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docx

    • 资源ID:11335269       资源大小:44.75KB        全文页数:3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docx

    1、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2013年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 2013年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浙江版 考题展示 1(2012浙江高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1)(2)题。 未展芭蕉 唐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状态的植物,均以_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2(2010浙江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2)题。 定 林 宋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2、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罢官后常到此游憩。仍:又。 (1)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 (2)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考向分析 2011年的诗歌鉴赏题选的是清朝纳兰性德的词蝶恋花出塞,设两问,第一问: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赋3分。这一问考查对诗歌特点的把握与评析能力,要求能从理解词句本身的意思入手,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全方位地评价其特点。第二问: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赋4分。这一问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能力,要求能够找准赏析点,掌握鉴赏术语,结合诗歌分析。 2012年与

    3、前两年略有不同,选用两首诗歌作为阅读材料。一首为唐朝钱珝的未展芭蕉,一首为金朝元好问的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第一题找两首诗的共同点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状态的植物,均以_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赋2分。第二题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没有要求是分析共同的表现手法还是不同的表现手法,要求考生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赋5分。 2011年考到了结构特点、表达技巧等考点,2012年考到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等几个考点。从近三年命题的发展趋势看,考点丰富,角度多样,但变化中有稳定,即对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诗歌感情的评价是变中的不变的重点,也是2013年备考的主要方向。诗歌考查的其他考点会随着所选诗歌自身

    4、的特点出现,复习需要全面。 鉴赏古代诗歌,可以从四个方面把握:感受诗歌的形象,品味诗歌的语言,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分析诗人的观点态度。在备考时要多多积累各种类型各种风格的诗歌,培养语感,树立题型意识,系统梳理诗歌考查角度,强化规范作答意识。 1分析形象 所谓诗歌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 人物形象,指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和诗人我的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本人)。 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

    5、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 事物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 高考中鉴赏古典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我们必须准确地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深刻地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分析语言 分析诗歌的语言包括字(词)句的分析及语言风格的赏析。 字的分析指的是炼字题,句的分析则包括意境解说、手法探究和情感表达等多种考查角度。 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

    6、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从内容上来说,对任何一首诗词的理解都包含两层意义:对词语、句子理解的表层含义和对内容情感理解体悟的深层意义。 首先是表层含义的理解。诗是诗化的文言文,必须在掌握一定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文言功底才能读懂诗的基本义,这是前提也是基础。并能根据基本义理解词语在诗歌中临时具有的词义。 其次是深层意义的理解。诗歌的深层意义主要指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对诗歌深层意义的理解,可以结合的情况和时代背景。知人论世,所谓知人就是要掌握诗人的生平和诗歌风格。掌握了诗人的生平和风格,就可由此及彼地类推诗人的其他作品;所谓论

    7、世就是要了解作家的时代风貌,而如果掌握了时代风貌,同时代作家所具有的共性也就把握住了。 诗歌语言风格主要是指诗歌语言的整体特色,如沉郁顿挫、清新自然、平淡质朴、浓艳绚丽、精警凝练等。 对诗歌语句理解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期不断地积累。对理解内容的表述需要一定的语言要求,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诗歌的内容。 3.分析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和表达思想时所采取的技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表达方式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常见的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其中抒情表现得尤其突出,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常

    8、见的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如借古讽今、用典、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等。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采用比喻、比拟、象征、起兴等手法使描写的事物更为形象生动;采用夸张、对比、设问、反问等手法来突出诗的主旨;采用通感、借代、双关、叠字、对偶、反复等手法使诗中字句更为精巧。 上述内容的分析鉴赏,又都往往会与对诗歌的意境欣赏结合起来。所谓意境就是诗歌所用语言、所写形象里包蕴的诗人的思想感情、价值判断、观点态度等。对意境的把握要紧密结合诗歌语言、表达手法、形象特点,用知人论世、

