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动物学思考题答案 复习题.docx

    • 资源ID:10519866       资源大小:223.69KB        全文页数:3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动物学思考题答案 复习题.docx

    1、动物学 思考题答案 复习题第一章到第三章1、脊索动物的三大特征和次要特征。脊索动物门可分为几个亚门及其主要特征。三大特征是: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次要特征是:肛后尾、心脏(总是在消化管的腹面、闭管式)、内骨骼。三大主要特征:1、脊索:脊索不分节,脊柱分节。来源于原肠背壁。脊索细胞富含液泡,外有脊索鞘。脊索鞘内外两层,纤维组织鞘和弹性组织鞘。脊索和脊柱都能随身体发育而生长。2、背神经管:由外胚层下陷卷褶形成。背神经管在高等种类中前、后分化为脑和脊髓。神经管腔在脑内形成脑室,在脊髓中成为中央管。3、咽鳃裂:低等脊椎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

    2、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陆栖高等脊索动物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具鳃裂。无脊椎动物的鳃不位于咽部。次要特征:1、肛后尾。2、心脏,总是位于消化管的腹面,闭管式。 3、内骨骼:骨骼系统属于生活的内骨骼,而不象无脊椎动物有死的外骨骼。可分为尾索动物亚门:脊索和背神经管只存在于幼体的尾部。尾海鞘纲、海鞘纲、樽海鞘纲头索动物亚门:脊索和神经管纵贯身体全长,脊索超过神经管的最前端。头索纲脊椎动物亚门:脊索在胚胎中出现,成体被分节的脊柱取代。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2、试论脊索动物的起源与进化一般认为脊索动物可能起源于环节动物或者棘皮动物。推测脊索动物的祖先是一种蠕虫状的后口动物,它们具

    3、有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被称为原始无头类。原始无头类有两个特化的分支:一支进化为尾索动物和头索头动物;另一分支进化为原始有头类,原始有头类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支进化为比较原始,没有上、下颌的无颌类(甲胄鱼、圆口类);另一支进化成具有上、下颌的有头类,即为鱼类的祖先。哺乳类(2.3亿年前) 鸟类(1.8亿年前) (兽齿类)爬行类(假鳄类) 两栖类(坚头类,爬行类的祖先) 鱼类(古总鳍鱼) 原始有颌类(鱼类的祖先) 原始有头类 无颌类(甲胄类) 原始无头类(假设脊索动物的祖先) 头索动物、尾索动物 脊索动物的进化1、环节动物论:认为脊索动物起源于环节动物。认为脊索动物起源于环节动物,因为都是两侧对称

    4、、分节、封闭式的循环系统。2、棘皮动物论:认为脊索动物起源于棘皮动物。认为脊索动物起源于棘皮动物,这是基于胚胎发育,棘皮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属后口动物,同时以体腔囊法形成体腔,与一般无脊椎动物不同,但与脊索动物相似。3、演化推测脊索动物的祖先是一种蠕虫状的后口动物,它们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出现于地质年代古生代的早期,距今约有5亿年左右,这种动物称为原始无头类。原始无头类有两个特化的分支:一支进化为尾索动物和头索头动物;另一分支进化为原始有头类,原始有头类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支进化为比较原始,没有上、下颌的无颌类(甲胄鱼、圆口类);另一支进化成具有上、下颌的有头类,即为鱼类的祖先。3、简述尾索

    5、动物的主要特点全部海产幼体经变态为成体脊索仅限于尾部幼体和成体都有鳃裂体外有被囊成体缺乏脊索、体腔、排泄器官和分节现象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两个亚门是脊索动物中最低级的类群,总成为原索动物。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素成分的被囊中,至少在幼体时期尾部具有脊索及神经管,所以称为尾索动物或被囊动物。全世界越有1370多种。体呈袋形或桶状,包括单体或群体两个类型,绝大多数无尾种类只在幼体时期自由生活,成体于浅海潮间带营底栖固着生活,少数终生有尾种类在洋面上应漂浮式的自由游泳生活。体表有入水孔和出水孔,咽壁有数量不等的鳃裂,咽外围有宽大的围鳃腔,与出水孔相通。一般为雌雄同体,异体受精。由于卵和精子并不同是

