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docx

    • 资源ID:1129904       资源大小:29.75KB        全文页数:2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docx

    1、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第二十五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二十五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七册主题为“成长的故事”这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

    2、大业联系在一起;二是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学情分析读中悟,悟中读。让孩子读中想,想出情境来;想中读,读出感情;读中悟,悟出东西。这样层层深入,从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去思考自己为何读书,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学习的远大理想。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教学重点 1、掌

    3、握生字词。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设计理念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不仅有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还有过程与方法的关注,更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语文课应该有诗意的流淌,更应该有思想的流动。所谓冥思,是一种沉入灵魂深处的默想。当孩子调动已有知识、情感积淀与新的问题情境碰撞时,便会产生活泼泼的“悟”来。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激发欲望: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齐读,个别读。问为

    4、什么这样读(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2、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和周恩来的生平事迹。二、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2、指名读全文,正音。解决“华、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3、同桌互读。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自读思考:课文章写了哪几件事。(文中写了三件事,中间有两次过渡。第一次是过渡句:“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这句话承接的上文是周恩来在听到伯父说的话之后经常想问题,说明正是这些问题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要去租界看个究竟,这也就很自然地交代了周恩来闯入租界这件事情的

    5、起因。第二次是过渡段,即课文的第9自然段。“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切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这一句话巧妙地把课文引入了下文对修身课上这件事的叙述。)四、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如,在读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体会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体现出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五、学习课文第二部

    6、分:1、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2、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体会当时我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社会现实,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体会周恩来当时的心理感受。)六、学习课文第三部分;1、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联系图片过去的中华、现在的中华在你心中的样子。)2、讨论:是什么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

    7、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到“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可以体会到周恩来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在此之前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了远大志向,他的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3、抓住“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一句,结合周恩来看到“中华不振”的现实和他在修身课上铿锵有力的话语等内容,推想一下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什么,让学生谈一谈或写一写自己感受到的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七、深入探究,感悟升华:1、再读课文对比中理解,思考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使学生体会到,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

    8、、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在这样的对比中,使学生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2、以小组为单位提出组内未解决的问题。教师进行恰当的评价指导。3、学了这篇课文,谈谈你的感受。4、诵读课文。(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2)小组读。(3)个别读课文。八、课外延伸:1、读一读周总理的格言。2、阅读立志争光。第二十五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清课文线索,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了解少年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远大志

    9、向的原因。4、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同学们,请齐读课题。这是谁说的话多大时这是少年周恩来读书时立下的远大志向。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围绕少年周恩来所说的这句话依次写了四个方面的内容,还记得吗并且,我们还学习了其中的第一部分,在这一部分中,伯父说了一句话让周恩来百思不得其解,是哪句话(中华不振)这句话是什么含义呢这和后来周恩来的远大志向有什么关系呢二、学习第二部分(3、4自然段)1、默读并思考:周恩来是怎样懂得伯父说的“中华不振”这句话的含义的把相关句子划上波浪线,并在一旁写一写自己读后的想法。(提示:

    10、书要靠自己读懂,高年级要养成写批注的习惯,这个好习惯受用终生。)2、读后交流。(因为在租界目睹的情景)释“欺辱”,比较欺辱与欺负的不同。同学们,联系你们课外查阅的租界地资料谈一谈,周恩来当时可能目睹到怎样的情景(学生结合资料回答后,图片出示当时真实发生的一幕)。3、你们说,怎么会有这样不可思议的事在中国发生(中华不振)这触目惊心的现实让周恩来真切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你们体会到了吗当周恩来目睹这一切,心情怎样(沉重)从“沉重”一词中,你读出了什么指导读出内心的沉重。4、从租界地回后,周恩来常常站在窗前,向租界地方向远远地望着,沉思着。“沉思”是什么意思他在沉思什么带着你的想法读这句,引导入

    11、情入境,读出沉重心情。三、学习第三部分(5、6、7自然段)1、出示图片,这就是当时的周恩来读书时的照片,还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一次上课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指名读5-7自然段。2、读后回答。周恩来的读书目的与其他同学区别在哪(其他同学是为自己、家庭而读书,周恩来是为国家振兴而读书)老师听后“为之一振”,释“为之一振”,为什么老师感到震惊3、你觉得周恩来这个宏伟大志是出于一时冲动说出的还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想法这是少年周恩来发自内心的强烈愿望。所以他在说这句话时是怎样的语气(响亮而坚定)指导读出响亮而坚定的语气。4、当老师再一次追问时,周恩来又是怎样的语气回答(释“铿锵有力”)能模仿这种声音吗想

