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docx

    • 资源ID:11187902       资源大小:359.28KB        全文页数:2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docx

    1、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 第一课时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 第一课时世界的地形(第1课时)主备人 初审人 终审人 教学目标 1、理解 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学会运用地图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2、了解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特征及其分布,熟悉各种地形的“世界之最”。了解海底地形结构。3、联系当地地形特征与生产活动之间的联系,树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念。教学重难点 1、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特征及其分布。2海底地形结构。教学方法 读图法、联系比较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运用课件播放几幅图片: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低于海平面的吐鲁番盆地等世界著名的地形

    2、区,同时教师把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的高度与吐鲁番盆地海拔-155米的高度相渲染,让学生形成强烈的感到世界陆地高低不平,相差太大了!教师及时导出:不仅世界陆地相差很大,就是海底也是高低不平的。这节我们就共同学习世界的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二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学习任务(一) 陆地地形1:自主学习 读教材第33页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地形?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哪五种?(2)什么叫海拔?什么叫相对高度?(注意:它们都是指垂直距离)在地图中标注的高度应是海拔还是相对高度?为什么?(3)课文中A、B、C、D、E五点的海拔各是多少米?你会计算它们之间的相对高度吗?(海拔和相对高度是描述某地高度的两

    3、个最基本的概念)(4)平原和高原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山地和丘陵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盆地具有怎样的特征?【学法指导】五种地形特征的比较应从海拔、相对高度和地表特征两方面来分析。(5)读地图册中的世界地形图,找出世界两大山脉带:一是环太平洋山脉带,二是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北部的山脉带。它们各有哪些著名山脉组成?各自又呈什么走向?分布在哪个大洲?(6)在填充图册上填出下列山脉名称: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阿特拉斯山脉。(7)你能够说出下列世界之最吗?世界最大的平原 世界最大的高原 世界最高的高原 世界最大的盆地 世界最长的山脉 世界最深的海沟 ,在地形图中找出它们吧

    4、,看看它们分别位于哪个大洲或大洋?2:小组交流 小组内合作交流,你们小组内的疑难问题是 。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五种地形类型的特点是怎样的?新课标第一网【教师精讲点拨】 (1)教师出示平原与高原的自然景观图片,学生在感性上认识平原与高原的相同与不同。 (2) 教师出示山地和丘陵的自然景观图片,学生在感性上认识山地和丘陵的相同和不同。(3 ) 教师画简单的示意图来表示山地和丘陵的区别。(4)教师出示四川盆地的自然景观图片,学生在感性上认识盆地的形态。学生总结:盆地四周是山地或高原,中部相对低平。【探究结论】 地形类型主要特征海拔高低地面起伏共同点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学习任务(二) 海底地形1、

    5、 自主学习 读教材第36页海底地形示意图回答以下问题。海底地形结构是怎样分布的?有哪些地形名称?2 、小组交流小组内合作交流,你们小组内还有哪些疑难问题? . 。3、 合作探究【探究问题】大陆架是海洋还是陆地?【教师精讲点拨】教师绘制海底地形剖面图,学生完成填图。 【探究结论】仔细阅读课文中关于大陆架的文字表述,会发现大陆架是海洋而不是陆地,水深不超过200米。三 、学以致用 拓展延伸你的家乡是以什么地形为主?说说家乡的人们是怎样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生产的? 。四 、总结梳理 归纳方法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陆地五种基本地形和海底地形的的特征,学习了众多的地理名称,要做到在图中落实,读图法

    6、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坚持运用。五 、巩固训练见基础训练第21页优化作业。六、小结 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第二课时世界的地形(第2课时)主备人 初审人 终审人 教学目标:1、理解等高线概念,初步学会绘制等高线图的方法。2、了解等高线地形图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方法。3、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某地的地形部位,初步学会识别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4、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重难点:1、了解山地地形中的各个部位,知道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分别是如何表示的。2、学会从地形图上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是教

