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大一自然地理期末复习资料全.docx

    • 资源ID:11000693       资源大小:33.49K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大一自然地理期末复习资料全.docx

    1、大一自然地理期末复习资料全一名词解释1、回归线:一年中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的南北界线。2、分水岭:两个流域之间由地面最高点连接组成的山岭高地。3、石环:由于融冻作用形成的由石块或者砾石组成的环状地貌。 4、山谷风:由于山坡与谷地受热与冷却的速度不同,而产生的白天吹向山坡,夜晚吹向谷地的风。 5、副热带:位于热带两测由下沉气流控制的气候干燥的地带。 6、食物网:由生物组成的生物之间食与被食的关系网7、焚风效应 气流翻过山岭时在背风坡绝热下沉而形成干热的风的现象8、生物多样性 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9、气溶胶 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态粒子或液态小滴物质的统称10、南方

    2、涛动 热带太平洋气压与热带印度洋气压的升降呈反相相关联系的振荡现象11、地域分异规律 指带有普遍性的地域分异现象和地域有序性。12、径流模数 流域内单位面积单位时间产生的径流量13、风化作用 地球表面或近地球表面的岩石在大气圈和生物圈各种营力作用下所产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14、生态幅 生物对每一个因素的耐受范围15、垂直带性分异 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随地势高度发生垂直更替的规律。16、离堆山 河流上的河曲被废弃后,由废弃河曲所环绕的孤立山嘴17、气候系统 决定气候形成、分布、特征和变化的物理子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海洋、湖泊等)、岩石圈(平原、高山、高原和盆地等地形)

    3、、冰雪圈(极地冰雪覆盖和冰川等)和生物圈(动、植物群落和人类)。18、太阳常数 表征太阳辐射能量的一个物理量,等于在地球大气外离太阳 1个天文单位处,和太阳光线垂直的1平方厘米面积上每分钟所接收到的太阳总辐射能量19、地壳均衡 漂浮在高密度、塑性的地幔上的低密度、刚性的岩石圈对表面压力变化而产生的平衡性响应20、河流侵蚀基准面 控制河流下切侵蚀的水平面21、生物小循环 生物圈内的各种化学物质,通过传输介质大气或水在植物-动物-土壤(微生物)之间所构成的循环过程。22、黄土堆积 23、季风气候 受季风支配地区的气候。夏季一般受海洋气流影响,冬季主要受大陆气流的影响,季风气候的主要特征是冬季干冷,

    4、夏季湿热。 24、隐域性植被 指在一定的气候带或大气候区内,因受地下水、地表水、地貌部位或地表组成物质等非地带性因素影响而生长发育的植被类型 25、干燥度 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表征气候的干燥程度。 26、自然区划则 根据自然环境的及其组成成分发展的共同性、结构的相似性和自然地理过程的统一性,将地表划分为具有一定等级关系的地域系统。包括综合自然区划和部门自然区划。27、土地利用 人类根据土地的自然特点,按一定的经济、社会目的,采取一系列生物、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长期性或周期性的经营管理和治理改造。 28、径流 降雨超过土壤入渗量时产生的地表水流。 29、植被 某一地区内植物群落的总体。 30

    5、、流域 由分水线所包围的河流或湖泊的地面集水区和地下集水区的总和。 31、地下水 埋藏和运动于地面以下各种不同深度含水层中的水。32、地壳 从地表到莫霍面,由各种岩石构成的圈层。 33、露点温度 空气湿度达到饱和时的温度。34、反气旋 在北(南)半球呈顺(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大气涡旋。在气压场上表现为高气压。 35、东北型河流 36、风化壳 地球表面岩石圈被风化后形成的残积层。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产物。 37、泥石流 斜坡上或沟谷中松散碎屑物质被暴雨或积雪、冰川消融水所饱和,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或沟谷流动的一种特殊洪流。特点是爆发突然,历时短暂,来势凶猛和巨大的破坏力。38、

