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护理应用解剖实验指导汇总.docx

    • 资源ID:11169723       资源大小:36.46KB        全文页数:2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护理应用解剖实验指导汇总.docx

    1、护理应用解剖实验指导汇总护理应用解剖实验指导实验一 肌肉注射术【实验目的】1说出三角肌区的结构特点2描述三角肌注射要点3说出臀部的结构特点4描述臀肌注射定位【实验材料】1上、下肢离体标本、模型及挂图2模型人3一次性注射器【实验内容及方法】一、教师示教 l在模型和挂图上讲解三角肌区及臀部的结构特点 2讲解三角肌注射要点及臀肌注射定位 二、学生分组实践,教师巡回指导1三角肌区的结构特点 (1)皮肤及筋膜:皮肤较厚,浅筋膜致密,深筋膜不发达,总厚度0.52.0cm (2)三角肌形态和分区:三角肌起自锁骨外侧1/3、肩峰、肩胛冈,尖向下止于肱骨三角肌粗隆,从前、外、后三方包绕肩关节。一般从肌的纵横方向

    2、三等分处分别作水平线和垂直线将全肌分为九个区,以A、B、C表示上中下三部分,以1、2、3表示前、中、后三部分。 (3)三角肌的血管神经:三角肌动脉供应充分,有胸肩峰动脉、旋肩胛动脉和旋肱后动脉,其中旋肱后动脉是三角肌的主要动脉,向后经四边孔分布于三角肌的大部。腋神经从臂丛发出后,与旋肱后动脉伴行至三角肌。 2三角肌注射要点 (1)注射部位的选择:三角肌A2区、B2区肌肉较厚,平均为1.4cm,没有大血管及神经通过,是注射的安全区,进针深度为2.53.0cm;A1区、B1区、A3区肌层稍薄,有腋神经的分支分布,但分支较细,为注射的相对安全区。B3、C3区有腋神经和绕神经通过,是注射的危险区,禁止

    3、注射;C1、C2区肌肉菲薄,不宜注射。(2)穿经层次:依次经过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至三角肌。(3)注意事项:1)三角肌不发达者不宜选用,以免刺至骨面,造成折针,必要时可捏起三角肌斜刺进针;2)A3区内注射时针头勿向后下偏斜,以免损伤桡神经;3)A1、B1区注射时注意针尖勿向内斜,以免伤及腋窝内的血管及臂丛神经。3臀部的结构特点(1)臀部层次:1)皮肤:臀部皮肤厚,有发达的皮脂腺和汗腺。2)浅筋膜:富含脂肪,其厚度有较大的个体差异,且不同部位亦有差别。近髂嵴处和臀下部脂肪较多,约24cm,形成厚厚的脂肪垫,在髂前上棘后区较薄,约0.8cm,骶骨后面及髂后上棘附近很薄,长期卧床此处受压易形成褥疮。

    4、浅筋膜内分布有动脉、浅静脉、淋巴管和皮神经。3)深筋膜:臀部深筋膜又称臀筋膜,上部附着于髂嵴,分两层包绕臀大肌,内侧部愈着于骶骨背面,外下与大腿阔筋膜相延续。臀筋膜损伤是腰腿痛的原因之一,称臀筋膜综合症。4)肌层:臀肌分三层,浅层为臀大肌和阔筋膜张肌,中层有臀中肌和梨状肌等,深层为臀小肌和闭孔外肌。臀肌之间有大量血管和神经穿行。(2)臀部血管和神经:1)梨状肌上孔穿行的结构:主要为臀上动、静脉及臀上神经。臀上动脉起自髂内动脉后干,自梨状肌上孔穿至臀部,分为深、浅两支。浅支行于臀大肌深面,营养该肌;深支位于臀中肌深面,营养臀中肌、臀小肌及髋关节。臀上静脉与臀上动脉伴行注入髂内静脉。2)梨状肌下孔

