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教师用书第一单元 Word版含答案.docx

    • 资源ID:11013008       资源大小:1.27MB        全文页数:7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教师用书第一单元 Word版含答案.docx

    1、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教师用书第一单元 Word版含答案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4.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5.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主张,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习目标:1.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表现。2.知道诸子百家及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3.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概括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4.探究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情景导学材

    2、料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中华文明史思考:材料中“诸子”的含义是什么?提示:各种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教材导学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2)政治上,分封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纷争。(3)阶级上,“士”阶层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4)文化上,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2表现(1)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2)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3.影响(1)诸子百家彼此吸

    3、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轻巧识记百家争鸣易错易混“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并非实指而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派别多。“争鸣”并不意味着各家各派别的主张绝对不同,而是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各家学说都是为了寻求治国平天下之道。二、孔子和早期儒学教材导学1春秋时期孔子思想(1)思想核心:“仁”即爱人,要做到待人宽容。(2)政治主张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3)教育贡献:首创私人讲

    4、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2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1)思想主张(2)历史影响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轻巧识记孔子的主要思想及相互关系易错易混儒家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民本”思想有本质的不同。现代的“民本”思想含有民主、自由、平等、公平的原则,而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只是为统治者服务,绝无现代“民主”思想意识。三、道家和法家教材导学1道家(1)创立:老子。哲学思想:a.本原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b.辩证法: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

    5、互依存,不断转化的。政治主张: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主张“无为而治”,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2)发展: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2法家:韩非子。(1)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2)影响: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探究一百家争鸣 材料探史史料呈现材料一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

    6、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材料二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1)根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指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承担的历史使命是什么?(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有何体现?信息解读(1)提取材料“社会生产力提高”“呼唤建立新的社会”等信息,明确“百家争鸣”产生的根源和诸

    7、子百家的历史使命。(2)由“三场大辩论”得出百家争鸣具体辩论的内容涉及人生和治国等方面。答案提示(1)背景:社会生产力发展(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合时代需要);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使命:促进社会转型,呼唤建立新的社会。(2)儒家的“仁政”契合当今的“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契合当今的“依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契合当今的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墨家的“兼爱”“非攻”契合当今的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的观点(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

    8、性本恶”。(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而庄子主张“顺自然”。(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5)在看待社会成员的关系上,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题型突破在一次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记者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看网,一边在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引自新华网)温总理所引诗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A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B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C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思路引导解析依据材料

    9、“民之所忧,我之所思”可以看出温总理注重民生,体现儒家的民本思想,故选择B。A、C、D与材料内容无关。答案B巧记诸子百家思想兼爱非攻贤被尚,爱人不分民与王民贵君轻仁主张,政在得民桀纣亡人定胜天荀思想,唯心哲学我老庄窃钩窃国不一样,改革集权法主张韩非思想放光芒,诸子文章各有长 针对训练1学完“百家争鸣”的历史后,某班几名同学将本班任课老师“对号入座”,你认为其中不恰当的是 ()甲:历史老师关爱学生,教育我们要和谐相处,有儒家的风范乙:英语老师着装时尚,特别讲究师道尊严,这是墨子的做法丙:语文老师给我们充分的自主权,极少干预,深得老子真传丁:数学老师是法家弟子,起初她就制订了班规,并严格执行A甲

    10、B乙 C丙 D丁解析墨子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主张节俭,不可能着装时尚,B项符合题意。答案B探究二儒家思想的形成材料探史史料呈现材料一克己复礼(规范)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材料二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政治倾向。孔子所说的“礼”的实质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指出孔子所说的“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孔子强调“仁”的主要目标是什么?信息解读(1)材料共两句话,从各自内容

    11、中去体会“礼”的含义。(2)注意孔子提到的“五者”,并注意转折词“则”,从中把握“仁”的目标。答案提示(1)倾向:维护奴隶制度。实质: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2)内容:恭、宽、信、敏、惠。目标:协调社会人际关系,促进人自身的发展。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观点的异同 题型突破 孔子“有个毕生服膺的道德律,便是所谓的。他把这道德律加到政治和教育上去,创造出新的政治思想和教育理论。”材料“”中空缺的是()A道 B法 C仁 D礼思路引导孔子把道德律加到政治和教育上去解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道”和“法”分别是道家和法家的主张,A、B两项可首先予以排除。就C、D两项来看,“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是其政治

    12、主张和教育主张的基本出发点,其政治抱负就是通过“仁”来恢复周礼。因此,C项符合题意。答案C文学材料型选择题解题技巧(1)题型解读该类题目在题干中引入一些材料创造新的问题情境,新材料一般来源于最新的考古发现报告、历史文献、文学作品等。考古发现为一手史料,可信度高。历史文献是人类文明传承的载体之一,可信度较高。文学作品已经对史实进行了加工,有了虚构和夸大的成分,应注意甄别。材料选择题提供新情景、新材料,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的以“能力立意”为主,强调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关注社会,以史为鉴。(2)解答技巧阅读材料,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注意材料出处,包

