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必修2.docx

    • 资源ID:11353798       资源大小:916.32KB        全文页数:2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必修2.docx

    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必修2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一、选择题2016年题组1(2016浙江文综14)诗词歌赋既是历代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下列文句,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A“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西都赋)B“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蜀都赋) C“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估客乐)D“苛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家室”(广州歌)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解析】A项中的“九市”与商业经济有关;C项中的“经游(营)”与商业经济有关;D项中的“贾客”(指商人)与商业经济有关。故选B项。【答案】B2(2016天津

    2、文综2)下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文字为:“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这一铜版()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 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是纸币交子的文物材料 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A B C D【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纸币发展) 【解析】题中给出的北宋纸币铜版拓片是印刷纸币的模板,它的存在能反映出北宋发行了纸币,故正确;从铜版拓片的内容,可知当时印刷技术水平,故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纸币拓片,不是纸币实物材料,故错误;从纸币出现和拓片上文字,可知宋代商品经济繁荣,故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答案】B3(2016天津文综4)除四大发明外,从中国传到欧洲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船尾舵

    3、、马镫等器物,菊花、柠檬、柑橘等水果和植物。柑橘至今在荷兰和德国还被称为“中国苹果”。这些东西传到欧洲主要通过()A中国商人 B阿拉伯人C马可波罗等欧洲人 D奥斯曼土耳其人【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对外贸易(丝绸之路) 【解析】古代中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中国商人的活动很少能到达欧洲,故A项错误;古代中国对外交往通过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到达中亚、西亚地区,再由阿拉伯人经地中海地区传入欧洲,阿拉伯人是传播四大发明和中国物产到欧洲的桥梁,故B项正确;由于交通工具和地理因素的限制,欧洲人到达古代中国很艰难,而且马可波罗是元代才来到中国游历,并不是促进两地物种传播的主要途径,故C项错误;奥斯曼土耳其人控

    4、制的是地中海东西方贸易商路,不利于中国与欧洲往来,故D项错误。【答案】B4(2016北京文综15)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这说明当时()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 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 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A B C D【考点】古代中国的商业明代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材料“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表明农产品在当时大量进入了商品流通领域,故正确;“积累了巨额财富”不是用来扩大再生产,而是“用于购田置地”说明了当时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故正确;

    5、“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反映了食盐贸易依然控制在政府手中,故错误;材料反映了一个徽商最初经营农产品、后来经营食盐、发家致富的过程,没有涉及社会地位提高的信息,故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答案】A2015年题组1(2015浙江文综16)“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B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C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D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丝绸之路 【解析】中国瓷器大量通过海上外销是在北宋以后,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

    6、汉代丝绸之路到达地中海,中国当时被称为“丝国”,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明清政府采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全球化的起点新航路开辟于15世纪,所以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A2(2015北京文综14)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考点】古代中国的商业唐宋城市的繁荣(坊市制)【解

    7、析】材料中并未出现私营商业与官营商业的对比,难以得出私营商业占主导的结论,故A项错误;唐朝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南宋都城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说明坊市制度已经瓦解,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一直占主导,不可能被商业所超过,故C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的衡量标准有二:商品贸易和雇佣关系,材料中并未出现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中叶,故D项错误。【答案】B3(2015安徽文综14)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一百八十二匹。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这说明()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 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C江南商业环境

    8、恶劣 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 【解析】商人因为偷税被捉,经官府裁决被没收货物,并且官府对捉拿偷税人的县民给予赏钱,这个主题反映了宋朝时期政府对商税征收的重视,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杭州丝织业的发展情况,关于婺州也只是说明商人的货物来自当地,并没有说明婺州丝织业的生产与经销情况,无法判断两地丝织业孰高孰低,故B项错误;据材料,只反映了个别商人因偷税的违法行为被官府惩罚的正常行为,不能表明普遍的经商环境恶劣,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农业方面的信息,不能表现农本商末观念,故D项错误。【答案】A4(2015重庆文综3)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

    9、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B乡村市场的繁荣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D坊市制继续实行【考点】古代中国的商业宋代商业的发展 【解析】据“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说明墟市间日开市,不是每天开市,故A项错误;材料“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说明宋代乡村市场已成为惯例,但并不能说明乡村市场繁荣,故B项错误;“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说明官员主张乡村交易加强的意见遭到最高统治者的拒绝,因此市场监管相对比较宽松,故C项正确;宋代