    9、入境体验的方法来分析推断。 4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是鉴赏诗歌的形,是鉴赏诗歌切入的目标和对象,那么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则是评价诗歌的神,由形入神,神寓于形,是古代诗歌的重要特征,也成了诗歌鉴赏考查的重要内容。 该考点的考查点往往集中在对诗人思想情感的探究上,常见的题型设置和答题角度有:诗眼概括型,意象导入型,题材识别型和知人论世型。 热点题型一分析结构与简析手法 【例题1】(2011浙江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12题。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

    10、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 思路分析:这道题考查对诗歌特点的把握与评析能力。基本属于分析欣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范畴。分析诗歌整体或局部的特点,首先要理解词句本身的意思,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方能全方位地评价其特点。今古河山无定据,是说江山多更迭的兴亡之感,开篇境界宏大,贯通古今,胸怀天下,更为全词奠定了苍凉悲怆的感情基调;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借景抒情,境界开阔,写战争的频繁和塞外的荒凉萧索。 参考答案: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 思路分析:这道题直接点明是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能力。做这类题目,首先要找

    11、准赏析点;其次,要掌握基本的鉴赏术语;再次,要结合具体诗歌语言进行分析。一往情深深几许是针对情的问句,深山夕照深秋雨却是写景作答,化抽象之情为具体之景,形象生动。在写景句中,三个意象叠加,营造了凄凉忧伤的氛围,委婉地抒发了词人的一腔惆怅。两句词,四个深字,加深了凄凉之感,读来颇有意蕴,而无重复多余之感。 参考答案:以情相问,以景作答。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赏析:今古河山无定据,是情语,词人感叹从古至今边塞上总是为了国土不断争斗。它横空出世,有上下千年、纵横万里之慨。从中可以看出史学家的深沉,哲学家的睿智,以

    12、及文学家的深情。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是景语,词人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充满动感的边塞景物图:战马在画角声中频繁往来。这既是眼前的实景,又使人联想起历史上的一幕幕活剧。这里有秦始皇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有汉家自失李将军,单于公然来牧马等等。画角声声,牧马频来去,正是今古河山无定据的形象写照。岁月倏忽,往事已矣。今天,当词人风尘仆仆,奔走在边塞道路上的时候,只见满目荒凉,唯有如火如血的片片枫叶在萧瑟西风中飘摇,似乎在诉说着无穷的幽怨词人仿佛听见了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呐喊,也仿佛听见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仰天长叹仿佛看

    13、见了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的美人身影,也仿佛听见了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的哀伤旋律不论是肝肠如火的英雄,还是笑靥如花的美人,不论是彪炳青史的古贤,还是俯仰古今的来者,都笼罩在这一往深情之中。不信,请看那深山夕照,深秋烟雨。 技法解密答题时要针对表达技巧兼顾三个问题: 1是什么,指运用了什么技巧,解题时要明确表达技巧,准确运用术语。 2怎么样,指表达技巧在文中是怎样运用的,要求结合具体诗句,解说技巧在诗歌中的具体体现。 3为什么,指这一表达技巧在文中运用的目的,要阐释这一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以及对传达诗歌旨趣情感的作用。 热点题型二分析形象 【例题2】 (2012浙江台州模拟)阅读

    14、下面这首清代诗歌,回答问题。 小 园 黎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寒花:菊花。 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结合景物描写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 思路分析:此题分析人物形象。由文中幽竹寒花,联想竹和菊的形象特征孤傲贞美,由文中新月似新霜,体味新月新霜的象征意蕴高雅圣洁,结合后两联诗句具体分析幽竹亭亭静立,秋菊凌霜傲放,与新月辉映,最后总结人物品行。 参考答案:幽竹、寒花(菊花),是孤傲贞美的意象;新月、新霜都是高雅圣洁、白璧无瑕的象征。幽竹亭亭静立,秋菊凌霜傲放,显示出诗人的劲节高风,一片冰心。此时诗