    6、成熟,所以避免了自体受精。营有性生殖,也营无性的出芽生殖,除个别种类外,受精卵都先发育成善于游泳的蝌蚪状幼体,再行变态发育。4、文昌鱼胚胎发育的主要过程。为什么说研究文昌鱼在动物进化中有十分重要意义?文昌鱼的发育需经历受精卵(进行几乎均等的全分裂,经多次分裂)(形似实心球体的)桑椹胚(中心细胞向胚体表面迁移)(内空,为囊胚腔)囊胚(出现原肠胚代替囊胚,分化出内外胚层)原肠胚(外胚层内陷形成神经管)神经胚(孵化)幼体(变态)成体的过程。从比较解剖学上看,文昌鱼一方面终生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这些脊索动物所具有的进步特征,是一个典型的脊索动物的缩影。另一方面,又区别于脊椎动物体,身体具有一系列原

    7、始性特征,不具脊椎骨、无头无脑,无成对附肢,无心脏,表皮仅由单细胞构成,终身保持原始分节的肌节,排泄系统无集中的肾脏。从胚胎发育上来看,文昌鱼一方面以简单的形式近似于脊椎动物的发育,另一方面,其早期发育又与棘皮动物很相似。所以,从比较解剖学上、胚胎发育的角度上看来,文昌鱼是介于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也是动物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联系环节。5、分析文昌鱼的器官结构中哪些是原始性的,哪些是进步性的,哪些是特化性的?进步性:一方面终生具有脊索、背神经管、鳃裂这些是脊索动物所具有的进步特征。原始性:身体结构具有一系列原始性特征,不具脊椎骨、无头无脑,无成对的附肢,无心脏、表皮仅由单层细胞构

    8、成、终生保持原始分节的肌节,排泄系统还没有集中的肾脏。特化性:6、说明脊索的出现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7、名词解释脊索:来源于原肠背壁。脊索细胞富含液泡,外有脊索鞘。脊索鞘内外两层,纤维组织鞘和弹性组织鞘。脊椎:脊椎动物背部的主要支架。由多个椎骨组成,中间有椎管,内有脊椎。无头类:头索动物亚门头部不显,称无头类。有头类:脊椎动物亚门形成明显的头部,称有头类。无颌类:圆口纲无颌,故又叫无颌类。有颌类:鱼纲以及更高级的四足类都出现有颌,合称有颌类。无羊膜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不出现羊膜的动物,即除了爬行类鸟类与哺乳类的其他脊椎动物羊膜动物: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在胚体发育过程中有羊膜,所以叫羊膜类。

    9、尾索动物: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素成分的被囊中,至少在幼体时期尾部有脊索及神经管.头索动物:终身具有发达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等特征的无头鱼形脊索动物.原索动物:尾、头索动物的总称。被囊动物:也称尾索动物。脊索动物门的一亚门。少数自由生活的,终生具有脊索的尾部,如海樽、纽鳃樽等;固着生活的,仅幼体具有脊家的尾部,成体尾部退化消失,如海鞘等。开管式血液循环:血液自心室经动脉,进入身体各部分,后汇入血窦,由静脉回到心耳。由于血液不是总在血管内流动故称为开管式循环。闭管式血液循环:血液自心室经动脉,进入身体各微血管、组织间隙,然后汇集到静脉回到心房。过程中血液始终在血管内流动。动脉:所含的血液从

    10、心脏流出到其他部位的血管静脉:所含的血液是从身体其他部位流回心脏的血管。逆行变态:柄海鞘经过变态失去一些重要结构,使身体变得更为简单,称为逆行变态。背神经管:脊索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位于脊索背方的神经管,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摺而成。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管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地与外界相通。肝盲囊:文昌鱼的肠为一直管,向前伸出一个盲囊,突入咽的右侧,而称为肝盲囊,其能分泌消化液,与脊椎动物的肝脏为同源器官。脑眼:文昌鱼神经管上的黑色小点,为光线感受器,称为脑眼。小肾囊:海鞘无集中专门的排泄器官,只是在肠的弯曲处堆积

