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与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docx

    • 资源ID:11014314       资源大小:310.02K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与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docx

    1、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与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20122016年课标全国卷命题思路与考情分析考纲考点命题思路考情分析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2016课标全国,27)福建族谱对台湾人迎祖先牌位的记载2.(2016课标全国,24)青铜铭文的文化影响3.(2014课标全国,24)分封制、礼乐制与周代“雅言”4.(2013课标全国,24)墓葬等级规定与分封制瓦解1.从考查方式来看,近几年新课标地区的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力度较大,多以选择题为主,2013年新课标、卷分别以41题形式呈现,2014年则出现于第40题。2.从材料形式上看,以古代文献材料为主,同时出现

    2、了地图式材料,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历史材料信息和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史料多为古文言文,理解难度较大。3.从考查知识角度看,宗法制的历史影响、古代对地方的治理及行政体制的演变、影响君主专制加强的基本因素等一直是历年新课标高考的重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2016课标全国,25)汉承秦制2.(2012课标全国,29)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2016课标全国,26)古代重史传统对宋代君主专制的影响2.(2016课标全国,25)科举制的历史影响3.(2015课标全国,25)汉代外戚干政4.(2015课标全国,25)汉代地方吏治5.(2014课标全国,24)君主专制统治与“君

    3、权神授”6.(2013课标全国,41)汉、唐地方行政的变迁7.(2012课标全国,24)汉代刺史制度与抑制豪强势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1.(2016课标全国,27)明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2.(2014课标全国,27)明代内阁制3.(2014课标全国,40)清朝东北地区的移民政策4.(2013课标全国,41)从建筑和政治关系角度进行中英比较5.(2012课标全国,28)清代内阁与君主专制体制的僵化6.(2012课标全国,29)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与走向 “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考纲要求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课标提示1.了解宗法制

    4、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考点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考点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自主学习答案考点一家天下占卜子弟分封制嫡长子继承制考点二221至高无上丞相中央官僚政治巧学妙用1.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2.图示解史分封制的影响3.构图解史宗法制的要点4.理清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5.构图解史秦朝中央集权制度6.图示解史早期政治制度与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关系考法1认识分封制的影响【考题1】 有学者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

    5、可低估的作用。”这里主要强调()A.分封制扩大西周文化的作用 B.分封制巩固西周统治的作用C.分封制推动中原文明的传播 D.分封制阻碍了中华民族融合答案C 解答本题要正确解读题干信息,提炼出题干主旨。该学者意在强调分封制度对中原文明的向外传播及影响力的扩大发挥了重要作用,故C项正确。A项说法片面;题干并没有论及分封制巩固西周统治,也未论及分封制阻碍中华民族的融合,故B、D两项错误。 分封制的影响(1)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西周的疆域;巩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2)诸侯国有较大的独立性、权力过大,容易发展成地方割据势力。(3)后期,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

    6、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考法2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考题2】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对材料中“现代化”的内涵理解准确的是()A.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B.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由君主专制到君民共治答案C 解答本题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提炼题干的主旨:“礼仪”的变迁;其二,正确解读题干信息:“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即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等逐步让位与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体现了社会从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的转变。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7、度的特点(1)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皇权不可转让,皇位实行世袭,君尊臣卑等。(2)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且三公之间相互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终军政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个人手中。(3)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而不是世袭,抛弃了宗法关系,促进了官僚政治制度的确立。考法3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变史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因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史料二

    8、顾炎武:“知封建之所以变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刘绍玢:“封建郡县,均有善不善焉。”“仍郡县之制,师封建之意,亦曰久于其任而已。苟得其人,则必任以数十年之久。” 据清人对柳宗元封建论的批评整理 1.史料一论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及其表现形式。根据材料,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前后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提示相同:保留了血缘色彩。不同:从血缘社会到地缘社会;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分权到集权。2.史料二阐述了清代学者对分封制和郡县制利弊的评述。根据材料,概括顾炎武和刘绍玢对“封建”与“郡县制”的认识及由此折射出的时代诉