    5、穿行的结构:由内向外依次为阴部内血管及阴部神经、臀下动、静脉和臀下神经、股后皮神经及坐骨神经。4臀肌注射要点(1)臀肌注射定位:1)臀大肌注射定位:应避开梨状肌上、下孔血管神经的穿行部位,故选择臀部的外上区域较为安全。2)臀中、小肌注射定位:选择髂前上棘后区较为安全。 (2)注射体位:以使臀肌自然放松为原则。多取侧卧位,下方腿微屈,上方腿自然伸直;亦可取俯卧位,足尖相对,足跟分开或取坐位。(3)注射方法与穿经结构:针头垂直于皮肤,快速进针。臀大肌注射约刺入2.53cm,臀中、小肌注射深度略浅。依次经过皮肤、浅筋膜、臀肌筋膜至臀大肌(或臀中、小肌)。(4)注意事项:1) 要垂直进针,勿偏内或偏外

    6、,特别在外上象限注射区内下角注射时,针尖切忌偏向内下,以免伤及血管神经,偏外则易触及髂骨引起剧痛。2)注意进针深度,勿过深和过浅。过深易触及骨面,过浅达不到肌肉时易引起皮下硬结及疼痛。3)新生儿臀区较小,臀肌发育不良,不宜作臀肌注射,必要时可进行股外侧肌注射。【实验考核】1叙述三角肌注射要点 2描述臀肌注射定位实验二 浅静脉穿刺术【实验目的】1说出浅静脉穿刺术的临床应用2描述肘前区的结构特点3说出肘窝的浅静脉穿刺术的应用要点4描述腕部及手背部的结构特点5. 说出腕部及手背部的浅静脉穿刺术的应用要点6描述足背部的结构特点 7. 说出足背部浅静脉穿刺术的应用要点8. 描述头皮的结构特点9. 说出头

    7、皮静脉穿刺术的应用要点【实验材料】1上、下肢离体标本、模型及挂图2模型人、尸体3一次性注射器【实验内容及方法】一、教师示教 l在模型和挂图上讲解肘窝、腕部及手背、足背、头皮的结构特点2讲解肘窝、腕部及手背、足背、头皮浅静脉穿刺术的应用要点二、学生分组实践,教师巡回指导1肘前区的结构特点(1)皮肤及筋膜:肘前区皮肤薄而柔软 ,浅筋膜疏松,有浅静脉和皮神经位于其内。走行于肱二头肌腱外侧的有头静脉和前臂外侧皮神经,走行于肱二头肌内侧的有贵要静脉和臂内的皮神经,在两条浅静脉之间有静脉吻合支,其吻合形式有较大个体差异,主要有:自头静脉向内上与贵要静脉吻合,称肘正中静脉(占47.6%);前臂正中静脉在肘前

    8、分为内、外两支,呈“Y”形分别与头静脉和贵要静脉吻合(占30.0%);头静脉和贵要静脉在肘部无静脉交通(5.8%);头静脉在肘前直入贵要静脉,臂部头静脉细小(13.5%);前臂头静脉主干斜过肘窝入贵要静脉,但仍然有细支与臂部头静脉相连(3.1%)。肘部静脉穿刺要特别注意浅静脉的位置和走向。(2)深筋膜:上续臂筋膜,下连前臂筋膜。肱二头肌肌腱内侧向下散开止于前臂筋膜,形成肱二头肌腱膜,增厚了深筋膜。肱二头肌腱膜与肱二头肌腱交角处可触及肱动脉搏动,也是临床测量血压的听诊部位。(3)肘窝:是肘前区深筋膜下呈尖端向远侧的三角形间隙,上界为肱骨内、外上髁的连线,外侧界为肱桡肌,内侧界为旋前圆肌,窝底主要

    9、是肱肌。肘窝内主要结构:以肱二头肌腱为标志,其内侧有肱动脉和正中神经,外侧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肱骨髁上骨折时,骨折断端可压迫或损伤肱动脉、肱静脉和正中神经。2. 腕部及手背部的结构特点(1)手掌皮肤及筋膜:手掌皮肤厚而致密,角化层厚,汗腺丰富但无毛发,也无皮脂腺。浅筋膜有较厚的脂肪垫,并有许多垂直的纤维隔将皮肤与掌腱膜相连,故不易滑动,有利于手的抓、握、持物等功能。这一特点使手掌在感染时肿胀不甚明显,脓肿不易破溃,但确易向深部扩散。(2)手背皮肤及筋膜:手背皮肤薄、软而富有弹性,使得手握紧或抓物时皮肤不过紧,伸展时皮肤也不过松。浅筋膜较少,含丰富的浅静脉,相互吻合成网,网的桡侧汇集为头静

