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建筑环境对人的影响.docx

    • 资源ID:10677481       资源大小:103.75KB        全文页数:4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建筑环境对人的影响.docx

    1、建筑环境对人的影响前 言 建筑是历史和文化的凝结与浓缩,对城市而言,更是其精神的象征。让优秀建筑面向公众,让公众走近优秀建筑,一方面有助于加强公众包括青少年对文物保护的认识与理解,感受建筑本身所承载和包蕴的厚重历史文明和丰富文化内涵,并从中汲取营养;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围,提升城市精神,优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 建筑无疑是人类文明和文化的最早的记忆,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标志。当历史退向时间帷幕的深处时,惟有建筑在那巨大的空间里闪烁着人类指挥最耀眼的光芒。历史长河里,涌现出了许许多多令人惊叹不已的建筑,他们以独有的风采向人类展示着它们独到的美,我希望通过这次的论文能够更的认识到

    2、建筑是人的建构物,是人的智慧、理念、想象、审美与实际需求的物化;人是建筑的设计者、营造者,优秀建筑的文化血脉与使用功能从精神与物质两个方面为栖居于建筑中的人提供给养。 由于水平有限,文中难免有错。敬请老师指正。目 录摘要 11. 绪论 21.1建筑环境概述 21.2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41.3生态建设应把握的重点 62. 建筑环境与人 82.1公园环境的创设 82.2 校园环境的创造 92.3居住小区的发展与思考 123. 建筑环境的影响 163.1空间环境影响 163.2风水环境影响 204. 住宅人居环境 234.1居住区人居环境设计要求及规划布局 234.2 21世纪住宅发展方向 27

    3、4.3住宅建设可持续发展 325. 中国人的理想环境模式及其生态史观 335.1 中国人所追求的理想环境模式 335.2 原始人满意的生态环境是现代人理想环境模式的基本原型 355.3 主要文化定型时期的环境经验与中国人独特的环境观 376. 现代城市环境设计理论与实践 396.1易于居住的城市环境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396.2 为人而设计 396.3行为与建筑环境 406.4 建筑环境与人流分布 406.5建筑环境与行为特征 406.6 广场使用的影响要素 416.7多层面立体化城市空间体系 416.8多层面道路及公交系统 416.9高架步道系统 416.10 地下空间开发 426.11

    4、地形地貌的有效利用 426.12现代城市环境设计在有效利用地形地貌方面的具体手法 426.13城市环境美化 437. 结论展望 44参考文献 46致谢 47建筑环境对人的影响摘要本文主要以人为本,讨究建筑与人的关系是否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思考建筑对人的尊重或人对建筑的尊重。建筑学讲究空间关系,也讲究空间与人的关系,环境与人的关系。有特色的城市可以唤起人们对城市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更可以提高人的品格。世界上凡是有人栖息的地方就有人营造的建筑物。建筑是人的建构物,是人的智慧、理念、想象、审美与实际需求的物化;人是建筑的设计者、营造者,优秀建筑的文化血脉与使用功能从精神与物质两个方面为栖居于建筑

    5、中的人提供给养。 关键词:建筑、建筑环境与人、人文环境1. 绪论1.1建筑环境概述在人心目中,建筑总是与艺术联系在一起的,认为它是美的。古代的建筑艺术,无论是古罗马式,还是哥特式、巴洛克式,都讲究形式的豪华和庄严,体现了古人的美学观点。现代建筑艺术,则更加注重功能上的合理和环境的舒适。让建筑与自然环境及人的精神融为一体,让人们充分享受自然环境和建筑艺术所提供的乐趣,既实用又美观,这就是现代建筑思想的基本要求。过去,人们认为建筑造型艺术应当从建筑自身中去寻找。但在今天,人们已经更加重视建筑与人之间的和谐,这种和谐不仅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人与建筑的关系应当是相互尊重,相互协调的关系。现代建筑的

