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河南省豫北重点中学学年高二联考语文试题.docx

    • 资源ID:10381699       资源大小:34.01KB        全文页数:2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河南省豫北重点中学学年高二联考语文试题.docx

    1、河南省豫北重点中学学年高二联考语文试题河南省豫北重点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12月联考语文试题 河南省豫北重点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12月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国历史上对茶的称谓和写法很多,有茗、葭、茶等叫法与写法,至唐代茶圣陆羽着茶经后,茶字的形、音、义才固定下来。隋唐时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茶道盛行,饮茶已成为人们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人们不仅讲究煮茶技艺,对茶具亦十分重视。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盛唐时的茶具以金银器皿为主,这与唐代贵族喜用金银器有关。唐代金银器制作工艺发展迅速,日趋纯熟,并大量吸收

    2、西亚和中亚金银器发达地区在工艺、造型及纹饰等方面的长处,使得唐代的金银茶具既实用又精美。唐代盛行煮茶与煎茶,饼茶须碾成茶末煮饮。据查,唐人的饮茶习惯与现代人有所不同,有在茶中加盐的习惯,唐人认为盐有益于散发茶香,所以烹茶时在茶汤中加入适量的盐调味(这种习俗在今天我国藏、蒙地区仍可见遗风)。 当然,这时的茶具在重视金银器皿的同时,并未放弃瓷器。晚唐至五代时,我国瓷器也进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形成了以如玉似冰的越窑青瓷及邢窑白瓷为代表的瓷茶具新时代。唐代陆龟蒙有秘色越器诗曰: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题目中的秘色越器就是指唐代越窑青瓷精品,秘色是赞誉越窑瓷器釉色

    3、罕见的青翠莹润之美;后来五代时吴越国钱氏割据政权控制了越窑窑场,命令这些瓷窑专烧供奉朝廷用瓷,秘不示人,庶民不得使用;且釉药配方、制作工艺保密,故名。 宋代是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上至王公大臣、文人僧侣,下至商贾绅士、黎民百姓,无不以饮茶为时尚。宋人饮茶一改唐人煮茶之法,将茶末置于茶盏,以茶瓶注汤点啜,称点茶,比唐代煎茶法更为讲究,包括将团饼炙、碾、罗,以及候汤、点茶等一整套规范的程序。在点茶方式的基础上,宋人还创造出了一种被称为斗茶的饮茶娱乐方式。宋人斗茶,先斗色、次斗痕。先将研细的茶末放入茶盏之中,一边以执壶注沸水下冲,一边用荼筅击拂,最后看谁汤花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则为赢。点茶,赏茶,品

    4、茶,斗茶,显示了宋人茶色生香,有滋有味的生活! 清代,茶文化呈现出多元面貌。文士茶勃兴,改宋元的点茶为冲茶,将茶叶直接投入壶中冲泡,再注茶杯饮用,奠定了今日的泡饮方式。清康、雍、乾三代是清宫茶具制造的鼎盛期,出现了粉彩、珐琅彩、仿木石等创新茶具。从从茶具形制讲,除茶壶与茶杯外,盖碗是清代茶具一大特色。盖为天、碗为人、托为地,展现了中国人有关器用之道的哲学观。当然,清代的茶碗并非全部带盖,而是在烧制中即分为盖碗和碗两类。 (选自杯盏千古传雅韵,有删减)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代茶圣陆羽著茶经以前,茶的称谓和写法有很多种,茶字的形、音、义都还没有固定下来。 B. 隋

    5、唐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宋代是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清代茶文化呈现出多元面貌。 C. 唐代讲究煮茶与煎茶技艺。宋代流行点茶,有一整套规范的程序,比唐代煎茶法更为讲究。 D. 盛唐时茶具以金银器皿为主,有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的说法,体现出唐人在饮茶时将茶具放在第一位的思想。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唐代金银器制作工艺发展迅速,日趋纯熟,金银茶具既实用又精美;盛唐时茶具主要是金银器皿,这与唐代贵族喜用金银器不无关系。 B. 唐人认为盐有益于散发茶香,所以有烹茶时在茶汤中加入适量的盐调味的习惯,这种习俗在今天我国的藏、蒙地区仍可见遗风。 C. 晚唐至五代时,我

