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初一语文教案.docx

    • 资源ID:11168534       资源大小:55.43KB        全文页数:5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初一语文教案.docx

    1、初一语文教案(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教学进度表周次起讫日期教学内容课时备注1831-9。6在山的那边生命生命走一步,再走一步6297-9。13紫藤萝瀑布童趣63914-9。27综合性学习6第一单元测试4921-9。27理想人生寓言短文两篇659。4国庆长假66105-10。11我的信念论语十则6第二单元测试710。18春山中访友济南的冬天6810。25秋天古代诗歌五首6910。1综合性学习6第三单元测试10112-11。8化石吟绿色蝈蝈看云识天气611119-11。15月亮上的足迹山市61211。22综合性学习6第四单元测试1311。29风筝散步羚羊木雕61411。6

    2、诗两首世说新语两则615127-12。13综合性学习6第五单元测试1612。20皇帝的新装郭沫若诗两首61712。27女娲造人寓言四则盲孩子和他的影子6第六单元测试181228-1。3期末复习1914-1。10期末复习20111-1。17期末考试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安排了六个单元,内容上分三大板块: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第一单元:生命体验。第二单元:理想信念。第三单元:自然美景。第四单元:科学世界。第五单元:家庭亲情。第六单元:幻想世界。新课文开发力度大,课文质兼美,具有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跃动着生活的脉搏又注意题材、体裁、风格的多样化,可读性强,适合学生学习。课后练习设

    3、计新颖灵巧,富于启发性,既注重激活学生思维,又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写作要求能同单元学习要求结合,并能重视多种表达方式的训练。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设计有特色,注重实践性,应用性和趣味性,密切语文同生活的联系,拓展学生视野;同时注意跟单元学习的内在联系,设计具体,可操作,能从适应时代需要、体现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选取古代诗文,且难易度和背诵量均较为适当。附录的知识短文写得简明扼要。总之,为适应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这册教材能面向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融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切实体现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开发性的特征。第一单元 单元

    4、说明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组元,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有诗歌,有散文;有现代文,有文言文;有中国作品,有外国作品。同一主题的课文内容,可以融会贯通。 在山的那边,“山”与“海”两个相对的形象,是富有象征意义的,这首诗抒写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走一步,再走一步,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大困难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战胜一切困难。生命生命,从种种生命现象写起,抒写理性的思考,表达了顽强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紫藤萝瀑布,由紫藤萝瀑布

    5、的辉煌、藤萝的命运,感悟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时的不幸,个人的不幸,都不足畏;人生,也应该是豁达的,乐观的,奋发的,进取的。童趣回忆童稚时代的种种情趣,人是有精神活动的,在精神作用之下,自能享受无穷的物外之趣。本单元的阅读教学,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写作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在阅读方法上,主要提高朗读能力,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本单元是七九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单元,在起始阶段具有定位、定势的意义,影响深远。务必认真贯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争取开个好头。要确认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引导

    6、、组织学生自主地、合作地、探究性地从事学习,要努力形成这种新的学习方式。要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防止这样或那样的偏颇,一切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人文教育要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通过熏陶感染,收到潜移默化的功效。 引导学生探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已知领域与未知领域,据以确定探究什么,怎样引导学生探究,要重视学生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探究之后,还要回顾探究的得失,总结经验教训,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语言学习总是从模仿开始的,要模仿着说和写,日积月累,丰富语言,提高语言表

    7、达能力。朗读教学要有示范,要有指导,要多让学生自己练读,使全体学生都得到提高。本单元综合性学习,根据新生入学的情境,以“自我介绍”为主题,设计了多种活动方式,进行口语交际和写作练习。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和新型的教学活动,不像单纯的口语交际、单纯的写作训练那样简单,有许多准备工作要做,教师要满腔热情,组织好这种学习活动。第一课:在山的那边一、教学目标1.阅读文学作品,要培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要使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重视朗读训练。 3.从第一课开始,着力开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定位于“语

    8、文学习的主人”,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二、课时安排一课时三、教学设计 1.看导语,默读课文。 2.读一读,写一写。 痴想 隐秘 铁青 凝成 诱惑 喧腾 漫湿 一瞬间 3.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 (2)各自练习朗读。 (3)领读。 (4)齐读。 4.内容研讨。 可在适当时候将“有关资料”中的诗人创作谈读给学生听,以帮助理解诗歌。 研讨,首先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疑难就是问题,深层的含义或奥妙也是问题。让学生用铅笔打问号,然后提出问题,教师补充。 (1)“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

