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新农村建设下发展农村体育现状及对策分析.docx

    • 资源ID:10460261       资源大小:62.77KB        全文页数:4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新农村建设下发展农村体育现状及对策分析.docx

    1、新农村建设下发展农村体育现状及对策分析新农村建设下发展农村体育研究报告 摘要: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是党和政府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在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四川省的农村发展促进了农村体育建设,而农村体育的发展也推进了新农村建设。由于调查条件所限,本研究以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仁寿县农村群众体育和农村学校体育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演绎法、比较分析法、实地访谈法、问卷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现状分析基础上,对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分析四川省仁寿县农村体育在新农村建设下的发展状况,了解其弊端,寻找其优势,探讨在新农村建

    2、设的大背景下如何使四川省农村体育得到更好的发展,实现四川省农村体育的大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研究,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新农村建设对农村体育发展提供了机遇,农村体育得到了发展。2、农村体育发展也利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2、农村体育的发展仍有所落后,影响的因素包括:农民体育意识淡薄、农村体育场地设施薄弱、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稀缺、学校体育师资力量不足、学校体育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对策与建议: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有限,人们意识转变有个过程。农村体育的发展需要处理好轻重缓急,抓好重点带动其他。以学校体育为重点,培养一代新人,培养体育人才,推动体育活动开展.根据居住环境变化对其他人群相对集

    3、中的地方,配置器材加强引导指导,转变观念,逐步推广提升整体水平。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体育;四川省;仁寿县目录1 前言 11.1 概述 11.2 几个概念的界定 21.3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22 文献综述 32.1 国外对农村体育的研究 42.2 国内对新农村建设的研究 42.3 国内对农村体育的研究 53 研究方法 83.1 文献资料法 83.2 逻辑演绎法 83.3 比较分析法 83.4 专家访谈法 83.5 实地走访法 83.6 问卷调查法 94 分析与讨论 94.1 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农村体育的总体要求及内容 94.1.1 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意义 94.1.2 发展农村体育的重要性

    4、104.2 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农村体育的关系 114.2.1 新农村建设对农村体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114.2.2 发展农村体育对新农村建设的推动 124.3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的现状分析 134.3.1 农村基本现状分析 134.3.2 仁寿县被调查的农民体育现状分析 154.3.3 仁寿县农村学校体育现状分析 195 结论与建议 255.1四川仁寿县农村体育分析结论 255.1.1 农民参与体育健身意识淡薄 255.1.2 农村经济条件落后导致体育基础设施、经费不足 255.1.3 乡镇政府对体育的重视度不高 255.1.4 农民居住分散对农村体育发展的影响 255.1.5 农村学校体育发

    5、展滞后 265.2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的对策建议 265.2.1 发展农村体育的重点是农村学校体育 265.2.2 发展农村体育的其他方面 29附件 331 前言1.1 概述新农村建设是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党和政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要求我国能够实现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各个方面全面、协调发展的局面。目前,我国现在已经跨入工业反哺农业的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可谓正逢其时,它的提出与实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扩大内需、发展经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同时,也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四川省全省的常住人口为80418

    6、200人,仁寿县位于四川省成都市的南部,是中国第六大县,拥有常住人口约132.06万,是四川省的第二人口大县。仁寿县辖22个镇,40个乡,作为研究四川省农村体育现状,对仁寿县进行分析及研究具有其代表性的意义。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明确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随即,国家体育总局制定下发了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要求各级体育部门将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作为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体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并于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启动。在十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

    7、上,温家宝总理再一次指出和强调加快农村体育事业发展,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2011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其中再次强调“大力发展体育事业”、“ 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在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四川省的农村发展促进了农村体育建设,而农村体育的发展也推进了新农村建设。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四川省常住人口中,农村人口为48106167人,占59.82%。较之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城

    8、镇人口比重上升了13.49个百分点,但是四川省的农村人口比例依然很大。发展农村体育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全民健身发展,关系到我国的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通过调查四川省仁寿县的体育现状,分析农村体育发展的对策,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契机,大力发展四川省的农村体育。1.2 几个概念的界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中国各地将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协调

    9、推进农村各方面的建设,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新农村建设”的概念并不是新的概念,但这次“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有这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在我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一新阶段的背景下。即我国已经总体上已经达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农村:关于农村范围的界定在不同的系统现行政策法规中有所不同,从发展的角度出发,体育研究中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资料中的农村含义一致。“农村”是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业人口居住的地区,是相对应城市的区域,城市和农村构成我国的地理概念。农村体育:农村体育的参与者是指居住在农村的农村人口。农村概念的界定为地理概念,因而农村体