    9、求。提示认识:郡县制与分封制各有弊端;调和郡县制与分封制的矛盾。折射诉求:顺应潮流改革创新;批判君主专制。 “获取史料信息关键词句”是突破高考40题的重要解题技巧。如史料一中的“之前”“之后” “但转向了”由此可归纳出社会转型的内容;由“仍然是”可知相同之处;史料二中的“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封建郡县,均有善不善焉”,可推断出清代学者持客观公正的评价态度。 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及其历史作用(1)转变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之上的由贵族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贵族世袭官职,世卿世禄。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

    10、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系,包括有关官僚机构的组织运作与官僚的活动及一套完整的制度规定。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官僚制取代贵族制,地缘政治组织取代了血缘政治组织,一种新型的国家形态和国家管理方式及政治体制由此建立起来。(2)历史作用政治: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抵御游牧民族的掠夺,维护中原地区的农耕经济免遭游牧民族的侵扰。经济:有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同时,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国家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兴修大型工程。考法4宗法制的遗存及历史影响史料宗族制群体作为一种松散的利益群体,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而由宗族群体所形成的宗族势力,虽与过去相比有了本质性的变化,但作为封

    11、建残余仍对农村社区起着一定的破坏性作用,成为农村基层社区生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潜在的破坏力量。 陈永平、李委莎宗族势力:当前农村社区生活中一股潜在的破坏力量家族组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有着天然的联系,与中国国家政权之间具有较为广阔的合作空间,与现代化的主潮流并不处于截然对立的状态。杨平湛江农村家族宗法制度调查 宗法制作为中国古代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一段史料主要从消极方面阐述,第二段史料主要从积极方面阐述。评材料中关于宗法制的复兴或重建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任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楚。)提示观点一是视宗族为现实社会对立物,以负面评价为主;宗族本

    12、位主义的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也是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背道而驰的;对此如果不加以控制和正确引导,很容易破坏乡村社会的正常秩序,从而影响农村的社会稳定和发展。观点二是视宗族为中性社会组织,对其功能做正负双重性质评价。浓浓的亲情既可能是一种很好的润滑剂,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促成家庭和睦、亲族团结,有利于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不正确引导,任其无序发展,也会成为建立民主和法制社会的一种障碍。 “论从史出,史由证来”,归纳、判断史料中的观点,运用历史知识和学科理论,就某一特定观点进行分析、评判或论证是高考41题的常考方式。本题属于历史评价类,一般评价观点要辩证思维,不宜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语言表述要客观、

    13、公正,不偏激、不含糊。如本题对宗法制复兴或重建观点的评述,史料中的第一句对宗法制给予肯定性评价,第二句观点转向宗法制带来的某种破坏性力量。 宗法制度影响下的中国传统社会(1)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影响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体现为家天下的延续、封国制度不断、家族制度延续和家国同构。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人伦、亲情、家庭生活的传统,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祖先的传统和统一的民族精神。中华五千年文明是世界上四大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与这一制度密不可分。(2)对中国社会的负面影响从政治上讲,导致了专制社会和专制思想的形成,人们的民主观念和民主精神普遍缺乏。从经济上讲,导致了自给

    14、自足的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扼杀了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建设。从文化角度讲,导致了中华民族重传统轻变革、重伦理轻科学,缺乏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精神,思想上表现为守旧、保守。1.(2016课标全国,27)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解析A项是对材料表面信息的误读,材料核心信息是族谱中有关于回乡请祖先牌位的记载,故A项错误;1684年,康熙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到乾隆年间,入台族裔回乡请祖

    15、先牌位赴台,说明这些移民已在台湾定居,因受宗法制传统观念的影响,而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阻碍”的信息,故D项错误。答案B2.(2016课标全国,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解析根据“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可知当时人们重视历史的传承,故选择B项。“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

    16、加格式化”不能证明西周创造出全新的文字体系,故A项错误。“希冀子孙保用”说明铭文已经可以传递信息发挥文书的功能,无法体现宗法制度受到挑战,故C项错误。“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故D错误。答案B3.(2014课标全国,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解析“雅言”就是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今的普通话。我国最早的“雅言”是以周朝地方语言为基础,周朝的国都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地区的语言为当时的全国“雅言”,答案为C项。答案C4.(2013课标全

    17、国,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墓葬仍然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别,而秦国仅君主墓葬明显高于其余墓葬,这充分表明战国时期秦国率先由等级序列明显的分封制走向了集权统治,故C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是分封制瓦解的根本原因,A项错误;分封制是地方分权模式,而非君主集权

