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最优秀财富之一.docx

    • 资源ID:11210729       资源大小:61.21KB        全文页数:3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最优秀财富之一.docx

    1、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最优秀财富之一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最优秀财富之一,尤其市唐诗,更是众所周知。柳松柏先生所编撰作曲的唐诗新唱是图、文、乐三位一体的欣赏材料,为炎黄子孙分享这份财富创造了一个范本。它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审美习惯,也非常符合儿童教育心理的规律,是一套优秀的、值得推广的儿童教材。 这套5CD共五十一首唐诗新唱歌曲集,由台湾柳松柏导演精心创作。曲调完全根据唐诗的字韵、音韵以及诗的意境,内容及画面用音符重新创作谱曲。每一首诗都有自己不同的独特旋律及乐性,并由大陆首席演奏家及大陆中央银河儿童合唱团参加演出。 本教材是经典诵读工程教材体系的组成部分 目录 CD 1 春晓

    2、 01 春晓 02 鸟 03 金陵图 04 听弹琴 05 竹里馆 06 元日 07 乌衣巷 08 画眉鸟 09 夏日田园杂兴 10 登乐游原 CD 2 清明 01 清明 02 相思 03 静夜思 04 长安遇冯著 05 渭川田家 06 草 07 寻隐者不遇 08 梅花 09 玉阶怨 10 村晚 CD 3 枫桥夜泊 01 回乡偶书 02 杂诗 03 观书有感 04 鹿柴 05 观游鱼 06 金缕衣 07 枫桥夜泊 08 下江陵 09 游子吟 10 秋夕CD 4 云想衣裳花想容01 清平调其二02 清平调其一03 春宫怨04 子夜秋歌05 列女操06 出塞07 月夜08 春苑09 长相思10 夜雨

    3、寄北11 锦瑟CD 5 人生得意须进欢01 凉州词 02 春雨03 九月就日忆山东兄弟04 无题05 月下独酌06 春望07 将进酒段一08 将进酒段二09 登鹳雀楼10 出塞金陵图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旧烟笼十里堤。韦庄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他所留世的作品不多,金陵图是他的代表作。韦庄的金陵图做于公元907年,这时的长安已被朱温所破,唐哀帝李祝南逃,唐朝已近灭亡。那时代的文人墨客皆以忠君爱国为主导思想,韦庄做金陵图以留恋和哀叹曾经盛极的大唐,正是这种思想的反映。六朝即三国时期的吴,两晋时期的东晋,和南北朝时期南朝的宋、齐、梁、陈,皆先后定者于建康(又名建

    4、业),即现在的南京(南京又称金陵)。金陵图全诗写景,江雨、江草、啼叫和台城堤畔的烟柳,构成了一幅水墨画。暮春时节,江雨霏霏,江草长齐了,鸟儿在什么地方婉转啼鸣,金陵的山水依然。历经六个朝代所筑起的歌榭楼台,其脂粉水将秦淮河染成胭脂的颜色依旧,但繁华的六个朝代已成历史,鸟儿你不是空啼一番吗?诗人以此联系时下即将灭亡的大唐,能不潸然泪下?然而最使诗人悲愤的还是台城的烟柳。诗人遥望台城堤畔的烟柳,依旧是那般葱笼而妩媚,多么无情而又何其可恨呀!全诗音律纯正,琅琅上口;诗意隽永,情感充沛。尤其是后两句,景物多情,实是无情。如落花有意,却随流水,道出诗人的悲愤却又无奈,真是个“人世间几回伤往事,山川依旧枕

    5、寒流”,诗人将一种悲愤之情写到了极处,从而使诗成为千古绝唱。听弹琴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 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 今人多不弹。诗题一作“弹琴”,刘随州集为“听弹琴”。从诗中“静听”二字细味,题目以有“听”字为妥。琴是我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由七条弦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可见琴声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幽清肃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

    6、,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变革的背景。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如今毕竟成了“古调”,又有几人能怀着高雅情致来欣赏呢?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有人以此二句谓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是很对的。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一肚皮不合时宜和一种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他的集中有幽琴(杂

    7、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之一)诗曰:“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其中四句就是这首听琴绝句。“所贵知音难”也正是诗的题旨之所在。“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咏听琴,只不过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罢了。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评析】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 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 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 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