    10、育的概念也应是在农村地理范围内,以农村人口为参与主体在农村地理范围内所开展的各项体育活动,包括在农村地区的少数民族体育。同时,相对应于我国体育的分类,把农村体育由农村学校体育、农村竞技体育、农村群众体育三部分组成。农村学校体育则是地处农村的学校所开展的体育活动。农村竞技体育则指在农村地区举办的各种运动水平较高的比赛活动,如全国农民运动会,各省、市、县农民运动会及其他农民运动会。农村群众体育是我国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即农村人口为达到健身、健心、健美、娱乐、医疗等目的而进行的内容丰富、形势多样的身体锻炼活动。1.3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农村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农业大国,据2010

    11、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中的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5306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50.3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07137093人,乡村人口减少133237289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农村人口虽然有所减少,但仍然占了超过一半的总人口,农村的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中共中央在制定“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中国各地将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12、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协调推进农村各方面的建设,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并在“十二五”规划中再次强调“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农村体育的发展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国民体质,而农村人口的身体素质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证。四川省是个农业大省,常住人口中的农村人口为48106167人,占59.82%,但是体育人口相对较少。农村体育的发展在农村经济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体育是提高农民身体素质是重要手段,提高农民健康的身体素质是影响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体育的发展也关乎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而且体育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体育作为一种文

    13、化,能通过体育积极向上、公平竞争等体育精神升华人的思想,提高人的精神文明素质和锻炼人的意志,对提高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然而我国对农村体育的分析大多是广泛而不精确,几乎还没有被应用于合乎四川省情的研究中。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下,发展农村体育是个机遇也是挑战。由于新农村建设的提出,社会对农村发展的关注度有所提高,各界对农村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农村经济迅速的发展,农民居住习惯的改变,农村体育改革也给农村体育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从四川省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对仁寿县农村体育的调查研究,综合分析仁寿县农村体育的现状及发展,有效提高农民体育活动的参与度,以此对四川省农村体育发展起到一定

    14、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而四川省仁寿县是我省第一人口大县,对其农村体育研究具有代表性。在梳理、研究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体育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将四川省农村学校体育发展重点应用于提高四川省农村体育中,以期能为四川省在新农村建设下寻找到更适合的农村体育发展的对策,对提高四川省农村体育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2 文献综述目前,国内对农村体育的研究大多数都集中在强调农村体育的重要性,并大致提出发展农村体育的建议。学者们借鉴了相关成果,从农村体育的发展历程、农村体育的重要性、农村体育的特点、农民的健身意识、农村经济基础、农村学校体育、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特色体育项目等不同的角度出发,研究农村体育发展现状,分析农村体

    15、育发展对农村发展的影响,提出了加大宣传体育知识、增强农民健身意识、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和资金投入、大力发展农村学校体育及推广具有农村特色体育项目等对策和措施。但是,却很少结合四川省的实际情况提出在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适合四川省农村体育发展的切实有效的建议。2.1 国外对农村体育的研究世界各个国家对于农村的定义各不相同,对于农村体育的定义也与中国的农村体育有所不同。甚至于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体育活动已经没有了农村与城市的区别。通过互联网以及各期刊网并无相关论文。由于以上的原因,国外农村体育的相关资料难以借鉴,对国外农村体育发展的现状亦难以了解。2.2 国内对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已经提

    16、过“社会主义新农村”,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一概念得到了更好的完善与升华。“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主要内容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中还提出“加快农村教育、技能培训和文化事业,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村。”新农村建设与农村体育发展的辩证关系中,任程芳、刘琪指出:我国国民经济已开始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新农村建设的体育具有其现实意义,利于扩大内需,发展经济;缩小农村与城市间的贫富差距;同时有助构建和谐社会。吴炎兵在新农村建设下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对策研究中提出,建设新农村的主要内容是培养“新”农民。要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农村基层公共

    17、文化设施建设。同时开展农民喜爱的文化活动,开拓新途径,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现代文化素质的农民。其中还提到,“体育是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物质生活得到了发展,通过加强体育文化建设,促进了其精神文明的健康发展。沙占华、张泽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若干问题探讨中提出,新农村建设不是新村庄建设,建设中的不应该只将重点放在村庄的外貌上,也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先农村文化资源较不足,基础设施、活动、教育都较为贫乏,需要各级政府加大投入,丰富群众文化,全面提升广大农村素质和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农村体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夏洁指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

    18、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发展农村的体育事业,有利于发展农村文化,引导农民正确先进的思想观念,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有利于培育农村消费市场,拉动体育产业的建设与发展。高志红在农村学校体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对策研究中提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新农村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二是建设新农村,改善环境;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各项事业和谐发展;四是培育农民, 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开展体育教育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应该是提高农民素质的主要内容。2.3 国内对农村体育的研究在新农村建设之前,已有大量国内学者对我国的农村体育现状进行了调查。国内学者结合中国