    6、基座阶地 上部为河流冲积物,下部为基岩或其他成因类型堆积物构成基座的阶地。 39、山地 山岭、山间谷地和山间盆地的总称,是地壳上升背景下由外营力切割形成的地貌类型。 40、山地结构 41、土壤酸碱度 土壤溶液的酸碱反应。主要取决于土壤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42、经线 又称子午线,通过地球表面某点和两极的大圆,表示当地的南北方向。 43、温室效应 低层大气由于对长波和短波辐射的吸收特性不同而引起的增温现象。 44、南极圈 南纬6633的纬线(圈),南极圈以南的地区,在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终日不没;在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终日不出。 45、南回归线 位于2327S,太阳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在一年内到达的最南点

    7、所在的纬线。 46、水分平衡 地球-大气系统长时间平均得到的水分与失去的水分之间的平衡关系。47、气温垂直递减率 又叫做绝热率,是表征气体随高度增加其气温的变化程度的物理量。48、海洋性气候 受海洋影响显着的岛屿和近海地区的气候,以降水多、温度变化和缓为特征。 49、荒漠 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植被稀疏的地理景观。 50、水系 地表径流对地表产生侵蚀以后所形成的河槽系统。由干流、各级支流及与河流相通的湖泊、沼泽、水库等组成。 51、阶地 沿河流、湖泊和海滨伸展,超出河、湖、海面以上的阶梯状地貌。由侵蚀剥蚀、堆积过程和地壳构造运动合力塑造而成。52、半岛 三面临海,一面连接大陆的陆地。 53、草甸

    8、 生长在中度湿润条件下的多年生中生草本植被。 54、生物链 生态系统中生物依次取食其他生物所构成的营养结构传递方式。 55、河口 河流进入海洋、湖泊和水库的地段及支流汇入干流处。 56、沉积岩 暴露在地壳表层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遭受各种外力的破坏,破坏产物在原地或者经过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57、平流层 距地表约1050 km处的大气层。位于对流层之上,逸散层之下。 58、洋中脊 纵贯大洋盆底中部大体与大陆边缘平行的隆起山脊。 59、大气的合与辐散 60、土地淋溶层 61、融冻作用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土壤或岩层中冻结的冰在白天融化,晚上冻结,或者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过

    9、程。62、回归线 太阳每年在地球上直射来回移动的分界线。 63、副热带 南、北纬越25-35度间、地理上将其范围扩大为南、北纬25-40度一带,也称亚热带,亚热带是世界上一个重要的气候带。 64、气旋反气旋 在北(南)半球呈逆(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大型气流涡旋。在气压场上表现为低气压。65、气旋 由围绕低压中心旋转的大所组成的大气系统66、土壤腐殖质层 腐殖质化过程使土体进行腐殖质累积,结果使土体发生分化,往往在土体上部形成一个暗色土。 67、气压梯度力 由于气压分布不均匀而作用于单位质量空气上的力, 其方向由高压指向低压 68、气候雪线 气候决定的常年积雪分布的下限 69、大气的辅合 70、大

    10、气辐合 大气由四周向低压中心会聚的现象71、生物金字塔 把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有机体的个体数量、生物量或能量,按营养级位顺序排列并绘制成图,其形似金字塔。 72、季风 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的现象。如中国东部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 73、自然地理学 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功能、物质迁移、能量转换、动态演变以及地域分异规律的学科。74、地球表层系统 地球系统中直接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相关联的表层部分,是由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人类活动组成的一个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75、土壤淋溶层 76、层理 指岩石沉积过程中的原生成层构造。77、群落

    11、 栖息于某一生境中的各种生物所形成的结构比较松散的群体。78、厄尔尼诺 赤道太平洋冷水域中海温异常升高的现象。79、不整合 由于构造运动导致的地层间断和地层时代不连续,80、林线 在山地主要受温度的制约而形成的森林分布上限81、地转偏向力 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地表物体动力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移的力82、信风带 径向运动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和的作用,使得地表不同地带盛行不同不同风向的风,这种风就叫信风带83、地质构造因素、气候因素、地表组成物质因素、人类活动因素等84、85、气候形成因素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洋流因素等。86、自然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异规律一般概括为 、 、等。87、地表水主要

