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docx

    • 资源ID:10857253       资源大小:23.28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docx

    1、枫桥夜泊教学反思枫桥夜泊教学反思这是枫桥夜泊教学反思,是优秀的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枫桥夜泊教学反思第1篇活动目标:1理解故事内容,体会故事中所表达的思乡之情。2学习词语:一丛丛、一簇簇;星星点点;飞檐翘角,并能用相匹配的肢体动作表现。3能大胆合作,用长卷画的形式表现故事中的景物,体验创作的愉悦。活动过程:一、故事导入1“今天,薛老师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师进行配乐讲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你听到了什么?”幼儿讨论、讲述。“你们在什么时候也会感到孤独呢?”二、再次欣赏故事观看PPT观看PPT师讲述故事第二遍1、刚才,你在画面中看到的枫叶,是什么样的呢

    2、?“什么叫一丛丛、一簇簇?”2、乌蓬船是怎样停在江面上的呢?“那我们也来变成一条条乌蓬船,星星点点的停在江面上。”幼儿用动作表示3、远出一排排的寺庙是什么样子的呢?“飞檐翘角是什么样子的啊?”三、学习古诗“你们表演得真像故事中的景物。诗人在这样的景色中,写了一首古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1、师朗诵古诗枫桥夜泊2、集体动作朗诵“让我们一边朗诵,一边来表演吧”3、情景表演四、绘画创作“现在,就让我们把这美丽的景色画下来吧。”幼儿进行古诗绘画创作活动反思:这首诗描述了一个秋天的深夜,诗人夜泊枫桥的所见所听所感。整个画面给人孤独、寂寞、忧愁、寂静的感觉。教学设计中,抓住“愁眠”这个关键词展开教学,让

    3、幼儿说说这个愁眠的夜晚,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再结合诗人的心境,让幼儿展开想象,力求想象出画面,入情入境。枫桥夜泊教学反思第2篇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第三学段阅读诗歌,要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作品情感。要体现“淡化诗意,重在诵读”的教学理念。本课由两首古诗和一首词组成,皆为写景诗词,但是每首诗词所描述的景色与诗人抒发的情感截然不同。由此,教学中,以体裁分类,先学习前两首古诗:整体采用“先教后学,以教导学”的思路,教学第一首古诗后,总结学习方法,再运用到第二首古诗中,全课以诵读为主要策略,引领学生层层深入,想象诗境,理解诗情。再学习第三首词,紧紧围绕“诵读”

    4、,遵循读准音、读节奏、读画面、读情感的教学流程,步步直入主题,品析词句,陶冶情操,悟情悟景,提升语文综合素养。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准备古诗词朗读动漫。学生准备:搜集诗人、词人的相关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了解诗人,引入古诗1.(板书:王维)激趣:你了解这位诗人吗?2.结合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简介王维:字摩诘,擅长写山水诗,其诗特点是“诗中有画”。与孟浩然并称“王孟”。3.(板书“山居秋暝”)揭题:研读古诗题目可以帮助我们整体把握古诗内容,通过这首诗的题目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可以看出时间是傍晚,季节是秋天,地点是山里。)(1)巧借注释认识并理解“暝”。(2)引导学生理

    5、解题目。(3)想象画面读题目。设计意图:从了解诗人入手,把握古诗特点;从题目开始,整体感知古诗内容;巧借注释与研读课题培养学生研读古诗的能力,潜移默化中教给学生从诗人和诗题两方面入手整体把握古诗内容的方法,在习得知识的同时,积累学习方法。二、诵读古诗,感悟画面1.播放古诗朗读动漫,引导学生听、读、看,感受诗中所描绘的画面。2.课件出示画好节奏的古诗。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按照节奏提示读好停顿,突出韵律。3.自由描绘诗中画面,想象画面,再读古诗。预设:(1)仿佛看到雨后山林里皎洁的月光斜射入林间,无比祥和。(读出陶醉)(2)仿佛看到清澈的小溪从石头上流过,好清澈、好有诗意。(读出美妙)(3)

    6、仿佛听见溪流声与浣女们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真是快乐。(读出开心)4.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内容,将画面叙述充实丰满。注意运用“诗句扩充”法来说说诗中所描绘的画面。(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圈出诗中的景物,想一想: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预设:“山、雨、月、泉、女、莲”为诗中景物,“山”是“空山”,“雨”是“新雨”,“月”是“明月”,“泉”是“清泉”,“女”是“浣女”,“莲”是“动”的,一幅幽静又不乏动感的画面呈现于眼前。(教师相机板书:空山、新雨、明月、清泉、浣女、莲动)(3)突出景物特点,再读古诗,尝试扩充诗句说说诗意。(4)师生梳理语言,边说诗意边诵读。5.解读层次,把握写