    11、有一团小的尿泡,称为小肾囊,其中含有尿酸颗粒。第四章 1、圆口纲动物的主要特征没有真正的上下颌,圆口纲又称无颌类没有成对的附肢,没有真正的牙齿终身保留脊索头骨未完整肌肉保持原始的肌节脑的发达程度比较低具吸附性不能启闭的口漏斗。皮肤光滑、无鳞嗅囊单一,只有一个鼻孔,开口在头顶中线上。鳃位于特殊的鳃囊肿。(特化性特征)2、简要说明圆口纲的原始性和特殊性圆口纲是现存脊椎动物中最原始的一纲,包括七鳃鳗、盲鳗等约50种低等的水栖动物。栖居于海水或淡水中,营半寄生或寄生生活,这类动物的外形虽然像鱼,但不是鱼,比鱼类低级得多,还没有出现上、下颌,因而称为无颌类,又因它们都有一个圆形的口吸盘,称为圆口类。原始

    12、性特征:没有真正的上颌和下颌,圆口类又称无颌类。没有成对的附肢,没有真正的牙。终生保留脊索。头骨来完整。肌肉保持原始的肌节。脑的发达程度较低。(无上下颌、无附肢。保留脊索)特化特征:具吸附性不能启闭的口漏斗。皮肤光滑、无鳞。嗅囊单一,只有一个鼻孔,开口在头顶中线上。鳃位于特殊的鳃囊中。3、说明七腮鳗呼吸系统的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的关系4、试述圆口类的进化5、名词解释圆口动物:圆口纲又称无颌类,是无成对偶肢的和上下颌的低等脊索动物。鳃囊类:前肾:位于身体的前端,脊椎动物在胚胎期间都有前肾出现,但是只有在鱼类和两栖类的胚胎中前肾才有作用。中肾:位于前肾后方,是鱼类和两栖类成体的排泄器官。后肾:是羊膜动

    13、物成体的排泄器官,位于体腔的后部,外形因动物的种类而异。肾小体和连接它的排泄小管共同组成一个泌尿基本结构,称为肾单位。肾单位:肾单位是泌尿的基本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甲胄鱼:七鳃鳗:盲鳗: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第五章1、说明鱼类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结构与特征。1、出现了上、下颌;(1)主动捕获食物;(2)随着颌的出现,同时也出现了牙齿;(3)颌的出现可带动动物体制结构的全面提高.2、有了成对的附肢;(1)大大加强了动物运动能力,是动物获得积极主动生活方式的必要条件之一.(2)为陆生脊椎动物的四肢的出现提供了先决条件.3、出现了脊柱代替了脊索;(1)加强了支持、运动和保护的能力;(2)增

    14、强了动物生存斗争的能力.4、脑和感觉器官更为发达。(1)脑分主明显的5部分;(2)保护脑和感觉器官的头骨完善,能更好地促进体内各部的协调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1、体形多呈纺锤形;2、用鳃呼吸;3、身体分头、躯干和尾3部分;4、肾脏可以调节体内的水分;5、受精离不开水,受精卵要在水中发育;6、血液循环是单循环;7、身体两侧具有特殊的侧线,侧线内有感觉细胞,可以感觉水流的快慢,利于鱼类的捕食、防敌和洄游等活动。2、试述脊椎动物上、下颌的出现的重要意义。(1)主动捕获食物;(2)随着颌的出现,同时也出现了牙齿;(3)颌的出现可带动动物体制结构的全面提高口位于头的前部,由活动的上、下颌支持,这是脊椎