    18、,B项错误;战国时分封制在东方六国遭到破坏,D项错误。答案C5.(2016课标全国,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解析根据“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可知汉朝实现对全国统治的原因是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故选择B项。材料中的“文书”为国家档案文献,而非儒家典籍,故A项错误。根据“文书之力也”可知文书发挥了重要作用,故C项错误。D项官吏熟知秦朝典

    19、章制度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故排除。答案B6.(2014课标全国,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解析君主专制源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当时的中国并不存在宗教权威,故A项错误;统治者举行祭天大典,其目的在于神化皇权,巩固统治,从材料中“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的信息可知,统治者借助人伦秩序来巩固统治,故B项正确;祖先祭拜在秦汉以前就已出现,故C项错误;题干主旨

    20、在于通过祭天活动来巩固其统治,而不是突出宗法制度的强化,故D项错误。答案B一、选择题1.阅读夏朝世系示意图(下图)可知,夏王朝实行()A.宗法制 B.嫡长子继承制C.分封制 D.王位世袭制解析宗法制、分封制是西周确立,故A、C项错误;示意图只是描述王位的传承,没有体现嫡长子继承制,故B项错误;图中描述的是夏朝世系示意图,他们之间大多是父子关系,这体现了王位的世袭,故D项正确。答案D2.据西周的政体:中国早期的官僚制度和国家,周初所封诸侯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而在统治中心渭河流域则几乎没有封侯情况。其主要目的是()A.监督商朝残余势力 B.防范诸侯坐大割据C.利于文化远播天下

    21、 D.扩展王朝四周疆域解析因为周是从西边开始进攻,灭掉了东方的大国商。因此商的旧势力范围在东南、东、东北三个方向,分封诸侯是为了控制这些地区,所以诸侯封国大都在这些方位,故A项正确。答案A3.(2016湖北省重点中学模拟)史记齐太公世家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讲述了姜齐以及田齐的兴衰史。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自此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齐侯的合法地位。这反映了()A.贵族政治逐渐瓦解 B.周朝统治基础有所扩大C.分封制度逐渐恢复 D.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解析战国初年齐国田氏取代姜氏成为齐侯,史称田氏代齐,也叫田氏篡齐,虽得到周安王正式册命,但只是“在形式上取得了齐侯的合法地位”,因为实质

    22、上这是对周初分封制的破坏,故A正确;“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只是迫于分封制受冲击的现实,“周朝统治基础”是缩小而非“扩大”,故B错误;田氏代齐表明分封制受冲击,而非“恢复”,故C错误;“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是分封制而非中央集权制度,故D错误。答案A4.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周代封建制度()A.催生了中央集权制B.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C.形成了对“王权至上”的认同D.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解析中央集权制是指中央与地方关系,

    23、与材料“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不符,故A错误;材料“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强调的是国家统一,故B正确;材料中封建制度是指分封制,分封制下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故C错误;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特征,与材料“大同观念”不符,故D错误。答案B5.(2016广东佛山模拟)公元前817年鲁武公带着长子姬括、次子姬戏拜见周天子,周天子格外喜欢姬戏,故硬性作主,立姬戏为鲁国太子。待鲁武公病逝,姬戏即位,是为懿公。这说明()A.宗法制已经崩溃B.姬括是鲁国的小宗C.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命D.天子好恶是立储君的唯一标准解析据材料“待鲁武公

    24、病逝,姬戏即位,是为懿公”可知宗法制依然存在,没有崩溃,故A错误;据材料可知姬戏是鲁国的大宗,相对于姬戏而言,姬括就是小宗,故B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是宗法制,地方官员是根据血缘关系世袭产生的,而非中央任命,故C错误;材料中周天子立姬戏为鲁国太子属于个案,天子好恶是立储君的标准之一,但绝不是唯一标准,宗法制社会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故D错误。答案B6.(2016广东惠州调研)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长时间出现“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的现象,这反映了古代乡村治理主要依靠()A.分封制 B.郡县制 C.宗法制 D.皇帝制解析“县下惟宗族”的现象反映出古代乡村治理主要依靠宗族关系,与分封制无关,故A错误