    10、脉,尺侧汇集为贵要静脉。2肘窝及腕部及手背部的浅静脉穿刺术的应用要点(1)穿刺部位:根据不同需要选择穿刺部位。一般输液常选手背静脉,采血常选肘正中静脉。需长期输液者应注意从远端小静脉开始穿刺,逐次向近端靠近,且数条血管交替使用。(2)穿刺技术:穿刺点近端扎止血带使静脉充盈,绷紧皮肤使静脉固定,穿刺针斜面向上,方向与血液回流方向一致,在静脉表面与皮肤呈2030角进针,刺入静脉见回血后在进针少许,固定针头。(3)穿经层次:依次经过皮肤、浅筋膜和血管壁进入血管。(4)注意事项:穿刺部位应尽量避开关节,以利针头固定和患者活动;上肢静脉瓣较多,扎止血带后在静脉上形成结节状隆起,穿刺时应避开;静脉管壁薄,

    11、缺乏平滑肌和弹性纤维,易被压扁,进针时不可用力过猛,以免穿透。3足背的结构特点及足背部浅静脉穿刺术的应用要点(1)下肢的浅静脉:下肢浅静脉有足背静脉、大隐静脉和小隐静脉.1)足背浅静脉:多构成静脉弓或网,位于足背跖骨的远侧端。弓的外侧端向上延续为小隐静脉,内侧端向上延续为大隐静脉。2)小隐静脉:起自足背静脉弓外侧,经外踝的后方,延小腿后面上行,于腘窝下角处穿深筋膜稍上升一段后汇入腘静脉。3)大隐静脉:起自足背静脉弓内侧,经内踝前方11.5cm处延小腿内侧缘、膝关节内侧上行,进入大腿内侧渐行至前方,于股三角内穿隐静脉裂孔注入股静脉。(2)足背部浅静脉穿刺术:可用于穿刺的浅静脉主要有足背静脉和大隐

    12、静脉起始段,可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部位,穿刺方法和注意事项见上肢浅静脉穿刺术。4. 头皮的结构特点 软组织层次由浅入深分三层(1) 皮肤:厚而致密,富含血管和淋巴管,外伤时易出血,但创口愈合快;含大量的毛囊、皮脂腺和汗腺,是疖和皮脂腺囊肿的好发部位。(2)浅筋膜:又称皮下组织,由致密结缔组和脂肪组织构成。其特点有:结缔组织形成许多短小的纤维隔将浅层的皮肤与深层的帽状腱膜紧密相连,并呈网络状将脂肪组织分隔,内有神经、血管和淋巴管穿行,故此层感染时炎性渗出物不易扩散,局部肿胀明显,早期即可压迫神经末梢引起剧痛。动脉分支在同侧之间及与对侧之间都有广泛的吻合。静脉不仅吻合丰富,且借导静脉与颅内硬

    13、脑膜窦交通,所以头皮感染可蔓延至颅内。此层血管壁与周围结缔组织紧密相连,因此创伤破裂后不易自行收缩闭合,出血较多,需及时压迫或缝合止血。(3)枕额肌及其帽状腱膜:枕额肌前有额腹附于眉部的皮肤及眶上缘附近,后以枕腹附于上项线,中部为帽状腱膜。帽状腱膜致密坚厚,两侧部与颞筋膜相续。头皮损伤若未伤及帽状腱膜,则创口裂开不明显;若横行伤及帽状腱膜,则因枕额肌牵拉,伤口裂开较大,则需细致缝合,以减小皮肤张力,利于创口愈合。以上三层连接紧密,临床上将其视为一层,称之为“头皮”5头皮静脉穿刺术的应用要点(1)头皮静脉的特点及应用:头皮静脉分布于浅筋膜中,在额部和颞区可见网状分布,小儿尤其明显;静脉管壁被头皮

