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12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十二章.ppt

    • 资源ID:10851992       资源大小:5.82MB        全文页数:94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12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十二章.ppt

    1、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十二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十二章 区域发展综合评价,第一节 城镇体系与城镇体系规划概述第二节 城镇体系发展的区域条件分析第三节 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第四节 城镇体系结构规划第五节 不同类型的城镇体系规划简介,第一节 城镇体系与城镇体系规划概述,一、城镇体系概述(一)概念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第一节 城镇体系与城镇体系规划概述,一、城镇体系概述(二)基本特征城镇体系具有可称之为“系统”的共同特征:城镇体系是兼有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层面的自然-经济社会

    2、系统。城镇体系的演变是有一定规律性趋势的,但对于每个具体变动的阶段性反馈则有较大程度的不确定性。,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开放性,第一节 城镇体系与城镇体系规划概述,一、城镇体系概述(三)演化城镇体系是区域城镇群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镇体系存在着一个形成发展成熟的过程。按社会发展阶段,可以划分为:前工业化阶段(农业社会),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后期至后工业化阶段。按照城镇体系的组织结构演变,与社会发展阶段相对应可划分为:低水平均衡阶段、极核发展阶段、扩散阶段和高水平均衡阶段。,第一节 城镇体系与城镇体系规划概述,一、城镇体系概述(四)类型(1)以中心城市数

    3、量多寡组合方式可以分为:1)单中心体系类型指含有一个中心城市的城镇体系;2)多中心城镇体系类型由多个规模、等级、发展水平相近的中心城市组成。(2)按区域的经济类型,可以分为综合经济区型、矿区型、农业区型、工业区型等。(3)按行政等级和管辖范围,可以分为全国、省域、市域、县域及跨行政区的城镇体系类型,此外,还有以特殊的地理区域和经济区域为对象的,如沿海、沿江、沿线、边境地区城镇体系类型等。,第一节 城镇体系与城镇体系规划概述,二、国外城镇体系研究进展(一)国外城镇体系的兴起城镇体系的研究兴起于工业革命后期,源于城市之间、城区与郊区之间和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导致种种矛盾,为寻求既发挥城市中心作用,又

    4、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均衡化而采取的一种发展形式。城镇体系原始的或早期的思想是由英国霍华德(E.Howard)在他1898年出版的明日的花园城市一书中所提出的;英国生态学家格迪斯(P.Geddes)首创了区域规划综合研究的方法;1933年,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Christaller)提出著名的中心地理论,第一次把区域内的城市系统化。,第一节 城镇体系与城镇体系规划概述,(二)国外城镇体系的发展城镇体系研究的发展和活跃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三)城镇体系研究的提高和深化到了20世纪70年代,城镇体系的研究进入了高潮,研究内容不断深入、研究方法不断更新,数学方法、动态模拟技术得到了广泛运

    5、用。进入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基本进入稳定期,城镇体系研究普遍被认为已到顶峰难以突破,其研究开始衰落。,第一节 城镇体系与城镇体系规划概述,而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中首位城市人口高度集聚、城乡差别显著、城镇之间和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明显,规划建设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成为国家和地区发展的迫切要求,这也成为西方学者和许多发展中国家学者的关注热点。因此,城镇体系研究的重点开始转向发展中国家。,第一节 城镇体系与城镇体系规划概述,(四)新时期城镇体系理论1.世界体系理论(World Systems Theory)与城镇化2.全球与地方联系:新的城市等级体系关系3.城市间相互作用

    6、新途径:信息网和航空网4.城市职能演化:全球重建与新国际劳动分工影响5.参与全球城市体系竞争必由之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区6.世界城市体系与传统城市体系,第一节 城镇体系与城镇体系规划概述,经济全球化和主要产业的全球化(从汽车制造业到金融业)对不同类型的国家城市体系有着明显的影响。这可以反映在世界涌现出了多种新型的城市体系。(1)首位城市型城市体系(2)均衡型城市体系(3)跨国型城市体系(4)边境型城市体系(5)变异型城市体系,第一节 城镇体系与城镇体系规划概述,三、我国城镇体系研究与规划的发展历程(一)总体发展回顾我国有关城镇体系的研究,长期处于空白状况,真正的研究是在1970年代中

