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认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结业论文.docx

    • 资源ID:11342028       资源大小:29.67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认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结业论文.docx

    1、认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结业论文认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结业论文大学生孤独感研究及心理干预大学生孤独感研究及心理干预摘 要有关资料显示,大学生孤独感表现得尤为强烈,孤独感已构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近些年来,国内心理学者逐渐开始关注孤独感这一领域,尤其是对大学生孤独感的研究。这一方面是因为大学阶段是个体发展出强烈而广泛的社会性和情感性需求的关键时期,另一方面是因为国内相关研究发现大学生产生孤独感的覆盖面很广,已成为影响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关键词:大学生孤独感 现状 产生原因 危害 心理干预LONELINESS STUDY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PSYC

    2、HOLOGICAL INTERVENTIONABSTRACT Relevant researches show that loneliness performed by college students strongly, loneliness has been an important aspect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recent years, domestic psychologists gradually started to pay attention in the field of loneliness

    3、, especially the loneliness research of college students. On the one hand, this is because that college is a key period that students show strong and wide range of social and emotional needs. On the other hand, the domestic-related study found that college students loneliness coverage is very broad,

    4、 and has been a essential matter which could affect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KEY WORDS: students loneliness status cause harm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第1章 引言(9)大学生的孤独心理是指大学生自我心理缺少同他人思想、感情以至语言的交流,从而在内心感到与世隔绝,内心充满孤单寂寞的心理状态。孤独心理会使大学生产生挫折感,寂寞感和躁狂感,产生心理障碍和悲观厌世的情绪,从而影响健康成长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大学生作为

    5、一个特殊的社会文化群体,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建立和维持与他人满意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他们在积淀知识的同时,也非常期望能够被社会或他人接纳与认可,渴求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需要友谊的滋养与爱情的抚慰,以从中获得激励、自信和归属感。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这些需求时常难以满足,因而与其他年龄阶段的研究被试相比,孤独感表现得尤为强烈。研究大学生的孤独心理,探讨它的影响因素和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对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卫生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塑造完整、独立、健康和谐的人格品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34。第2章 孤独感的概念、特点及分类2.1. 心理学中孤独感的涵义

    6、(28)关于孤独的心理学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其概念定义依旧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精神分析学派对孤独的关注最早。Sullivan在1953年将孤独定义为个体与人接触的需要不能满足而产生的一种负向体验1。在离婚率升高和人口老年化加剧的社会背景下, Weiss于1973年发表了孤独,一种情绪及社会性孤立体验,受该文的启发,Peplau和他的学生对孤独进行了系统的研究2。Peplau,Russel和Heim认为当个体的社会关系网比预期的更小或更不满意时,孤独就会出现3。Schmit则认为孤独是由于个人感受到他所拥有的人际关系与希望的人际关系之间的不一致而导致的4。而Williams强调孤独包含着对

    7、亲密人际关系的需要,因而孤独应是指个体感到需要或不满意亲密人际关系时感受到的一种痛苦体验5。Rook认为,不同类型的人际关系和人际情境都可能成为孤独产生的导火索,因而孤独的定义应是个体被他人疏远、误解或拒绝,或者缺乏亲密的社会同伴,或者缺少获得人际融合和情感亲密的活动时,体验到的一种持续的令人痛苦的情感6。由于涵盖面广,Rook所提出的这一定义在国外的临床界拥有比较高的认可度。Woodward则认为孤独是指个人感到孤立和疏远,缺乏与重要的人、事、物的联系7。国内学者也对孤独进行了描述,黄希庭认为孤独是一种负向的情绪体验,是个体渴望人际交往和亲密关系却又无法满足,而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8。岑国

    8、桢将孤独定义为个体因在人际关系中未能满足自己的社会期望,在主观上产生自己被忽视、被遗忘、被他人认为是无足轻重的感受,从而引发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9。李传银(18)等在综述国内外多种关于孤独的解释后提出:孤独是当个人感觉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对自己的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产生差距时而引起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或体验,常伴有寂寞、孤立、无助、郁闷等不良情绪和难耐的精神空落感102.2. 孤独感的基本特征尽管学者对孤独的认识不一而足,但基本上都包括了以下几个基本特征:孤独是一种痛苦的体验。孤独就像感冒一样:易感,难治,虽不致死但总是让人不愉快,有时甚至令人难以忍受。对个体而言,交往需要的满足可以使个体