    14、内纤维隔固定,故不易滑动,易于固定;头皮静脉没有瓣膜,正逆方向都能穿刺,故特别适用于小儿,也可用于成人。临床儿科常选用头皮静脉为患儿输入液体以补充水分及营养、注入药物,同时在输液时方便患儿活动及护理。(2)常用头皮静脉:1)滑车上静脉:起自冠状缝附近,延额部浅层下行与眶上静脉末端汇合,构成内眦静脉。2)眶上静脉:自额结节处起始,斜向内下走行,在内眦处参与构成内眦静脉。3)颞浅静脉:起始于颅顶及颞区软组织,前后两支混合后,下行至腮腺内注入下颌后静脉。以上静脉均与同名动脉、神经伴行(3)穿刺注意事项:1)由于头皮静脉被固定于皮下组织的纤维隔内,管壁回缩力差,故穿刺或输液后要压迫局部,以免局部出血形

    15、成皮下血肿。2)防止穿入小动脉。若穿刺后回血良好但液体不滴,且加压后局部发白,表示误入小动脉,应拔出重新穿刺。【实验考核】1叙述肘窝及腕部及手背部的浅静脉穿刺术的应用要点2描述头皮静脉穿刺术的应用要点实验三 深静脉及深动脉穿刺术【实验目的】1说出颈内静脉的走行及体表投影2描述颈内静脉穿刺术的操作要点3说出锁骨下静脉的走行及体表投影4描述锁骨下静脉穿刺术的操作要点5. 说出股三角的境界与结构6描述股静脉及股动脉穿刺术的操作要点 【实验材料】1头颈部及上、下肢离体标本、模型及挂图2模型人、尸体3一次性注射器【实验内容及方法】一、教师示教l在模型和挂图上讲解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的走行及体表投影,股三

    16、角的境界与结构2讲解颈内静脉穿刺术、锁骨下静脉穿刺术、股静脉及股动脉穿刺术的操作要点 二、学生分组实践,教师巡回指导1颈内静脉的走行及体表投影 (1)走行:是头静部的静脉主干。它在颅底的颈静脉孔处续于乙状窦,伴随颈内动脉、静总动脉下降,与迷走神经共同位于颈动脉鞘内,行于胸锁乳突肌深面,至胸锁关节后方与锁骨下静脉汇合成头臂静脉。颈内静脉壁附着于颈动脉鞘,管腔经常处于开放状态,有利于血液回流,但当颈内静脉外伤时,由于管腔不能闭合和胸腔内负压的吸引,可致空气的栓塞。 (2)体表投影:由耳垂向下至胸锁关节的连线,此线与静总动脉的投影平行,但居其外侧。 2. 颈内静脉穿刺术的操作要点(1)颈内静脉分段与

    17、穿刺部位选择:颈内静脉分上、中、下三段,甲状软骨上缘平面以上为上1/3段,以下平分为中、下1/3段,三段外径分别为1.2cm、1.4cm、1.5cm。在上段,静总动脉与颈内静脉相距较近,且有部分重叠,故不宜穿刺;下段位置较深,亦不利于穿刺;中段位置较表浅,操作视野充分,穿刺时应避开一些重要结构。右侧颈内静脉较左侧粗,且与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几乎成一条直线,又因颈内动脉中段位置表浅,故一般选择右侧颈内静脉中段作为穿刺部位。(2)穿刺要点:1)穿刺体位与层次:仰卧位,肩部垫枕,使头后仰,偏向左侧。穿刺针依次经过皮肤、浅筋膜、胸锁乳突肌、颈动脉鞘,进入颈内静脉。2)注意事项:斜行3045进针,针尖指向