    10、坊市制在时间和空间上被突破,故D项错误。【答案】C5(2015海南单科6)元朝时,大规模的漕粮海运前所未有,海外贸易繁荣,泉州还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废止 B造船航海技术进步C内河航运严重不畅 D陆上丝绸之路受阻【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元代海外贸易【解析】我国古代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北宋时,指南针用于航海,航海技术进步,故B项正确;漕运指的是内河航运,与海外贸易无关,故C项错误;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材料未体现且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答案】B6(2015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

    11、。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明代商品经济发展(跨区域贸易繁荣) 【解析】从“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可知明成祖定都北京目的是促进国家统一,A项是明成祖的主观目的,不是客观影响,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因而促进跨区域贸易繁荣不是明成祖的主观想法,属于定都北京带来的客观影响,故B项正确;商帮是明清时期形成的,没有因定都北京而发展受到限制,故C项错误;南北经济文化格局的改变是随着经济重心南移而形成的,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12、答案】B7(2015江苏单科5)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考点】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民间手工业(丝织业);古代中国的商业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明代商品经济发展) 【解析】明清时期,吴江县盛泽以丝绸织造业和丝绸贸易而名闻遐迩,乾隆年间,盛泽有了国内最早的丝绸纺织交易市场,“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就是当时盛泽的生动写照,诗中“水乡”是指盛泽而非水上集市,而且宋朝时市的时空限制已被打破,故A

    13、项错误;是“罗绮”而非纺织工“走中原”,这里是指丝绸贸易,故B项错误;明清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表明“勤织作”的原因,故D项正确。【答案】D2014年题组1(2014重庆文综2)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 B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 D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考点】古

    14、代中国的商业汉代商业的发展(丝绸之路)【解析】题干强调的是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而不是张骞开辟了丝绸之路,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B项错误;C项是在汉宣帝时期,设立西域都护府,故C项错误;“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而西域大体就是现在的中亚,因此张骞出使西域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故D项正确。【答案】D2(2014江苏单科2)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

    15、千户法置”。由此可见唐后期()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 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 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考点】古代中国的商业唐代“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解析】对于市的建置制度,唐朝前期不准设市,后期必须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中县户满三千以上),可见随着经济的发展,该制度做了相应的调整,故A项正确;从题中“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可知县不满三千户不许设市官,而不是不许设市,故B项错误;官府对于市的监督相对宽松要到宋朝以后,故C项错误;“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可知除了依据户口设市外,也可以通过市场交易的繁荣程度来设市,故D项错误。【答案

    16、】A3(2014海南单科6)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表明()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纺织业;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唐代商品经济发展(丝绸之路)【解析】“胡锦”输入唐朝,并不可能改变唐代的社会生活,故A项错误;“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说明唐朝手工业技术提高而不是衰落,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显示中外纺织技术的对比的信息,故C项错误;“波斯锦等通过丝绸之路,输入中国”说明中外文化交流的加深,故D项正确。【答案】D

    17、4(2014山东文综15)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这反映出当时()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唐宋商品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商品化)【解析】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A项错误;材料显示传统农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不是衰退,而是进步的表现,故B项错误;材料中“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的信息说明从事专业化农业生产的户数增多,从而说明农业专业化程度提高,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租佃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C5(2014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

    18、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交子)【解析】结合题意“富民十六户主之”“以便贸易”可知交子可以作为民间贸易凭证,故A项正确;结合题意可知交子产生之后由于富者“不能偿所负”才出现商业纠纷,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富商地位的提高,故C项错误;交子产生于蜀,题干没有体现出交子在全国的流通,也没有涉及经济重心的南移,故D项错误。【答案】A6(2014浙江文综14)下列是宋、元、民国、当代编纂的

    19、浙江地方志及其部分目录,这些地方志按先后排列是()山阴志选举、书院、学堂、新军、警察临安志宫阙、宗庙、三省、台阁、禁军、科举、坊市四明志职官考(府州官员)、学校考(本路蒙古学、本路儒学)绍兴志科学技术、报刊、文物古迹、名家学术思想A B C D【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王安石变法;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现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解析】由中的“选举”“新军”可知应为辛亥革命前后,湖北新军发动武昌起义和临时约法确立选举原则的史实,故应为民国时期的浙江地方志;由中的“禁军”即可知此应为宋朝的浙江地方志;由中的“本路蒙古学”即可知此应为元朝的浙江

    20、地方志;由的目录可知此时的政府注重科技和思想文化的发展,应为当代浙江的地方志,选择B项符合题意。【答案】B7(2014北京文综15)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A授时历的颁行比现行公历早300年,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B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所以明代文学蓬勃发展C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D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8183%,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天文学(授时历);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明清小说(西游记);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