    7、期以后。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城市规划和建设实践也取得了重要成果,但城镇体系的研究并没有得到开展。1964年中国城市地理学者严重敏首次译介了克里斯塔勒的城市的系统一文,但其后未开展相应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开始恢复,并对规划思想进行了反思,众多的经济地理学者加入了城市规划队伍,加强了城市发展的区域分析,推广普及了城镇体系的概念。,第一节 城镇体系与城镇体系规划概述,1982年国家计委组织考察研究国外的国土规划,随即在我国开始了由试点到全面推广的全国各级行政区域(省、地市)为主。1983年以后,我国开始普遍推行“市带县”的行政体制,地级市的城镇体系规划工作得到重视。1

    8、984年国务院颁布了城市规划条例。1989年由全国人大通过颁布的城市规划法。1990年代以来,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入了加快发展时期,指导城镇合理发展布局的城镇体系规划普遍受到重视。从20世纪末到进入21世纪,随着国土规划的衰变,城镇体系规划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城镇体系规划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替代空缺的区域规划作用。,第一节 城镇体系与城镇体系规划概述,2010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通过并发布了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我国的城镇体系规划实践已经走在了理论研究前面。,第一节 城镇体系与城镇体系规划概述,三、我国城镇体系研究与规划的发展历程(二)主要研究方向多年来,我国的城镇体系研究主要集中

    9、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镇体系的概念和特点(2)城镇体系的发展机制(3)城镇体系的组织结构(4)城镇吸引辐射作用与城市经济区(5)城镇体系基础理论(6)城镇群体及都市圈发展研究,第一节 城镇体系与城镇体系规划概述,三、我国城镇体系研究与规划的发展历程(三)城镇体系规划实践的发展(1)城镇体系规划作为国土规划(区域规划)的专项规划,主要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2)城镇体系规划作为法定的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20世纪末至21世纪以来,在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加大了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深度和力度。(3)在各级政府主持下,单独编制城镇体系规划。(4)

    10、近些年来,起始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城市群规划,起始于江苏省的都市圈规划在各省普遍展开。,第一节 城镇体系与城镇体系规划概述,四、新时期我国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办法的内容变化(一)我国城镇体系规划的地位城镇体系规划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实质上是适应我们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特点、针对我们城镇化面临问题的最有成效的区域规划的组织方式。(二)我国城镇体系规划的作用城镇体系规划要贯彻三中全会精神,在实现五个统筹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第一节 城镇体系与城镇体系规划概述,四、新时期我国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办法的内容变化(三)我国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组成部分,对区域内的各城镇

    11、,特别是对中心城市制订城市性质、规模和用地发展方向有指导作用。(四)我国城镇体系规划的目标城镇体系规划要达到的目标,是要通过区域人口、产业和城镇的合理布局,协调体系内各城镇之间、城镇与体系之间以及体系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各种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相互联系,运用现代系统理论与方法,努力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最优化,实现体系整体利益的不断增长。,第一节 城镇体系与城镇体系规划概述,四、新时期我国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办法的内容变化(五)我国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是:综合评价城镇发展条件;制订区域城镇发展战略;预测区域人口增长和城镇化水平;拟定各相关城镇的发展方面与规模;协调城镇发展与产

    12、业配置的时空关系;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引导和控制区域城镇的合理发展与布局;指导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城镇体系规划强调以区域为整体,兼顾城乡,立足于本级政府的事权;要为政府引导区域城镇发展提供宏观调控的依据和手段。它的主要任务是主导城乡空间结构调整,指导区域性基础设施配置,引导生产要素流动、集聚。,第一节 城镇体系与城镇体系规划概述,四、新时期我国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办法的内容变化(六)我国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1.国家住建部颁布的标准1994年住建部颁布的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规定城镇体系规划一般包括以下十方面内容: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和开发建设条件;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镇化目标

    13、;确定本区域的城镇发展战略,划分城市经济区;提出城镇体系的功能结构和城镇分工;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第一节 城镇体系与城镇体系规划概述,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措施;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重点是制订城镇化和城市发展战略。2005年住建部颁布了修订后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7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规定城乡规划。2010年在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中提出空间管制、重要资源和环境保护以及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布局等强制性内容。,

    14、第一节 城镇体系与城镇体系规划概述,2.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城镇体系规划需补充的内容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城镇体系规划还应补充和加强以下内容:(1)确定区域开发实行空间管制的原则;(2)确定区域城镇发展用地规模的控制目标;(3)确定乡村地区非农产业布局和居民点建设的原则;(4)确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5)确定生态文明的原则;(6)确定城乡一体化的原则。,第一节 城镇体系与城镇体系规划概述,五、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程序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程序与区域规划相似,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七个阶段:(1)规划工作准备阶段;(2)实地调查阶段;(3)资料分析和专题研究阶段;(4)发展预测阶

