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中考语文题型复习.docx

    • 资源ID:10527442       资源大小:34.41K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考语文题型复习.docx

    1、中考语文题型复习2013中考语文题型复习一 文言文(42分)(一)默写(18分)第1题第6题 每题3分。要求:准确、到位。钩、点、必须清晰,不准笔画连写。满、君、莲(二)古诗词鉴赏(78题)(4分)(以初一、初二课文内的唐诗宋词为主)(见附件一)第7题:解释诗中的某个词语(一般带有文学色彩) 选择题:不同诗文中的相同点。(见附件一)第8题:选择题:对诗词的整体理解中心、写作目的、对某句诗的理解。 填空题:填关键词。*注意:选择题审清题意:符合或不符合。(三)课内文言文,完成911题(8分)(唐宋八大家的文章)第9题文学常识(2分)(初中4年,同一位作家的所有作品)第10题翻译句子(3分)(加点

    2、字包含在内)(注意动、形容词的准确性,加点虚词的准确性)第11题段意概括或中心(3分)(选择题)(四)课外文言文,完成1215题(12分)第12题解释加点字(4分)(点击上150个实词)第13题翻译句子。(3分)选择题:A、先找到关键字,排除明显错误的两项。 B、对剩余的两项进行细微区别。自己翻译答:(1)按顺序一字一字翻译;(2)关键的动、形、名词必须翻译准确;(3)联系原文,适当地增减主语或宾语;(4)调整顺序,使句子通顺。第14题:用原文的词语表明文中人物的态度。一格填一字,必须是文中的词语。联系原文,对文中的某一句或人物的言行分析原因。(2分)答:根据试题中关键词语的提示,在原文找到有

    3、关答案;根据试题的要求来答题。第15题:作者的写作目的、文章的中心(3分) 选择题:对文本主旨理解最正确的一项。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答:根据第14题的答案,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不可用文中的原句;不可出现文中的人名、事情,除非题目要求出现) 第14题与第15题有内在联系。二 现代文(48分)(一) 说明文(第16题第20题,22分)整体把握:1 通读全文。2 根据课题,联系全文,准确把握本文的说明对象。3 准确把握文章的结构。具体题型:第16题:基础题(2分3分)考点1:看拼音写汉字(2分)寻找和改正错别字(2分)考点2:学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填空2分,选择题3分)考点3:寻找同义词、反义词(2

    4、分)选填关联词语(选择题3分)第17题:(3分)考点12:能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一般、几乎、大约、竟然、之一、依次等)说明文语言主要特点是科学、准确。科学:如:据科学家研究表明 答:运用了这一短语,说明这一材料来源真实可靠。准确:答题思路:亮观点:不能删除。 解释这一词语字面意思。(1分) 这一词语在原句(或原文)中的作用,如果删去,与实际不符合。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一般、经常、常答:A.这一词语不能删去。B.这一词语表示通常情况。C.加了这一词语,说明在一般情况下,但不排除特殊情况。如果删去,与实际不符合。D.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左右、大概、光景答:A.这一词语

    5、不能删去。B.这一词语表示一个约数。C.用了这一词语,说明情况仅仅是作者的估计与猜测,如果删去,变成一定是这样,可能与实际不符合。D.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几乎、大都、答:A.这一词语不能删去。B.这一词语表示大部分。C.用了这一词语,说明在大部分会这样(联系原文),但还有一小部分不是这样;如果删去,变成全部是这样,这与实际不符合。D.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4)之一答:A.这一词语不能删去。B.这一词语表示众多中的一个。C.用了这一词语,说明这仅仅是众多条件(原因)中的一个,除此以外,还有其他的条件(或原因);如果删去,变成只有这一个条件(或原因),与实际不符合。D.体现了说明

    6、文语言的准确性。(5)竟答:A.这一词语不能删。B.这一词语表示出乎意料。C.用了这一词语,表示情况出乎的意料。如果删去,就不能体现出这种效果。D.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6)依次答:A.这一词语不能删。B“依次”表示按顺序的意思。C.表明人眼在观察事物的时候,是有先后顺序的。如果删去就变得无序了,不符合客观实际,所以不能删去。 D.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考点6: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2空间顺序3逻辑顺序:文章先介绍,再介绍,然后介绍。这是由熟悉到陌生(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由整体到局部)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

