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医学微生物学.docx

    • 资源ID:10396455       资源大小:24.17KB        全文页数:2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医学微生物学.docx

    1、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标准课程编号: ,学分: ,总课时: 36(理论: 24,实践:12)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医学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医学的基础学科。它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以及特异性预防和治疗等的科学。与临床内、外科学、传染病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中感染/传染性疾病高度相关。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在于掌握和运用这门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为学习有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与医学相关的微生物(细菌、病毒为主)的基本生物学性状、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疾病的诊断、预防与治疗

    2、原则。医学微生物学分为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三篇。每篇又分为总论与各论两个大的部分,在总论中主要叙述相应微生物所共有的特性,包括形态结构、新陈代谢、生长繁殖等生物学特征、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遗传变异的规律、微生物与人体的相互关系,以及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等内容。在各论中主要介绍能够引起人类疾病并且以后工作中较为常见感染性疾病相关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性状、致病因子、抗感染免疫机理以及所致疾病诊断、预防与治疗原则。二、课程的基本要求绪 论【目的要求】 1、掌握微生物的概念与三大类微生物及其特点、医学微生物学的定义; 2、熟悉对医学微生物学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学习医

    3、学微生物学的目的和意义; 3、了解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史。第1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目的要求】 1、掌握细菌的基本形态与测量单位;基本结构及特殊结构的特征与功能; 革兰氏染色法的步骤和意义; 细菌L型,质粒,异染颗粒的概念; 2、熟悉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法。 第2章 细菌的生理【目的要求】1、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方式及群体生长的规律,培养基的种类和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状态; 2、熟悉细菌的营养物质、常见生化反应、合成代谢产物、常用培养基类型; 3、了解细菌的理化性状,细菌的能量代谢和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第3章 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目的要求】1、掌握消毒、灭菌、防腐、清洁、无菌、

    4、无菌操作及生物安全的基本概念,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及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分级; 2、熟悉常见消毒灭菌方法及应用; 了解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作用及影响因素。3、了解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及实验室感染的控制与监督和法律责任。第4章 噬菌体【目的要求】掌握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的定义; 熟悉噬菌体引起的溶原性周期和溶菌周期; 了解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第5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目的要求】1、掌握质粒、转座因子、插入序列、转座子、整合子、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等概念; 2、熟悉细菌的遗传物质,细菌基因转移与重组的过程,基因的突变,突变型细菌的种类,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意义; 3、了解细

    5、菌基因表达的调节。第6章 细菌的耐药性【目的要求】1、掌握耐药性的概念; 2、熟悉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细菌耐药的机制及控制策略; 3、了解细菌耐药的现实状况。第7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目的要求】 1、掌握正常菌群的概念及生理作用,菌群失调和机会感染的概念及意义。细菌的致病机制及其物质基础。内毒素、外毒素和类毒素的概念、性质及其生物学作用,细菌的内毒素与外毒素的区别要点。全身感染的五种不同的临床类型; 2、熟悉微生态平衡、微生态失调、超抗原和感染的概念。抗毒素的概念及其作用,吞噬细胞种类及作用,抗胞外菌感染免疫机制及功能,抗胞内菌感染免疫的特点及作用。粘膜免疫系统的抗感染作用。感染的来源,医院感

    6、染的概念。3、了解正常菌群的分布,人体各部位的微生态,引起机会感染的常见细菌。屏障结构组成,吞噬细胞的杀菌机制。第8章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目的要求】 1、掌握细菌感染防治的主要原则、类毒素的定义; 2、熟悉微生物感染的诊断方法。第9章 球菌【目的要求】1、掌握葡萄球菌A蛋白的定义及生物学功能;链球菌的分型,甲型链球菌与肺炎链球菌的鉴别要点, 抗O试验的原理及用途;脑膜炎奈瑟菌和淋病奈瑟菌的微生物学检查; 2、熟悉常见化脓性球菌的种类、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及微生物学检查方法。3、了解常见化脓性球菌的防治原则。第10章 肠杆菌科【目的要求】1、掌握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种类