    15、段;(5)规划方案的构思和规划大纲编写、论证阶段;(6)规划方案的拟定和规划评审稿编写、论证阶段;(7)上报审批阶段。,第二节 城镇体系发展的区域条件分析,一、城镇体系的历史演变与现状特点分析(一)城镇体系的历史演变1.划分城镇体系的发展阶段各地区城镇兴衰变化的具体情况是很不相同的,为此,需要按照城镇体系的形成过程划分其发展阶段,研究其形成发展条件和因素,尤其要重点分析对今后城镇体系发展有影响的基本动力因素、内外联系和空间格局。2.主要城镇职能演变及其原因分析行政区划变动、水陆交通条件、自然环境、经济地位变化以及政策改变、外来力量干预等等都会使城镇职能发生变化。,第二节 城镇体系发展的区域条件

    16、分析,3.在历史演变的分析中,重视历史遗存,保留和挖掘城镇特色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古镇、古街道、古建筑和历史古迹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必须注意发掘重点保护。(二)城镇体系的现状特点分析,1.城镇体系的现状特点,2.城镇体系的结构特色,3.城镇体系存在的问题,第二节 城镇体系发展的区域条件分析,二、城镇发展的区位分析(一)区位条件分析作为城镇发展区域条件之一的区位条件,包括整个区域城镇体系的区位和各城镇的区位。(二)吸引范围分析一个比较完整的区域城镇体系,是与其中心城市的直接吸引区域范围大体吻合的。,第二节 城镇体系发展的区域条件分析,在以各级行政区域为单元开展城镇体系规划时,必须分析中心城

    17、市的吸引范围,以确定所规划区域城镇体系是否完整。规划中还可以提出调整行政区域的建议,提出跨行政区域或若干行政区协调规划城镇体系的建议。,第二节 城镇体系发展的区域条件分析,(三)区域的内外联系城镇体系是开放性的,城镇体系内外联系是城镇体系的本质特征。(四)区位分析评价编制区位分析评价图。,第二节 城镇体系发展的区域条件分析,三、自然资源条件对城镇发展的影响(一)土地资源由土地生态条件、土地生产率、土地区位条件、区域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等构成的土地人口承载力制约了区域城镇和城镇体系的发展水平,因此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这项综合性指标应当是评价土地资源影响城镇建设条件的一项主要指标。土地的地质条件对城镇

    18、发展建设有重大影响。城镇建设用地的增长,还要与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第二节 城镇体系发展的区域条件分析,三、自然资源条件对城镇发展的影响(二)水资源应当把水资源的供需平衡作为规划城镇规模的主要依据之一,把各城镇的用水条件作为其发展建设的主要评价标准之一。(三)矿产资源、森林资源随着时间的推移,以矿产品、林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以及相关的基础产业、制造业、服务业都会逐步发展起来,形成多样化的城镇职能结构。还有一些工矿城镇会由于资源枯竭而衰退,在城镇体系规划中应考虑其复苏或善后的措施。,第二节 城镇体系发展的区域条件分析,三、自然资源条件对城镇发展的影响,(四)旅游资源摸清旅游资源的数量、分布、价值、

    19、开发利用现状和前景,制定与旅游城镇发展相关的开发利用保护规划,也是城镇体系规划的一项重要工作。(五)自然资源条件综合分析评价根据上述自然资源条件的分析评价,列表格对区域内各城镇的自然资源条件分别进行评价。,第二节 城镇体系发展的区域条件分析,(一)人口与劳动力分析(二)经济产业分析(三)基础设施建设分析1.交通2.供水区域水利设施建设情况,供水水源、区域性水厂及供水情况、各城镇水厂及供水情况,自来水普及率。,包括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运输及港站设置情况,特别要了解区外联系交通和城市对外交通情况。,四、人口与社会经济基础对城镇发展的影响,第二节 城镇体系发展的区域条件分析,3.排污污水量、