    15、动物从鱼类开始出现的结构。颌的出现在脊椎动物发展史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形态发展和进步,并由此引起生活方式的重大改变:1)动物可以用上、下颌构成的口作为索食工具,主动地追逐捕食对象,增加获得食物的机遇,并通过口中牙齿的撕咬和压研作用,使原来不能直接利用的物质转变为食物,从而开拓了广泛摄取食源的领域。2)颌的出现及其多用的活动机能,还促进了运动器官、感觉器官和其他相关器官的发展,从而带动了动物体制结构的全面进化。3、列举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的特征。各有哪些亚纲和目。软骨鱼类:内骨骼全为软骨的海生鱼类;体被盾鳞;鼻孔腹位;鳃间隔发达,鳃孔五至七对。鳍的末端附生皮质鳍条。歪尾型。无鳔和“肺”。肠内具螺旋

    16、瓣。生殖腺与生殖导管不直接相连;雄鱼有鳍脚,营体内受精。板鳃亚纲:鲨形(侧孔)总目:六鳃、虎、鲭、须、真、角、锯、扁鲨目;鳐形(下孔)总目:锯鳐目、鳐目、鲼目、电鳐目全头亚纲:银鲛目硬骨鱼类:骨骼多为硬骨,体被骨鳞或硬鳞,一部分鱼类的鳞片有次生性退化现象;鼻孔位于吻背面;鳃间隔退化,鳃腔外有骨质鳃盖骨,头的后缘每侧有一外鳃孔;鳍的末端附生骨质鳍条,大多为正型尾;通常有鳔,肠内大多无螺旋瓣;生殖腺外膜延伸成生殖导管,二者直接相连;无泄殖腔和鳍脚,营体外受精。腔棘鱼亚纲:腔棘鱼目肺鱼亚纲:单、双鳔肺鱼目辐鳍亚纲:软骨硬鳞总目(鲟形目、多鳍鱼目),全骨鱼总目(弓鳍鱼目、雀鳝目),真骨鱼总目(36个,

    17、海鲢目、鲱形目、鲑形目、鳗鲡目、鲤形目、鲇形目、鳕形目、刺鱼目、合鳃鱼目、鲈形目、鲉形目、鲽形目、魨形目、鮟鱇目)4、鱼类适应水栖生活的特征。体形多呈纺锤形;用鳃呼吸,以鳍作为游泳器官;身体分头、躯干和尾3部分;肾脏可以调节体内的水分;受精离不开水,受精卵要在水中发育;血液循环是单循环;身体两侧具有特殊的侧线,侧线内有感觉细胞,可以感觉水流的快慢,利于鱼类的捕食、防敌和洄游等活动。5、鱼类的鳞、鳍和尾有哪些类型,鳔的类型和功能。鱼鳞的种类:(1)盾鳞:为软骨鱼类所特有的鳞片;由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构造分两部分,基板:埋于真皮内,齿质部分,中央有髓腔、血管和神经通入。分布于全身。呈斜向排列,手触

    18、有粗糙感。(2)硬鳞:是硬骨鱼类中最原始的鳞片,如鲟鱼等。A、来源于真皮;B、构造斜方形,表面覆盖有一层充分钙化的物质,含有硬鳞质,发特殊亮光。(3)骨鳞:是绝大多数硬骨鱼类所具有的鳞片。A、来源于真皮;B、构造:圆形,前缘插入真皮,后缘光滑游离,或具有许多细小锯状突起,称为栉鳞。C、覆瓦状排列。鳍:奇鳍:背鳍、臀鳍、尾鳍偶鳍:腹鳍、胸鳍偶鳍的基本功能是维持身体的平衡和改变运动方向。奇鳍:背鳍和臀鳍的基本功能是维持身体平衡,防止倾斜摇摆,还可以协调游泳。尾鳍结合着肌肉的活动,可以起稳定身体控制游泳的方向,起舵的作用,可以推动鱼体前进。尾:(1)原尾:将尾为上下对称的两叶;(2)歪尾:将尾为上下

