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全册教案新版.docx

    • 资源ID:10800430       资源大小:28.68K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全册教案新版.docx

    1、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全册教案新版第三课 中华文明探源中华文明的曙光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课标:2-1-2:列举中国境内远古文化遗存,讲述华夏先祖传说,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地域特征。2-1-3:列举表明文字出现,阶级、等级和国家形成的实例,知道它们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解读:“列举”、“讲述”、“知道”这几个行为动词较明确地反映出本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史实,并懂得历史结论的得出需要充分的历史证据,初步学会“论从史出”的基本方法。同时,通过找寻文明起源的标志及文明的发展,知道中华文明的延续性。二、【教材简析】1、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文明探源的最后一

    2、课,属于主题二“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中的专题一:探索早期出现的几大文明区域,突出中华文明渊源。作为八年级与七年级衔接的这个单元,旨在为学生八年级学习历史做好适应性的准备,内容与原来的八年级教材也有较大幅度的改动。尤其是本课的第一框中华文明的曙光,原八年级教材中古中国文明的起源是和其他三大古文明起源放在一课,同属于“大河文明”。现在把其他三大古文明放在前,而中华文明放在后,不是否定它们的共性,而是让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学生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把握方法,突出中华文明渊源。同时,也突出了中华文明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延续性。2、教材结构分析:农业发展文字萌芽阶级分化 文明的诞生早期城市原始宗教三、【教学目标】:

    3、知识与技能:知道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了解新石器时代我国农业发展的条件、陶器的制作与使用、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古代城市的出现等文明史实。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书本知识,说出中华文明起源的史实;通过阅读图表,分析史料,描述我国新石器时代农业生产发展的条件、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城市及原始宗教的出现;通过比较讨论、合作探究,分析大河文明产生的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原始文明,体会物质生活的提高促进了人们精神生活的改善,感悟人类文明的起源和传承。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华文明诞生的史实依据。教学难点:城市与农业聚落的区别,大河流域文明产生的原因。五、【教法与学法】教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教

    4、学法、以史导论法、图表教学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阅读归纳法、比较分析法。六、【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1、复习导入,温故知新。设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类早期的几个文明区域,同学们还记得诞生于大河流域的几个文明吗?学生回答、交流。教师解释:为什么说那是文明的出现?是因为这些流域不仅诞生了早期农业,而且出现了文字萌芽、阶级分化、早期城市及原始宗教等,这些的产生都是文明起源的标志。在上节课的内容中,我们也知道了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也孕育出了灿烂的文明。那今天,随老师一起回到新石器时代,去探寻中华文明的源头。设计意图:回顾大河流域孕育文明的知识,切入黄河和长江流域,直入主题。教师解释

    5、文明诞生的标志,抛出引子,带领学生进入本课的探究与学习。新课教授:2、自主阅读,提炼归纳。阅读书本109-111内容,对照文明出现的标志,找出证明早期中华文明出现的历史证据。早期农业:北方粟作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文字萌芽:有刻划符号的陶器。阶级分化:浙江余杭出土的玉棕。早期城市:平粮台古城。原始宗教:牛河梁女神庙遗址。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教材归纳知识的能力,同时把本课的知识点进行恰到好处的罗列与归纳,以便下个环节的进一步探究。3、教师引导,深入探究。(1)早期农业活动:观察图8-31,思考:一问:中国早期农业分布出现在哪里?(这里教师要提醒学生辽河流域的存在)二问:这些地区是是如何符合农

    6、业发展的条件的?(气候、水文、土壤、地形)三问:对比书本p25页图5-35中国水稻、小麦的集中产区分布图,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回忆地理知识,同时通过图表比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文字萌芽设问:中国文字的萌芽是什么?它最初在哪里被发现?再问:陶器的产生说明当时出现了哪个行业?追问:最初的陶器可能是用来干什么的?后来又演变为什么用处?设计意图:通过几次提问,除了让学生知道陶器上发现了文字的萌芽外,还明白制作精美的很多陶器可能是身份的象征,为下面“阶级分化”的知识点落实做好铺垫。(3)阶级分化多媒体出示:蛋壳黑陶杯。猜一猜:它是用来干什么的?史料补充,思考:蛋壳黑陶杯哪些人能享用?这

