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docx

    • 资源ID:10480443       资源大小:24.22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docx

    1、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本技术政策的总原则是危险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危险废物的收集运输单位、处理处置设施的设计、施工和运营单位应具有相应的技术资质。对已产生的危险废物,若暂时不能回收利用或进行处理处置的,其产生单位须建设专门的危险废物贮存设施进行贮存,并设立危险废物标志,或委托具有专门危险废物贮存设施的单位进行贮存,贮存期限不得超过国家规定。贮存危险废物的单位需拥有相应的许可证。禁止将危险废物以任何形式转移给无许可证的单位,或转移到非危险废物贮存设施中。危险废物贮存设施应有相应的配套设施并按有关规定进行管理。危险废物的贮存设施应满足以下要求:1应建有堵截泄漏的

    2、裙脚,地面与裙脚要用坚固防渗的材料建造。应有隔离设施、报警装置和防风、防晒、防雨设施;2基础防渗层为粘土层的,其厚度应在1米以上,渗透系数应小于1.0107厘米/秒;基础防渗层也可用厚度在2毫米以上的高密度聚乙烯或其他人工防渗材料组成,渗透系数应小于1.01010厘米/秒;3须有泄漏液体收集装置及气体导出口和气体净化装置;4用于存放液体、半固体危险废物的地方,还须有耐腐蚀的硬化地面,地面无裂隙;5不相容的危险废物堆放区必须有隔离间隔断;6衬层上需建有渗滤液收集清除系统、径流疏导系统、雨水收集池。7贮存易燃易爆的危险废物的场所应配备消防设备,贮存剧毒危险废物的场所必须有专人24小时看管。危险废物

    3、焚烧炉温度应达到1100以上,烟气停留时间应在2.0秒以上,燃烧效率大于99.9%,焚毁去除率大于99.99%,焚烧残渣的热灼减率小于5%(医院临床废物和含多氯联苯废物除外);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须满足天然基础层饱和渗透系数小于1.010-7厘米/秒,且厚度大于5米时,可直接采用天然基础层作为防渗层;天然基础层饱和渗透系数为1.010-7-1.010-6厘米/秒时,可选用复合衬层作为防渗层,高密度聚乙烯的厚度不得低于1.5毫米;天然基础层饱和渗透系数大于1.010-6厘米/秒时,须采用双人工合成衬层(高密度聚乙烯)作为防渗层,上层厚度在2.0毫米以上,下层厚度在1.0毫米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

    4、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应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加强对垃圾产生的全过程管理,从源头减少垃圾的产生。对已经产生的垃圾,要积极进行无害化处理和回收利用,防止污染环境。焚烧适用于进炉垃圾平均低位热值高于5000kJ/kg。高温堆肥过程要保证堆体内物料温度在55以上保持57天。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填埋场不应设在下列地区: 1地下水集中供水水源地及补给区; 2洪泛区和泄洪道, 3填埋库区与污水处理区边界距居民居住区或人畜供水点500m以内的地区; 4填埋库区与污水处理区边界距河流和湖泊50m以内的地区; 5填埋库区与污水处理区边界距民用机场3km以内的地区; 6活动的坍塌地带,尚未开采的地下蕴矿

    5、区、灰岩坑及溶岩洞区; 7珍贵动植物保护区和国家、地方自然保护区; 8公园,风景、游览区,文物古迹区,考古学、历史学、生物学研究考察区; 9军事要地、基地,军工基地和国家保密地区。 填埋场总体布置 1填埋场总图中的主体设施布置内容应包括:计量设施,基础处理与防渗系统,地表水及地下水导排系统,场区道路,垃圾坝,渗沥液导流系统,渗沥液处理系统,填埋气体导排及处理系统,封场工程及监测设施等。 2填埋场配套工程及辅助设施和设备应包括:进场道路,备料场,供配电,给排水设施,生活和管理设施,设备维修、消防和安全卫生设施,车辆冲洗、通信、监控等附属设施或设备。填埋场宜设置环境监测室、停车场,并宜设置应急设施

    6、(包括垃圾临时存放、紧急照明等设施)。 防渗处理填埋场必须进行防渗处理,防止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污染,同时还应防止地下水进入填埋区。 天然粘土类衬里及改性粘土类衬里的渗透系数不应大于1.0X10-7cm/s,且场底及四壁衬里厚度不应小于2m, 在填埋库区底部及四壁铺设高密度聚乙烯(HDPE)土工膜作为防渗衬里时,膜厚度不应小于1.5mm,并应符合填埋场防渗的材料性能和现行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 基础,地下水导流层,厚度应大于30cm;膜下保护层,粘土厚度应大于100cm,渗透系数不应大于1.010-5cm/s,HDPE土工膜,膜上保护层; 填埋场上方甲烷气体含量必须小于5;建(构)筑物内,甲烷气体

