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中考物理实验专题汇总.docx

    • 资源ID:10375291       资源大小:30.52K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考物理实验专题汇总.docx

    1、中考物理实验专题汇总中考物理实验专题汇总1 热学实验实验一、探究水的沸腾quot;实验【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烧杯、中心有孔的纸板、温度计、水、秒表【实验装置】【实验步骤】按装置图安装实验仪器;用酒精灯给水加热并观察;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并观察水的沸腾现象。完成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实验现象】水沸腾时的现象:剧烈的汽化现象,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虽继续加热,它的温度不变。水沸腾前水沸腾后3.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24.液体沸腾的条件:(1)温度达到沸点;(2)继续吸收热量。【实验补充】(1)液体沸腾需要一

    2、定的温度,在标准大气压下不同的液体沸点不同。(2)液体沸腾前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沸腾后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3)液体的沸点还与大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液体的沸点越高,高压锅就是利用了这一原理。(4)蒸发和沸腾的异同:汽化方式异同点蒸发沸腾不同点发生部位液体表面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温度条件任何温度只在沸点时剧烈程度缓慢剧烈相同点都属于汽化现象,都是吸热过程【考点方向】1、水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2、由图像描点,水沸腾时特点:温度不变,继续吸热。3、开始加热到沸腾时间过长,改进:用温水;减少水的质量;4、石棉网作用:使烧杯底部受热均匀。5、酒精灯拿开后,沸腾继续,原因:石棉网有余热,水断续

    3、吸热;6、水沸点98度,原因:低于1个标准大气压。7、沸水降温至室温,温度变化特点:先快后慢。8、若无论加热多长时间,水都不能沸腾,原因:火力太小,吸收热量小于热损失。9、安装装置时顺序:自下而上。10、水沸腾前,烧杯内上升的气泡是由大变小的;3水沸腾时,烧杯内上升的气泡由小变大,因为上升过程中,水对气泡压强变小。11、烧杯的纸盖上留有两个小孔,穿过温度计的那个孔作用:固定温度计。另外一个孔的作用是使水面上方大气压强与外界相同,使水的沸点测量值更准确;若不留小孔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影响是如果没有小孔,会使里面气压增大,测出的水的沸点偏高。【创新母题】如图甲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4、1)图甲实验装置的组装顺序应为_(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其中石棉网的作用是。带孔硬纸板的作用是。(2)实验中某次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为_。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由图可知本实验中水的沸点为_。在0-2min内时,烧杯内的水(选填吸收/放出)热量,温度(选填不变/升高/降低)。2-3min内水(选填吸收/放出)热量。(3)实验中发现温度计上部出现许多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是_形成的。实验过程中沸腾前观察到烧杯内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声音比沸腾后。(4)该实验可以得出水沸腾的条件是、。(5)撤去酒精灯后,水仍能继续沸腾一小段时间,其原因是_。【答案】(1).自下而上;使

    5、烧杯受热均匀;减少热量散失,缩短加热时间,同时固定温度计位置。(2).92;98;吸收;升高;吸收(3).水蒸气液化;沸腾前烧杯内的气泡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小;声音越来越大。(4)达到沸点、继续吸热。4(5).石棉网的温度仍高于水的沸点,水能继续吸热实验二、探究不同物体吸热能力的实验【实验目的】: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实验器材】:相同的酒精灯2个、烧杯(80ml、分别盛60g的水和食用油)2个、温度计2支、铁架台2个、石棉网2个、火柴、机械停表【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在两个铁架台的底座上各放一个规格相同的酒精灯,调好铁圈的高度,将石棉网放在铁圈上。将盛有等质量的水和食用油的烧杯分别放在石棉网

    6、上。将两支温度计分别挂在铁架台的支架上,并将玻璃泡全部浸入液体中,读出此时水和食用油的初温度,填入表中。点燃酒精灯,同时对水和食用油加热,加热时间均为6分钟,停止加热前分别读出水和食用油的末温度,填入表中。物质种类质量/g初温/0C末温/0C升高的温度/0C加热时间/min水602045256食用油6020684865【实验结论】: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吸收相同的热量,_食用油_的温度升高的较大。【考点方向】:1、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通过温度变化快慢来反映吸热能力的强弱;)2、实验液体的选择:质量相同的不同液体3、选择相同的热源目的是:以保证相同加热时间释放的热量相同。4、使用电加热器代