    12、赋存形式有、 、 等。88、我国海岸基本分为平原海岸、基岩海岸、生物海岸等类型。89、森林蕴藏着大量的动、植物资源,并且具有 、 、 、 ,以及防治自然灾害的巨大作用。二简答题1、试简述天文四季分类的依据以及其气候特征根据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来划分2、什么是地质构造?有哪些类型?地壳运动中岩层和地块受力后产生的变形和位移的形迹。反映了某种方式的构造运动和构造应力场。主要有水平构造和垂直构造。3、什么是大气环流?从空间区域尺度上看,有哪些类型?(可从全球性环流、季风环流、局地环流回答)大范围大气运动的状态。从全球径向环流看,在南北方向及垂直方向上的平均运动构成三个经圈环流:1低纬度的正环流,即哈得

    13、来环流。在近赤道地区空气受热上升,在高层向北运行逐渐转为偏西风,在30N左右有一股气流下沉,在低层又分为两支,一支向南回到近赤道,另一支北移。2中纬度形成一个逆环流或称间接环流,费雷尔环流。3极区正环流,即极地下沉而在60N附近为上升,从而形成一个正环流,但较弱,在中纬地区与低纬区之间,则常有极锋活动。大气环流通常包含平均纬向环流、平均水平环流和平均径圈环流3部分。4、泥石流形成的条件泥石流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有陡峭便于集水集物的适当地形;上游堆积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短期内有突然性的大量流水来源。按物质成分分类1、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泥石流; 2、以粘性土为主,含少

    14、量砂粒、石块、粘度大、呈稠泥状的叫泥流; 3、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称之水石流。按流域形态分类1、标准型泥石流 为典型的泥石流,流域呈扇形,面积较大,能明显的划分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 2、河谷型泥石流 流域呈有狭长条形,其形成区多为河流上游的沟谷,固体物质来源较分散,沟谷中有时常年有水,故水源较丰富,流通区与堆积区往往不能明显分出 3、山坡型泥石流 流域呈斗状,其面积一般小于1000,无明显流通区,形成区与堆积区直接相连按物质状态分类1、粘性泥石流,含大量粘性土的泥石流或泥流。其特征是:粘性大,固体物质占40-60%,最高达80%。其中的水不是搬运介质,而是组成物质,稠度大,石

    15、块呈悬浮状态,暴发突然,持续时间亦短,破坏力大。 2、稀性泥石流,以水为主要成分,粘性土含量少,固体物质占10-40%,有很大分散性。水为搬运介质,石块以滚动或跃移方式前进,具有强烈的下切作用。其堆积物在堆积区呈扇状散流,停积后似“石海”。 以上分类是中国最常见的两种分类。除此之外还有多种分类方法。如按泥石流的成因分类有:水川型泥石流,降雨型泥石流;按泥石流流域大小分类有:大型泥石流,中型泥石流和小型泥石流;按泥石流发展阶段分类有:发展期泥石流,旺盛期泥石流和衰退期泥石流等5、土壤水分有哪些?其中哪些水分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固态水,土壤水冻结时形成的冰晶。 汽态水,存在于土壤空气中。 束

    16、缚水,包括吸湿水和膜状水。 自由水,包括毛管水、重力水和地下水。6、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就是问生态系统的组分)生产者,在生物学分类上主要是各种绿色植物,也包括化能合成细菌与光合细菌,它们都是自养生物,植物与光合细菌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化能合成细菌利用某些物质氧化还原反应释放的能量合成有机物,比如,硝化细菌通过将氨氧化为硝酸盐的方式利用化学能合成有机物。分解者又称“还原者”它们是一类异养生物,以各种细菌和真菌为主,也包含屎壳郎、蚯蚓等腐生动物。 分解者,可以将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无生命的复杂有机质(尸体、粪便等)分解成水、二氧化碳、铵盐等可以被生产者重新利用的物质,完成物质的循