    7、法。(1)引学:首联和颔联,描绘空山中新雨之后,秋天的天气缓缓将至。傍晚,一轮明月洒下皎洁的月光,那月光穿过树林,直射林间,增添清幽之美;一汪清泉于石上流过,泉水清可见底。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美?(静态的美)(2)引学:林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少女们归来,莲叶浮动,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这又是一种怎样的美?(动态的美)(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表演古诗、背诵古诗。设计意图:遵循“初读古诗,读出韵律;再读古诗,想象画面;又读古诗,抓住诗眼;诵读古诗,发现层次;研读古诗,体会静态美与动态美”的学习过程,引领学生自主走进诗中描绘的画面,层层深入,研读古诗,达到古诗学习的工

    8、具性与人文性统一。三、提炼方法,学以致用1.引导学生回忆并总结学习第一首古诗的方法:关注诗人和诗题;一读,读出节奏,理解字词;二读,想象画面,读出感受;三读,抓住诗眼,品读意境;反复诵读,体会写作特点。引导学生根据学法,迁移运用,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和自学能力。2.课件出示自学提示,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枫桥夜泊:(1)自由读诗,读准生字“泊”的字音;(2)画出节奏线,读出节奏;(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古诗的意思;(4)小组交流学习收获,并填写学生活动卡。3.师生交流,研读古诗。(1)过渡:抓住题目了解诗意是一种学习古诗的好方法,我们可以多尝试并运用。下面就请根据题目,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夜里

    9、停泊在枫桥的所见所感。)(2)根据自己画好的节奏来读一读古诗。注意语速稍慢。停顿适当。字音准确。(3)学生交流自己圈画出的诗中景物,教师帮助补充总结:月、乌、霜、枫、渔火、寒山寺、钟声、船。(4)抓诗眼,品景物。品读第一句:“月落”是即将落下的月亮;“乌啼”是正在啼叫的乌鸦,那声音平添几分悲凉;(品读第一句)“霜满天”是余霜漫天,无比寒冷。品读第二句:“江枫”江边枫树飒飒作响;“渔火”点点平添几多忧愁,让人久久不能入眠。品读第三、四句:“寒山寺”似悲凉之地;“钟声”从此传出,一直传到诗人的“客船”之上,客乡在外,不免伤感涌上心头。(5)小组汇报诗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古诗。 引导学生读诗句

    10、想画面,从而感悟诗情。设计意图:本环节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策略,先由学生提炼学习第一首古诗的方法,再根据自学提示自主学习,教师依据学生学情确定教什么、怎样教。这样的课堂,使学生学有所得,同时培养了学生主动研读、思考的好习惯。四、赏析诗情,书写生字1.引导学生朗诵两首古诗并比较这两首古诗有什么联系和区别。预设:相同点是两首古诗都是写秋天景色的;区别在于第一首山居秋暝写的是一种自由、幽静、惬意之美,体现了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而第二首枫桥夜泊所描绘的景色处处透露出诗人的寂寞愁绪,写出了诗人旅途中的孤寂忧愁。2.诵读两首古诗,把握不同情感。3.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研读写景的古诗

    11、,我们要着重把握诗人的情感,透过景物描写感悟诗人内心的情感,这样我们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品味别样的古诗境界。4.书写指导。(1)“愁”是上下结构,两部分都要写得略扁一些。(2)“寺”书写时要注意合理布局,不要整体拉长或前倾。设计意图:两首古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学习了两首诗后,对比诵读,能使学生自主发现两首诗的不同,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不同写景诗所表达的不同情感。五、布置预习,课后练笔1.根据两首古诗所描写的画面,自选一首改编成一篇写景的文章,最好配上一幅图画。 从日常读写训练入手,培养写作能力。2.预习长相思,搜集有关资料。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就是写作,抓住契机向学生提供习作机会,选

    12、择一首诗改编成一篇描写景物的文章,丰富学生的语言,从而升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第二课时一、解诗题,知作者1.导入: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在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清代才子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成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一看吧。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3.揭题:“长相思”是词牌名,一种词的格律。4.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介绍作者,相机出示课件简介作者: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康熙皇帝的一品带刀侍卫,是清代词坛上一个标志性的人物,被当时的人称为“清代第一词人”。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引导学生记起有关乡愁的诗词;通过解诗题,明确体裁;通