    7、替酒精灯的好处:易于控制产生热量的多少。5、实验中不断搅拌的目的:使液体受热均匀。6、描述物体吸热能力的物理量是:比热容7、结论:相同质量的不同物体,吸收相同的热量后升高的温度不同,比热容大的升高的温度低。8、做哪些实验还能用的此实验器材?答:)水的沸腾实验;焦耳定律(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经典例题】:【母题】:某班同学利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1)在图甲中除了所给的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天平和。加热过程中,水和煤油吸收热量的多少是通过来判断的;该实验方法叫。(2)实验过程中该同学使用玻璃棒轻轻地搅拌液体目的是:;温度计在放置时玻璃泡要与液体。(3)

    8、实验中第1、2两个小组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实验组别液体质量/g初温/末温/加热时间/min61水200254013.5煤油20025406.52水200254012煤油20025405.5通过分析实验数据,能够得出的结论是:。并说出生活中利用此性质的可以作为使用。(4)图乙是第1组同学绘制的吸收热量一时间和温度一时间图象,能正确描述该实验真实情况的图象是(选填序号)。(5)使质量相同的水升高相同的温度,加热时间应该相同,但1、2两组的同学在交流实验数据时发现:第1小组的加热时间明显偏长,其原因可能是。(6)这两组同学对图甲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将分别装有水和煤油的试管放在同一个烧杯中用水加热,如图

    9、丙所示,而不是用两个酒精灯分别加热,这样做的是。【答案】(1)秒表;加热时间长短;转换法。(2)使液体受热均匀;充分接触。(3)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或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温度,水吸热的热量多;把水作为冷却液使用。(4)C;(5)酒精灯的火焰大小不同;(6)在相同时间内水和煤油吸收的热量相同。7 光学实验实验三、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目的】:探究光的反射规律。【试验器材】:平面镜1个。激光笔1个,带刻度的硬纸光屏1个,水槽一个,支架1对,夹子1个。【实验步骤】:按要求组装器材。将平面镜水平放置,然后把一块标有刻度的白色硬纸板竖直放置在平面镜上;用激光笔射出一束激

    10、光,用笔记下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位置,并在刻度光屏上读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度数,记录在表格中。重复实验两次。改变入射光的方向,多测几组入射角和发射角,并将有关数据填入下表。将光屏向前或向后折,观察反射光线。整理器材。【实验记录】:次数入射角i反射角r1823【实验结论】:1、在反射现象中,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实验补充】:1、以法线ON为轴,将硬纸板的B面向后旋转,这时在B面上观察不到反射光线,证明三线共面;通过比较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关系可以证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对称,并且对称还意味着分居法线两侧。2

    11、、反射定律是用来确定反射光线位置的,对应每一条确定的入射光线而言,反射光线是唯一的。3、如果光线垂直射向平面镜,入射角为0o,反射角为0o,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重合。【考点方向】:光的反射定律是:共面、两侧、等角、可逆。1、显示光路:光屏表面粗糙,可以通过漫反射显示光的传播径迹,操作时要求入射光线要贴着光屏入射;也可以通过烟雾等手段显示光路。2、验证共面:光屏可折转的作用是验证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共面)。将光屏折转后不能观察到反射光线,这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3、探究等角:要改变入射角(或入射光线的方向)多次测量,探求规律,使结论具有普遍性。注

    12、意反射角和入射角都是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不是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4、光路可逆:光的直射、反射、折射都具有可逆性。95、如果想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如何操作?轴将纸板沿中轴ON向后折,观察在纸板板B上是否有反射光线。6、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7、理想模型法:用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8、量角器的作用:测量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9、从纸板不同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原因是:光在纸板上发生了漫反射。10、多次改变入射角大小并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保证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创新母题】:利用如图装置

    13、进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1)让一束光贴着纸板A沿EO方向射向镜面,在纸板B上可看到光线沿OF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光线EO和OF的轨迹,则EO与垂直镜面的直线ON的夹角i是_(填入射角或反射角),如果让一束光从A沿FO方向射向镜面,在纸板B上可以看到光线沿方向射出,由此可以证明。(2)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测得实验数据如下表序号ir130302454535050分析数据可得:反射角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变大时,光线OF_(填远离或靠近)直线ON.(3)在上一步操作中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获得多组数据的目的是:。(4)以直线ON为轴线把纸板B向前或向后折,在纸板B上_(填能或

