懂得圆月象征着团圆。教学准备:收集有关中秋节的诗句,传说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读通课文,学习掌握生字新词。2、整体感知全文,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了解中秋节赏月的习俗以及有关月亮

    27、的传说。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中秋节赏月的习俗以及有关月亮的传说。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要说一个谜语,请你们来猜一猜。迎佳节,庆丰收,歌舞表演乐融融,月饼香,月饼甜,全家欢乐大团圆这首儿歌中说到的“佳节”,是什么节?2、交流:你们家是怎么过中秋节的?3、揭示课题:中秋节二、自由读文,了解大意。1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标出自然段序号。2同桌之间借助工具书或查阅的有关资料、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提问:课文介绍了关于中秋节的哪些知识?读书的过程中,教师注意指导学生正确认读生字的读音。4、集体交流反馈。板书关键词语中秋节的时间人们的活动中秋节的来历有关习俗有关月亮的神话故事有关月亮的诗句5


    注意事项

    本文(语文A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