    7、及致病机理;志贺氏菌的分群、致病性;沙门氏菌的致病性、免疫性、标本采集及分离鉴定、肥达试验定义及意义; 2、熟悉肠道菌的生化反应特点;大肠杆菌的致病条件;志贺氏菌的抵抗力、微生物学检查及耐药性;引起人类致病的主要沙门氏菌; 3、了解大肠杆菌的防治;志贺氏菌的免疫性及防治;沙门氏菌的防治。第11章 弧菌属【目的要求】1、掌握霍乱弧菌致病物质,病原学检查方法。掌握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性;2、熟悉霍乱弧菌两个生物型的形态、染色性、培养特性、抵抗力、抗原构造及分型、免疫性、防治原则。第12章 螺杆菌属【目的要求】掌握幽门螺杆菌的形态染色、生化反应、致病性第13章 厌氧性细菌【目的要求】1、掌握引起人类疾

    8、病的常见梭菌;破伤风梭菌的形态染色、致病性(条件破伤风外毒素作用机制及所致疾病特点)及特异性防治原则;产气荚膜梭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及所致疾病;肉毒梭菌的形态及致病性;2、熟悉产气荚膜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常见的厌氧菌培养方法;艰难梭菌所致疾病;无芽胞厌氧菌的致病条件、感染特征、所致疾病种类;临床最常见的无芽胞厌氧菌的种类;3、了解厌氧菌的种类及分布;梭状芽胞杆菌的通性;破伤风杆菌的培养特性;肉毒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无芽胞厌氧菌的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第14章 分枝杆菌属【目的要求】1、掌握结核杆菌形态结构、染色性、培养特性、抵抗力、变异性、致病性及所

    9、致疾病。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及意义,病原生物学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2、熟悉麻风杆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3、了解非结核分枝杆菌。第15章 嗜血杆菌属【目的要求】掌握卫星现象;流感嗜血杆菌的致病性。第16章 动物源性细菌【目的要求】1、掌握动物源性细菌的种类;布氏杆菌、鼠疫耶氏菌、炭疽芽胞杆菌的致病性及防治原则;2、熟悉布氏杆菌、鼠疫杆菌、炭疽芽胞杆菌的生物学特性;3、了解布氏杆菌、鼠疫杆菌、炭疽芽胞杆菌的免疫性及微生物学检查。第17章 其他细菌【目的要求】 1、掌握白喉杆菌的形态染色、致病物质(白喉毒素)及特异性防治原则; 2、熟悉白喉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原则及Shick试验原理及应用;卫星现

    10、象;铜绿假单胞菌的培养特性; 3、了解流感嗜血杆菌、百日咳杆菌、军团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性。第18章 放线菌与诺卡菌【目的要求】 1、掌握放线菌和诺卡菌的概念;硫磺样颗粒的本质和临床意义; 2、熟悉放线菌和诺卡菌的致病性; 3、了解放线菌和诺卡菌的生物学性状、免疫性、诊断与防治。第19章 支原体【目的要求】1、掌握支原体的概念、主要生物学性状形态特点、培养特性;主要致病性支原体的种类与所致疾病;2、熟悉支原体与L型细菌的区别;解脲脲原体的生化反应;3、了解支原体的生化反应、抗原构造、抵抗力。第20章 立克次体【目的要求】1、掌握立克次体的概念与生物学特性;外斐氏反应原理及应用;主要致病性立克

    11、次体的传播媒介、所致疾病;2、熟悉常见立克次体的种类,共同特征;主要致病性立克次体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 3、了解立克次体的分类、抵抗力、微生物血检查及防治原则。第21章 衣原体【目的要求】 1、掌握衣原体的概念、发育周期与形态染色;引起人类疾病的主要衣原体及所致疾病; 2、熟悉衣原体的培养特性;主要致病性衣原体的种类: 沙眼衣原体的致病性;肺炎衣原体所致疾病特点;3、了解衣原体的共同特征、分类、抵抗力及免疫性;沙眼衣原体、肺炎衣原体的微生物学检查。第22章 螺旋体【目的要求】 1、掌握螺旋体的概念;病原性螺旋体的种类;钩端螺旋体的形态结构与染色、培养特性、致病性; 2、熟悉钩端螺旋体的抵抗力

    12、、免疫性、防治原则、微生物学检查;梅毒螺旋体的形态染色、防治原则及微生物学检查;伯氏疏螺旋体的形态染色及致病性; 3、了解雅司螺旋体、伯氏疏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奋森螺旋体。第23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目的要求】 1、掌握病毒的概念,病毒大小,病毒的结构,衣壳、核衣壳、壳粒、包膜和包膜子粒的概念。病毒的增殖方式,复制周期与主要步骤,缺陷病毒和顿挫感染的概念。温度敏感突变株、重组的概念。病毒灭活的概念; 2、熟悉病毒的化学组成和功能。病毒复制过程,六类不同基因型病毒生物合成的机制,干扰现象的概念。基因产物间的相互作用方式; 3、了解病毒的不同形态,其它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病毒核酸分类原则。第24