    13、括时间、国别、作者等信息。明确材料的主题及蕴含的本质内涵,进行分析判断。联系教材及相关史实,进行知识迁移,逐项分析备选项,排除与材料明显不符的选项或结论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的选项。 针对训练2对以下漫画思想家的话语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三人都是儒家思想家B他们的主张都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C他们的主张适应了当时统治者的需要D他们的主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解析根据三人的观点“民为贵,君为轻”“仁者爱人”“仁义”等,可得出三人都是儒家思想家的结论,据此可排除A项;根据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可知B项叙述正确,可排除B项;根据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主流思想这一事实可知D项叙述正确,应排除

    14、。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渐趋崩溃,诸侯割据混战,儒家的思想“仁”“民贵君轻”等不能满足当时统治者争霸的需要,故答案为C项。答案 C 儒、法、道三家的思想特点及其相互关系1思想特点(1)儒家提出仁政、德治、礼治,强调道德感化,即所谓“王道”。当国家趋于稳定、步入正常轨道后,宜用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2)法家主张推行严刑峻法(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霸道”。在动荡年代宜用法家思想,以实现国家大一统。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3)道家提倡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宜用道

    15、家思想。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2相互关系(1)儒、法、道三家有互补性,在发展中表现出融合的趋势。战国时期荀子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中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2)儒、道、法各家彼此吸收、融合,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而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网络构建 关键必背1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其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2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3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4韩非子主张变革,提倡“法治”“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课时跟踪训练(一)一、选择题1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

    16、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德民”。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A社会动荡,矛盾尖锐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D封建制度逐步发展解析本题实际考查的是“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动荡,矛盾尖锐。B与史实不符;C、D不是孔子生活的社会背景。答案A2有人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这句话体现的“百家争鸣”的意义不包括()A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B引发了社会大变革局面的出现C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D对后来的中国政治和文化影响深远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百

    17、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是社会大变革,而不是“百家争鸣”引起了社会大变革,即B项是原因而不是意义。答案B3孙中山答日本人:“我辈之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孙中山这么说主要是因为孟子主张 ()A人性本善 B舍生取义C民贵君轻 D得道者多助解析三民主义体现了孙中山先生重视民权和对民生的关注,这是从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发展而来的。其他选项都不能准确反映民权和民生的思想。故选C。答案C4小成语大文化。成语“游刃有余”“舍生取义”“守株待兔”与我国古代的思想流派有关,即()A道家、墨家、儒家 B墨家、儒家、法家C道家、墨家、法家 D道家、儒家、法家解析“游刃有余

    18、”语出庄子养生主,与道家思想流派相关,“取义”与儒家思想流派相关,“守株待兔”与法家主张变革的思想相符,故选D。答案D5下图漫画体现的是哪位思想家的观点()A老子 B荀子 C墨子 D韩非子解析老子主张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故漫画体现了老子的观点。答案A6老子是春秋时期的重要思想家。下列言论中属于他的是 ()A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D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解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属于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故A项错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属于孟子“民贵君轻

    19、”思想,故B项错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属于老子辩证法的思想,故C项正确;“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属于韩非子“以法治国”的思想,故D项错误。答案C7为响应党中央厉行节约的号召,许多学校加入到反对“舌尖上的浪费”的“光盘行动”中。早在战国时期,某一思想流派在提出“兼爱”“非攻”的同时,就倡导“节俭”“节用”。该思想流派的创始人是 ()A老子 B墨子C荀子 D韩非子解析战国时期的墨子宣扬“兼爱”“非攻”,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故本题正确选项为B。答案B8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A儒家的思想 B道家的

    20、思想C墨家的思想 D法家的思想解析题干提供的材料体现的是重视法律、严酷管理的思想,这是对法家思想的典型概括。答案D9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他们的描述符合儒家思想的是()A学生甲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的变化,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B学生乙说:穿衣服体现了人们的身份地位,什么样的身份就穿什么样的衣服C学生丙说:讲究衣服穿着是一种浪费,穿简单甚至破旧的衣服也未尝不好D学生丁说:穿衣服何必麻烦,按照统一的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就可以了解析儒家强调“礼”,重视长幼尊卑。B项“穿衣服体现了人们的身份地位,什么样的身份就穿什么样的衣服”符合儒家的思想