    7、含量严禁超过1.25。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生活垃圾填埋场选址应符合当地城乡建设总体规划要求,应与当地的大气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自然保护相一致。 生活垃圾填埋场应设在当地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在在畜居栖点500米以外。 生活垃圾填埋场不得建在下列地区: 1. 国务院和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活饮用水源地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 2. 居民密集居住区。 3. 直接与航道相通的地区。 4. 活动的坍塌地带、断裂带、地下蕴矿带、石灰坑及溶岩洞区。 生活垃圾填埋场工程设计环境保护要求生活垃圾填埋场设计应包含防渗工程,垃圾渗滤液输导|、收集和

    8、处理系统。 生活垃圾填埋场的防渗层的渗透系数K=10cm/s。 进入生活垃圾填埋场的填埋物应是生活垃圾。 严禁将生活垃圾和危险性废弃物混合一起;严禁爆炸性、易燃性、浸出毒性、腐蚀性、传染性、放射性等有毒有害废弃物进入生活填埋场。 生活垃圾填埋场大气污染物控制项目:颗粒物(TSP)、氨、硫化氢、甲硫醇、臭气浓度。 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 生活垃圾填埋场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是对无组织排放源的控制。生活垃圾填埋场垃圾渗滤液排放控制项目为:悬浮物(SS)、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5)和大肠菌值。 生活垃圾渗滤液排放限值 1 生活垃圾渗滤液不得排入GB383888中规定的、类水域和类水域的饮用

    9、水源保护区及GB309782一类海域。2 对排入GB383888三类水域或GB309782二类海域的生活垃圾渗滤液,其排放限值执行表1中的二级指标值。3 对排入GB383888 、类水域或GB309782三类海域的生活垃圾渗滤液,其排放限值执行表中的二级旨标值。表 生活垃圾渗滤液排放限值mg/ L(大肠菌值除外)一级二级三级悬浮物70200400生化需氧量(BOD5)30150600化学需氧量(CODcr)1003001000氨 氮1525大肠菌值10-1-10-210-1-10-2排入设置城市二级污水处理厂的生活垃圾渗滤液,其排放限值执行表中的三级指标值。 填埋场地下水采样点应布设五点:本底

    10、井一眼:设在填埋场地下水流向上游3050米处。污染扩散井两眼:设在填埋场两旁各3050米。污染监视井两眼:设在填埋场地下水流向下游30米处、50米处各一眼井。采样频率 在填埋场投入使用前地下水监测一次本底水平;在使用过程中每年按枯、丰、平水期各监测一次,直到填埋场达到安定化为止。城市污水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一级强化处理工艺一级强化处理,应根据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规划要求和建设规模,选用物化强化处理法,AB法前段工艺、水解好氧法前段工艺、高负荷活性污泥法等技术。二级处理工艺日处理能力在20万立方米以上(不包括20万立方米/日)的污水处理设施,一般采用常规活性污泥法。也可采用其他成熟技术。日处

    11、理能力在10-20万立方米的污水处理设施,可选用常规活性污泥法、氧化沟法、SBR法和AB法等成熟工艺。日处理能力在10万立方米以下的污水处理设施,可选用氧化沟法、SBR法、水解好氧法、AB法和生物滤池法等技术,也可选用常规活性污泥法。二级强化处理二级强化处理工艺是指除有效去除碳源污染物外,且具备较强的除磷脱氮功能的处理工艺。在对氮、磷污染物有控制要求的地区,日处理能力在10万立方米以上的污水处理设施,一般选用A/O法、A/A/O法等技术。也可审慎选用其他的同效技术。日处理能力在10万立方米以下的污水处理设施,除采用A/O法、A/A/O法外,也可选用具有除磷脱氮效果的氧化沟法、SBR法、水解好氧

    12、法和生物滤池法等。必要时也可选用物化方法强化除磷效果。城市污水处理产生的污泥,应采用厌氧、好氧和堆肥等方法进行稳定化处理。也可采用卫生填埋方法予以妥善处置。日处理能力在10万立方米以上的污水二级处理设施产生的污泥,宜采取厌氧消化工艺进行处理,产生的沼气应综合利用。日处理能力在10万立方米以下的污水处理设施产生的污泥,可进行堆肥处理和综合利用。采用延时曝气的氧化沟法,SBR法等技术的污水处理设施,污泥需达到稳定化。采用物化一级强化处理的污水处理设施,产生的污泥须进行妥善的处理和处置。中国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两控区”)的主要政策措施除以热定电的热电厂外,禁止在大中城市城区及近郊区新建