    13、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目的要求】 1、掌握病毒的传播方式;病毒的感染类型;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 2、熟悉机体抗病毒的主要机制; 3、了解病毒转化细胞的特征和途径。第25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目的要求】 1、熟悉检测病毒抗原及抗体的方法、病毒感染的特异性预防; 2、了解病毒感染的诊断方法与防治原则; 病毒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感染的常见疫苗及用途。第26章 呼吸道病毒【目的要求】 1、掌握流感病毒基因组特征,病毒分型、分亚型的物质基础,抗原性漂移、抗原性转换的概念。SARS病毒的致病性和风疹病毒的垂直感染; 2、熟悉流感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流感病毒

    14、感染的防治原则。副粘病毒的共同特点,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副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致病性及各自所致疾病。腺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呼肠病毒所致疾病。 3、了解流感病毒病原生物学检查原则, 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副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所致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原则。第27章 肠道病毒【目的要求】 1、掌握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型别,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则; 2、熟悉人类肠道病毒的种类及共同特性; 3、了解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新肠道病毒的致病性。第28章 急性胃肠炎病毒【目的要求】 1、掌握轮状病毒的型别,致病性; 2、熟悉轮状病毒的免疫性及防治原则; 3、了解肠道腺病毒,杯状病毒,

    15、星状病毒。第29章 肝炎病毒【目的要求】 1、掌握HBV形态结构,基因结构,抵抗力及抗原抗体系统组成、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2、熟悉五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征及签别要点;HBV的传染源,传播途径; 3、了解HBV的免疫力及致病机制。第30章 虫媒病毒【目的要求】 1、掌握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流行病学特点、致病性与免疫性。掌握登革病毒的传播媒介及其所致疾病的特点。 2、熟悉虫媒病毒的主要特征及临床类型。乙脑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 3、了解登革病毒的致病性,森林脑炎病毒的流行特点,致病性。第31章 出血热病毒【目的要求】 1、掌握汉坦病毒致病性,流行环节; 2、熟悉汉坦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及微生物学检

    16、查; 3、了解其他出血热病毒。第32章 疱疹病毒【目的要求】 1、掌握疱疹病毒的致病性; 2、熟悉疱疹病毒的种类,共同特征; 3、了解疱疹病毒的防治。第33章 逆转录病毒【目的要求】 1、掌握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传染源、传播途径、致病过程; 2、熟悉HIV的结构,复制过程、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3、了解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HTLV)所致疾病。第34章 其它病毒【目的要求】 1、掌握内基小体的定义; 2、熟悉狂犬病病毒的致病性和防治原则;人乳头瘤病毒(HPV)的致病性; 3、了解其他病毒的生物学特点。第35章 朊粒【目的要求】1、掌握朊粒的概念; 2、熟悉朊粒的生物学特性及与之有关的

    17、疾病。第36章 真菌学总论【目的要求】 1、掌握真菌的概念及结构,真菌繁殖方式,真菌培养要求,真菌的致病方式; 2、熟悉真菌检测。第37章 主要致病性真菌 【目的要求】 1、掌握皮肤癣真菌常见的种类和致病性;白假丝酵母菌、新生隐球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 2、熟悉表面感染真菌,皮下组织真菌感染; 3、了解其他真菌特点。三、课程内容绪 论【教学内容】 1、微生物、病原微生物、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 2、三大类微生物及其特点。 3、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微生物的分布,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与祖国医学的关系。第1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教学内容】 1. 概述细菌的含义 2. 细菌大小及测量单位、

    18、三种主要形态及排列方式 3. 细菌的基本结构 4. 细菌的特殊结构 5. 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的原则 第2章 细菌的生理【教学内容】1、细菌的营养类型与营养物质2、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营养、温度、pH、气体环境和渗透性3、细菌个体和群体生长繁殖的规律:二分裂无性繁殖和细菌群体的生长曲线4、细菌的能量代谢方式:发酵、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5、细菌的代谢产物6、细菌的分类原则 第3章 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教学内容】1、消毒灭菌的常用术语: 消毒、灭菌、防腐、清洁、无菌、无菌操作。2、消毒灭菌的方法:3、物理消毒灭菌方法的应用4、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5、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生物安全的定