    7、说明了什么?活动:阅读书本p110内容,找出阶级分化的原因和表现。设计意图:通过史料的补充,让学生读懂史料、分析史料,从而得出当时社会出现阶级分化的现象,知道什么是“以史导论、论从史出“;通过书本的阅读,了解阶级分化的原因和表现。(4)早期城市教师解释:城市由农业聚落发展而来。活动:阅读书本内容,找出农业聚落扩大发展的原因。活动:结合图片,比较书本p110页最后一段和p101页中间段落所述,你发现平粮台古城和河姆渡、半坡遗址相比,有何不同之处?(城墙、规划)设计意图:早期城市的内容设计的较为简单,但要让学生明白早期城市虽由农业聚落发展而来,但两者之间有着很大差别,城市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重要标志

    8、之一,是生产力提高、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产物,同军事防御也有一定的关系。(5)原始宗教阅读书本p111内容,思考原始宗教的形式有哪些?(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补充史料解释这三种宗教形式。活动:合作完成p111的问题。设计意图:图腾崇拜书本上没有明确的说法,但p111的活动设计显然是针对“图腾崇拜”而设,也是对中华民族“龙的传人”由来的一个解释,所以对这部分内容,就采用了书本的活动设计。4、合作探究,能力拓展。多媒体出示: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图。合作讨论:1、四大文明区域的地理环境有何共同特点?2、这些文明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学会比较分析、归纳类比,从相同的历史现

    9、象中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5、史实拓展,情感升华:出示全球通史关于中国文明的论述。课堂总结作业布置:作业本中华文明探源相关内容,自编作业。板书设计: 早期农业:北方粟作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 文字萌芽:刻划符号的出现中华文明的曙光 阶级分化:蛋壳黑陶杯、玉棕等 文明的诞生 早期城市:平粮台古城 原始宗教: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第三课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内容标准】 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导入新课:提问为什么我们每年都要在炎帝黄帝陵举行大型祭祀活动呢?(炎帝和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对祖先的拜祭,可增强中华民族的内在凝聚力)他们为什么

    10、受到后人的尊敬?他们对中华民族有什么杰出贡献?下面就进入本课学习,你将会了解到这些内容。一、炎帝和黄帝 (本目的学习引导学生通过三个环节即三个问题的完成来学习) 试一试:你能说出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对中华文明作出了哪些贡献吗?想一想有关炎帝和黄帝的传说,哪些是可信的,哪些是不可信的?古人为什么要将一些重要的发明记到杰出人物的名下?被考古资料证明的是可信的,没被证明的则是不可信的,如黄帝时期已能建造宫室,种植庄稼,制作衣裳,挖水井,出现文字等是被考古发现的,这是可信的,而说这些是黄帝、嫘祖等个人发明的就带有神话色彩了。远古时期的任何一件发明或创造都是成年累月,积无数人经历漫长岁月摸索的结果,决非一

    11、人短时之功劳。将这些重要发明记到杰出人物名下,主要是由于这些人物是华夏族的杰出代表,古人借此表达对他们的崇敬之情。二、尧舜禹“禅让”本目的学习首先引导学生清楚“禅让”的概念,在哪些人之间进行的?禅要注意读音。其次可以让学生交流一些知道的有关尧舜禹的小故事。当学生讲到大禹治水时,可自然过渡到下一目内容。什么是禅让制?你能讲讲有关尧舜禹的故事吗?你觉得当时什么样的人才能选为部落联盟首领?(德才兼备,以身作则)三、大禹治水的成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1.大禹治水的成功说明解决问题、处理问题要灵活多变,要有创新精神。2.大禹治水还让我们体会到做任何事情,要取得成功 必须具备坚持不懈的精神,应具有奉献精

    12、神。3.人类的发展是通过与自然的不断斗争中进行的,大禹时代发生洪水,上个世纪末中国及世界各地自然灾害不断,说明人类要更好的生存就还要注意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做到可持续的发展。人类应保护大自然。综合探究八 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3.1衡量变化的尺子教学目标:(1)知道表示历史时段的常用词汇和习惯用法。(2)能在阅读历史资料时,辨析其中表示历史时段的词汇和习惯用法。(3)能实际运用时间和纪年描述历史事件,识别历史过程的演进顺序。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会辨析和使用表示历史时段的常用词汇和习惯用法。教学方法:本课属于讲授式教学类型,根据本节课的实际内容,主要运用九步教学法,即巧妙导入引起学生注意、明确告知学