    19、不对称的两叶,多见软骨鱼类;(3)正尾:尾为上下对称的两叶,末端向上翘鳔:(1)、种类:根据与食道之间有无鳔管分为两类,开鳔类(管鳔类),如鲤形目;闭鳔类(无鳔管),如鲈形目。(2)、作用除少数鱼类的鳔具有呼吸作用外,对于大多数鱼类,鳔是一个身体比重的调节器。从发生上看,鳔是由食道上分出来的一个小泡发展而成,与陆生种类的肺的发生相同,这可能与其原始功能有关。6、简述鱼类肾脏在调节体内渗透压调节方式。淡水鱼类体液的盐分浓度一般高于外界环境,按渗透原理,体外的淡水将不断地通过半渗性的鳃和口腔粘膜等渗入体内,但肾脏可借助众多肾小球的泌尿作用,及时排出浓度极低几乎等于清水的大量尿液,保持体内水分恒定。

    20、淡水鱼类在尿液的滤泌和排泄过程中,丧失的盐分很少,这是因为肾小管具有重吸收作用,将滤泌尿液中的盐分重新吸收回血液内。海洋鱼类肾脏内的肾小体数量比淡水鱼类少得多,甚至完全消失,以此达到节缩泌尿量和水分消耗的目的。?7、简述鳔的类型、结构、功能及其功能是如何实现的。鳔:(1)种类:根据与食道之间有无鳔管分为两类,开鳔类(管鳔类),如鲤形目;闭鳔类(无鳔管),如鲈形目。(2)作用除少数鱼类的鳔具有呼吸作用外,对于大多数鱼类,鳔是一个身体比重的调节器。从发生上看,鳔是由食道上分出来的一个小泡发展而成,与陆生种类的肺的发生相同,这可能与其原始功能有关。8、说明鱼类消化道的结构与它们的食性的关系。口的位置

    21、与食性的关系: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口为上位;以底栖生物或附生在石头上的藻类为食的鱼,口为下位;以中上层食物为主的类,口为端位。牙齿与食性的关系:肉食性鱼类牙齿比较尖锐;杂食性鱼类牙齿多呈切刀形,缺刻形,磨形或刷形;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牙齿较细弱或作绒毛状。鳃耙与食性:草食性或杂食性鱼类,鳃耙短而疏;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鳃耙长而密。胃肠与食性:草食、杂食鱼类,胃肠分化不明显,肠管长;肉食性鱼类,胃肠分明可辨,肠管较短。 消化酶与食性:肉食性鱼类胃液中胃蛋白酶活性较高;非肉食性鱼类胃蛋白酶少,而淀粉酶、糖原分解酶,麦芽糖含量多呈切刀形食甲壳和浮游生物的鱼类,胃内几丁质分解酶活性高。9、试列举几

    22、种我国的淡水鱼类,并指出各属于哪一亚纲,目和科(每目最多不超过两个)。中华鲟 鲟科 鲟形目 辐鳍亚纲白鲟 白鲟科 鲟形目 辐鳍亚纲大银鱼 银鱼科 鲑形目 辐鳍亚纲胭脂鱼 胭脂鱼科 鲤形目 辐鳍亚纲?10、简述鱼类的分类系统。一、软骨鱼类(一)板鳃亚纲1、侧孔总目六鳃鲨目 虎鲨目 鼠鲨目 须鲨目 真鲨目 角鲨目 锯鲨目 扁鲨目2、下孔总目锯鳐目 鳐目 鲼目 电鳐目(二)全头亚纲 银鲛目二、硬骨鱼类(一)腔棘鱼亚纲腔棘鱼目(二)肺鱼亚纲 单鳔肺鱼目 双鳔肺鱼目(三)辐鳍亚纲 1、软骨硬鳞总目鲟形目 多鳍鱼目 弓鳍鱼目 雀鳝目 2、鲱形总目海鲢目 鼠鱚目 鲱形目 鲑形目 灯笼鱼目 拟鲸鱼目3、骨舌鱼

