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驳论文的阅读指导.docx

    • 资源ID:11126662       资源大小:25.50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驳论文的阅读指导.docx

    1、驳论文的阅读指导驳论文的阅读方法指导】一、驳论文的有关知识1、什么是驳论文【驳论文】 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 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 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着 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彻底驳倒错 误论点。【定义】 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是驳论文。驳论文往往破中有立,边破边立,即在反驳对方 错误论点的同时,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批驳错误论点的方法有三种 :1. 驳论点 2.驳论据 3.驳论证。但归根结底是为了驳论点。【写作思路 】驳论文是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文体,在对一

    2、些社会丑陋现象的批判与揭露上价 值尤为突出,但学生在写作中往往感到不知从何驳起,无从下笔。 其实,这类文章写作有 一个思路,那就是 :1、列现象, 2、示弊端, 3、探根源, 4、指出路。【论证方式】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1)立论 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论证方法。写立论性的文章, 必须做到:1论点要正确、鲜明。正确就是论点本身要符客观实际,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鲜明就是 说作者必须旗帜鲜明地表示肯定什么, 否定什么, 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决不可含含糊糊, 模棱两可。2论据要真实、充分。就是说,必须举出足够的事实或公认正确的道理,证明论点的

    3、正确 性。作为论据的事实,包括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以及统计数字等。用事实作论据, 有很强的说服力。用科学道理作为论据,也具有极大的说服力。如用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和公式等作为论 据,也能有力的起到证明论点的作用。3论证必须符合正确的推理形式。写立论性的文章,要言之成理,合乎逻辑。论点统帅论据,论据证明论点。论据必须足以证明论点,论点必须是从论据中推断出来的必然结论。(2)驳论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发表议论,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论点有三种形式:1直接驳斥对方的论点。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 以驳斥,揭示出谎言同事实、

    4、谬论与真理之间的矛盾。有的文章,首先证明与论敌的论点 相对立的论点是正确的,以此来证明论敌的论点是错误的。2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论点的根据,是证明论点的。错误和反动的论点,往往是建立在虚假的论据之上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3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过程的谬误(驳其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驳倒了它的论证中关 键问题,也就把谬论驳倒了。驳论文的驳法 有三种: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反驳论证相对于前两者更高了一 个层次。议论虽有立论、驳论两种方式,但两者不是完全分开的。驳和立是辨证的统一。在立论性的文章中,有时也要批驳错误论点; 在驳论性的文章中, 一般也要在批驳错

    5、误论点的同时, 阐明正确的观点。因此,立论和驳论在议论文中常常是结合起来使用的。直接驳和间接驳的差别1如果直接以论点出发,那就算是直接驳论2如果通过各种论据来反驳论点的算间接驳论3如果从始至终都通过论点论据来论证中心的,就是典型的驳论文,如鲁迅先生的友邦 惊诧论就是典型的驳论文章。【注意要点】 总之,写驳论性的文章,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对准靶子。写驳论性的文章,首先要摆出对方的谬论或反动观点,树起靶子。怎样树 起靶子呢?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概述。即用概括的语言,将所批驳的敌论复述一下。并 且还要强调出敌论的弊端。 概述时,可适当引用一些原词句, 但要有重点, 倾向性要鲜明 二是摘引。即把反面

    6、材料的关键部分或有关部分,摘录下来,然后对准靶子,进行驳斥。 可以引用一些较为典型的事例,和古典名句。更加强有力的证明自己的观点。2要抓住要害。鲁迅说:“正对论敌之要害,仅以一击给予致命的重伤。”对谬论, 定要抓住其反动本质,深入地进行揭露和批判。3要注意分寸。对于敌人的反革命谬论和人民内部存在的错误思想,必须加以区别。对敌 人,要无情揭露,痛加批驳,给以致命打击;对于人民内部的错误思想,就要本着“团结 批评团结”的原则,决不可相提并论。驳论文的一般模式:竖靶子 批靶子 摆观点驳论文示例: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不求甚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习驳论文的常识及写法。2培养学生

    7、把握议论文驳论的能力。3品读文中的重要语句,品味其思想内涵以及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4讨论、探究文中的关键问题,深化对课文的认识,领会鲁迅先生的立场、观点、方法。5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6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教学难点: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三、教学策略根据课堂实际需求,采取以下教学策略:1这篇文章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距现在八十多年了,文章是针对当时社会现 实写的,预习课文时要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了解鲁迅的生平业绩和作品风格