    9、解有什么不同? (2)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诗中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3)读第一部分,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为什么想到山的那边,而且是“常伏在窗口痴想”?为什么去爬山?为什么又说自己的想望是“幻想”? (4)“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 (5)山那边的青山,为什么“铁青着脸”? (6)“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改用议论语言,怎么说? (7)“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一座座山顶为什么诱惑着我?“我”为什么失望?心灵为什么是枯干的?海潮漫湿枯干的心灵又是什么意思? (8)结尾表达的信念,如

    10、果用议论语言该怎样表达? 5.小结内容研讨的经验。 学习方法和习惯也是教学目标。学习笔记应该有一部分专门记“语文学习经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等方面应该分页记。每次小结只须提要式地记一两点。 6.再朗读。 7.课外作业。 从“研讨与练习”选题,或自行设计。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等。 二、山那边的

    11、海关于在山的那边(王家新) 在山的那边是我在二十多年前写下的一首诗,那时我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因此,对我来说,重读这首诗,犹如翻开封存多年的老相册,重又看到了那个不无稚气、却让人感叹和怀念的早年的我。 显然,在山的那边起源于童年经验。我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父母为中小学老师,从小随着父母的工作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世界对于幼年的我来说,就是放学后一片寂静的校园、山川中那道清澈的河流以及环抱着这一切的无言的群山。 而我偏偏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的少年。诗的开头两句,正是我“小时候”的真实写照。我想几乎在每一个

    12、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有一些“隐秘的想望”,而诗中的这种对“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我小时候特有的秘密在今天看来,它还隐秘地影响到我的一生。 但是,仅仅如此,还不足以构成一首诗。于是,“海”在我的生活中并最终在这首诗中出现了。“海”的出现,恰好与“山”形成了对应,显现出一种诗的结构。这里的“山”与“海”,可以从隐喻的意义上来读解:山,一个实际生活的世界,封闭、灰暗、压抑;海,一个想像性的世界,开阔、光亮、自由。海,是山川陆地的结束,另一个世界的开始。海,从古到今,都是对人的自由天性、对人的想像力的召唤。而这些含义,在我年幼时都不可能意识到。我只是凭借着我那耽于幻想的天性在遥望山的那边,在想像

    13、海的那一片蓝色。 第二课: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教学目标与重点1.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3.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语 (1)让一个同学读“导语”。 (2)“导语”补充。 “导语”中说“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既然是“脱险”,那么,是什么险呢?怎么会陷入险境的呢?又是怎么能脱险的呢?时隔57年,65岁的作者为什么

    14、要写这次经历呢?说“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是什么哲理呢? 2.默读 默读要注意速度,要从每分钟300字提高到500字,本文大约1500字,要求4分半钟看完。到时说“时间到”。默读后要请同学复述故事情节,复述的难点往往是时间、地点、人物、数字,默读时要注意看清楚。 3.复述故事情节 (1)复述前的准备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的一共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2)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冒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请一个同学复述“冒险”,一个同学复述“脱险”。 (3)根据复述的得失,想一想自己的默读应该怎样改进。

    15、把经验记下来。 4.字词教学 看课本列出的词语,看注释,查词典,读一读,讲一讲。 5.朗读训练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 6.课文主旨研讨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2)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3)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7.小结这次研讨的经验。 8.课外作业 “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1.多角度阅读 (1)学习方法指导 一篇文章,除了探究中心意思之外,还可以多角度地阅读,这样读就不至于老是往一个方面去想,能

    16、读得有创意,能提高阅读质量。多角度阅读,首先要确立角度,关键也在于确立角度。怎样确立角度呢?可以着眼于某一人物,也可以着眼于某一情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举个例子说,评论杰利什么地方做得对,什么地方做得不太好,就是一个角度。这样的角度课文中很多。 (2)确定角度 学生先说,教师启发、整理。 父亲怎样教孩子脱险? 评论杰利。 评论四个孩子。 (3)探究问题 石架大约7米高,扛梯子把孩子抱下来要保险得多,也简单得多,父亲为什么不这样做?他的办法有什么普遍意义? 哪些地方写到杰利,请一一加以评论。 请评论四个孩子的行为。 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