    9、得到健康的发展。当需要不能满足,或对人际关系的渴望与现实差距太大时,现实人际自我与理想人际自我的不一致,孤独体验也就油然而生。此外,孤独也常常伴随着伤心、失落以及边缘化等情绪,大多数人都欲避而远之。孤独是个体的主观认知。孤独所指的对象是个体自身实际的社会关系与期望的社会关系的不一致程度,但孤独是个体自己对自己的人际需要或人际关系状况的认知和体验,而不是来自他人的客观描述或评价。也就是说,即使两个人的实际社会关系在质和量上都相同,但由于主观期望不一致,二者在是否体验到孤独或体验到孤独的程度是存在差异的。孤独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多维系统。每个人体验到孤独的程度有轻有重,而且在类别上也存在差异。从目前存

    10、在的孤独测量工具看,大多数孤独测评工具的结构都是多维的11。尽管孤独可能随着环境的改变产生或消逝,但研究者认为孤独是一个相当稳定的人格特征3。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可能体验到孤独并且这种孤独会因环境的改变而有或无,但是每个人都表现出对孤独相对稳定的敏感性。McGuire和Clifford关于孤独的双生子研究也证实遗传对孤独有显著的影响13。2.3. 孤独感的分类(24)孤独感可分为2类:内在的孤独感和外在的孤独感。所谓内在的孤独感,是指一种最深层次的心理感受,被认为是一种人格特征,具有根本的、永恒的、难以驱散的性质的所谓外在的孤独感,则指的是一种机缘性的、具体浮现在表层上的心理感受,只要条件环境一

    11、改变,这种孤独感就会烟消云散。大学生孤独感在大多数时间、场合,都属于外在的孤独感。Weiss则将孤独区分为2种类型情感孤独和社交孤独,情感孤独指人们依恋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孤独,这涉及到个体和他人之间的亲密与安全的关系9社交孤独则是人们在社会整合中需要得不到满足,或缺乏社会感时所产生的孤独,这通常表现为缺少令人满意的朋友、同学关系,坦诚交往的需要不能满足。大学生由于性心理的发展和交往需要的增强,其情感孤独感和社交孤独感都较强。(9)Young和Beck(1979)曾将孤独感区分为长期性孤独、情境性孤独和暂时性孤独。Young认为,长期性孤独源自于个体长期以来一直感到缺乏自己满意的人际关系或

    12、长期社交不足和存在社交缺陷;情境性孤独则产生于个体重要的人际关系破裂、瓦解以及改变时,或人处在陌生、封闭、孤单的社交环境中;暂时性孤独则涉及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会时不时体验到的偶然的孤独感。长期孤独的人难以与他人发展和维持亲密的人际关系,经常感到孤独无援或与他人疏离,并为此而深感痛苦。情境性和暂时性孤独只是对环境变化的暂时性反应,但是如果一个人在一定时期内仍不能适应这种变化,也可能转化为长期性孤独。Garson和Perlman(1979)以及Shaver(1985)也对孤独从时间上做了区分,他们认为孤独既可为短期的、一时性的、境遇性的,也可以是长期性的或特质性的。前者即Young所说的暂时性和境遇

    13、性孤独,统称为状态孤独,后者称之为特质孤独。特质孤独可能是一种慢性或长期存在的孤独,是个体长期人际关系不良或社交不足的反应,也可以说是一种人格特质14。第3章 中国大学生孤独感现状3.1. 大学生的情绪孤独体验程度较社交孤独体验程度更高(20)大学生已经进入青年中期,性心理逐渐发育成熟,另外由于大众传媒对有关恋爱和性问题的渲染,以及学习生活环境的相对宽松,大学生的情感需求(与特定异性发展出较深入关系的需求)表现的越来越迫切。但是,这种需求的满足受到多种客观条件的制约,一部分学生的情感需求并不能立即或短时间内得到满足,所以产生了孤独体验。3.2. 男生的孤独程度显著高于女生,尤其理科男生的情绪孤

    14、独程度偏高理科男生的情绪孤独程度偏高,可能是由于理科学校(专业)的特殊性造成的相对于其他学校和专业,理(工)科学校和理(工)科专业大多都是男生多女生少。由于相当一部分理科男生的情感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或不能得到立即满足,就可能产生较普遍的情绪孤独体验。3.3. 大学新生的孤独程度与其他年级学生无显著差异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者通常认为大学新生由于远离家人和朋友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才能结识新的朋友,熟悉新的环境,因此在这期间大学新生容易产生各种适应不良的问题,包括体验到较严重的孤独感。但孟 晋(3)的调查结果显示入学3个月的大学新生的孤独感程度与其他3个年级学生的孤独感程度并没有显著差异。