    6、国瓷器进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但自从吴越国钱氏割据政权控制了越窑窑场后,老百姓就不能再用瓷器了。 D. 秘色越器的秘色既是赞誉越窑瓷器釉色罕见的青翠莹润之美,也是指瓷窑秘不示人,釉药配方、制作工艺保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宋代盛行茶道,这从宋代几乎全民都以饮茶为时尚以及宋人点茶、赏茶、品茶、斗茶等茶色生香、有滋有味的生活中都可体现出来。 B. 文士茶,改宋元的点茶为冲茶,将茶叶直接投入壶中冲泡,再注茶杯饮用,今日的泡饮方式就是在此基础上延续而来的。 C. 不同时代,茶具各有不同,盖碗是清代茶具的一大特色,当然,清代的茶碗并非全部带盖,在烧制中即分为盖碗和碗两类。

    7、D. 到了清代,相比隋唐以及宋代,饮茶方式变得更为简单方便了,茶具制造更为新颖多样,有关器用之道的哲学观也更深刻丰富。 【答案】1. D 2. C 3. D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D项,体现出唐人在饮茶时将茶具放在第一位的思想说法错误,文中并无此说法。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述的差别。C项,老百姓就不能再用瓷器了,理解错误,原文后来五代时吴越国钱氏割据政权控制了越窑窑场,命令庶民不得使用,

    8、不能使用越窑窑场的瓷器不代表所有瓷器都不能使用。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D项,有关器用之道的哲学观也更深刻丰富说法错误,原文盖为天、碗为人、托为地,展现了中国人有关器用之道的哲学观并不能说明有关器用之道的哲学观更深刻丰富;另外,饮茶方式变得更为简单方便了也于文无据。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

    9、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织席记 孙犁 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从南几县走过来,在蠡县、高阳,到处在纺线、织布。每逢集日,寒冷的早晨,大街上还冷冷清清的时候,那线子市里已经挤满了妇女。她们怀抱着一集纺好的线子,从家里赶来,霜雪粘在她们的头发上。她们挤在那里,急急卖出自己的线子,买回棉花;赚下的钱,再买些吃食零用,就又匆匆忙忙回家去了。回家路上的太阳才融化了她们头上的霜雪。 到端村。集日那天,我先到了席市上。这和高、蠢一带的线子市,真是异曲同工。妇女们从家里把席一捆捆背来,并排放下。她们对于卖出成品,也是那么急迫,甚至有很多老太太,在乞求似的招唤着席贩子:看我这个来呀,你过来呀! 她们是急于卖出席

    10、,再到苇市去买苇。这样,今天她们就可解好苇,甚至轧出眉子,好赶织下集的席。时间就是衣食,劳动是紧张的,她们的热情的希望永远在劳动里旋着。 在集市里充满热情地叫喊、争论。而解苇、轧眉子,则多在清晨和月夜进行。在这里,几乎每个妇女都参加了劳动。 那些女孩子们,相貌端庄地坐在门前,从事劳作。 这里的房子这样低、挤、残破。但从里面走出来的妇女、孩子们却生的那么俊,穿得也很干净。普遍终日地劳作,是这里妇女可亲可爱的特点。她们穿得那么讲究,在门前推送着沉重的石砘子。她们的花鞋残破,因为她们要经常在苇子上来回践踏,要在泥水里走路。 她们,本质上是贫苦的人。也许她们劳动是希望着一件花布褂,她们是这样辛勤的劳动

    11、人民的后代。 在一片烧毁了的典当铺的广场上,围坐着十几个女孩子,她们坐在席上,垫着一小块棉褥。她们晒着太阳,编着歌儿唱着。她们只十二三岁,每人每天可以织一领丈席。劳动原来就是集体的,集体劳动才有乐趣,才有效率,女孩子们纺线愿意在一起,织席也愿意雀一起。问到她们的生活,她们说现在是享福的日子。 生活史上的大创伤是敌人在炮楼戳着的时候,提起来,她们就黯然失色,连说不提了,不提了。那个时候,是掘地梨的时候,是端村街上一天就要饿死十几条人命的时候。 敌人决堤放了水,两年没收成,抓夫杀人,男人也求生不得。敌人统制了苇席,低价强收,站在家里等着,织成就抢去,不管你死活。 一个女孩子说:织成一个席,还不能点

    12、火做饭!还要在冰凌里,用两只手去挖地梨。 她们说:敌人如果再待一年,端村街上就没有人了!那天,一个放鸭子的也对我说:敌人如果再待一年,白洋淀就没有鸭子了! 她们绝处逢生,对敌人的仇恨长在。对民主政府扶植苇席业,也分外感激。公家商店高价收买席子,并代她们开辟销路,她们的收获很大。 生活上的最大变化,还是去年分得了苇田。过去,端村街上,只有几家地主有苇。他们可以高价卖苇,贱价收席,践踏看人民的劳动。每逢春天,穷人流血流汗帮地主去上泥,因此地主家的苇子才长得那么高。可是到了年关,穷人过不去,二百户人,到地主家哀告,过了好半天,才看见在钱板上端出短短的两戳铜子来。她们常常提这件事!她们对地主的剥削的仇