    12、到在租界地看到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受欺辱的情景,周恩来铿锵有力地说:(学生接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想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四个字,字字刺痛着他年少的心,周恩来铿锵有力地说(学生接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想到自己一定要拯救这个积贫积弱的中国,周恩来铿锵有力地说:(学生接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你们让我听到了一位志存高远,热爱祖国的少年的心声。5、这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校长的喝彩,喝彩的近义词是什么校长当时是怎样为周恩来叫好指名读。理解“有志者当效周生啊!”这句话。校长让同学们仿效周生的什么呢这位同样也满怀爱国之心的老校长的喝彩,对周恩来来说意味着什么呢(鼓励、肯定、支持)。6、分角色朗读第三

    13、部分。四、学习第四部分(8、9自然段)1、周恩来在以后生活中有没有信守这个诺言,把这个诺言落实到行动上呢2、指名读8、9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证明周恩来信守诺言的句子。3、引导从学习、生活两方面概括,理解“品学兼优”“忘我”两词。4、忘我就是忘记自我,周恩来忘记了自己的什么呢你们知道周恩来以后是怎样忘我的工作吗(学生结合搜集资料谈)5、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使他能克服重重困难。展示图片,描述:品学兼优的周恩来受到全校师生的敬重,成为南开中学唯一的免费学生。之后又远赴外国留学,回国后还担任过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抗日战争时期,领导打击日本侵略军。解放后成为新中国第一任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成

    14、为周恩来终生奋斗的目标,为此他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他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爱戴,也得到了世界人民的尊重,在他逝世时,长安街两旁站满了为他送行的人,联合国为他降半旗致哀。五、总结全文同学们,今天我们中国与解放前相比,的确繁荣富强了很多,那是不是我们今天读书就可以松懈一些了呢那今天我们又是为什么而读书呢六、课后作业1、小练笔:给远在天堂的周爷爷写一封信,给他描述一下今天中国的繁荣面貌,再谈谈自己读书的志向。2、课外阅读:有关周恩来的文章。第二十六课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读出“推荐、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曲线、春风拂面、映入眼帘”等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

    15、理清课文思路,理解“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4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感受叶老的认真、平和。教学重点 理解“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难点 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认识两个修改符号,并能运用其修改句子中的问题。教学设计一、揭示课题,激趣导入刚才我们复习了爬山虎的脚,今天我们要学习这篇课文也写到了爬山虎,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放声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语句读通顺。2自学生字新词;同桌练习读准含有生字的词语。3检查自学情况。(1)

    16、开火车形式读词。(2)自由读句子。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3)指导“曲”在“曲线”这个词中的读音。(4)自由读这两组词。想想第一组和第二组分别是写谁的。莫名其妙愣住意外认真平和质朴第一组写肖复兴。第二组写叶圣陶。4理清课文结构。课文写了叶圣陶先生和“我”之间的哪两件事怎么分成两部分(修改作文1-5、邀请做客6-10)三、细读课文,重点品味1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2全班交流。(1)第三自然段。翻到我的那篇作文,

    17、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借助资料袋感受叶老为“我”修改了很多处(密密麻麻),指导朗读。(2)第四自然段。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通过对比一“张”和一“幅”,体会用字的准确。通过了解“删”字的造字过程,学会这个字,并体会这句话的意思。“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认识两个修改符号。师生合作读第四自然段。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叶老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3)第五自然段。“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

    18、实,从具体实施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通过朗读明确写作文的两个要求:写具体事实,表达真情实感。鼓励学生质疑,体会叶老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四、整合课文,升华情感通过填空练习,理清三、四、五自然段的思路,体会“我”的情感变化。当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时,我(一下子愣住了)。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我(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我(树立了写作的信心)。五、读写结合,练习修改1复习巩固两个修改符号。2运用修改符号试着修改一句话。六、拓展延伸,提出问题1刚才你们修改的就是肖复兴一

    19、张画像中的句子,你们想知道他在作文中都写了些什么吗,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课下可以读一读。2再看课题,第一件事中没有提到爬山虎,可题目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是为什么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解决这个问题。3布置作业。第二十六课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推荐、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曲线春风拂面、映入眼帘”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喜欢的部分。4理解课文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5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教学重点1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

    20、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设计 一、复习巩固,听写词语二、回忆内容,解决问题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再来读一读,回忆一下,课文讲了谁和谁之间的哪些事。2还记得上节课结束时你们提出的问题吗这节课我们围绕这个问题继续学习。(课题为什么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3学习第二部分。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课文几次写到爬山虎,给你怎样的感觉画出相关的语句,再读一读。(1)第七自然段。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

    21、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通过想象、朗读感受到爬山虎的美丽,让人看着非常舒服。(2)第八自然段。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通过对比、朗读的方法感受到这一句描写的爬山虎和第一句不同。通过联系上下文知道此时爬山虎在“我”小小的心中发生了变化。通过补充原文了解叶老和肖复兴谈话的内容,体会叶老关爱青少年成长、平易真诚的人品。(3)这两句都是具体描写爬山虎的句子,随着作者情感的不同,爬山虎在作者心里发生着变化,喜欢哪一句试着背一背,并抄写下来。(4)和叶老先生的交往让我受益匪浅,我