    15、大学新生入学后有一个适应期,但这个适应期可能随着现代青年学生的兴趣爱好逐渐广泛以及适应新环境、人际交往的能力逐渐提高而缩短。另外,随着物质环境的逐步发展,大学生可以利用越来越普及的校园电话、互联网保持与家人和老朋友之间的联络、沟通,还可以方便地结识新朋友。这些条件都可以帮助大学新生在短时间内克服由于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孤独体验。第4章 对孤独感的分析4.1. 孤独感结构分析(26)根据李艺敏,蒋艳菊,李新旺(26)的研究,大学生孤独感结构主要包括四个维度,社会孤独感、人际孤独感、自我孤独感和发展孤独感。4.1.1. “社会孤独感”维度在大学生孤独感结构问卷中,“社会孤独感”维度是最重要的一个维度,

    16、其贡献率达到了20.628%,主要是指个体由于缺乏对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的积极信念而导致的孤独感。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是一种以自我需要满足为基点的价值观,表现为在自我价值基础上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种整合,他们并不排斥社会,而是接受社会,把社会作为自己发展的客观环境,在现实社会发展中寻求个人发展。他们更强调适应社会,发展自我;他们接受现实,把现实作为一种前提条件,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15。在这个过程中,遭遇社会现实与个人希望的鲜明对比,强烈感受价值观冲突和裂变的痛苦,寻找价值观念发展出路,是当代大学生的一种基本生存状态,并可能引发社会孤独感。4.1.2. “人际孤独感”维度大学生孤独

    17、感结构问卷的第二个维度是“人际孤独感”维度,其贡献率达到了16.131%,内容涉及个体对其人际交往状况的评价。这个维度与西方学者关于孤独感和社会交往活动相联系的观点一致16。4.1.3. “自我孤独感”维度大学生孤独感结构问卷的第三个维度是“自我孤独感”维度,其贡献率为7.986%,内容主要与个体的自我评价有关。而自我评价又与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密不可分。大学时期是个体真正认识自我的时期。大学生把自我分化为主体的我和客体的我,一方面眼光向内、注重对自己进行体察和分析、注意内省和探求自己微妙的内心世界、力图理解自己的情感和心理变化,另一方面注重自觉地从外界各方面了解自己,重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一旦主

    18、体的我和客体的我出现冲突,大学生就有可能会产生孤独感。4.1.4. “发展孤独感”维度大学生孤独感结构问卷的第四个维度是“发展孤独感”维度,其贡献率为6.396%,主要与个体特定阶段的发展任务以及个体对于发展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有关。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从青春期向成年期转变的重要时期,也是“自我同一性”概念形成、发展和完善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如果个体就会产生角色混淆或反向认同,就不能顺利完成特定阶段的发展任务,就可能导致各种情绪问题,如产生孤独感,并最终妨碍个体对环境的适应。4.2. 结论该研究在对国内外有关孤独感的理论、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整理的基础上,编制了大学生孤独感结构问卷,对大学生样本进行

    19、了初步研究,获得的结论是:大学生孤独感结构主要包括四个维度,按重要性依次排列为社会孤独感、人际孤独感、自我孤独感和发展孤独感。4.2. 孤独感的差异分析4.2.1. 大学生孤独感的性别差异分析该研究12结果表明,孤独感总分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这与骆光林17、李传银18和黄海19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与孟晋20、王希林等21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为:第一,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男女平等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女生不再羞怯而不敢与人接触,而是在各个方面同男生一样拥有自己的学业目标和事业目标,建立并维护人际关系,对自己有较高的自我评价,并且不断的完善和发展自我。因此,孤独感的性别差异

    20、也就不明显。第二,由于在不同的调查中,研究者采用了不同的孤独感调查量表,对孤独感的维度有不同的划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造成研究结果的不一致;使用同一量表的研究也出现不一致的现象,这可能是由于被试取样等原因造成的。因此,对于孤独感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如果存在,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仍需今后研究进一步探讨。4.2.2. 大学生孤独感的年级差异分析 一些研究证明,大学新生的孤独感程度显著比其他年级高,如蒋艳菊等22、黄海19的研究结果。本研究通过事后多重比较(LSD法)显示,大学新生的总体孤独程度与其他年级学生无显著差异。4.2.3. 大学生孤独感的来源地差异 大学生孤独感总分的来源地差

    21、异不显著,这与蒋艳菊32的研究结果一致,但与黄海19、邓丽芳等23的研究结果不一致。黄海认为由于大学一般在较好、较大的城市中,大学的环境较为城市化,因此城市背景的大学生显然更容易适应这种环境,同学交往、学校生活等也更能应付和处理,适应性问题少,相反,农村来的大学生,在一个与以往生活差距较大的环境中,对于一般的人际、生活事件处理起来要更难,容易形成社交困难及各种人际适应不良,极易引发孤独。在大学初期,农村的学生可能会存在上述问题而引发孤独感。但经过一段时间后,由于学校和家庭的积极关心,让其适应了所在的物理环境和人际环境,可能会使得农村的大学生和城市的大学生在孤独感上差异不显著。4.2.4. 结论