    13、习目标、刺激回忆先前知识、呈现新知识、提供学法指导、引发学习行为、提供教学反馈、评估学习行为、促进保持和迁移。新课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了区域的故事,在开始今天的学习之前,我给同学们讲一个冰箱发明的故事。早在公元前1000年,我国古代人们把冬天的冰块放进地窖里,保存到夏天使用。公元8世纪,巴格达王国的国王为了降温,在他的避暑山庄里堆满了从国外运来的雪,直到1834年,人们才知道如何制作人造冰块。1923年两位瑞典工程师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冰箱,如今电冰箱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提问:听了这个故事后,同学们说一说,我在讲述这个故事时使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汇?要了解和表达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清楚地描述和说

    14、明历史的发展变化,我们需要懂得并使用一些专门表示时间的词汇,那么表示时间的常用词汇还有那些?这些词汇有哪些习惯用法?我们如何正确地运用它们阅读历史资料和描述历史事件?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会有所收获。新课教学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表示历史时段的常用词汇?对,表示历史时间的常用词汇有很多,如公元、世纪、年代、时代等。其中公元纪年是世界上最通用的时间纪年法,基督教传说中耶酥诞生的那一年为公元元年,即公元1年,以它为界向前推是公元前,而且数字越大,时间越早,如公元前229年比公元前200年时间早;以公元1年为界向后推算是公元某年,如公元25年,但是这时“公元”常被省略,而直接说25年。这样的习惯用法

    15、,谁能再举一个例子?提问:那么如何用世纪表示公元前229年和25年呢?每100年称为一个“世纪”,公元前1年到公元前100年为公元前1世纪,公元1年到公元100年为公元1世纪,因此公元前229年应该是公元前3世纪,25年为公元1世纪。我们又把每10年称为一个“年代”,如1840-1849年为19世纪40年代。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如何用“世纪”和“年代”表述1861年、1990年、20502年。提问:此外,我们还通常把一个较长的时段称为时代,如“古代”“新石器时代”“春秋战国时代”,同学们还能再列举几个吗?提问:如果想知道某一个历史事件历时多长时间,如何计算时间长度呢。请同学们先算一算下面事件分

    16、别历时几年:鸦片战争18401842年;楚汉战争公元前206公元前202年;公元前206年西汉建立,220年东汉灭亡。最后我介绍一种特殊的中国古代纪年方法,就是皇帝年号纪年。年号是封建帝王纪年的名称。西汉中期汉武帝刘彻开始采用年号纪年法,他的年号叫“建元”,于是记为“建元元年、二年”“建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帝王年号。汉武帝在位54年共有11个年号;唐高宗在位33年,用了14个年号;武则天在位20年,取年号17个,是我国历史上改年号最多的,什么“天授”“如意”“长寿”“长安”等等。从明代开始,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直到清朝灭亡。由于年号不变,人们便用年号来代称某个皇帝。如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

    17、年号康熙,习惯称为康熙皇帝。中国古代文南就经常采用以皇帝年号纪年的方法。同学们还能列举几个皇帝年号吗?提问: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能说得出叶些表示历史时段的常用词汇和习惯用法吗?题目:一、读下面一段历史资料,说出表示历史时段的常用词汇。“虽然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已有大量出土,但是考古工作者仍然怀着极大的兴趣探求中国最早的陶器。人们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开始发现了一些线索,例如1974年在江苏神仙洞洞穴遗址发现了一块长2.5厘米、宽1.8厘米、厚0.5厘米的陶片和一颗更小的陶粒。景德镇瓷器在清代时成就比较突出,康熙年间的青花、五彩、雍正、乾隆年间的粉彩等品种,艺术成就都超过了明代。”二、按时间顺序排

    18、列下列历史事件:1、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起义;2、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3、公元前1984年,古巴比伦王国建立;4、公元前21世纪,中国进入奴隶社会;5、1世纪,基督教产生;6、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三、请用不同方法表述下面的时间:你的出生年;今年。四、计算:1、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秦朝总共存在了几年?2、1405年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他历时几年?3、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73年班超出使西域,前后相距几年?提问:现在每个同学都是老师,请你们评价一下你的同桌表现如何?课堂小结提问:“学以致用”。最后我建议同学们不妨按照课本图513制作一