    17、环,因此分解者、生产者与无机环境就可以构成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消费者,指依靠摄取其他生物为生的异养生物,消费者的范围非常广,包括了几乎所有动物和部分微生物(主要有真细菌),它们通过捕食和寄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能量,其中,以生产者为食的消费者被称为初级消费者,以初级消费者为食的被称为次级消费者,其后还有三级消费者与四级消费者,同一种消费者在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中可能充当多个级别,杂食性动物尤为如此,它们可能既吃植物(充当初级消费者)又吃各种食草动物(充当次级消费者),有的生物所充当的消费者级别还会随季节而变化。7、简述板块的三种边界类型洋中脊代表的离散边界、俯冲带代表的汇聚边界、转换断层代表的转换

    18、边界。一般认为缝合带代表古板块的汇聚和碰撞边界8、简述土壤圈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及岩石圈的物质流与能量交换生物圈中的能流与物流是相伴随的,因为太阳辐射能先通过光合作用被植物体固定下来,然后以化学能的形式沿食物链逐级传递。动物和微生物的取食活动就是传递能量的方式。一般说来,化学元素之进入生物体内是靠生物的主动摄取,而化学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运动则是由气流和水流来完成的。陆地生物生存于大气之中,气态营养物和废物很容易在生物与环境间循环运动。一般可溶性物质是随水进出生物体的。就全球来讲,江河中所携带的可溶性物质,只能随水流由高向低移动,最后归入湖泊和海洋。当湖水和海水蒸发时,这些物质被留下,有的

    19、还形成沉积物。能以气溶胶等形式回到陆地的极少。因此液态的物质循环常常是不完全的。9、简述地球表层系统结构与特点地球系统中直接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相关联的表层部分,是由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人类活动组成的一个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10、自然区划的发生统一性原则。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空间连续性(区域共轭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等。(1)发生统一性原则。任何区域单位都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进行自然区划必须探讨区域分异产生的原因与过程,以形成该区域单位整体特性的发展史为区划依据。在遵循上述原则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任何区域单位都具有发生统一性,但不同等级或

    20、同一等级的不同区域单位,其发生统一性的程度和特点是不相同的。也就是说,区域单位的发生统一性是相对的。由于低级区域单位是由等级较高的区域单位分化出来的,因此,越是低级的区域单位其年龄越小,发生统一性越强。对区域单位形成和演变的研究,当然可以追溯到相当久远的地质时期,但与现代自然环境关系最密切的主要是第四纪,尤其是晚更新世末、全新世初以来的环境变化。现代环境主要是通过这一时期的一系列变化造成的,而且这些变化过程迄今尚未结束,仍直接地影响着当代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2)相对一致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要求在划分区域单位时,必须注意其内部特征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是相对的一致性,而且不同等级的区域单位各

    21、有其一致性的标准。例如,自然带的一致性体现在热量基础的大致相同。自然国的一致性体现于热量辐射基础相同条件下的大地构造与地势起伏大致相同,等等。相对一致性原则适用于把高级地域单位划分为低级单位,同时又适用于把低级地域单位合并为高级单位。(3)区域共轭性原则。自然区划所划分出来的必须是具有个体性的、区域上完整的自然区域,这称为区域共轭性原则。区域共轭性产生于区域单位空间不可重复的客观事实。任何一个区域单位必然是完整的个体,不可能存在着彼此分离的部分。根据这个原则,尽管山间盆地与其邻近山地在形态特征方面存在很大差别,但必须把两者合并为更高级的区域单位。同理,尽管自然界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特征很类似,而彼