    23、总目骨舌鱼目 长颌鱼目4、鳗鲡总目鳗鲡目 咽囊鱼目 背棘鱼目5、鲤形总目鲤形目 鲇形目 6、银汉鱼总目鳉形目 银汉鱼目 颌针鱼目7、鲑鲈(副鲈形)总目鲑鲈目 鳕形目8、鲈形总目金眼鲷目 海鲂目 月鱼目 刺鱼目 鲻形目 合鳃鱼目 鲈形目 鲉形目 鲽形目 魨形目9、蟾鱼总目海蛾鱼目 蟾鱼目 喉盘鱼目 鮟鱇目11、名词解释:盾鳞:软骨鱼特有,平铺于体表互成对角线排列使流经表面的水流流态平顺,涡旋减少。有菱形基板和附生在基板上的鳞棘组成。硬鳞:存在于某些硬骨鱼的硬鳞鱼类,来源于真皮层,鳞质坚硬,成行排列而不呈覆瓦状。骨鳞:鱼鳞中最常见一种,真皮层的产物,见于硬骨鱼类,骨鳞柔软扁薄,富有弹性,表面分为基

    24、区(前区)、顶区(后区)、上恻区和下侧区。前后相邻的鳞片作覆瓦状排列于表皮下。栉鳞:圆形,前缘插入真皮,后缘光滑游离,或具有许多细小锯状突起,称为栉鳞。开鳔类:管鳔类,鳔与食管之间有相通的鳔管。闭鳔类:无鳔与食管之间直接相通的鳔管。鳍式:书面表达鳍的种类和鳍条数目的方式,称为鳍式。侧线:是鱼类特有的感觉器官。侧线管内有感觉细胞以无数小管穿过鳞片与外界相通韦伯氏器:鳔与内耳之间依靠三角骨(又名槌骨)、间插骨(砧骨)和舟骨(又名蹬骨)构成了韦伯氏器,具有特殊的感觉功能。洄游:某些鱼类在生命周期的一定时期会有规律地集群,并沿一定路线作距离不等的迁移活动,以满足重要生命活动中生殖、索饵、越冬等需要的特

    25、殊的适宜条件,并在经过一定时期后又重返原地,这种现象就叫做洄游。歪尾:将尾为上下不对称的两叶,多见软骨鱼类。正尾:尾为上下对称的两叶,末端向上翘。肝胰脏:胰脏为弥散状,散布于肝脏中,其组织可用组织切片观察到,肉眼不易与肝脏区别。因此,肝和胰合称肝胰脏,这是鱼类的特点。脑颅:外枕骨1对、前耳骨1对、额顶骨1对、蝶筛骨1对、鼻骨1对、犁骨1对、副蝶骨1块、鳞骨1对。咽颅:咽颅是支持 消化管前端的一组骨片,包括颌骨,舌骨和鳃骨。第六章1、为什么说两栖类是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型?一、初步适应性的特征:基体上解决了在陆上运动,支持体重,防止水蒸发,呼吸等生存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发展了五趾型的附肢;2、

    26、成体用肺呼吸;3、循环系统改变为不完全的双循环;4、脊柱坚固程度加强,出现了荐椎和颈椎,提高了体重的受重力和头部的灵活性;5、皮肤开始出现轻度的角质化,可防止在陆地减少体内水分蒸发;6、大脑半球完全分开,顶部也有了神经细胞;7、具有适应陆地生活的感觉器官,特别是听觉,出现了鼓膜和耳柱骨等。二、不完善的地方:1.附肢还处于比较原始的地位;2、肺发展还不完善,以皮肤等作为辅助呼吸器官;3、皮肤角质化程度不高,体内水分蒸发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4、皮肤要经常保持湿润,不能远离水环境生活;5、皮肤透性大,不能生活于盐水或盐分较大的环境中;6、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为变温动物。在高寒地区很难生存;7、

    27、卵的受精和幼体必需在水中进行。还没有能彻底摆脱水的束缚。2、试述两栖类对陆生生活的适应表现在哪些方面?其不完善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同上?)3、简述两栖纲的主要特征。两栖动物虽已具备登陆的身体结构,但是繁殖和幼体发育仍旧必须在淡水中进行,幼体形态似鱼,用腮呼吸,有侧线,依靠尾鳍游泳,发育中须经变态才能上路生活,这是两栖纲区别于所有陆栖脊椎动物的基本特征。1、外形:蚓螈型、鲵螈型、蛙蟾型。具有五趾型附肢,不仅可以支持体重,也造就在陆上灵活运动,适应于跳跃、奔跑等。2、皮肤:由表皮和真皮组成,皮肤裸露光滑,皮肤腺发达,不具鳞片或外骨骼,角质化程度低,保水能力差,有呼吸功能。3、骨骼:两栖动物的身体分