    7、学的重点。3、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地形种类,掌握阅读地形图的方法并会运用,训练读图能力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演示法 观察法 对比法 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小明的爸爸是肥城医院的一名医生,他作为一名志愿者随队到舟曲救灾,小明在为爸爸搜集舟曲资料时,发现了舟曲的等高线地形图,然而他却怎么也看不懂,我们能帮他吗?(师出示一幅等高线地形图)(小黑板画图1)师:要帮助小明,我们必须学会正确判读地形图,这节我们就学习看地形图。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任务(一)了解等高线地形图1、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37填空:地图上的_和_分别表示陆地和水域,绿色代表平原。白色代表冰川。2、小组交流:

    8、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通过讨论,试着回答下列问题在图2-46等高线地形图中用笔描出400米的线,教师强调线上各地的海拔高度均为400米。1、在地图上,将 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等高线。2、把水域中深度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 。3、用等高线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地图叫 。【教师精讲点拨】地形鸟瞰图能表达地面起伏、山地、平原、水体等,但不能说明海拔高度和山体后面的起伏状况。图2-46等高线地形图、图2-47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就能清楚的表达地面的起伏变化和海拔高度。【转入多媒体演示】(有条件的可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等高线绘制的过程) 注意观察绘图人员是如何利用等高线来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演示过程中,解

    9、释等高距的概念。【探究结论】如果要准确的判读等高线地形图,首先要了解两个概念:等高线(等深线)。学习任务(二)1、自主学习:猜一猜A、B两处哪个坡度较陡?哪个坡度缓?缓坡、陡坡处的等高线有何区别?2、小组交流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1、山峰、鞍部、陡崖的等高线特点。 2、山谷、山脊处的等高线有何不同。【教师精讲点拨】1、判读山顶和鞍部的方法:归纳: 山顶:山顶中间高四周低,等高线闭合;鞍部:两个山峰之间的低地为鞍部。2、判读山脊和山谷的方法归纳: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弯曲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弯曲为山谷3、判读陡崖的方法 归纳:陡崖处等高线重叠在一起 【探究结论】缓坡处等高线稀疏;陡坡处等高线密

    10、集。三、学以致用, 拓展延伸: 1、8月10日,小明的爸爸随医疗队经过一天的艰难跋涉,终于到了舟曲的A地,他们要就被泥石流困在B地受伤的村民。请你们组设计一条从A地通往B地的安全道路。 2、等高线密集和稀疏对河流的流速有什么影响?3、瀑布容易在山地的什么部位形成?四、总结梳理 归纳方法:1、判读山顶和鞍部的方法 归纳: 山顶:山顶中间高四周低,等高线闭合鞍部:两个山峰之间的低地为鞍部2、判读山脊和山谷的方法 归纳: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弯曲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弯曲为山谷3、判读陡崖的方法 归纳:陡崖处等高线重叠在一起。五、巩固练习,达标检测:1、下图所示与名称搭配正确的是( ) 2、关于等高线地

    11、形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等高线上注记的高度是海拔高度 B、等高线上注记的高度是相对高度C、等高线密集表示坡度较平缓 D、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较陡峻3、相邻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是( )A、洼地 B、谷地 C、鞍部 D、脊部六、小结: 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世界的人口主备人 初审人 终审人 教学目标:1、运用资料和地图分析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人口分布特点2、结合实例分析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及原因3、理解人口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学重难点:1、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及分布原因2、人口问题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口观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法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2、:展示一系列的有关人口问题的图片,让学生体验到世界问题确实是值得大家关注的重要问题,引起学习兴趣。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任务(一)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1、自主学习:1、读图3-1,完成48页的活动题各抒己见:分析3-1图后,你有什么感悟?2、阅读49页部分内容(1)完成本页的活动题(2)根据表中的内容,把表格补充完整国家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英国120108巴西20313德国097104尼日利亚1232782、小组交流: 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教师精讲点拨】【探究结论】结论:(1)世界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国家增长慢,国家增长快。(2)世界人口增长快的原因是。 。