    20、污水类别、污水处理设施,污水达标处理量。4.供电本地火电厂、水电站,35kV以上输变电设施情况,用电负荷和用电量。5.电信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运营商情况,电信业务种类,电话普及率、邮政居所覆盖率、移动通信网络设备普及率、光纤宽带长度及覆盖率。6.燃气燃气设施种类、分布、供应量、普及率,区域管道分布情况、天然气消费结构。,第二节 城镇体系发展的区域条件分析,7.环卫设施垃圾产生量、综合利用率、垃圾设施覆盖率。8.防灾设施各城镇防洪排涝标准、工程设施,消防、人防设施,地震、地质灾害等。(四)教育和科技情况分析,第二节 城镇体系发展的区域条件分析,五、生态环境状况对城镇发展的影响(一)区域生态环境分析

    21、需要调查分析的指标有:森林覆盖率及森林分布,气象灾害的类型、频度及危害程度,水资源丰度及水旱灾害情况,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壤肥力退化等情况,以此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是否恶化以及恶化的程度,进一步可评价土地的人口承载力,为人口、产业和城镇发展提供生态环境方面的依据。,第二节 城镇体系发展的区域条件分析,五、生态环境状况对城镇发展的影响(二)城镇环境保护情况分析主要调查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情况和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损失情况,污染源、污染物类型、污染范围、污染的程度、污染的历史、污染造成的危害、经济损失和后果等是主要调查指标,还可调查城镇的绿化率、公共绿地情况、噪声污染、酸雨、垃圾和粪便处理等。了

    22、解工业布局、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和粪便处理设施、“三废”综合利用、环保监测设施等情况。,第二节 城镇体系发展的区域条件分析,六、城镇发展潜力综合评价综合评价区域内各城镇的发展潜力,是规划各城镇发展速度、职能类型、等级规模及其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的重要依据。综合评价就是选取与城镇发展密切相关的若干指标因素,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利用数学模型计算的结果进行分析,以此评定各城镇发展的潜力大小,使规划决策定量化、客观化。具体方法、步骤如下:,第二节 城镇体系发展的区域条件分析,六、城镇发展潜力综合评价(一)确定评价的指标体系,城镇发展潜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第二节 城镇体系发展的区域条件分析,续表,第二节 城镇

    23、体系发展的区域条件分析,六、城镇发展潜力综合评价(二)选择适合评价模型实际运用的综合评价模型虽然有所差异,但基本形式都是:(12.2.1)式中:Ui 是第 i 个城镇的综合评价值,数值越大,发展条件越优越;m 为因子数;n 为城镇数。,第二节 城镇体系发展的区域条件分析,六、城镇发展潜力综合评价(三)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一般采用特尔斐法。(四)计算确定各项指标的标准值一种方法是完全按照标准化处理加权综合模型处理原始指标,计算量较大。为简化运算,也可以根据经验对评价指标直接给出计算标准值的统一尺度,即选取满分的,使原始值的标准化处理简化为,值可在该指标的前35名内选取。,第二节 城

    24、镇体系发展的区域条件分析,六、城镇发展潜力综合评价(五)编绘城镇发展潜力综合评价图标准值经过标准化处理加权、非负和放大等计算处理,就得到了城镇发展条件综合评价值。把评价值从大到小分级列表,然后分级进行分析评价,为规划提供可比的依据。根据城镇发展条件综合评价分级表,以区域城镇体系现状图为底图,就可以编制城镇发展条件综合评价图。,第三节 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一、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一)城镇化的内涵城镇化,是由农业(第一产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城镇化首先表现为人

    25、口职业发生转变;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城镇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城镇化是土地及地域空间发生变化的过程;城镇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顺应当前的大背景,新型城镇化已成为新的国家战略。,第三节 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一、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二)城镇化发展模式分析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其中明确规定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城市为小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城市为中等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大城市。1.国外城镇化发展模式国外城镇化发展一般包括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两种模式。2.国内城镇化发展模式我国城镇化发展史经历

    26、了小城镇、大城市、城镇群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过程。,第三节 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1)小城镇发展模式这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以乡镇企业为导向,解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区别于人口向大城市转移的城镇化道路。(2)大城市发展模式对于我国来说,全国城市体系非常复杂,远距离的整合联系并非易事,大区域的中心城市扮演的角色也就尤其重要。(3)城镇群发展模式我国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中提出:发展集聚效率高、辐射作用大、城镇体系优、功能互补强的城市群,使之成为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第三节 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一、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三