    6、亲切进人之感,可以从建筑的整体和局部中体现出来。近年来,美国建筑师波特曼提出了“共享空间”论,这种共享空间显示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人与建筑之间的亲密无间的关系。建筑是城市的实体组成部分。随着全世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建筑的规模、性质、形式和内容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当前,建筑设计已经不可能自我封闭在个体的范围内,需要“以城市设计的概念指导园林的规划设计。另一方面,反过来以微观环境的研究逐步上溯,深化规划设计的科学与艺术。”可见,随着我国建筑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艺术鉴赏能力的不断提高,对建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必须把建筑的空间与室外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而这个目标的完成,建筑装修和园林设计起到举

    7、足轻重的作用。现代建筑包含的内容越来越复杂,建筑结构、设备、材料、施工技术也日益进步,因而建筑装修担负的任务和使用的手段也比过去要多得多。在建筑行业比较发达的国家里,装修设计(特别是室内装修),已经从建筑设计当中分离出来了,逐渐形成一个新的专业。我国在这方面尚有相当大的差距。加之材料、设备品种单调,使得一些新建筑装修手法比较陈旧,新意不多。对比中国,建筑师将21世纪“建筑与环境”的基本特征可进一步归纳为四个方面:(1)“建筑”注重对“信息资源”的获取,而“信息资源”涵盖了物质资源、能量资源和生物资源。正是这种涵盖为“建筑与自然资源环境”的最佳配置提供了可能。(2)“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将不受

    8、地域文化的阻隔。在地球村中,只要是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建筑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建筑与环境的交流、整合和传承的目的,是为了显示和保持其丰富的多样性。(3)“建筑”将大规模应用更适于人类生存的新型建筑材料,如生物材料、复合材料等。建筑形态(形式)所传达的信息量将成倍增加,其传播方式也将大为改观。高清晰电子屏幕、虚拟现实装置可能作为一种特殊的“建筑材料”,广泛的适用于“建筑之中”,其所形成的独特全息集成,将彻底改变“建筑与环境”的形态关系。(4)在农业时代,人类为了抵御各种自然灾害,不得不艰辛地筑居;在工业时代,人类如机器般的劳作,一方面破坏了“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关系,另一方面使人类濒于丧失精神家园

    9、的境地;在20世纪后半叶,人类的主要精力放在修复工业时代造的创伤之中;在21世纪“建筑与环境”的动态平衡发展之中,人类将实现“诗意地栖居”。“有文化的建筑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建筑”。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以“21世纪的建筑学”为主题,其6个分题之一便是“建筑文化”。建筑作品为“时代缩影”、“石头的史诗”,兼有物质产品和精神文化结晶的双重社会价值。呼吁人们“奋力夺优,争取更多的建筑珍品载入中华建筑创作的史册,造就出无愧于时代和民族的建筑文化瑰宝为后世所珍惜永存。”建筑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的基本构成与人类文化类似。建筑文化的性质和特征决定了它在整个人类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这主要表现在

    10、可居性、同构性、民族性、地域性。它是人类生活方式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建筑文化,是任何一个人的生存须臾不能离开的生存文化。对此,建筑师及全社会的未来责任是:普及建筑文化,完善建筑科学体系,推进城市诸专业科学与文化交叉,大力引进建筑高新技术及设计理念。 一幢有特色的建筑就是一座丰碑,它凝聚了设计者和建造者的心血和智慧。造型不同,风格各异。寓意深沉的建筑,凸现了丰富的美学内涵,让人回味,让人流连。砖瓦灰沙石造就的色彩班驳的建筑,由于赋予不同的功能,使它成为安居乐业的场所,经济文化的载体,历史变迁的见证;它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使城市尽显卓越风姿和现代都市气派。“良好的建筑有三个条件:方便,坚固和愉悦。