    22、大学生总体孤独感及孤独感各维度在性别、来源地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各年级孤独感差异显著。二、三年级的总体孤独感高于四年级,一年级的社会孤独感显著高于三、四年级、二年级的社会孤独感显著高于三、四年级,二、三年级的发展孤独感显著高于四年级。大学生孤独感与自尊、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大学生总体孤独感、人际孤独感、发展孤独感与自尊、总体社会支持及社会支持各个维度呈负相关,社会孤独感与自尊、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呈负相关,自我孤独感和自尊、总体社会支持和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呈负相关。第5章 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大学生孤独感产生的原因(1)。大学生孤独感的产生既与其个人特点或人格有关,也有其家庭教育方式上的

    23、根源,此外,大学校园环境和他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和问题等因素都会导致一些大学生产生孤独感。5.1. 大学生个体因素缺乏基本社交技能,同伴接受性差。有些大学生性格较为内向拘谨,沉静寡言,较少参加集体活动和聚会,容易产生孤独感、寂寞感。还有一些学生乐意与别人交往,但一旦进行比较重要的而且时间较长的交往就会出现困难,他们对自己的伙伴不太感兴趣,常常不能对于对方所说的话题加以评论,也较少向对方提供有关自己的信息,更多的是谈论新的或与对方的兴趣无关的话题,倾向扮演一个被动消极的社交角色;有的大学生在与他人交往中常有侵犯、攻击性的语言或行为,难以有持久的朋友,因此内心感到孤独。对他人和自我的消极评价,缺乏社会

    24、支持。有孤独感的大学生倾向于在社交时对他人和自己给予严厉的、苛刻的、消极的评价。自我评价低的人由于自卑而不去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结交朋友,从而导致孤独,而孤独者又可能因为社会关系缺陷或缺乏一种所渴望的归属关系,使其自我评价降低。这类学生相对缺乏社会支持,不能从周围环境中得到帮助和依赖,对拒绝反应更敏感,因而也更容易感到孤独。青年期闭锁心理,自我防御性较强。大学生正处在青年期的闭锁阶段,独立欲望高、自尊心强,内心世界一般不愿轻易向外袒露,有时外显行为和内隐的情绪体验不完全一致。一些大学生则由于个性因素对别人怀有戒心,自我防御极强,常常把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欲望掩盖起来。这些成为导致大学生产生孤独

    25、感的又一个主要原因。5.2. 大学生孤独感产生的家庭因素家庭功能对孤独感存在直接的预测作用,如果大学生与其他家庭成员缺乏亲密的情感和有效的沟通,家庭管理比较混乱,他们可能直接在家庭背景下体验到孤独感。否定、干涉的家庭教育方式。否定型、干涉型家庭在教育方式上的共同特点是:批评多于鼓励;与孩子缺少交流;限制多于信任。许多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期望值很高,对孩子的要求严格甚至苛刻,这样的大学生在家庭中,听到的更多是指责和批评,自卑感增强。个性或者变得害羞、敏感、退缩,或者变得高度自尊,攻击性强,冲动性强。这都会间接造成大学生孤独感增强;父母与孩子缺少交流,孩子在家庭中无法释放自己内心的想法,对于他们的想法

    26、、问题和恐惧,父母往往不能向孩子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使大学生自闭倾向加重,从而加重孤独感;限制多于信任,即父母对子女过多干涉,过分保护,或多或少地剥夺孩子的某些自由权利,孩子不能自己做一些决定,更缺乏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对父母的依赖越来越强,离开父母就不知所措,就会越来越频繁地感到孤独。父母关系不和,家庭成员亲密度低。父母之间关系越不和睦,子女越容易感到孤独。父母被孩子认为是最可靠的依赖。如果父母之间“战争”不断,家庭气氛紧张,孩子就会失去安全感,从而变得压抑、孤独;家长争吵破坏了家庭中和谐交流的气氛,孩子不敢轻易表达自己的看法#感到无所适从;对年幼的孩子来说,还会认为是自己不听话引起父母争吵,