    27、)城镇化发展战略的目标区域城镇化发展的目标包括以下两方面:1.城镇化的速度和现代化水平一般认为,城镇化水平在30%以下,为城镇化低速增长时期;城镇化水平在30%-70%,为城镇化快速增长时期;当城镇化水平在70%以上时,又进入城镇化稳定增长时期。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已进入到城镇化快速增长时期,全国城镇化水平年均递增1个百分点左右。但是,中国人口城镇化的空间差异问题越来越突出。,第三节 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2.城镇化质量如果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城镇化的指标,那么城市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程度则是衡量城镇化质量的方面。城乡一体化是在城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提高城镇化质量的终极目标。

    28、城镇现代化是城镇素质的综合反映,它体现在城镇发展水平的方方面面。反映城乡一体化的指标一般包括:城乡居民收入、恩格尔系数、社会保障覆盖面、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高中、大学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等。,我国城镇化水平地区差异分析参考文献:秦佳和李建民,2013年,第三节 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一、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四)新型城镇化研究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以人为本,注重城镇化“质”的提升。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人的城镇化;(2)“四化”互动的城镇化;(3)布局合理的城镇化;(4)生态文明的城镇化;(5)弘扬文化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内涵分析,第三节 城镇化发展

    29、战略研究,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和难点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首先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户籍制度改革;其次是土地制度改革,关键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是“城市群”战略。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遵从“公平共享”、“集约高效”、“可持续”三个原则按照“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要求,推动城镇化发展由速度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第三节 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二、城镇化水平预测(一)城镇化水平的统计口径城镇化水平一般定义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镇人口的统计口径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之前问题较多,使得城镇化水平及变化缺乏区域之间的可比

    30、性。第六次人口普查城乡人口统计口径是按常住人口划分的。其中市人口是指设区的市的区人口和不设区的市所辖的街道人口;镇人口是指不设区的市所辖镇的居民委员会人口和县辖镇的居民委员会人口;县人口是指除上述两种人口以外的全部人口。,第三节 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二、城镇化水平预测(二)区域总人口增长预测预测规划期的区域城镇化水平,首先要从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两方面预测区域总人口。总人口应该是常住总人口,而不能是户籍总人口,户籍总人口可以作为常住人口的比较依据。规划期区域的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可分别进行预测。(三)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动预测以近10年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动统计为预测依据,考虑规划期农业走向产业化、现代化

    31、和耕地规模经营的发展趋势。,第三节 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二、城镇化水平预测(四)区域城镇人口预测1.时间趋势外推法可选择的模型通常有:(12.3.1)(12.3.2)(12.3.3)(12.3.4)式中:a、b、k均为常数,通过回归求得;t 时间;y 城镇人口数,第三节 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2.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分析法可通过下式预测计划期末的城镇人口比重:(12.3.5)式中:x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y 城镇人口比重。式中a,b 可利用足够长年份或足够多地区的x 和y 的实际资料,通过回归求得。在没有GNP资料时,也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工农业总产值等其它人均指标。地域范围过小时

    32、,如县、市区,则不一定适宜,要视相关性检验而定。此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符合城镇化的内在机制。,第三节 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3.劳动力转化法在依据城镇和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基础上,通过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动估计规划期的剩余劳动力资源,预测城镇可能吸纳的农村劳动力数量,考虑一定的带眷率,并根据历年区外迁入人口状况等因素,预测区域城镇人口数。城镇人口与上述预测的区域总人口数之比,就得到规划期的城镇化水平。Pt=Pu(1r1)tLmeCt(12.3.6)式中:Pt 规划期末城镇人口数;Pu 为基期城镇人口数;r1 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率;L 农村剩余劳动力;m 农村剩余劳动力入城率;e 带眷系数;C 年均区外

    33、迁入人口数;t 规划年限。,第三节 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12.3.7)式中:F 为劳动力占农业人口比重;R 为基期农业人口数;r2为农村人口人自然增长率;S 为规划期末耕地数;为规划期末每个种植业劳动力平均负担的耕地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入多种经营比例。,第三节 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4.联合国法它的关键是根据已知的两次人口普查的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求取城乡人口增长率差,假设城乡人口增长率差在预测期保持不变,则外推可求得预测期末的城镇人口比重。根据假设:(12.3.8)式中U(i)i 时的城镇人口;R(i)i 时乡村人口;t 时间;K 城乡人口增长率差。,第三节 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对(12.3.8)式取不定积分:最终可以得到:(12.3.9)即总人口,则PU(i)为城镇人口比重,(12.3.9)式可变成:,第三节 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12.3.10)(12.3.10)式正是S形曲线的数


    注意事项

    本文(12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十二章.ppt)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