    22、此隔离的区域,但不能把它们划为一个区域单位。11、土壤发育的气候因素,分别做简要介绍。12、地层接触关系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分别作简要介绍。是指新老地层或岩石在空间上的相互叠置状态。通常分为两种类型:(1)整合接触。简称整合。上、下地层之间没有发生过长时期沉积中断或地层缺失,即地层是连续的。(2)不整合接触。简称不整合。上、下地层之间有过长时期沉积中断,出现地层缺失,即地层是不连续的。13、根据降水的形成原因,可以划分哪几种降水类型,分别作简要介绍。降水的形成过程是云中的小水滴增大成为雨滴、雪花及其他降水物的过程。地形雨 地形雨是暖湿气流在运行中,遇山地阻挡被迫抬升达到凝结高度时,水汽凝结形成的

    23、降水。地形雨多集中在山地迎风坡(雨坡)。世界上年降水多的地方基本上都和地形雨有关。如位于喜马拉雅山南坡的印度的乞拉齐朋是世界上降水量最多的地方。 对流雨 对流雨是近地面气层强烈受热,气团强烈上升、冷却、迅速达到水汽饱和时形成的。对流雨强度大、时间短、范围小,并常伴有雷电甚至冰雹,又称热雷雨。赤道带全年都以对流雨为主,我国夏季的午后也常会出现。 锋面雨 锋面雨是冷暖两气团相遇时产生的降水。多形成于温带,是中高纬度地带最重要的降水类型。14、粉砂淤泥质海岸的形成及其结构。粉砂淤泥质海岸是由小于0.05毫米粒级的粉砂淤泥组成的海岸15、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球是宇宙已知的唯一有海洋的星球,其表面

    24、的 70.8被海水所覆盖。海洋本身构成了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之一。海洋是地球上真正的生命摇篮,最早的生命即产生于海洋。而目前,仍有大量生物生活在海洋,并且形成了最大的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海洋是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能的主要接收者,也是主要的蓄积者,海水冷却时将向空气中散发大量的热,增温时则将从空气中吸收大量的热。海洋借助自己与大气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间接影响气候和受气候影响的各种自然现象。地球表面温度之所以比较适中,变幅也不太大,当然是由日地距离、地球自转速度、大气圈及其环流的存在等一系列主要因素决定的,但是,海洋的调节无疑也有一定的作用。海洋中运动着的水体洋流与气候的关系非常密切。从地球低纬区输

    25、送到高纬区的热量,约有一半是由洋流完成的。濒临寒流的海岸,气温比同纬度内陆地区低;而接近暖流的海岸,气温则比同纬度内陆地区高。洋流还影响降水的地理分布。暖流影响区气旋发育,降水往往比较多;寒流影响区则往往发育高压,降水比较少,以致成为荒漠。16、简述我国第四纪环境演变的主要特点一、新构造运动与现代地形轮廓的形成我国境内许多地区都属于新构造运动活跃地区。新构造运动的强烈升降活动,多样的活动形式和区域差异的存在,造成我国地表形态起伏变化。青藏高原是我国新构造运动最强烈的地区,以大幅度整体隆升为特色,经过第四纪的抬升,形成地球上最高的巨大高原。我国境内强烈的新构造运动对塑造现代地貌有重要作用。此外,

    26、我国地震活动带的分布,地震活动的强弱程度,第四纪的岩浆喷发与火山活动都与新构造运动有密切的关系。二、现代季风的形成和温带荒漠的扩展现代季风是在青藏高原抬升到一定高度之后才出现的。通过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的热力和动力作用,使原来的海陆热力对比季风场发生了重大变化。当高原抬升到一定高度后,由于它的屏障作用,使西伯利亚、蒙古高原一带在冬季不易受到暖平流的影响,利于冷空气的积聚,使冷高压得以加强。夏季,位于青藏高原以南的印度次大陆受地形屏障少受冷空气影响,热低压因而得以长期保存。青藏高原的隆起,伴随而来的现代季风形成并日益加强的过程,深刻地改变了青藏高原及其周围地区的自然面貌,奠定了我国三大自然地理区分