    25、;材料没有反映出郡县制对古代乡村治理的影响,故B错误;古代乡村治理主要依靠宗族关系,即宗法制,故C正确;“皇权不下县”说明皇帝制对古代乡村治理影响很小,故D错误。答案C7.(2016山东德州模拟)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各诸侯于葵丘会盟,盟约中提出:不准把水祸引向别国;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该盟约反映了各诸侯()A.积极拥戴周天子 B.维护宗法统治秩序C.互相协作促进统一 D.走上了和平共处之路解析齐桓公召集各诸侯于葵丘会盟,反映了周天子的权威下降,A错误;从材料中“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可以看出这一盟约

    26、维护的是宗法秩序,故B正确;材料中并未反映统一的问题,C错误;葵丘会盟并没有阻止争霸战争,D错误。答案B8.(2016湖北黄冈质检)史载夏王朝为当时各部落的盟主,只能以“封诸侯、建藩卫”进行统治。商承夏制,西周发展为全面的层层分封。当时已出现中央与地方的统属关系,有的都邑直属中央政权,有的都邑则由诸侯国管辖。这反映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神权高于王权,王权与神权结合B.以王权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C.“传贤”制强化了君尊臣卑的等级秩序D.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直到西周仍然“有的都邑则由诸侯国管辖”,反映出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7、,故D项正确。答案D9.战国时实行兵士戍边制度,当时规定戍边期限为三日,一切费用自理。而秦统一后,广大将士却对该制度深恶痛绝。这主要是由于()A.政治腐朽,军饷无法保障B.国家统一,人民热爱和平C.路途遥远,粮草需要自备D.将士厌战,急需农业生产解析政治腐朽,军饷无法保障,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人民热爱和平”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从题干中“一切费用自理”以及秦统一后的戍边制度与战国时期相比,路途遥远,故C项正确;将士厌战,急需农业生产,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答案C10.葛荃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教程中提到:“官僚制下的官吏系统是君权统治的延伸,朝臣贵族和各级官吏所拥有的只

    28、是从王权派生或分解出来的政治经济特权,而非法定的以自由和平等为前提的政治权利”。材料最能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家国一体 B.专制主义C.事君以忠 D.尊君敬祖解析材料中并没有提到家与国之间的联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官僚制下的官吏系统是君权统治的延伸”可知该材料的主要观点为君权是贵族、官吏政治经济特权的来源,是对专制主义下君主权力至高无上的描述,故B项正确;忠君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材料中并未体现出儒家思想的内容,故C项错误;尊君敬祖是宗法观念的表现,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宗法制度,故D项错误。答案B11.(2016湖北黄石调研)汉书记载:“秦遂并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

    29、,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A.秦代皇帝制度的内涵B.封建官僚制度确立的背景C.汉代损益秦制的措施D.分封制退出中国历史的根源解析秦朝统一后,认识到周朝的分封制存在着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的弊端,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地方长官不再世袭,改由中央任命,逐渐确立了中国历史上的官僚制度,故B项正确。答案B12.(2016安徽示范高中联考)王夫之读通鉴论载:“郡县之法,已在秦先。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据此判断,王夫之认为()A.秦国之前的君王已制定了郡县法律B.郡

    30、县制下通过选举可以实现人尽其才C.三代所封的全部诸侯国被秦国灭亡 D.秦朝以郡县之道治民应算是天下为公解析材料中“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说明秦代治理地方的措施是郡县制,故D项正确。答案D二、非选择题13.宗族是指由父系血缘关系连接而成的群体,宗族制度是中国传统社会最重要的基层管理模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中叶到清中叶,是徽州宗族对乡村的统治不断加强的时期。宗族通过修谱、建祠、祭祀、团拜活动,从思想上、组织上加强了统治,又通过制定族规家法,把族人的言行限制在宗族规定的范围内。宗祠往往置有义仓、义宅,使贫乏的族人不至于饿死在乡村修桥、修路、修筑水利设施等项工程上,宗族承担起了组织者的责任,在解决水利设施的纠纷等事务中,宗族的权威和作用实际上要大于保甲。摘编自明清时期徽州的宗族制度材料二近代宗族组织的原则发生了某些变化。上海王、朱两氏将祠堂族长制改为族会制,“从事家族立宪”。1918年该族增订族会章程,1924年修改,其中规定:族人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宗族首领由选举


    注意事项

    本文(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与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