    19、个年代尺,把你从出生到现在发生的重要事件标识出来。提问:哪些同学愿意把你的杰作向大家展示一下?学生制作的年代尺。3.2利用不同的史料、分辨史料的价值一、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和口述资料的作用、了解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二)能力培养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能够区分出哪些属于文献资料哪些属于实物资料哪些属于口述资料、在教师的帮助下,使学生领会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不同价值、在教师的帮助下,使学生掌握发现历史认识社会的方法,学会利用各种资料辨别信息的价值(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生了解历史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使学生明白历史记载的困难和重要性,从而关注历史,关

    20、注现实生活,珍惜现实生活、通过秉笔直书的史官的介绍,培养学生诚信严谨求是的品质、通过长城城砖上的刻痕和老乡家发现的城砖和石碑,培养学生保护文物,保护历史的意识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和口述资料,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实物资料和口述资料,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教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手段: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和探究相结合四、教具:powerpoint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区域在不断地变化,身边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变化,人类社会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人类的过去就是人类的历史,要想了解人类自己,首先要从了解人类的过去

    21、入手。可见过去对我们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过去的事情是一去不复返的,那么后人是怎样探寻历史发展的踪迹的呢?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课:我们知道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过去的事情是不能重演的,既然如此,我们是怎样了解过去、了解历史的呢?(学生发言)对,人们就是通过存留下来的或考古发掘出来的各种资料来努力重现历史。这些资料是我们发现历史、了解过去的重要依据。那么,我们可以利用哪些资料来了解历史呢?也就是说人类的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呢?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鸿门宴。(123页)请学生讲鸿门宴的故事。问:我们是怎样了解鸿门宴的故事的呢?答:通过司马迁史记上的记

    22、载。可见,历史虽然不能重现,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文献资料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板书)文献资料问:什么叫文献资料?文献是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文献不但包括现代图书馆的全部馆藏,也包括档案馆、博物馆、声像馆、及情报中心所收藏的全部馆藏。文献资料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资料。最早的文献资料还不是书籍。(出示甲骨文的资料图片)问:他们为什么把字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答:甲骨文是商代的文字,是由一些被称作“史”的官,将一些重要的事件的时间、结果等刻写在龟甲、兽骨上,并加以保存,这就是中国相当古老的文献记载。这些记载使后人能够了解到商代的社会生活。除了甲骨文之外,考古学家还陆续发现了战国、秦朝、汉朝和三国时期的大

    23、量竹木简。这些竹木简上的文字,使人们对当时的历史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可见,这些写在竹简上的文字也属于文献资料。(出示居延汉简图片)随着历史的发展,文字在不断的变化,书写材料也不断的发生变化,书写材料由龟甲兽骨变为竹简、木牍,进而,进步到纸张。人们将文字书写在某种材料上,制成书。因此书籍就成为人们了解过去的重要资料。当时的历史是由什么人来记载的呢?过去,历史是由史官和少数文人学者撰写的。(请学生读第124页阅读卡:秉笔直书的史官)问: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答:说明了我国古代历史的主要记述者是史官,史官的基本素养有德、才、学、识等,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秉笔直书的史德。正因为有很多这样的史官,才

    24、能使人们看到相对客观的文字资料,我们才有可能通过文献去研究久远的过去。随着科技的进步,书籍也在不断变化之中,现在出现了不用纸张的电子书籍。而且,撰写历史的人也不仅仅局限在史官或者文人身上,普通人也可以书写历史。比如说写自传,实际上就是写个人的历史;有些人对自己的家庭、家族感兴趣,就可以撰写家庭史、家族史。如果我们想了解身边生活的来龙去脉,就可以去调查研究,撰写我们学校的历史,社区的历史,村落的历史,甚至每一件生活用具的历史。史官的记载和普通人的记载有什么不同呢?史官主要记载的是重大的政治、经济、军事事件等,但是对于民间的历史、对于老百姓的生活却不关注,那么如何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呢?(出示汉