    7、。第18题:(4分5分)考点9: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举例子:举了 例子,具体说明了列数字:运用了确凿的数字,有力地说明了作比较:把_和_加以比较,突出说明了的特征。列图表:一目了然,直观清晰说明了第19题:(3分6分)考点5:能识别不同的文体,能读懂文章的内容,能概括文章的要点和主旨。根据选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选择题3分)A 先排除说话太绝对的选项B 在原文中找到每一个选择项,查看是否与原文意思相同。(特别注意一些表限制的词语)概括分说部分的内容(一一对应)(6分)A 先对文章进行结构划分。B 分说部分一般与这一题是一一对应的。C 抓住每一层次的中心句。第20题:开放性题(5分)考点

    8、14:能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和生活场景,运用文本中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现象。A 圈出题目中的关键字B 寻找原文中与题目相关的内容。如有链接,抓取有效内容。(二) 议论文(第16题第20题,22分)整体把握:1通读全文。2根据课题,联系全文,准确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3划分文章的结构总起:提出论点或本文的论题。(一般第1、2节)分说:每一小层次的分论点(在小节的开头)。第3节文章倒数第2节。总结:最后在简洁重申该怎样做。最后1节。知识点一论点1.论点:作者明确告诉读者该怎么做,必须简洁,中间一般不出现逗号。2论点出现的位置(1)课题:如果课题是论点,应在文章开头或结尾找到包含课题在内的完整的语

    9、句,如果找不到,应用“我们应该+课题”*人干*事课题、开头、结尾都有,应该以开头为准。*课题不是论点,就是论题(2)开头:一般在文章的第1或第2节末尾,开门见山就出现论点的几乎没有。(3)结尾:一般在文章的最末一节开头或结尾。(4)中间:过渡句*如果没有课题,或者课题不是论点应如下找寻,概括。(1)在结尾找到结论。结论在“经验证明、总而言之、总的来说、综上所诉”这些词语后面。(2)在找到结论后,回到文章开头找到与结论相呼应的句子,此句应是文章的中心论点。但不能照抄,必须进行删选。(3)论点应该以文章开头为准,如开头没有,再找结尾。3对分论点的考查。(1)概括找出各个分论点。答:A.在分析问题部

    10、分找到每一小节的中心句(一般在小节的开头);根据试题要求(或分值提示),对找到的分论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如试卷上已经有例句,应该模仿例句:句式相同,字数相近。不可照抄原文,否则扣分,应进行适当地删减。)B.如果找不到分论点,可以根据分论部分的小层次,用的方法、的途径、的重要性、的措施等词语概括。(2)补充某一个分论点。答:找到文中的总起句或总结句,根据这些句子的提示确定内容;找到它前后已经有的分论点,模仿它们的句式,字数与它们接近;根据本小节的内容确定分论点的内容。(3)分论部分的小节能否前后颠倒。答:不能。(尊重原文)找到文中的总起句(或总结句),分论部分与“”(总起或总结句)形成了一

    11、一对应的关系,如果颠倒,就不能一一对应了。二论证结构: 1基本结构(1)总分式 (总分总)(2)并列式 (总分)(分说部分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分论点)(3)层进式 (总分)(分说部分有2个分论部分,前一个分论部分较短,后一个分论部分较长)(4)对照式 (总分)(分说部分有2个分论部分,前后成对比关系)总分式:一般以全文为主。(基本不考) 题目问论证部分(文章第几段第几段)的论证结构,一般以并列式与对照式为主。 并列式至少有3个分论点。 对照式以2个段落一正一反出现,就一段落间的对照式出现的很少。三论据论据类型:(1)事实论据:事例,具体的数字; (2)理论论据:名人名言,理科的公式定理。四论证方法

    12、及其作用:论证方法辨识答题表述形式举例论证列举典型事例列举 事例(*人干*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它前面的句子;本层次的分论点;进而论证了来本文的中心论点)引用论证引用经典性论述、名言警句等引用*人的话,有力地证明了(它前面的句子;本层次的分论点;进而论证了来本文的中心论点)对比论证列举正面事例和反面事例以 和 (概括内容)作对比,突出强调了观点(它前面的句子;本层次的分论点;进而论证了来本文的中心论点)五议论文开头作用引出本文议论的论点:(开头部分有论点,写引出论点;如果没有,写引出本文议论的论题)以此作为议论本文论点的有力论据。(事例应该简要概括)增加文章趣味性,引发读者阅读兴趣。六议论文