    13、过知作者,了解作者背景。三个环节环环相扣,为学习这首词提供了必要的前提。二、初读词,巧学字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听出节奏。2.细细读四遍,读前两遍时注意词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要把词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把词念通顺,并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要借助词句认识生字,不要把识字和诗词割裂开来。(1)自主读文,读准生字的音,结合朗读画出节奏: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2)课件突出“程、灯、更、成、声”后,再引导学生思考:这几个字的读音让你发现了什么?(韵母相同,押“en”的韵。)指导学生读好这几个字,更准确把握节

    14、奏。3.教师强调“聒”“更”的字音和字义。(1)“聒”,可扩词:聒碎、聒噪。字面为“耳字边一个舌字”。意为声音吵闹,使人厌烦。本文是指更鼓声和风雨声。(2)“更”是多音字,本课读n,是古时的时间单位。4.指名试读,在控制语速、恰当停顿以及字正腔圆三方面进行指导。设计意图:利用范读初步走进文本;利用自由读,有层次地走进课文;抓住韵脚很好地把握词的节奏。总之,本环节主要宗旨为熟读文本,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以求为下面的学习提供强有力的基础。三、抓字眼,明词意1.引导学生交流汇报:这首词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和感觉?结合具体的字词说说。相机指导朗读。(1)“一程”体现了作者走了很远的路,路途遥远;“夜深”说

    15、明夜深了,作者看着行营中亮起的千帐灯久久不能入眠,他似乎有心事。(指导朗读:读出有心事的感觉。)(2)“梦不成”说明作者睡不着觉,更做不成梦。(指导朗读:把这种烦躁的感觉带到朗读中去。)(3)“风一更,雪一更”是风雪之声,两个“一更”说明这里整夜都是风雪交加。(指导朗读: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实际是作者心境的写照,读一读,读出不一样的感受。)2.串词成句,理解全文。(1)课件出示: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词的上阕的意思:一路上跋山涉水,向榆关那边行进,夜深宿营,只见无数行帐中都亮着灯火。声情并茂地朗读上阕。(2)继续出示: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

    16、不成,故园无此声。根据前边的“抓字眼”理解下阕:挨过了一更又一更,风雪声吵得“我”乡心碎乱,乡梦难圆。(家乡没有这种声音。)对比上部分的语气,加强语气再读下阕。设计意图:语文学习讲究循序渐进,为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意思,采用抓字眼,明诗意的方法,由“这首词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和感觉”引领学生围绕词中关键字去初步领会词义,再将零散的理解串词成句,梳理语言,使学生经历语言再加工的过程,理解诗意变得水到渠成。四、巧设疑,品词情1.板书“身”,质疑:作者身在哪里?(1)课件出示注释词语“榆关、那畔”,顺势学习其中“榆”和“畔”字,引导学生思考:这两处指哪里?(山海关和关外。)猜想此时的作者应该在哪里?(山

    17、海关、关外、山上、营帐中、征途)在“身”字后面补充板书“在征途”。追问:作者为什么会来到这里呢?(2)教师讲解创作背景,继续引发学生思考:本文是康熙二十一年,作者随康熙皇帝到关外慰问巡视时创作的,看到关外军士生活艰苦,闻听风雪交加之声,作者内心充满了怎样的情感?(孤寂、思乡)(3)尝试读出作者的孤寂与思乡之感。2.板书“心”。质疑:知道了作者身在征途,再想想,作者的心在哪儿?(在故乡、在家乡、在故园)在“心”字后面补充板书“在故园”。3.引导学生关注板书,把板书“身在征途,心在故园”连起来读,追问:你有什么发现?(作者身在征途,却思念故乡。发现了作者既想保家卫国,又很想自己的家人。)(1)播放

    18、音乐,配乐朗读,品读作者思乡之情。(2)教师渲染画面,引读全文,体会身体和心灵分隔两地的痛苦之情。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学习而后知疑惑,方能继续探究,培养钻研的精神。这首词字面意思并不难理解,学习的关键在于透过语言文字,挖掘诗人的内心,作品背后所蕴含的丰富诗情,借助两个问题,提炼文本主旨,巧妙地品味诗人表达的情感。五、明中心,诵读词1.课件出示菩萨蛮中的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1)导学:这是纳兰性德的又一首词,小组交流纳兰性德为何事而“轻离别”?教师提示要点:保家卫国、建功立业。(2)猜想:除了纳兰性德问自己,还会有谁问纳兰性德?怎样问?什么情景?学生练笔写一段话。2.过渡:这就