    25、代舞女画像砖)问:通过画像砖,你能了解汉代的哪些情况?学生回答:了解汉代的舞蹈服饰和社会生活等。所以,文献资料的范围还是很广泛的,除了书籍之外,还包括档案、日记、报刊、图片等其它文字和音像资料。文字产生之后的历史我们可以通过文献资料来了解,那么文字产生之前的历史我们如何认识呢?对于没有书籍和文字传世的远古时代,文物可以帮助我们去了解它。(板书)实物资料问:文物指的是什么? 文物指的是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的或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遗存的总称。比如说遗物、遗迹等。文物是怎样帮助我们了解过去的呢?(出示山顶洞人的骨针、装饰品和头盖骨资料)学生讨论:从这些文物中你能了解到什么?回答

    26、:(教师一步步引导学生得出答案)(骨针)当时人的磨制技术、钻孔技术、缝制衣服、生活水平的提高、当时人的文明程度等。(装饰品)当时人的钻孔技术已经很发达、通过兽牙、贝壳、海蚶壳可以了解当时人的饮食情况、通过装饰品的作用可以了解当时人已经懂得了美。学生分析后教师引出骨针和装饰品的主人。(出示山顶洞人头盖骨及其复原像)(出示司母戊鼎的图片)问:从中你能看出什么? 回答:商朝的青铜器制造水平、商朝的祭祀情况、商朝的青铜艺术。答:文物不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文字产生以前的历史,还能帮助我们破译古老的文字,再现历史。 (学生阅读125页阅读卡:“碑文的破译揭开古埃及神秘的面纱”)让学生找到关键词并分析。可见,

    27、文物对于我们了解历史、认识历史是十分重要的,但要发现古老的文物,还需要考古学家的帮助。(125页图5-62考古学家在进行野外发掘)考古学家不但要长年对历史遗迹进行地下发掘,有时还要进行水下考古,寻找古代的沉船或沉在水下的遗迹。就是由于他们辛勤的劳动,才换来人们对历史的更加全面的认识。文物是不是都十分古老的呢?不一定,比如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和今天的微机、笔记本电脑比起来就称得上文物了。讨论:文物的作用是什么?第一,文物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文字产生以前的历史;第二,文物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不足,纠正文献记载的错误;第三,文物可以帮助我们破译古老的文字,再现历史。文献和文物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

    28、,那么口耳相传的东西可不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过去呢?(请学生看第一组资料中的资料一: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问:这个故事属于什么资料?答:口述资料。实际上,口述资料也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有些口述资料间接的曲折的反映了历史,有些口述资料直接的反映了历史的真实面貌。那么,哪些属于口述资料呢?原来许多民间传说就属于口述资料。 比如端午节的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等都属于口述资料。口述资料中除了传说外,还有口述历史。(资料:127页,口述历史)现在人们还经常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然后把这些东西记下来,这些记载大多是真的,可以弥补历史文献记载的不足。可见,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口述资料可以记载历史。那么,这三

    29、种资料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学生讨论:第一组资料。口述资料:请大家看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问:长城能被哭倒吗?不能。今天秦长城已经不存在了,也没有被哭倒的痕迹,所以我们不可能通过倒塌了的长城证明孟姜女哭长城的真实性,可见口述资料和实物资料均有局限性。同样,司马迁史记中有没有孟姜女哭长城的记载呢?有些同学查阅了史记,没有找到孟姜女哭长城的记载,所以文献资料也无法印证。但是长城我们都见过,请大家用几个词来描述长城。工程浩大、雄伟壮观。那么如此浩大的工程由谁承担呢?男子。男子都去服徭役,就会导致什么?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于是人们开始怨恨长城,怨恨长城恨不得把它哭倒,于是就演绎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我们知道长城没有被哭倒,可是强迫人民修筑长城的秦王朝却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所以我们可以从口述资料中了解一些文献记载的不足,同时口述资料还可以使历史边的有血有肉,生动活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这个传说了解到秦朝徭役的繁重。文献资料:司马迁对长城的记载,反映的是什么?答:长城的防御作用。实物资料:城砖,反映的是什么?答:反映了当时经济发展的情况。这三种不同的资料,是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对长城的评价。反映的是长城的不同侧面。孙中


    注意事项

    本文(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全册教案新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