    13、恨长在。这样,对于今天的光景,就特别珍重。 1947年3月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第一段中霜雪粘在她们的头发上太阳才融化了她们头上的霜雪两个句子运用环境描写的方法,突出了乡村女子的辛苦和勤劳。 B. 文章先描写高、蠡一带的线子市的场面,接着描写端村织席交易的场面,目的是突出不同地方的劳动妇女都有自己的劳作特长。 C. 抗战胜利后,解放区的民主政府扶植苇席生产,还将苇田分给穷人。正是出于对民主政府的感激,她们的劳动热情高涨。 D. 善于描写白洋淀一带的女子形象,本文采用今昔对比,以小见大的手法,反映了时代和社会的沧桑变化。 5. 在文中第段,描写了一

    14、个动人的织席场面。请结合文意,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6. 文章的结尾部分补叙了过去的生活状况,是否可以将这一部分删去?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 【答案】4. D 5. 写这样的劳动场面是为了和下文提到的不久前的岁月作对比,从而突出了时代和社会的沧桑变化。表现端村劳动妇女快乐的心情。 6. 不可删去。交代了上文中织席妇女劳动的积极性今非昔比的原因;进一步突出了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给劳动人民带来无限希望的圭题;使文章内容更丰富,给新旧交替的历史留下了珍贵的影子。 【解析】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小说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内容判断正误,此题

    15、A项考核环境描写的作用,B项考核场面描写的作用,C项考核文章的内容,D项考核艺术手法。A项,运用的是细节描写的方式。B项,目的是突出不同地方的劳动妇女都有自己的劳作特长理解错误,目的是突出社会的变化。C项,理解过于片面,还有对敌人的仇恨,对新生活的追求。 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安排的能力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答出情节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内容和读者的角度分析其作用。此题注意先从内容场面的特征欢快,表现表现端村劳动妇女快乐的心情;从结构上分析,下文写不久前的岁月,作用是二者形成对比,效果是突出了时代和社会的沧桑变化。 点睛: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

    16、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此题主要从人物塑造、主旨的表达和情节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 6.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学生的探究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题目探究的重点,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此题探究语段是否删除,首先明确观点,答出语段的内容,然后分析和上文、主旨等的关系,如赞同,首先答出此语段是补叙过去痛苦的经历。从情节上交代了上文中织席妇女劳动的积极性今非昔比的原因;从内容上丰富文章的内容,从主旨的角度进一步突出了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给劳动人民带来无限希望的主题。 (三)实用类文

    17、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日前,北京市3600多家医疗机构全面推行医药分开综合改革。此次改革主要通过三个方面的调整,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建立起医疗系统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 北京市属医院将本着多个有利于的原则进行药品阳光采购,即有利于质量、价格、需求相统一,有利于保证药品质量和稳定供应,有利于降低药品虚高价格,有利于保持医联体内部用药的一致性,有利于保持患者治疗连续性原则,对目前使用的4971种药品在阳光采购平台统一采购,并在北京市医药集中采购服务中心的官网上公布各医疗机构药品采购品种及价格。 药剂师张阳鑫说,通过阳光采购平台,可以查看到药品库存状

    18、况,既减少了工作量,采购时又心里有数,他强调,医院还可以根据企业评分,选择更加优质的药品企业。 为使患者合理用药,医管局推动22家医院,设置临床药师及用药咨询中心。药品用法用量、不良反应、注意事项,都可在用药咨询中心找到答案。 多家医院提供的便民服务让百姓用药更安心,同仁开设专病用药管理门诊,针对特定疾病的用药进行管理;积水潭医院患者出院后,有专职药师进行门诊追踪、随访和用药指导;天坛开设医师药师联合门诊,以满足患者不同需求 (摘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 阳光采购是指通过公开透明、多方谈判、动态调整、成果共享的措施,加强政府综合监管,实现采购行为阳光透明,交易过程公平规范。阳光采购针对市场供应充足