    8、。2学习课文时,引导学生用列提纲的方法,把握课文的层次结构和思想内容。3引导学生多诵读,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去感知、领悟、理解、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对 文中的重要语句,要用品读法品味其思想内涵以及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对文中的关键问 题,组织学生讨论、探究,提倡各抒己见, 使学生在多种看法的碰撞中深化对课文的认识, 在三个维度上得到提高。4引导学生重视领会鲁迅先生的立场、观点、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语文和做人两个方面都 获得益处。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 播放一段93阅兵视频。(截取三军仪仗队和展示我军武器时的场景)教师导入:93大阅兵圆满结束了,骄傲、自豪、感动瞬间汇成我们共同的记忆。当千人 合

    9、唱团唱响义勇军进行曲,当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当威武的三军正步走过长 安街,当蹒跚的老兵向我们敬礼这些场面令人震撼,让人感动,此时此刻你们能描述 一下自己内心的感受吗?2让学生根据画面谈谈感受。要求:用一两个词语形容心情,并说明理由。小结:太多的词语也表达不出我们内心的激动与感动, 再多的语言在这庄严肃穆的场景下, 都会黯然失色,唯有一句“我爱你,中国”是最好的诠释。然而,八十多年前的中国是怎 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 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 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

    10、失掉自信力了吗 。【设计意图】结合9 3阅兵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后面学习课文,感受 作者传达的立场、观点做铺垫。(二)感知学习1 教师范读课文并设计相关问题:( 1)这篇文章作者发表了哪些见解和主张?( 2)这些见解主张的提出方法和我们前面学到的文章写法一样吗?( 3)本文的写作背景是什么?【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时,能找出反面论点和正面论点,根据论点提出者不 同引出驳论文的知识概念。了解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立场、观点。2讲解驳论文的知识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 ,或间 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 ;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

    11、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三)内容探究1诵读第一至五段,组织讨论以下问题:(1)前两段的观点是什么,支持该观点的论据是什么?明确: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论据是:先是自夸“地大物博” ,后是寄希望于“国 联”再后是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由此亮出批驳的靶子一一“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 掉自信力了。”【设计意图】本题既是训练学生从语段中归纳提炼要点信息的能力,也是让学生有意识地 思考、学习驳论文,批驳对方论证的方法。(2)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明确: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 问题,得出对方的观点是

    12、站不住脚的。这叫归谬法。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是不成立的,在论证方法上这是驳论证。它欲擒故纵, 先“抬”后“贬”,好像抖包袱,吊起读者的胃口,达到讽刺的效果。要驳论证,关键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对方或因为己方利益或因为认识上的局限,往往用事实掩盖了真相,这就需要作者能拨乱反正。因此驳论证比驳论点、驳论据更能体现智慧和力量。【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发现本文所采用的“驳论证”的驳论方法,并 分析领会作者是怎样在直接批驳了对方论证的基础上驳倒错误论点的。3)第四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

    13、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 明确:“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 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 “求神拜佛” 的危害和严重后果, 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 并且让他们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所以,检察官惟恐去之而不及。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其无 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设计意图】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欺力”的表现和实质,并了解当时的社会现 状。2默读第六至九段后,讨论探究:(1)作者是怎样提出并论证自己的正面论点从而间接反驳了敌论点的?明确:文中第六段作者提出: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从

    14、正面树立起自己的 论点,与敌论点针锋相对。接着在第七、八两段中,作者历数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 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以之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他 们都是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这样,就间接地反驳了敌论点。【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掌握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写法,同时启发学生论事说 理从不同角度多侧面的展开,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全面性和辩证性能力。(2) 第九段作者用了一连串的比喻,体会其中含义,并分析第九段的作用。明确:“脂粉”比喻统治阶级的欺骗性宣传; “筋骨和脊梁”比喻气节、操守、人格、品质; “状元宰相”比喻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地底下”比喻

    15、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的中 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第九段照应标题,对标题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多种修辞方法的作用,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可以增强语言的 说服力和感染力。(3) “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明确:当时国民党到外散布悲观论调,广大民众也因“中国的脊梁”总被摧残、被抹杀而 看不到光明。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 ,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设计意图】通过揣摩重点语句的含义加强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四)语言探究揣摩第一段话,三个副词“总” “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明确: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盲目自