    18、胸锁关节后下方,不可过于偏外,以免损伤静脉角处的淋巴管,亦不可过深,以免损伤静脉后外侧的胸膜顶造成气胸。3锁骨下静脉的走行情况 :在第1肋外缘与腋静脉相续,行于同名动脉前下方,途中汇集静外静脉,至胸锁关节后与颈内静脉汇合成头臂静脉。锁骨下静脉位置浅表,前上方有锁骨与锁骨下肌;后方为锁骨下动脉,动、静脉之间有前斜角肌隔开;下方为第1肋;内后方为胸膜顶,锁骨下静脉后壁与胸膜仅相隔约0.5cm。锁骨下静脉的管壁与第1肋的骨膜和相邻肌的筋膜相愈着,因此位置较固定,不易发生移位和塌陷,但管壁损伤后不易闭合,若空气进入可导致气体栓塞。4. 锁骨下静脉穿刺术的操作要点(1)穿刺部位:通常在胸锁乳突肌锁骨外侧

    19、缘与锁骨上缘交界处,斜行3040进针,方向对准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汇合点。(2)穿刺体位:仰卧位,肩部垫枕,头后仰并偏向对侧。穿刺侧肩部略上提外展,锁骨突出并使锁骨与第1肋之间的间隙扩大,静脉充盈而有利于穿刺。(3)穿经层次:穿刺针依次经过皮肤、浅筋膜进入锁骨下静脉。 (4)注意事项:穿刺方向始终朝向胸锁关节,不可转向后下方,以免损伤胸膜和肺;当右心房舒张时压力较低,操作是要严防空气进入。5股三角的境界与结构(1)境界:股三角位于股前上1/3部,其上界为腹股沟韧带,内侧界为长收肌的内侧缘,外侧界为缝匠肌内侧缘。股三角前壁为阔筋膜,后壁凹陷,由髂腰肌、耻骨肌、长收肌及其筋膜构成。腹股沟韧带中、内

    20、1/3交点处的下方,阔筋膜形成一卵圆形的凹陷,称隐静脉裂孔,其表面覆盖一层疏松的筛筋膜。(2)结构:股三角内的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股神经、股动脉和股管等。后三者被由腹横筋膜和髂筋膜形成的股鞘所包绕。大隐静脉穿过筛筋膜注入骨筋膜,隐股结合点的体表投影在以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连线的中、内1/3交点下方4cm处为中心,半径为1.0cm的圆圈内,男性比女性低。 6. 股静脉及股动脉穿刺术的操作要点(1)穿刺点选择:股动脉穿刺术主要用于动脉造影、血液透析等临床检查和治疗;股静脉穿刺术适用于外周静脉穿刺困难但需采血或静脉输液者,最常用于婴幼儿静脉采血。(2)穿刺体位:仰卧位,穿刺侧髋关节微屈并外展外旋。(3

    21、)穿经层次及深度:依次经过皮肤、浅筋膜、阔筋膜、股鞘至股动脉(股静脉),其深度约2cm。(4)穿刺注意事项:1)注意刺入方向和深度,避免穿透动脉后壁或股静脉; 2)股静脉穿刺时穿刺点不可过低,以免穿透大隐静脉根部。【实验考核】1叙述颈内静脉穿刺术的操作要点2描述股静脉及股动脉穿刺术的操作要点实验四 心肺复苏术【实验目的】1说出心的体表投影、心壁的解剖结构及心前面的毗邻 2描述心内注射术的穿刺要点3说出胸廓的结构特点4描述胸外心脏按压术的操作要点5. 说出人工呼吸术的应用解剖6. 描述人工呼吸术的操作要点【实验材料】1心离体标本、模型及挂图2模型人3一次性注射器、纱布【实验内容及方法】一、教师示

    22、教 l在模型和挂图上讲解心、胸廓、呼吸道和肺及呼吸肌的结构特点2讲解心内注射术、胸外心脏按压术、人工呼吸术的操作要点 二、学生分组实践,教师巡回指导1心的结构特点 (1)心的体表投影:心在胸前的体表投影可用下列四点连线来表示:左上点,在左侧第2肋软骨下缘,距胸骨左缘1.2cm。右上点,在右侧第3肋软骨上缘,距胸骨右缘1cm。左下点,在左侧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79cm(或左锁骨中线内侧12cm处),此点相当于心尖部。右下点,在右侧第6胸肋关节处。左右上点连线为心的上界。左右下点连结为心的下界。右侧上、下两点间微向右凸的弧线为心的右界。左侧上、下两点间微凸向左的弧线为心的左界。(2)心壁:心壁由