    17、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2.语言运用 学习语文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运用可以从模仿开始,不会说的学着说,坚持不懈,语言能力就会逐步提高。请利用下列格式,在横线上补出词语,表达自己想说的一个意思。 投影或出示大卡片 (1)时隔年 , 。 (2)我一直牢记着 叫我不要的 训诫。 (3) 向 攀爬。 (4) 有人啜泣。 (5) 正纳罕 。 (6)暮色开始四合, 。 (7)暮色苍茫, 。 (8) 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9)带着 的口气说 。 (10)我小心翼翼地 。 (11) 我的信心大增。 (12) 产生了一种成就感。 3.练笔 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

    18、怎样克服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一个片段或一篇短文。当堂没有完成的,课外完成。组织同学布置专栏。第三课:生命 生命一、 教学目标和重点1.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砥砺思想,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好课文。2. 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1.看导语,默读课文,画出各段“主题词”。如第一段中的“生之欲望”。 2.从把握各段主题词入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事例 思考 飞蛾:生之欲望 意义 香瓜子:生命力 价值 心跳:生命 珍视、奋斗 3.借助注释和词典,读一读,写一写。 骚扰小憩茁壮糟蹋庸碌辜负昂然挺立擎天撼地肃然起敬 4.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

    19、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各自练读。 (2)点名朗读。 5.质疑问难。 6.问题设计与研讨。 研讨方式:四人合作,全班交流。 (1)三个事例为什么这样排列?为什么前两个事例举的都是小虫子、小瓜苗这样的小生命? (2)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3)小瓜苗仅仅活了几天,说得上“擎天撼地的生命力”吗? (4)三点思考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7.小结这次质疑与研讨的经验。 8.朗读练习。 9.语言运用:补成一句话。 (1)一只 不停地在 飞来旋去,骚扰着我。 (2) 在 小憩。 (3) 令我震惊。 (4) 令我肃然起敬。 (5) 昂然挺立 。 (6) 足以擎天撼地。 (7)我可以 也可

    20、以 。 (8) 庸碌一生。 (9)我应许 。 (10) 遇福遇祸,或喜或忧, 。 10.作业。 见“研讨与练习”。第四课:紫藤萝瀑布一、教学目标和重点阅读方法上,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内容理解上,以感悟人生为重点;写作学习上,以写景状物为重点。教师发挥引导和组织作用:在朗读训练上,范读一个片段,鼓励读得好的同学,根据学生朗读情况举例指导;在内容探究上,启发学生拎出透露背景的语句,适当补充背景资料,引导学生领悟藤萝花情与社会形势的联系,作者心情与民心的联系;在写作揣摩上,引导学生就“写景抒情”类作文从课文中得到启示。二、教学大体步骤 第一课时 1.看导语默读课文。 2.组织学生谈谈整体感知。 要求抓

    21、住作者感情有什么变化,作者感悟到什么哲理,思路上大体怎么展开。 3.字词教学。 “读一读,写一写”看“注释”,查词典学生读,教师正音。 4.朗读训练。 范读片段(教师自行选择)学生各自练读抽两名学生起来读教师举例指导。 5.内容研讨。 (1)为什么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有那样的变化,对生命有那样的感悟? 辅助性问题设计: 你能不能画一张图表,画出作者所说的藤萝的变迁小史? 课文所说的“十多年”,我们国家的历史你知道哪些? 图(略) “生死谜、手足情”透露出作者遭遇到什么不幸? (2)“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是一种什么观念?这种观念在当时占据什么地位? (3)探究最后第

    22、二段含义。作者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想想从这个信念中可以引出什么结论来作为人生的指南?作者描写一朵朵花与整树花的河流,花的瀑布,二者的关系给我们什么启示? 6.小结这次探究的经验。 这一次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研究这一篇比较含蓄的文章,你取得什么经验?把自己想到的和同学谈到的,记在“语文学习经验录阅读经验内容探究”上。 7.布置课外作业。 (1)“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2)常见的花我们往往熟视无睹,印象模糊。学习作者,细细观察一种花,边观察边思考,最好也能对生命、对人生有所感悟,准备课堂发言,写一个发言提纲。 第二课时 1.交流第一题答案。 2.交流赏花所得。 3.抽几名学生轮流朗读。