    16、大; “只” 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着” ,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 “一味”则是深陷其中而不愿自拔。 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 ,极富讽刺意味。【设计意图】体会用词的准确,学习语言技巧,体会讽刺的意味。(五)写法探究课文结构十分缜密,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自然,勾连紧密,层次推进,无懈可击。试作具 体说明。【设计意图】让学生巩固驳论的方法并梳理文章的思路。(六)活动学习1看一组图片,再次感悟民族自豪感。小结:引用人民日报微信中的一段话祖国是那个无论在哪里,都惦记的地方。祖国是 那个虽不完美但别人都不可触碰的地方。废墟中崛起,救亡中重生,一代代英雄豪杰为你 的尊

    17、严抛洒热血,一辈辈仁人义士为你的荣耀鞠躬尽瘁。七十年后,祖国有我们,同样会 用心跳起龙的舞步,用生命托起龙的脊梁!中国威武,祖国万岁!2看一场辩论会录像。出一期手抄报,主题是“走近鲁迅” 。【设计意图】 1共同分享中国人的骄傲,共同分享胜利者的荣光,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 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2看辩论会录像,分析正、反方论辩的方式,把握驳论文的论证方式3出手抄报,引导学生了解鲁迅的生平业绩和作品风格 (七)布置作业1课后阅读:读孟尝君传“友邦惊诧”论。2以“看,今天的民族脊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五百字的文章。【设计意图】 1体会驳论文的论证思路。 2让学生感受在实现中国梦的今天,这些“民 族的

    18、脊梁”又有何种时代特征,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不求甚解 (邓拓杂文作品)【题解】不求甚解是邓拓的杂文作品,文章主要是为了说明: “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 每 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即多次反复、 虚心领会. ”这个道理,首先,提出问题,先提现在人 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 , 用“对任何问题”指出这种否定属于看问题绝对化 .然后, 分析问题 ,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意 . 最后, 解决问题 , 进一步强调不能仅仅记住一些字句的 “甚解” ,而要“活”读书 , 要理解“精神实质” .【分段大意】第一部分(第 1 段):摆出批驳的靶子。这篇杂文是一篇驳论文, 作者首先摆出要批驳的靶子:

    19、“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 接着作者明确提出自已的看法: “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 “没有充分的理由”。第二部分(第 2-4 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第二段,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证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陶渊明的读 书态度是正确的, 值得我们学习。 第 3 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 首先,要养成“好 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 ,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 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 ,就十分高兴。第四段,说明 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指出“不

    20、求甚解”有两层含义,一是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固执一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解”点,而是了解大意 第三部分 (第 5-6 段): 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并以古人事例证明。第 5 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 的着作,“求甚解”,实际上做了许多曲解,因此被列宁批评。今天我们读经典着作,一定 要虚心读,理解经典着作的精神实质。 第 6段,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态度读书的 举了诸葛亮的例子。诸葛亮读书是“观其大略” ,比徐庶等人“多于精熟”高明,知识面更 广,了解问题更全面。第四部分(第 7-8 段):全面解释“不求

    21、甚解” ,指出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因某一局部而 放弃整体。第 7 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 ,从反面说,“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只是 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第八段,紧接上一段的意思,说明陆象山 的语录的意思,也是不因小失大,与“不求甚解”的意思相似。第五部分(第 9 段):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正面主张。因为书籍不是一下子就能读懂的,所以作者在文章结尾又提出“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 读”的主张,点明了中心论点,给读者以有益的建议。【教案】教学目的:了解陶渊明提出的“不求甚解”的含义,认真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主张。 教学重点:品味文中的关键词语“会意” 、“前后贯

    22、通”、“了解大意”和“观其大略”等。教学难点:就读书是否完全读懂这一问题先行思考,然后围绕“求甚解”和“不求甚解” 的主要展开讨论。教学过程:作者简介 邓拓( 1912-1966),原名邓子健,又名邓云特,福建人,当代着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 家。60 年代初,以“马南邨”等笔名,创作了一批引人入胜、启人心智的杂文,其中最着 名的是燕山夜话。“文革”中,遭受残酷迫害,于 1966年5月 18日含冤去世。不求甚解是燕山夜话中的一篇代表作。(2)理清结构1、本文共有几个自然段?试找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在课文中的什么地方出现?3、熟读第一自然段,要求背诵。思考:A、 “其

