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精华总结.docx

    • 资源ID:11146340       资源大小:343.03KB        全文页数:16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精华总结.docx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精华总结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串讲笔记绪论课前索引学习指导 学习目标本章主要内容是从总体上介绍马克思主义,可概括为六个字:历史、含义、方法。即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含义;明确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 重点难点本章重点是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难点是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背景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学习方法本章是从总体上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内容跨度大,涉及知识点多,全面理解有一定难度。建议学习中要注意掌握总体的知识结构,不要被过多的知识点所困扰,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必要的知识点。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2、应试提示:注意把握要点,常以简答题方式出现。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简言之,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1、 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尖锐化(客观条件)从17世纪40年代到19世纪上半叶,英国和法国等西欧主要国家相继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首先在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法国、德国也相继发生了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和工业革命的发生,使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大大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劳动生

    3、产率,带来了物质财富的空前增长;另一方面,又导致了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尖锐化。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表现为个别工厂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趋势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必然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2、 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阶级基础)掌握三大工人运动,常以多选题方式出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矛盾的尖锐化。具体表现为三大工人运动: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先后两次举行武装起义,明确提出了“建立共和国”的口

    4、号;1836年,在英国开始了“人民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的工人发动了起义,提出了消灭私有制的口号。标志着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了条件;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成为可能;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科学社会主义)。二、 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此处知识点较多,注意记忆,常以选择题方式出现。1、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德国古

    5、典哲学: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彻底批判了它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对它进行了根本改造,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弃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古希腊罗马哲学其他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影响相对说是间接来源。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马克思主义哲学使两个分离得以统一。英国古典经济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建立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尚未发展时期的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创始人是威

    6、廉配第,中间经过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最主要的是严密论证了劳动价值论,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深入研究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总结工人阶级斗争的实践经验,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对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做了科学的预测和设想,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变革。它们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也不是各自孤立地单独发生的,而是综合的、相互交织

    7、的。2、当时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也密切相关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尤为巨大。马克思主义产生与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观条件分不开。三、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注意把握要点,常以简答题方式出现。马克思主义既然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经验的总结、科学成果的升华,它就必然会随着时代的改变、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其自身。1、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作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

    8、形成的著作;1847年7月发表的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2月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共产党宣言,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2、列宁继承、捍卫、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特别值得提及的是,提出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思想;在十月革命前夕和革命胜利以后,多次谈到落后的国家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3、 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主要理论成果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总之,马克思

    9、主义是在解决时代和实践的重大课题中不断发展的科学。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注意全面准确把握要点,常以简答题方式出现。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一词在马克思在世时就已经出现,恩格斯80年代初开始使用“马克思主义”一词。 第二,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第三,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

    10、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第四,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原则,政治经济学是通向实际生活的中介,科学社会主义则是运用哲学分析经济事实引出的结论。不能把马克思主义中的任何一个组成部分同它的整体割裂开来,否则会导致对整个马克思主义体系的曲解。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此处理解有一定难度,注意理解把握要点,常以简答题方式出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

    11、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不仅适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自我反思、自我审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理论形式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它丝毫不隐瞒和回避自己的阶级本质。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首先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其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性。再次,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3、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严格的科学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既是工人

    12、阶级的意识形态,又是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这一对马克思主义的内涵的界定,就鲜明地体现了它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基本特征。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具有一致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不可分割的。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一般了解即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十六大报告) 第一, 关于与时俱进的含义。只有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才是与时俱进。 第二,关于坚持与时俱进的意义。 第三,关于理论创新的长期性。理论创新是

    13、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 第四,关于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性。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1、 理想理想是人们关于未来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反映。简言之,理想就是人的奋斗目标。社会理想是全部理想的核心。2、 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注意理解把握要点,二者的关系常考。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的远大的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相对于最高理想来说,共同理想是近期的具体理想。 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共同理

    14、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其次,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简答)3、科学的人生理想意义首先,理想是人生航程的灯塔。其次,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再次,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第三节 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掌握其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自觉地把它作为行动的指南,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一、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注意理解。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还是当作行动的指南,这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两种根本不同的态度。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它并不提供对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必须从客观存在的

    15、实际情况出发,而不能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在中国现时代,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一般了解。1、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第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二,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第三,全面提高人的素质。2、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把握要点,常以简答、多选方

    16、式考。现今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第一, 现实社会主义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第二,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第三, 经济全球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第四, 世界新技术革命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第五,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要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阅读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完全一致。本章小结本章主要内容包括: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二、马克思主义

    17、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三、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在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现今时代发生的变化为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契机。学员答疑1、理论来源与直接理论

    18、来源理论的发展有继承性,理论来源某一理论形成中受影响的所有思想理论,较为宽泛,既包括直接的理论来源也包括间接的理论来源;直接理论来源指与某一理论形成直接相关的理论,范围较窄。2、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理论来源与实践,随着时代的发展,实践也不断发展要求理论也必须发展。3、科学性与革命性 理论的科学性指理论是否反映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理论的阶级性指理论反映为不同阶级的利益所站的立场。4、教条与指南 教条指把理论抽象化,不能与具体实践想结合;指南指以理论为指导,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课前索引学习指导 学习目标本章主要内容是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19、可概括为六个字:本质、状况、运用。即掌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明白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 重点难点本章讲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重点难点较多。重点有: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现实意义、三大规律及其方法论意义、正确处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难点有:列宁的物质定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对立统一规律、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学习方法本章是内容涉及的概念多、原理多、运用多、要记忆的知识点多,本章内容比较抽象逻辑性强。学习时,首先要注意对重要原理的掌握,因为本章的基本原理及其运用在知识结构和考试中都很重要,常常在考试中以论试题的形式出现,学习时不要被枝节问题干扰;其