    23、4.语言揣摩。 (1)哪些句子写景写得特别好,你特别喜欢?默读一遍,画出佳句。 (2)朗读自己最欣赏的佳句。 (3)集体揣摩练习二所列四个句子。 5.小结语言揣摩的经验。 这次揣摩品味语言,你取得什么经验?在“语文学习经验录阅读经验语言揣摩”上记几条。 6.写作学习。 启发思考题 总题目:写景抒情的作文,怎样写才好? 分题目: 写景与抒情二者怎样摆法才好? 景物怎样才能写得细腻? 景物怎样才能写得生动亲切? 观察景物怎样才能有所感悟? 7.小结写作借鉴的经验。 8.再练朗读。 9.布置作业。 (1)练习二 (2)练习三 第五课:童趣一:教学建议和重点本文可用两节课教读。 由于本文是学生入学后所

    24、学第一篇文言文,有必要先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时间不超过20分钟。要点如下: 一、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文言文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现代汉语也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二者同源而异流,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同为主,不同为次,所以不难学,我们要有学好的信心。 二、学文言是为了继承祖国的文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的许多事情;文言文中的许多词汇、语汇依然保存在现代汉语中,学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 三、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培养语感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读背诵课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要自己用心领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为一体,

    25、见“言”而知“意”;三要主动积累词汇、语汇,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这三条密切相关,缺一不可。 教读本课,拟用70分钟。建议如下: 1一定要做到当堂成诵 本文共221字,用中速读一遍约需1分50秒,假定在课上读12遍(含教师范读和领读),仅需24分钟左右,完全有可能实现当堂成诵。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养成一个诵读的习惯。为实现这个目标,可采取以下的措施: (1)预习时要提出诵读课文和领会课文大意的要求,至少读三遍。 (2)要指导学生诵读。可从划分停顿入手。由于学生在小学时习惯于用一字一顿的读法(有利于认清字形和读准字音),无妨先用个别句子示例,使学生知道现在的读法跟以前有所不同。如: 能张目对

    26、日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例句中,“”表示明显的停顿,“”表示极短的停顿) 划分停顿的目的是理清句意的层次,层次清则句意易明。 (3)教师应作示范背诵。 2关于疏通文意 基本原则是启发学生主动求解,不搞机械的文白对译;一搞机械的文白对译,学生死记译文,主动求解的精神就会消失殆尽,从长远看,无益于文言阅读能力的培养。 但这个原则也要灵活掌握,下面结合课文谈几个问题: (1)注音问题:如“为之”的“为()”,“凹凸”的“凹()”,皆有两读,可让学生查字典,选定正确的读音;“项为之强”的“强”要读,这就需要教师讲讲道理。 (2)解词用语力求浅显易懂,如“私拟作”就是“心里

    27、(把它)比作”;“神游”就是“好像真的(在那里)游玩”,跟梦游有点相似。 可以用比较方式讲,如以“手之所触”跟“心之所向”作比较。 可以启发学生自讲,例如,问学生“抬头看的时间长了,会产生怎样的感觉”,则下句“项为之强”即可让学生自解。凡据上下文义可以解出的词语,一律仿此处理。 (3)讲成语,着重使学生领会整体意思,不必细究,如“明察秋毫”即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之意,形容视力极佳。按:此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明,指视力而言。但用不着讲,到高中三年级学孟子时再讲不迟。 (4)讲虚词一般只要指出相当于现代语中某词即可,必要时再指出词性,绝不涉及句法,如“徐喷以

    28、烟”中的“以”相当于“用”,不要讲什么介宾短语后置之类的道理。语言是一种习惯,读得多,养成了习惯,一看就懂。不仅现在这么办,在整个初中阶段也要这么办。 3关于内容点拨 本文着重写作者幼年间视力极好,又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初一学生读后定能引起同感,因此要善于利用学生中相似的生活体验,把这堂课变为师生间的亲切交谈,不要搞公式化的分析。 “物外之趣”是本文的画龙点睛语,一开始不必急于求深解,讲讲大体意思即可;学完课文后,可以结合幼年作者的审美情趣,问问学生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情趣。4导入和延伸 可用创造情境的方式导入。 延伸的办法是引用古诗文中有关儿童的描写,(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诗句:“小时不

    29、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引发学生的联想。 有关资料 一、作者和作品 作者沈复,生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卒年不详。字三白,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文。至今未发现有关他生平的文字记载。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历尽坎坷。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浮生六记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 二、译文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

    30、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第二单元 单元说明本单元


    注意事项

    本文(初一语文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