    19、的常用药,引导我市同类药品价格始终处于全国较低水平。 为保障价格下降后药品的质量安全,卫计委拟将药品质量作为第一要素,对存在发生严重药害事件造成严重不良社会影响的企业,屡次发布严重违规广告的企业和查实存在严重商业贿赂行为的企业,以及生产环节抽验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品种,实行一票否决,直接纳入不良记录。 药监局也将加大药品质量抽验力度,提升监控能力。对供应价格明显偏低存在质量隐患的产品,开展重点抽验工作;对降价幅度调整较大的品种,开展有针对性地抽验工作,保障药品价格降低而质量不降低。 (摘编自2017年医药分开综合改革新政) 材料三 4月8日,北京3600多家医疗机构将全面取消药品加成,统一实施药

    20、品阳光采购,设立医事服务费,对435个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进行调整规范,呼吁多年的医药分开在北京率先正式实施。本次改革主要包括三方面: 一是取消挂号费、诊疗费,设立医事服务费。设置医事服务费,医务人员和患者都能受益。三甲医院的普通门诊、主任医师、知名专家的医事服务费分别为50元、80元、100元,明显看出对医务人员劳动价值的提高;三甲医院、二级医院、一级医院及以下医疗机构普通门诊的医事服务费报销之后患者分别花10元、2元、1元钱,这会让更多一般病症的患者到基层医院去就医,有效推进了分级诊疗,缓解患者看病难的问题。 二是实施药品阳光采购,取消15%药品加成,零差率销售,彻底结束以药养医的岁月,更加突

    21、出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三是调整435项医疗服务项目的价格。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项目,价格都上调了;而核磁等检查的价格都下降,医务人员的收入增多,患者花钱和以前差不多,但服务质量得到了提升。 (人民网)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通过公开透明、多方谈判、动态调整、成果共享的措施,实现药品采购行为阳光透明,交易过程公平规范,有利于药品质量、价格、需求的统一。 B. 实施药品阳光采购,将彻底结束公立医院以药养医的岁月,一些市场供应充足的常用药品价格能处于全国较低水平,突出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C. 全面推行医药分开综合改革,主要目的是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全部药品都需通

    22、过阳光采购,以保证药品质量和稳定供应,保持医联体内用药一致。 D. 药品阳光采购之后,好处多多,患者可随时查询到药品采购品种及价格,药剂师可以及时查看药品库存状况,医院可以选更优质的药品企业。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材料一先报道了北京市本次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坚持的原则,突出了多个有利于的内容,接着从不同角度对医改带来的变化作了介绍。 B. 材料二报道的重点在医药分开药品价格下降后如何保障药品的质量安全方面,卫计委和药监局的现有做法为药品质量起,保驾护航的作用。 C. 材料三报道的设立医事服务费的目的和好处,让百姓认识到看病不一定非到大医院,这就有效推进了分级诊

    23、疗,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的问题。 D. 三则材料为了突出各自的报道重点,都运用了列数字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让读者具体又详细的了解医改的情况,表现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E. 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所报道的内容侧重点不同,但是将三则材料综合起来,能够使读者对北京市所推行的医药分开综合改革有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9.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医药分开后,如何保障百姓用药安全? 【答案】7. C 8. AE 9. (1)卫计委将质量作为评价药品的第一要素,实行一票否决制;(2)药监局加大药品质量抽验力度,提升药品质量监控能力。(3)医院选择更加优质的药品企业,提供优质药品。(4)提供便民服务,设置用药咨询中心

    24、,让百姓可查可问。 【解析】 7. 试题分析:全部药品错,原文对目前使用的4971种药品。 8. 试题分析:B项,现 有做法错,原文有拟、将;C项,从根本上解决与原文不符;D项,都运用了数字和举例的说明方法错,第二则材料没有用数字。 9. 试题分析:注意从质量一票否决制加大药品质量抽验力度选择更加优质的药品企业设置用药咨询中心的角度分析分析。 点睛:新闻调查提建议的题目一般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概括,不是针对此现象提出和文章内容不相关的观点,是对文中相关的专家的观点的概括和总结。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

    25、,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辨,而涉猎书传。永平十六年,使西域。十八年,帝崩。焉耆以中国大丧,遂攻没陈睦。龟兹、姑墨数发兵攻疏勒。超守盘橐城,与忠注为首尾,士吏单少,拒守岁余。肃宗初即位,以陈睦新没,恐超单危不能自立,下诏征超。超发还,疏勒举国忧恐。其都尉黎弇曰:汉使弃我,我必复为龟兹所灭耳,诚不忍见汉使去。因以刀自刎。超还至于窴,王侯以下皆号泣曰:依汉使如父母,诚不可去。互抱超马脚,不得行。超恐于窴终不听其东,又欲遂本志,乃更还疏勒。疏勒两城自超去后,复降龟兹,而与尉头连兵。超捕斩反者,击破尉头,杀六百余人,疏勒复安。建初三年,超率疏勒、康居、于窴、居弥兵一万人攻姑墨石