    14、不能)看到反射光线OF,10由此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_(填同一或不同)平面内(5)实验中,从教室各个方向都能观察到粗糙纸板表面反射的光线,这种反射属于_(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其中选择粗糙纸板的目的是。(6)粗心的小明在实验中,记录的其中一组入射角和反射角度数分别为30和60,与光的反射规律不符,请你指出其中的原因:。【答案】:(1)入射角;OE;光路是可逆的;(2)等于;远离;(3)避免实验偶然性,得出普遍规律。(4)不能;同一;(5)漫反射;通过漫反射更清晰地显示光传播的路径。(6)错把反射光线和镜面之间的夹角看作反射角。实验四、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目的】:探究平面镜成像特

    15、点【实验器材】:两支完全一样的蜡烛、一块玻璃板、一个光屏、火柴、刻度尺【实验步骤】:将玻璃板垂直置于桌面,在玻璃板的一侧立一支点燃的蜡烛,透过玻璃板观察其另一侧面的蜡烛的像。将光屏放在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上有无像。将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放在像的位置,观察像与蜡烛的大小关系。移到蜡烛的位置,观察其像的大小有无变化。11量出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实验数据】:像与物的大小关系物体与玻璃的距离(cm)像与玻璃的距离(cm)物像连线与镜面的关系实像或虚像位置1位置2位置3【实验结论】:平面镜成像特点:1.像和物大小相等;2.像到镜面的距离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互相

    16、垂直;4.平面镜所成像是虚像。【考点方向】: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2、镜面的选择与放置:用薄的茶色透明玻璃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由于玻璃板的前后表面均能反射成像,为了减小两个像之间的干扰,玻璃板要薄一些较好。放置时玻璃板要和纸面垂直,否则玻璃板后的蜡烛无法与像完全重合。123、像的位置与大小: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拿一支没有点燃的相同蜡烛在玻璃板后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玻璃板前侧从不同角度观察,同时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直到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和物的大小相等。(1)镜前蜡烛点燃,目的是成像清晰;镜后蜡烛不点燃,替

    17、代镜前蜡烛的像,用到了等效替代法。(2)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在镜前反射光线所在的区域可以观察到物体的像,在镜后无法观察到物体的像,因为镜后没有反射光线进入人眼。即镜前观察,镜后成像。4、多次测量探求规律:要分析像距和物距的关系,就要改变物距并用刻度尺多次测量记录像距和物距,比较得出像距等于物距的结论,多次测量的目的是得出普遍结论。使用有刻度的方格纸,其目的是便于比较像距与物距的关系。5、虚像的理解和应用:人眼逆着反射光线看到镜后的像点,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没有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光屏不能承接。6、像的亮度:像的亮度取决于物体和环境的光线亮度关系。可以在较暗的环境中观察蜡烛的像

    18、;若用棋子或圆斑小人代替蜡烛时,若像不清晰,可以用激光灯照亮棋子或小人,注意要照亮朝向镜面的一侧。7、如果在实验过程中,垂直于桌面的玻璃板向蜡烛方向倾斜,那么看到玻璃板另一侧的像会怎么变化:像的大小不变,像的位置会升高,与未点燃的蜡烛不在重合。8、评估:(1)像无法和蜡烛重合,可能是因为平面镜放置时与纸面不垂直。(2)分析像距与物距关系时,一组数据太少,结论没有普遍性。9、结论:平面镜成像时,像的大小取决于物的大小,像距取决于物距。【经典例题】:【母题】:在学习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后,聪明的小明也在家里也独自完成了实验,小明的实验步骤如下:13(1)实验前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

    19、2)选择玻璃板时,应该选用(选填较薄的或较厚的),请说出其中的理由是:。(3)聪明的小明认为不用玻璃板也能完成实验探究。他利用生活中梳洗用的两块小镜子,如图甲所示,将两块平面镜分开一定距离固定于不锈钢框架上,将铅笔A放在平面镜前,可以看见铅笔通过平面镜成上下两段不完整的像(选填虚或实),此像虽然不完整,但比玻璃板成像要,理由是:。(4)小明用与铅笔A完全一样的铅笔B找到了铅笔A像的位置,选择完全一样的铅笔B的目的是:,他具体的操作是:。(5)小明经过测量和比较得出:像与物的大小_;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_。(6)为了消除平面镜厚度对物距和像距测量的影响,小明用图乙的方法测出了物距和像距,图丙为图乙