    19、的实际,对农村体育的诸多课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具体而言, 国内学者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1)农村体育的发展历程。曾理等提到,体育起源于原始的农业生产、生活中体育的萌芽孕育在原始农业形态中,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建立,农民的社会经济地位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也有所不同。早期农民在劳动生活中发展了走、跑、跳跃、游水、投掷等技能,以及利用砍砸器、投掷器等生活工具完成这些动作。这样体育在最初的原始环境状态下产生和演变。而在田雨普等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我国农民体育发展中则按照发展社会经济文化和自身发展的特点将新中国农民体育分成了五个阶段,第一是起步阶段,1949年-1958年,党和

    20、国家高度重视群众体育,农民体育活动掀起了浪花;第二波浪发展阶段,1959年-1965年,受“左”思想路线影响,农村体育表面热烈,随后急转直下;第三阶段是动乱阶段,1966年-1976年,文革初期,农民体育有一些进步,但十年动乱,农村体育也得不到好发展;第四是恢复发展阶段,1977年-1985年,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农村体育蓬勃发展;第五是攀升阶段,1986年-2007年,新农村建设为农村体育发展注入动力,农村体育进入持续稳定的快速发展期。(2)关于农村体育的重要性。任莲香等认为,农民乃社会小康的根本;农民群体康泰,国家才能强盛;农村体育是国家经济体育发展的重要源泉。任程芳提到体育通过提高农民的身

    21、体素质,为创建和谐农村作出了贡献,且参加体育锻炼能帮助农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抵制迷信等,提高了精神文明建设,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任程芳,2010)。邓晓东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体育的改革中提到,农村体育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注入活力,现代体育和民俗传统项目的蓬勃发展对加强农村传统文化,完善农村新型人际关系,培养农民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抵制农村赌博、封建迷信等成规陋习现象,最终形成先进的体育文化起着很大的作用。农村体育的开展,拉动农村体育消费,推动产业发展,是促进农村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手段和重要载体。它的发展对改善农村精神面貌、抵制愚昧落后文化、繁荣农村经济、建设文明和

    22、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新型农民”增强身体素质,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可以说没有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就没有全国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3)农村体育运动的特点。张红学提到,从体育的参与方式中可以发现,体育具有空间性、体验性、创造性、娱乐性等特点。农村体育作为群众体育的组成部分,相对于城市体育而言又表现出体育项目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参与对象的广泛性和体育活动组织的松散性、体育活动开展的复杂性和季节性以及鲜活的时代性等特征。试论我国农村体育的特点中提到,体育项目具有其地域性、民族性;活动主体也具有广泛性、业余性;活动时间则具有随意性、季节性;活动场所具有多样性、简陋性。王益宝则认为

    23、,我国农村体育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参与对象的广泛性和体育活动组织的松散型;农村体育活动项目的随意性和形式的灵活性;体育活动的自发性和季节性;体育活动项目的差异性及内容的丰富性;体育功效的积极性和失控状态下的偏向性。(3)农民的体育意识淡薄。柳若松调查表明:40.2%的农民认为不需要锻炼身体,32.7%的农民认为生产劳动是体育活动,37%的农民认为体育对生产劳动存在负面影响14。邹平认为,农村的文化落后,禁锢了农民的思想,还扭曲了部分农民的体育健身观念。农民的对体育健身不正确的认识影响了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他们对一些体育活动不热衷,参与度不高。朱文富提出应加大宣传,增强农民的健身意识。并提出以下几

    24、点意见:各级体育行政部门通过各种形式普及科学体育健身知识;利用媒体插播公益性体育健身广告;针对农村群众开设专题体育健身栏目16。张红学认为由于历史原因,在一些农村地区,封建思想依然存在,小农思想根深蒂固,低俗文化乘虚而入。通过到农村体验生活发现,部分农民文化生活的空虚而经常参与打麻将等赌博活动,这在农村相当普遍。农业劳动力文化程度不高,健康意识较为缺乏,较少人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给农村开展体育运动带来了许多困难。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民健康意识的培养可以净化农村文化,才能建立和谐、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张红学,2011)(4)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夏洁在农村体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提到改革开放

