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第六单元 正比例和反比例.docx

    • 资源ID:10951656       资源大小:19.89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六单元 正比例和反比例.docx

    1、第六单元 正比例和反比例第六单元: 正比例和反比例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2、使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3、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提升思维水平。4、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养成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

    2、心。单元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认识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教学难点: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单元课时:4课时第一课时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

    3、能力。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教学过程:一、教学例11、谈话引出例1的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2、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说一说这两种量的数值分别是怎样变化的。可先让同桌相互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两种量的变化情况:行驶的时间扩大,路程也随着扩大;行驶的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小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3、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表中的数据,找一找这两种量的变化的规律,启发

    4、学生从“变化”中去寻找“不变”。学生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规律。教师可根据交流的实际情况,及时引导学生通过计算确认这一规律,并有意识地从后一种角度突出这一规律。如果学生发现不了上述规律,可引导学生写出几组相对应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4、根据上面发现的规律,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这个比值表示什么?上面的规律能不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5、教师对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作具体说明: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当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二、教学“试一试”1、要求学生

    5、根据表中的已知条件先把表格填写完整。2、根据表中的数据,依次讨论表格下面的四个问题,并仿照例1作适当的板书。3、让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什么关系。三、抽象表达正比例的意义1、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两个例子,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2、启发学生思考:如果用字母X 和 Y 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可K 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关系式:四、巩固练习1、完成第57页的“练一练”。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作出判断,再要求说明判断理由。2、做练习十第12题。第1题让学生按题目要求先各自算一算、想一想,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再指名说判断的理由。第2题要先

    6、让学生说说题目要求我们把已知的正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放大后正方形的边长各是几厘米,再让学生在图上画一画。填好表格后,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时,它们才能成正比例。五、全课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第二课时 认识正比例图像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经历描点的过程,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2让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图像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

    7、知识和规律的意识。教学重点:通过经历描点的过程,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教学难点:初步了解正比例图像的特点。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提问: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认识了成正比例的量) 2、追问:怎样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看他们的比值是否一定) 二、学习新知: (一)理解横轴、纵轴表示的含义 1、谈话:像例1的表格中的数据有时候也可以用图像的形式来表示。 2、请同学观察黑板上的只标有横轴和纵轴的图。 提问:图上的横轴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时间)横轴上的每一段表示多长时间?(都表示1小时)纵轴呢?(路程,每一

    8、段都表示80千米) 3、提问:例1表格中第一列的数据应该在图上的哪一个位置?你是怎么想的? 追问:表示3小时行的路程的点肯定在哪一列?5小时呢?7小时呢? (二)独立制图 1、谈话:请同学们找出例1其它几列数据在图上的位置。 2、展示学生所作的图,并让学生说说图上各点所表示的意思。 (三)根据图像,类推判断 1、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刚才所描出的点,这些点的排布有没有什么规律?(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 根据学生的回答请同学们将自己所描的点用直线连起来验证。 2、根据图像判断,这辆汽车2.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行驶440千米需要多少小时?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再交流。必要时指导: 三、练一练生独立完

    9、成后核对。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收获?五、课堂作业练习十第3-5题(10分钟)五、拓展练习:小红看了一本书,3天看了54页,照这样计算,要看完162页的书,还要几天?板书设计:第三课时 认识成反比例的量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学会依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2让学生在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互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

    10、规律的意识。教学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判断两种量 是不是成反比例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谈话:我们学习了正比例的意义,会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谁来说说,怎样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学生说,教师结合板书:相关联-是否会变化-两个量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一个变化,另一个随着同向变化)-变化时比值不变。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题3表格 追问:那么表格中的这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你是怎样想的? 2、学生交流,说明理由。 引导学生发现:表中的这两个量也是相关联的,这两个量也会变化,变化也有联系,但变化时,不是同向变化,而是相反变化,变化时,不是比值相等,而是两个量的积相等。

    11、如果学生发现不了上述规律,可引导学生写出几组相对应的数量和单价的乘积。 3、根据上面发现的规律,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这个乘积表示什么?上面的规律能不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关系式:数量单价 = 总价(一定) 4、引导学生,像这样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你也能起个名称吗?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从变化的方向或者从变化的结果来想到这两个量成反比例) 5、回顾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思考过程。 (1)提问:谁能来说说怎样的两个量成反比例? (2)让学生阅读书本61页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的量的那段话。 (3)请同学们用字母x、y、z来表示反比例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 1、教学“试一试”

    12、 (1)要求学生根据表中的已知条件先把表格填写完整。 (2)根据表中的数据,依次讨论表格下面的三个问题,并仿照例3作适当的板书。 (3)让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成什么关系。 2、完成第62页的“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作出判断,再要求学生完整地说明判断理由。 3、做练习十一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按题目要求先各自算一算、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思考过程。 第2题 (1)让学生根据左边表格中的要求收集数据,并回答问题(1)。 (2)让学生根据右边表格中的要求收集数据,并回答问题(2)。 填好表格后,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只有当两