    13、学习任务(二)世界人口分布1、自主学习:阅读5051页教材内容以及3-3图完成下列问题2、小组交流: 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你知道南极洲为何至今无人定居吗?浩瀚的沙漠为何渺无人烟?讨论分析P51活动,总结人口分布的表达方式及如何计算。列出计算 公式: 。读图32,分别找出世界上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区域和人口稀疏区,总结人口分布规律。 。结论:结合以上的分析得出:世界人口分布与 条件和 条件,而且分布 。【教师精讲点拨】比较法是地理学科中常运用的方法之一,在阅读世界人口分布图时,认真对比世界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所处的环境的不同,总结出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即可得出结论。【探究结论】:气候寒冷,环

    14、境恶劣;沙漠地区干旱人口密度人口总数总面积分布地区分布规律人口稠密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南北美洲东部北半球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区人口稀疏区寒冷的极地,原始的热带雨林,干旱的沙漠,空气稀薄的高原山地高纬度地区,赤道附近,干旱区,地势高峻地区 自然条件 社会条件 不平衡学习任务(三)世界人口问题1、自主学习:阅读51页教材内容结合图 3-4图以及52页活动2题完成以下问题:(1)世界人口问题包括 哪两个方面?会出现什么现象?(2)怎样树立正确的人口观?2、小组交流: 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教师精讲点拨】【探究结论】三、学以致用, 拓展延伸:1、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我们能不能利用人口迁移

    15、的方式让世界人口趋于平衡呢?2、在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什么乡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这种情况会带来什么问题?我们应如何解决?(温馨提示)参照教材 52 页活动1四、总结梳理 归纳方法:1、世界人口增长快 带来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2、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不同 世界人口分布不均 世界人口稠密区和世界人口稀疏区五、巩固练习配套练习31页优化作业。六、小结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案主备人 初审人 终审人 教学目标:1、了解聚落的形式及其形成、发展变化。2、能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3、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教学重难点: 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

    16、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小组辩论、分组设计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观察下面一组图片(图片展示:农村、集镇、城市、林村、牧村、渔村等),他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学生回答)承转:尽管这些景观差别很大,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聚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聚落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任务(一)1、自主学习:阅读教材60页和61页、62页,解决以下问题:(1)、什么是聚落?聚落的主要形式有哪些?(2)、观察教材60页的两组图片,思考:从村庄演变为城市的过程中,聚落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3)、请你总结:乡村和城市的主要差别是什么?(4)、教材

    17、61页活动题2、3、4,2、小组交流:四人一组,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1、为什么有的地方只能形成乡村,而有的地方却能发展成为城市呢?2、民居建筑风格的形成主要受什么因素的影响?个性化修改【教师精讲点拨】1、阅读下列信息 ,试分析每一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平原地区的聚落多呈团状且规模较大,而山谷地区的聚落多呈条带状且规模较小地形沙漠地区的聚落很少,且集中在绿洲上。水源2、(课件或图片展示下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特色民居:热带雨林、北极地区、热带沙漠地区)仔细观察图片,分析各地区的环境特点及民居特色:A气温高低 B降水多少 C墙壁厚度 D屋顶坡度 E建筑材料等。民居建筑

    18、风格当地气候特点东南亚的高脚屋双层木楼、防潮、尖顶高温多雨北非的平顶屋墙厚,小窗、防日晒、保温干旱、气温日夜变化大因纽特人的冰屋低矮、无窗、半地窖式、保温好严寒一般说来,降水丰富的地区,住宅房屋多为斜顶,有利于雨水下流,降水越丰富,屋顶坡度越大,而且降水较多的地区,一般也较潮湿,住宅还要防潮,所以一些多雨地区的民居建筑多采用木竹架空式,即“干拦式”结构(也就是俗称的吊角楼)以利于通风、消暑、防潮。而在降水较少的地区,聚落住宅的屋顶坡度较小。在特干旱的地区甚至屋顶都是平的。气温高的地区,聚落地区墙壁较薄,房间较大,窗户较小,从而达到防暑的效果;气温低的地区,聚落地区墙壁较厚,房间较小。【探究结论