    28、为头、躯干、尾和四肢。从水栖过渡到陆生的进化中,两栖动物的骨骼发生了巨大变化,获得比鱼类更大的坚韧性、活动性和对身体及四肢的支撑作用。4、消化:两栖类具有肌肉质的舌和分泌粘液的唾液腺,能使食物湿润和吞咽,是四足动物的共同特征。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5、呼吸:两栖类具有比任何其他动物更为多种多样的呼吸方式,这反映了两栖类开始适应陆地生活,但并不完善的过渡类型。不同种的两栖类,或者同一种的幼体和成体阶段,或者在不同生活状态下,其呼吸方式分别有鳃呼吸、口咽腔呼吸、皮肤呼吸和肺呼吸。6、循环:由鱼类单循环演变为不完全的双循环。提高了血液的循环的压力和速度。7、神经:与鱼类相似,由大脑、间脑、中脑、小脑(

    29、不发达)、延脑、10对脑神经和脊髓组成。8、感觉:视觉:初步具有陆生脊椎动物视觉特征。能近视又能远视。听觉:内耳:与鱼类近似。除了具有平衡作用外,还具有听觉功能。 中耳:首次出现了中耳,可传导声波。 嗅觉:有了外鼻孔和鼻腔,是陆生脊椎动物共有的特征,兼有嗅觉和呼吸的两重机能。 侧线器官:能感觉水压,位于头部及躯体两侧的对称,有助于有关物体的方向及大小的鉴别。9、排泄:(1)肾脏除有分泌尿功能外,两栖动物水栖型的种类,还有调节体内水分的功能,似鱼类的肾脏。(2)膀胱有重吸水的功能,对维持体内水分的稳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雄性输尿道有输尿和输精的作用。10、生殖和发育:体外受精、水中发育,要经

    30、过变态。4、两栖类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有何重大变化?大脑:两个半球已完全分开,左右脑室已分开;两半球顶部有了零散的神经细胞,即出现了大脑皮层,称为原脑皮,这是在鱼类中所没有的进步。间脑:顶部有一个不发达的松果体;底部有一个漏斗体和一个脑下垂体;间脑的脑室外为第三脑室,与大脑相连。中脑:顶部为1对圆形的视叶,左右中脑室彼此相通。小脑:不发达,不如鱼类发达,这是与它们的活动范围狭窄,运动方式简单相联系。延脑:位于小脑下方,其空腔称为第四脑室,延脑后面与脊髓相连。分开视觉、嗅觉、听觉和侧线等。5、两栖类的肩带、腰带和四肢的结构和组成。(1)肩带(由上肩胛骨、肩胛骨、锁骨、乌喙骨和上乌喙骨组成):两栖类肩带脱离和头骨的联系加强了前肢的活动,通过肩臼与上肢相连。(2)腰带(由髂骨、坐骨和耻骨三骨组成):通过荐椎和脊椎相连,通过髂臼与后肢相连。(3)上肢骨:肱、桡、尺、腕、掌、指骨。(4)下肢骨:股、胫、腓、跗蟅、趾骨。6、试述两栖类的起源与进化。可能起源于距今3.5亿年前古生代泥盆纪的某些具有“肺”的古总鳍鱼。最早发现的两栖类化石鱼头螈已经具备了与头骨失去连接的肩带、五趾型的四肢等两栖类的特征。这些古两栖动物与大约1。5亿年间在征服新的陆生环境的同时,迅速地向个方面辐射演化,但以后相继灭绝。现存两栖动物出现在侏罗纪以后,它们的身体结


    注意事项

    本文(动物学思考题答案 复习题.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