    13、燃煤火电厂。新建、改造燃煤含硫量大于1%的电厂,必须建设脱硫设施。现有燃煤含硫量大于1%的电厂,要在2000年前采取减排二氧化硫的措施,在2010年前分期分批建成脱硫设施或采取其他具有相应效果的减排二氧化硫的措施。化工、冶金、建材、有色等污染严重的企业,必须建设工艺废气处理设施或采取其他减排措施。禁止新建煤层含硫份大于3%的矿井,建成的生产煤层含硫份大于3%的矿井,逐步实行限产或关停。新建、改造含硫份大于1.5%的煤矿,应当配套建设相应规模的煤炭洗选设施。现有煤矿应按照规划的要求分期分批补建煤炭洗选设施。城市燃用的煤炭和燃料重油的含硫量,必须符合当地城市人民政府的规定。按照有关要求,做好二氧化

    14、硫排污费的征收、管理和使用工作,其中用于重点排污单位专项治理二氧化硫污染的资金比例不得低于90%燃煤二氧化硫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到2003年,基本关停50MW以下(含50MW)的常规燃煤机组;到2010年,逐步淘汰不能满足环保要求的100MW以下的燃煤发电机组(综合利用电厂除外),提高火力发电的煤炭使用效率。各地不得新建煤层含硫份大于3%的矿井。对现有硫份大于3%的高硫小煤矿,应予关闭。对现有硫份大于3%的高硫大煤矿,近期实行限产,到2005年仍未采取有效降硫措施、或无法定点供应安装有脱硫设施并达到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用户的,应予关闭。除定点供应安装有脱硫设施并达到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用户外,对新

    15、建硫份大于1.5%的煤矿,应配套建设煤炭洗选设施。对现有硫份大于2%的煤矿,应补建配套煤炭洗选设施。城市市区的工业锅炉更新或改造时应优先采用高效层燃锅炉,产热量7MW的热效率应在80%以上,产热量7MW的热效率应在75%以上。1)新、扩、改建燃煤电厂,应在建厂同时配套建设烟气脱硫设施,实现达标排放,并满足SO2排放总量控制要求,烟气脱硫设施应在主机投运同时投入使用。2)已建的火电机组,若SO2排放未达排放标准或未达到排放总量许可要求、剩余寿命(按照设计寿命计算)大于10年(包括10年)的,应补建烟气脱硫设施,实现达标排放,并满足SO2排放总量控制要求。3)已建的火电机组,若SO2排放未达排放标

    16、准或未达到排放总量许可要求、剩余寿命(按照设计寿命计算)低于10年的,可采取低硫煤替代或其它具有同样SO2减排效果的措施,实现达标排放,并满足SO2排放总量控制要求。否则,应提前退役停运。4)超期服役的火电机组,若SO2排放未达排放标准或未达到排放总量许可要求,应予以淘汰。电厂锅炉烟气脱硫的技术路线是:1)燃用含硫量2%煤的机组、或大容量机组(200MW)的电厂锅炉建设烟气脱硫设施时,宜优先考虑采用湿式石灰石-石膏法工艺,脱硫率应保证在90%以上,投运率应保证在电厂正常发电时间的95%以上。2)燃用含硫量2%煤的中小电厂锅炉(92%,硅钙合金(Ca28Si60)Si50%、Ca33%,高碳锰铁

    17、Mn78%,硅锰合金Mn82%,中低碳锰铁Mn80%,高炉锰铁Mn82%,高碳铬铁Cr92%,硅铬合金 Cr94%,中低微碳铬铁Cr80%。 (二)水循环利用率95%以上。 (三)硅铁和硅系铁合金电炉烟气回收利用微硅粉纯度SiO292%。焦化行业准入条件 (一)为满足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要求,实现合理规模经济。新建和改扩建机焦炉炭化室高度必须达到4.3米以上(含4.3米),年生产能力60万吨及以上。 (二)新建煤焦油单套加工装置规模要达到处理无水焦油10万吨/年及以上,粗(轻)苯精制单套装置规模要达到5万吨/年及以上。已有煤焦油单套加工装置规模要达到5万吨/年及以上;粗(轻)苯精制单套装置规模要达到2.5万吨/年及以上。


    注意事项

    本文(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