    8、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 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 妙手回天的大手笔。元日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龙书本作除日)可以视为写元旦的诗词中之翘楚。他不仅将除夕与元日的宋代风俗记录在案,写出唐宋时代除岁迎新的景况,而且表达了自我的哲学观念:“爆竹声中一岁除,春(一作东)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日童日童日,总把(一作争插)新桃换旧符”,说在爆竹声中送走了一年,在送暖的春风中,阖家欢饮屠苏美酒。屠苏酒,是用屠苏草浸泡的酒,当时民俗,在正月初一时,家家按照先幼后长的次序饮屠苏酒,唐人卢仝除夜诗

    9、说:“殷勤惜此夜,此夜在逡巡。烛尽年还别,鸡鸣老更新。明日持杯处,谁为最后人”;宋人苏辙除日诗说:“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两诗都提及长者最后饮酒的风俗。饮酒大概是子夜时分刚刚进入新年的那一刻开始的。屠苏,也名“屠酥”“酴酥”,古代元日饮酒屠苏的风俗,之所以在元日饮屠苏酒,是因为一个传说,或说是一个故事:“俗说屠苏乃草庵之名。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岁除夜遗闾里一药贴,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于酒樽,合家饮之,不病瘟疫。今人得其方而不知姓名,但曰屠苏而已。”(唐韩谔岁华纪丽一元日:“进屠苏”注)王安石诗中的后两句说,在守夜中,千家万户迎来了曈曈红日,然后,用新的桃符来换去旧符。桃符,又

    10、涉及另外一个风俗:相传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其下有神荼、郁?二神,能食百鬼。因此,才有用桃木板画二神于门上以驱鬼避邪的风俗。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五代后蜀始于桃符板上书写联语,其后改书于纸,演变成为后来的春联。陆游有诗:“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除夜雪),正是这种风俗的生动记载。当然,作为大政治家、哲学家的王安石,其写作此诗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记录宋代的春节民俗,而是表达了他除旧革新的政治理想。从王安石其他优秀诗作来看,传达那种变化之美,革新之美,以及那种不为世人理解的孤独之美,也确乎是其主要的诗意表达,如“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

    11、日升”(登飞来峰)的对于日升新日的礼赞,“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动感和春天的欢呼,“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阑干”(夜直)中的那种静态美中的动态,以及“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商鞅)的对于商鞅政治变革的赞美等,无不如是乌衣巷 作者: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意思: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晋代时王导谢安两家的堂前紫燕,而今筑巢却飞入寻常老百姓之家。 评析:这是一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

    12、,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 ?这首诗据说博得白居易“掉头苦吟,叹赏良久。”自有其深意所在。欧阳修画眉鸟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注释 随意移:自由自在地在树林里飞来飞去。 树高低:树林中的高处或低处。 金笼:镶金的鸟笼。 解说 作者来到树林里,看到画眉鸟在开满红红紫紫山花的枝头自由自在地飞翔,听到它们在高高低低的树梢上尽情愉快地唱歌,不由得感慨到 :如果把它们锁起来

    13、,即使是锁在金笼里,它们也不会唱出这样美妙的歌声了。因为自由是生活愉快的先决条件。鸟是这样,人不也是这 样吗? 今译 这才知道把画眉鸟锁在金笼里听它啼叫,远不如让它在树林里自由地歌唱。 赏析 本篇借咏画眉以抒发自己的性灵,诗题一作郡斋闻百舌。画眉、百舌,都是声音婉转的鸣禽,诗人在啼鸟诗中也写过“南窗睡多春正美,百舌未晓催天明。黄鹂颜色已可爱,舌端哑咤如娇婴。”可见他对“林间自在啼”多么欣赏,这儿以“锁向金笼”与之对比,更见出诗人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心理。诗人本在朝为官,后因党争牵连,贬为知州知县,此两句大概有所寄托。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全文日上半竿早鸡啼,杨柳水面晓烟低。 谁家袅袅晨炊味,飘过村

    14、南海棠西。 半亩荷塘半亩风,石榴开尽似残红。 日烈有蝉乱高树,林深无人觅芳踪。 霞光山色晴方好,池面映红绿成堆。 稚子下塘摘莲藕,挎篮双举荷叶归。 青梨待熟无多日,尤恐稚子鸟雀食。 砍来荆棘拦幽径,又作布偶系东枝。 细草绵绵路飞花,松柏尽头是何家。 篱笆院落藤萝下,一局棋子两杯茶。 种茶尤是采茶忙,素衣竹篮亦成行。 黄犬竖耳坐高处,聆听一阕歌声长。 七月已半昼何长,南山收豆农事忙。 问言老者何时辍,麻叶黄后稻叶黄。 昨夜雷动雨连宵,溪水浊浊漫石桥。 梦后不觉蛙费力,应知星残月悬高。年代:唐作者:李商隐作品:登乐游原内容: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注解:、意不适:心情不舒畅