    19、】1、影响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水源、交通、资源、地形、气候等。2、民居的建筑风格深受当地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的影响。学习任务(二)1、自主学习:阅读教材64页和65页,解决以下问题:(1)、你知道哪些世界文化遗产?(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是什么?(3)、想想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我们怎样做才能更好的保护文化遗产?2、小组交流:四人一组,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 个性化修改三、学以致用, 拓展延伸:你还知道哪些有特色的民居?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_四、总结梳理 归纳方法:学习聚落的形态,要紧密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了解城市和乡村不同的景观特色;讲解聚落与地理环

    20、境的关系时,通过材料和图片让学生分析总结出聚落与当地自然环境有很大的协调适应性,从而形成人地协调的理念;利用图片的展示、文字的说明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文化的灿烂辉煌;通过对如何更好的保护文化遗产的讨论,让学生得出应怎样对世界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思路。五、巩固练习配套训练38页的优化作业和39页 的基础达标。 自我检测1有关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人就有聚落B只有几十人的小村庄不能称为聚落C聚落就是指原始部落D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2、关于乡村与城市间演变的过程,正确的是( )A、村庄城镇集镇城市 B、城市城镇集镇村庄C、城镇城市村庄集镇 D、村庄集镇城镇村庄3下列城市有“水城之称的

    21、是( ) A巴黎 B伦敦 C威尼斯 D莫斯科4 世界文化遗产不能体现( ) A历史时期的文化精神、社会制度 B当时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C当时的民风民情、宗教习俗 D当地的现代化发展水平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气温和降水教学案(第1课时)主备人 初审人 终审人 教学目标:1、知道气温的测定方法及气温的变化。2、理解等温线的含义。3、学会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并能总结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教学重难点:1、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2、“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图析文、理论联系实际、对比分析、归纳总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当我们到不同的地方旅游时就会发现;不同的地区

    22、有着不同的自然景色和不同的生活习俗。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气候不同)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 学习任务(一)气温的测定与日变化1、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P71图文资料及P72“活动”,解决以下问题:(1)什么是气温?如何表示?(2)气温是怎样测定出来的呢?(3)分别读出图48中4次观测气温数值(4)一天当中的平均气温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呢?(5)想一想,怎样计算一个月或一年的平均气温?2、小组交流: 四人一小组,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联系生活实际,你知道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各出现在什么时间吗?【教师精讲点拨】在生活当中大家都认为中午12点气温最高、晚上12点气

    23、温最低,其实这是不正确的。中午12点时太阳辐射最强,地面温度随着吸收太阳辐射而升高,13点左右地面温度达到最高值,地面再将热量传递给大气需要一段时间,所以一天当中气温最高值出在在14时左右,14时后太阳辐射继续减弱,地面温度不断降低,地面辐射不断减弱,气温也随之下降,到第二天日出前后气温达到最低值。【探究结论】一天当中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气温在日出前后。学习任务(二)世界气温的分布1、自主学习:学生阅读P72图文资料,解决以下问题:(1)回顾等高线的知识,据次推出什么是等温线?(2)哪一块大陆最炎热?哪一块大陆最寒冷?除南极洲外寒冷区域最大的洲是哪一个?(3)我们学校所在地的年均

    24、气温大约是多少?(4)观察北半球、南半球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有什么变化规律?(5)观察北半球的20等温线的弯曲情况,等温线的形状是平直的吗?那么两个最明显的弯曲在哪里?这说明了什么?(6)从左向右描出北半球的10等温线,查阅世界地形图观察在亚洲陆地上出现巨大拐弯的地方是什么地形区?(7)从图中可看出: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这是为什么?2、小组交流: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教师精讲点拨】我们要知道各个地方年平均气温的分布,需要借助于等温线。观察图4-6我们发现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说明气温高低深受纬度因素的影响;从图中我们还