    22、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都来读读这句话,结合课文两部分内容完成填空。作家就是_。作家的作品就是_。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意义非凡”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15岁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5)这件事已经过去近三十年了,“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叶老家小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在我的眼前总是那么绿着。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通过补充课外资料,了解爬山虎这种植物的特点。现在这句话还仅仅是指爬山虎在我眼前总是那么绿着吗这句话语题目呼应,表达了肖复兴的感受,让我们再读课题。三、受到启发,交流体会 第二十七课 乌塔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漱、萨、

    23、腊、逻、辑”。2、读懂课文,能对文章记叙事情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见解。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受到启发。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感知课文。1、你们独自一个人出过门吗最远的到过哪看样去的2、有个了不起的小姑娘,她才14岁就一个人周游欧洲。她的名字叫乌塔(板书课题)二、检查自学情况1、检查生字2、检查词语的理解。3、检查课文读通情况。分组通读课文,教师发现错误,及时引导学生纠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4、出示地图,介绍欧洲,让学生对乌塔油然而生敬意。三、深入学习课文,集会文章思想。(一)根据这件事,学生自由质疑,教师归纳,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再次自读课文。1、乌塔如何掌握游历欧洲的路线。

    24、2、乌塔不怕一个人路上碰到危险吗3、乌塔都到过哪些地方4、你觉得乌塔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说说你的理由和见解。(二)学生带问题,小组合作学习。(三)反馈学习情况,教师点拨,加深理解。四、联系生活实际、讨论。1、提出讨论的论题: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该不该一个人远行。2、初步了解学生的看法后,根据该和不该将学生分为两部分,在班级反馈。3、教师根据情况行当评价。五、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十七课 乌塔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对乌塔独自旅行的故事的了解,学习乌塔为了自己的目标勤奋努力去追求的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的好品质。2、读文章要有自己的见解,有个人的想法。3、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设

    25、计一、导入(用简短的内容导入课文,引发学生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兴趣)自学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2、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你是如何看待乌塔的乌塔身上具有什么性格特点(直入主题,引起学生思考,讨论,并让学生把自己体会到的乌塔的性格特点板书到黑板上,这对学生是一种肯定,一种锻炼。)生活经验丰富热情、活泼有爱心胆大心细有主见3、同学们介绍异国风土人情。(学生在课后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搜集到了大量资料,还自己动手制作了课件,让学生到讲台前演示给同学们看,可以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藉此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二、激情1、一个外国小女孩可以独自一人游欧洲,

    26、而对我们中国小学生来说,这却是一件不敢想的事。乌塔和中国小学生不同在哪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是我们国家的教育教学方法不够科学吗现在,同学们自愿结组,赞同我们教育教学方法的在一组,不赞同的在一组,大家进行辩论。(自主合作,主动探究,相信这样的学习方法学生会非常爱学,更会积极地讨论。鼓励同学们读书要有独特的见解,同时,教师要特别说明“每一种认识都是金子”的道理,不脱离书中的语言,不脱离生活实际,对学生认真地读书,认真地思考有一个界定。)2、展开辩论(在这里,教师要给予充分的时间,更要参与到同学们的辩论中去,成为其中的一员。教师也要有独特的见解,这是对学生最好的支持。)3、一分钟演讲,谈谈我们

    27、该如何锻炼自己的独立自主的能力。(深入研究课文内容,扩大学生学习和思维的空间。同时,学生广泛地查询资料,学习知识,流利地表达,这样,不仅涉入了知识,又锻炼了语言表达的能力。)三、布置实践作业题目:从乌塔看中外小学生的不同要求: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分析中小学生在计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自理能力、家庭责任感等方面的不同,并简单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也可列成表格,和小组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第二十八课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1(出示一个信封)提问

    28、:你写过信或是收到过信吗谈话:书信是交流思想、传递快乐、倾诉烦恼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一位名叫张国强的小学生遇到了一件麻烦事,就给著名的作家柯岩老师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帮助。想听听是怎样的一封信吗2读张国强给柯岩的信,想想:张国强同学遇到什么麻烦了3讨论:如果你收到了这封信,会想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发言,畅谈个人见解)过渡:柯岩老师又是怎样看待这些问题的呢我们来读读柯岩老师的回信。二、指导阅读1自读回信,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你从两封信中悟出了什么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圈点作批注,学习一些读书方法。2交流:柯岩老师建议怎样解决这些问题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根据回答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含义)3启发讨论:张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结合自身实际在小组内讨论。三、学习书信格式1读了这两封书信,你有什么收获引导从两方面谈: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后学会了与人交往的道理;了解了书信的格式和写法。2重点学习书信格式。结合文后的提示,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出示放大的书信进行指导)称呼:第一行,顶格,后面加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正文:信的主要部分。开头空两格,先写问候的话。


    注意事项

    本文(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