    11、”建筑理论可以以来自一位英国人文主义者亨利沃顿爵士建筑学要素的这句话为出发点。建筑学正是三个分别的目的的汇合的焦点。1.2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1.2.1“天人合一”、“以人为本”是生态环境建设的哲学基础我国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提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可以说,“天人合一”的思想已全方位地渗透到中国人的生产、生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历来是理论家积极探讨的课题。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也是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基本内容。马克思说:“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本质在于它从实践角度出发,揭示自然界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不断被人化的实质,使人与自然形成实践为基础的

    12、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人从自然中分离出来与自然对立;另一方面,人与自然又密切联系。离开自然,人就失去了获了物质生活资料以及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可能性。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在生产劳动中,人致力于塑造一个和谐的“人化的自然”。但由于社会中异化劳动的存在,人实际上成了自然界的破坏者,如自然景观的破坏,生物资源的毁灭、环境的污染等。由此,人与自然矛盾的解决有赖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生态环境是大自然的基本要素,又是构成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和发展枢纽。通过园林绿化和改善人民居环境,不断增强节能效益、生态效益已成为人类的共识。以我市为例,桃河的治理、园林城市创建

    13、活的实践证明,生态园林、生态环境已表现为一种生命、一种理想的生存环境。正是出于寻求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当代人热情倡导一种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通过积极主动的生态建设来修复已遭破坏的地球环境的道德态度。为此,联合国颁布了21世纪议程,我国也制定了中国的21世纪议程,把人与自然和谐和作为走向21世纪的哲学导向,寻求“高效和谐持续发展”,创建绿色城市生态文明的优化模式作为跨世纪城市规划战略的永略目标去求索,以促进人类文明的升腾。1.2.2生态环境建设是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人类发展史表明:“政治是人为的短期行为,在历史的长河中只能是短短的一瞬间,而人类生态的需要却是子孙万代永恒的需要”。全

    14、球生态环境现实说明,发展中国正经受来自的贫穷和生态恶化的双重压力,贫穷导致生态恶化,生态恶化又加剧了贫军。我国的国情是:城市人口多,人口增长速度快,人均城市建设用地资源水平和人均绿地水平都大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国民经济还欠发达,现代城市园林起步晚,起点低,投入有限,总体的质量、数量和水平低于发达国家。这就迫切需要树立一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发现。“植树种草就强国路”正成为人们共识。为了使生态环境建设适应人与自然可持续发民要求,国内有专家明确提出:以山水资源为环境基础,以山水文化为民族特征,以整体观为思维方式,以山水景观作为城市构图要素的中国园林城市或“山

    15、水城市”,是中国城市化运动发展的方向,“是21世纪的社会主义中国城市构筑的模式”;是中国21世纪议程“是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是中外文化的有机结合,也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有机结合。“未来的城市应当充分体现,生物圈与技术圈的协调以及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才行。融生态、文化、科学、艺术为一体的园林建议,符合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对环境综合需求的准则。生态城市建设是实现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凝练。建设生态城市,实质上是调控城市生态系统,使城市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与转化持续不断地进行,其目标是遵循城市社会功能整体性和谐生态平衡发展规律,对自然由无序蔓延变为合理分布,变恶性掠夺为最大值

    16、利用,建设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同步协调的资源配置机制和合理布局,最终的发展目标是达到以人为本改造自然,优化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和发展。1.2.3建设生态城市是人与自然和谐和发展必然选择城市是人赖以生存发展的空间,是受人为活动强烈影响的生态实体。从生态城角度看:城市是特定地域范围内以人的行为为主导,以自然环境为依托,物流流动为载体,科教文化为动力,社会体制为径络,由其“因子要素子系系统巨系”构成的人工生态综合体,也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城市的提出基于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是将生态系统的概念引入到城市研究中,是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

