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自考《马概》复习参考资料.docx

    • 资源ID:11192285       资源大小:43.76KB        全文页数:3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自考《马概》复习参考资料.docx

    1、自考马概复习参考资料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参考资料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内容: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体。2、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有机化学。3、马克思主义的直接来源: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4、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他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

    2、,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历史时代。5、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既然是时代的产物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它就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实践的拓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还是列宁等都提出了此理念必然会在不同的时代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自己。后来的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都是不断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的光辉典范。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其革命性表现为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革命立场;其科学性主要表现为他

    3、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它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在实践的基础上达到了统一。2、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3、综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继承者都是与时俱进的典范。4、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关系: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1、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树立正确的世界

    4、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全面提高人的素质2、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和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决定的。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 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物质世界和实践1、世界观: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2、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他从任何世界关系的角度揭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最普遍的本质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3、一元论:承认世界的

    5、统一性,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一元论。4、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二元论往往倒向唯心主义。5、一元论有两种: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的,世界统一于精神。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心”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如:陆九渊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王守仁的“心外无物”、“天地万物都在吾心中”等都是主观唯心主义。客

    6、观唯心主义则把某种“客观”精神(“理念”、“绝对精神”、“天理”等)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如:朱熹的“理在事先”,“理”乃是“天地万物之根”等都是客观唯心主义。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6、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近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中近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高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王夫之的“聚则成形,散则成气”就是典型的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当时在自然学科中占主导地位

    7、的原子论为依据,把原子看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原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小物质单位。7、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8、物质是世界的本质或本原,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9、实践的基本特点:客观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10、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11、承认事物相对静止的意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12、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

    8、关系:时间和空间的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是绝对和相对,无限和有限的统一。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边无际。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有限性是指每一个具体事物在时间上有始有终,在空间上有边有际。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无限性和相对性、有限性是不可分割的,其绝对性、无限性存在于相对性、有限性之中,无数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有限性之总和,就构成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无限性。我们要通过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有限性,去认识、把握其绝对性、无限性。13、列宁的关于物质定义的意义:他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他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9、,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他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1、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2、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他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其原因是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新事物优越于旧事

    10、物。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这两重关系就决定了矛盾具有两种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4、内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及现实意义:原理: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是第二位原因。外因通过内引起作用。原理的现实意义: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

    11、化建设,必须首先依靠本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所以我们也要积极的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5、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各不相同,都有其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形式: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个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地位、性质和作用。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方面

    12、,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另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因此,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7、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原理:世界观: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他们是辩证统一的。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与特殊性之中,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这一

    13、原理要求我们在普遍原理的指导下,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补充和丰富普遍原理。原理的现实意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见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我们面对的情况,既不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设想的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也不完全相同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照抄书本不行,照搬外国也不行,必须同中国的国情出发,把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8、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它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一种是主要矛盾

    14、和次要矛盾的不平衡;另一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不平衡。在许多矛盾之中,其中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是次要矛盾。在一个矛盾之中,其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9、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原理:世界观: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方面,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着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解决得好,次要矛盾就可以比较顺利的得到解决。另一方面,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有制约作用,次要矛盾解决的如何,反过来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

    15、的,他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主要矛盾转化为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方法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复杂问题时,首先要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不能忽视次要矛盾,还要注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相互转化,不失时机的转移工作重点。 原理的现实意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虽将在一定的范围内长期存在,但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解决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6、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为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创造有利条件。从而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0、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原理:世界观: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另一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制约和影响着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他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随着矛盾双方主次地位的转化,事物的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方法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

    17、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问题时,特别是分析形势时,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正确认识事物的性质,同时也不能忽视支流,并且注意主流和支流的相互转化。11、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原理:世界观: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相互包含、内在统一的。两点论中内在的包含着重点论,重点论中内在的包含着两点论。方法论: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就是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抓重点。 原理的现实意义: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既要抓住主、坚定信心,又不忽视支流,都是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的具体体现12、量变和质变: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

    18、变化的两种状态。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13、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14、肯定与否定:肯定与否定是事物内部两个相反的方面,他们又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肯定与否定是相互依存的。离开了肯定也就没有否定,离开了否定也没有了肯定。另一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也包含着肯定。15、原因和结果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原理:原因和结果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首先,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在具体的因果

    19、联系中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不能混淆颠倒。其次,原因和结果又是统一的。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依存的。原因和结果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作用的。原因引起一定的结果,结果又反过来作用与原因并引起原因的变化。 原理的意义:只有找出某一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原因,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正确的把握因果联系,才能很好的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行动。16、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原理:首先,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其次,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偶然性是必

    20、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支配,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原理的意义:因为偶然性是受必然性支配的,必然性决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和前途,所以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研究发现必然性,按必然规律办事,不要被偶然现象所迷惑。因为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所以我们应当抓住偶然性提供的机遇,揭示偶然性背后隐藏的必然性。偶然性对事物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我们决不能忽视偶然性。17、可能性与现实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原理: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首先,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有明显的区别与对立。