    15、。、古原:即乐游原,是长安附近的名胜,在今陕西省长安以南八百里的地方。韵译:临近傍晚时分,觉得心情不太舒畅;驾车登上乐游原,心想把烦恼遣散。看见夕阳无限美好,一片金光灿烂;只是将近黄昏,美好时光终究短暂。评析:?这是一首登高望远,即景抒情的诗。首二句写驱车登古原的原因:是“向晚意不适”。后二句写登上古原触景生情,精神上得到一种享受和满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二句,素来人们多解为“晚景虽好,可惜不能久留。”今人周汝昌认为:“只是”二句,“正是诗人的一腔热爱生活,执着人间,坚持理想而心光不灭的一种深情苦志。”这种看法,虽有新意,却不合诗人的身世,也不合诗人当时的情绪。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

    16、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17、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8、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

    19、,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唐代绝句名篇经乐工谱曲而广为流传者为数甚多。王维相思就是梨园弟子爱唱的歌词之一。据说天宝之乱后,著名歌者李龟年流落江南,经常为人演唱它,听者无不动容。 红豆产于南方,结实鲜红浑圆,晶莹如珊瑚,南方人常用以镶嵌饰物。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地,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人们又称呼它为“相思子”。唐诗中常用它来关合相思之情。而“相思”不限于男女情爱范围,朋

    20、友之间也有相思的,如苏李诗“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即著例。此诗题一作江上赠李龟年,可见诗中抒写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绪。 “南国”(南方)即是红豆产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首句以“红豆生南国”起兴,暗逗后文的相思之情。语极单纯,而又富于形象。次句“春来发几枝”轻声一问,承得自然,寄语设问的口吻显得分外亲切。然而单问红豆春来发几枝,是意味深长的,这是选择富于情味的事物来寄托情思。“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对于梅树的记忆,反映出了客子深厚的乡情。同样,这里的红豆是赤诚友爱的一种象征。这样写来,便觉语近情遥,令人神远。 第三句紧接着寄意对方“多采撷”红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以采撷植物来寄托

    21、怀思的情绪,是古典诗歌中常见手法,如汉代古诗:“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即著例。“愿君多采撷”似乎是说:“看见红豆,想起我的一切吧。”暗示远方的友人珍重友谊,语言恳挚动人。这里只用相思嘱人,而自己的相思则见于言外。用这种方式透露情怀,婉曲动人,语意高妙。宋人编万首唐人绝句,此句“多”字作“休”。用“休”字反衬离情之苦,因相思转怕相思,当然也是某种境况下的人情状态。用“多”字则表现了一种热情饱满、一往情深的健美情调。此诗情高意真而不伤纤巧,与“多”字关系甚大,故“多”字比“休”字更好。末句点题,“相思”与首句“红豆”呼应,既是切“相思子”之名,又关合相思之情,有双关的妙用

    22、。“此物最相思”就象说:只有这红豆才最惹人喜爱,最叫人忘不了呢。这是补充解释何以“愿君多采撷”的理由。而读者从话中可以体味到更多的东西。诗人真正不能忘怀的,不言自明。一个“最”的高级副词,意味极深长,更增加了双关语中的含蕴。 全诗洋溢着少年的热情,青春的气息,满腹情思始终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话儿不离红豆,而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它“一气呵成,亦须一气读下”,极为明快,却又委婉含蓄。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话往往朴素无华,自然入妙。王维很善于提炼这种素朴而典型的语言来表达深厚的思想感情。所以此诗语浅情深,当时就成为流行名歌是毫不奇怪的。静夜思李 白床 前 明 月 光, 疑

    23、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明 月, 低 头 思 故 乡。 注释 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疑:怀疑,以为。 3.举头:抬头。 简析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

    24、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

    25、;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长安遇冯著(唐诗)韦应物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作品赏析】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情真意切,蕴味深长。诗人由遇友而惜友,由惜友而慰友,