    15、人小立于这幽竹、寒花、新月之中,他高尚的节操,澄明的胸怀,与周围景物浑融一体,一个孤清高洁的形象跃然纸上。 赏析: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写小园中池水澄清,树木倒影其中。水本是静止的,傍晚微风乍起,水中树影也随风婆娑荡漾。入笔五字,描写风影立见虚处传神。深树本为茂密的树林。从水中倒影能看出树林茂密的深浅层次,水之深、之清,也就不写自明了。第二句不说小园中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着小园中的景物,可见小园之景物富有魅力。窥字把山光写活了,化静为动,以物拟人,得其意态,传其神情,与王安石两山排闼送青来有异曲同工之妙。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用流水对,

    16、写园外的树景,却使站在小园中的诗人入目成趣。正因山光窥短墙的描绘,小园中人才看见满村秋色。此联,从园内伸向园外,仍是承接上意而来,只是金针暗度,不露痕迹,章法上极有讲究。为何说一半入斜阳?傍晚秋光,枫林似火,夕阳如金,林子那一半受到斜阳的照射,黄叶化作一片金光;朝东那一半得不到夕阳的照射,早已染上了苍茫暮色。用这一半苍茫的暮色映衬那一半的闪烁金光,不也有一种装裱艺术的效果吗?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写孤傲贞美的意象;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写初三初四之月、凉秋九月之薄霜,显得高雅圣洁,白璧无瑕。幽竹静立亭亭,显示出诗人劲节高风;凌霜傲放的秋菊,以其风骨与诗人引为知己主动送来盈袖的馨香;皎洁无暇的一

    17、弯新月,象征诗人一片冰心。从时序看,诗的前四句写傍晚秋荣。从对象看,前四句纯写景物,后四句由物及人。从诗意看,前四句以炼字炼句胜,后四句以意境胜,注重整体效果,不求一字之奇,一句之巧。这首小园淡墨勾勒,清新如画,景中见人不尚藻饰而风物之神情意态可见;不求工整富艳而风骨凛然。其语言自然天成,似漫不经心,其实这是一种极炼如不炼的艺术境界,王安石所谓看似寻常最奇崛,此诗足以当之。 【例题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西 楼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 思路分析:此题

    18、分析景物形象。从两个角度设问:写什么和怎样写。一方面要结合诗句展示景物特征,如海浪如云数声雷千山急雨,可见气势非凡,景象壮美;另一方面把握写景角度,如调动不同感觉(如云看视觉角度,数声雷听觉角度),动静结合、修辞运用等等。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赏析:这是一幅海上风雨图,气势磅礴。钱钟书先生称曾巩的绝句有王安石的风致,从这首诗就可以看得出来。开头两句写海上的风浪,首句写海浪,用如云的明喻;二句写风声,用数声雷之暗喻,惟妙惟肖地将海上的风浪描绘出来,极富震撼人心的作用。第三

    19、句将帘子挂起这一动作颇出人意料,但这恰恰是真情的流露,诗人想卧看千山急雨来,已经到了痴情的地步,因而能够使人思而生奇趣。最后一句写诗人的雍容气度和一腔豪情,关键字眼在于卧看。杜牧有卧看牵牛织女星,陈与义有卧看满天云不动,这些卧看都写出了外表安详,而内心激动的神态,为画面添上主人公的形象。 【例题4】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注:商风:秋风。怆悢:悲伤。 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

    20、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 思路分析:此题分析事物形象。要结合诗句,诗歌主旨情感作答,通过凤凰的朝饮清泉、日栖山冈、鸣声彻九州、眼望八荒,结合秋风摧残、回翔无时、恨处非位的描写,可知这一形象的特点: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 参考答案: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 赏析:此诗很可能是为嵇康的悼诗或者悼其下狱之诗。前六句与阮籍其他咏怀诗的起调大不一样。感于哀情,缘事而发师心以遣论。其起因应该不是自伤身世,苦无洁身之道那般简单;且阮籍在咏怀诗中最常用孤鸿、孤雁自喻,桃李尚惧成蹊,自己是不会自言凤凰的。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显得既爱其才,又有几分笑弄,更多的是无奈。接下来四句写的正是性烈而才