    13、语言:严密(与说明文类似)七开放性题目围绕某一句话(分论点、中心论点)再另据一例,并分析。1.圈:题目中的关键字。 2.划:划出文中已有的例句。 3.换:对例句中的人名或事情稍作修改,并对作者的分析稍作修改。某段文字应放在文章哪一位置。A.放在一段中答:这段文字主要论述了(*干*事),能有力论证第几段的那一句话。B放在二段中答:这段文字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了(*干*事),能有力论证第几段的那一句话。这段文字后半部分主要论述了(*干*事),能有力论证第几段的那一句话。具体题型:第16题:基础题(2分3分)考点1:看拼音写汉字(2分)寻找和改正错别字(2分)考点2:学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填空2分,选择

    14、题3分)考点3:寻找同义词、反义词(2分)选填关联词语(选择题3分)第17题:(3分)议论文开头的作用考点12:能体会议论文语言严密性。(一般、几乎、大约、竟然、之一、依次等)(见说明文知识点)考点6:议论文思路结构论证结构(见上文议论文知识点)审清题意:全文、论证部分、第几段第几段第18题:(4分5分)考点11: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见上文议论文知识点)审清题意:看清分值。一般论证方法2分一种,如果5分,两种论证方法。第19题:(3分9分)考点5:能识别不同的文体,能读懂文章的内容,能概括文章的要点和主旨。根据选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选择题3分)A先排除说话太绝对的选项B在原文中找到

    15、每一个选择项,查看是否与原文意思相同。(特别注意一些表限制的词语)找寻论点;概括分说部分的内容(一一对应)(3+6分)A先对文章进行结构划分。B分说部分一般与这一题是一一对应的。C抓住每一层次的分论点。第20题:开放性题(5分)考点14:能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和生活场景,运用文本中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现象。A圈出题目中的关键字。B寻找原文中与题目相关的内容。C如有链接,抓取有效内容。围绕某一句话(分论点、中心论点)再另据一例,并分析。圈:题目中的关键字。 划:划出文中已有的例句。 换:对例句中的人名或事情稍作修改,并对作者的分析稍作修改。某段文字应放在文章哪一位置。链接*从文章中来,回到文

    16、章中去。尽可能扣住试题中的关键词从文中寻找答案。 三 记叙文(第21题第26题,26分)(一)小说的整体把握1 主人公2 主要事件3 中心、写作目的4 课题:(1)是文章的线索,文章的故事情节围绕课题展开。 (2)具有双关作用:一方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或主要情节。另一方面揭示了人物的某种精神品质,或揭示了一定的哲理。(二)散文的整体把握1课题是串起文章中有情节的线索。2每一事情末的作者的议论抒情句与课题以及文末的议论抒情句有内在联系,在情感上有相似点。3文末的议论抒情句是情景的交融点,并且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或作者的写作目的。具体题型第21题基础题(1)看拼音写汉字 (2)错别字 (

    17、3)近义词(反义词) (4)选填关联词 (5)词语解释 (字面解释,联系上下文)(6)文中加点字(或词)在文中的指代(这)什么?答:送分题:文中有直接答案。找到试题在文中出现的地方,答案就在它的前(后)。第22题(1)词语的替换。答:原词语好。两个词语词义上的区别。原词语在原句中有什么含义或作用。改用其他词语后,原句的意思会发生什么变化。(2)词语的删除。答:不可以。原词语在原句中有什么含义或作用。删去后,原句的意思会发生什么怎样的变化。(3)修辞各种修辞手法作用的常用表达形式: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揭示了人的情感。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物某一点特征,揭示了人对这一物体的情感。夸张:(对事物

    18、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突出了特征,强调了人的情感程度。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强烈抒发了;强调突出了 设问: 开头,开门见山,引出话题,引发读者思考(有时起到提纲挈领作用)文中,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文末,发人深思,或深化主题,或产生回味无穷的意味。反问语气强烈,起强调作用,强调了句子本身的含义(联系上下句),强调了人的情感程度。技法归纳: 首先明确要求作出识别的语句,然后加以判断运用了哪种修辞。 其次考虑该句写出了何种描述对象(人、物、景)怎样的特征或状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最后运用上表中各种修辞的常用表述形式组织语言回答。(4)4种句式: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考点4)