    20、的简化图,图丙中表示像距(选填BD或BC)。(7)如果把铅笔A远离平面镜,你看到的像会(选填远离/靠近),像的大小会变(选填变大、不变变小)【答案】:(1)即能看到像,也能透过玻璃板看到另一侧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由于玻璃板前后两个面都能成像,会有重影,较厚的玻璃板形成的重影比较明显,影响实验探究。(3)虚;清晰;玻璃板既能透光又能反射光,平面镜只能反射光,故用平面镜反射的光多,成像清晰;(4)便于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将铅笔B放在平面镜后,使B与A的像看起来是一个完整的铅笔;(5)相等;相等;(6)BD。14(7)远离;不变。实验五、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目的】:观察凸透镜成各种

    21、像的条件和规律【实验器材】:凸透镜、光具座、蜡烛、光屏、火柴【实验步骤】:共轴调节,把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摆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观察这个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是放大的还是缩小。测量像距和物距。把蜡烛移向凸透镜,让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等于,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观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倒正和大小。测量像距和物距。把蜡烛再靠近凸透镜,让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在,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观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倒正和大小。测量像距和物距。把

    22、蜡烛继续靠近凸透镜,让蜡烛在凸透镜的焦点上,移动光屏,看是否能够成像把蜡烛移动到凸透镜的焦点以内,移动光屏,在光屏上还能看到烛焰的像吗?表格:透镜焦距f=cm2uf 2f2fuf 15物距与焦距的关系物距u/cm像的性质像距v/cm实虚大小正倒【实验结论】:物距像的性质像距应用倒、正放、缩虚、实u2f倒立缩小实像fv2f照相机fu2f倒立放大实像v2f幻灯机uf正立放大虚象不考虑放大镜【考点方向】:1、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利用平行光源或太阳光粗测凸透镜的焦距。(实验室提供的凸透镜的焦距有5cm、2uf 2uf 2fuf uf uf 1610cm和30cm,我们所选的透镜最好在10cm20cm之间

    23、,太大或太小都不方便)。其中利用太阳光来寻找焦点时一定要:让太阳光正对透镜(使光线平行于透镜主光轴)。2、操作过程中,应固定好蜡烛、凸透镜,然后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为止,读出物距与像距的大小。3、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上也找不到物体的像。此时应去掉光屏,透过凸透镜观察火焰的成像情况。4、光屏上没有像原因:蜡烛放在一倍焦距内;焦距太大,像成在光具座外。蜡烛放在一倍焦距处。三心没有在同一高度。5、若像成在光屏左上角,可将蜡烛左上移;透镜右下移。6、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中心、凸透镜光心、光屏的中心(即焰心、光心、光屏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

    24、像成在光屏中央。实验时发现蜡烛的像呈在光屏的上半部分,要想使像呈在光屏的中心,该如何操作:向上移动光屏向上移动蜡烛向下移动凸透镜。7、燃烧的蜡烛不断变短,光屏上的像向上移动,为使像呈在光屏中央,应该将光屏向上移动或蜡烛向上移动或凸透镜向下移动。8、用不透明纸带把透镜上半部分遮挡住,光屏上的像仍是完整的,只是会变暗。【创新母题】: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凸透镜焦距为10cm,蜡烛、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1)在组装器材时,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并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上,这样做的目的是:。17(2)图中光屏上呈一清晰的像,该像是倒立、(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

    25、(3)图中固定蜡烛位置不变,将透镜移到60cm刻度线处,要在光屏上再次看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选填左或右)移动,此时光屏上成、的像。(4)图中固定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到4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选填能或不能,下同)承接到像,把光屏放在蜡烛的左侧,移动光屏承接到像。(5)图中将一个眼镜片放在透镜和烛焰之间,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将光屏向左移动,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该眼镜片是(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的镜片,该镜片对光线具有作用。(6)实验中,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变得越来越短,那么在光屏上看到的像会(选填上移/不动/下移),若让像回到光屏中央位置,你的操作是:。(7)如果在如图所示位置时,用一不