    21、可能性是目前尚不存在的,他还不是现实性;现实性则是已存在的,他不再是可能性。决不能把二者等同起来。其次,可能性和现实性又是统一的,一方面,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现实性不能离开可能性,它是有可能性转化而来的,不可能的东西永远不能成为现实;可能性不能离开现实性,它的内在根据存在于现实性之中。另一方面,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现实性是由可能性发展和转化而来的,同时他又包含着新的可能性,这种新的可能性又将转化为新的现实性。 原理的意义: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一切工作都要从现实出发,而不能从可能出发。为了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我们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有利

    22、条件,改变不利条件,争取使好的可能性变成现实,避免坏的可能性实现,从坏处着想,向好处努力。18、内容和形式关系的原理及意义: 原理:内容和形式关系是对立统一、相互作用的关系。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的统一。内容和形式是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这两个不同的方面,二者是有区别的,对立的。同时又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任何事物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形式都表现一定的内容。另外,内容和形式的区别和对立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内容和形式可以相互转化。在某一种联系中是形式的东西,在另一种联系中可能成为内容,反过来也是一样。内容和形式又是相互作用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形式对内容又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当形

    23、式适合于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形式不适合于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两者的矛盾运动。原理的意义:我们必须自觉的运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的原理,注意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利用旧形式和创造新形式。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首先重视内容,反对忽视内容的形式主义;但也不能忽视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反对抹煞形式作用的形式虚无主义。19、本质和现象关系的原理及意义: 原理:(1)本质和现象相互区别、互相独立的,主要表现在: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暴露于事物外部,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深藏于事物内部,是不能直接

    24、感知的,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是多种多样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性的东西。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相对平衡的。(2)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方面,本质不能脱离现象,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这样或那样的现象表现出来,不表现为现象的纯粹本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现象不能脱离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本质,真相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的表现本质,不表现本质的纯粹现象也是不存在的。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存在的根据,现象的产生 和变化归根到底是依赖于本质的。原理的意义:本质和现象是对立的,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上。本质和

    25、现象是统一的,对大量的现象进行分析是揭示事物本质的正确途径。20、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和坚持辩证否定观的意义:内容: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的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的特点:其一,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其二,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否定是扬弃。坚持辩证否定观的意义:坚持辩证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要从实际出发,进行具体分析。对中国传统文化,要采取批判的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对待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的借鉴和吸收的态度。21、事物的发展是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

    26、的原理的意义:学习否定之否定规律,坚持事物的发展是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的原理,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未来的共产主义前途充满信心。当然也要准备好走曲折的道路,满腔热情地坚持社会主义事业,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1、规律的特点: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是运动者的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普遍性。规律的普遍性是指,规律不是指在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和现象里起作用,而是在较大的范围和领域起作用。2、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性劳动的产

    27、物。3、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应。意识是社会的产物。4、意识能动性的表现: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观创造性。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5、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原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原理的意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项工作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主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情与科学的求学态度结合起来

    28、,既要发挥广大让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按规律办事。坚决反对片面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无视规律,盲目蛮干。“大跃进”的沉痛教训我们要铭记。6、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认识的产生及本质1、认识主体的含义及特点:含义: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特点:人作为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认识的主体不仅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而且具有历史性。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这是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2、认识主体的结构:认识主体的结构

    29、可分为个体、群体和人类整体诸层次。3、认识客体的含义及性质:含义: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性质:认识客体具有客观性和对象性。4、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5、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有统一的辩证关系。对立是指二者各有自己的特点和特殊的规定性,彼此是相互区别的,然而二者又是统一的,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具体来说他们的关系表下为: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相互作用。6、认识的本质:认

    30、识的本质是在实践中主体和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辩证运动1、感性认识的含义及形式: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感性认识分为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2、感性认识的特点:感性认识是表面的、个别的、不深刻的。3、理性认识的含义及形式: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全体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抽象的、间接的、相对稳定的。理性认识分为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4、理性认识的特点:理性认识是深刻的,它反映的是事物的全体和本质。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他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

    31、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因而是不深刻的、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地反映,因而是深刻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其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其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其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6、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在实际工作中,经验论和唯理论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认识根源。经验主义夸大个别的、局部的经验的作用,把它当作普遍真理,到处搬用,否认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教条主义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实际经验,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从书本出发把

    32、理论当作万古不变的公式,生搬硬套。这两种错误曾给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带来重大损失,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应该避免和反对的。7、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感性认识通过实践的继续不断的增多,就会由量变发展到质变,出现认识的飞跃,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认识的这次飞跃非常重要,他是认识人物的真正完成。8、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认识的这一次飞跃是把前一阶段获得的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认识的这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其原因是:只有经历这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只有经过这次飞跃,使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得到丰富和发展。9、整个人类的认识时优先于无限的统一;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真理与价值1、真理与谬误的含义:真理,在实践中,主体正确的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真理。谬误,在实践中,主体歪曲的反映客体的认识


    注意事项

    本文(自考《马概》复习参考资料.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