    19、(5)描写人物描写肖像描写: 交代了人物的身份(或地位、处境、经历、神态、性格等)。 语言描写: 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情;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品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动作描写: 形象地表现了的性格。 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思想品质。 自然环境描写:开头: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地域风光等)。渲染的气氛,奠定基调 。 中间:烘托人物的心情,衬托人物的形象。 推动情节发展、预示结局。结尾:呼应开头,突出深化主题。对不是文末的句子进行品味赏析1修辞(见考点8)2人物描写(见考点10)3环境描写(见考点10)4句式(见考点4

    20、)5感情色彩(见考点3)两个句子的对比。原句好。找出两个句子的字词和标点符号上的差别。原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原句用了哪种标点符号,有什么作用。另外一句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第23题:概括故事情节(考点5)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人,在*地点,*时间,因*原因,干*事,结果在经过部分,补情节。答:圈出问题中的关键词语;在原文找到有关人物的句子;如有例句,仿照例句的句式。分析人物心理变化的词语。答:圈出问题中的关键词语;在原文找到有关人物的句子;选择或概括有关词语考点5概括故事情节第24题:理清作者思路(考点6、考点7)标题的作用结构: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

    21、全文的情节都围绕它而展开。内容:联系原文,说出围绕课题发生了什么事情(*人围绕课题干*事,结果)写出课题有什么比喻意义或象征意义:象征了人物(不仅仅是文中的人物)的哪种精神或揭示了怎样的人生道理。(扣住文末作者的议论抒情句)文末的一个句子(或一小节)。(作者的议论抒情句,点名文章主旨的句子)结构:与文章开头:“”相呼应,做到首尾呼应。显示文章结构的完整。总结全文,点明(或深化)文章的中心。内容:联系原文,说出围绕这句话发生了什么事情(*人干*事,结果);写出这句话有什么比喻意义或象征意义:象征了人物(不仅仅是文中的人物)的哪种精神或揭示了怎样的人生道理。一般问结构有何作用开头:总领全文,开门见

    22、山,点明中心;或者设置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笔;中间:承上启下。上半句对上文进行总结,下半句引出下文结尾: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水到渠成;与开头前后呼应,突出文章主旨。第25题:把握主旨(选择题)(扣住文末作者的议论抒情句)答:一般情况下不选A选择概括更全面,更有程度的答案。第26题小作文。(考点13、考点14)一感受类试题:例如:文中人物的哪一点让你深受感动,请谈谈你的感悟。答题格式:1亮观点,(2分)我认为:(以25题揭示的文章中心为观点,但必须扣题)2结合文章,进行分析。(2分)用一句话概括与观点有关的情节并分析人物这样做有什么作用。(字数在20字,与观点无关的情节人物不可概括进去)3联系实际

    23、,分析为什么(3分)先从正面谈,这样做有什么作用;如果字数不够,在从反面谈不这样做,会有怎样的后果。不准出现文中的人和事。(见资料)4结论。(1分)呼应观点,提希望、建议,点一下文中的人名。字数控制在7585 ,字数不到不及格。一定要有观点,并联系实际分析。二鉴赏类(一)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进行鉴赏答题格式:结构:(是文章的线索)与文章标题(或开头)相呼应,做到首尾呼应,并引出下文,使文章结构完整。内容:概括有关故事情节,突出了文章的主旨(二)写作特色(艺术特点)试题:就本文艺术特色的某一点,谈谈你的看法。答题格式:1本文在艺术上最大的特色是:运用了人物的描写。(先考虑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

    24、理描写;再考虑文章运用的修辞手法;接着考虑环境描写;最后考虑记叙的顺序:倒叙、插叙、补叙)2从文中摘抄有关语句。(只抄有这一描写手法的句子,不可太长)3对摘抄的句子分析它在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中的作用。4本文就是通过这种人物描写手法的运用,塑造了人物形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三仿写类仿写,就是模仿范文进行写作。它是根据一篇或一段文章的结构、表现手法、语言、立意方法等,按题目要求,进行模拟的一种写作方式。仿写题主要考查我们在语意连贯、语法结构、修辞运用、表达方式等方面的能力。答题格式:1分析原文。整体感知文段的内容;分析文段的句式特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及感情色彩等。2审题仿写。审清题意