    17、具体体现。二十一世纪,人类将由追求功能齐全旧城市转向追求清新绿色的优美环境,这是人类的觉悟,也是自然法则使然。基于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党中央确定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明确提出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全局的重点来实施,我市市委、市政府也积极采取措施,将本市列为“国家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试点示范区”,并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无论从科学理论和具体实践上来看,加快建设生态城市对发挥十堰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支点作用都有着举足轻重作用。1.3生态建设应把握的重点生态城市的前景应该是“山翠草绿、花香鸟语、空气清新、天蓝水碧、经济繁荣、文明守纪、关系融洽,天人合一”。它的归根点就是人与自然高度和谐,这是永

    18、恒的主题。作为一项长期性、持续性、社会性的系统工程,生态城市建设首先应遵循系统原则、生态原则、自然原则和经济原则。在此基础上,要把握好以下几个重点:一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价值观导向。只有从这一哲学基点出发,才能围绕“以人为本”原则,促进良性的生态城市建设运行机制形成,实现整体协调发展。只有用“高效和谐和持续发展”优化模式框定其战略属性,才有构筑建设生态城市的可能。二是转变战略思想。要从传统的城市发展战略转向城市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应按照客观规律把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指标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体系中去。为适应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中协调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还必须科学地设置经济目

    19、标、社会目标和生态环境目标并抓好落实。三是用优化规划蓝图作指导。建设生态城市必须加强生态环境的客观管理和控制,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运用用生态规律看待城市发展问题,在制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时,既要考虑经济规律,又要考虑生态规律。同时,城市总体规划的修改,必须强调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反映特色,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目标和措施具体化,并作为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四是认真处理好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处理好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处理好局部与整体利益的关系,更要处理好建设与保护、建设与发展的关系。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经济手段在城市发展中的作

    20、用越来越强,这迫切需要制定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的生态环境经济政策。五是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法制体制,强化环境管理。应借鉴发达国家“经济靠市场,生态保护靠政府”的有益经验。必须加强城市环境管理和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执法与监督结合,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重要保障。六是加强环境教育,不断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应创建富有我国特色的环境生态教育体系,以增强生态环境危机意识,普及环境生态知识,提高全民族生态文化基础。生态环境的保护要形成人人有责、齐抓共管的社会风。2. 建筑环境与人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十分强调阴阳平衡,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崇尚“天人合一”。黄帝宅经云:“宅以形式为

    21、主题,以泉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以屋舍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若得如期,是事俨雅,乃为上吉”。这种自然与人工的血肉关系,才是最具有生命力的环境观念。将来的环境必将是生态与人文的统一,自然与人工的统一,历史与现代的统一,科学与文化的统一,这是符合历史发展与生态发展的趋势。2.1公园环境的创设2.1.1环境空间的开放性现代园林把过去孤立的,内向的园林转变为开敞的,外向的整个城市环境,从城市中的花园转变为花园城市。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是城市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提供公共休闲、娱乐场所,平衡城市发展,调节土地使用密度,城市防灾,美化环境,净化污染等多项功能。在公共开放空间里,实现了人与人、人与社

    22、会、人与自然的沟通。城市开放空间的最早的物质意义上的定义为:任何围合或是不围合的用地,其中没有建筑物或者少于二十分之一的用地有建筑物,而剩余地用作公园或娱乐,或者是堆放废弃物,或是不被利用。城市开放空间在目前有了更新意义的内涵,体现了人类对人与环境关系的重新认识,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相一致,是自然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辨证统一,是对空间资源及其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平衡。2.1.2以人为本的环境设计公园是为人提供接触自然,与自然对话的场所,因此公园要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最终的目的为人服务。设计的本身就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品位和独特的生活情趣。设计一个儿童游乐场,必须设施齐全、安全适用