    19、义、病原微生物的分类、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分级、实验感染控制及监督第4章 噬菌体【教学内容】1、噬菌体的定义2、噬菌体的分布、形态结构、化学组成、宿主特异性和抵抗力3、毒性噬菌体的复制周期或溶菌过程,噬斑的定义4、温和噬菌体的定义、前噬菌体、溶原性细菌、溶原性、温和噬菌体的存在形式及温和噬菌体的溶原性周期和溶菌性周期,其与细菌遗传物质转移的关系第5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教学内容】1. 细菌的遗传物质:染色体、质粒、转座因子、整合子、噬菌体2. 细菌基因表达的调控3. 基因转移和重组: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和原生质体融合 4. 基因突变5. 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实际意义第6章 细菌的耐药性

    20、【教学内容】1. 抗菌药物的种类2.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3. 细菌耐药的机制:耐药性定义、耐药机制4. 细菌耐药性的防治第7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教学内容】1、感染、致病菌、非致病菌、条件致病菌的定义2、正常菌群、微生态学的含义3、细菌的致病性4、细菌的致病性5、感染的发生与发展第8章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教学内容】1、细菌学诊断2、人工主动免疫3、人工被动免疫4、血清学诊断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第9章 球菌【教学内容】1、葡萄球菌2、链球菌3、肺炎链球菌4、奈瑟菌属第10章 肠杆菌科【教学内容】1、肠道杆菌的共性2、埃希菌属3、志贺菌属4、沙门菌属第11章 弧菌属【教学内容】1. 霍

    21、乱弧菌形态结构、培养、抗原构造与分型;古典生物型与EL Tor生物型;抵抗力、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2. 副溶血性弧菌所致疾病第12章 螺杆菌属【教学内容】1、幽门螺杆菌的形态染色、生化反应、致病性2、幽门螺杆菌形态染色、生化反应、致病性第13章 厌氧性细菌【教学内容】1、破伤风梭菌2、产气荚膜梭菌3、肉毒梭菌4、艰难梭菌5、无芽胞厌氧菌第14章 分枝杆菌属【教学内容】1、结核分枝杆菌2、麻风分枝杆菌第15章 嗜血杆菌属【教学内容】1. 流感嗜血杆菌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及所致疾病第16章 动物源性细菌【教学内容】1. 人畜共患病、动物源性疾病的概念2. 布鲁菌属种类、形

    22、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免疫性、防治原则3. 炭疽芽胞杆菌形态特征、培养特性、抵抗力、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防治原则4. 鼠疫耶氏菌鼠疫杆菌的形态和染色特征、变异、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临床类型、免疫性与预防。第17章 其他细菌【教学内容】 1、白喉棒状杆菌 2. 百日咳鲍特菌形态、所致疾病、免疫性与预防 3. 铜绿假单胞菌培养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诊断与防治 4. 嗜肺军团菌形态、所致疾病、诊断与防治第18章 放线菌与诺卡菌【教学内容】1. 放线菌的定义、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的比较。 2. 主要致病性放线菌及其致病性;硫磺颗粒的本质及检出意义。第19章 支原体【教学内容】1. 概述:

    23、支原体定义、生物学性状:形态与结构、培养特性、生化反应(分解葡萄糖、精氨酸、尿素)、抗原构造、抵抗力、对人致病支原体的种类、与细菌L型的区别2. 肺炎支原体:生物学性状;致病性(感染途径、致病物质、所致疾病)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3. 解脲脲原体:生物学性状(T株、分解尿素)、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分离培养、血清学试验、PCR技术), 及防治原则。第20章 立克次体【教学内容】1. 概述: 立克次体定义、共同特点与分类(常见致病的立克次体种类), 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血清学诊断。2. 普氏立克次体:所致疾病及其传播方式,外斐反应;3.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所致疾病及其传播方式;

    24、 4. 恙虫热立克次体:所致疾病及其传播方式;血清学诊断5. 贝纳柯克斯体:形态染色、培养、变异、抵抗力;致病性(所致疾病及传播方式);诊断与防治6. 汉赛巴通体第21章 衣原体【教学内容】1. 概述:衣原体定义、共同特征、致病性衣原体的种类2. 衣原体的发育周期、培养特性3. 沙眼衣原体:三个生物变种;生物学性状(发育周期、原体与始体的区别)沙眼衣原体所致疾病、传播方式、血清型与所致疾病关系、微生物学检查方法;性病淋巴肉芽肿亚种所致疾病4. 肺炎衣原体:致病性第22章 螺旋体【教学内容】1. 概述:螺旋体定义, 分布、种类(常见致病性螺旋体的种类)2. 钩端螺旋体: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抵抗