    13、种相关联的量的积一定时,它们才能成反比例。 四、成正、反比例量的判断方法的对比 1、请同学观察黑板上表示正、反比例的关系的字母式子,引导学生发现: 在有意义的前提下,如果已知的两个量的商一定,则这两个量成正比例;如果已知的两个量的积一定,则这两个量成反比例。 五、课堂练习: 补充习题相关练习 (5分钟)六、拓展延伸: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举出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板书设计:认识成反比例的量单价数量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因为每天运水泥的数量时间总吨数(一定)所以每天运水泥的数量和时间成反比例。(一定)第四课时 整理与练习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帮助学生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14、,提高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能力。2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3、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能跟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概念复习: 提问:怎样的两个量成正、反比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字母关系式。 二、做练习十一第3-8题。1、第3题独立完成后核对。2、第4题学生完成判断后,让学生具体说明判断时的思考过程。3、第5题(1)观察图说说横轴和纵轴各表示什么。(2)独立完成填表,反馈。(3)第三小题可以找到不同的方法。4、第6题观察每个表

    15、中的数据,独立填表,分析数量关系。5、第7题启发学生根据条件直接写出关系式,再根据关系式直接作出判断。 6、第8题。(1)操作流程图的意思。(2)操作和填表。7、动手做。三、课堂小结 四、拓展练习 1、对比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圆的周长和圆的半径成正比例。( ) (2)圆的面积和圆的半径成正比例。( ) (3)圆的面积和圆的半径的平方成正比例。( ) (4)圆的面积和圆的周长的平方成正比例。( ) (5)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成正比例。( ) (6)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成正比例。( ) (7)长方形的面积一定时,长和宽成反比例。( ) (8)长方形的周长一定时,长和宽成反比例。( )

    16、(9)三角形的面积一定时,底和高成反比例。( ) (10)梯形的面积一定时,上底和下底的和与高成反比例。( ) 板书设计: 大树有多高教学目标 1.经过实验、比较、探索的过程,发现“同一地点,同时测量长度不同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这个规律。2.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3.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在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运用比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比较、发现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教师介绍世界数学名题:法列士测量金字塔高度。

    17、提问:学者法列士是怎样测出金字塔高度的?预设:当身高与影长相等时,同一时间就可以通过测量金字塔的影长就可以知道金字塔的高度。教师引导学生体会 “同一时间”这一关键词。提问:当身高与影长不相等,我们还能测出金字塔高度吗?谈话: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物体高度与影长的关系。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1谈话:同学们,愿不愿意运用你的智慧,继续攻克这一世界数学名题吗?教师引导学生大胆猜想,怎样利用影长解决实际高度。2观察分析,感知规律教师出示一幅图片:两个身高不同的学生走在路上,投下了长短不同的两个影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个子高,影子就长;个子矮,影子就短,初步感知影长和身高之间存在一定的规律。3互动交流,理解规

    18、律(1)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小组课前测量活动:确定测量时间和地点后,分别测量出长竹竿、短竹竿和自己身高的影子长度,并将测量的结果填在课本第78页表格)。(2)启发:为什么同样长的竹竿大家量得的影长却不同呢?说明:因为各组测量的时间、地点可能不同,所以同样高度的直立竹竿的影长也在发生变化。 (3)观察:仔细观察你测得的三组数据,你能说一说影子长度与实际高度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教师组织学生算一算,想一想,和小组同学议一议等方法探究问题。 (4)学生分组观察,讨论,得到:在同一时间,物体实际高度越高,它的影子就越长。并通过尝试计算,发现竹竿有长、有短,影长有长、有短,但各根竹竿的竿长和影长的比值是相等

    19、的。三、妙解名题,应用规律提问:同学们已经发现了影长与物体高度之间的关系,怎样利用这个关系解决金字塔的高度这个问题呢? 1学生讨论,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课件动态逐步演示测量过程:在金字塔旁垂直竖一根1米长的竹竿,同时量得竹竿的影长为0.5米,金字塔的影长为72.3米。根据以上数据,请学生分组算出金字塔的高度是多少米。 2学生计算后,指名回答。四、实践运用,内化规律1谈话:请同学们用今天掌握的方法,到操场上任选一个目标物,如旗杆、篮球架等,测量出它的影长,算出它的实际高度来。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小组活动方式:(1)小组为单位,组长分工测量、记录等;(2)填写并计算活动记录单。2学生分组实地测量、记录、计算,教师适时帮助引导。3各小组汇报测量及计算结果,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查找错误原因并现场纠正。


    注意事项

    本文(第六单元 正比例和反比例.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