    23、,并按各种年龄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布置各类玩器具,作为儿童户外活动的主要场所,以锻炼儿童的体魄,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勇敢精神、合作精神为主要目的。德国卡塞尔市公园中组织题为“欢迎幻想”的别开生面的活动,以“阳光下的城市”为主题,鼓励儿童和青少年利用各种建筑材料在公园中创造出自己的艺术品。法国巴黎迪斯尼乐园中的古堡、花坛、水池、优美的造型、鲜艳的色彩,流畅的线条,构筑了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幻想国的环境设计力求营造一个新奇的氛围,一个理想的空间。掩映在绿树丛中的古老城堡显得遥远而神秘。前面花池用大卵石砌壁,更加烘托出神秘的气氛。节目舞台周围奇特的大树,给环境增添了活跃的气氛。宇

    24、宙池外的水池、涌泉、叠山构思新奇,创造出一种奇特的景观环境。探险园的火山正欲喷发,滚滚地从地下升起,山坡上随处可见动物遗骸,其设计主题突出一个险字,再现了美国探险者所经历的艰难历程。2.1.3以人为本,人与景活公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和儒家的生态思想。在公园景观设计中,尽量为市民创造舒适的空间,给人以亲切自然的感觉,体现对人的关怀,满足人们的行为需求和心理需求。在公园内设置较多的漫步道、活动场地、休息庭架、桌,并结合园景修建了茶社、游艺室、游览室、儿童乐园同时利用海河得天独厚的水资源,设置喷泉戏水池,体现儒家朴素的生态思想和讲求“藏风得水”的风水理论,使城市依山系而发展,商业贸易依水系而繁

    25、荣。现代公园的设计植物景观优于建筑景观,并且发挥了植物对整个城市环境的生态效应,体现了以认为本的设计原则,建筑、环境都要适应于人,服务于人。2.2 校园环境的创造无论规划还是单体设计,“环境意识”越来越被建筑师所重视,校园规划建设更是如此,校园规划建设中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形成校园独特的空间环境序列尤为重要。学生是校园的主人,校园建设要以学生为本。学生是校园中最活跃的因素,除在学校里学习、运动、休息等最基本的校园生活外,更需要交流交往,因此,努力营造大环境(如景区、集中绿化环境),精心设计小环境,尽力创造校园建筑内外的公共活动空间是校园规划建设成败的关键。在精心的营造与设计中,创造多层次的社交

    26、性共有空间,提供条件和机遇,促进学生的交往与交流,使学生们在交流中学习、增长知识,在交往中相识、增长才干。当然,有特色的优美的校园环境会使学生身心都得到感染,并给学子们留下永远美好的记忆。 (一)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以及反馈对人情绪的感染,都会产生物质的效应。人在良好的环境中,在使人精神振奋的条件下,无疑会更多的诱发思想的灵感和智慧的火花,这对教学、科研的作用虽是无形的,但肯定是有效的。“智能型校园”之美化,立足于创造优美高雅有文化的校园环境,以适应人的精神需要,提高人的修养,陶冶人的情操。如日本很讲究的立体绿化艺术、室外美术、雕塑、室外文物展、历史文物荟萃陈列、名人业绩碑、茶道、花道、枯山水

    27、等,以及精心设计的叠石、草坪、流水、花丛、造型树、彩色艺术路面、石灯及小建筑等,在校园中都有反映和展现。(二)体现信息时代的特征,标志着速度和效率。“智能型校园”和各类建筑物的设计,多采用集中式的布局,建筑群体也多以成组成团的方式组合,尽量减少楼间距离及交通路线。各个相对独立的区域之间,也尽量打通分割界限,室内室外都设有方便的连廊和通道,使建筑群体,在整体上能联络通畅,达到提高和保证交往、交流、传递、沟通之最佳效率。 (三)以人为服务的思想,在建筑设计中,力求周到,更有时代性、更富创造性。校园建筑应有校园建筑的品格,探求适应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反映学生心理与环境行为的崭新的建筑形式是建筑师、规划