    21、。A项符合道家顺其自然的思想,C项符合墨家节俭的思想,D项符合法家思想。答案B10“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礼法),上(尚)功用,大(重视)俭约,而僈差等(忽视等级差别)。”这句话应是战国时期哪两个学派之间的争鸣()A儒家、道家 B儒家、墨家C法家、墨家 D墨家、道家解析材料出现两种观点,重礼、等级差别和兼爱、节俭,应该分别是儒家与墨家的主张,故B项正确。答案B1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下列与这一时期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 ()A君子、侠客、隐士、英雄B英雄、侠客、隐士、君子C君子、侠客、英雄、隐士D英雄、隐

    22、士、侠客、君子解析儒家提倡“仁”,看重的是君子;墨家代表下层人民的利益,希望侠客为百姓打抱不平;道家主张修身养性,归隐山林;法家要求建立统一国家,盼望着出现英雄人物。答案A12“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治众而禁不变者削。故圣人之治民也,法与时移而禁与能变。”此语蕴含()A变革进取的精神 B公平公正的理念C自由平等的思想 D推行刑罚的原则解析题干意为:时代有了发展而统治方式一成不变的,社会必然危乱,智能提高而禁令规定一成不变的,国家必被削弱,所以圣人治理民众,法制和历史时期同步发展,禁令和智能水平同步变更。故体现的是变革与进取的精神,A项符合题意。答案A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面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言

    23、论,回答问题。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材料二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尚贤之为政本也。材料三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中国通史参考资料(1)以上言论都围绕着什么中心问题?各则材料所提主张的核心是什么?(2)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当时社会

    24、出现各种不同的主张?(3)上面的主张哪种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最大?原因是什么?上面的主张哪种对后世影响最大?解析本题通过“如何治理国家”这一论题,考查了不同的学派对此的观点,解题的关键在于熟记各个学派的基本思想主张。同时还要注意:一要结合时代背景去理解和分析各派所持思想观点的原因,二要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一辩证关系原理。答案(1)围绕的中心问题:如何治理国家才能巩固统治。材料一主张用“德”和“礼”,材料二主张“尚贤”;材料三主张“无为”;材料四主张重罚。(2)社会大变革时期;代表不同阶层的士人提出不同的主张。(3)对当时社会影响最大的是:材料四严刑重罚的主张。原

    25、因:因为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材料一的主张。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克己复(合)礼(规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材料二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故明主之道,一法而不求智,固术而不慕信。韩非子五蠹材料三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道德经(1)材料一体现了孔子的哪些主张?如何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材料二体现了韩非子的哪些主张?(3)指出材料三表达了哪些

    26、观点?试列出该学派的一些其他思想主张。(4)上述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文化现象,指出这一现象的历史称谓并说明其意义。解析第(1)题第一问,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归纳即可;第二问,注意结合孔子“仁”的思想分析归纳。第(2)题,注意紧扣材料二,从社会变革、以法治国、加强君主权力三个角度分析归纳。第(3)题,注意首先判断材料三体现的是哪一学派的主张,在此基础上分析归纳即可。第(4)题,结合“百家争鸣”的状况,分析这一现象及其意义即可。答案(1)主张:“仁”“礼”。理解: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凡事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换位”思考,多替别人想一想。(2)历史是发展的,当代必

    27、然胜过古代,人们应按照现实的需要去进行改革。主张以法治国,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3)表达了祸福相互依存、弱能胜强的观点。其他思想主张:“道”是本原,“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等。(4)历史称谓:百家争鸣。意义: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习目标:1.了解汉朝统治思想从“无为”到“有为”的转变。2.掌握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突出特点及其历史价值。3.分析并认识董仲舒新儒学与孔孟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情景导学材料下图是漫画胜出。图中台上站着两个人,汉武帝高举儒家牌子。另一人左手做出胜利的

    28、手势,这一人显然是得到了汉武帝的大力支持。思考:你知道这个是谁吗?提示:董仲舒。一、从“无为”到“有为”教材导学1“无为而治”(1)原因:秦末战乱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3)表现: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4)影响: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社会繁荣,国力日盛。2积极有为(1)原因:社会潜伏着危机。诸侯国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2)目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易错易混“无为而治”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

    29、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深化拓展汉初统治者实行与民休息的统治政策,主要是针对当时经济残破、极端贫困的局面,为恢复经济、缓和矛盾不得已而采取的一项统治政策。简言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汉初极其贫困的社会经济状况决定了统治者不得不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教材导学1特点:糅合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形成新的儒学体系。2内容3.作用:对扭转内外松驰的局势十分有利,被汉武帝采纳,使儒学成为正统。轻巧识记董仲舒的新儒学易错易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不是孔子的“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也就是说“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展,例如“春秋大一统”的思想就是法家思想。三、儒学成为正统教材导学1举措(1)政治上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汉武帝规定地方政府定期选出孝子、廉吏到中央任官。(2)教育上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汉武帝兴办太学,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注意事项

    本文(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教师用书第一单元 Word版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