    26、透明纸带把透镜上半部分遮挡住,那么看到的像会如何变化(选填像部分消失/像完整不变/像完整变暗);【答案】:(1)同一水平直线;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2)等大;(3)右;倒立;缩小;实;(4)不能;不能;(5)远视;会聚;(6)上移;向上移动蜡烛(或向下移动透镜或向上移动光屏)(7)像完整变暗; 力学实验实验六、测量物体密度的实验【实验原理】:=m/v18【实验器材】:量筒、天平、待测物体或液体、细线、水、烧杯等【固体的密度】:固体的质量可直接用天平称得,外形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可通过排水法来测定,然后,根据密度定义求得密度。【实验步骤】:用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m;向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测出的水的体积

    27、V1;把石块放入量筒中,测出石块和水的总体积V2;算出石块的体积V=V2-V1;利用公式=m/v算出石块的密度。【液体的密度】:(1)先测液体和容器的总质量,(2)然后倒入量筒中一部分液体,并测出这部分液体的体积,(3)再称出容器与剩余液体的总质量,两者之差就是量筒内液体的质量,(4)再用密度公式求出液体的密度。【实验步骤】: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将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的一部分,记下体积V;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m2,算出量筒中盐水的质量m=m1-m2;利用公式=m/v算出盐水的密度。【考点方向】:体积的测量量筒:量筒是用来测量液体体积的仪器,。19(1)量筒上的单位一

    28、般是ml,1ml=1cm3(2)量筒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选:选择量程与分度值适当的量筒;放:把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测:若量筒内的液体内有气泡,可轻轻摇动,让气泡释放出来;读: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面的中部相平,即要与凸液面(如水银)的顶部或凹液面的底部(如水)相平。天平的使用1、使用天平时,先观察量程和分度值,估测物体质量;再把天平放到水平桌面上,为什么?因为天平是一个等臂杠杆,只有天平处于水平平衡是,两边受到的力才相等,物体和砝码的质量才相等。2、调节天平时应先将游码移到称量标尺左端零刻度处,再调节平衡螺母,时指针指在分度标尺中央红线处,或指针在中央红线左右摆动幅度相同即可。(左偏右调)3

    29、、称量过程中要用镊子夹取砝码,左物右码,先大后小,最后移动游码,直至天平水平平衡。4、读数=砝码读数+游码读数;5、如果砝码缺了一角,所测物体质量比实际质量偏大。6、使用量筒时先观察量程和分度值;7、注意量筒的量程没有0刻度线。8、观察时视线要与凹面底部或凸面顶部在同一水平线上。9、如果使用天平时把左盘放置的砝码,右盘放置的物品,那么该天平是否可以准确测量物体的密度,为什么?答:可以准确测量;因为如果左盘放置砝码,右盘放置物品时,只要读数时让砝码的读数减去游码的读数,仍可以测量准确的物品质量。10、实验中将最小的砝码5g放入天平右盘后,发现中央分布盘的指针向右偏,那么接下来的操作应该是:先把最

    30、小为5g得砝码拿走,然后再移动游码;【创新母题】:测量小石块的密度。20(1)将天平放在上,游码移到处,发现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为使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选填左或右)调节。(2)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小石块的质量,右盘所加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乙所示,天平平衡,则小石块的质量m1为g;如果粗心的小明没有注意到砝码已经生锈,那么小石块的实际质量应该比m1的值(选填偏大/偏小/相等)。(3)测量小石块密度的实验原理是;需要用到的主要实验工具是、。(4)实验中发现没有量筒,用下列两种方案来测量小石块的体积。方案一:如图丙所示,将烧杯放在水平台面上,用细线系住小石块轻轻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

    31、使小石块在水中,在烧杯壁上记下水面位置。将小石块从水中取出后,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2为152.4g。向烧杯内缓缓加水至标记处,再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3为165.2g。方案二:向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4。如图丙所示,将烧杯放在水平台面上,用细线系住小石块轻轻放入烧杯中,使小石块浸没在水中,在烧杯壁上记下水面位置。将小石块从水中取出后,向烧杯中缓慢加水至标记处,然后再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5。(5)根据方案一测量结果计算出小石块密度=kg/m3,测出的小石块密度与真实值相比(选填偏大或偏小),理由是:。(6)你认为根据哪一种方案测量结果计算出的小石块密度更精确?为什么?答:,理由是。21(7


    注意事项

    本文(中考物理实验专题汇总.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