    28、师把握的关键。校园建筑的风格会给人以强烈的第一印象,更是代代毕业了的学子们的永久回忆。校园建筑在表现不同建筑个性的同时,加强建筑的群体意识,注意发挥校园建筑的群体效应,和谐中力求统一,统一中有变化。在设计时注重校园建筑的整体性,使其成为一曲和谐的乐章,主调不断地涌现、重复,会增强人们的记忆,达到良好的效果。(四)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我们今天研究校园发展与环境问题时,应该树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新观念,用可持续的观点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建立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要始终如一的保护生态环境、维持自然的生态平衡。要保持校园自然环境,要有足够比例的绿地

    29、。校园内应争取确立文物、绿地等重点保护区,重点绿地区内不能在扩建校舍。同时,还应积极促进生态发展,如校园生物的繁衍增殖、树木优生、草皮更新、水面净化、建巢引鸟以及禁猎等等。在建设中要树立不在破坏生态平衡的意识。现有的自然环境不能在破坏,要反对“先破坏,后治理”的传统观念。校园建设更不能说施工场地越平越好,也不能说只有拆光才能新建。在规划设计时就要十分精心,填塘、平地、伐树、铲草都要十分慎重。规划设计如能在适应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的条件下,创造出新的建筑,才是高水平的建筑。建筑用地应该尽量紧凑、节约,为了多留可供人类生存、生活的户外活动场地与绿地,对建筑密度指标应有法规性规定。创造新的生态平衡。扩

    30、大绿地,最好室内、室外同步,加大绿化强度。人造自然环境;制造小气候,充分利用阳光、风、雨、雷、电等自然资源;使人类能更好的享受自然、回归自然。(五)研究、发展模数式建筑设计原则,按一定的模数式原则确定建筑物的尺寸,形成较大的建筑空间和统一的柱网、层高、承载能力,平面布局可以灵活变化,用可移动的各种家具组成不同的功能空间,以力求适应建筑物满足多种功能的需要和发展。由此具有显著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在高校建筑中,图书馆、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等主要建筑均可采用。模数式的设计思想与人文的设计思想也是彼此交融,是在高技术的基础上兼顾着人文精神,着重体现的是技术与使用功能层面的因素。21世纪是

    31、信息时代,模数式的设计思想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形成高智能的,集声、像、文字一体化的多媒体空间单元,开始出现所谓的电子图书馆。这种图书馆将成为下一个世纪图书馆的新模式。建筑设计也必然顺应技术的进步,以模数式原则进行建筑设计将会增加时代的新内容,更能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六)“多媒体”对跨世纪校园建筑带来的影响和变化。21世纪被称之为信息的时代。可以想象得到,电脑将大量引入各行、各业、各类建筑、各个部门、各种课堂使之成为人手不可缺少的必备工具。教学形式和使用教学建筑的方式会更加生动、活泼,其效果及服务质量,将会有飞跃的进步。这一切对学校建筑带来的变化,估计是全方位的、多方面的。进入21世纪,我国

    32、高校的现代化建设将会迅速发展。其主要特点之一是校园建筑的自动化系统向网络化综合管理系统方向发展。高新技术在我国高校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有力的推动了我国高校现代化的建设。未来新的校园建筑,除了满足教学、科研的基本功能外,要更多更好的解决信息、资料的处理与交换。因此,校园建筑自动化方面的投资,在整个校园建设中的比重,将会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新增自动化网络设施,从设备安装、机房建设、布线系统、网络布局等都要与校园建筑设计发生十分密切的联系,甚至要影响建筑的布局与设计,以及相应的要修订有关的建筑设计规范。21世纪校园环境要遵循“以人、自然文本的原则”,充分尊重和利用基地的自然环境,强化校园内外环境的融合与渗透,强调与城市的对话,有效发挥空间环境构成的再创造价值及人文价值,为学生提供自明性成长环境和具有归宿感的生活需求环境,使其在自然美的震撼和人文主义的熏陶


    注意事项

    本文(建筑环境对人的影响.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