    23、实也不尽然”中的“然”指的是什么?“也不尽然”是指什么意思?B、 不必提倡的是什么样的不求甚解?C、 不能盲目地反对的又是什么样的不求甚解?4、 如何理解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5、 “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观其大略是什么意思?6、 “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是什么意思?7、 试结合陶、诸葛、陆象山三位古人的话来谈谈自己在读书中的一些体会。明确:不求甚解:语出晋陶渊明的, 五柳先生传。原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必在字句上花太 大的功夫。现多指学习或工作不认真,不求深刻的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造句:我们读马列的书,读毛

    24、主席的书,要刻苦钻研,联系实际,深入领会,不能第一自然段: “然”是指“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也不尽然”是指也不完全是这样,也不 能说得这么绝对,即不能把话说死。 “不必提倡”的不求甚解是指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入理 解不能“盲目反对”的不求甚解是指只求领会要旨,不必在字句上花太大的功夫。中心论点: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即多次反复、虚心领会。 (在文 章结尾)开卷有益:打开书读就会从中受益。下面阐述陶渊明的本意,一是全文引原文,言之有据;二是对引文进行全面辩证。A、 “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B、 “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不要“一下子想完

    25、全读懂所有的书”。C、 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虚心,戒“自负”;二是前后贯通,戒“固 执”。观其大略是指“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平平读,未 晓处且放过是指“不因小失大” ,与不求甚解提法很相似。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先提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用“对任何问题”指出 这种否定属于看问题绝对化。第二部分:分析问题,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意。第三部分:解决问题,进一步强调不能仅仅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 ,而要“活”读书,要 理解“精神实质”。(三)反复朗读要求背诵三处引用的古人语句,领会其中的含义 (四)课堂讨论 结合实际情况

    26、,谈谈自己在读书学习中的一些体会。自由发言,共同讨论,教师总结。 题型示例: “开卷有益” 同学们大概经常听到、见到“开卷有益”这个词。不知你想过没有,为什么说开卷有益, 开卷有哪些益?开卷是不是都有益?请你针对“开卷有益”这种看法,谈谈你的认识。要求: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论点要鲜明,论证方法得当,结构完整。导思:这是一篇自拟题目的议论文。写好这篇作文,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 先确立一个论点。全文围绕这一论点展开论证。对“开卷有益”这种说法,既不能全盘否定,写驳论文;也不宜全盘肯定,写成立论文。因为这种说法既有它正确的一面。又有 它不够全面的地方,所以对这个看法要采取“一分为二”的方法进

    27、行分析,肯定其有益的 一面,否定其有害的一面,从中总结出正确的论点来。只有这样才能对这一说法作出合乎 事实的评价,最终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2、 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进行分析,要防止出这样一个毛病:自相矛盾。一会儿说开卷 有益,一会儿说开卷有害,令人不知所云。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文章中还要将二者的联系 点明,才算把道理真正说透。3、 从论证方法看,如果所读的书是坏书,则开卷未必有益,这里可以采取例证法,并辅之 以引证法和喻证法,用前几年社会上黄书泛滥成灾毒害青少年作为事实论据,用名人名言 作为理论论据,充分论证黄书的害处和读好书的益处。在此基础上,再把这两者辩正地统 一起来。说明我们中学生既要多

    28、读书,又要慎重地加以选择、读好书。这样从正反两方面 进行论证,就将问题说得比较全面而深刻,文章也就具有了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不可随便”1939 年,郭沫若回乡探亲,平常散漫懒惰的某某同学登门拜访,并请郭老赐以墨宝(即请 郭老题字)。郭老早已了解此人平时做事马虎、敷衍,便问道: “写什么呢”那位同学漫不经心地答道:“随便。”郭老眉头一皱,挥笔写下“不可随便”四个大字 “不可随便”,言简意丰,它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可随便” 。请以从“不可随便”谈起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可以结合上述材料内容,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不要写成诗歌;不少于 600字。导思:这是一篇给材料作文。该题虽然规定了作文题目,但仍给学生思维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从文体来看,写议论文是最好的选择。学生可以从是非观、处世态度、治学精神等方面谈自己的看法,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要写好议论文,必须做好以下三点:1、 确定论点。根据命题提供的材料,可从不同角度提炼出诸多观点,但短短 600字的文章 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一定要选准一个论点充分论证。2、 选好论据。论据能起到充分证明论点的作用,论据选择要遵循两个原则:真实确凿,不能有虚假成分;具有典型性,有说服力,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3、 组织好论证结构。最常用的结构一般为“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 解决问题(结论)”。


    注意事项

    本文(驳论文的阅读指导.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