    19、是为什么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那个梦会破碎、那颗心会破碎的原因所在。建功立业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交织在一起,化作纳兰性德的长相思。3.引读:(1)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长相思。 引读要充满激情才能带动学生全情投入。(2)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长相思。(3)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生)长相思。设计意图:借助作者其他作品恰当补充课堂,升华本课的主题,在朗读中不断体会作者内心思乡思亲之情,在想象与练笔中,层层深入地理解并升华本文主题,达到对文本融会贯通的程度。教学反思诵读是引领学生抵达诗境的最佳途径。本设计力求体现“淡化诗意,重在诵读”的教学理念

    20、,教学中借助多媒体及多种引读逐步促发学生想象画面,感受诗境,品悟诗情。如:学习山居秋暝时播放古诗朗读动漫,引导学生听、读、看,感受古诗描绘的画面。自由描绘诗中画面,想象进行引读,读出陶醉、美妙、开心之情。再如,教学长相思最后运用升华朗读法,激发学生对作者心情的强烈共鸣。通过教师三次引读,学生在层层朗读“长相思”这一主题中,深入感悟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寂寥之情,从而为升华主题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础,达到课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枫桥夜泊教学反思第3篇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诗歌作品,由题目可知讲的是诗人夜晚停船于苏州枫桥时的所见所闻。全诗讲述了一位客居他乡的游子,在枫桥,月落秋霜之夜见到的一种凄清、寂寥的景

    21、色,听见的哀愁的声音,进而由此产生了对自身的愁、对家乡的愁、对国家的愁、对百姓命运的愁。在介绍作者时,我联系了诗人张继所在的时代,介绍有关的历史时代背景。在备课时,我这样安排的初衷是为了帮助学生能在最后感受诗人愁家国的理解上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的联系,便于知人论世。令我意外的是,当我讲到唐肃宗是唐玄宗的儿子,玄宗末期经历了安史之乱,国家由盛而衰,诗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客徙他乡的时候,孩子们都十分的感兴趣。这样的小插曲让古诗教学的课堂突然活跃起来。在进一步理解诗意,体会诗情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关注“愁”这个字,为全诗找准情感基调。接着,以“从哪里看出来诗人很忧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这一部分,首先是

    22、引导学生对诗作的字面意思进行理解,然后通过诗人的所见所闻,即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诗人此时的孤寂与哀愁。以“诗人愁的是什么?”来联系之前对诗人的介绍,感受诗人的羁旅之愁、家国之悲。课程结束后,我在网上无意间看到一位老师的教学设计,他将诗中诗人的所见所闻进行了串讲,询问学生,如果“愁”有颜色,它是什么颜色的,你从哪里感受到?如果它有声音,又是什么声音的,你从哪里感受到?虽然都是讲所见所闻,这位老师的教学方法相较于我就显得诗意多了,也更加便于学生自主的学习理解,也会对“愁”的理解更加深刻。看来,要教好一首古诗,教的有诗意,让学生学的有体会,须得多花心思。枫桥夜泊教学反思第4篇低年级的古诗词教

    23、学中,主要定位在诵读和理解诗意上,进入三年级后的孩子,有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如果仅仅限于读正确和理解诗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努力实现意义到意境、意蕴的跨越,所以在教学枫桥夜泊一诗时,我把重点放在理解古诗诗意、体会诗情上。教学中,我紧抓住诗中的“愁”字展开教学,找准了这首古诗的感情基调。紧扣诗眼,抓住“这首诗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愁,什么叫愁?(烦恼)谁在愁呢?(诗人张继)他为何而愁呢?”这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古诗。在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张继“愁什么”时,首先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诗句字面意思的理解,乌鸦悲戚地啼叫,整个大地都被寒霜笼罩,江边的枫树,点点渔火,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一切都让诗人感到孤独、凄凉、寂寞。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猜猜诗人为何而愁,学生猜测:他可能远离家乡,在思念亲人;他可能是忧国居民等,然后出示一段介绍诗人张继落榜的小故事,让学生更进一步地认识到诗人张继的孤独、寂寞。最后指导学生诵读诗歌,学生的情感也就自然而来,也就读出了张继这种深深的愁。


    注意事项

    本文(枫桥夜泊教学反思.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