    26、城,破之,斩首七百级。超欲因此叵平诸国乃上疏请兵书奏帝知其功可咸议欲给兵平陵人徐干素与超同志上疏愿奋身佐超。八年,拜超为将兵长史。以徐干为军司马,别遣卫侯李邑护送乌孙使者,赐大小昆弥以下锦帛。李邑始到于窴,而值龟兹攻疏勒,恐惧不敢前,因上疏陈西域之功不可成,又盛毁超拥爱妻,抱爱子,安乐外国,无内顾心。超闻之,叹曰:身非曾参而有三至之谗,恐见疑于当时矣。遂去其妻。帝知超忠,乃切责邑曰:纵超拥爱妻,抱爱子,思归之士千余人,何能尽与超同心乎?令邑诣超受节度。诏超:若邑任在外者,便留与从事。超即遣邑将乌孙侍子还京师。徐干谓超曰:邑前亲毁君,欲败西域,今何不缘诏书留之,更遣它吏送侍子乎?超曰:是何言之陋

    27、也!以邑毁超,故今遣之。内省不疚,何恤人言!快意留之,非忠臣也。 (节选自后汉书班超传) 注忠,疏勒王的名字。 10. 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超欲因此叵平诸国乃上疏请兵书奏帝知其功可成议欲给兵平陵人徐干素与超同志上疏愿奋身佐超 B. 超欲因此叵平诸国乃上疏请兵书奏帝知其功可成议欲给兵平陵人徐干素与超同志上疏愿奋身佐超 C. 超欲因此叵平诸国乃上疏请兵书奏帝知其功可成议欲给兵平陵人徐干素与超同志上疏愿奋身佐超 D. 超欲因此叵平诸国乃上疏请兵书奏帝知其功可成议欲给兵平陵人徐干素与超同志上疏愿奋身佐超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

    28、,又称表宇,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成年了才取名定字。 B. 崩,君王时代指帝王去世。礼记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 C. 建初,文中指年号。古代除了用皇帝年号纪年外,也常用天干地支纪年。 D. 疏,上奏皇帝的一种奏章;上疏是臣子向帝王献策言事的重要途径。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班超孝顺勤劳。班超不拘小节,但是对父母孝顺,为人恭谨;居家常施行勤俭,不认为辛苦劳作是耻辱的事。 B. 班超忠于职守。焉耆攻陷陈睦,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班超固守盘橐城,与疏勒王忠前后呼应,坚守了一年多。 C. 班超不畏危险。肃宗害怕班超势孤力单会有

    29、危险,于是召他回朝,但班超因种种原因,不顾危险回到了疏勒。 D. 班超宽容正直。李邑诋毁班超,皇帝不悦,诏命班超留下李邑,但班超仍然派李邑护送乌孙侍子回京城。 13. 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使弃我,我必复为龟兹所灭耳,诚不忍见汉使去。 (2)以邑毁超,故今遣之。内省不疚,何恤人言! 【答案】10. B 11. A 12. D 13. (1)汉使抛弃我们,我们一定会再次被龟兹灭亡,我实在不忍心看着汉使离去。(2)因为李邑诋毁班超,所以现在派遣他去。自我反省而不内疚,何必担心别人的话呢! 【解析】 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

    30、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此题注意诸国是叵平的对象,作其宾语;书奏帝知的主语不同,中间断开。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31、、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此题A项,字是成年时才取的,名不是。 1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此题D项,诏命班超留下李邑错,原文意思是如果李邑能胜任在外事务的话,便留下办事。 1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弃:抛弃;诚:实在;为所:被动句式;毁:诋毁;疚:内疚;恤:担心。 参考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汨罗遇风 柳宗元 南来不作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 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 注柳宗元因永贞革新失败而贬为永州司马(今湖南零陵)十年,十年后,朝廷诏其回京听用。此诗大概作于此时。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句南来一词,点明白己的处境,写诗人仰慕屈原而前来汨罗江悼念屈原。 B. 不作楚臣悲,采用对比的手法,意指自己不会再像屈原那样为报国无门而悲伤白怜。 C. 重入修门自有期


    注意事项

    本文(河南省豫北重点中学学年高二联考语文试题.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