    25、力、抗原构造与分类;传播途径及中间宿主;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 免疫性;检查方法;疫苗预防3. 梅毒螺旋体:形态、培养特性、抵抗力;所致疾病;传播方式;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疫苗预防4. 伯氏疏螺旋体:生物学性状、流行环节、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5. 回归热螺旋体与奋森螺旋体所致疾病。第23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教学内容】1. 病毒的大小(nm)与形态。2. 病毒的结构:裸露病毒(核衣壳:核酸衣壳) 或 包膜病毒(核衣壳包膜)。3. 病毒的核酸与蛋白质:(1)病毒的核酸 (2)病毒的蛋白质4. 病毒的增殖:(1)病毒增殖周期( 2)病毒的异常增殖( 3)干扰现象(interference)5病毒的遗

    26、传与变异:(1)传统遗传学( 2)分子遗传学6病毒的分类: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粒的基本概念。第24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教学内容】1. 病毒的传播方式:水平传播、垂直传播2. 病毒的致病机制3. 病毒性感染4. 病毒的感染类型第25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教学内容】 1. 病毒的诊断 2抗病毒治疗:抗病毒药物或制剂 3病毒感染的预防,病毒疫苗的种类 4病毒的分离培养及鉴定第26章 呼吸道病毒【教学内容】1. 流行性感冒病毒2. 副粘病毒3. 风疹病毒4. SARSCov的传染源,传播途径,致病性与免疫性及防治原则5. 腺病毒第27章 肠道病毒【教学内容】 1. 肠道病毒的共同特征 2.

    27、 脊髓灰质炎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3. 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致病性 4. 新型肠道病毒:肠道病毒68、69、70、71型的致病性第28章 急性胃肠炎病毒【教学内容】 轮状病毒: 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第29章 肝炎病毒【教学内容】 1. 甲型肝炎病毒: 生物学特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2. 乙型肝炎病毒: 生物学特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3. 丙型肝炎病毒: 生物学特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3. 丙型肝炎病毒生物学特点和致病性 4. 丁型肝炎病毒生物学特点和致病性 5. 戊

    28、型肝炎病毒: 生物学特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6. 五型主要肝炎病毒的鉴别要点第30章 虫媒病毒【教学内容】 1. 虫媒病毒的共同特征 2. 乙脑病毒:生物学性状、传播途径、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3. 登革病毒致病性第31章 出血热病毒【教学内容】 汉坦病毒:生物学性状、传播途径、致病性与免疫性、防治原则第32章 疱疹病毒【教学内容】 1. 疱疹病毒的种类及共同特点。 2. 单纯疱疹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3.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第33章 逆转录病毒【教学内容】 人类

    29、免疫缺陷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第34章 其它病毒【教学内容】 1. 狂犬病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2. 人乳头瘤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第35章 朊粒【教学内容】1. 朊粒的概念2. 生物学特性3. 致病性与免疫性4. 诊断与治疗第36章 真菌学总论【教学内容】 1. 真菌的概念及分类 2. 生物学性状:形态结构:单细胞、多细胞、孢子、菌丝;培养特性(培养条件、菌落类型与特点); 3. 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 4. 微生物检测与防治原则 第37章 主要致病性真菌 【教学内容】1、皮肤癣真菌:种

    30、类、形态、培养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2、皮下组织感染真菌:着色真菌;申克孢子丝菌3、条件致病性真菌:白假丝酵母菌的形态、培养特性,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法;新生隐球菌的形态、培养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 曲霉、毛霉、卡氏肺孢菌的致病性四、教学建议医学微生物学分为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三篇。每篇又分为总论与各论两个大的部分,在总论中主要叙述相应微生物所共有的特性,包括形态结构、新陈代谢、生长繁殖等生物学特征、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遗传变异的规律、微生物与人体的相互关系,以及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等内容。在各论中主要介绍能够引起人类疾病并且以后工作中较为常见感染性疾病相关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性状、致病因子、抗感染免疫机理以及所致疾病诊断、预防与治疗原则。五、教学时数分配本门课程总时数为36学时,其中理论24学时、实践12学时。 章节内 容理论实验学时绪 论101第1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369第2章细菌的生理


    注意事项

    本文(医学微生物学.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