    23、内向外分别是心内膜、心肌层和心外膜。正常情况下,心室壁比心房壁厚,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右心室壁厚度,男性约为0.48cm,女性约为0.42cm;左心室壁厚度,男性约为1.37cm,女性约为1.27cm。 (3)心前面的毗邻:心的前面主要由右心室和小部分左心室构成,大部分被肺和胸膜遮盖,只有一少部分(左肺心切迹和左侧胸膜反折线下部以内的部分)隔着心包与胸骨体下份左侧半以及左侧第46肋软骨相贴。2心内注射术穿刺要点 (1)体位选择:仰卧位(2)进针部位选择:在胸骨左缘第4或第5肋间隙,距胸骨左缘0.51cm处进针,从两肋骨中间直刺入右心室;或距胸骨左缘22.5cm处从两肋中间刺入左心室。(3)穿

    24、经层次及深度:依次经皮肤、浅筋膜、胸大肌、肋间隙、胸内筋膜、心包、右(或左)心室前壁至心室腔。刺入右心室的深度为34cm,刺入左心室的深度为45cm。(4)注意事项:穿刺点不可偏外,以免刺破胸膜,造成气胸;穿刺点不可紧贴胸骨左缘,以免伤及胸廓内血管;避免将药液注入肌层,引起心律失常或心肌坏死。3胸廓的结构特点4胸外心脏按压术的操作要点 (1)按压部位选择:按压胸骨中、下1/3交界处,使胸骨和肋软骨下陷,接触心前壁并将心脏压向脊柱,间接压迫左、右心室。 (2)按压方式:术者立于病人一侧,以一手掌根部按触患者胸骨,伸直手指与肋骨平行,另一手掌压在该手背上,双肘关节伸直,两臂位于胸骨正上方。利用上半

    25、身重量垂直作有节奏冲击式下压。胸骨下陷幅度以胸廓大小而定,一般成人使胸骨下陷34cm左右即放松,按压时间与放松时间大致相等,频率以6080次/分为宜;小儿使胸骨下陷12cm即可,频率约100次/分。根据患儿年龄及身体大小,可用一只手掌或两个指尖按压即可。(3)注意事项:按压部位不能偏向心前区左侧,以免引起肋骨骨折;按压力量必须适度、均匀,使血循环连续有效;在按压时必须配合人工呼吸,二者之比为4:1或5:1,直至心跳恢复;掌握适应证。对老年人、多发性肋骨骨折、胸廓畸形、心包填塞、双侧气胸、妊娠后期等患者不易作胸外心脏按压术5. 呼吸道和肺及呼吸肌的结构特点(1)呼吸道和肺:呼吸道分为上、下两部分

    26、。下呼吸道自气管向下逐级分支,到肺泡囊约分支23次,随着气道不断分支,官腔越来越小,管壁越来越薄,但数目越来越多,总横截面积越来越大。自气管、主支气管、肺叶支气管、肺段支气管、小支气管、细支气管直至终末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这些结构的壁上均有肺泡,可进行气体交换,称呼吸部。肺泡是吸入气体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单个肺泡平均直径0.25cm。人体两肺约有3亿个肺泡,总面积约70m2(2)呼吸肌:平静呼吸时,肋间肌和膈肌是形成呼吸运动的主要肌。当用力呼吸时,腹肌、胸大肌、前锯肌等也参与活动。 呼吸肌的节律性舒缩运动是肺通气的原动力。当膈肌、肋间外肌等收缩,胸廓扩大,肺容积增大,肺内压低于大气

    27、压,造成呼气。因此,呼吸运动所引起的大气压与肺内压之间的压力差是肺通气的直接动力。以肋间肌运动为主的呼吸称胸式呼吸,以膈肌活动为主的呼吸称模式呼吸。(3)胸膜腔:胸膜腔为脏层胸膜和壁层胸膜相互移行构成的密闭、潜在腔隙,正常时压力低于大气压,故称为胸内负压,有利于肺随胸腔的运动而扩张和缩小,故也是肺通气的动力因素。 6. 人工呼吸术的操作要点(1)口对口人工呼吸法:直接将空气吹入患者口中,经呼吸道入肺,再利用肺的自动回缩将气体排出。注意:托颈压额,或托起下颌尽量使患者头后仰,以免舌后坠造成呼吸道梗阻;术者应一手捏鼻,防止自鼻孔漏气,一手轻压甲状软骨,借以压迫食管,防止空气入胃造成胃胀气;每次吹气