    27、异的基础。中国温带荒漠的形成大致由中更新世以后开始,是现代季风环流形成以后的产物。华北地区干旱程度的加强,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早更新世的许多古湖泊逐渐消失;另方面,从早更新世、中更新世到晚更新世,在干寒条件下,黄土分布范围扩大,从黄土层中所发育的古土壤层及所含化石的性质也反映出气候愈来愈干旱的特征。17、中国自然地理地域分异的特征我国地域分异的基本轮廓,一方面是水热条件变化引起的水平地带性分异,另方面是地貌变化引起的垂直分异。水平分异是第一性的,垂直分异是第二性的。(1)水热条件变化引起的水平地带性分异决定我国水热条件分异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它决定着气温的南北差异)、距海远近(引起气候湿润

    28、程度的差异)和地形。这三方面是综合起作用的(2)大地貌的分异特点我国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地势呈阶梯式分布。东部地势低平,水热条件所决定的自然地带自北而南表现出有规律的更替。第二级阶梯由广阔的高原和大盆地组成。因地势较高,距海较远,自然地带分布总的格局未受破坏,但已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异,而且愈向西部,变异愈明显。青藏高原为最高一级阶梯,由于地势很高,自然景观的形成、演变和地域分异规律与我国其他地区迥然不同,它虽然位于中纬度西风带与亚热带范围内,但呈现高寒荒漠、高山草原、高山草甸灌丛景观,它既不同于同纬度低海拔的水平地带性,也不同于同纬度的山地垂直带性,而是在垂直高度变化的基础上叠加了水平地带的影响。

    29、18、根据中国土地资源的特征,试述其意义或对策19、试分析1998年夏秋我国长江下游,东北嫩江,松花江流域,洪灾的原因?20、为什么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最典型?地理位置、地形的影响 (1)夏季,大陆形成低压,海洋形成高压,海洋东南风吹向大陆形成季风。亚欧大陆为最大大陆,其东部的太平洋为最大大洋,所以季风气候最典型,加之亚洲东部平原低平广阔,季风直入腹地,影响范围广泛。 (2)太平洋是世界最大的大洋,亚欧大陆是世界最大的大陆,东亚居于两者之间,海陆的气温对比和季节变化比其它任何地区都要显著。所以,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季风,在东亚最为典型.21、假设某海伦自日本国横滨刚(N33,E39)沿纬线向东之

    30、美国洛杉矶港(N33,W118)行驶,试回答此航线是否属最近航线,为什么?22、海滨地带会出现荒漠吗?为什么?请举一例说明。会23、什么是地理学?地理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2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变现在那几个方面?1、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2、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度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3、地球自转产生了地转偏向力;4、地球自转为建立地球坐标系确定了极点;5、地球自转改变了地球的形状;6、地球自转又使潮汐变为方向与之相反的潮汐波,兵反过来对它起阻碍作用;7、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都有密切关系。赞同25、影响土地发育的因素有哪些?他们是怎样影响土壤发育的?26、简述地表温度随时

    31、间和空间的变化规律。气温日较差:纬度越低气温日较差越大,因为低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较大。沿海地区受海洋的调节作用,气温日较差小于内陆地区。大尺度的地形区,则海拔越高,气温日较差越大。如:青藏高原比四川盆地气温日较差大。小尺度的地形区:凹地比凸地的气温日较差大,因为凹地与地面接触面积大受地面辐射影响较大。简单记忆就是:1、纬度或太阳辐射:低纬区大于高纬区2、季节变化:夏季大于冬季3、下垫面:海小于陆、林地小于沙地、同一位置地势越高气温日较差越小27、简述高低维之间热量传输的途径因为不同纬度地区所得到的太阳辐射是不同的,因而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而产生热量差异,就会驱使大气不断地运动、输送和交换热量28、假如大气中没有水,世界将是个什么样子?29、简述行星风带(风带)的形成及其随地表干湿分布的影响。30、为什么生物圈的长度一般不会超过五级?在食物链中营养级一般不超过5个,这是由能量流动规律决定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单向流动:是指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一般不能逆向流动。这是由于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确定的。如狼捕食羊,但羊不能捕食狼。逐级递


    注意事项

    本文(大一自然地理期末复习资料全.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