    21、隽高情远志,率然玄远的嵇康。后两句更是直抒胸臆,表达才不得位,志不得伸,徒留伤心的感情。 技法解密1.明确分析的对象是人物形象还是自然物象。 2看清题干要求,是结合全诗还是结合某几句分析,诗句解说要具体。 3概括形象特征,写出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品格志向等。 热点题型三 品析炼字和赏析佳句 【例题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 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曾 几 一夕骄阳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请简析梦回凉冷润衣襟中润字的妙用。 思路分析:

    22、解答这类试题要遵循字不离句的规律。简析梦回凉冷润衣襟中润字的妙用,要强化题干中一字传神的神,也就是明确要从意蕴、情感主旨等角度来思考。 参考答案:润浸润、滋润之意,骄阳似火,人们期盼着甘霖。诗人一夜梦醒,忽感霖雨已降,炎热全消;润字不仅传达出那种浸透全身的生理上的舒适感、清凉感,而且传达出久旱逢甘霖后心理上的熨帖感、喜悦感。 赏析:这是一首充满轻快旋律和酣畅情致的喜雨诗。这年夏秋间,久晴不雨,秋禾枯焦。至七月二十五日夜间止,大雨三日,庄稼得救。诗人欢欣鼓舞,写了这首七律。时为浙西提刑任上。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人们盼望久矣的甘霖突然降下,仿佛将诗人的心田也滋润得复苏了。颔联正面写一个喜字,表

    23、现出一种体恤民艰的崇高感情。颈联承且喜句。末联突出了广大农民对这场甘霖的狂喜之情,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 【例题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注:魏绛:春秋时消除了晋国边患的大将。六郡雄:指西汉名将赵充国,陇西人,以破匈奴有功,拜将封侯。 结合全诗,赏析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这两句的妙处。 思路分析:诗的题目提示了诗歌的题材送别诗、边塞诗,诗句的妙处作用等问法一般要考虑文道合一,即兼顾技巧与内容两个方面,结合全诗的要求既要注重诗意解说的具体性,也要考虑是否有

    24、结构价值。 参考答案:虚写手法,此处的景物并不在眼前,而是想像友人要去的地方。上句写出雁门山地理位置之重要,它横亘在代州北面;下句既逼真地描绘出飞狐塞遥接云中郡,连成一片。为结句作了铺垫。 赏析:一、二两句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令人震撼。读者可以清楚地意识到边境上军情的紧急,也可以感受到诗人激烈跳动的脉搏。三、四两句旨意是:与友人分别于繁华皇都,不免有些怅惘;但为国效力,责无旁贷,要像汉代名将、号称六郡雄杰的赵充国那样去驰骋沙场,杀敌立功。五、六两句是写魏大从军所往之地。一个横字,写出雁门山地理位置之重要;一个接字,既逼真地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又点明飞狐塞是遥接云中郡的。此处的景物并不在眼前

    25、,而是在诗人的想像之中。地理位置的重要,山隘的险峻,暗示魏大此行责任之重大,这就为结句作了铺垫,因此,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二句作结,便如瓜熟蒂落,极其自然。 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令人读来如闻战鼓,有气壮山河之势。 技法解密1.回答炼字题需要兼顾的角度:字面义、语境义、技巧义(如有些字涉及的拟人修辞手法)和意境情感义。(说明:并非每一题全部包含以上四点,大部分情况,用两三点即可) 2回答句子分析题兼顾的角度:句意解说、技巧解说(有时含结构作用)、意境或情感解说。 热点题型四分析诗眼 【例题7】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26、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如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思路分析:这道题要求考生抓住诗眼,概括内容,可以叫诗眼概括型试题。诗眼指的是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练传神的某个字,以一字为工;一种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词句子,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由于有了这个字词或句子,而使形象鲜活,神情飞动,意味深长,引人深思,富于艺术魅力,称为一篇诗词的眼目。诗眼的获得,需要提炼字句,务必要使提炼的字词和句子,最能表现