    28、量约5001000ml,用力要均匀,不能过猛过大,使患者胸部轻度膨起即可,特别对小儿,防止压力过高造成肺泡破裂。 (2)举臂压胸法:患者仰卧,术者牵拉患者两臂上举,使其胸廓被动扩大形成吸气,然后屈臂压胸,是胸廓缩小形成呼气。(3)压胸法:患者仰卧或俯卧,术者借助身体重力挤压患者,把患者肺内气体驱出,再放松压力,是胸廓复原,空气随之进入。注意挤压要有节奏,不可用力过猛,以免造成肋骨或胸骨骨折。【实验考核】1叙述心内注射术的操作要点 2描述胸外心脏按压术、人工呼吸术的操作要点实验五 洗胃术、腹腔体位引流术和灌肠术【实验目的】1说出腹部的体表标志2描述洗胃术的操作要点3. 说出腹膜腔的结构特点4描述

    29、腹腔体位引流术的操作要点5. 说出大肠和直肠的有关特征6描述灌肠术的操作要点【实验材料】1男女性腹腔矢状断面的离体标本、模型及挂图2模型人3胃管、引流管、【实验内容及方法】一、教师示教 l在模型和挂图上讲解腹部的体表标志、腹膜腔、大肠和直肠的结构特点2讲解洗胃术、腹腔体位引流术和灌肠术的操作要点 二、学生分组实践,教师巡回指导1腹部的体表标志 (1)脐:通常于两侧髂嵴最高点在同一平面上,适对第4腰椎棘突或第3-4腰椎椎间隙。 (2)髂嵴:髂嵴为髂骨的上缘,全长均可在体表扪及。前端为髂前上棘,在髂前上棘后方57cm处向外的突出为髂结节。通过髂嵴最高点的垂线是臀大肌注射的分区线之一;两侧髂嵴最高点

    30、连线平第4腰椎棘突,是临床行腰椎穿刺时的定位标志;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是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髂前上棘还是测量下肢长度的重要标志。(3)耻骨联合:在腹前正中线的下端,易于触及。耻骨联合上缘是小骨盆入口的界线之一,其向两侧延伸为耻骨嵴,长23cm,终于耻骨结节。空虚状态的膀胱位于耻骨联合上缘平面以下,当膀胱充盈时可超出耻骨联合上缘。(4)腹股沟:是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的皮肤浅沟,为腹部与股部的分界线。深面有腹股沟韧带,是腹外斜肌腱膜下缘增厚,连于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形成的。(5)半月线:凸向外侧,大致与腹直肌外侧缘相当,上与肋缘相交,夹角处称前肾点,是肾盂在腹前壁的体表投影。

    31、2洗胃术的操作要点 (1)概念:胃和十二指肠插管术是经口腔或鼻腔入路,将导管经咽、食管插入胃或十二指肠内,主要用于洗胃、鼻饲、抽取胃液或胃肠减压等,也可用于对胃、十二指肠进行内窥镜检查和组织活检。 (2)插管体位和途径:患者可取仰卧位、半卧位和坐位。根据患者情况选择经口腔或鼻腔插管。因经鼻腔入路可避免张口疲劳,且无咽峡部刺激可减少恶心、呕吐,故临床较常用。插管依次经口(或鼻)、咽、食管进入胃和十二指肠。(3)管道长度与插管长度判断:成人咽部长12cm,食管全长约25cm,自切牙至食管穿膈处(第三狭窄)约40cm,贲门至幽门长约25cm,故十二指肠插管一般达7075cm。临床一般以自病人鼻尖或口唇经耳垂至剑突的长度来估算胃插管长度。(4)与插管有关的解剖结构及注意事项:口腔上、下颌牙咬合时,口腔


    注意事项

    本文(护理应用解剖实验指导汇总.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