    25、看出等温线并不与纬线完全一致,特别是在海陆交界处,等温线有明显的弯曲,说明气温也受海陆分布影响;亚洲青藏高原地区由于海拔高气温明显地低于同纬度其它地区。【探究结论】(1)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向两极逐渐降低。(2)同纬度的陆地和海洋气温不相同学习任务(三)气温的年变化1、自主学习:新-课-标-第-一-网学生阅读教材P73“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P73“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1)北京与悉尼相比,1月哪个地方气温高?7月哪个地方气温高?为什么?(2)一年内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称为气温年较差,它反映了一个地方气温年变化的幅度。算一算:北京的气温年较差是多少度?2、小组交流

    26、:四人一小组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北半球同纬度的大陆和海洋,7月份哪里气温高?1月份呢?你能简单地说明其原因吗?【教师精讲点拨】海洋与陆地热力性质不同,海洋受热慢,散热也慢;陆地受热快,散热快。【探究结论】夏季北半球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冬季则比海洋低。三、学以致用, 拓展延伸:我们一般1月放寒假,7月放暑假,而家住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的小朋友他们几月份放寒假?四、总结梳理 归纳方法:本节课的学习要充分运用以图析文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如气温的的分布规律必须借助于地图总结出来,通过读图、析图,将图上反映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提高自己分析归纳能力;另外气温的日变化与年变

    27、化相关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联系实际平日里要养成善于动脑,勤于思考问题的好习惯。五、巩固练习1.世界上最热的大陆是:A 亚洲 B 大洋洲 C 南美洲 D 非洲2.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陆是:A 亚洲 B 欧洲 C 北美洲 D 南极洲3.关于世界气温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A 同纬度,高山高原地区气温高于平原地区B 夏季,同纬度的陆地气温低于海洋C 7月,世界气温最高的地区是赤道穿过的地区D 世界年平均气温从低纬度向南北两极逐渐降温4.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间出现在:A 日出前后 B 正午时分 C 日落前后 D 午后2时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气温和降水教学案(第2课时)主备人 初审人 终审人 教学目标:1

    28、、知道降水的测量方法,理解等降水量线的含义。2、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3、会使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出气温与降水变化规律。教学重难点:1、世界降水的分布2、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教学方法:以图析文 合作交流 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出示景观图片如:热带雨林景观、热带草原景观、热带沙漠景观设问:你知道造成这些地区景观差异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吗?(降水的多少)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降水及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等知识.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任务(一)主要降水类型1、自主学习: 学生读书74页,结合自身体验,思考:(1

    29、)、降水形成的基本条件是什么?(2)、降水有哪几种类型?2、小组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师出示三种降水类型的形成示意图、生合作探究:对照教材提供降水的概念,分析:三种示意图各是什么降水类型,你判断的关键什么 ?【教师精讲点拨】抓关键词【探究结论】A、对流雨:发生在太阳辐射强烈的地区、空气强烈对流时(赤道地区多见)B、地形雨:发生在暖湿空气水平运动遇到山地阻挡时(例如:台湾的火烧寮)C、锋面雨:发生在冷暖两种空气相遇时(例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联系实际:联系家乡的实际,判断家乡主要属于哪一种降水类型。教师补充:降水量的测定 引导学生推算:月降水量、年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的计算方法学习任务(二)世界降水的分布1、自主学习:学生读书75页正文及阅读教材,回答:(1)、世界各地降水是否均衡,举例说明。(2)、列举世界上的两个雨极。2、小组交流:学生回答,教师简单介绍乞拉朋齐降水较多的原因。教师引导学生读地图册34页 强调等降水量线的概念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1)完成75页活动题。(2)你认为我们当地的年降水量是否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教师精讲点拨】1、指导学生如何读降水量分布图2、从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用水等多方面思考。【探究结论】列


    注意事项

    本文(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