    21、代宰相制度;古代中国的商业宋代城市的繁荣(扬州)【解析】授时历只是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一部分,不能代表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的整体水平,故A项错误;西游记只是明代文学成就之一,不能代表整个明代文学发展趋势,故B项错误;从全国范围看,唐代宰相大部分来自北方,这说明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故C项正确;扬州只是南宋城市之一,扬州城市繁荣不能代表南宋整个城市化水平,故D项错误。【答案】C8(2014全国大纲卷15)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 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C手工业技术水平

    22、日趋平衡 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商品生产区域化分工)【解析】从材料关键词“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可见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故A项正确;“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与材料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从材料关键词“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可见明代区域经济有所发展,因此“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与材料意思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9(2014海南单科7)明中后期介绍商路、商业信息的书籍大量出现,徽商黄汴的天下水陆路程 记载了全国143条水陆交通路线的里程。这说

    23、明()A社会经济发展促成知识结构的更新 B印刷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C商业类书籍为士子科举的必读书目 D商人成为知识的主要生产和传播者【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明代商品经济发展【解析】从“商路、商业信息的书籍”“水陆交通路线”等关于商业的信息说明经济发展促进知识的更新,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印刷技术的信息,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只是显示介绍书籍,没有反映科举考试信息,故C项错误;“商人成为知识的主要生产和传播者”说法绝对,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答案】A10(2014福建文综14)乾隆以后,“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据此,判断有误的是()A

    24、商品经济繁荣 B长途贩运发达C区域经济发展 D抑商政策改变【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清代商品经济发展;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农抑商”政策【解析】材料意思是关东大约今天东北每年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每年载三次豆、麦、杂粟等货物,从材料信息可以判断当时商品经济繁荣,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关东到上海,路途遥远,体现长途贩运发达,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关东每年有三次货物运输到上海,说明区域经济发展,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材料“乾隆以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闭关锁国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D11(2014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7)据记载,清初实施

    25、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清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解析】由题干中“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的信息可以得出,清初外国银钱大量流入中国,这反映了在传统对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白银大量流入,故A项正确;资本市场即金融市场,题干信息无法得出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故B项错误;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应该是鸦片战争之后,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冲

    26、击清政府统治,故D项错误。【答案】A2013年题组1(2013北京文综16)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史实结论A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宋代以后雕版印制技术基本不再使用B考古发现唐长安城中的坊建有坊墙唐代城市中普遍实行坊市制C19世纪中期,英国生活资料及生产原料进口占其进口总额的95%,约50%的工业产品销往国外英国已经成为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国家D19511955年,苏联对农业的投资由年均200亿卢布增长到409亿卢布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考点】中国古代城市、科技;工业革命、斯大林模式【解析】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A、B、D选项的史实正确,但这些结论与

    27、史实不相符。史实与结论之间不能形成完整的逻辑关系,只有C史实与结论能够形成相对准确的逻辑关系。因此正确的答案选C。【答案】C2(2013重庆文综4)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文中“便钱”是()A自由流通的支票 B中国最早的纸币C国家发行的债券 D兑换货币的凭证【考点】古代商业的发展【解析】由材料“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可以看出不是自由流通的支票,也不是国家发行的债券;排除A、C;中国最早的纸币是交子,排除B;【答案】D3(2013江苏单科4)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

    28、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料反映了() 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B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考点】古代经济:商业发展【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从题干材料信息主要体现的是:在扬州商人经营盐铁致富,购置房产,不在回归家乡。AC在材料中无法体现,D与历史史实不符,也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正确答案选B。【答案】B4(2013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6)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A岭

    29、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考点】古代商业的发展【解析】本题为最佳型选择题。材料着重说明的是“金帛轻细之物”属于“北货过南者”,“盐铁粗重之类”属于“南货过北者”,这是基于区域差异而造成明朝时期长途贸易兴盛。故D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为对材料的表面理解。【答案】D5(2013海南单科5)唐初征收赋税时,钱币与绢布、粮食并收,财政收入以贯、匹、石等为单位计算;到南宋时,赋税征收以钱币为主体,以“贯”为单位计算。这表明南宋() A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B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经济控制逐步加强【考点】古代商

    30、业的发展【解析】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从唐朝到宋代赋税形式的变化,从实物赋税到货币赋税,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排除B。中国古代一直没有放弃重农抑商,赋税的形式的变化无法体现政策的改变,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经济控制内容,排除D。【答案】A2012年题组1(2012福建文综14)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 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解析】阅读材料从材料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可以看出从管理的角度来设计都城,A是在宋代,B材料中没有涉及。【答案】C2(2012安徽文综14)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


    注意事项

    本文(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必修2.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