    27、特定的生活情景,能最充分、最真切地表达诗人对这些事物的思想和情感。而且这样的词句,要在诗词的关键部位,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所以,诗眼的锤炼,要立足于全篇,不可孤立地在字句上下功夫。 阅读这首诗后不难看出,这首诗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首联写海天、山、川,为远景,仰视和远眺之景;颔联写城中灯火和水中星河,颈联写古木、平沙,两联为近景,俯视之景。以上三联所写景物,皆望中所见,均为傍晚时分(夕)的景物。尾联由所望的夕景生发感想,邀请朋友来此消暑。答题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对全诗的每一联进行简单分析,点明各联跟夕或望的关系即可。 答案示例:(1)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

    28、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在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招客。 (2)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视之景;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赏析:这首诗作于长庆三年(823)夏天杭州刺史任上。前四句描述登楼远眺时所见之景。首联之茫茫,一是写日暮时分模糊不清,二是写旷远形象之态。山势川形阔复长即对茫茫二字的具体化描绘。钱塘江的入海处,有龛、赭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每至涨潮时节,江水由山门涌出,水势凶猛,犹如万马

    29、奔腾,是古今中外闻名的胜景。这两句写登楼远眺看到的远景,意境阔大高远。颔联描写近景,杭州城外,人烟稠密,傍晚时分呈现万家灯火的繁华,钱塘江内过往船只众多,灯火闪烁,场面蔚为奇观。这些都是在江楼上俯瞰所得,紧扣题目的望字。颈联则写凉爽之感。风吹古树,月照平沙,意境何等清新,而晴天雨夏夜霜的修饰,更可谓别致、新颖。风吹古木之声音可比雨声,古木落叶状如雨点。虽实际并无风雨,而身临其境,已然有暑气顿消之感。铺洒在大地上的月光,皎洁晶莹,宛如霜雪,更增添了夏夜的凉爽。故诗人在末句自问自答,请他的朋友来江楼消暑。 技法解密1.明确诗眼的价值,诗眼是洞察诗歌旨意的窗口,是诗歌的灵气所在。或者统摄全篇,或者一

    30、字传神。 2统摄全篇型,要结合全诗,逐联(句)解说诗眼的体现,诗句解说要扣紧诗眼。充分体现诗眼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 3一字传神型,则重在透过诗眼,分析诗歌旨意,传达情感。字句的解说要具体,要描写情境、上下文意、诗作标题、情感等方面加以理解。 热点题型五分析画面与思想情感 【例题8】(2011安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琅琊溪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此诗写于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琊山。槎: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思路分析:这道题要求考生审明意象,

    31、领会情感,这种题可以叫作意象导入型试题。一切景语皆情语,一般来说,入诗的景或物大多都染上了诗人的喜怒哀乐,品读这一类诗词,可由景而悟情。同时,以景传情达意的意象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比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羁旅之苦;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等。有情有意,有意有情,情随意生,情意交融。可见,抓住意向探求诗词情感不失为一种好的途径。此诗开头两句描绘冬去春来,雪融水涨的画面,并写了游人为欣赏这美丽的山水而渡溪过桥的情景。结尾两句从溪水飘落花来写溪流之源头,因见有山中落花从水上流出,源头当在山中无疑。由此可推导寄情山水的情怀。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赏析:此诗写于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山最早在唐代被开发,即凿石引泉,酬其流以为溪。这条溪被命名为琅琊溪,可谓是自有此山,便有此泉,不浚不刊,几万斯年(唐独孤及琅琊溪述)。琅琊山历史上亦有溪山之称。此诗开头两句描绘了琅琊溪冬去春来,雪融水涨的画面,并状写了游人为欣赏这美丽的山水而渡溪过桥的情景,反映了琅琊溪景色之美以及对此美景的喜爱。结尾两句


    注意事项

    本文(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