    25、以来,我国非农产业的迅速扩大,农业的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下降,但农业劳动力仍占全国就业人口的50%,农村经济条件差,当地政府对体育不够重视,造成体育场馆设施的缺乏。即使有些有场地设施,但是也非常有限且设施陈旧18。在张发强的中国社会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中统计,我国大约有70余万个体育场馆,其中农村地区只占20.2%的体育场馆资源。张发强指出为和谐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加大对农村体育的投入力度。应该借鉴国外大众体育发展经营,通过社会组织和个人对社会体育事业的赞助,将所得物质多用于农村体育发展。(5)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稀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在国家级、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教材中指出,社会体育

    26、指导员积极开展群众健身活动,通过提高社会体育发展水平儿推动体育事业全面发展,能直接增进群众的体质与健康,且有利于建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章赛清的浅析影响农村体育发展的因素中提到,由于农村体育健康知识的宣传力度不够,体育专项资金的缺乏,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缺少等原因致使农民无法满足健身要求,和缺少文化氛围,农村体育发展受到了限制。王绍军、邹平的浅析我国新农村体育发展中的农村学校体育中也同样提到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重要性,和由于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的不容乐观,制约了农村体育的开展。(6)探讨农村学校体育发展问题。陆世湖在当前农村学校体育工作

    27、存在的问题和反思中提到当前存在学生体质下降的现象。并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点:教学改革跟不上社会发展步伐;应试教育影响;现行的体育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脱节;新课程改革流于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枯燥、简单;体育运动场地少、器材紧缺;体育教师综合素质影响。学生体质的下降是限制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提出深化改革,从管理着手,落实工作;及时更新学校体育教育观念;把健康知识和营养学知识纳入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个性化;提高体育教师素质。段克发提出,农村学校体育是全民健身的基础,青少年和儿童有大部分在农村,农村教育工作和农村学校体育工作是增强中华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是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人才的要求,抓好了才能

    28、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7) 关于农村特色项目的探讨。在任莲香等的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发展的新理念和新路径中对农村体育发展提出“以个性体育为特点发展;以民族特色体育为基础发展”。特长运动项目是长期存在于群众中的运动形式,发展好他们,对农村体育的开展大有好处。这些体育项目符合农村传统思想意识和风俗习惯,能使更多的农民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综上所述,国内外对四川省农村体育发展研究还非常的少,而且只有点的研究,只有理论的研究,还没有通过实践调查对四川省的实际情况来做案例研究,实践意义不深,指导性不强。3 研究方法3.1 文献资料法通过成都体育学院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

    29、网、XX和Google等搜索引擎查阅和检索相关资料。查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有关新农村建设、农村体育、农村学校体育等相关文章;查阅相关文献书籍;跟踪各相关的政策发布网站及体育网站,了解最新的政策及农村体育发展信息,从中获得研究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和数据。3.2 逻辑演绎法综合运用演绎与归纳、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了解四川省农村体育的研究现状,按照系统的观点,依据社会学、体育学、经济学等基本原理,全面分析在新农村建设下四川省农村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3.3 比较分析法通过比较我国各省的发展情况,及四川省内不同的县下农村体育发展的情况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找出适合四川省新农村体育发展的对策

    30、。3.4 专家访谈法通过对相关专家、老教师等访谈,虚心请教,为找出适用于在新农村建设下四川省农村体育现状分析及对策提出有益的意见与建议。3.5 实地走访法到农村实地走访,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和对身体锻炼的需求,了解他们的体育观念,探讨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3.6 问卷调查法对仁寿县各乡镇政府、学校及农民发放问卷,并通过问卷数据,分析仁寿县农村体育的发展现状,并根据相关数据提出对策分析。根据本文研究的内容和目的,在查阅了大量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分别设计了乡镇政府人员、学校教师、农民的调查问卷,并将初稿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经反复修改最终定稿。在发放问卷的过程中,除了问卷上已有的填写说明外,

    31、对发放问卷的人员进行了培训,统一标准和尺度,以确保问卷填写的质量和客观真实性。本人原计划对仁寿县22个镇,40个乡均发放调查问卷,并调查。但出于部分乡镇农村体育工作情况类似,本次调查的重点是部分乡镇的中小学教师,及部分乡镇的农民。本次调查向部分乡镇政府人员、学校教师、农民三个层面共发放了350份,回收290份,回收率为82.9%;有效问卷为259份,有效率为74%。发放回收有效问卷情况详见表1。政府人员(份)教师(份)农民(份)发放5060240回收4754189有效4549165表1 乡镇政府人员、学校教师、农民发放回收有效问卷数量一览4 分析与讨论4.1 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农村体育的总体要求

    32、及内容4.1.1 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意义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我国阶段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具体内容就是: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市场体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机制。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中的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总人口的50.32%。胡锦涛主席曾提到:“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


    注意事项

    本文(新农村建设下发展农村体育现状及对策分析.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