    26、又由慰友而勉友,可谓是理解朋友、体贴朋友又不忍心伤害朋友的真正知音者。韦应物与冯著有很深的友谊,他对冯著怀才不遇,深表同情。首和冯著相遇于长安话旧的诗篇,写得自然流畅,平淡而有诗味。开始两句写“遇”,点明冯著之所来,也描写了他行色匆匆的情状,十分简洁。老友相遇自然要亲切交谈,三四两句通过一问一答来表现,言简而意丰。冯著风尘仆仆来到长安,当然是想求得一官半职,但没有如愿,于是产生买斧采山归隐的思想。这其中饱含着诗人的同情和叹息,也含蓄地概括了冯著失意后的感叹。五六两句转向明媚春光中景物的描写,指明相遇的时令。这里诗人选择了百花盛开,乳燕飞翔两种具有特征性的景物来表现大好春光,充满生意。最后才说明

    27、相别一年,和篇首照应,又以一个意味深长的问句作结,饶有情味。特别是能融叙事、抒情、写景于一体,情虽幽婉,意则清新,深得自然含蓄之妙。【作者简介】韦应物(737-791?),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天宝末年曾在宫廷担任过玄宗的侍卫官,早年为人任侠,狂放不羁,后来发奋读书考中进士。因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渭川田家王维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雉雎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西斜的夕阳射在偏僻的村落里,这一起句就已给人静谧之感。接着“穷巷牛羊归”,虽是动态,却显得那么悠闲,那么安宁;夕

    28、照下,归家的牛羊三五成群地朝着里巷间缓缓走来。接着两联,“野老念牧童,依仗候荆扉。雉雎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由近至远,一口气写了三个场面,朴素简洁,飘出一股浓重的乡土气息。田埂上,几个农夫依锄而立,任风吹干汗珠,暂作小憩。这已经是静了,却又“相见依依”,有话语声可闻。“依依”两字,则不但表现出农人间的亲切,而且语柔声细,因场面开阔,配有微音响起,更觉得自然,静得出脱。末两句“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既是诗人的感叹,也是诗画的理性的总括,有着诗人的别致的顿悟。“净”、“静”浑成,以禅入诗。既富有牧歌情调,朴素、亲切、自如,又呈现出外静内净,诗、禅、画三者和谐统一的美的个性。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

    29、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是大家熟悉的唐朝著名的苦吟诗人,提起他,我们自然会想到他的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为了是用“推门”好,还是“敲门”好,他费尽心机。因此,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只知道贾岛炼字上的工夫,其实,炼字并不能概括他诗歌创作的特点。寻隐者不遇信笔所之,脱口而出,句句明白如话,字字平淡无奇,似乎并没有什么可以值得挑出来推敲、玩味的。然而,正是这“明白如话”,“平淡无奇”,形成了这首诗最大的特色:含糊其辞,妙在其中。 明白如话的诗,又怎么会是含糊其辞呢?它的妙处又在何处呢? 除诗题外,全诗只有区区20字,却涉及到三个人物:寻者、童子、隐者。从诗题可以看

    30、出,诗中的主角应该是隐者,因为他是“寻”的对象,是诗歌主要描述的人物。可是,诗中的前两句,写诗人与童子的一问一答;后两句寓问于答中,四句诗对隐者没有一丝一毫的明确交待:其身份、气质、品格等等,都深深地隐在诗句的背后。这不是含糊其辞吗! 然而,正是这“含糊其辞”,给读者留出了发挥想象的空间。只要细心地品味诗句,你不难发现隐者若即若离,时隐时现,活跃在诗句营造的画境深处。深入一想,诗中的古松、白云、青山、童子、草药,哪一样不与隐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呢?他身居云山,远离尘世,与青松做伴,与童子相依,采药为生,济世活人,其超凡的隐者身份,高古脱俗的气质,闲适高雅的品格,在含糊其辞的诗句之中,在隐隐约约的画境深处,飘然显现。可见,写人不见人,却又在字里行间飘忽闪现,正是“含糊其辞”的妙处。 诗人写人物含糊其辞,表达自我感情时也颇为“含糊其辞”。按照常人的心理,寻人不遇,多多少少都会在心里激起情感的波澜:或渴望、或失望、或激动、或怅惘。而诗人面对“寻”而“不遇”,诗句中没有一句明确表示情感话语,淡淡而入,淡淡而出,仿佛一切与已无关。古人云“诗言志”。志者,心声也。没有诗人的感情能成为一首诗吗?当然,诗人不是没有感情,只是表达得“含糊”而已。 其实,诗人的内心并非古井止水,波澜不惊。“松下问童子”,一个问字,就透露出诗人饱含仰慕之情,满怀希望而来。而童子的“言师采药去”,答非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最优秀财富之一.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