    25、,明确要求;根据上下文意及语境,仔细揣摩,确定仿写内容;按“结构形式与原文保持一致,内容相近(或相反)”的原则进行仿写。3通读检验。通读所写语段,检验是否做到符合题意,文意,仿写原则;是否做到前后连贯,保持语境的协调,语脉的流畅。四缩写类所谓缩写,就是保持原文基本内容和主旨,把它浓缩成为篇幅短小、内容精悍的文章的写作方式。可抓住原文的中心和要点,以摘录原文重要语句为主,同时删除次要的人物、情节、细节,以及修饰性、描写性等语言,或把段缩成句、长句缩成短句,以及把抒情性的句子缩成一般的陈述句等,并适当增加衔接语言,使之连缀成文。方法步骤:(1)分析原文。阅读原文,理清层次结构,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和

    26、主旨。(2)审题缩写。审清题意,明确要求;保留主干,删除枝节,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和归纳原文内容和主旨。(3) 通读检验。通读所写语段,检验是否做到符合题旨,文意及缩写原则;是否做到前后连贯,保持语境的协调,语脉的流畅。五改写类改写,是一种依据原文思想内容而改变其文体或表达方式的写作训练方法。准确把握原文的思想内容,不改变题旨是前提,然后则要根据要求改变其表现形式。因为内容统一,要求统一,便于评判优劣,所以改写成为近年中考常用题型之一。方法步骤:(1)分析原文。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和主旨;分析原文在内容和结构形式上的特点。(2)审题改写。审清题意,明确要求;确定改写的重点,展开

    27、合理想象,根据题旨进行改写,做到不改变原文主旨,改变的只是体裁、叙述方式、人称、情节内容的重心等方面的表现形式。(3) 通读检验。通读所写语段,检验是否做到符合题旨,文意,改写原则;是否做到前后连贯,保持语境的协调,语脉的流畅。所谓“续写”,(或名“补写”)就是把不完整的文章或叙述的故事情节继续完成,使得文章情节完整,脉络清楚,首尾一致。方法步骤:(1)分析原文。先要认真阅读提供的材料,从整体着眼,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和主旨,然后再适当的思索续写的方向与布局。(2) 审题续写。审清题意,明确要求;关注原文和题目所隐含的要求和线索,运用合理的联想和正确的逻辑推理,补充与原文相符合的情节,注意承接与

    28、过渡、伏笔与照应等结构联系。做到符合情节发展,符合人物性格特征,与文章中心保持一致。(3)通读检验。通读所写语段,检验是否做到符合题意,文意,续写原则;是否做到前后连贯,保持语境的协调,语脉的流畅。三第二部分 写 作(第27题)60分作文1文章的中心应该单一,感情应该积极向上,哪怕一开始所写的材料是比较阴暗的,文章后半部分也应写出往好的情感发展。2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部分,鲜明的写出文章的中心。3必须写2个材料。应选取自己身边的真实的小事情,尽可能避重大事情,如果要写,一定要写出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感受,绝不可只是把材料堆砌在一起,没有自己的感悟字里面。4在进行叙述具体事情时,应注重人物的细节描写:

    29、动作、神态,少用语言;尤其是在他人的动作、语言后应该紧跟上自己的心理活动。5结构:文章开头、结尾都应该点题。 文章开头可以采用借景,也可采用排比,还可适当借用以前积累的议论抒情句。 文章结尾应采用与开头呼应的手法。结尾的议论抒情应该更深刻,应该由小到大,由此及彼。注意:字数应该在700750字。 不能三段。开头结尾各为一段,中间至少还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各一段。 在600字时,应该结束事情的叙述,实在来不及可用代替。 写到600字时,应把上面的文字通读一遍,看是否符合作文题目要求,符合的,再用100150字深化文章的中心;倘若偏题,可进行最后的补救。不准出现真实的学校、班级、同学老师的姓名。一般在考前准备号自己的材料,拿自己最得意的作文,不可背网上、作文书上的作文。


    注意事项

    本文(中考语文题型复习.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