    20、次要重视对一些关键概念(范畴)的理解,如“物质”、“矛盾”这些概念记忆对理解和掌握原理至关重要;最后还要注意对各哲学流派知识点的了解,在考试中这些往往在选择题形式出现。具体知识点要求注意关注脚本中的“应试提示”。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着重掌握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1、世界的本质问题是哲学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此处知识点较多,要结合图表记忆区分,常以选择题出现。(1)哲学的含义: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也是人们对人和世界关系的总体把握。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

    21、的统一,哲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 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可知论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不可知论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历史唯心主义辩证法(联系、运动、矛盾)世界存在状态形而上学(孤立、静止、否认内部矛盾)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中,又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2、在世界的本质问题上一元论和二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要注意各流派的代表观点,常以选择题出现。世界的本质问题,实质上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22、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一元论 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主观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二元论二元论的代表: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把物质和心灵结合起来的是上帝的力量。二元论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代表:贝克莱提出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陆九渊提出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王守仁提出的“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等。客观唯心主义代表:黑格尔把“绝对精神”;朱熹提出“理在事先”,“理”乃是“天地万物之根”;神学唯心主义也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具体的物质形态。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

    23、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万物的始基;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认为“五行杂以成百物”;在古印度则有地、水、火、风构成万物之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是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中国明末清初的王夫之的“元气说”。开辟了理解世界本质的唯物主义方向,带有直观的、自发猜测的性质。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小物质单位。以一定的自然科学材料作基础,把原子的个性误认为物质的共性。此外,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还有四个明显的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直观性,不彻底性。马克思主义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科学地结合起来,同时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

    24、最高形态。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说明了世界的本质问题重要,常以简答题出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其基本思想是:第一, 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第二, 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第三, 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局限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是人类认识长期发展的结晶,被自然科学和哲学的长期发展所证明。自然界是客观的。人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形成过程、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的本质问

    25、题做出了科学的解释,指出世界的本质或本原是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二)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常考,常以简答题出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旧唯物主义不能对世界的本质问题做出科学的解释,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形成正确的哲学物质观。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 它

    26、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与哲学的物质概念,能很好地说明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牢记物质与运动、时空不可分,常以选择、简答题出现。1、 物质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一方面,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一不是处在运动中。另一方面,世界上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形而上学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和唯心主义后者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2、运动与相对静

    27、止所谓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相对静止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第一,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第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承认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具有重要意义:第一,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第二,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第三,理解绝对运动。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形而上学、相对主义共同错误在于把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相割裂。(四)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1、时间与空间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物质的

    28、空间特性通常以两种形式表现出来:体积、空间位置。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时间和空间是内在统一不可分离的(四维时空概念)。2、 时间空间与物质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离,世界上既没有脱离时间和空间运动的物质,也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是绝对和相对、无限和有限的统一。绝对性、无限性: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边无际。相对性、有限性:每一具体事物在时间上有始有终,在空间上有边有际。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无限性与相对性、有限性是不可分割的,通过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有限性,去认识、把握其绝对性、无限性。二、实践的

    29、本质、特点、形式和作用马克思主义对世界本质的解释,与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不同,不仅在于提出了正确的哲学物质观,而且在于引入了实践的观点。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一)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牢记实践的概念、特点、形式,常以选择、简答题出现。马克思主义从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把握实践。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实践能力的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类主体三种形式)实践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客体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三种基本类型:自然客体、社会客体

    30、和精神客体。(天然的自然物、人工自然物;人类社会;主观精神和客观化精神。在改造物质世界的同时进行自我改造)一般来说,实践主要是指主体变革世界的活动,同时也包括探索性活动。实践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第一,客观性。从根本上与唯心主义实践观划清界限。第二,自觉能动性。从根本上与旧唯物主义实践观划清界限。第三,社会历史性。同唯心主义实践观划清界限,又同旧唯物主义实践观以及实用主义实践观区别开来。三个特点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实践有以下三种基本形式:第一,物质生产实践。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第三,科学实验。其他一些实践形式(教育实践、医疗实践、艺术实践)(二)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

    31、世界很重要,理解有难度、常以简答题出现。第一,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使自然界二重化,即分化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自在自然:人类产生以前的自然界、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人化自然即与人的实践活动相联系的自然。自在自然不断转化为人化自然。实践的观点把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旧唯物主义自然观区别开来。第二,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旧唯物主义之所以仅仅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却陷入唯心主义,主要就是由于它缺乏实践的观点,一方面,它把人类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看成是纯粹客观的自在的东西;另一方面,它又把人的实践活动看成是纯粹主观的东西。用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和生产方式的发展去说明社会历史的发展,也就是用物质的原


    注意事项

    本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精华总结.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