    27、内疚和自责使他们更加沉默寡言,影响他们的正常交流。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一些离异家庭的子女在学校中受到一定的歧视,感到低人一等,会倍感孤独。独生子女家庭情感支持系统减弱。现在大多数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家庭中没有兄弟姐妹,这与传统的多子女家庭相比,孩子的情感支持系统是不一样的。在多子女家庭中,孩子遇到问题不愿和父母说时,往往可能通过兄弟姐妹来解决,在大家庭中还可能通过祖辈、叔辈来解决,有许多中间层次。今天的独生子女在遇到问题时,则缺乏这种情感支持系统,家庭环境使孩子在年龄较小时就要学会精神上的独立,克服孤独感是独生子女面临的最大难题。5.3. 大学生孤独感产生的学校和社会因素大学新生入学环境易使学

    28、生产生外在的孤独感许多曾经是中学时的尖子的大学新生发现大学是群英荟萃的新集体#自己原有的优势消失了,再没有家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自己也没有住校的经历#陌生的校园、陌生的面孔#一切要自己来处理,行为要自己负责#各种矛盾要自己协调#许多事情变得手足无措#人际关系也难以处理#苦闷和孤独感随之而来。不会安排在校闲暇时间 从客观上讲#大学里学生的自学时间多了#很多人不知如何合理安排自己在学校的闲暇时光,一些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爱好单一,对社团活动、兴趣小组及课余打工持消极态度,加上自己的经济不能独立,没有钱消遣等#内心常感到空虚、无聊#因而产生孤独感。自卑产生孤独。一些大学生对激烈竞争

    29、的大学生活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骤然减少的成功体验和过多的挫折#使他们本来不高的承受能力又降低了#陷于深深的自责情绪之中#无端地夸大和看重自己的弱点#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而陷于烦恼苦闷之中。一些农村来的学生#也会因所处地域和经济状态等因素而自卑#产生孤独感。第6章 孤独感对大学生的危害29大学生孤独心理的成因有很多,而这种长期的沮丧、失助、抑郁、烦躁、自卑、绝望的心理状态又极有可能引发多种或轻或重的行为问题。6.1. 孤独与“中庸”行为既然很多大学生把“走单”作为自己主要的行动方式,那么,他们对于学校集体活动的参与程度又有多高?有人做过调查,在学校干部竞选中,大多数学生的参与主要是间接关注式,42

    30、.1%的被调查者表示“不参加竞选但关注选举结果”,另有59.7%的大学生表示不经常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这背后隐含的是大学生对于承担社会贵任的冷摸。此外,对于班里、学校发生的公共事件,大多数人(71.8%)持着一种“不甚关心,但听无妨”的态度。这种消极被动可能来源于这些信息不关乎他们的切身利益,不与他们的个人生活产生冲突,不影响他们的自我追求。对于“大学生未婚同居”和“同性恋”等社会现象,相当数量的大学生表现出“不衰不贬”的淡然态度。代表传统价值判断认为“有伤风化”的比率只占巧%,成为弱势声音,认为“没什么,见多了”的有20%,而认为“没什么,很正常”和“无所谓”的竟占据62%之多。6.2. 孤

    31、独与网络犯罪有些大学生沉酒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久而久之,会影响大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还可能导致人格分裂,不利于健康性格和人生观的塑造。反之,网络使用也会导致孤独感的增加,而且感情孤独更易受网络使用的影响。网络孤独症进一步加深了大学生甚至是整个青少年群体对网络的依赖及对现实的隔膜,甚至使其中一些人产生变态心理而走上犯罪道路。6.3. 孤独与人际交往由于大学的学习生活相对自由、宽松,让学生们的能力综合发展,就有了更多的时间与人交往,一些学生因为性格内向、自尊心强或种种现实压力等原因,在和别人交往的过程中不知所措或无法和别人较好地沟通,在大学集体

    32、生活中,同学之间的利益冲突增多了,师生关系淡薄了。“踏着铃声进出课堂、宿舍里面不声不响、互联网上倾诉衷肠”已经越来越成为许多大学生的生活轨迹。这种看似标新立异、潇洒不羁的生活方式却真实地折射出了大学生孤独、迷惘的心理困惑。第7章 大学生孤独感的干预措施7.1. 大学生应该加强自身的人格教育31人格是先天素质和后天教育的合金,其中个人的主观努力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加强自身培养:首先,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调控能力,正确认识自我与现实的关系,认识自身的长处和短处,优点与不足,找出心理问题的根源和危害,确立合理的期望值,正确看待社会与人际关系中的冷热,分清是非,克服情感体验的局限性。锻炼自己的意志,增强心理承受力,加强自信,完善自我。其次,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在人际交往中虚心学习别人成功的交往经验,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增强必胜的信心,争取交往的主动。积极改善交往措施,学会运用语言正确表达对他人的好感,学会倾听,学会心理换位,学会尊重他人的隐


    注意事项

    本文(认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结业论文.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